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1第三期


2011-03-29  

曹婉芬艺术展在京举办

3月6日下午,“印象紫砂巡回展北京站·曹婉芬紫砂艺术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揭幕。此次展览由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等单位主办,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等协办。全国政协副主席林文漪出席开幕式,宜兴市政协主席邵亚群到场祝贺并致辞。在京的专家、教授文怀沙、陈若菊、张守智等,专程赴京的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鲍志强、周桂珍等紫砂陶艺家和北京的紫砂壶友共3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活动。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曹婉芬自1955年开始踏入紫砂艺苑,先后师承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等各位先辈大师,领悟名家之长,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和研究中,壶艺得到升华,功底深厚全面。创建的“苑林阁”紫砂艺术工作室成为承先启后、开拓创新的基地。这次展出了曹婉芬与她的子女创制的精品力作108件(套),代表着紫砂艺术传承中的一枝红花硕果。展出至3月9日结束。(本报记者)

3月8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沈遽华、谢曼伦等一批女陶艺家汇聚陶都陶瓷城,参加“陶艺巾帼  相聚家园”陶城巾帼联谊活动,观摩大师陶艺作品,交流创作经验。据悉,此次活动由陶城巾帼联谊会举办,该联谊会自去年8月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我市广大女陶艺工作者架设了沟通、学习的桥梁。(宜报)

 

紫砂技艺的教科书

——《宜兴紫砂传统工艺》赏析

元宵节后,笔者捧读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刚刚出版发行的著作《宜兴紫砂传统工艺》。这对弘扬宜兴紫砂文化,传承制作技艺,发挥了教科书式的知识启迪作用,其意义是深远的。

这本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紫砂专著是徐秀棠大师对紫砂业的又一贡献。今年75岁的徐秀棠先生以历史的责任感和卓越的艺术修养,把他经历的紫砂传统工艺精确地记录下来,传播给当今的紫砂从业人员和紫砂爱好者们,让大家全面了解紫砂烧制的真实状况。全书共设6章,分别系统地介绍了紫砂陶(壶)产业形成的两大要素、紫砂原料、传统全手工制坯、陶刻、紫砂龙窑生产过程和紫砂艺人追忆。

《宜兴紫砂传统工艺》是作者紫砂情结的自然流露。徐秀棠先生作为紫砂传统工艺的研究人和践行者,始终与紫砂相伴,不离不弃,长达半个多世纪,累积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广博学识。他先后编著出版了《紫砂陶刻艺术初论》、《中国紫砂》、《宜兴紫砂珍品》、《紫砂入门十讲》、《大师说器——徐秀棠说紫砂》等专著,对后辈学人来说是一笔丰厚的紫砂方面的知识财富。

徐大师认为陶都宜兴上千年的制陶历史导致了紫砂泥的发现。宜兴又是名闻中外的茶乡,制陶中的成型和烧造工艺以及悠久的茶文化积淀是紫砂陶(壶)产业形成的两大要素。这一真知灼见,为宜兴紫砂的形成、创新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宜兴紫砂传统工艺》是一本叙事性、通俗性与学术性交融的读物。作者将亲眼目睹的紫砂窑场生产情况在书本中实录,这是难能可贵的。

《宜兴紫砂传统工艺》是作者紫砂研究的真情独往。这本书不同于有些人的广告式宣传,是切合实际的归纳总结,流淌的是对紫砂事业的挚爱和关注,也是抢救性的辑录1957年前后紫砂龙窑烧造的珍贵历史。紫砂从羊角山古窑址一路走来,带着宋词的雅韵。在“蜀山窑”的烈焰中蜕化出明清时期的繁华。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春雨带来了紫砂的盛世风流。作者运用手绘画图的形式,解说紫砂成型工艺(包括成型工具),以及宜兴日用粗陶对紫砂制作的影响。特别是龙窑示意图解,形象地阐述了紫砂龙窑烧成的这一段历史记忆。紫砂龙窑淡出人们的视线已有50多年了,现在烧紫砂的窑炉是推板窑、梭式窑或隧道窑和电窑。为了忘却的纪念,徐大师将这段往事钩沉,填补了紫砂传统工艺中龙窑烧成工序(装窑、烧窑、开窑)的空白,对于认识和理解紫砂历史产品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常识。

《宜兴紫砂传统工艺》是作者缅怀同行的亲切追思。现今紫砂业界和收藏界十分关注紫砂历史名作,尤其是对有作品存世的壶艺高手如俞国良、李宝珍、冯桂林、范鼎甫、汪宝根等只有零星的记载而感到缺憾。徐秀棠先生把自己所见到的紫砂老艺人的形象刻划,并配上素描画像。这次记述的紫砂艺术家有48位做壶艺人、15位陶刻好手和2位彩釉画师傅。

合卷思忖,徐秀棠大师的《宜兴紫砂传统工艺》,既有丰富的知识性,又有鲜明的趣味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紫砂艺术教材。(蒋尧基)

 

《紫砂古籍今译》

研讨会在宜举行

由市文联举办的宜兴资深紫砂学者韩其楼专著《紫砂古籍今译》研讨会于3月22日在宜兴举行。市领导许伟英、洪雅与我市紫砂界、文化界、新闻界的50多位代表一起参加了对该书的研讨。

今年82岁高龄的韩其楼一生专注于紫砂研究,饱学能文,著述等身。新出版的《紫砂古籍今译》搜罗了明清至民国时期的《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等5本重要古籍,用原著文言与白话对照对内容作了阐释,为当今紫砂界提供了详尽的历史资料。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伟英作重要讲话。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宜兴日报》总编程伟、中国工艺、陶艺大师汪寅仙、鲍志强、吴鸣等10多位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对该书的出版作了肯定。(陶讯)

 

昂然的太阳花

——品读薛慧志别样的陶艺心路

收到薛慧志从北京寄来的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她的新作《东方和西方——我心中的向日葵》一书,读之不胜欣喜。10月18日,她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会议厅举办了隆重的新书发布会,这已是她关于图案、装潢和陶器方面的第七本专著。韩美林大师欣然为她题写了“薛慧志世界陶器巡展”,其时,慧志早已应邀在荷兰、挪威、德、韩等地办展并推介中国陶艺了。

慧志这本新作同她以前的教科类书略有不同的是她在书中述怀、励志、联谊、感恩,有作品历程,有散文随笔,有论文札记:一个漂亮女生美丽人生的涓涓细流,甜甜滋味向你娓娓道来。全书由“梦的开始”、“梦亦人生”、“梦在现实”三部曲合奏而成。梦的开始自然在她的故乡丁蜀,她祖上世代制陶,父母都是陶厂领导,而弟妹则是陶的业主和艺家。她在书中特地标明的“我的启蒙老师”,那是她在原陶瓷公司上世纪80年创办的职业学校中念高中,我是她的美术老师。她听课专注,作业“加二逢承”,对这样的学生我似乎看到我当年的样子,做老师的自然求之不得而悉心带她。果然三年后她一举考上陶院。这一届学生中,还有如今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徐徐,一些如今留守桑梓的如张梅珍、王健等也都是艺中翘楚了。想起来,曾经的 老师不禁兴奋,那可是全国最早的职校啊!拥有徐悲鸿、吴冠中、尹瘦石、顾景舟、蒋蓉、徐秀棠等大师的宜兴儿女在艺术上是有天赋的。而每当听到一些成才的学生说:没有当年的老师,就没有我的现在时,心中总是愧疚,一是在当年教学还应该再努力些,二是如今自己毫无成绩。

陶都儿女的如梦人生也是陶,是山水天地泥火乾坤。慧志在山东艺院初教图案设计类,但她离不开陶,“我若有展示才华之空间,定要想天下事,做自然人,追求流芳百世的美誉,树立中华女子的美名,”这是她的心语。

梦在现实中 ,慧志写了她去国外和北大的访学日记,刊出了她近年《哲学系列》、《意象系列》、《大唐春系列》《天地阴阳系列》等新创意,作品静穆而神秘,具有中国文化胎记,而又有与西方共享共拥的艺术美,是一朵同太阳、地球一样圆的向日葵。无异,她又在具象和抽象的天地里策蹇驰骋。

在为此书题辞的众人中,有三个家乡人。史俊棠会长称赞她远离家乡不忘陶,心中快乐亦是陶。蒋洪亮书记更寄希望她“传承千年陶器,弘扬中西文化。”我人微言轻仅四字“陶冶心志”以作交勉。

薛慧志现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雕塑委员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等职。(邵家声)

 

传承优秀陶瓷技艺 弘扬宜兴陶瓷文化

徐安碧

江苏省的宜兴之所以能成为陶都,一是有丰富的陶土资源,二是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三是形成了庞大的陶瓷产业,四是积淀了灿烂的陶瓷文化,五是有着一大批杰出的陶艺人才。根据骆驼墩遗址考古发现,远在7300多年以前,宜兴的先民们就开始制陶,而到宋代成熟的均陶生产和明中期开始的紫砂陶生产,更让宜兴享有了“陶都”的美誉,脉络延绵,余韵不断。新中国成立之后,宜兴的陶瓷生产焕发了勃勃生机,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重点陶瓷产区,日用陶、建筑园林陶、工业陶、门类齐全,紫砂、均陶、青瓷、美彩陶、精陶被称为艺术陶中的“五朵金花”而享誉于世。近30年来,宜兴陶瓷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呈现一派繁荣,特别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宜兴紫砂陶艺之花,更是开得分外娇艳。

一是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是宜兴紫砂发展遇到了最好的历史机遇。中华大地茶文化方兴未艾,有茶就要有壶,而宜兴紫砂壶早就被公认为“世界茶具称为首”,茶文化、茶产业带动了宜兴紫砂的大发展,旅游业的繁荣带动了包括像宜兴紫砂在内的民间工艺品的迅猛发展,国内收藏热火朝天,陶瓷艺术、紫砂工艺品就是收藏家重点藏品之一。

二是不断创新的机制,使宜兴紫砂的发展有着强劲的动力。目前的宜兴紫砂生产,从民间中来又回归到民间去,家家捶泥、户户做坯,成为宜兴丁蜀地区的一个重要富民职业,解决了温饱奔小康,实现了小康奔大康,紫砂从业人员可以说家家住新房,户户有存款,小汽车开进门,儿女读书送国外,紫砂艺人从未像今天这样精神富有、财产富有,都深深感激着党的富民政策好。

三是不断壮大的技艺队伍,让宜兴紫砂的发展有了最活的源泉。目前,宜兴紫砂从业人员有数万之众,原料、模型、工具、窑炉、包装、运输、营销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具有技术职称的技艺人员已有3000多人,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长。在这3000多人中间,高级工艺师就有110多位(其中国家级大师有18位)、工艺师就有近300位、助理工艺师近1000人、技术员1600多人,制壶名人凭着他们聪明的智慧、灵巧的双手,做出一件件精美高雅的作品,连同他们的名字,一道走向国内外市场,为广大爱壶者、收藏家所喜爱。个性化的生产彰显着个性化的产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派盛世紫砂之景象。

四是各显艺术个性,各领风骚的名人名作,让宜兴紫砂的发展释放了最大的亮点。18位国家级大师以及一批省大师、省名人、高级工艺师的紫砂艺术作品,成为国内外紫砂壶爱好者、收藏家的追逐对象,好作品一壶难求,售价一路攀升。

小小一把紫砂壶,集稀有紫砂陶土资源之价值;多姿多彩造型艺术之价值;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之价值;高雅精致的装饰艺术之价值;艺人与文人相结合之人文价值。在2010年嘉德春拍会上,已故的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与国画大师吴湖帆合作的一把石瓢壶拍出1320万元的天价。

目前传统陈设陶艺的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需求、市场,因为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总是趋利而动,无利可图的传统陶艺,政府即使把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提出拯救,总是收效甚微,政府不可能一直出钱支持没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去维持生产。而市场看好的陶艺作品,往往会一哄而起,从而造成秩序混乱,假冒名人名作随市可见,粗制滥造之货在地摊兜售。近年来,传统工艺品行业管理乏力,工业部门应管而管不了,其它像文联、文化部门多头插手,商业评奖泛滥,金奖银奖充斥市场,鱼龙混杂,信誉度下降,多个部门乱封民间从艺人员的荣誉头衔和乱搞技术职称评审,只认钱,不看专业水平,严重干扰了多年来政府人事部门的职称评审工作,名不符实的大师、高工让人难辨真假。

国家应对具有地方特色、百年品牌的传统陶瓷艺术生产要进行调查摸底,对用于这些作品生产所需资源要很好保护,防止低水平生产而糟蹋。对确有历史文化价值、民族特点的传统陶瓷艺术要抢救发掘,要出台扶持传承的相关政策,对民间传统工艺从业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审要改革,政府部门最好退出,交由行业协会或社会中介机构去认定,对国家级的奖项评比要严格规范,对商业性的评比活动要遏制。

十二五期间,宜兴的陶瓷产业、紫砂行业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宜兴市委、市政府将高度重视这朵陶艺奇葩的健康发展,行业协会将会引领广大从业人员爱护和建设好这一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具体做法是:

一是坚持准确定位,即宜兴陶瓷、宜兴紫砂既是传统产业,又是特色产业,更是文化产业,力争把传统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精,文化产业做响。

二是坚持机制创新,探索规范管理,做到活而不乱,健康发展。根据民间传统工艺的特点,分散生产,专业分工,逐步向集约经营迈进;组建合作社,艺人加公司加品牌,对名人名作的市场销售探索经纪人模式。

三是坚持人才培养,做到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使之不断适应时代要求。

四是坚持品牌引领,会展推动,既打品牌,又扩市场,促进发展。

 

警惕贸易摩擦升级

据来自国家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消息:从去年年底起,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发布预警,称要警惕“量化宽松”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等问题,从而引起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和货币摩擦。

针对近期各国公布的货币政策,商务部公平贸易局表示,近期业界人士和研究机构指出,美联储、日本银行、欧洲央行均重启量化宽松,采取“印发钞票”手段刺激经济,使全球经济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量化宽松时代”。这将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并不可避免地引发通胀死灰复燃,引起国际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动荡,加剧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和货币摩擦,因此要警惕“量化宽松时代”全球经贸摩擦升级。

世贸组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各成员共发起反倾销调查69起,同比降29%;反补贴调查5起,比上年全年28起的数量明显下降。但公平贸易局表示,我国仍是“双反”调查的首要目标国,去年上半年我国受反倾销调查23起,反补贴调查3起。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研究部主任张磊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向好,使得贸易摩擦减少,但对中国意义不大,中国仍是“双反”调查的首要目标国。“量化宽松”政策主要是发达经济体应对国内紧缩的问题,但和贸易摩擦没有必然联系。现在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在宏观政策上存在冲突,比如美国增发货币,中国则是收紧,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导致货币摩擦增多,造成热钱流入等问题,同时美国也在考虑将汇率因素纳入双反调查,这都将对我国出口造成影响。

 

九家陶企获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称号

3月10日,宜兴市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公示了2010年度我市荣获省、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企业的名单,其中9家陶瓷企业榜上有名,尤其是无锡市南方耐材有限公司获江苏省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和无锡市知名商标3项荣誉称号。

全国驰名商标:

江苏艺兴紫砂陶股份有限公司“华艺”商标

江苏省名牌产品:

无锡市南方耐材有限公司(火轮牌连铸用铝碳质耐火制品)

江苏省著名商标:

无锡市南方耐材有限公司(“火轮”商标)

无锡市名牌产品:

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有限公司(宇星牌陶瓷过滤机、耐腐性离心泵)

宜兴摩根热陶瓷有限公司(TJM牌轻质莫来石隔热砖)

江苏省宜兴彩陶工艺厂(艺萃牌紫砂陶酒瓶、高耐热砂锅)

无锡市知名商标:

宜兴市昌华陶艺有限公司(“昌”商标)

宜兴市范家壶庄商贸有限公司(“范家壶庄”商标)

无锡市南方耐材有限公司(“火轮”商标)

宜兴市金鱼陶瓷有限公司(“图形”商标)

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方圆”商标)

 

均陶之光

“均陶技艺”启动申报国家非遗项目

日前,记者在宜兴均陶工艺有限公司获悉:继前年“均陶堆花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去年“均釉工艺”被列入无锡市非遗项目后,最近,在宜兴市政府的重视关心下,由国家文化部门委派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10多位专家,来宜兴均陶工艺有限公司(原宜兴均陶工艺厂)现场调研论证,对宜兴均陶的悠久历史、产品现场、工艺传承、发展前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目前,已由专家组领衔启动了“均陶技艺”(堆花、均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宜兴均陶生产始于宋代,它是在原先各类粗陶品种如缸、坛、花盆、瓶、钵等的基础上,通过釉料配方变化、经高温窑变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的品种,至明代开始盛行。因烧造这类产品的窑址在丁蜀镇西南的均山一带,故称均窑,又称均陶、宜均。宜兴均陶于浑朴中见妍整,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民俗情趣,素以形制端重、釉色浑厚宜人而著称于世。它以“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艳黑”三色为基本釉色,细分有均蓝、均红、锆白、墨绿、淡蓝、古铜、芬花紫、金星釉等数十种,典型的天青、均蓝、云豆不灰不暗,不躁不跳,与园林的环境和植物的色彩相协调。尤以“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花”的灰蓝釉更足珍贵。特别是均蓝的窑变,如星若花,蜚声中外,在国际博览会获得极高的赞誉,在日本更有“海参釉”之美誉。明清两代,最富盛名的有欧子明的“欧窑”和葛明祥、葛源祥的“葛窑”,作品曾进入宫廷皇室,盛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均陶堆花工艺在明代后期开始形成,艺人们用大拇指绝技,选不同泥色,堆贴出不同图案花纹,为均釉产品增添审美情趣,赋予东方文化底蕴,造就了代代相传的堆花名艺人。自建国以来,均陶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品的造型、装饰、均釉更趋丰富多彩。以宜兴均陶工艺厂为均陶生产基地,传承创新,拓展国内外市场,作品在国内外陶艺展评中屡获大奖,并从80年代起,均釉陶台、均釉蟠龙陶台、均釉组合花盆先后进入中南海紫光阁,培养造就了如李守才、方卫明等均陶艺苑中的领军人物。

现坐落在丁蜀镇川埠的宜兴均陶工艺有限公司,以传承创新为己任,续写宜兴均陶的辉煌。企业拥有宜兴日用陶生产最大的112米隧道窑,以生产各式园林陈设陶花盆、酒坛等为主产品,同时开发适应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风尚的仿古釉园林陈设陶,出口已占企业销售的20%。目前均釉已达数十种,保留了传统的手工施釉,大生产与精品堆花技艺人员有30多人,李守才特艺工作室每年创作的堆花精品达20多件套,年轻一代堆花技艺人员得到培养和锻炼,为均陶工艺的传承后继有人。企业还成为江苏大学艺术学院陶艺实训基地,每年接待学生实习操作达数百人。

均陶之光,折射了传统工艺的传承有绪,更多的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和延续。(本报记者)

1版图片文字:

为切实做好“陶都宜兴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评选工作,3月4日,团市委、市陶协在陶瓷城召开动员大会,近百名陶艺工作者参加大会。陶协会长史俊棠、团市委书记刘英在会上作了讲话,陶艺工作者代表在会上作了表态发言。(佳木摄)

  

质监局曝光不合格陶瓷砖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陶瓷砖产品质量国家监督的抽查结果。本次共抽查了河北、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广东、四川、陕西等12个省、直辖市185家企业生产的185种陶瓷砖产品。其中34种产品不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不合格率达18.3%。

本次抽查依据《陶瓷砖》GB/T4100-2006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001国家标准及相应产品企业标准的要求,对陶瓷砖产品的尺寸、吸水率、破坏强度、断裂模数、无釉砖抗耐磨性、耐污染性、耐化学腐蚀性、抗釉裂性、光泽度、放射性核素等10个项目进行了检验。抽查发现有34种产品不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不合格项目涉及吸水率、破坏强度、断裂模数、抗釉裂性、放射性核素、尺寸。


中国陶艺大师徐安碧出席了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之后回到了宜兴。3月16日,我们专程前往宜兴精陶厂的徐安碧工作室“集艺斋”采访。他介绍了3月7日下午江苏省代表团讨论时的精彩场景,以及他所作的发言《传承优秀陶瓷技艺,弘扬宜兴陶瓷文化》(全文见2版)。当时有89家新闻媒体的115位记者现场采访,得到了好评。3月8日《扬子晚报》就作了“陶瓷大师口才一级棒”的报道。图为本报记者在专访。(陶讯)


宜兴紫砂与铁画轩

尧 基

近日翻阅韩其楼先生编著的《紫砂古籍今译》,书中辑录的《宜兴陶器概况》(周润身、周幽东父子合著于1932年)的“宜兴陶器名技暨各厂出品述要”一文中记载了相关陶器厂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的情况,其中提到:“铁画轩公司,主人李相荣,地址宜兴蜀山潜洛,发售处同上。该公司釉袖品颇精,此次出品亦最夥,均属佳作,名目繁多,不及细载……”由此,我联想起去年5月6日,铁画轩第二代主人戴相明收藏的顾景舟制作于1948年的“石瓢壶”(世称“相明石瓢壶”),在中国嘉德2010年春季拍卖会“翦淞阁·文房清供”专场拍卖中以1232万元天价成交,创宜兴紫砂之最。

为什么,铁画轩与宜兴紫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段发黄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去钩沉。据资料记载,铁画轩第一位掌门人叫戴国宝,1894年创立了刻瓷为主的“铁画轩”由此开始,1910年店面移至城隍面九狮旁畔扩大经营范围。民国初年,蒋蓉的祖父蒋祥元在上海城隍庙游览,结识了戴国宝,并劝他营销紫砂,以铁画技艺镌刻紫砂必有成就。当时离蜀山不远的潜洛也是烧制紫砂的中心之一,潜洛紫砂龙窑就有3座。1923年戴国宝与蒋祥元、朱培金等合股在宜兴潜洛五庄创办了“铁画轩陶器厂”,由戴国宝的二外甥李相荣管理厂务,聘范大生、胡耀庭、强义海、卢元璋为制壶技师;聘陈少亭、邵宏俊、饶寿川、谈泉明为陶刻技师,常年定制俞国良、吴云根、汪宝根、陈光明、李宝珍等人的壶坯。还有王寅春、顾炳荣的水平壶,钱盘根的花盆,潘柏寿的杯碟,毛顺兴、赵乾泰的商品壶等。顾金生专制彩釉彩绘紫砂器出口南洋和欧美。形成了铁画轩制品的独特风格,品种的壶为主,还有盆、瓶、鼎、罐、餐具、文具、帽筒和水滴子等,畅销于国内外市场。

1928年戴相明(小名莲生)接了父亲的班,当了铁画轩的第二代老板。紫砂款号也全部改刻为“莲生”、“铁画轩主人”。品种不断创新,花色之多超过往日,还烧制炉彩釉紫砂壶,业务十分兴盛。戴相明与上袁村顾炳荣有长年业务联系,因此,到宜兴上袁,必访顾景舟,相谈契合,成为知己,往来留宿同榻而眠。1948年,戴相明介绍顾景舟认识了江寒汀、吴湖帆、唐云等上海著名书画篆刻家。由此,顾景舟制作5把精妙无比,质朴大气的“石瓢壶”,此壶呈扁圆形,上窄下宽,富有稳重感,壶钮似缓坡的拱桥,线条流畅,寓意深邃。壶上钤任书博篆刻的“顾景舟”底印,王仁甫篆刻的“景舟”盖印。戴相明把壶坯带至上海,吴湖帆饱墨执笔在壶上各题诗一首,并在4把上各画竹一段,并在“寒汀壶”上写“寒生绿罇上,影入翠屏中。寒汀兄属,吴倩并题”;“唐云壶”上书“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药城兄属。吴倩并题”;“景舟壶”上铭“但为清风动,乃知子猷心。景舟先生。吴倩并题”;“湖帆壶”上书“细嚼梅花雪乳香,寒汀兄为余画茶壶。倩自题”,壶上由江寒汀画“孤雀雪梅图”,落款是“湖帆道兄正画,寒汀”。画成以后“石瓢壶”仍带回丁山,顾景舟执刀雕刻了自留了一把,其余4把由表弟谈尧坤镌刻,烧成之后分赠于江寒汀、吴湖帆、唐云和戴相明。“相明石瓢壶”上刻铭“为君倾一杯,狂歌竹枝曲,相明先生属,吴倩并题”。这紫砂一绝,书画一绝,传世至今,如同拱璧。60多年之后,小小的茶壶,能拍出上千万元的天价,为宜兴紫砂艺术成就了一段佳话。顾景舟、戴相明若地下有知,当含笑九泉。

戴相明1986年退休,2002年驾鹤西去。铁画轩依然屹立在上海,仍然经营着宜兴紫砂。尽管往事如烟,宜兴紫砂与上海铁画轩的“一壶情缘”,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们津津乐道。“缘识是壶,相知也是壶。”珍贵的是彼此浸润在骨子里的那份牵挂和情谊。

 

羊角山紫砂窑址

羊角山紫砂窑址,位于丁蜀镇蠡墅社区蠡苑小区羊角山。

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的器形主要为壶、罐两大类,以壶类为大宗。壶分高颈壶、矮颈壶和提梁壶三种。壶嘴有素式和捏塑龙头形两种,手法粗犷简练,神态各异。壶嘴与壶身的粘接采用打洞塞接法,俗称铆接法。罐类器形较为简单,大体分高颈罐和矮颈罐两种。罐肩饰横系,器形扁圆,有的带流,有的无流,有的带短的弧形或直柄把手。

欧窑器以花盆居多,造型有椭圆、四方、六方、菊瓣形等,盆足为云足。胎壁轻而薄,大部为白泥胎,断面较致密。釉色有月白、淡绿、乳黄、浅灰诸色,还有少量仿哥釉开片釉。

 

黄龙山窑址

黄龙山窑址,分布于丁蜀镇潘南社区黄龙山东、北两侧坡上,烧造时代为清至民国时期,现为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东坡窑址在台西村南侧,东临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羊角山遗址,西面紧靠黄龙山泥料矿,南面过羊角山山峰为原明代紫砂泥料矿,即现在的大水潭。此处共有窑址三处,堆积面积约为3400平方米。北坡共有窑址两处。其中一条窑体为南北走向,保存基本完整,中部有一处塌陷,深达3米,从塌陷处可见窑床墙壁及部分装烧的产品残留在窑中,有大缸等器物。该窑址堆积面积约有1000余平方米。另一条在上述窑址向西约100米处,南北走向,宽度约为2.5米,堆积厚约3米,产品主要为陶罐、紫砂壶等。

                                                        

古舟遗韵

邓君曙

三峡游的第三天下午,秋雨淅沥,江风扑面,我们乘坐的“扬子江乐园游轮”停泊在湖北省巴东港口。游客们早早就簇拥在大厅内,等候前往有“三峡明珠”、“翡翠水道”誉称的神农溪景点。导游们一面点着人数,一面给每位游客配发了蓝色的塑料雨衣。装束停当,大家便登上了另一艘名叫“巴东神农溪1号”的中型游轮。游轮徐徐启动,溯溪而上,冒雨向神农溪景区进发。

大约一小时的行程,我们经过了大有瞿塘峡夔门之雄的龙昌峡和奇观迭现的鹦鹉峡后,来到了叶子坝码头,像是一个中转站,在这里必需换乘一种称之为“豌豆角”的小木船游览最后一个峡段———棉竹峡。一上船每人便配发到了一个厚厚的桔红色救生背心,小木船形如半个剖开的豆荚,大约10米长,不足2米宽,每条船上可以坐18个人,3人一排共6排。船头上有3个船工划浆或撑篙,船尾有1个老大掌橹。“豌豆角”这个并不陌生的名字听起来觉得很土很俗,这是巴东地区土家族人的叫法,也是土家族先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水上运输工具。你看狭长如豆角的小船,头尾略略上翘,在激流险滩中犹如一叶豆荚,飘浮流动,可以在礁石和峭壁的夹缝中灵活穿梭。据说这种小船是用当地一种坚硬耐磨的花栎木制成,浮力大,吃水浅,特别适宜在浅滩中行驶,在船夫们的操纵下与卵石相擦,与鱼虾竞逐,追波逐浪,闯滩夺路,运送人、物。倒也是名实相副的扁舟之王。坐在“豌豆角”上顿时使人有一种在豪华游轮上无法享受到的野趣和无拘束感,整个心身仿佛都融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我们乘坐的“豌豆角”看上去是新的,无油漆,木纹清晰可辨,肯定下水时间不长,应该是现代造制的,但她的老祖宗,古老的“豌豆角”距今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杜甫游览神农溪时大概就坐过这种船,他的“迢迢水出走长蛇,怀抱江村在野牙。一叶兰舟龙洞府,数间茅屋野人家。”即兴诗中的“一叶兰舟”无疑就是“豌豆角”扁舟,想必杜甫在有惊无险的行旅中对小舟发出了赞美的感叹!

随船的土家族导游姑娘小谭口齿伶俐地告诉我们:“在三峡蓄水前,游轮是无法进入神农溪的,只能靠这种原始、古老的“豌豆角”漂流……蓄水后,在龙昌峡、鹦鹉峡段方可由中、小型游轮进入,但棉竹峡仍需依靠小船,这也是旅游部门为了保留“豌豆角”文化及对神农溪船夫裸体拉纤风俗消失所作出的弥补……”

千百年来神农溪的纤夫在水里推船、拉纤,除寒冬季节穿衣外,其他季节都是裸体,因为穿着衣裤在水里妨碍操作,即使穿短裤,被水湿透后既会擦伤皮肤,不小心也会被暗礁,尖石绊住,行动极不方便。三峡工程竣工后,高峡出平湖,上游的水流通常不再那样的湍急了,同时也为了不让观光的中外女性游客难堪,现在已取消了这种有“活化石”之美称的裸体拉纤了。

我们船头上的三位水手差不多是中年汉子,其中一位瘦削脸型的年龄似乎大一点,他们披着塑料雨衣正在默默地奋力划浆,一会儿他们便跳入水中开始拉纤,纤绳是竹蔑编成的,也许纯属表演性质,并没有我想象中那种头包布帕,腰缠麻片,足蹬草鞋,身背长纤,力挽狂澜的场面出现……而我注意到了峭壁和河滩的礁石上一道道深邃而光滑的石糟,这分明是数百年来他们的前辈们拉纤时留下的纤痕和足迹,在时间的长河中,他们已经离我们非常遥远……沧海桑田,如今三峡的巨变已经将这一幕永远定格成历史的画面了,但这些古老的印记却使我肃然起敬,甚至有些许凝重和悲怆之感……

小谭告诉我们现在的这些纤夫都是神农溪山里的当地土家族人,被旅游部门招来驾驶“豌豆角”的,属临时工,其中最老的已83岁,最小的仅17岁,这些人长期在山里生活,往往上代就是纤夫……土家族语尊称为“伙计”,他们忠厚、淳朴,肯帮助别人,甚至全村的人都受到过他们的支助,如有困难的孩子上学,他们会主动出钱出物……其实他们自已并不富有,这些船工划“豌豆角”往返一次的工钱仅30元……一天的劳动结束后,他们还得翻山越岭走着回家。

一个小时的游程就要结束了,导游小谭教了我们一句土家族语“阿尼古”,意思是我爱你。大家便高声齐喊:阿尼古!伙计!———伙计!阿尼古!三位船工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我暗自祈祷,愿那些长年奔波在神农溪上的纤夫们平安,能快一点富起来……雨停了,逶迤的山峦更显得苍翠欲滴,晶莹的溪水悠悠流淌,来自其他“碗豆角”扁舟上的土家族民歌回荡在峡谷的绿色中……

带着“豌豆角”留下的古韵,带着一溪的风雨,更带着心目中对纤夫们的爱,我们依依返航。

 

徽墨“蝉”的收藏记忆

本文附图上的这件动物雕塑“蝉”,是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收藏的安徽屯溪胡开文墨厂出品的特色工艺品,收藏一件物品就是收藏了一段回忆。

有次我去安徽屯溪参加一个会议,由于徽墨闻名天下,大家都想领路墨的工艺和墨的神韵,于是到最为著名的老字号企业“胡开文墨厂”参观揽胜。胡开文创基业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在墨店如林的徽州中独占鳌头,创造了许多形制墨锭,如碑形墨、断木形墨、宝瓶形墨、编钟形墨等。据介绍,“地球墨”曾荣获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在这个“墨的世界”里还出品过药墨,是用8种珍贵药材和5种动物之胆入墨配料,这“八宝五胆墨”还具有治病的功能,成为墨中一绝。

我在墨厂的生产车间见到了工人把墨泥放在泥凳上,用木槌反复捶打。古籍记载:“廷珪之墨,松烟一斤中用珍珠三两,玉脊龙脑各一两,和生漆捣十万杵。”捶打墨泥的要求之高,可见一斑。我以为,与宜兴紫砂捶泥如出一辙,工艺是十分考究的。墨泥很黑,其来源主要是油烟和松烟。油烟是用桐油、麻油、猪油烧的烟灰,制墨后发亮。松烟则用松枝烧的烟灰配制,无光泽。

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又以徽墨为最,工艺讲究,墨质精良,款式多样,而且将书画、镌刻、浮雕、描金、彩绘和造型结合在一起,成为墨的艺术品而广为人们所喜爱和珍藏。我在厂里购了几锭墨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这“蝉”很是精致,描金绘色,惟妙惟肖。因为蝉是弱小的生命,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这锭“蝉”墨同样带给我“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朱熹)的遐思和联想。我一直舍不得用它磨墨,20多年来置放在原来的玻璃小锦盒里,在淡淡的墨香里珍藏一份经历,一份优雅。

(蒋尧基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