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1第九期


2011-09-28  

“五朵金花”绽放北京

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和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承办的为期六天的中国宜兴陶艺“五朵金花”北京汇报展,9月24日上午在中国工艺大厦东方艺术馆举行开幕仪式。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杨自鹏,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邓铜山,清华大学教授张守智,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副会长兼秘书长鲍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桂珍、顾绍培,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毛国强以及陶都宜兴的众多中青年陶艺家,全国各地的陶艺爱好者300余人到场祝贺。

宜兴陶瓷产品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善,文化底蕴丰厚,在艺术陶瓷领域,赏用兼优的紫砂、苍翠如玉的青瓷、端庄凝重的均陶、风姿绰约的彩陶和美观耐用的精陶,被誉为宜兴艺术陶瓷的“五朵金花”,这次进京汇报展的480件(套)作品,有当代国家级大师、省大师及一些中青年陶艺家的作品参展,以其独特而又完美的艺术形态凸显宜兴陶瓷的厚重文脉和技艺传承创新水平。(京讯)

 

首届省陶艺大师、陶艺名人精品力作亮相陶瓷城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9月26日,由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主办、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承办的“首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陶瓷艺术名人作品展”开幕仪式在中国陶都陶瓷城国际博览中心三楼隆重举行。

宜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国成,宜兴市政协主席邵亚群,宜兴市委常委、副市长梅中华,丁蜀镇委书记马钟,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史俊棠,中国陶都陶瓷城董事长石国松,驻宜院校、所领导何祖伟、邱永斌以及国家级大师徐汉棠、徐秀棠、汪寅仙、何道洪、曹婉芬、毛国强、李守才、邱玉林、徐达明、吴鸣、季益顺等陶艺家及其他嘉宾共200多人出席开幕仪式。开幕式由省陶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鲍建生主持。首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陶瓷艺术名人评审工作于今年5月份正式启动,经过严格的资格考核、专业评委的认真裁定,其中陈建平等35人获陶艺大师称号,孙伯春等41人获陶艺名人称号。本次作品展展出的首届省陶艺大师、陶艺名人作品76件(套),绝大部分为首次亮相,无论是古朴雅致的紫砂、端重妍整的均陶,还是温润如玉的青瓷、瑰丽绚烂的彩陶,都体现出了不俗的技艺水准和文化内涵,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出入古而新的艺术魅力。本次展出时间延续至宜兴秋洽会结束。(王霖)

 

关于授予陈建平等同志

“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陶瓷艺术名人”荣誉称号的通知

 

省各陶瓷企业、有关单位、陶艺工作者:

     遵照《关于开展首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陶瓷艺术名人评审工作通知》(省陶协2011年4月28日发)精神,根据评审专家评分,并由评审办公室于2011年9月2日至11日网上公示,评审工作领导小组确认,授予下列35位同志“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 荣誉称号、41位同志“江苏

省陶瓷艺术名人”荣誉称号。(请见附件,按公示名单为序)。

附件:一、首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名单

      二、首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名单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省、市陶协(商会)举行中秋联谊会

在辛卯中秋前夕,由江苏省、宜兴市两级陶协、市陶瓷商会,于9月9日晚在竹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秋联谊酒会,中共丁蜀镇委、政府领导马钟、黄国明、周泉荣,省、市陶协(商会)领导史俊棠、鲍建生、石国松、冯家迪、路济民、崔琴仙、王维成、史志军、葛伯初、许洪初、杨泉芳、邵建平等以及国家和省大师李守才、邱玉林、徐安碧、徐达明、陈建平、徐南、范伟群等以及会员企业有关负责人近百人出席了联谊活动。

省陶协常务副会长、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中共丁蜀镇委副书记黄国明先后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全文见2版),深情回顾了宜兴陶瓷的昨天,感受宜兴陶瓷在改革开放带来深切变化的今天,信心百倍展望宜兴陶瓷美好的未来。(本报记者)

 

江苏新增一批省陶艺大师、陶艺名人

笔者从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获悉,经网上公示结束,日前,被授予首届省陶瓷艺术大师、省陶艺名人名单出炉:陈建平、陈国良、曹亚麟等35人被授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孙伯春、顾美群、蒋才源等41人被授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称号。

从5月份开始,省陶协在宜兴积极组织、有序推进省大师与名人的评审工作,先后召开了5次有省陶协、省陶艺委领导、国家级大师代表参加的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近百名符合条件的申报人员资料上网公布,专业包括日用陶瓷设计、艺术陶瓷、紫砂、均陶、彩陶、青瓷、陶艺、雕塑及陶瓷刻饰,分布地区包括无锡市、南京市、常州市、苏州市及省内相关院校。在审定资料的基础上,对申报者送评的296件(套)作品,组成由中国陶瓷艺术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秦锡麟、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傅维杰、广东省陶协会长、中国陶艺大师评委陈衡,以及宜兴产区国家级大师谭泉海、何道洪、徐安碧、李守才、邱玉林8人为评委,对作品打分,体现了公正性与权威性。这次授予名单中宜兴陶瓷界人员占九成多。(陶讯)

 

               首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名单  

附件一                  

序号 姓 名 专业门类 地区 序号 姓 名 专业门类 地区

1 陈建平 紫砂陶塑 无锡 19 杨勤芳 紫砂壶艺 无锡

2 陈国良 紫砂壶艺 无锡 20 周尊严 紫砂陶艺 无锡

3 曹亚麟 紫砂壶艺 无锡 21 高丽君 紫砂壶艺 无锡

4 储集泉 紫砂壶艺 无锡 22 张红华 紫砂壶艺 无锡

5 吴小楣 艺术陶瓷 无锡 23 何挺初 紫砂壶艺 无锡

6 施小马 紫砂壶艺 无锡 24 顾道荣 紫砂壶艺 无锡

7 徐  南 现代陶艺 无锡 25 方卫明 均陶堆花 无锡

8 范建军 紫砂壶艺 无锡 26 吴  震 紫砂壶艺 无锡

9 杨丽华 艺术陶瓷 苏州 27 范永良 紫砂壶艺 无锡

10 范洪泉 紫砂壶艺 无锡 28 凌锡苟 紫砂壶艺 无锡

11 江建翔 紫砂壶艺 无锡 29 葛  军 紫砂陶艺 无锡

12 顾治培 紫砂壶艺 无锡 30 王亚平 紫砂陶艺 常州

13 刘建平 紫砂壶艺 无锡 31 吴群祥 紫砂壶艺 无锡

14 高建芳 紫砂壶艺 无锡 32 兰  亭 日用陶瓷设计 南京

15 史小明 紫砂陶塑 无锡 33 蒋新安 紫砂壶艺 无锡

16 范伟群 紫砂壶艺 无锡 34 沈汉生 紫砂陶刻 无锡

17 华  健 紫砂壶艺 无锡 35 谈志坚 青瓷工艺 无锡

18 陆  斌 现代陶艺 南京        

 

附件二 首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名单           

序号 姓 名 专业门类 地区 序号 姓 名 专业门类 地区

1 孙伯春 紫砂陶塑 无锡 22 邵顺生 紫砂壶艺 无锡

2 顾美群 紫砂壶艺 无锡 23 牟锦芬 彩陶工艺 无锡

3 蒋才源 紫砂陶塑 无锡 24 徐元明 紫砂壶艺 无锡

4 尹祥明 紫砂陶塑 无锡 25 庄玉林 紫砂壶艺 无锡

5 吴淑英 紫砂壶艺 无锡 26 潘友芳 均陶堆花 无锡

6 李  玮 艺术陶瓷 无锡 27 葛岳纯 均陶工艺 无锡

7 王小龙 紫砂壶艺 无锡 28 吴亚亦 紫砂壶艺 无锡

8 强德俊 紫砂壶艺 无锡 29 韩小虎 均陶堆花 无锡

9 黄自英 紫砂陶刻 无锡 30 谢  强 紫砂壶艺 无锡

10 夏俊伟 紫砂壶艺 无锡 31 吴亚平 紫砂壶艺 无锡

11 史国富 艺术陶瓷 无锡 32 沈建强 紫砂壶艺 无锡

12 曹燕萍 紫砂壶艺 无锡 33 陈洪平 紫砂壶艺 无锡

13 陈富强 艺术陶瓷 无锡 34 何六一 彩陶工艺 无锡

14 陆虹炜 紫砂壶艺 无锡 35 束旦生 紫砂陶刻 无锡

15 蒋雍君 紫砂陶艺 无锡 36 王国祥 紫砂壶艺 无锡

16 管唯皓 紫砂陶艺 无锡 37 鲍利安 紫砂壶艺 无锡

17 范建华 紫砂壶艺 无锡 38 吴亚克 紫砂壶艺 无锡

18 徐  青 紫砂陶塑 无锡 39 李 霓  紫砂壶艺 无锡

19 解晓明 艺术陶瓷 南京 40 高湘君 紫砂壶艺 无锡

20 潘  岷 紫砂壶艺 无锡 41 徐  敏 青瓷工艺 无锡

21 钱丽媛 紫砂壶艺 无锡        

 

 


把握今天  展望未来  续写宜兴陶瓷新篇章

史俊棠

盛世难逢,时光易逝。我们一起来欢度辛卯年中秋佳节。

陶瓷,一直是宜兴的骄傲,7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宜兴就有了制陶业的原始居民,到了春秋战国,宜兴已能生产出精美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至宋代,宜兴陶窑分布较广,以丁蜀镇为中心的宜兴制陶业,已能烧制缸、坛、钵之类的日用陶器皿;进入明清,宜兴陶业空前繁荣,以“蜀山窑”、“欧窑”和“宜兴窑”驰名于世,“商贾贸易廛市,山村宛然都会”,这是嘉庆二年《重刊荆溪县志》对当时丁蜀陶业发展和商贸活跃的真实而生动的记录。

新中国成立后,丁蜀的陶瓷产业一直是宜兴的重点工业、支柱产业,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宜兴的陶瓷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时至今日,仍然是陶瓷业者的金饭碗,丁蜀镇的富民产业、宜兴城市金色名片,陶瓷,致富了业者,繁荣了丁蜀,光耀着宜兴。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行业的兴衰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当今陶瓷行业的发展,更是遇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要紧紧地抓住这个机遇。

纵观当今中国的陶瓷发展,广东省陶瓷产业超千亿、潮州市陶瓷产业超过500亿,同时也涌现出像杭州诺贝尔、佛山新中源等产值过50亿的建筑陶企业,有产值超20亿元的工业陶瓷企业三环集团,也有像日用陶瓷产值超过10亿元的华联公司,更有像高淳陶瓷、潮州长城公司等一批上市的陶瓷企业。宜兴陶瓷这几年的发展也涌现了一批产销过亿、税收超千万的企业,但相比之下,还是有差距。传统的陶瓷虽说是夕阳产业,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振兴,宜兴的陶瓷仍然大有作为,我在这里再次呼吁:宜兴应该打好陶都牌,丁蜀必须打好陶业牌。

关注当今中国陶瓷产业的发展趋势,采矿、原料、加工、制品、销售将逐步分离,产区将更加分散,企业都在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努力,清洁生产,陶瓷与环保业互补,是陶瓷工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陶瓷行业,必须关注行业动态,必须有超前意识,在瞬息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同志们,丁蜀的大镇格局已基本形成,强镇扩权的新体制正在逐步到位。就陶瓷而言,作为一车两轮的江苏省宜兴陶瓷产业园和中国陶都陶瓷城,已具备较好的基础;作为一体两翼的科技进步与文化弘扬,这几年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连续在北京、上海、深圳举办的陶都风,展出的是陶瓷艺术,弘扬的是陶瓷文化,扬名的是陶都宜兴,得益的是丁蜀地区,我们将继续建议市委政府把陶都风刮向全国各地乃至刮向世界。

今日的丁蜀, 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全镇人民都在为建设一个崭新秀美新家园而努, 力,作为千百年来立镇之本的陶瓷行业更应奋发有为,争做贡献。

从去年开始,陶协已着手编写《宜兴陶瓷史》,透过历史的烟云,使我们深深领悟到,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一批有志于发展宜兴陶瓷、振兴丁蜀陶业的企业家,一代代地担任着历史的使命而无愧于历史,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我们都应该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年上半年,省陶协在省行业协会评比中荣获四星级称号,市陶协被市政府评为十佳社团,这些荣誉的取得是全体会员企业支持协会工作的结果,也是和地方党委政府关心帮助密不可分。省陶协已成立五周年、市陶协到明年已十周年,将要陆续进行选届工作,回顾我们自己的工作,总感服务太少,作用渺小。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改变工作作风,增强宜兴陶瓷的忧患意识,将一如既往地呼吁市委市政府重视陶瓷,积极配合镇党委镇政府,在振兴发展丁蜀陶瓷产业的征程中,竭尽全力,矢志不渝。

作为陶瓷业同行,说明我们在一同前进;作为一个行业,说明我们的事业在向前迈进,我们一定要了解宜兴陶瓷的过去,把握宜兴陶瓷的今天,展望宜兴陶瓷的未来,共同担当责任,为续写宜兴陶瓷的光辉篇章,不辱使命,有所作为。

2011年9月9日

 

学习创新  团结协作

创造陶都丁蜀更加美好的明天

黄国明

又是一年月圆时,又是一年团圆日。今天,省市两级陶协的各界来宾欢聚一堂,迎佳节,叙友谊,话发展。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丁蜀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向各位陶瓷界朋友、各位领导和来宾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驻地在陶都丁蜀,多年来,省陶瓷行业协会与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一起,秉承“服务、代表、协调、自律”宗旨,在弘扬陶瓷文化、研究普及陶瓷艺术、促进陶瓷产业发展、培养陶艺人才、加强行业自律方面作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陶瓷历史文化保护发展、陶瓷发展和紫砂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作用明显,影响深远。丁蜀今天的发展,凝聚着省市陶协,包括在座各位陶瓷企业界和陶艺界在内人士的拼搏奋斗和辛勤工作,在此,我代表丁蜀镇党委、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秋节是一个憧憬未来的节日。中秋节之意趣,在于托月寄情,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对光辉未来的无限憧憬。当前的丁蜀,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陶瓷产业的转型发展显得尤其重要,这需要凝聚力量,人心更为关键。衷心希望广大陶瓷界朋友,各位企业家、各位陶艺工作者不断学习创新,团结协作,积极支持和参与丁蜀的各项工作,推动陶瓷繁荣与发展,为创造陶都丁蜀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奋斗。

                                           (中共丁蜀镇委副书记、镇长黄国明在陶协中秋联谊会上的致辞)

 

市纳税人权益保护服务中心

陶瓷行业服务站成立

为进一步增强纳税人纳税意识,税收部门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日前,“宜兴市纳税人权益保护服务中心陶瓷行业服务站”在市陶协会场举行成立仪式。丁蜀镇委副书记、镇长黄国明,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市国税局副局长周伯良,国税二分局局长史文伟,丁蜀、湖㳇镇纪委书记、部分村党总支部书记以及有关陶瓷企业的领导参加。会上,聘请了16人为新一轮税风税纪特邀监督员。(崔听槐摄)

 

600余件紫砂原创作品获专利

9月20日,记者从宜兴“第二届紫砂原创专利作品展览与评比”活动中获悉,今年我市又有600余件紫砂作品获国家级专利。

近年来,我市紫砂创作日趋活跃,文化内涵日益丰富,市场价值不断攀升,宜兴“紫砂”散发出前所未有的独特魅力。同时,加强紫砂知识产权保护、维护紫砂市场良好环境,也成为业界关注的一个重点。过去,一位艺人或几位艺人合作、历经艰辛设计制作的紫砂原创新品诞生,一旦被市场首肯或得到藏家关注后,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市场上马上就会出现仿冒作品,创新发明得不到有效保护。我市开展紫砂作品申报原创专利以来,广大紫砂艺人所创新品获得外观设计专利后,便可理直气壮地保护自身权益,为仿冒侵权行为设置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法律“防火墙”。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省工艺美术学会、省知识产权保护协会联合举办,除了颁发专利证书外,活动还从此次获得专利的600余件作品中评选出一等奖40件,二等奖60件,获奖作品都将收纳到《第二届中国紫砂原创专利作品集》一书中,以进一步提高我市广大紫砂陶艺家的原创积极性,扩大宜兴紫砂在工艺美术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同时形成原创专利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格局,助推宜兴紫砂文化繁荣发展。下图为评委们在第二届中国紫砂原创专利作品展评会评审作品。(据《宜兴日报》)

 

预警平台

上半年江苏省企业遭遇的贸易摩擦情况

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2011年上半年,我调查机关未对进口产品发起新的贸易救济调查,江苏省企业也未在新的贸易救济调查中应诉。但全球对华贸易救济案件中江苏省企业所应诉的10起案件有了最新进展,其中宣布初裁结果的案件有2起,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件各1起;宣布终裁结果的案件有8起,其中反倾销案件6起,反补贴案件1起,保障措施案件1起。从涉案行业上看,主要涉及建筑材料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及造纸工业。

上半年,在涉华的15起337调查中,有1起涉及江苏省企业的案件,占比6.7%。该案的涉案产品为吉西他滨及包含该产品的相关产品,江苏省强制应诉企业为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诉由为专利侵权。

在技术性贸易壁垒领域,日本共发布食品扣留通报554批次,涉华输日食品扣留通报125批次。其中,涉及江苏省产品的通报数为11批次,占比8.8%,位居第四。与上年同期的7批次相比,2011年上半年,日本检验检疫机构发布的扣留通报中,涉及江苏省输日产品的通报数大幅增长了57.1%。在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扣留的927批次中国产品中,涉及江苏省产品的共60批次,与上年同期的36批次相比,增加了24批次,同比增幅达66.7%。其中,药品最多,共计22批次;化妆品及化妆仪器共计14批次,位居第二。

(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编辑部)

 

秘鲁对原产于中国的上釉瓷砖发起反倾销调查

8月16日,秘鲁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署(INDECOPI)照会中国驻秘鲁使馆,通告该署通过决议(Resolución No 113-2011/CFD-INDECOPI),根据秘鲁两家瓷砖生产企业的申请,对来自中国的6908.90.00.00税号项下的长和宽均不超过60厘米的上釉墙面瓷砖发起反倾销调查。

有关企业可与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联系,电话:010- 85692780;传真:010- 65882821。

(文章来源:商务部公平局)


阿根廷对原产于中国的瓷砖开启反倾销调查

2011年7月27日,阿根廷官方日报公布阿工业部贸易管理及政策副国务秘书处2011年第470号决议,对原产于中国的未上釉地砖和饰面瓷砖(南共市税号6907.90.00)开启反倾销调查。 

有关企业可与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联系,电话:010- 85692780;传真:010- 65882821。

 

宜兴馆藏档案数量创全省同级馆藏之最

9月22日,邱玉林、曹婉芬、倪顺生等十余位陶瓷艺术大师以捐赠、移交、寄存等形式,把一批颇有价值的档案资料集中保存到市档案馆。据了解,目前,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总计已超过55.5万卷,创省内同级馆馆藏数量之最。

档案载录了人类千年文明的历史轨迹,保存一份档案,就保留了一份历史的记忆。近年来,市档案馆加大档案资料的征集力度,征集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1至8月,一批具有宜兴特色的档案资料,如宜兴重大事件、活动材料,姓氏家谱档案,宜兴在外乡贤、本土名家的档案资料等都被陆续征集进馆,共计征集书籍374册、光盘8盒、照片120张、书画作品4件。陶瓷艺术是我市的一大传统特色产业。征集宜兴陶瓷艺术名家的档案资料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陶瓷艺术,是市档案馆长期坚持的重点工作。据了解,目前,该馆已征集到近70位紫砂艺术名人共计200余册的档案资料。(宜报)


宜兴陶瓷在钓鱼台

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它作为古代皇家园林和现代国宾馆,总是有些神秘,有些诱人。

今年8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颁证庆典在钓鱼台国宾馆的芳菲苑(第17号楼)举行,为了采访和报道宜兴的大师参与整个活动的盛况,我有幸见到了钓鱼台这个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建筑完美融合的旖旎风景。

钓鱼台位于北京玉渊潭东侧。金代章宗皇帝完颜璟曾筑台垂钓,“钓鱼台”由此而得名,距今800多年了。至清朝乾隆帝在那里修建行宫,于是收为皇家园林。1959年成为国宾馆,扩大建设,园内有1至18号共十七栋接待楼(按国外习惯不设13号楼)。钓鱼台的环境幽雅清宁,楼台亭阁,林木石桥,碧水红花,绿草芳菲是那里的景致。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描绘了钓鱼台:“堤柳四垂,水四面。一渚中央,渚置一榭,水置一舟,沙汀鸟闲,曲房入邃,藤花一架,水紫一方。”到如今,那里是景色依旧,绵绵柳丝,重重花影,真可谓风光如画。

在幽径旁边,大树底下,置放着宜兴的陶瓷“果壳箱“,是原东风陶瓷厂的产品。从造型和装饰区分,有熊猫型,大象型、青蛙型、狮子型等。果壳箱的外表还堆贴着凤与牡丹等图案。这类产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红火一时,后来就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在钓鱼台国宾馆里能够依然见到它们的身影,也算是不错的际遇。

芳菲苑的门前有一对均陶工艺厂制作的特大均釉堆龙瓶。蓝均釉非常漂亮,正如古人所赞美的“夕阳紫翠忽成岚。”瓶上堆贴的游龙图案活灵活现,仿佛腾越于天际、或者潜藏于水泽,龙须根根可辨,龙鳞片片生动,体现了均陶艺术的无限魅力。

中西合璧的建筑群中,对望芳菲苑的12号楼是用琉璃瓦铺盖的,而这些金黄色的琉璃瓦出产于宜兴建筑陶瓷厂。整个建筑呈现着古色古香、流光溢彩的风貌,体现了皇家园林的高贵和现代宾馆的豪华。据介绍,这12号楼非同一般,有总统套房、豪华套房、普通套房等17间。会见厅有刘海粟的巨幅国画《江山多娇》。那楼宇曾经是毛泽东的住处,而且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曾在此下榻。

芳菲苑的会见大厅,明亮而宽敞,精致而高雅。那里陈设的工艺品和卖品很多,我一眼就见到了不同款式的宜兴紫砂壶和宜兴陶酒瓶,上面都有“钓鱼台”的标志,那是钓鱼台国宾馆与我们宜兴的名陶产品合作,互惠互利,协作双赢的一个见证。今年上半年,彩陶工艺厂就为钓鱼台国宾馆提供了两万只“钓鱼台”接待酒的专用酒瓶。

也许是对宜兴陶瓷的这份情结、这份依恋,在钓鱼台见到了宜兴陶瓷的倩影,很是高兴,真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同时,也为宜兴陶瓷艺术文化的灿烂而自豪。(蒋尧基)

 

郑逸梅与宜兴

崔听槐

郑逸梅先生是我敬仰的著名文史掌故大家、教育家,一生著述等身。20多年前,我曾去函沪上,约请郑老为《宜兴报》写一篇与宜兴有关的文章,那就是最初刊登在1986年10月9日副刊上的《我和储南强》一文。忆及往事,感慨良多。

说起与郑老的相知、相识到向其约稿,纯属偶然,更是缘分。最早是从我收藏1942年由词坛大佬陈蝶衣主编的一期《万象》杂志上,读到了郑逸梅的一篇《小说丛话》,记述了他会晤吴江大名士金松岑谈赛金花出身往事及曾朴著小说《孽海花》的一些掌故,文笔隽永,可读性强,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以后,在1980年6月7日的《文汇报》上,登载了女作家成莫愁专访郑逸梅所作《在“补白大王”家里》一文,方知郑老仍健在,且笔耕不辍。之后的两年,我先后购到了郑老著述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南社丛谈》、河南中州书画社出版发行的《艺坛百影》、《文苑花絮》两书,其中《艺坛百影》书中就有《储南强和宜兴双洞》一文,对储南强为宜兴双洞的规划与开发推崇备至,作了很高的评价。那时,我在宜兴精陶厂工作,也是《宜兴报》复刊后的第一批通讯员,除了发一些消息、通讯类的稿件,偶尔也写点副刊类文章。在我祖传的收藏中,有两通信札,是清光绪间浙江巡抚任道镕(字筱园,宜兴人)写给我祖父崔克顺(字巽时,号翼文,清恩贡)的亲笔书札,我想写篇收藏方面的文章,却对任的简历不曾了了,因郑老的《文苑花絮》中有篇《苏州怡园谈往》,其中写到任道镕晚年寓居苏州铁瓶巷至1905年逝世的一段文字,于是在1985年的6月,我第一次去信给上海的郑逸梅,请教任道镕的有关情况,不想几天后就收到回信,给我作了解答,由此书信往来。是年冬季,我出差赴沪,抽空到长寿路养和邨,登门拜访了郑老,老人精神矍铄,对我这位忘年交十分友善,谈了一些宜兴名人与其交往的片段。先生温然其容,萧闲其性,淡泊其志,肫挚淳厚,具古人之风,令我肃然起敬。

那时,《宜兴报》副刊有固定的“善卷”栏目,间或刊登一些有名望的作家或宜兴籍人士的文章,大多是约稿。我思量,既然与郑老相识,何不约其为《宜兴报》提供稿件,哪怕一篇也好。我与副刊编辑沟通后,于1986年9月中旬即致函郑老。能否如愿,我心中没有多大把握,一则觉得郑老已92岁高龄,是否有时间与精力;再则《宜兴报》是一张地方小型报,郑老的文章一般都在海内外知名报刊杂志上发表,能否为县级报纸供稿,也很难说。惴惴不安中,我于9月28日终于接到了郑老来信云:“听槐同道:蒙赐佳茗即覆书致谢,时已浃旬,承嘱为《宜兴报》撰一稿,事冗延迟,兹草成《我和储南强》一短文,未知适合否?病腕书不成字,刊载后请即寄该日报纸是幸。匆此敬颂台安!逸梅上”并附言“古诗咏宜兴尚未收到”。寥寥数言,语真意切,谦恭亲和,雅淡清真,着实使我感动。之后的数年间,郑老还有两篇稿件在《宜兴报》发表,一篇是《储南强与宜兴双洞》,一篇是《报坛耆宿杨楚孙》,刊登后我都将报纸寄去上海。其实,他在解放前后涉笔成文的宜兴名人还有多位,如南社社员邹秋士、饮誉海内外画坛的徐悲鸿、掌故大家徐一士、蜀山潘氏父子潘稚亮、潘勤孟等。郑老曾对我说过,右腕关节炎,而海内外报刊杂志约稿不断,应接不暇,其中如香港《大成》杂志,已连续数年、每月撰写一篇近万言的人物传记,已写了70余人,现手头正在写丰子恺的传记。我知其很忙,不便多提为《宜兴报》供稿之事,直至他98岁高龄仙逝。

郑逸梅先生对宜兴陶瓷也十分喜欢。记得1987年10月份,我特意请精陶厂徐安碧(现为全国十大能工巧匠、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人大代表)选了一件精陶黑色“化妆土”三角瓶,一面镌刻一束梅花、另一面刻“东方艺术万世流芳”8个草书,并刻上“郑逸梅先生大教”字样,送到他的寓所,郑老见了十分高兴。他指着写字桌上摆放的一件紫黑色的紫砂花瓶,高约六七寸,说是上海魔术大师莫悟奇(1887—1958)50多年前的作品,我用手一掂,分量很重,泥料为拼制调砂,瓶底没有款识。凭我的了解,莫悟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除演魔术外,极喜宜兴紫砂,与宜兴的紫砂大师裴石民交谊笃厚,常邀赴沪住莫家一起设计制陶,以瓶、盆、文玩为主。从制作工艺看,此瓶肯定为裴石民亲作。之后,我将《宜兴文史资料》(第十四辑)中有篇由石民嫡孙裴峻峰写的《陶壶名手裴石民》,复印后寄给郑老。此事郑老在一篇文章中有详细的记述,不过是在郑老谢世后六年被收录在北京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珍闻与雅玩》一书中,文章的题目是:从陶瓶说到裴石民。内云:“……我特别珍爱一只陶瓶,这瓶造型古雅,作方直形,竹节突起,大干附着两个雅竹,一上矗瓶口,一及半而被枝叶所掩,色泽褐紫,分量之重超越常品。这瓶是画家钱化佛转让给我的,本属莫悟奇旧物。莫悟奇是位魔术家,晚年设计制陶,小巧玲珑,以供清玩。瓶底没有款识,我从来历上考证,这是出于莫氏之手。最近我友崔听槐自宜兴来访,他见了这瓶,即指出这是裴石民的名作,很有艺术价值。事后,他把石民之孙裴峻峰所记祖父石民的轶事寄示,始知石民生于1892年,他家在蜀山南街,1977年卒。……”

宜兴是洞天福地的旅游胜地,这里水木清嘉,风光旖旎。尤其是张公、善卷两洞,领风景名胜之先。“两洞主人”储南强作出的贡献,令先人赞叹,为后人所缅怀,推动了宜兴旅游文化的勃兴。1994年,由宜兴风景园林管理处编印的《张公洞诗文选萃》、《善卷洞诗文选萃》两书、2006年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宜兴旅游事业的开拓者——储南强》一书,都选用了郑逸梅的《宜兴双洞与储南强》以及后来出版中还增加了《我和储南强》一文。

郑逸梅先生生于1895年10月,逝世于1992年7月,一生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中期,笔耕近八十个春秋。

 

月饼与诗心

古代诗人多情致,凡事皆可咏叹,是以有关月亮的诗文在唐诗宋词里数不胜数,然而对月饼的描写却屈指可数,是月光的皎洁明媚蛊惑了诗人的双眼?或是他乡羁旅的愁闷羁绊了诗情?抑或月饼本就不登大雅之堂,诗人不屑于抛洒才情?但从下面几组关于月饼的诗中一窥诗人们诗心。

从祭月贡品到中秋品尝相互馈赠的佳肴,月饼的典故和传说很多,其中和一句名诗有关——“应将胡饼邀蟾蜍”。可惜的是这诗只有半句,不成篇章,不过咏叹之人可谓大有来头,即唐高祖李渊,和历史上所有爱作诗的皇帝一样,李渊得知唐军大捷,吐蕃献宝,兴致一来便诗情湍急,兴尽之余却忘了下句。诗虽有些帝王霸气,却不合平仄,来去无踪,帝王诗词能够传世的,除了亡国的几位,唐高祖李渊的这半句也全赖“胡饼”美味。

饮酒、赏月、发糊涂“欲上琼楼”的苏东坡《水调歌头》一番“问青天”之后,估计有些饿了,吃了些月饼,感叹之余信手写了一五言绝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中味,相思泪沾巾。”诗中“小饼”即月饼,在宋时已经较为普及,是全家人品茗邀月的必备良品,苏东坡饮酒品月饼之余,触景伤情,想起了远在他乡不能团圆的亲人,不由得潸然泪下。此诗质朴感人,亦见才子本色,可谓历代咏月饼诗词中的经典。

自宋以后,月饼已经不是四时必备之物,而专供中秋,是以“见饼起意”的诗人多了起来。袁景澜,又名袁学澜,苏州人,生于清代嘉庆年间。其传世手写稿本《吴郡岁华纪丽》十二卷,此书铺展了一幅绚丽而迷人的清代苏州一带风俗图。中有一首《咏月饼》诗:“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袁大才子不仅吃月饼,还将做月饼的和面、点缀、藏馅儿、蒸煮乃至亲朋馈赠一系列事情罗列出来,最后还声明“节物无容物”,煞是认真仔细。

清人沈兆褆的《吉林纪事诗》也将彼时赠月饼吃月饼的风俗留记诗中:“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聚食阖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乐。”这首诗写的相当爽利自然,没有分毫抑郁之情,想来诗人全家团聚,又有月饼美味,不由得食欲大开,诗情澎湃,写实地表现了当时吉林地区中秋吃月饼、赠月饼的情景。

时光流转,风俗既定,肯定会有一些应景的“面子活儿”,同样是清朝诗人的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月饼》诗云:“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论斤成套多低货,馅少皮干大半生。”人情世故之间,月饼变成了“红白翻毛”的铁疙瘩,不仅“馅少皮干”,而且叮咚作响,经久不坏,这样的月饼,怕不是用来吃的了。(选自2011年9月12日《藏书报》作者:刘英杰)

 

“杜甫草堂”怀古

尧文

在中学读书的时候,老师就说杜甫的《水楹遣心》诗:“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是描写杜甫草堂的环境,表达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这诗曾留给我许多的遐思和遥想。

辛卯初秋,丹桂飘香的时节,我走进了杜甫草堂,感受到了那里的人文气息和优美景观。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是唐代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蓉城的故居。据资料介绍,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人由陇右入蜀,求亲告友,筹集资金,在成都建了几间茅屋,总算有了栖身之所。到了来年的秋天,大风破屋,大雨倾盆,于是写下了不朽诗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虽然写的是自家数间茅屋在风雨中的境遇,表达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人们的心灵。由此,我联想到当今的社会,各级政府启动“安居工程”,大量建造“经济房”和“廉租房”,让“天下寒士”能够“安得广厦”。这正是杜甫所梦想的国家之幸,百姓之幸。

漫步于草堂,见到正门、大廨、柴门、诗史堂、工部祠等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回廊和附属庭院。草堂的园落中,流水萦回,小桥勾连,锦鲤悠游;古木参天,翠竹扶疏,静谧幽深。正门匾额上的“草堂”二字为清康熙之子、雍正之弟允礼书写。“大雅堂”里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的“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人物屈原、陶渊明、李白、王维、白居易、李商隐、陆游、李清照等十几个人的金属塑像,仿佛游走于古代诗词的长廊,触摸唐风遗韵和宋词余香。“大雅堂”门前的杜甫铜像,面容清癯,凸现了诗人的忧思神态。两侧有两盆盆景,分别用紫砂签筒、均陶四方盆栽植,很是醒目。杜甫草堂中的“情系草堂”文献图片展览,展出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海内外知名人士参观草堂的珍贵图片、签名题词以及礼物。说明了诗人旧居已经成为今天的文化圣地,而广受关注。

我进入草堂的小园,迎面是五间茅屋,园里种了三棵松、五棵桃,还有一眼水井。据说杜甫在那里仅仅住了四年,却写出240余首诗文。由于好友成都尹严武的去世,杜甫也就离开了成都,草堂也不复存在。到了五代前蜀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得以保存。之后,经宋、元、明、清历朝的多次修复,形成了纪念祠堂的格局。

杜甫草堂里的楹联很多,静僻而独到的语言,都是对杜甫人格魅力的赞美,对时弊的抨击。例如,“诗史堂”里挂着陈毅元帅写的联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清道光的何绍基题“大廨”:“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工部祠”的柱子上有清咸丰钱保塘写的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而“柴门”两边挂的是明万历何宇度写的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这一幅幅联句读后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我站立于秋色中的杜甫草堂,情绪陶然。随着景物的转换,视线的转移,深深地感悟到杜甫的平凡与伟大,对他的崇敬也就理所当然的了。

 

点绛唇

——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红楼”

芳草萋萋,

大江东去帆如帜。

白云纷绮,

黄鹤翱仙翅。

 

风雨红楼,

铁血随鞍辔。

英雄泪,

百年尘事,

此意凭谁寄?

——邓君曙

 

百年辛亥

———邓君曙

一鹤冲天惊武昌,

龟蛇烽火起苍黄。

揭竿难忍山河碎,

义举坚摧帝国亡。

敢铸共和抛热血,

愿求民主战沙场。

百年未竟团圆梦,

落日秋风唱大江。

注:“未竟团圆梦”指海峡两岸还未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