匠心独运.达者永恒——徐达明紫砂艺术与陶瓷藏品纪念展暨座谈会3月1日在陶博开幕
2017-03-02 15:24:17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
昨天,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达明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追忆徐达明大师精湛的紫砂艺术和崇高的艺德,2017年3月1日上午9点,“匠心独运.达者永恒”——徐达明紫砂艺术与陶瓷藏品纪念展暨徐达明紫砂艺术座谈会在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开幕。宜兴政界、陶艺界的相关领导嘉宾以及全国各地徐达明大师的生前好友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
徐达明(1952-2016)
宜兴紫砂陶艺世家徐门第四代传人,徐汉棠长子。身前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1968年起,上山下乡,在插队期间学习精细木作工艺,后随父徐汉棠大师学习紫砂艺术,设计创新运用多种材质与紫砂结合,表现紫砂新语言,形制和材质的变化使壶艺的内涵更为拓展延伸,外观更加格古韵新。并多次参与国内外交流活动,做壶之余收藏并研究宜兴明清均釉陶。
▲徐达明紫砂厂学徒期间
▲徐达明捶泥旧照
▲徐达明(中)参与蜀山出土残片整理工作
▲徐达明在韩国首尔陶艺演讲
2012年韩国徐达明紫砂艺术个展
▲徐达明伉俪研讨壶艺
▲2008年徐达明全家福:后排左起依次为王秀芳、徐达明、鲍凝、徐曲、鲍骧,前排徐汉棠
开幕式
本次开幕式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主持。
史会长致开幕辞:
希望能借此活动让更多的陶瓷文化爱好者在领略徐达明大师紫砂艺术与藏品的同时感受他对中华名族陶瓷文化的热爱,体会达明大师孜孜不倦、刻苦研艺的工匠精神。也让更多的人在认知传统陶瓷文化的同时,一起去寻找一位德艺双馨的紫砂大师成长的心路与影子。
徐达明好友、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先生致辞:
今天,我们从全国各地相聚在陶都宜兴,相会在宜兴陶瓷博物馆,追思和缅怀一位良师、益友、至亲。良师者,达明是一位优秀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益友者,达明为人宅心仁厚,讲情重义;至亲者,据我所知,达明是一位至情至性的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好兄弟。参加今天的活动包括我了解到的这场活动的组织过程它既让我们能够重温达明的人格魅力和非凡成就,又让我们得以感受人情的醇厚久远和徐门家风。
徐达明家属代表(女儿)徐曲致辞:
我以万分感激的心情,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前来出席我最敬爱的父亲的紫砂艺术和陶瓷藏品纪念展。父亲生前致力于紫砂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对传统文化、手工艺非常推崇,在继承徐门世代相传的紫砂技艺中突破创新,运用以木为主,多种材质与紫砂陶相结合,融入明式家具之气韵,彰显紫砂陶艺新思想。踏寻父亲三十年走过的紫砂路,孜孜耕作,点滴累积,开创了个人独特的紫砂艺术风格,并得到诸多前辈、同仁及藏家的认可。父亲生前认真做事,低调做人,回报社会,此次便是遵父亲遗愿,我和妈妈代表他将十二件陶瓷藏品捐赠到宜兴陶瓷博物馆。这个展览也是父亲生前的愿望:将自己的紫砂作品和陶瓷藏品一起呈现出来,多角度阐述他对艺术的认知和表达。
父亲厚德待人、尊师重友,同时也赢得了尊重。展览在今天得以成功举办,离不开诸位前辈、同仁、老师、朋友的支持和帮助!我和鲍骧尽可能为父亲办好这个展览,也一定不忘他的嘱托,继续走好紫砂艺术之路,潜心做自己的作品。
最后,我代表家人感谢主办方:宜兴市文广新局,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宜兴市陶瓷博物馆;感谢史俊棠会长、许夕华局长、周小东馆长,以及为这次展览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还要感谢我的恩师贺云翱老师、王建中老师、乔光明老师,谢谢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更要感谢诸位长辈、同仁的厚爱,感谢各位嘉宾的光临;预祝展览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谢谢!
徐达明夫人王秀芳、女儿徐曲,代表家属向宜兴陶瓷博物馆捐赠了古陶瓷及宜均共12件古陶瓷作品:
展会现场
本次展会将持续至3月22日,地点: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本次展览,共展出68件(套)陶瓷作品。其中,徐达明个人紫砂壶艺精品36件(套),包括首创的“陶与木”作品《汉韵壶》《唐提壶》《宋韵壶》等;徐达明收藏作品32件(套),包括从新石器晚期以来至民国时期的陶罐、瓶、壶、杯、碗、香薰等以及清代葛明祥制的《菱花盘》《梅瓶》等宜均作品。同时,还展出了徐达明生前的书画手稿、著作、制壶工具、精细木作等。
座谈会
“匠心独运.达者永恒徐达明紫砂艺术座谈会”由南京大学自然与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主持,与会人员中有徐达明大师家人、老师和朋友。大家叙旧畅聊,表达了对于徐达明大师的追忆和敬仰。
▲宜兴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
许局长表示,宜兴紫砂为什么能够千年不朽,能够源远流长,跟我们紫砂的传承、传播有很大的关系。紫砂的传承、传播跟我们的紫砂作品、紫砂的重要活动、紫砂界标杆式人物的代表传承,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像徐达明同志这样的紫砂大师就是我们紫砂界里德艺双馨的标杆式人物,所以他值得我们尊重,值得我们赞赏,值得我们传承,我们也期待着宜兴紫砂界有更多的像徐达明这样的德艺双馨的标杆式紫砂人物的出现。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
史会长:
“达明1985年跟徐大师到紫砂二厂以后我就一直看着他的,30多年来的一路成长轨迹,从艺轨迹,我最清楚不过了,所以我对他的感情也很深。”
紫砂传承得靠人
“宜兴紫砂为什么能发展到今天这么好的局面,我觉得传承很重要!传承靠谁?得靠人!思想的传承也好,技艺的传承也好,文化的传承也好都要靠人来推动,到今天为止,宜兴紫砂队伍已经人才济济,国家级大师20多个,省级大师也有80多个,高级工艺美术师300多个,我想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传承紫砂技艺,创新紫砂文化,传播紫砂文化做着不懈的努力。当然,十个手指有长短,一棵树上的桃子有酸甜,人与人之间是很不一样的,这取决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达明是“不俗之人”
“达明作为生长在一个壶艺世家,世代传人,确实是一个比较优秀的人。他在整个制壶界属于一个“不俗之人”。老实讲,我们紫砂来自民间,是草根工艺从田间走来到现在为止,我们大量的紫砂从业人员从来没有摆脱掉小生产者和小农经济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一个民间艺人要真正摆脱俗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经有人说过,格有多高,调就有多高,这就叫格调,格不高,调一定不高。我觉得,达明除了他的家承、师承,父辈以外,他本身在在众多的紫砂艺人中间是就是一个“不俗之人”,他除了做壶、创新外,还搞一些古陶瓷收藏研究,提升了审美观。”
匠心独运
“达明对于历史陶瓷发展的研究也滋生在了他的作品上,可以说“匠心独运”,走了自己的路子。传承了父辈、老祖宗的东西和传统的紫砂制作技艺,同时又另辟蹊径走了一条自己独特的道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中
王建中:
亦师亦友
“我跟达明亦师亦友,有很多年的交往,我83年就来了宜兴,几十年我们经常在一起。刚开始是学习,他是作为我的学生,后来我们就成了朋友,我们一起做过创作。人总是有低潮和高潮,很多年来,他有时候遇到低潮的时候,我们也经常通话,我有时候遇到一些问题我们也会交流。”
达明善于学习
“在几十年的交往当中,我觉得达明有两个方面是非常有特点的,第一就是,他非常善于学习,由于他善于学习,所以造就了他在艺术上的这种独特的风格。我们常说一个人,人品有多高,艺品就有多高。达明他深知自己的不足,他跟我交流过,他说他念书不多,入紫砂行的时间相比很多人又晚,他深知自己的这些弱点,但是,他更知道自己应该向哪个方向去努力,这充分体现了达明作为一个紫砂的继承人的人格品质。”
工匠精神
“达明的作品非常好的诠释了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工匠精神,他学过木工,后来又学了紫砂,在紫砂的制作方面他的紫砂陶是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的,就像我给他写的一篇小文章里说的那样,粗看上去他的东西有一种拙的感觉,大大的好像不是那么灵巧,但是一仔细看的时候有它的细节,他有他想要表达的精神气质,这一点跟他学过器木工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他对结构、造型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工匠精神是我们中央的首长在提倡的,是我们未来所有做工艺的人追求的一个非常恒大的目标,但是达明的创作当中,他早已用自己的行动在做这件事,所以我想这也是达明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地方。达明为人是很低调、谦虚的一个人。”
“有一个小小的插曲,我记得很清楚,当年我们在邯郸上课,他是一个南方的同学到北方这个地方,我记得是垮了一个冬天的,北方的冬天是很冷的,但是达明他插过队,有过吃苦的经历,他能够在那样一个艰苦的环境里面坚持学习,达明在学习的时候,别人画十张图,他画二十张,他总是能够比别人加倍的去努力,这就是刚才我所说的他知道自己的弱点,他的弱点正是他努力的方向,他下的功夫很大,他的成就来的绝不是那么轻松。
所以今天这个追思会,一方面是我们对他的一个怀念,同时我想是我们对他的一个
艺术的认可,我觉得徐达明所建立的一种对工匠精神的诠释,未来不仅是紫砂界,也是我们中国陶艺界应该去学习、继承的。达明也是我们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里面做得非常好的一名陶艺家,他不仅仅有自己的事业,同时他也有一种社会责任,我想正是由于他有这样的一个精神追求,有这样的人格品质,所以他的艺术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中国紫砂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
周小东:
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者
“达明老兄是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者,他的作品我们看了很多遍,就像王建中教授刚才讲的,初看大,但是细看他有工,有艺,有灵气在里面。他的作品都很用心,他的创新是在传统技术上面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我们经常讲传承与创新,但是真正做到并不多,所以达明老师这个方面是个很好的实践者。”
功在夫外实践者
“达明老兄是功在夫外的实践者,我们经常讲功在夫外,其实在老兄的身上确确实实体现了这句话,他做过木匠,又喜欢收藏宜均,古陶,看似和紫砂没有多大联系,但他却通过对于古陶瓷的研究把中国传统工艺的艺术精华融入到了他的紫砂艺术创作当中。”
以德例行的实践者
达明老兄大家都说他很好,做好人,做一件两件容易,但是做一世的好人却不容易,我们看他的艺术年表里,有很多次的捐献,向社会捐助,就我们博物馆也得到达明老兄的两次捐助,一次是我们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老兄捐出一件他的代表作,同时把他的几件精致的工具捐给了我们,永久向大家展示紫砂艺术。当时我对这个工具的理解还不是那么强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内行来参观我们博物馆,他们看到的这几个工具和新买的工具做比较的时候,很多人讲了很多内行的话,他们说从一个工具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
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是很好的体现。第二次捐赠就是今天,老兄又把他的心血,他的挚爱,无偿地捐给了我们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我此时此刻想到一个诗人写的
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但是却已经死去,而有些人不在了但他永远还活着。达明老师,达明的艺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上海文汇报资深记者、中国古陶瓷藏家金晓东
金晓东:
“达明是我交往了四十年的朋友,我和达明一起玩古陶瓷、收藏古陶瓷,特别是他很喜欢宋瓷,因为宋瓷是我们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高峰,它的沉静素美可以说是非常有成就的,当时秀芳、达明一起到我家里来看我宋瓷的藏品,后来他们邀请我去浙江、江苏、上海来收宋瓷,收了以后他仔细研究,领会了宋瓷最高的美学意境,所以他就把宋瓷的特征非常成功地结合到自己壶艺的创作中去,创作了很多获奖作品。”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西泠印社社员王琪森
王琪森:
“徐达明先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今天来参加他的展览和座谈会,我觉得是宜兴各界,特别是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很有文化姿态和文化担当的,我想这个展览的成功举办应该说是在当下具有艺术价值的导向意义跟艺术上的导向意义,可以说是很有价值的。而且刚刚我在展厅里面看到达明兄那么多作品,我也第一次可以说大观,我很震撼。”
独特的审美意识
“徐达明先生是真正具有当代特色的艺术家,从艺的人一定要有审美意识,一定要有艺术思想,一定要有文化底蕴,这些是从艺者的文心,达明兄我与他多次接触,我记得有次我把我自己写的《中国艺术风史》给他,他很诚恳地说,琪森兄,我一定要把你这本书认真地读一读。而且无论是在他的丁蜀老家,还是在东氿的新家,我看到他的书桌上都有放着艺术书籍、哲学书籍、美术理论书籍等,他从多个方面汲取了艺术养分,所以说他才能形成他独特的审美意识。我跟他接触当中,有两句话印象最深,第一句他跟我说:“琪森兄,我做紫砂,我想在紫砂中体现哲学意识,审美思想还有江南风情。”他这句话是很有艺术底蕴和艺术哲理的的,哲学上、艺术上、审美上包括地域上,江南风情就反应了地域,这是一种文脉、乡脉的展示!”
大象无形,近声象尾
“他不是一般的工匠,工匠在我们这里过去的评价不是很高,现在中央提出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实际上达明兄是具有大匠精神的,他比工匠更上一个台阶,而且他这种大匠精神不仅仅表现在精益求精上,而且在追求创新上,他也是很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说徐达明他在当代正真形成了自己的紫砂语汇,大家看徐达明的东西,他刻苦用心,对传统有的深入理解和传承,同时他又是对自己当代的一种审美意识的抒发。比如说,他取宋瓷做的《宋韵壶》,包括唐朝的《唐韵壶》,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在这一点上他是符合中国的审美观的。他的壶,外观很朴素,很简洁,并没有花哨,单是它内在的审美意境、内在的造型底蕴就很丰富,所以说用中国传统的两句话就是“大象无形,近声象尾”来概括他的壶艺,我想这是比较恰当的。”
不同的人可以从大师的作品中得到不同的审美语言
从清朝曼声十八式形成了壶艺普及之后,在壶艺普及的创新上应该说历代都有传承。但是达明兄他没有停止在历代传承层面上,而是从材质方面,结构方面进行了大力的开拓,特别是他在材质结构上的开拓为当代的紫砂界提供了新的形态和审美方式,我觉得他把红木融进紫砂,紫砂本身就是珠圆玉润,那红木也是光滑恬玉,所以陶木结合,不仅仅是一种材质上的融合,更是一种审美的领悟,他把紫砂壶的空间造型,紫砂壶的各种审美形态都真正提升到了当代这个文化背景中,所以说由此可见达明的壶南北通吃,不仅我们南方人喜欢,北方人也喜欢,包括日本也喜欢,就是说达明的作品它具有多种审美取向,不同的人可以从大师的作品中得到不同的审美的语言,我想达明兄在这一点上他是做到了,因此深深地为达明兄高兴,也为达明兄感到惋惜,天嫉英才,他过早地逝世了,但是我想今天这个座谈会的展览是一个很好的纪念,他对于推动宜兴整个紫砂的发展我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达明兄会在宜兴紫砂史上留下璀璨的一篇。
▲无锡市文联秘书长、文化学者、散文家许墨林
许墨林:
“他是做什么事情都是那么认真执着、那么自信、精益求精,创造无穷。向更高的高度对自我进行挑战这是他一身的精神,今天看他的壶,我就感觉到不是在看一场普通的展览,紫砂的展览我也看得很多,老一代的包括今天所有的大师展览几乎是都认真学习过,但是有一个东西让我深深感到达明他对传统的理解远远超过一般人。我们的文化从哪里来?我们的文化要走向哪里?他的心中是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清楚,那就是要从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文化当中寻找,而且把这种文化的精华继承。”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余文杰
达明大师像一课大树,我只是大树上的几片叶子
我觉得达明大师像一棵大树,我只认识这颗大树上的几片树叶。我是2009年非常荣幸认识的徐达明大师,2010年,我就带着我的学生和老师来宜兴参观和学习紫砂,达明大师很耐心地向我们介绍宜兴紫砂的历史源流和徐门紫砂的发展状况,我们谁都知道达明大师不是一个很善于言说的人,但是他的思想非常深邃。2011年、2012年、2013年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研究生历史学的暑期学校,连续三年的课题都是我主持的,我把来自全国名校,包括北大、清华、复旦、武大、中山这样一些优秀的学生,带来徐门紫砂学习,三年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达明大师都耐心的向我们年轻朋友介绍,有一些言说让我心里很震撼,当我们学生临走告别的时候,达明大师说:“你们生活在一个好年代,我们那个时候没有机会读书的,你们要珍惜自己的环境,你们有很好的学校,很好的老师。”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把他对知识的渴望,那种品质传授给了我们国内优秀的研究生们,所以我特别感谢达明大师在这样一个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徐达明胞弟徐维明
命运坎坷
“我跟达明是兄弟,曾经在同一个床上睡觉,同盖一条被子,有着跟人家不一样的感情,后来我们又做了同行。我大哥这一生是后来追上的一生,在他整个人生当中,命运好像跟他有点过不去,听我爸妈讲,我妈怀孕七个月就生下他,早产婴儿在那个时候长大成人是很不容易的。上学时期,他学习成绩非常好,很优秀,听大人讲,他小升初的时候考上我们宜兴最好的中学,但由于人太小,不能去。后来又上了丁蜀中学,上了一年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本来可以好好上学就又没有了这个机会。到17岁,他就作为老三届,最后一届知青,68届的知青被下放到农村,他下放农村是插队落户,17岁就要干农活,洗衣,做饭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干。我那时候偷偷帮他送点菜,送点东西,因为去了以后根本吃不到饭,自己吃得少,人家吃得多。”
“再到后来一直到79年,他开始学木工,第一个木工师傅对他也挺古板的,所有的教育都是传统教育,不是打就是骂,真的受不了。那时候我记得他有时回来以后就去了,去了以后他在车站转了几圈又回来了,我爸问他为什么,他说车没搭上,后来他偷偷告诉我,其实不是的,他去了以后师傅老是打他,打得受不了不敢去,后来我爸知道了这个事情后,才帮他换了个师傅,然后凭着自己的努力把木工技艺学得非常非常精道,当时在丁蜀地区他算得上首屈一指的木工师傅。”
“直到他进了紫砂厂后,当时让他帮茶壶配座子,做一些红木架那样的活,那个时候他帮像顾景舟,张红华,周桂珍这一批人做红木座,跟这些当时是高职称的人接触以后,他就真的慢慢开始喜欢上了紫砂,并对紫砂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就偷偷跟我说想学紫砂,但我爸跟他说,这个年龄段已经错过机会了,但他不甘心,在他闲暇的时候,有机会就偷偷跑到我身边,让我教他。85年到紫砂二厂去以后,得到了史俊棠厂长的同意,他正式开始学紫砂壶,那个时候大哥很高兴,他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另外他知道自己起步晚,机会来得不容易,他发挥了超于常人的努力,老是自己给自己加压力,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而且他还有个特点,就是做什么事一定要做成功,不做成功从不放手,单单的装壶嘴壶把这样一个简单的活,他有时候会装上又切下,切下又装上,会反反复复七八遍。但就是由于他的这种努力,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他的这些成果,取得的这些成绩,也是同辈们当中没有的,像这个年龄段没有一个能达到他这样高的水平。”
“另外,这次展览也是完成了他的一个意愿,2015年12月1号,我特意去广东的化州去看他,他在养病治疗,我们单独两个在一起谈了很多很多,他说:“维明啊,好了以后,我们两个一起去办个展览。” 今天这个展览的成功办成,也算是对他的一个告慰。”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徐诚一
徐诚一:
“达明老师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在以前的很多年里面,我带学生来丁山陶都来学习参观,达明老师手上工作再忙,他也总是热情接待并耐心讲述。今天我代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表达对达明老师的无限敬意与思念。达明老师对青年学子的厚爱与教诲,现今我仍历历在目,很是感动,徐曲是我们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优秀的毕业生,在紫砂艺术上所取得的显著成果,是我们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骄傲,也是青年学子的榜样。我本人是从事雕塑创作的,在与达明老师近三十多年交往中受益匪浅,受其影响,我深深喜欢上了紫砂,并立志在为艺为人之时,以达明老师为榜样。”
▲著名紫砂艺人潘持平
潘持平:
“我跟达明是邻居,达明的德艺经历和他取得的成就对现在的紫砂人来讲有很好的启迪作用,也有榜样的力量。达明学习紫砂起步比较晚,但达明的经历说明一个问题,只要有心什么时候都不晚。达明收藏很广泛,在收藏里面,达明是出类旁通,他在兄弟姊妹的艺术里面吸取营养,从历史里面吸取营养。达明这个人也很聪明,因为起步晚,他扬长避短,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也就开创了新路。”
▲原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时顺华
时馆长用8个字概括徐达明先生的技艺人品:朴实、认真、智慧、包容
▲徐达明老友乔光明
乔光明:
“我跟徐老师认识有十七年了,十七年里多次来访宜兴。和达明接触比较多。在徐老师的作品当中,能看到徐老师作品背后对艺术的一种理解,今天的展览大家都看到了,我们经常讲,一只羊要慢慢养,传统文化是养,生活是养,为人处世也是一种养,怎么来养?我们在整理他的一些东西的时候,能看到很多手稿,因为受展览条件的限制,拿出了一部分设计稿,线描稿,那是他非常认真的线描稿,据说是八十年代做的,还有一部分没展出来的一种手稿,是写意手稿。我觉得宜兴紫砂应该往“想象艺术”这个高度去走,一定要用艺术的评价来评价紫砂,而不是从实用角度。有艺术的东西,有灵动性的东西,有风采的东西,它在互动之外有它非常感受的东西在里面,这种东西怎么来解读?所以说那一部分是写意式的手稿和这个严谨的手稿是完全两种状态的。就像我们在做的时候非常严谨,但在收的时候非常自然,非常灵动,这种东西就是需要不同的艺术的养分来养才能出现的东西。”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达明父亲徐汉棠
高兴、伤心
徐汉棠:“今天我儿子徐达明生前的心愿都实现了、达到了。他要办个个展,邀请全国各地的亲朋好友到场,他的为人大家都称赞,今天我只有两句话要讲,一个是高兴,一个是伤心。”
(拍摄:蔡翔)
管理员联系方式:
微信号:yzqcwangxia
电话联系:18761561137(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