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都故事》 第四集 蜀山老人吴树林讲述七座紫砂古龙窑遗址
2016-08-20 15:54:48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
《陶都故事》 第四集 蜀山老人讲述七座紫砂古龙窑遗址
视频制作:宜兴电视台《大师说器》栏目
协助拍摄: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微信公众平台工作小组
主讲:蜀山老人——吴树林
蜀山老人——吴树林
吴树林,1935年出生于蜀山制陶世家,1956年起,从事紫砂窑务工作,又称紫砂烧成,从事窑务工作32年,烧成技师六级工,有丰富的紫砂窑务工作经验。
蜀山龙窑寻迹
吴师傅:“蜀山的古南街从这些天紫石开始由东向西延伸。南街的起点就在这边,以这块天紫石为准,后面就没用这种石头了。在这些石头以前也有路,这些石头是在光绪年间铺成的这一条路,这个地方往东就是烧砂货的窑了,不是烧紫砂的窑了。罐头一类的东西就在那边生产。那边是小窑,虽然窑小,但过去烧的是实用产品,生意好的不得了,比我们紫砂的生意还要好,那时从事砂货行业的人也不少。”
.品胜窑
吴师傅:“这座叫品胜窑,烧紫砂的龙窑当中这座龙窑最长;一共有靠近70米长,烧的产量又多,质量又好,所以从清朝光绪年间到解放战争结束一直烧的这座窑。”
吴师傅:“这座窑为什么要叫“品胜窑”呢?“品”字由3个“口”字组成,“胜”是胜利的“胜”,当时是由3个大窑户拼起来的团造的这座窑,拼起来之后一定要达到胜利,并且能赚钱,所以叫“品胜窑”就是这么来的。这座窑只有百来年的历史,在众多龙窑里面它是“年轻的小弟弟”。最古老的窑还在最前面。一直烧到1960年的10月份,这座窑宣告结束。为什么要宣告结束呢?因为这里的场地不够发展,下面居住的都是居民,因为窑进入生产之后来来往往的人太多。所以我们紫砂厂当年为了扩大生产,就到那边去发展了一条窑,那条窑叫“外西窑”,原来烧砂货的,砂货由于没生意,就把这条窑改装成紫砂窑。在那边烧时间也不长,因为龙窑这东西正品率不高,我们龙窑烧的柴是靠川埠查林的茅柴烧的,不是松柴烧的,大跃进之后主要劳动力都去造水库的造水库,炼钢铁的炼钢铁,出现了没有柴烧的情况。没有柴烧了,领导干部就在我们这边年纪青的,会砍柴的人都去川埠砍柴,这口号叫“工业抗寒”。那个时候有一位书记是徐州人,他在这边领导大家要彻底改革,后来没有柴了,但是窑还是要继续烧,于是就决定用煤来烧,煤碾成粉末,用鼓风机吹进龙窑里面进行燃烧,烧是可以烧的,而且烧的时间比茅柴长,但是造成了一种情况,由于煤粉在龙窑里面燃烧不充分,有剩余物质弥漫在龙窑里面,使得烧出来的茶壶和花盆都是黑的。但这个时候上面的领导一定要烧煤,所以提出了口号“千年龙窑胃口改,昔日茅柴今日煤”,但是由于烧的质量越来越差,所以只有烧到3-4年的时间。后来呢就到河对面的紫砂厂发展了一条100立方米的“倒焰窑”,这条窑一烧正品率大好,烧的产品红的特别红,绿的特别绿。于是就放弃了品胜窑和外西窑,全部到河对过去烧。这个就是这一段过程。在龙窑里面,这座窑最高。”
.仁美窑、龙糠窑、兴窑
任美窑
龙糠窑
兴窑
吴师傅:“这里面呢一共有3条龙窑,这座叫仁美窑,这座叫龙糠窑,这座叫兴窑。现在由于树木杂草比较旺盛,很难看出;要到冬天就会比较容易看出。这三座窑从清朝开始一直烧到抗日战争爆发,战争爆发之后,其中2座窑就熄火了,剩下了1座兴窑,这座兴窑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也还在烧,一直烧到1949年解放才熄火。我们现在站的位置是窑的正中间,烧窑的窑主、窑户就盘踞在下面。那个时候叫窑户,现在叫窑主。他们都发了财,生产的东西以实用陶为主,寿星壶、龙蛋一类的东西,细货也烧,细货我们现在说起来叫工艺品,不过细货烧得比较少,大部分还是烧实用陶。抗日战争一爆发,人们都在逃难了,窑就熄火不烧了。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任美窑和龙糠窑的窑主就不回来了,兴窑的窑主还在,于是就开始烧兴窑,兴窑在抗日战争胜利到解放一共就烧了4年,之后就到品胜窑去烧了。
这4座窑是太平天国之后的窑,太平天国之前的窑在那。明朝时候的窑。考古队员来开挖的时候很有本事,挖多长、多宽他们都知道,没有多久窑身就出来了,宽度和这几座窑是一样的,2.2米。大家就都来看,那个时候考古队员们都记录了下来,挖到的残片都在陶瓷博物馆里面。”
主持人:“任美窑是从几几年到几几年”?
吴师傅:“任美窑和龙糠窑的历史时间差不多,都是从太平天国之后到抗日战争之前。”
支持人:“那这2座窑都是在抗日战争之间被毁掉的?”
吴师傅:“没有毁,只不过停办,停烧了,无人问津了。就剩下了一座兴窑,从抗战胜利一直烧到解放。”
.太平窑
吴师傅:“这座窑叫太平窑,“太太平平”的太平,也是一座龙窑,这个地方是龙窑的头,这座窑从清朝开始一直烧到抗日战争爆发,烧的东西也非常多了。太平天国之后就开始烧,一直烧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这里面有两户人家赚了钱,子孙都逃到外面去了谋生,所以这座窑呢到抗战胜利之后就没烧,就荒废掉了,这座就叫太平窑。上面的情况跟我们刚刚前面去看的一样。”
.永安窑
吴师傅:“座窑叫“永安窑”,“永久”的永,“安全”的安,这座窑是蜀山窑群中最古老的窑,据老人说,在太平天国之前就有这座窑了,那边那些窑都是在这座窑之后慢慢往那边发展的,它是窑的祖宗。说起这座窑的历史,以前这边有一家大窑户,那个时候专门做大的紫砂花盆,那个时候就出口卖给日本人,和日本人做生意,这户人家姓蒋,叫蒋红书,比我爸还大几岁,就在这边烧。那个时候的盒钵只有五十五公分,他会做一公尺长的花盆,他于是就请了好师傅,将两节盒钵连起来,烧成之后卖大价钱。那个时候好一点的花盆窑卖到一担米一只,一担米就是现在的150斤米,这个代价特别大,所以他要不惜代价把它烧出来。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加上这户人家生了2个女儿,没有生儿子,于是就落伍了。这座窑的窑座虽然短于品胜窑,但是也有60几节窑门,也算是很长的。这座窑的正品率非常好,因为它有一个好的优势,这座窑的窑头是朝西的,西风吹过来直接就吹到窑洞里面去了。古代人造窑呢,他们也需要掌握这边的自然情况,什么时候会有大风,什么时候会有大雨,怎么避风避雨。古代人都会算,那个时候虽然没有天气预报,但年纪大的人能观天象,看出明天是否会下雨。那个时候烧窑是靠柴烧,如果碰到下雨天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柴淋潮之后燃烧的力道就不足了,一般都是天晴的时候烧窑。为了求太平,所以将这座永安窑的名字取意为“永远安全”,那边的太平窑取意为“永远太平”,都是有道理的。跟人家生了孩子之后要取名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这座窑叫“永安窑”。”
.工厂窑
吴师傅:“这座窑的遗址叫“工厂窑”,为什么叫“工厂窑”呢?地方上说,工厂窑是一个美称。 那个时候,旧政府对我们紫砂还是比较重视的,所以辛亥革命之后,他们就来投资,那个时候江苏省第二任省长姓王,由国家投资在民国初年的时候在这办了一所“江苏省陶瓷工业学校”,培养的人重点是培养紫砂制坯的人才,从徒工招进来,干了几年之后满师回家。这里面来学习的人不仅仅只有紫砂这一个门类。”
管理员联系方式:
微信号:yzqcwangxia
电话联系:18761561137(王)
邮箱:419787425@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