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都宜兴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评选启动
经宜兴团市委、市青联、市陶瓷行业协会研究决定,将于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一批立志传承、勇于创新的“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其中十佳10名,优秀20名。
陶都宜兴陶艺门类齐全,陶瓷文化繁荣。目前全市陶瓷技艺队伍多达3万余人,具有技术职称的陶艺工作者已达2400多人。这次参评条件为经人事部门认定、年龄在45周岁以下工艺美术师以上职称的陶艺工作者及市陶艺界青联委员150人,参评者提供近期创新作品2件以上和个人艺术成就、技艺传授、人才培养、作品获奖及收藏等情况,由专家审评推荐,5月初进行颁证和在宜陶博物馆举办优秀作品展。(崔听槐)
丁蜀主城区规划编制完成
经过近一年努力,《宜兴市丁蜀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近日顺利完成。该规划对丁蜀镇的定位是“宜南生态宜居之城,中国陶文化产业之都”。
该规划确定的丁蜀主城区范围是,东、南至汤蜀路,西至新104国道,北至通蜀路川埠河,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规划确立了丁蜀镇城区发展的形态与目标:一是重点保护历史遗存,提升文化品位,确保陶文化可持续发展;二是以老城为中心,恢复古镇风貌,拓展空间,塑造城市个性特色;三是调整产业结构,使手工艺与现代工业科学接轨,实现城市经济科学转型;四是完善城市绿化系统、城市功能体系,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今后,丁蜀镇将以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商贸交易、金融居住为重点建设方向,规划总人口15万人,总建设用地13.9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3平方米。其中,居住用地637.11公顷,人均居住用地面积42.4平方米;公共设施用地259.71公顷,人均17.3平方米;对外交通用地22.08公顷,人均1.47平方米;道路广场用地189.65公顷,人均12.6平方米;绿地262.79公顷,人均17.5平方米。
该规划还明确将重点保护及开发以陶瓷博物馆、青龙山景区、黄龙山景区、葛鲍聚居地历史建筑群及蜀山古南街建筑群、前墅古龙窑为重点的两大历史遗存组团。同时,丁蜀将建立新的城市中心,与北部接壤的“高铁新城”发展遥相呼应。(宜报)
为“十二五”腾飞跨越续写新的篇章
金帆金鱼陶瓷有限公司“十二五”规划设想和今年工作要点
2011年——2015年,是我国第12个五年规划期。按照国家的宏观要求,以及企业的实际形式,最近金帆、金鱼陶瓷有限公司编制了五年发展设想,总的可称为3531工程。即三大产品、五大品牌、三大市场、一个文化。
2011年年销售目标为3.5—3.6亿元,到2015年,年销售实现6亿元。
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在老厂区新建4—5万㎡四层楼成型综合厂房,以改善成型生产条件,使之成为宜兴产区生产条件及环境最优越的企业。
同时,设想在五年中,探索企业上市的可能性,以期让企业迈入资本市场,实现跳跃式发展。
五年规划是宏伟的,实现这个规划我们具有充分的依据和有利的条件。五年看头年,下决心做好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为五年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1年的工作,主要是五个经济目标、五项工作要求。
五个经济指标再上新台阶
产能:全年酒瓶产量4200万件,其中中高档酒瓶1800万件,比去年增加500万件,外协低档瓶1200——1500万件。
销售: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增加20%,为3.6亿元。
质量:金鱼紫砂陶瓷酒瓶全流程合格率比去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
上交税收:2250万元;
员工收入:比去年增长15%~18%,人平均年收入达到28000元,并扩大社保参保人数,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
五项工作再创新水平
(一)进一步扩能增产,满足市场需求
今年的增产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新增3条辊道窑,投入生产后中高档酒瓶日产量可增加2—3万件;二是培育、发展卫星厂,外延扩大生产能力,满足客户普通瓶的生产需求。三是在充分挖掘和稳定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前提下,吸纳和扩大职工队伍,增加就业岗位200—300个。
(二)进一步强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预测,今年企业成本开支将增加2000万元,其中原燃材料涨价因素1200万元以上。另一方面,增加职工收入,特别是一线员工的收入,现已拿出调整方案,仅仅等量劳动收入就要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10%以上,全年预测将超过600万元。
为此,广泛深入地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抓紧技改项目的进度,尽快形成新增能力。抓好品种结构调整,努力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加强质量管理,在每道工序上强化控制,确保出厂合格率99%。
(三)进一步创新开发,增强发展后劲
新增设两个管理部门——研发部和品牌部,其目的就是加强对创新工作的谋划和指挥。
筹建的宜兴金鱼设计有限公司,与清华美院联姻,逐步形成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引领高端白酒的消费风尚,继续在同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组织专门团队,与其它企业合资出口餐具的生产基地,为二、三年后国际餐具市场的兴起,早作准备。继续抓好青瓷工艺品的创新,走艺术化与产业化并重的路子。
为此,一方面扩大和加深与高等院校、设计机构的联合协作,特别是加强与清华美院在酒瓶与青瓷方面的创意开发;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投入相应的财力和物力,加快创新步伐。
(四)进一步抓好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品位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性化管理,从各个方面改善条件,让员工在一个环境整洁、相处和谐、能充分发挥才能、不断增加收入的氛围中,积极投入争先创优活动,创造新业绩,做出新贡献,展示良好的员工形象;继续做好金鱼酒瓶申报老字号、青瓷工艺申报省级非遗的工作,大力塑造品牌形象;扩大与文化宣传部门的合作,办好企业刊物,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同时,以各种方式支持慈善事业,努力报效社会,体现企业员工的一份爱心。
(五)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必胜信心
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金帆具备各种有利条件:上级政府及各个部门对我们十分关心,外部市场行情乐观,与合作单位关系良好,内部管理基础扎实,新增潜能不断释放,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这是搞好今年工作的信心和力量。
特别是在各个岗位上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更是我们各项工作中的精英和骨干,发扬奋力拼搏的精神,继续在各自岗位上创造新业绩,当好排头兵;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胸怀大局,带动身边员工一起前进;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提高业务水平,无愧先进的光荣称号。
宜兴设立全省陶瓷公平贸易预警点
为进一步完善江苏省公平贸易预警监控机制,提高应对国外贸易摩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企业在应对贸易摩擦中的作用,日前,江苏省商务厅发文决定在我市陶瓷行业协会设立江苏省陶瓷公平贸易预警点。17日,无锡商务局和宜兴商务局的领导专程来宜兴市陶协举行授牌仪式(见图)。
目前全省共有陶瓷产品出口企业150多家,其中宜兴占90%以上,年出口总额3亿多美元。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近期贸易摩擦呈现上升态势,陶瓷产业的贸易风险也日渐增多,主要涉及日用餐具制品、工业陶瓷制品及耐火材料制品等多个门类。这次在我市设立全省陶瓷公平贸易预警点,将根据《江苏省“公平贸易预警点”实施办法》,建立和完善公平贸易预警工作网络和信息网络平台,加强预警信息收集、评估分析和反馈工作,规范行业出口经营秩序,防患于未然。(崔听槐)
《紫砂古籍今译》出版发行
一部涵盖明末至民国300余年宜兴紫砂文化发展史的《阳羡茗壶系》等5本重要古籍,经当代宜兴资深紫砂学者、年逾八旬的韩其楼先生译文编著成77万字的《紫砂古籍今译》,2011年1月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大16开本,书中将译文分别列于原文影印版之后。
上世纪50年代,韩其楼先生在南京工作时,曾在一些古旧书店先后购买收藏到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日本文人奥玄宝的《茗壶图录》以及民国时期周润身、周幽东的《宜兴陶器概要》、李景康、张虹的《阳羡砂壶图考》。5本古籍多以文言文出之,后韩其楼先生在编著出版的《宜兴紫砂陶》、《鉴识紫砂壶》、《紫砂百壶图》、《中国紫砂茗壶珍赏》以及《紫砂壶全书》等多部专著中,曾引用了5本古籍中的片段资料,但古籍原件从未示人。今逢承平盛世,紫砂行业如日中天,紫砂从业者数万,收藏者众多,中青年艺人占有大半以上,但对紫砂历史记载和传承脉络,知之甚少。作者在耄耋之年,为了心愿,耗时1年,遂将这5本古籍直译或意译成白话,既有原版风貌,又便于今人阅读。
该书出版,为紫砂从业者和紫砂收藏界研究、审视紫砂文化发展源流及其演变,填补了空白,可谓功德无量。(崔听槐)
《朱建伟紫砂作品集》出版发行
由时顺华主编、鲍志强大师题写书名的《朱建伟紫砂作品集》,日前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朱建伟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研究员级高工、宜兴市政协委员。从事陶艺创作设计20多年来,以传承创新在紫砂壶上采用镶嵌金银丝特种工艺作装饰成为作品的一大特色。先后有20余件作品在国内外展评中获各类奖项,《镶金旭日东升壶》、《镶金福禄壶》、《镶金大飞天壶》以造型温润典雅、金丝装饰画面灵动流畅、寓意祥瑞,荣获全国性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比金奖。该书共收录其历年来紫砂壶镶金、花器、光器类代表作129件,展示了当代中青年艺人设计创新理念和艺术追求。(陶讯)
《一壶乾坤》首发的随想
史俊棠
2月19日,应邀参加徐风紫砂历史散文《一壶乾坤》的首发式。见到此书,不由使我想起了也是徐风同志赠送并推荐我阅读的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所著的《画坛点将录》一书。作为美术评论家,陈传席以深厚的美学理论功底,犀利的笔锋,独特的历史视角,对当今中国画坛进行了严谨的梳理,对一个个闻名贯耳的画坛名流作了入情入理的剖析和恰到好处的定位,阅后让我深受启迪。曾经也想尝试着对紫砂艺人来一个“点将“,无奈杂务繁忙,这是理由,实质上是自己缺乏这样的笔力,功底浅薄而作罢。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徐风同志长期以来情系陶都,情寄紫砂,以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紫砂历史人物的精确解读,以散文的形式写就了《一壶乾坤》一书。由于时间紧迫,我虽未全部仔细拜读,却已深感十分了不起。
长期热衷于弘扬紫砂文化的我辈,也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紫砂源于宜兴,是宜兴的紫砂人铸就了紫砂的历史和紫砂的辉煌,面对紫砂文化的专著,却有些汗颜。早在明代就有江阴的周高起写就了《阳羡茗壶系》;清代人浙江海宁的吴骞编著了《阳羡名陶录》;日本的紫砂收藏家奥兰田在1876年就编写64K线装本上、下两卷《茗壶图录》;1937年,广东南海的李景康和顺德的张虹编著了出版了《阳羡砂壶图考》一书。宜兴这么人才荟萃的地方,难道就会没有人写紫砂专著?当然也有。蜀山的周润身、周幽东(即现陶博馆副馆长周小东的曾祖父和祖父)也出了一本《宜兴陶器概要》,只不过不是单写紫砂。要知道宜兴的日用陶器生产门类丰富,有些历史要早于紫砂,宜兴紫砂历史的遗产就是人文紫砂。明清数百年,宜兴紫砂起起落落,有兴有衰。新中国成立前夕,宜兴紫砂已是气息奄奄,直到新中国成立,才让紫砂重新恢复生机,有了一席之地,但也一直深锁闺阁而不能更多地造福于宜兴。是改革开放的春风重新沐浴了宜兴紫砂,是宜兴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彰显了宜兴紫砂,是中华大地茶文化的悄然兴起带动了宜兴紫砂的大发展,是文化的大繁荣给了宜兴紫砂应有的地位。
当今可以说是盛世中华、盛世紫砂,然而,贯穿紫砂历史时代变迁和不断创造紫砂辉煌的,始终还是紫砂人。历代紫砂艺人精美绝伦的紫砂作品,才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青睐和推崇。《一壶乾坤》书中所写就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紫砂艺人的从艺历程,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在做紫砂壶的同时也栽种了文化。今辈紫砂艺人看了这本书,应作何思考,和前辈艺人相比,当下的紫砂人不能拘泥于“物质文明的诱惑”,而应该改变紫砂艺人的精神状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看了书中“大师在哪里”这章节,我和徐风同样处于一种困惑,一方面,我们共同为宜兴紫砂的繁荣和紫砂文化的弘扬不遗余力,奔走呼喊;另一方面又为行业中日益突出的问题而忧心忡忡。继续为紫砂的发展做一些服务的同时,又感到有些事值得去做吗?民间艺人的技术职称是各级政府部门评定的吗?大师也是评出来的吗?好的紫砂作品是不懂紫砂工艺的“专家”们评出来的吗?无论作品还是大师,我认为是时代的筛子筛出来的,这面筛子一直在不停地筛。《一壶乾坤》中所写的30位紫砂大家除顾景舟、蒋蓉外,谁给他们评过大师啊。目前一批玩壶人、收藏家的眼里早就有不少没有大师头衔却已是他们心目中的真正大师。我在去年的《时代与大师》拙文中已充分表述了这样的观点。
窃以为,宜兴紫砂人当前需要健康的精神,需要有这种健康精神的“英雄”,并以此为榜样,来健全紫砂人的人格,健康紫砂人的体魄,恢复紫砂人的元气,增强对自己的信心,从而增强玩壶人对紫砂行业的信心。
不要以为市场需求好就“一俊遮百丑”。不应把艺术的名称给予不能称之为艺术的东西,为了创造艺术作品,必须做到这一点。
紫砂是一门工艺的学问,紫砂是工艺,文学是文学,文艺是文艺。紫砂文化的形成除了自身的工艺特点,需要与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等交相融合,但不能互相替代。文学可以写紫砂、弘扬紫砂,文艺的形式可以颂扬紫砂,但也不能替代紫砂。唯有勤劳聪明的紫砂艺人,用灵巧的双手,才能延续紫砂不朽的生命。
紫砂产业发展到现在,紫砂文化林林总总,今后如何深入研究?有识之士向我建议,应建立紫砂学说。我十分赞同。早在2004年,我主编《紫砂研究》第一卷时写的序言中就提出:“紫砂文化涵盖着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工具文化、师承文化、家传文化、名人文化、作坊文化、包装文化、营销文化,由于历代文人的不断参与,宗教文化的渗透等等,她的领域是十分广阔的,研究是永无穷尽的。”我们期盼着紫砂文化的研究更有深度和高度,更有新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紫砂学说。我期盼着更多的紫砂文学作品问世。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赏邱玉林大师的三件原创作品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宜兴彩陶工艺厂彩陶艺术研究所所长邱玉林在《原创一说》书中讲到:“创新是最好的继承,走别人不一样的路。”这是他从艺30余年来的心灵感悟与实践总结。去年,他设计的“2010年职业斯诺克全国巡回赛决赛奖杯”、“风”、“世博《城市思考》”三件原创作品,无不演绎了原创风格的和谐共融,诠释着设计理念的与时俱进。
斯诺克奖杯:主题鲜明,特色显著,气势雄健,内涵丰富,情趣自然,彰显陶都。
宜兴因陶而著名,宜兴因名人辈出而闻名,中国斯诺克又因宜兴出了个丁俊辉而风光无限。去年12月28日至30日,2010年职业斯诺克全国巡回赛决赛又在宜兴举办。
中国斯诺克年度总决赛,已连续四次在宜兴举办。邱玉林说,我有幸第三次为中国职业斯诺克总决赛设计奖杯,首先要体现设计个性,按赛事理念进行设计,既要体现斯诺克的元素,也要体现比赛的元素,同时还要体现举办地宜兴的元素,综合这些理念,通过多种草图筛选,选用了宜兴最具影响的陶都特产——“茶壶” 作为奖杯主体,并适当进行改进和加饰。
该奖杯打破了金属、水晶等习惯模式,强调了宜兴的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壶体饰以球杆,白色的母球,顶部分别置以红色、蓝色、黑色的彩球,直观地代表了赛事的主与次、静与动、高与低、难与易等各种关系。杯的底座为当地毛竹材质,这和陶组合在一起展示了毛竹在宜兴的地位,宜兴陶与竹息息相联,让人联想到了宜兴的山水,不愧为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奖杯的造型为三脚鼎壶体,与“斯诺克神童”丁(鼎)俊辉的籍贯宜兴有着一定的关联。“鼎”为中国传统礼器,鼎者,顶天立地,有一种王者的气势、有一种庄重担当的精神,奖杯的形式表达了本赛事的权威性和实力的肯定,具有“一诺千钧,一言九鼎”之意以及一杆定乾坤的气魄。壶形作为奖杯,承载了宜兴五千多年的陶文化,饱含着百万陶都人民的情感,显示奖杯文化的厚重。从另一个角度看,茶壶是用器,是物质载体,代表物质需求;斯诺克是玩器,是运动载体,代表精神需求,物质与精神,二者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该运动“可品可赏”的特质,也体现了斯诺克绅士运动的境界。
“风”:创造了陶瓷装饰的新视觉、新感觉。获第九届全国陶艺设计评比金奖。
作品“风”,宜兴紫砂材质,手拉坯成型,纹饰全手工雕刻。作品的纹饰灵感来源于节庆玩具“风车”(将花朵形态抽象成“风车”感觉),这“风”是纯净的自然风、是节庆的欢乐风、是厚重的民艺风、是纯朴的民族风;这“风”从传统中吹来,在盛世风流中彰显。这“风”是世纪风、全球艺术风,这“风”吹进了我们的心中,将由物的风采变成人的精彩。
风“摸”得到,感觉得到,然而看不“清”。“风”器形大气大度、饱满丰腴。紫砂以其特有的凝重质朴,表达了一种典雅深沉的风貌,一种真诚朴素的情操;纹饰既传统又现代,诠释着古典与现代的共融;动静对立统一的布势,显示了动中有序的默契;图案用了最简单的一花辨一花心的纹饰元素,随器型变化而变化形成了纵横变化复杂的矩阵。这种器型与纹饰相溶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图案锦上添花的常识概念,创造了陶瓷装饰的新视觉、新感觉。
风能给我们力量,给我们信心。在这风起云涌的世界里,图案元素似人都立于在风口高处,都显示着各自的风度,这是一个团结的世界,是一个合作的世界,只要真诚团结协作,就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我们的人生就会一帆风顺,我们的事业也会紫气东来。
世博《城市思考》:手拉手纹饰陶瓶彰显布局理念。
世博会会标设计者邵宏庚设计师,借鉴现代彩陶与古彩陶舞蹈纹盆图案,在此基础上创作设计了抽象人型手拉手连续图案纹饰的陶瓶作品,采用时空理念将历史与现代进行对话,将世博“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思考》理念简洁、含蓄、形象地融入陶瓶中,坚挺有力的线条形象代表着力量、责任、团结、和谐,借此呼吁人们保护生态,尊重生命,和平共处,平衡发展。
手拉手世博作品,紫砂陶材质,精选原矿紫砂坭料,采用手拉坯成形,制作时精心排列、计算,使纹饰图案更有内涵和意义,制作耗损200多锋利刀片,经80多天的精心切凿雕刻,经1188度高温烧成,作品特殊的紫砂玉质,配以琢玉良工,具有了传统青铜器艺术凝重与端庄的贵族风范,还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并透射着紫气浩光不属一般性的浮雕作品,具备了圆雕特质的悬浮雕感觉,这种紫砂独有的素雅古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庄重、和善、理喻、内敛等艺术要素,还体现了现代构成艺术的秩序、渐变等时尚风味。作品纹饰以连续抽象人形为主体,由上至下,线状循环相连,装饰纹饰构成,在简单的重复中显示复杂,在复杂中显示节奏韵律。手拉手纹饰我拉着你,你牵着我,互助互爱,和睦团结,挽扶着成全了世博,走向了明天,人形纹饰经纬大小有序,这是一个地球人、地球村的概念,这是一场永不停息的狂欢舞蹈,同唱着一首关爱自然、关爱生存、城市明天更美好的欢歌,是一次永不落幕的欢庆,也是不离不弃、互动、和谐、心灵博爱的见征。
世博会结束了,184天,7千3百多万人,2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已记录在册,然而,该世博陶瓶也巧合地将世博相关数的约数概念预言,融入在陶瓶纹饰图案之中,手拉手纹饰布局从数字联想入手,从方言读音中想到了世博与“四”、“八”的关联,“4:8”即为世博。4和8既都是双数,又是倍数,成双成对吉祥之数、友情之数。围绕4和8的数字衍生构想……
综观邱玉林大师上述作品,无不揭示陶艺传承的真谛:创新是陶艺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艺人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中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本报记者)
书丛旧迹伴晚香
——评韩其楼的《紫砂古籍今译》
《紫砂古籍今译》是宜兴资深紫砂学者韩其楼先生耄耋之年编著的一部紫砂专著,今年1月份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春节前,韩老收到20本书后,第一时间给我挂了电话,为我先留了一册。
全书77万字、大16K本、503页的《紫砂古籍今译》,是韩老历年来多部紫砂专著中字数最多的一本。是书编译了明代江阴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清光绪十六年“翠琅玕馆丛书”本)、清代海宁吴骞的《阳羡名陶录》(清光绪十八年“榆园丛刻本”)、日本紫砂学者奥兰田(玄宝)的《茗壶图录》(清光绪二年石印本)以及民国时期宜兴周润身、周幽东父子的《宜兴陶器概要》(“宜兴陶器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筹备委员会”编辑,民国二十一年出版)、粤人李景康、张虹的《阳羡砂壶图考》(民国二十六年香港百壶山馆出版)共5种。它涵盖了明末至民国300余年间宜兴紫砂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为今人审视、研究紫砂工艺、紫砂文化源流及演变,填补了空白。
古籍原版一览无遗。韩老在半个多世纪中,对宜兴紫砂情有独钟,对紫砂研究精辟独到。读书、著书、藏书是其最大癖好。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他历经寒暑,先后在南京古旧书肆中淘藏到这5部紫砂古籍而视同拱璧,为其日后著书立说引经据典。在他已出版的《宜兴紫砂陶》、《鉴识紫砂壶》、《紫砂百壶图》、《中国紫砂茗壶珍赏》、《紫砂壶全书》等多部专著中,引证的一些历史资料均出自这批古籍之中,而古籍原件寓目者寥寥。而步入耄耋之年,他毫无保留地让这批古籍交出版社影印成书,提供给紫砂从业者和爱好者,以表晚年芹意。《紫砂古籍今译》让读者从中领略历史屐痕和岁月沧桑,了解宜兴紫砂古籍文字记载式样和传承脉络,直观原始文字资料和图谱。如列为古籍中开山之作的《阳羡茗壶系》,成书于明末崇祯年间,作者采用画论品评的体例,把供春、时大彬等31名明代宜兴紫砂艺人,分别列入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共7类之中,对他们的制壶技艺及其代表作作了品评式介绍;书中还记载了宜兴紫砂泥料的品种、产地、制壶工艺和紫砂壶的优秀性能及艺术特色,奠定了该书在宜兴紫砂史上的重要地位。之后的几部古籍,随着历史的延续,内容不断增多,从不同视角包罗了紫砂传承脉络。
译文文笔流畅,通俗易懂。5部古籍繁体文字全为竖排,且前3部均为文言文,不用标点,民国时期的2部属文言夹白话,对当今年轻紫砂艺人带来阅读习惯和理解上的不便。韩先生耗时一年有余,对古籍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严谨不苟,详加点注,简体横排,力求表达出原文真正的意思。书中附录收有两本古图录和一本图例,其中《明清各名家砂壶全形集拓》、《茗壶二十品》是紫砂古籍中较重要的两部图录,为今人研究紫砂早中期造型提供了佐证,资料性强,当年印数不多,流传至今已十分罕见。每本古籍前都有韩老作数百字的内容简介,提纲挈领,言简言明,为阅读提供了方便。
紫砂古籍结集出版,为当今紫砂文化的深入研究,可谓功德无量。诚如韩先生书中前言所云:“在《紫砂壶全书》出版(16K豪华精装本)时,我已高龄七十有八,决定把家藏的这五部紫砂古文献结集出版,以方便广大紫砂从业者、爱好者浏览,为传承紫砂陶艺,弘扬紫砂文化尽一份力。”时隔三年,夙愿成真。《紫砂古籍今译》带着紫砂文化的芬芳,播散人间。韩老从中体味到书丛旧迹伴晚香的乐趣,再次让读者感受到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耄年学者的一份社会责任。(崔听槐)
故宫珍藏的均陶记忆
宜兴均陶享有“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赞誉。由于其丰沛的文化积淀和艺术含量历来受到人们的珍视,成为陶中珍品。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均陶,古朴典雅,气韵生动,得到了皇室宫廷的青睐。
宜兴均陶在明代中叶被称为“宜均”或“欧窑”,是宜兴陶艺中可以与紫砂相媲美的艺术品。明嘉靖谷应泰著《博物要览》云:“均窑,近年新烧,皆宜兴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言:“欧窑一名宜均,乃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形式大半仿钧,故曰宜均也。”据《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雍正元年,宜兴挂釉器及欧窑产品就就进入宫廷。雍正四年,宫内有宜兴挂釉瓶3件,欧窑方花瓶1件……其中的“宜兴挂釉仙鹤砚水壶”实际上就是宜均。雍正朝称作的古玩最晚也应该是明代的遗珍。到清乾隆、嘉庆年间,烧制宜均最负盛名的是丁山的葛明祥、葛源祥兄弟,人称“葛窑”,蓝晕色泽比“欧窑”有了进步。
宜兴均陶最为显著的艺术特色除了堆花,就是均釉。均釉在高温下窑变、流窜、交融、聚散,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艺术效果。“欧窑”、“葛窑”之所以名垂史册,就因为釉色的瑰丽而驰名于世。《匋雅》的作者陈浏也在书中称颂:“欧窑妍且姱,绚丽同晨葩。”均釉以天青、天蓝、云豆等色居多,也有葡萄紫和越窑的甜白、淡青,其中灰蓝釉最为名贵,“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花”便是对它的夸耀。
明清皇室十分讲究文房用品。北京故宫博物院里陶瓷材质的文房用品有很多,包括水丞、水注、笔洗、砚滴、臂搁、镇纸、墨床等,甚至延伸至与书斋相关联的案头清供和文玩。有一次,我在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专家的陪同下,见到了一小部分清宫旧藏的宜均陈设器和文房用品,数量虽然不算多,但品质上乘。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皇宫珍藏,也是宝贵的文物资料。驻足在它们的面前,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一种意识情感的交流。
藏品中有葫芦瓶、琮式瓶、花盆、花插、花囊、笔洗、笔山、水墨、方盘、方瓶等,虽然经过了岁月沧桑,却依然散发出迷人的光华。明代的“欧窑”精品,有“宜均天蓝釉鹅首瓶”、“宜均天青釉七孔花瓶”、“宜均祥符铭茶末釉葫芦瓶”等。例如“宜均灰蓝釉海螺洗”,作为明代遗珍,釉色最为名贵。形似海螺,薄胎有三足,里外满釉,釉色灰中泛蓝,厚而不腻,浓艳光亮,充盈着仿生艺术情趣。“宜均天青釉莲花洗”是仿荷花的生态造型,流溢着荷的生机、荷的娇美、荷的高洁所蕴含的艺术感染力。它既是书画的用具,又是案头的清供雅品。这些清宫旧藏的宜均形制优雅,釉层肥厚,色彩匀净,光亮鉴人,代表了明代宜均的最高水平。
清代的宜均藏品以乾隆帝的最多。有“宜均天蓝釉小水盂”、“宜均灰绿釉延年铭水丞”、“宜均叶式双孔花盆”、“宜均梅花式盘”、“宜均天青釉萎角方盆”……如“宜均八卦琮式瓶”,仿古代玉琮的造型艺术,圆口,方腹,平底,下承四足,底涩胎无釉。瓶体上施天青釉,外表四面凸起成八卦纹样。此瓶蕴含了宜均釉色的神奇变幻和太极八卦的道学理念。“宜均天蓝釉兽耳衔环方瓶”作为清乾隆帝的陈设品,也是一件珍贵之物。瓶体方中寓圆,瓶口扁方,出边,直颈,垂腹,肩的两侧浮雕兽面,里外都施以明亮、光润的天蓝色均釉,这种釉色与明代的天蓝釉已有很大的区别。该器物的原始包装盒上贴着“臣大喇嘛隆旦加卜跪进”的黄纸签。这是宫内有地位的大喇嘛进献给乾隆帝的均陶艺术品。
故宫博物院的均陶藏品,带给我们是传承的记忆、陶都的荣耀。目前,宜兴均陶的收藏不再是皇帝贵胄的专利,已经开始普及民间。收藏宜均古董已成为时尚,大家在收藏和品读宜均中可以感受它的艺术内蕴与厚重文脉。(蒋尧基文/摄)
关于评选“陶都宜兴十佳(优秀)
青年陶艺家”的通知
全市青年陶艺工作者:
陶都宜兴陶艺门类齐全,陶瓷文化繁荣,截止2010年,全市陶瓷技艺队伍多达数万人,具有技术职称(由政府人事部门评审认可)的陶艺工作者已有2400多人,艺术陶瓷与陶艺名人已是陶都的一大亮点。为进一步发挥青年的才智和力量,推动宜兴陶艺的繁荣与进步,经团市委、市青联、市陶瓷行业协会研究,决定于2011年“五四”青年节前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一批立志传承、勇于创新的“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评条件:
1、年龄在45周岁以下(含45周岁),技术职称为工艺美术师(人事部门认定)以上的陶艺工作者;
2、市青联陶艺界别组委员;
二、参赛要求:
1、报名日期: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20日;
2、报名者提供近期创新作品不少于2件,同时附作品照片及作品说明(评选结束后,作品退还本人);
3、报名地点:市陶瓷行业协会。
三、大赛安排
2011年1月31日前下发文件、宣传发动阶段
2月28日前选手酝酿、作品制作阶段
3月20日前参赛报名、递交文字资料阶段
4月6日参赛者提交作品至宜兴陶瓷博物馆
4月30日前组织评审、表彰展览阶段
由评审专业委员会综合评定陶都宜兴“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正式人员,共青团宜兴市委、宜兴市青年联合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联合颁发证书,举办优秀作品展,组织媒体宣传并印制《青年陶艺家作品专集》。
共青团宜兴市委员会
宜兴市青年联合会
宜兴市陶瓷行业
二0一一年一月八日
游走神农架
尧文
置身于神农架景区,无垠的青山、涓涓的溪水和繁茂的植被,真是让人心醉。“山脚盛夏山顶春,山麓艳秋岭头冰,赤橙黄绿看不够,春夏秋冬最难分”是对神农架美丽景色的真实描写。去神农架,给心情放个假,感受它的清纯与神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旅游车在群山中行驶,仿佛行走在绿色汇成的“汪洋”之中,既养眼,又养神,有着宁静隔世的感觉。偶尔也途径一些山野里的村庄,那是坐落在柏油公路两侧的农家房舍,全被蓝天、白云、绿树环抱,与自然为伍,宛若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车至兴山县的昭君村,驾驶员将车停在村旁的香溪岸边,让我们眺望昭君故里的山峦秀色,钩沉远去的故事。公元前52年出生的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灵秀,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汉元帝时,王昭君肩负汉匈和亲的重任,出塞远嫁,为的是国泰民安。昭君村里的人造景观和汉代建筑,都在述说着对女儿的牵挂。朝听雁鸣,暮弹琵琶,身在漠北,心在华夏,这份柔婉和壮美,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在那里见到了许多打着“昭君”字样的广告宣传,这是振兴经济的聪明之举,香溪当为之欢歌,昭君应为之含笑。
中途,我们下榻在木鱼古镇。这个袖珍的小镇风景十分优美,山峰叠翠,溪水叮咚。这簇绿色包裹下的“小桥、流水、人家”所编织的景色,让人折服,让人陶冶。饭店里的菜肴有特色,又便宜,富有农家乐的风味。从沿街鳞次栉比的饭店、旅馆看出,是旅游业的兴旺,带来了山镇的繁华。
离木鱼镇不远有处景点,叫“天生桥”,实际上是崇山峻岭中的一个溶洞。在那里可以看巴人草屋、渡铁索吊桥、赏飞流直下、听瀑布涛声……沿着崖壁上铺成的栈道,步步登高,观洞中景物,直至山顶的后洞出口,在群山掩映、云雾天生中闻鸟语啾啾。我惊叹于它的风光俊秀和洁净透明,收获了理想与世俗交融的快乐。山顶上几间茅屋,是出售旅游商品的小铺,有当归、天麻、黄连、玄参、冬花、杜仲等当地草药。我买了二小包可以治咽喉炎的切成片的中药。村姑说,用开水冲泡后服用,疗效显著。后来,我试试效果尚可。
神农架保存着完好的原始生态和亘古地貌,蕴含了众多的自然景观,奇石异穴,奇花异草无处不在。车至“板壁岩”,停在服务区,那里海拔高度2960米,山上很冷,游人却不少。“野人之谜”是神农架的不老话题。我见到了长满青苔的古木,老藤的“野人栖息地”。它的真实性要打个问号?说起“野人”,大诗人屈原首先似“野人”的动物为题材写了一首《九歌·山鬼》的诗。屈原的家就在神农架南的秭归,诗人笔下的“山鬼”与神农架“野人”是一种巧合,还是实况记录?无法定论。时至今日,神农架“野人”仍是一道尚待破解的难题。
在神农架的旅游景点是看不到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珍稀动物。导游领我去了小龙潭野生动物救护站,看到了关在笼中的国宝“金丝猴”。它们可爱的神态,漂亮的毛发,超绝的灵性,不失为大自然的骄子而倍受人类的宠爱。我从它们的眼神中看到一种渴望,就是渴望离开铁笼,回到族群里,享有跳跃在丛林里的那份自由与轻松。
神农架的美丽综合了自然界的诸多元素,处处都是画景长廊,处处使人流连忘返。虽然,它的博大,它的神秘,无法领略其万一,但作为游人能让思绪在神农架自由飞翔,带着激情与兴奋,走过了,也就满足了。
岁月中的心灵寄托
————观徐飞“蜀山情”油画展
邓君曙
从无锡过完年回来,在宜兴徐悲鸿纪念馆举办的徐飞“蜀山情”油画写生作品展已近尾声,我不想错过这一饱眼福的难得机会,就在撤展前的一天下午,有幸在徐教授的陪同下,匆匆赶往展馆。
街市上的年味并未淡去,相比之下,展馆里却显得十分静寂。长长的签名册折页上已无空页,我只好在别人签名处见缝插针地签了名,也许我真是一位最后的参观者。不过这样的氛围正合我的心意,我可以自在地驻足在一幅幅凝固而又折射着岁月沧桑的画面前,专注着蜀山老街的旧貌:模糊的长踏木板门、短木方格的楼窗、天紫石的石条路面、砌着掇罐的残墙,还有林中山坡上的小路、临街的水景……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渐渐萌生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来。
徐飞和我都是宜兴丁山人,生于斯长于斯,应该说十分了解蜀山这方充满人文气息的热土。徐飞还曾随父母在蜀山原“娘娘庙”旧址上所建的紫砂厂职工宿舍里居住了六年。现在为了造宁杭高铁,徐飞早前居住过的房舍已夷为平地,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座钢筋混凝士浇注而成的“高铁”水泥基柱。急速扩张的城市化步伐正在改变着古老的蜀山风情……
徐飞自已也成了离乡的游子,去了南国广州的一所艺术设计学院任职,离开宜兴已8年之久,只是每年的寒暑假回乡一趟,而且总会去蜀山转一转,看上几眼。他喜欢蜀山的秋日与冬日,他说初春时节没有机会光顾,但想来也是很美的。
这次他从平时创作积累的70多幅蜀山风景油画中,挑选出了51幅作品组成“蜀山情”油画写生系列带回故乡,利用春节期间举办个人画展。我想这应该是他对旧岁情景中蜀山风情的一种追忆,更是画家心灵和情感上的一种自我寄托。
徐飞曾经酷爱摄影,也取得过不菲的成绩。这次他却撇开摄影纪实的手段,以油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蜀山风情的怀旧。他充分利用油画以色彩表现力见长的特性,以绿色、青灰色和紫色调分别展示了蜀山的山林、老街和水景。技法上既非西方的写实又非抽象,而是在模糊的印象派画法中融入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元素。
画展留给我总的印象是:青灰交织的色彩中透露着些许忧郁的情调,构图中隐约着画家力求追回往日蜀山旧貌的审美诉求。
我问他为什么不去画东坡书院,他说:“东坡书院经过翻造修葺,已经在他心中失去了原汁原味的韵味……”。他还说:“新的并非等于美的,旧的东西也不等于没有价值非要摧毁改造”。终于我理解了一幅蜀山全景的油画:画面的主体突出了蜀山自然遗存的山体,而新建在半山坡上的显圣禅寺反而被忽略成模糊的轮廓,这也许是徐飞`教授创作蜀山风景画的一种独特视角。他认为“真正的美是自然的、朴素的,朴素与自然之美才能永恒”。
正如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徐飞读研时的导师丁方教授为“蜀山情”系列油画展写的前言中所说的:徐飞能从那些单纯的景物和忧郁的色调中去探求个体生命对旧岁情景的难忘记忆,去反思某种事物被外力无情摧毁后的痛惜,并尽力去探求这种失落的价值,这是一条人文探求之路……也许在当代艺术热潮中,这种探求是寂寞甚至痛苦的,但它恰恰是未来艺术的主流价值所在……
徐飞的“蜀山情”风景油画作品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也留给了我不少思考,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令人亢奋的现代化建设时代,折迁、建设、开发、招商、引资……城市化步伐加速,那么当你看了徐飞的油画展后,我们对保存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之间作何思考呢?譬如古蜀山未来的景区将会怎样去开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