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08-10


2008-10-24  

丁蜀开放型经济谱华章

丁萱柯

30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绿了天目山翠竹掩映下的丁蜀镇。丁蜀镇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推进外向带动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工作力度,努力扩大出口,使外向型经济迈上了新的台阶。加强与外界联系,积极利用外资,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全镇国民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爱宜公司----宜兴首家外商投资企业

1988年8月,丁蜀镇蜀古青瓷二厂与日本部伐株式会社合资创办了中外合资爱宜(宜兴)艺术陶瓷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成立开创了宜兴市开放型企业合资、合作的先河。随后,丁蜀镇与爱知县浜坂汀结为中日友好城镇,丁蜀镇成为了江苏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卫星镇。30年来,先后有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与丁蜀镇各个方面合资、合作创办了134家外资企业,其中工业企业为127家、农业合(独)资企业2家,建筑服务业5家;到2008年10月份外资注册总额达到了36251万美元,其中注册资本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21家,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10家;2008年“三资”企业应税销售总量预计近40亿元人民币;外贸自行出口达2.8亿美元,是1977年354.8万美元的78.9倍;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出口品牌建设成效明显,精陶“银鱼”、新威“宜东”、彩陶“艺萃”、杜塞拉姆“TJM”等8大出口品牌享誉海外。

与世界500强的握手,丁蜀经济蓄势待发

在丁蜀一连串外资企业的名单中,摩根集团、阿德明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跃然纸上。2002年9月宜兴市陶都高温炉料厂与英国摩根坩埚有限公司签订合资合同,从此全球五大集团之一的摩根公司便入驻丁蜀。2007年10月世界500强企业英国阿德明耐克斯公司投资3300万美元建设的宜兴珍珠陶瓷有限公司在宜兴陶瓷产业园隆重奠基。随着这些世界知名企业的加盟,加快了丁蜀接轨国际的步伐,为让丁蜀更快融入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丁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丁蜀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契机并增添了新的活力。

亨鑫科技、新威集团、泛亚公司先后在香港、新加坡上市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是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亨鑫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在中国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她于1988年落户丁蜀。通过近20年的努力,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我国业内的领跑者,生产的移动通信用 RF 电缆、漏泄RF电缆通过了信息产业部的入网审批,并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 3 项实用新型专利。该公司先后荣获宜兴市“对上贡献十强企业”、无锡市“十佳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环境友好型企业”、江苏省“外商投资先进技术企业”、江苏省“文明标兵单位”等荣誉称号。

宜兴新威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于1999年10月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的公司,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境外上市的民营企业。无锡泛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2008年3月在香港上市的企业,也是宜兴在境外上市的第七家企业。企业上市以后,通过资本的外部扩张,使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江苏惟一的外向型农业园区

坐落在丁蜀镇太湖之滨的宜兴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了加快园区发展,把引进“三资”项目作为重中之重的抓手。他们通过组团赴外考察,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召开投资说明会、项目推进会,引荐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海外农业实业家来园区考察。近年来共计引进外资5660万元,先后创办了宜兴晨凯(台湾)花业有限公司、宜兴市花语现代农业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陶都农业生态科技园、颖丰新品设施栽培葡萄示范园和宜港合资农业培训会展中心等五个外向型农业合作项目。2006年6月江苏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江苏省农林厅联合发文,成立了江苏省无锡太湖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从而使丁蜀农业对外协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世界与我们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丁蜀镇将继续解放思想,始终不渝地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以外向带动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健康、科学发展。

                                 

中韩陶瓷文化交流合作协议签约

10月19日下午,中韩陶瓷文化交流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宜兴市陶协会场举行。宜兴市陶瓷协会长史俊棠与韩国前经济副总理、宪政议会主席、战略研究院院长、韩国陶瓷协会会长姜庆植代表各方在协议上签字。宜兴市副市长洪雅、丁蜀镇副镇长王法林、韩国闻庆市长申铉国、闻庆市议会议长高五焕、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院长兼文化领事河贤风,韩国地乳茶会会长朴贤,以及双方陶艺界人士共60多人出席了签约仪式。

为进一步增进中国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和韩国陶瓷文化协会之间的合作,双方约定将尊重相互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人性与物性的交流以及通过交换信息、资料、情报、陶文化研讨、陶艺展览活动等方式内容交流合作。会上,我方还对今年1月份金亿周等10位韩国陶瓷艺术家捐赠的21件陶艺作品颁发了证书。姜庆植、申铉国、朴贤分别高度评价了宜兴在陶瓷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热情邀请宜兴市领导和陶艺家在明年5月到闻庆市参加国际陶艺展。

洪雅副市长对韩国客人发出的邀请表示感谢。她希望韩国陶瓷文化协会、闻庆市和宜兴市能够进一步以陶为媒,增进友谊,加强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加强陶瓷艺术领域的交流,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本报记者)

 

陈建平书画陶艺展在市美术馆亮相

10月18日,为期六天的“陈建平书画陶艺展”暨《雕形塑意只为陶》、《画说陶都》首发在宜兴市美术馆开幕。

陈建平是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陶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他1979年毕业于南师大美术专业,后在省轻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92年投身徐秀棠大师门下,16年的陶艺历练,其陶塑作品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神韵跃然;书画作品清新灵动,别具风骨。展出的100余件书画陶艺精品,无不彰显其艺术魅力和反映作者的心路历程。

据悉,陈建平的陶艺雕塑《赏壶图》还被正式交由韩国陶瓷文化协会作永久收藏。(佳木)

  

云冈梵音

尧文

我观赏云冈石窟,被它雄伟而精湛的石像雕刻艺术所震撼。窟前老树吐翠,灵岩佛像吟语,禅境梵音萦绕。很难想象这些具有1500年历史的石刻群像,竟会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云冈石窟坐落在距离太原市不远的武州山南麓,绵延一公里,始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终于孝明帝孝昌年间(公元524年),历时64年,凿有大小洞窟252个,造像51000余尊,是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游览于此,使人读懂了厚重,读懂了不朽,也读懂了宏大,读懂了神奇。

走进一个个洞窟,仰望一尊尊佛像,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与匠心,笃信与毅力,造就这传世的杰作。据导游介绍,云冈石窟吸收了龟兹(新疆库车)、凉州(甘肃敦煌)的石窟艺术精华。所有石刻佛像、菩萨面相丰瘦适宜,表情温和恬静,不仅形态端庄,线条流畅,而且雍容中透着秀雅,夸张中微含敛意,宁静中充盈情致,折射出当时佛教文化的兴盛和炽烈。

我在第六窟见到了一部石刻连环画,有18幅画面刻划出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历程。图中记述了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的太子从出生直至入山求道苦修,后来在菩提树下静坐思维七天,于公元前530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的故事。寺院与民间吃腊八粥的习俗,也就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成佛而慢慢形成的民风。

音乐和舞蹈总会给人带来愉快和欢乐。这种千年不变的情怀已经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在云冈的“音乐窟”里许多的舞伎造像举止轻曼,气韵雄放,动作连贯,节奏明快,显然是对当时舞蹈艺术的真实记载与写照。而天宫伎乐队列,更是形式侈丽,乐器众多,依次有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古筝、箜篌、腰鼓、法螺等等。他们手执乐器,或吹或弹,演奏的也许是佛国世界的美妙旋律,也许是宫廷娱乐的皇家乐章。这跨越时空的舞乐欣赏,正是云冈石窟所留下的厚重文脉。

在所有石窟造像中,惟有一尊大佛露天而坐,接受游客和信徒的香火与祈祷。这尊石雕坐佛,高有十几米,非常奇伟。佛像面相姣好,结跏趺坐,禅定印;肩宽体壮,深目高鼻,八字髯;穿右袒袈裟,内着僧祗支边,刻联珠纹和折带纹,后部饰以头光和背光。我站在佛像前,正是夕阳西下之时,余辉夕照,显示出他的深沉和粗犷,透溢着无言的壮美。

“虑不远不足以成大功,工不大不足以传永世。物之坚者莫如石,石之大者莫如山。昔人留心佛法者,往往因山为宝,即石以成像。盖欲广其供养,与天地而同久……”这是对云冈梵音的赞颂。在那里,我还见到一块巨石上刻录了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诗章,表达了他对云冈的感悟:“巨业之存,石像之泐,成佳怀空,佛如是说。石像之泐,巨业犹存,护持久远,功归人民……”正好道出了所有游人的心声。

 

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下月上调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1日对外宣布,将从2008年11月1日起,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根据两部委发出的《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二是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此次调整后,我国的出口退税率将分为5%、9%、11%、13%、14%和17%六档。

在调整内容上具体包括: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将日用及艺术陶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将部分塑料制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到9%;将部分家具出口退税率分别提高到11%、13%;将艾滋病药物、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冻干粉、黄胶原、钢化安全玻璃、电容器用钽丝、船用锚链、缝纫机、风扇、数控机床硬质合金刀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分别提高到9%、11%、13%。(据新华社电讯)

 

紫砂在欧洲的名字叫——“YIXING”

18世纪,“YIXING”是出口欧洲红色陶器代名词

日前,在南京博物院与台湾成阳文化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紫玉暗香紫砂珍品联展”上,蜀山窑址考古队队长杭涛和台湾成阳文化基金会执行长宋信德透露了两大紫砂考古研究成果:明清时期,蜀山窑采用独特的斜坡半地穴式直焰龙窑;“YIXING”在18世纪已成为出口欧洲红色陶器的代名词。业内人士认为,这两项研究成果充分肯定了当时宜兴紫砂在全球陶瓷领域独树一帜的地位。

从2005年起,南京博物院与有关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我市蜀山窑址进行了中国陶瓷考古史上的首次紫砂窑址考古发掘,共出土紫砂、均窑等文物、标本3万余件。在“紫玉暗香紫砂珍品联展”上,南京博物院将出土的文物标本、50件馆藏精品、全省各地出土的数百件紫砂器和台湾成阳文化基金会珍藏的外销紫砂器一起展出,清晰展示了紫砂器发展的历史原貌。

杭涛说,通过发掘和研究,考古队目前已基本掌握了蜀山窑址陶器产品的种类、制作工艺和时代风格特征。尤其是通过考古发现,蜀山窑址采用了斜坡半地穴式直焰龙窑,独特的半地穴式和窑炉边的台阶状匠台,是明清宜兴窑的独特之处。杭涛认为,半地穴式窑不仅节约了修建成本,而且可以增加龙窑密闭性,提高烧成质量,而台阶状匠台则为窑工们提供了必要的休息场所,体现出人性化的修筑理念。这种筑窑方式在当时绝无仅有,充分展示了宜兴陶工的聪明才智,也证明了宜兴陶瓷烧成技术在当时已处于领先地位。

在此次展览会上,台湾成阳文化基金会从其收藏的2000多件外销紫砂器中精选了64件紫砂器参展。据宋信德介绍,18世纪,欧洲兴起一股持续近百年的“中国热”,一切“中国品位”的东西都风靡欧洲,其中包括紫砂。最初,紫砂在欧洲各国的名字叫“YIXING”,也就是宜兴的音译,很显然,这与紫砂的产地有关。而且随着宜兴紫砂在欧洲各国盛极一时,在德文、荷文、法文、英文等一些文献中,“YIXING”直接取代“terrasigillata”(意为古罗马深红色陶器)一词,成为诸多出口欧洲红色陶器的统一名称。由此可见,宜兴紫砂艺术在当时已经拥有崇高的地位。

宋信德说,翻开近300年的欧洲制陶史,处处体现着宜兴紫砂器对欧洲瓷器发展的启迪:1672年,荷兰利用当地陶土及技术,首先生产出类似“YIXING”的红陶茶壶;德国一批炼金师也受命仿制“YIXING”,并掌握了贴花、镂空等技巧。这也是宜兴紫砂器为欧洲陶瓷史、艺术史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报讯)

 

一把乾隆年间紫砂壶拍出155万元天价

一把乾隆年间的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吉庆有余壶,不久前在沈阳市专场拍卖会上拍出了155万元的天价。业内人士称,这一价格创出紫砂壶拍卖的新高,此前曾有一把乾隆剔红饕餮夔龙紫砂壶拍出147.7万港元的历史纪录。

这把宫廷紫砂壶高10.4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7.8厘米,壶身绘有双鱼、灵芝、蝙蝠等组合图案,寓意“吉庆有余”,壶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金彩篆书章款。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紫砂壶制作名家季益顺评价说,由于紫砂胎彩漆描金工艺在清代道光后便已失传,所以这类紫砂壶存世极少,弥足珍贵。

据记者了解,这把宫廷紫砂壶的起拍价33万元,有多名人士觊觎良久,志在必得。经过多轮激烈竞争,一名自称“就是喜爱紫砂壶”而不愿透露姓名的买家最终遂心如愿。

紫砂壶是中国独有的鉴赏兼顾实用的传统茶具,也是历朝文人墨客的赏玩之物。宜兴紫砂创始于宋,兴盛于明清,到康熙、乾隆时期,紫砂壶的制作、鉴赏与收藏均达到了高峰。

季益顺说,现在收藏或投资紫砂壶的人不少,市场上也出现了以假乱真的赝品。紫砂壶收藏爱好者切忌单纯看印章年代盲目收藏,而要先了解紫砂基本知识、注重壶的造型和做工,以免走眼。(报讯)

 

宜兴陶瓷学会换届选举

日前,宜兴陶瓷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市陶协会场举行,数十家会员单位的代表出席了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会领导成员,江苏宜陶工业设计院院长、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龙当选为新一届学会理事长、省陶研所何国明等7人为副理事长、宜陶公司施鑫潜为秘书长。据悉,新一届学会将围绕搞好学术活动,建立学会专业网站、酝酿成立陶瓷工程和陶瓷工艺美术两专业委员会,发挥重点企业和各学科精英、专家、大师、名家和企业家的引领作用,搭建共同活动的平台,促进学会影响力的提升和发展。(听槐)

 

《智龛品壶录》出版发行

由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作序的郭若愚博物品鉴《智龛品壶录》一书,日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收录了作者半个多世纪来研究紫砂及代表人物的专著文章28篇并附图录,其中如《供春壶之初步研究》、《时大彬紫砂壶造型设计探源》、《陈鸣远方型茗壶之鉴定》、《出土曼生竹节壶辨伪》、《唐云先生半夜索观曼生砂壶记》、《瞿应绍制壶是曼生之后第一人》、《从“刀下留壶”的问题说开去》、《从赦翁壶铭说当时饮茶的情趣》、《观赏裴石民紫砂艺术品有感》等,所述史料旁征博引,见解独特,不乏历史性、知识性、掌故性,为当今紫砂研究提供了历史佐证。

郭若愚先生年届88岁高龄,现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先后从邓散木、阮性山、郭沫若几位先生学习金石、书法、绘画、篆刻、古文字及考古,先后在上海博物馆、上海市文物保管会工作,著有《殷契拾掇》、《殷契文字缀合》、《太平天国革命文物图录》、《战国楚简文字编》、《篆刻史话》等,是一代学术研究专家。(崔听槐)

 

改革开放中的宜兴陶瓷

蒋尧基

改革开放30年,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新月异,万象更新,到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到处洋溢着笑语和欢声。

宜兴以盛产陶瓷而名扬四海,作为我国重点陶瓷产区之一,以悠久的陶瓷历史、灿烂的陶瓷艺术、厚重的陶瓷文化,享有“陶都”的美誉。改革开放的宜兴陶瓷产业,我们所见到的近近远远,所经历的深深浅浅,都得益于党的强国富民政策,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得益于陶艺传承的渊源脉动,在陶都这块富裕的土地上,始终传唱着绵延不绝的陶之颂歌。

陶瓷产业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之初,宜兴陶瓷工业是以宜兴陶瓷公司下辖的近30家企业为主体,1986年被国家列为重点技术改造的大型骨干企业,1987年江苏省政府又批准自营出口,为振兴宜兴陶瓷产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机制与体制的转换,陶瓷企业重新“洗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改革与发展互动的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型发展,国有、集体企业全面改制,或重组,或破产,职工身份全面置换。民营(个私)企业蓬勃发展,迅速壮大,合资、港台或外商独资陶瓷企业也纷纷落户宜兴,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多元化格局。宜兴陶瓷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更强,产业更趋科学、合理、集中,宜兴陶瓷工业显现出勃勃生机。从1978年30多家陶瓷企业,不足5000万元总产值,猛增至2007年700多家陶瓷企业70多亿总产值。既有量的增加,也有质的提高,陶瓷已成为宜兴城市的“名片”。

宜兴陶瓷是传统的、特色的、文化的产业,产品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善、陶艺特色彰显,文化底蕴丰厚。在宜兴陶瓷百花园地,既有赏用兼优的茶、餐、酒具,又有古色古香的园林建筑陶瓷;既有传统的缸、坛、盆、罐,又有鲜艳夺目的艺术陈设陶瓷;而且工业陶瓷也开发了新的门类,拓展了服务领域。

宜兴陶瓷工业企业数以百计,其中南耐集团、精陶集团、省陶研所、化机厂、金帆公司、拜富公司、联合陶瓷、东方陶粒、台宜陶瓷、华丰陶瓷、宜刚耐火、摩根公司、彩陶厂、暗星陶瓷、信亿陶瓷、新嘉理陶瓷、中村窑业等数十家重点骨干企业支撑着宜兴陶瓷产业的半壁江山,企业规模、产品创优、科技进步、人才资源等,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代表着宜兴陶瓷的主流,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深厚的陶瓷文化积淀。目前有工业陶瓷企业280多家,建筑陶瓷企业近300家,日用陶瓷企业40多家,艺术陶瓷企业60多家,其它辅助产品生产企业30多家。其中化工陶瓷、电工陶瓷、电子陶瓷、纺织陶瓷和特种耐火制品广泛应用于40多个工业行业,不少产品荣获省和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称号,列入省和国家“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项目,工业陶瓷产值突破30亿元。宜兴已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工业陶生产基地,陶瓷花盆生产基地,琉璃瓦生产基地和陶酒瓶生产基地。

陶都是宜兴,陶业在丁蜀。江苏省宜兴陶瓷产业区的建设,成为宜兴陶瓷产业在丁蜀镇腾飞发展的主阵地。在园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入园企业390家,其中陶瓷企业170家,经济总量占整个园区的37%。英国阿德明珍珠陶瓷耐克斯公司、宜兴檀国陶瓷有限公司、宜兴摩根热陶瓷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提升了本地陶瓷行业的整体水平。

 陶瓷文化绚丽灿烂

7000年的宜兴陶瓷文化,是宜兴的一笔重要财富,承载了远古的文明和现代的荣耀。改革开放30年,宜兴陶瓷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继承、弘扬、保护和发展,成为建设文化宜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增进宜兴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市政府从1988年开始,连续举办6届两年一次的“陶艺节”;1978年起组织参加4 年一届的全国陶瓷行业评比活动,展现宜兴陶瓷的靓丽风姿,其中在宜兴举办的就有第二、第五、第八这3届;1998年、2001年和2005年在宜兴举行了3届国际陶艺研讨会;宜兴市陶协自2003年起每年一次组团赴美国参加陶瓷教育年会。陶瓷文化的交流,陶艺的互访,世界更了解宜兴,宜兴也融入了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陶艺作品展示,让世界更加了解紫砂。1984年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紫砂竹简茶具和百寿瓶获金质奖。1991年,香港举办的第三届国际残疾人展能节和1995年澳大利亚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残疾人展能节上,夏淑君制作的9件四方紫砂茶具和紫砂雕塑“母爱”分获金质奖。1989年、1992年、1995年在日本美浓举办的国际陶瓷展上,刘建平、徐维明、吴鸣、葛陶中、季益顺的紫砂艺术品都得到了入选奖……

2005年中国陶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暨陶艺展,汇集了中外陶艺家180余件精品佳作,其中美国、韩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世界著名陶艺家的作品就有70多件。不管是传统的、现代的,还是抽象的、具象的,可以说都在展示着东西方文化的时尚和潮流。专家认为这是在国内举办的最高陶艺水平的展示活动。

宜兴陶艺家的足迹遍涉世界各地,在陶瓷文化的传播上留下了清晰的脚印。自1979年2月,何挺初随中国陶瓷代表团出访澳大利亚,考察和示范表演紫砂壶制作技艺之后,数以百计的宜兴陶艺家成为陶瓷文化交流的使者,赴阿曼、孟加拉国、德国、美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意大利、法国、布基纳法索、加拿大、波兰、日本、印尼、捷克、韩国、荷兰、特多、泰国、埃及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去讲学、去表演、去联谊、去交流,使陶瓷(紫砂)文化饮誉五洲四海,让宜兴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开创世界陶艺的美好明天。

典雅古朴、工艺精湛的紫砂,苍翠欲滴、如冰似玉的青瓷,绚丽多彩、端庄凝重的均陶,胎质坚致、美观耐用的精陶,釉色斑斓、丰姿绰约的美彩陶,被誉为宜兴陶瓷艺术的“五朵金花”。尤其是宜兴紫砂,在传承和发展中续写着它的辉煌。紫砂文化艺术不仅仅是属于宜兴,它也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在“2005年中国陶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暨陶艺展”开幕式上,国际陶艺学会主席托尼·弗来克斯先生用:“中国陶都在宜兴,世界制壶中心也在宜兴”的观点作为对宜兴陶瓷的评价和概括。

近年来,在关宜兴陶瓷文化的专著、画册、小说、报告文学、论文集的出版发行,电视专题片、科教片的摄制播放和《宜兴紫砂陶》网站的开通,为弘扬宜兴陶瓷文化,增进中外文化交流,提升宜兴的名誉度和影响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有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摄制的《僧帽壶》、《四方壶》(上下集)、中央教育电视台摄制的《文明中华行——走进陶都宜兴》,40集电视连续剧《紫砂金砂》,电视专题片《紫砂泰斗顾景舟》4集、《中国紫砂》(8集)、电视科教片《宜兴紫砂》、《缸坛盆罐的交响》,以及《中国紫砂大师》、《宜兴紫砂陶》、《宜兴紫砂珍赏》、《紫砂春秋》、《陶苑掇英》、《紫砂壶全书》、《紫砂研究》、《景舟壶艺流别录》、《当代中国紫砂图典》、《花非花·蒋蓉传》、《砂壶选粹》、《石民冶陶——裴石民紫砂艺术》等大量的陶瓷文化书集,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宜兴陶瓷文化的广博和厚重。省陶专委和省陶艺委在宜兴市陶协积极配合全力支持下编辑出版了《江苏陶艺》、《宜兴紫砂》、《陶都通讯》,以此为平台进行学术交流、艺术探讨、发布信息、艺海撷珠、名品鉴赏,成为大众喜爱的陶瓷文化窗口。

陶瓷技艺传承创新

宜兴陶瓷业拥用一支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和陶艺专业队伍,为宜兴陶瓷产业的技改扩能、科技进步、产品创新、引进和吸取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以及在陶土开采制备,成型机械、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实现了升级换代作出贡献。依托“西气东输”的极好机遇,宜兴陶瓷生产用上清洁能源,在环保、节能上获可喜成果。新产品的研发,新材质的研拓,改变了宜兴陶瓷的产品结构和应用范围。每年数以百计的新品问世,在省和全国的陶瓷艺术创新设计评比中屡获奖项,为提升宜兴形象,巩固陶都地位,发挥积极的作用。

宜兴的艺术陶瓷,尤其是紫砂已经达到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繁荣,技艺人员队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创制新品层出不穷,不少历史上的传统工艺得到了保护和恢复,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矿产资源、知识产权、名人名作等方面都有法律来维权。千年紫砂,虽然古老,它所蕴含的青春活力给宜兴陶瓷带来了别样的风采。 

20世纪80年代初,宜兴陶瓷行业开始职称评定。在部、省、市各级职称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关心下,技艺人员的职称及荣誉称号的评定得到了规范运作。至2008年4月,技艺人员中拥有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40人,高级工艺美术师39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9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14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27人),工艺美术师157人,助理工艺美术师579人,工艺美术员655人。以上人员的职称均由宜兴市人事局和上一级主管单位批准,不包括厂聘、馆聘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认定的技艺职称人员。

2004年12月,宜兴“手工紫砂陶艺”被列为“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12月31日,国家文化部发布《关于公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其中“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项目列全国12 个陶瓷行业烧制技艺之首,2006年5月,正式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2006年6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2007年6月又荣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2007年6月,世界地理标志大会首次在亚洲召开,地点是北京。会议期间“宜兴紫砂”作为地理标志商标被正式确认,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了证书。

宜兴市陶协于2002年6月成立至今,先后成功举办4届“新人新作展评”,2届“紫砂陶手技艺大赛”和3届“全国陶瓷花盆创新评比”等,对制陶技艺的传承创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与世界陶艺界创导的“留住原始手工艺”的理念相接轨。随着制陶技艺的代代相传,尤其是紫砂已经形成“作坊式”产业链。丁蜀镇的双桥村、西望村、紫砂村、洋渚村等都是“家家捶泥、户户制坯”,成为显现地方特色的“富民工程”。家庭作坊式紫砂陶生产具有民间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彰显出紫砂陶手工制技艺的民族文化遗存特色。如今,大家都在分享紫砂技艺传承的成果,同时又开启了宜兴陶瓷的新篇章。

 

宜兴青瓷深受专家关注

——“振兴宜兴青瓷研讨会”在宜兴举行

10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古陶瓷学会、宜兴市人民政府主办,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承办、宜兴市碧玉青瓷有限公司协办的“振兴宜兴青瓷研讨会”在丁蜀镇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杭州、扬州、龙泉、耀州等地的古陶瓷专家、学者与宜兴青瓷业内人士共80多人一起研讨宜兴青瓷的振兴与发展。

宜兴青瓷发端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宜兴地区的青瓷碎片、残器几乎到处可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宜兴青瓷的制作日臻完美,进入了成熟阶段。1976年宜兴周处家族的周墓墩中出土的辟邪器、香熏等都是距今1700多年前的“晋窑”烧制,十分精美,其中“青瓷神兽尊”造型奇妙,釉质润泽,是南京博物院10件国宝级文物之一。作为“越窑派系”的宜兴青瓷对中国南方青瓷的兴盛具有一定的影响。正如新西兰的路易·艾黎先生在《瓷国游历记》中说:“有些专家认为,浙江北部从德清直至绍兴是著名的越窑变迁的路线,我则认为很可能越窑的起点应该 是德清以北不远的宜兴。”到了唐代,精美的宜兴青瓷制品更是名满天下。“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就是对她的赞誉。至五代,由于缺乏瓷土等多种原因,宜兴青瓷一度衰落失传。

1961年开始宜兴青瓷恢复生产,终于使古老的青瓷艺术重放光华,几十种青瓷釉彩,绚丽华美,具有“多窑”风格的纹片釉,凝重端丽,远销54个国家和地区,被海内外人士誉为“东方的蓝宝石”。

20世纪90年代末,宜兴青瓷厂在改制改革中破产重组,青瓷生产有所萎缩。2007年5月,金帆有限公司致力于恢复“碧玉牌”青瓷的生产,终于“梅开二度”,并成立了宜兴市碧玉青瓷有限公司,成功烧制出各类瓶、尊、签筒、文具、蟹篓、人物动物雕塑等传统产品和创新作品180多个品种,呈现了宜兴青瓷“青中泛蓝”的特点以及“窑变”、“斑花”等独有装饰,洋溢着如冰似玉的迷人风采。

这次“振兴宜兴青瓷研讨会”由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主持。

宜兴市副市长洪雅致辞。她说:“此次,国内的众多知名陶瓷专家学者亲临宜兴青瓷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这对于我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推动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以此为动力,在继承和发扬光大宜兴青瓷传统技艺的同时,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与技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宜兴青瓷的发展方向,再树宜兴青瓷的国际品牌,再显宜兴青瓷名扬天下景象,为中华陶瓷产业的振兴作出我们的贡献。”

专家、学者的十多篇论文进行交流,发表了他们的真知灼见。如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古陶瓷专家陆明华的《宜兴青瓷的寻访及其展望》、陕西铜川陶瓷研究所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树锋的《倾缥瓷以酌醽》、江苏省陶瓷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贺盘发的《宜兴青瓷发展史初探》等,都为宜兴青瓷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献计献策。

专家、学者在宜兴期间还实地考察了宜兴青瓷古窑址,参观了碧玉青瓷有限公司,“宜兴民间陶瓷收藏展”和“当代宜兴陶艺展”等。

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王莉英,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文物局巡视员袁南征,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张浦生,国家博物院研究员耿东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高振宇,龙泉市青瓷协会会长徐定昌等15位外地专家以及江苏省陶协会长陈金偕,丁蜀镇副镇长周泉荣,市经贸局副局长王承杰等领导出席了研讨会。(蒋尧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