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08年六月号


2008-07-02  

陶都通讯

 

陶瓷城招商招展恳谈会圆满成功

河南25件钧、汝窑作品捐赠宜陶博物馆

6月16日,中国陶都陶瓷城招商招展恳谈会在宜兴市陶协会场举行。应宜兴市政府邀请的浙江龙泉、福建德化、广东潮州、湖南醴陵、河北邯郸、唐山、江西景德镇、山东淄博、河南禹州、汝州等国内陶瓷产区的地方领导、企业负责人,经营业主、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等70名代表,聚会一堂,共商合作发展大业。会前,代表们参观考察了中国陶都陶瓷城。

中国陶协副理事长傅维杰、宜兴市领导王敖盘、华学文、钮颂坚出席了恳谈会,会议由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主持。会上,华学文副市长向与会代表致欢迎辞,介绍了陶都宜兴经济社会和陶瓷产业的发展情况,他希望来宾们能进一步了解宜兴,了解中国陶都陶瓷城,来宜共谋陶瓷产业发展大计,共谱陶瓷文化新篇章。中共丁蜀镇委副书记、镇长马钟、陶瓷城董事长石国松分别作了相关情况介绍,中国陶瓷协会副理事长傅维杰作了重要讲话。各产区代表作了表态性发言,在和谐热烈的气氛中,代表们对与陶瓷城合作经营的模式等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本着加深了解、共谋良策、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目的,形成了加强合作经营、促进陶瓷城健康发展的共识,并签订了协议,恳谈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陶瓷城地处陶都宜兴丁蜀镇,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中心,禄口机场、宁杭高速、宁杭城铁等交通极为便捷,紧临省级经济开发区陶瓷产业园区,日前已被授予省级陶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一期工程总投资4.5亿元,建筑面积22万㎡。其中,中国陶瓷艺术展示中心建筑面积2.2万㎡,一层为全国各大陶瓷产区产品合作经营区,二层为全国陶艺大师作品展示经营区,三层为陶瓷会展、商务、活动和接待中心。将以历史悠久、文脉厚重的陶瓷文化为依托,以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的名窑名陶名瓷、名人名作名品为主体,集中外陶瓷艺术和精品之大成,依靠发达的产业基础、雄厚的经济实力、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各大陶瓷产区的大力支持,打造融展示、购物、休闲、游览于一体的全国一流的综合性陶瓷文化商贸城。各大陶瓷产区将按照统一规划,利用好展示中心这一合作经营的平台优势,集中展示和经营各自的陶瓷精华和品牌,拓展并占领长三角地区的市场。

为支持和推动陶瓷城的建设发展和繁荣兴旺,宜兴市委、市政府已作出安排,2008年10月中旬开幕的中国宜兴秋季经贸洽谈会将在陶瓷城举行。为此,陶瓷城尤其是展示中心将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正在全力以赴加快建设进度,以确保宜兴秋洽会开幕时正式开张迎客。

又讯:同日下午,前来参加陶瓷城招商招展恳谈会的河南省禹州、汝州产区的20多位陶艺界代表,将25位国家级、省级大师的25件“五大名窑”中的钧窑、汝窑作品捐赠给宜兴陶瓷博物馆。宜兴市副市长洪雅、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鲍竞松、河南省陶瓷协会会长王爱纯出席了交接仪式(见下图)。(本报记者)

 

朝圣上林湖

邓君曙

我们抵达上林湖己近傍晚时分,景区前竖着一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标记的石碑,上面刻有“上林湖越窑遗址”几个大字   。

说是景区,其实是青山环抱下的一片开阔旷野,既没有围墙,也未见有买门票的门楼,游人可以自由进出。            

入口处铺有不足几平方米的水泥台阶。左前方是一条曲折的半干涸的溪涧,有卵石和杂草相伴,溪旁人工点缀了几块大小、形状各异的巨石……

沉寂中有阵阵的蛙声传来,偶尔有一、二声鸟鸣声划过长空。这里是我陌生却又有点熟悉的地方,说陌生,是以前从未来过,说有点熟悉,是因为早就听闻过“上林湖”的名气,却从没有去打开地图查寻过。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故乡余姚就在附近,“上林湖”多次出现在他的文章里。他把上林湖这块他童年时代经常去玩水的地方称之为“中国青瓷文化的圣地”。只是后来原本属于余姚的上林湖被划入现在的慈溪市了。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泥路走进了这块圣地的怀抱。看起来这是一片最普通不过的山野田地了,但就在这似乎是亘古荒原的背后却隐藏着令世界震惊的华夏文明和文化精神的积淀。

1800多年前,这里是越窑青瓷的发祥地。从东汉开始,经唐、五代,延至北宋的1000多年跨度里,曾经窑火熊熊,遍布过二百多座窑埸,既有官窑,又有民窑,其生产的越窑青瓷除供皇室专用外,还源源不断地经姚江运到明州(今宁波)港,销往世界各地,最远至波斯湾和地中海沿岸的伊朗、埃及等国。成为中国最早开拓的“海上陶瓷之路”……

上林湖被国际陶瓷学术界称之为举世罕见的露天青瓷博物馆,成为许多中外文物考古学家、古陶瓷研究家们趋之若鹜的宝地。

就在我遐想怀古中,一片广阔的水面在我们眼前展开,湖岸曲折,港湾多姿,夕照下平静的湖面波光粼粼,尽头处则是偎依起伏的山峦叠嶂。我们己置身于心仪已久的上林湖畔。

湖边的浅滩上已不象我以前在照片上所见到的布满着大量陶瓷残器的埸景,显然这里已历经过无数次的寻宝淘金或考古挖掘……即便如此仍有残片可见,他们或被紧紧地嵌入泥石中或是因寻宝者们一时的疏忽,被侥幸遗留了下来……同行中的紫砂陶艺家陈建平先生以其特有的目光,首先拾到了几块碗底状青瓷残片。终于我也找到了几块,其中有一块是带有刻划花纹饰的瓷片……不知属于宋代?抑或更早?我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断代知识,我只是想通过这些碎片遗存,去感受越窑历史的脉络,去触摸冰玉般越瓷的余温……但这一小片划花纹饰的碎片,让我叹为观止,真要感谢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为我们留下的隽永至今的千古绝唱:“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惜是名诗尚存,但鼎盛千年的类似冰玉的越瓷却在岁月的沧桑中被淹没了。是元军的入侵,战火的破坏,南宋政权的腐败?还是别有其他原因?就不得而知了。据说学术界还在参照十几年之前法门寺塔地宫中出土的10余件“秘色越瓷”作为参照物,争论不休……

湖面的浅水处还有几位不知是本地人,还是旅游者,正赤脚站在水中,低头寻觅着,我想肯定和我们一样,不过他们是在寻找藏在湖底的碎瓷片,寻找历史的遗存……

在景区的东隅,有一竹篱笆隔离的区域,大门已经关闭,我们在慈溪市政协同志的帮助下,叩开了大门,一位中年管理者给予了特别优待,让我们进入参观。原来这里保护着一座已被挖掘的越窑遗址,上面有窑棚遮盖,长条形的窑坑中堆积着一些被挖掘出来的越瓷器(估计已是复制品)。因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走马观花,拍了一张相片留作纪念后,便匆匆离去。

回途中,景区内有一对新人在进行外景的婚纱摄影,新郎新娘衣着时尚,摆着各种浪漫的姿势,摄影师不断调整着反光板……背景当然是山水相依的上林湖。这令我有点感佩,他们选择这里,是这里的风景幽美,但我想更重要的或许是他们借用了这里天长地久的文化埸景,也许他们希望在千年越窑的余辉下,见证他们爱情的圣洁和忠贞,在神圣的上林湖畔留下他们一生中最最美好幸福的回忆。

我们轻轻地走过,并没有驻足去惊扰他们……因为我自己亦是来朝圣的。

2008年5月31日

 

纯美奇丽的河南钧瓷

陶 萱 

早就听说过“黄金有价钧无价”的赞语,遗憾的是身在陶都宜兴,却难得见到河南钧瓷的瑰丽姿色。

6月16日,河南省陶瓷行业协会将25件出自大师、高工之手的钧瓷艺术品赠送给宜兴,并在宜兴陶瓷博物馆永久珍藏。这是禹县与宜兴两个陶瓷产区之间的陶瓷文化交流,向陶都人民展示钧陶的艺术成就和迷人风采。

钧瓷古窑址分布在禹县的古“钧台”周围。那里曾称钧州,当地出产的瓷器就叫做“钧瓷”,在宋代,与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齐名,成为“五大名窑”。

禹县的钧瓷主要产地在“神垕”古镇。这稀奇的镇名意思是神像后面。可以设想在山谷狭窄之处曾经有一座庙,庙内有神像一尊,瓷窑就建在庙的背后。虽然老庙已经不复存在,而窑场以“神垕”扬名。可能在老窑的废墟上又盖起新窑,这样世代相传,可追溯千年或更远的年代,陶瓷工匠用汗水浇灌希望,以此炫示钧瓷的古今荣耀和辉煌。

钧瓷的艺术,关键是釉色。在神垕传说着“十窑九不成”的民谣,即使一窑成功,由于瓷器在窑中所处的位置和经受的温度不同,瓷釉也各具特色。也许正是因为“钧无二件”的“窑变”,才赢得“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盛誉。

据说,钧瓷的窑变带有极大偶然性,受诸多条件的影响,如东山土、西山釉、南山煤等原燃料之外,还与水质、气候、风向、炉温、湿度、海拔位置有关系。钧瓷美在釉色,多为红与紫,而红色分朱砂红、鸡血红、海棠红、胭脂红等;紫色又有丁香紫、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等,其它还有天青、天蓝、月白诸色,而且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青蓝交错,红紫掩映……诗人用“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的佳句,来颂扬钧瓷釉色的灵动与美妙。如果在釉色中出现珍珠点、兔丝纹、蚯蚓走泥纹则视为珍品;若釉色构成奇妙的幻景图案,那就更是“价值连城”。

这次赠送给陶都的25件钧瓷精品,无论是省大师崔国营的“荷口瓶”、省大师高根长的“宽肩瓶”,还是省大师周松建的“事事如意”、省大师崔松伟的“活环瓶”、高级工艺师孟玉松的“虎枕”等等,造型优美端庄,古朴典雅,充盈着传统文脉和艺术特征;釉色在窑变中自由流串、散聚、交融、渗透,乳光晶莹、肥厚玉润。尤其是中国陶艺大师晋佩章先生,今年已83岁,原定要赠送一件钧瓷艺术品给宜兴。天不佑人,就在6月上旬,晋老先生因病仙逝,他的儿子遵照父亲意愿,请河南省陶瓷行业协会会长王爱纯将“太平尊”带至宜兴。这些作品都是当代钧瓷的艺术精品。今后,宜兴陶瓷博物馆辟出专柜陈列这些纯美奇丽的钧瓷,这无疑是广大陶瓷爱好者的福音。

陶瓷艺术是“土与火的结晶,神与韵的凝聚”。让我们在观赏钧瓷的同时,浸润艺术的洗礼,对祖国的陶瓷增添一份新的认识和了解。

 

大爱无垠慨而慷

宜兴陶艺界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逾70万元

 6月6日,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残疾人夏淑君历时一年精心设计制作、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等38位中华杰出女性代表亲笔签名的“巾帼壶”,在宜兴宾馆富陶厅以5万元的高价被竞拍者拍走,她当场将竞拍款捐给了市慈善会,委托他们转交给地震灾区,以表达对灾区重建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这是四川地震以来,我市陶艺界个人捐赠给灾区的最大一笔款项。截止目前,宜兴陶艺界人士已向灾区捐款逾70万元。

宜兴陶艺界历来有为社会捐款献爱心的美德。当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更牵动了大家的心,陶艺圈许多人士从电视、报纸、网上等媒体看到地震给四川汶川等地造成的巨大灾难,纷纷表示要为灾区做点什么。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宜兴市陶协在一次陶艺专业会议上,省人大代表、宜兴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省大师季益顺、省大师李守才、吴鸣、宜兴紫砂收藏家、“天地方圆”的李明、范家壶庄总工艺师范伟群、长乐弘陶艺公司史小明等纷纷提出,宜兴与四川远隔千山万水,我们虽不能亲临救灾现场,但我们为灾区捐款献爱心的心愿是坚定的,请市陶协牵头,我们回去立即在单位、行业里发动,使宜兴陶艺界有尽可能多的艺人,参与到为抗震救灾募捐献爱心活动中来。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当即安排与宜兴电视台、丁视中心取得

-1-

联系,从晚上黄金时段节目中拉出“情系地震灾区、宜兴陶艺界爱心捐款活动于5月16日下午在宜兴市陶协会场进行”的移动字幕,并请市政府、市民政局、市、镇慈善会的相关领导和人员到场。

5月16日下午2时,前来捐款的陶艺界人士陆续进入陶协会场。不等活动正式开始,许多人已围在收款点两位慈善会女工作人员边上,交上了各自的善款,工作人员一一清点款项,为捐款人开出收据。宜兴市副市长华学文、市民政局长宦志荣、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在捐款现场作了简要讲话。9位国大师、11位省大师,带头用写上名字的信封装着现金,有秩序地把“爱心”一一投进了募捐箱。你来我往,川流不息。晚进场的人,都直接在收款点等候,为交上一笔捐款,往往要等上一个多小时。下午5时多,整个捐款才全部清点完毕,据现场慈善会收款的闵锡琴同志介绍,今天来了300多人,共收到捐款50万余元,我们虽然累一点,而陶艺界慷慨解囊、捐款热情之高,我们深为感动。

其实,在此前的13日,徐秀棠大师夫妇、李昌鸿大师夫妇已先到丁蜀慈善分公各捐了2万元,为陶艺界带了个头。

大爱无垠。宜兴陶艺界为四川地震灾区踊跃捐款献爱心,在全市传为美谈。如77岁的徐汉棠大师,刚从上海住院动白内障手术后回来,正在家休息,他硬是到场捐了2万元;季益顺、范伟群、李爱林、李明都各捐了2万元;何道洪、谭泉海、汪寅仙、鲍志强、顾绍培、顾治培、徐安碧、吴鸣、曹亚麟、毛国强各捐了1万元;周桂珍大师

-2-

人在北京,嘱咐女儿为其捐上1万元。以后的几天里,仍然有不少陶艺界人士到陶协询问要为灾区捐款,他们说那天在外地出差等原因没有赶上。这些后续捐款都交到了丁蜀慈善分会,到5月24日,陶艺界捐款人士达到400多,款额达621340元。据了解,有少数艺人还从网上向灾区捐赠款项。

地震发生后,徐秀棠大师收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发来的函,要求每个会员捐赠一件作品,由中国美协集中拍卖所得款项捐赠四川地震灾区。徐大师精心挑选了他的一尊高70多厘米的紫砂雕塑代表作《11面观音》。作品已于5月29日派专人赴北京转交到中国美协,拍卖成功后,这将是宜兴陶艺界个人赈灾捐款的又一大亮点。

 

                                  市陶协 摘稿:崔听槐

 

 

古 风 一 首

我成都军区米—171救灾运输直升机6月31日下午执行任务后返途中突然失踪至今搜救无果,机长邱光华系四川羌族人。几过家门,无暇顾及与受灾父母亲属联系……

不 畏 航 路 险 ,

穿 梭 若 鹰 燕 。

几 度 过 家 门 ,

无 暇 顾 亲 贤 ,

此 行 遭 雾 锁 ,

意 外 竟 折 翅 。

胡 总 发 指 示 ,

空 地 齐 并 进 。

搜 寻 虽 继 续 ,

茫 茫 杳 无 音 。

壮 士 不 复 还 ,

牵 动 万 众 心 。

碧 血 祭 汶 川 ,

长 空 号 悲 歌 。

民 族 大 英 雄 ,

丰 碑 留 人 间 。

                                               邓君曙于2008、6、6

 

《皇帝书法壶》的古韵儒风

         蒋尧基

闲时,我总喜欢翻阅有关紫砂壶的书籍和画册,欣赏它们的风采和韵致。这是一种很不错的艺术享受与精神愉悦。

紫砂壶的造型和装饰之丰富多彩,是无与伦比的,而且无不折射时代的特征和风貌,也总是带着作者的浓厚情感向人们诉说着壶外的动人故事。去年出版的由史俊棠会长主编的《宜兴紫砂陶》专著里,我见到一幅紫砂壶图片,那是高级工艺美术师顾治培先生设计、制作的一把玉石镶嵌的《皇帝书法壶》(又称《嵌玉石御玺壶》),给人以温文尔雅、清丽脱俗的视觉感受和艺术魅力。

在宜兴紫砂艺术品中,以皇帝的御玺宝印为壶体造型的作品很多,都艺术地传播着宫廷文化独特的脉动。顾治培在壶艺作品的设计构思中突破了常见的长方体壶形加上壶嘴、壶把的造型陈规,既考虑到“御玺”这颗特殊印章的形象,又注重紫砂的实用功能和鉴赏效果。他将壶的嘴、把,浓缩在壶体的方正之中,一角的局部镂空成为壶的把,与之对称的另一个角露一小孔,这是出水之嘴,在传统造型中注入新的理念,整体和谐,古朴端庄。壶盖上镶嵌了一块玉石,恰到好处地炫示了御玺的那份高贵。

现代紫砂壶要表达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也讲究作者创新的艺术风格。这种个性与风格就是紫砂陶艺家审美意识的个性差异在创作中的表现。如果一壶千人仿,必然会出现只有共性而缺乏个性的局面。顾治培作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在紫砂壶的创作中求新、求变,总想用新的形式,新的内涵,新的造型来打动我们。《皇帝书法壶》的装饰上,虽然也是采用传统的陶刻,但是铭文的内容却选用清乾隆皇帝的一首《麦色》诗,并采用御笔书体,将壶的四面连成一体,上下再用金色回纹镶边,充盈着皇家的气派和威风。壶上描金镌刻的这首《麦色》诗是乾隆壬午仲春月上浣御笔,也就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所写。全文是这样的:“过河逢麦色,寒暖北南殊。因忆尤教喜,入诗兼可图。未成风摆浪,已自露贯珠。赖此青黄接,绝胜看绿芜。”勾画了田畴如画,麦浪扬波,谷穗露珠,丰收在望的情景下乾隆皇帝的欣喜心境。确实诗中有画,诗中寓情,如今用作紫砂壶的书法装饰,所表达的就是这种古韵儒风。壶的底部还刻有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书写的“中国皇帝书法壶”铭文。这壶配上红木壶托,更加彰显了它的高雅和名贵。

 

青瓷公司全面发动  创制新品参与展评

宜兴市碧玉青瓷有限公司,在获悉2008第四十三届国际陶艺学会大会将于9月份首次在中国主办,并在陶都宜兴设立分会场的消息之后,在6月2日,召开了全体设计人员会议,包括刚刚从事创新设计的大学毕业生和拉坯、挡坯的技艺人员。激励大家发挥聪明才智,全身心地投入作品创新,多出精品力作,为陶都增光。

该企业是在宜兴青瓷生产中断10年后,再度崛起,又续辉煌,使具有“东方蓝宝石,精美碧玉器”美誉的青瓷艺术之花绽放在中国陶都。为了更好地展示宜兴青瓷“梅开二度”之后的绰约风姿,他们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创制新品50件(套)参加由江苏省陶协陶瓷艺术委员会首次主办的“2008宜兴陶艺创新作品评比”,获奖者给予嘉奖,并提升工资。选送80件(套)精湛的青瓷艺术品(陶艺、雕塑和代表作品),参加国际陶艺大会宜兴分会场活动的“当代宜兴陶艺作品展”。

他们对所有参评、参展作品要体现新工艺、新装饰、新品种。成型工艺上将采用徒手挡坯、手工拉坯;造型上要走出传统,紧赶国际陶艺潮流;在装饰上运用填釉、填色和手彩新方法。产品形体的高度要超过30英寸,创宜兴青瓷的新水平。

同时,这个公司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承办好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宜兴市人民政府支持,中国古陶瓷学会和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于10月份主办的“宜兴青瓷学术研讨会”。主旨是弘扬厚重的青瓷文化,更好地传承悠久的青瓷技艺,促进宜兴青瓷的创新和发展。(协讯)


团氿随想

尧文

诗意的江南,秀美的宜兴,有一泓碧水如硕大的翡翠镶嵌在古城,取名“团氿”。这个“氿”字也是宜兴人的创造,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湖名,在江苏宜兴。团氿之水流淌成一曲垂柳绿杨,轻盈优雅的江南小调,让人“梦到花桥水阁头。”

初夏的旁晚,我走在团氿北岸的湿地公园,景色的美妙,散文也为之失色,真的难以用言语形容团氿所独有的风韵,以及它的灵秀与安宁。从绿树、草坪间的小径踏在木板铺筑的水上栈道,曲折地在水面上延伸,茂密的芦苇在凉风习习中沙沙发响,空气里弥漫着水气和花草的余香。氿岸蜿蜒,栈道蜿蜒,听这一路涛声。

我曾到过杭州,为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而流连,也到过桂林,为那“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漓江而陶醉,还到过张家界,为那“人间瑶池”的宝峰湖而惊叹,然而都没有家乡的山水来得亲切。如今,我站在团氿的栈道上,聆听水浪轻柔地拍打堤岸的声响,像是敞开心扉与你交谈,心海的浪花与它一起涌动。远望在水一方的宜园云溪楼和氿滨大道高层建筑上闪亮的七彩霓虹,让我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不禁自问:这是宜兴?而这疑问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的赞美。因为,我印象中的团氿原来曾叫西溪、西氿,是宜兴去张渚坐轮船的必经通道,也是机帆船航运最繁忙的水域。晚上一些渔舟停泊在水面,仅有几盏渔火点点闪亮。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笔下的《西溪》是多姿多彩的:“怅望西溪水,潺湲奈尔何,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色染妖娆柳,光含窈窕萝,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何……”。宋代词人蒋捷也写道:“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旧时的西溪,今日的团氿,则多了一份时尚,一份莹洁,一份梦幻。一对对牵手的情侣,漫步在栈道,看的是团氿星空,谈的是山盟海誓,那水中倒影也是甜蜜的依偎。

中小城市总是那样的安宁和舒适,氿边散步的人们不算多,也不喧闹。草坪、树旁有栏凳,可停下步来歇息,静静地欣赏团氿。它从世俗中提炼雅致,有着珠玉般的润泽,给人明澈与灵性,并用广博的胸怀接纳时代的风流,又楔入市民所祈盼的那种平凡生活和情感世界。

无须寻问,是和谐宜兴浣洗出团氿的清丽,是富裕宜兴滋养出团

氿的恬静。水乡儿女,将古老的西氿,营造出如梦胜景。就这样从唐诗宋词中走来,惦记着百代的牵挂。于是,它的美丽就成为我们内心最深的情愫,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通讯处:丁山宜兴市陶协  蒋尧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