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都故事 第三集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的前世今生
2016-06-21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
2002年6月29日,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在宜兴市政府多功能会议室成立,这是宜兴陶瓷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的民间社团组织。
其功能如下:
1、协助政府研究制定陶瓷行业的发展规划;
2、健全完善陶瓷行业自律,解决行业重大突出问题;
3、引导和组织有关陶瓷行业研究结构调整和产品开发;
4、组织发掘和弘扬宜兴陶瓷文化艺术,为宜兴陶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建立后,首届会长由宜兴市经贸局副局长史俊棠担任,首批会员企业400多家。通过调研,协会于2003年7月撰写了《宜兴市陶瓷行业情况调查及其建议》,提交市政府有关部门决策。市政府常务会议形成了《市政府关于陶瓷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于2004年3月8日以宜政【2004】29号文件下发。要求宜兴陶瓷产业坚持传承发展的原则、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坚持集约发展的原则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工作目标确定为:艺术陶、日用陶、园林陶、建筑陶、工业陶和陶瓷市场及环境保护。工作措施主要有6个方面,即制订并实施陶瓷行业发展规划,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落实扶持优惠政策,加强协调服务和行业管理,实行分类指导,积极组织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并落实组织领导工作。
14年风雨,我们伴君走来
2002年11月6日,无锡市陶都锡阳实业公司的“省火炬计划重点项目——高性能耐磨陶瓷微珠扩产工程”投产典礼隆重举行。
2003年3月9日,鲍建生和徐汉棠大师等宜兴陶艺家赴美国进行陶艺交流,在圣荷西州立大学陶瓷系教授威尔希家中做客。
2003年10月19日,“中国陶都——陶瓷产业发展论坛”在丁蜀镇举行,此活动有丁蜀镇人民政府和宜兴市陶协联合主办,图为市委书记史祖能致辞。
2003年11月22日,洪雅副市长、史俊棠会长一行赴上海,出席“巴金像”捐赠仪式。图为徐秀棠大师和巴金女儿李小林为“巴金像”揭像。
2004年9月21日,在第二届中国无锡太湖博览会期间,在无锡国邮大厦举办了“中国紫砂精品暨顾景舟90诞辰纪念展”开幕式。
2005年6月1日至4日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举办“2005中国陶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暨陶艺展”。
2006年7月,市陶协拍摄了电视专题片《缸坛盆罐的交响》,记录老工人制大缸、陶瓮、砂锅、夜壶等日用陶瓷的操作场景。
2007年4月27日,“紫泥清韵——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展”开幕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斋宫举行。市领导邵亚群、王敖盘、洪雅、钮颂坚和徐汉棠等9位国大师出席。
2007年11月10日,为期3天的壶迷交流活动,共有60多位来自上海、广东、辽宁、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收藏家、爱壶人专程来宜兴相叙。
2008年1月24日,韩国10位陶艺家向宜兴捐赠艺术品21件。洪雅副市长出席捐赠仪式。
2008年9月18日,在市陶协会场举办“国际陶艺学会大会宜兴分会场”活动。
2008年10月16-17日,青瓷研讨会,共有来自北京、杭州、上海、扬州、龙泉、耀州等地的古陶瓷专家、学者与宜兴青瓷艺术家等80余人参加,确定宜兴青瓷起始于西周。
2008年10月16日-25日,“宜兴民间陶瓷收藏暨中外陶艺家作品展”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举办。
2008年10月19日,中韩陶瓷文化交流合作协议在市陶协会场签约。
2008年12月27日,“海峡两岸紫砂文化高峰论坛”在厦门市举行。
2010年7月,国家专家组一行为宜兴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专程来宜考察。图为宜兴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中苏,市陶协会长史俊棠陪同专家们在宜兴均陶研究所观赏方卫明所长的堆花技艺表演。
2011年8月7日,为期4天的“第二届广州紫砂.陶瓷文化艺术节”在广州锦汉展览中心举办。
宜兴市陶瓷行业管理的前身
陶瓷行业管理机构——陶瓷行会与公会
在由史俊棠编著的《宜兴陶瓷史》第七章“管理机构”中记载,清光绪初年,宜兴地区已出现粗、溪、黑、黄、砂、紫砂行会,由窑户自发组织并制定行规,统一规定“不是同行不得烧窑”,要烧窑就必须入行,并交纳较高的入行费。行业内部统一议价,并强制执行,出品款式须以姓名为记,不用商标。技术上实行严格保密,“传子不传女”。民国4年(1915),缸业(别称粗货业)、黑货业、黄货业、砂货业、紫砂业公所和溪货业行会正式成立,其中粗货业公所由23户大窑户组成,以资金雄厚、产品销售区域广大、从业人员最多而居陶业的领导地位。
民国23年,除紫砂业外,粗、溪、黑、黄、砂5个行业合并成立陶业公会,下设理事会、监事会,并由5个行业分别推定20余名代表担任委员。同时,产生常务理事会,由大窑户葛伯寅担任理事会常务主席,葛沐春担任监事会主席,负责处理产生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和利益交配。行规规定:(一)统一市场价格。所有产品必须遵照公会所规定的价格成交;(二)划分各行业生产经营范围,不得越行烧造;(三)入行新会员需缴纳120银元的入行费;(四)统一工价,不许工人争议及增加工资。至抗日战争期间,陶业公会停止活动,嗣后自行解散。
民国35年宜兴县陶会建立,陶会下设常务理事委员会、监察委员会。陶会直属于宜兴县政府,负责整个陶业界的行政和经济及一切劳资纠纷问题;监察委员会负责监督陶会的行政工作和经济核算等事宜,决定各业销售价格。陶会设有总务、生产、调查3个组和直辖经济委员会。经济委员会负责陶会的一切经济收入和支出以及陶器的营业税税务工作。各行业公会则处理本行业的劳资协商,经收会员会费及办理非同业人员入会手续。陶会规定:凡属各陶业单位的会员,均为陶会会员。
民国35-37年,宜兴陶器工业公会、陶业划货职工会、宜兴县丁山大缸行、宜兴县陶器业整理委员会相继成立,以恢复和发展各行业陶业生产。
1949年——1950年,各行会、公会经过初步整顿,成立了新的粗、溪、黑、黄、砂、紫砂同业公会,从业人员计有3358人、按从业户统计:粗货业583户、溪货业52户、黑货业95户、黄货业104户、砂货业102户、紫砂业28户。
1950年4月,粗、黑两个行业公会联合成立宜兴陶业产销联合营业处(简称陶联处)。陶联处设立设立产销委员会,下面分设生产销售、财务、调解等机构,工作人员计有21人,其中包括政府和工人代表。陶联处实行计划生产,对外建立长期的购销协作关系,并分别在上海、无锡设立办事处、分销处,从事批发业务。
1955年9月,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宜兴陶瓷批发站成立,各私营工厂的绝大部分产品由该站实行包销。陶联处由经营批发逐渐转为零售业务,并在陶瓷行业对私改造后终止。
1952年,宜兴丁蜀地区相继建立汤渡、蜀山、西庄、万安5个陶业生产合作社和公私合营建新陶瓷厂、建华陶瓷厂。翌年1月,大新、企新、正新、鹤鸣、陶新、合新6家陶瓷厂实现公私合营。
1956年2月,宜兴陶瓷工业公私成立,统一领导8个公私合营陶瓷厂、1个地方国营釉水厂、1个实验工厂。同年4月,宜兴县丁蜀陶业生产合作社纳入联社管理范围。陶瓷公司与陶联社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公开建账的体制,下设生产、供销、劳动工资、财务4个职能部门,统一管理下属厂、社的产、供、销、人、财、物。
管理员联系方式:
微信号:yzqcwangxia
电话联系:13506151551(史)
18761561137(王)
邮箱:4197874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