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8第八期


2018-08-29  

省陶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宜召开

史俊棠被聘为名誉会长   丁全炳任会长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自2006年成立在宜兴挂牌以来,2017年已经二届期满。8月16日,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丁蜀镇紫砂宾馆召开。省经信委相关领导、上届省陶协主要领导、常务理事单位及来自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和南京、高淳等地区重点陶瓷企业的会员代表共140余人出席了会议。

       大会通过了工作报告等各项议程,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监事、常务理事会、秘书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被聘为名誉会长,路济民、冯家迪、葛伯初被聘为顾问;江苏省陶瓷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全炳任省陶协会长;鲍建生、孔德双、史昶(兼任秘书长)、邱永斌、何祖伟、杭文明、裴小罗、王美兰、张晖、葛宜翔、范汉祥、王维成、石国松等13人任省陶协副会长,省陶协陈巧华任监事。

       江苏作为全国最古老的的陶瓷产区和陶瓷大省,历史悠久,特色鲜明,门类众多,尤以陶都宜兴闻名于世。目前,江苏陶瓷以科技创新引领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调整陶瓷产业结构取得显著成效。工业陶瓷和非金属材料产业不断发展,高淳陶瓷高端餐具占领国内市场制高点,多次被定为国宴、国瓷饮誉海内外。江苏陶瓷超亿规模企业增加至4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家,年陶瓷经济总量达200亿元,6年累积实现出口总额达18亿美元。已经形成了建筑园林陶、高档日用瓷、先进工业陶、高档耐火材料及紫砂、均陶、青瓷、美彩陶等工艺美术陶等产业集群,产业综合发展能力得到提升。6年来,通过引进、培育、使用,科技人才、陶艺人才队伍不断扩大;陶瓷文化活动有声有色,通过恢复举办“宜兴国际陶文化节”、“陶都风?宜兴陶瓷艺术展”主题品牌活动及“一带一路”陶瓷文化系列活动,推动了江苏陶瓷的繁荣,扩大了江苏陶瓷对外辐射面和影响力。

       今后一个时期,省陶协以换届为新起点,以加强协会自身建设、打造新的发展模式、推进企业创新步伐、做强陶瓷文化品牌为抓手, 不断开创江苏陶瓷产业的新局面和书写陶瓷文化的新篇章。(崔听槐)


吴韵流芳——百人百壶紫砂艺术作品展

将在2018中国无锡吴文化艺术节亮相

       在2018中国无锡吴文化艺术节即将来临之际,由无锡市广电传媒集团、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宜兴市陶协紫砂文化促进会、宜兴市百师园陶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吴韵流芳——百人百壶紫砂艺术作品展”,前期组委会筹备工作已经完成,将在金秋10月吴文化艺术节上集体亮相。8月15日下午,主办方在协办单位范家壶庄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相关情况。

       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无锡广电集团业务指导戈文辉,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无锡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沈勇,无锡广电集团宜兴工作站主任宗健波,宜兴市陶协副秘书长周余华,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范家壶庄总工艺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范伟群以及有作品参展的紫砂技艺人员近百人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据悉,有100名左右从事紫砂壶制作的工艺美术员、助理工艺师、工艺美术师每人已提供3把紫砂壶实物,经组委会遴选确定其中一件参展,已陈列于新闻发布会现场,并将实物刊登在作品专辑即出版《吴韵流芳——百人百壶紫砂艺术作品展》一书。参展作品由吴文化研究会收藏,为作者出具荣誉收藏证书,稍后还将在宜兴举办此次作品展。无锡广电传媒集团将负责这次作品展的宣传报道。(崔听槐)


2018年上半年我国陶瓷行业经济运行数据统计

2018年上半年,全国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特种陶瓷、日用陶瓷、园林、陈设艺术及其他陶瓷制品制造等规模以上企业3499家,比上年度减少140家;陶瓷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0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7%;利润完成199.79亿元,同比增长7.3%;亏损企业共468家,占13.3%,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

在统计企业中,其中:建筑陶瓷企业1304家(比上年减少98家),各类陶瓷墙地砖产量完成46.07亿平米,比上年增长3.28%。其中瓷质砖产量32.97亿平米,比上年同期增长1.59%,陶质砖产量13.09亿平米,比上年同期增长7.8%。主营业务收入155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利润完成85亿元,同比增长8.5%;亏损企业211家,占16.2%,同比增长1.01%;

特种陶瓷企业617家(比上年减少26家),主营业务收入45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利润完成37.1亿元,同比增长8.4%,亏损企业数量67家,占10.8%,比上年增加0.97%;

日用陶瓷企业654家(比上年减少15家),主营业务收入38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4%,利润完成26.09亿元,同比增长1.89%,亏损企业数量79家,占12.07%,同比增长0.15%;

园林、陈设艺术及其他陶瓷制品制造企业568家(比上年减少16家),主营业务收入42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利润完成25.5亿元,同比增长10.9%,亏损企业66家,占统计企业数量的11.6%,比上年增长1.4%。(中国陶瓷官网)


“宜兴窑”陶艺十人展在京举办

       8月20日下午,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宜兴市陶瓷(紫砂)文化研究院、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宜兴市文广新局、北京国中陶瓷艺术馆和宜兴宜窑逸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在北京国中陶瓷艺术馆举办的《宜窑逸色——当代“宜兴窑”陶艺十人展暨“宜兴窑”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国中陶瓷艺术馆(原平安王府)举行。

       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长杨自鹏、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远洋投资集团董事长郑志,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山,国中陶瓷艺术馆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莉英,原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总裁刘培金,宜兴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鲍建生、史昶,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桂珍、吴鸣,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守才、邱玉林以及陶艺界、收藏界等3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宜窑逸色”是表明宜兴窑系厚重文化的底蕴与根基,是当代中青年陶艺家通过勤奋、学识和匠心,创造了超越流俗的具有高尚格调的艺术品,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叙说了宜兴陶瓷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时代风雅。本次活动展出了宜兴十位优秀中青年陶艺家张荣法、孔良法、瞿华娣、王福君、储彩琴、董亚芳、沈锡芬、王潇笠、葛昊翔、刘俊

       创作的100件(套)艺术品,作品涵盖了古朴典雅的紫砂、端庄凝重的均陶、如冰似玉的青瓷、形美质坚的精陶和绚丽多姿的彩陶,誉称为陶都宜兴的“五朵金花”。作者沿着宜兴陶瓷艺术的根脉,在传承中创新,汲取现代的文化元素和中国符号,力求陶瓷艺术与时代同步,与人们的需求同行,运用不同的艺术语境,构成具有个性化的多元艺术风格,使大家在如诗如画的艺术氛围中获得陶冶和共鸣。

       开幕式现场,十位参展者分别向国中陶瓷艺术馆捐赠了作品。随后,围绕“宜兴窑”的发展和延续,陶瓷研究专家和参展陶艺家对宜兴陶瓷发展历程,历史地位,发展现状等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崔听槐)


“鱼”翔商海立潮头

金鱼陶瓷全流程管理促提质增效

       今年来,以生产陶瓷酒瓶著称的宜兴市金鱼陶瓷有限公司,1至6月累计发出商品同比增长12.82%,收到货款同比增长24.03%,完成入库产量、全流程质量等经济指标也实现稳步提高。茅台、五粮液、汾酒、口子窖、酒鬼酒、塔牌、皖酒、剑南春等名酒厂的生产订单纷至沓来。近日,公司与安徽口子窖再次签订超千万元大单,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看好。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用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范汉祥的话来说,“我们不制造不良品,不接受不良品,不交付不良品!”在他上任后的几年中,始终把以质量为重点的全流程管理摆在生产经营的首位,建立起供需双方的良好信誉,有次业务部接到国内某知名酒厂的一笔8.5万件订单,要在短短的45天交货,且工艺要求高,时间紧。产品进入量产后,有超过10%的酒瓶出现了针眼大小的釉泡。这点小瑕疵在以往并不算多大缺陷,酒厂也表示,因为时间紧,这批货可以降底些标准。但范汉祥并不这样想,要求车间立即停止生产,进行技术攻关,查找原因,“出现釉泡可能是坯体的理化性能不达标,可能是釉水的黏度太大,可能是釉烧温度太高”等等,负责这一批次的技术骨干王剑鹏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排除了一个又一个“可能”,终于在最短时间内找出原因,恢复生产,如期交付了这批产品,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效益,而且在用户心目中树立了诚信的口碑。在王剑鹏等一批技术骨干的带领下,先后成功研发的新釉水近百种。今年公司研发的新釉水同比增长20%,尤其是青瓷窑变釉、仿紫砂段泥釉等新釉种窑变色泽既艳丽大方,赏心悦目,实现了对材料、工艺的突破,为业内独创,有效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应变力。

       全流程管理涉及生产流程中原料、成型、烧成等各个主要工序,而将成型半成品生产中的各个质量环节,企业作为全流程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抓手,特别注重抓好现场操作细节,加强全员在线产品的质量控制,尽力做到事先预防,减少废次品的出现。如针对泥浆不稳定时,车间管理人员及时和技术部门配合,随时做好产品的试样,根据来料进行详细标明批次试样,及时掌握泥浆的收缩性能。今年来品种多而杂,而有些瓶口原先都是采用套用的,与原料车间沟通后,对小批量的产品和相对要求高的产品,尽量用同一批次原料,既保证质量,又提高了工效,同时完善操作规程并进行考核,双管齐下,大大减少了后道瓶口出现“法兰边”“牙齿”等瑕疵的修补,节约了生产成本。

       在“金鱼”员工中,全流程质量管理的理念,已形成广泛共识,确立并实施全员参与、全面控制和全程跟进的“三位一体”质量观,层层把关,风险防控,建立了质量管控快速反应机制,以质量考核为基准,逐步建立和完善车间、部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产质量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各项工艺技术标准,挖掘质量、产能、成本、效率的最大潜力,从而为每道工序的在制品质量稳步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年以来,企业的普通酒瓶、中高档酒瓶质量同比分别提高3.4%和8.7%。

    “鱼”翔商海,勇立潮头。质量是金鱼陶瓷的立身之本,也是在商海竞争中取得信誉、实现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金宣)


江南情韵齐鲁风

薛慧志陶艺创作36年回乡汇报展在陶博馆举办

       8月18日上午,由山东艺术学院、宜兴市文广新局、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主办的“江南情韵齐鲁风——薛慧志陶艺创作36年回乡汇报展”在宜兴陶瓷博物馆揭幕。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原总裁刘培金,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主任刘寿安,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晓红,宜兴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副会长史昶,宜兴陶瓷(紫砂)博馆馆长周小东,来自社会各界的文化工作者,陶艺界代表与陶文化爱好者出席了这次活动。展览将延续至9月7日。

       薛慧志,1963年出生于陶都宜兴,1988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1992年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她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艺术成就与学术成果卓著。虽治学在外,亦不忘家乡陶都,此次展览以“回乡汇报”为基调,不仅体现了薛慧志教授以德艺对家乡的回馈,更体现了天南地北的宜兴人对家乡的一份独特的乡愁与眷恋。

       作为“传统工艺在高校系列活动”第一站,展览由东方和西方我心中的向日葵、生命的绽放、回归重生与师道天职四个部分组成,共展出作品159件(套),不仅展示了薛慧志未知的独特的艺术创理念与深厚的艺术创作功力,更是一次别开生面的陶瓷艺术交流活动。开幕式上,薛慧志分别向宜陶博物馆和山东齐鲁书社捐赠了陶艺作品,同时举行了薛慧志、薛鸿芝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淄博陶瓷学院及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代表共同为两院宜兴创作基地揭牌。当天下午,薛慧志陶艺创作研讨会在陶博馆多功能厅举行,来自北京、南京、上海、山东及宜兴地区的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发言。(崔听槐)


“运河陶·丝路情——

宜兴紫砂精品展” 在海门市举办

       展期三个月的“运河陶?丝路情——宜兴紫砂精品展”开幕式于7月28日上午在江海博物馆举行。江海博物馆馆长唐春艳主持开幕式,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储集泉、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顾治培和谈跃伟等出席了活动。宜兴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与海门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忠新共同为展览揭幕起航,海门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陈凯致欢迎辞,宜兴陶艺家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先生发言。

       此次展览系江海博物馆与宜兴陶瓷博物馆的首次合作,为表合作友好,双方互赠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品和书籍。宜兴陶艺家代表瞿华娣、李学芬、吴俊峰和谈文俊向江海博物馆捐赠陶艺作品,江海博物馆向陶艺家代表颁发捐赠证书。

       海门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陈凯在讲话中表示,将宜兴的紫砂壶精品引入海门,是海门和宜兴两地的文化合作,也是江苏省江海博物馆和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强强合作,让紫砂壶文化走入海门老百姓的身边,近距离感受陶艺文化,实现文化惠民。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先生在发言词中说到,希望通过此次合作交流展示紫砂壶艺术与当代紫砂制壶技艺的繁荣发展,增进大众对紫砂工艺的了解,让这门难能可贵的手艺得到传承与发扬。

    “运河陶?丝路情——宜兴紫砂精品展”精选宜兴紫砂矿料、工具、作品200余件套,涵盖时代从明代至今,全面展示了宜兴紫砂的历史脉络和创新发展。引入“展览+”的理念,通过陶艺展览、技艺展示等手段,在以紫砂茶器展为主导的同时,加入紫砂文化讲座、陶文化主题活动等,更好地传播弘扬紫砂文化、传承紫砂艺术。(陶讯)


播种中日陶艺文化的“友谊之花”

宜兴组团参加中日陶艺文化交流

      8月3日至9日,宜兴陶艺文化代表团一行14人,由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带队,应邀赴日参加了“运河陶 ? 丝路情——中日陶艺文化交流活动”。代表团在常滑、信乐、名古屋等地的行程中,感受着异国他乡的人文气息,播种下中日陶艺文化的“友谊之花”。

       此次中日陶艺交流活动,是继今年4月,在日本爱知县常滑市INAX世界瓷砖博物馆举办“运河陶 ? 丝路情——宜兴紫砂陶精品展(常滑站)”,并签订宜兴、常滑友好城市意向书后,又一次国际陶瓷文化交流的盛会。此次活动不仅增进了日本各界对宜兴紫砂文化的进一步了

解,更加深了两国陶瓷文化乃至经济教育等多领域的合作。

       8月4日上午,代表团一行拜会了常滑烧陶瓷行业协会理事长渡边敬一郎,就宜兴与常滑的进一步合作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史俊棠会长邀请渡边理事长在2019年中国宜兴国际陶文化节期间再访宜兴。并应前川贤吾大师之邀,参观了拥有百年历史、延续传统技艺的贤山窑。下午与常滑寿门金士恒研究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怀念金士恒这位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传播中的先行者。

       随后几天,中日陶艺交流活动丰富多彩,宜兴陶艺家代表团先后参访了日本六大古窑“信乐烧”所在地滋贺县甲贺市信乐町、常滑陶协下属的两家练泥厂、重走金士恒日本陶艺交流之路的爱知县首府名古屋市。

       8月8日,是中日陶艺交流的一次重要活动,常滑INAX博物馆闭关日专门主办这次中日陶艺交流展,展示了当代宜兴中青年陶艺家的12把作品,宜兴陶瓷博物馆的6件馆藏作品,历代常滑烧的代表作品,充分展现宜兴紫砂和常滑烧在茶壶领域的各个形制。INAX博物馆馆长尾之内明女士希望通过以此次展览为宜兴和常滑的博物馆馆际交流开个好头。INAX博物馆特意为宜兴陶艺家们提供展示紫砂传统拍打镶接技艺的平台,由青年陶艺家吴俊峰和唐朝昌在现场演示,瞿华娣和吴卫平、方小利夫妇用自己的紫砂壶为来宾们泡上中国茶。所有参与交流活动的陶艺家们将个人的作品捐赠给承展的INAX博物馆,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陶讯)

新闻链接

“常滑烧”与中日陶艺文化交流

 倪  健

       常滑烧是日本六大古窑之一,历史悠久。尤其在中世纪,作为国内最大的窑场盛于生产瓶和罐。加上当地粘土资源丰富,可以从伊势湾内的临海地区运出,经水上交通运往日本各地。到近代,明治时期的土管成功规格化和量产化,产品改由铁路运出。“土管镇”作为常滑的别名人尽皆知就始于这个时候。到了大正时期,瓷砖、卫浴陶器、土管等建筑用陶,急须(茶壶)、食器、摆件等日用品成为主要生产产品。

       1986年常滑举办“金士恒展”,常滑市教育委员会教育长都筑万年在开幕式上说: “自古以来,对一直制造大型粗糙陶器为主的制陶地——常滑来说,这在技术上、 观念上都是一次革新。……即使在技术上能够做到,但像茶具这类陶器, 其背后必须有广阔、深远的文化方面的积累,否则只是形式上的模仿,不可能出现制品本身所具有的根本魅力。 ……而指导这一最根本部分的人物,不是别人,正是金士恒先生。” 明治四十五年一月(1912),日本编纂出版的《常滑陶器志》记载了金士恒的史实。金士恒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特别是宜兴对常滑的陶艺传播之中功不可没。

       昭和51年(1976年)6月2日,“常滑烧”正式成为由日本国家评定的日本传统工艺品。 一代一代的“常滑烧”名匠不断探索创作,而今能人辈出。 1988年日本手工艺界的无上荣耀“人间国宝”授予了近代“常滑烧”的三代山田常山。“三代山田常山-山田稔”(1924—2005)正是金士恒在日本的“第四代”传承人。

       2015年6月中旬,陶都宜兴与日本常滑市100 多年的陶艺交往史再续新篇,常滑市陶瓷行业协会以及陶瓷商业协会联合组团参访宜兴,并与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结成友好协会,双方就加强对口协作达成协议,同时宜兴紫砂金士恒研究会宣告成立。同年8 月20 日,常滑烧祭50周年(即第50届常滑烧陶艺节)在常滑市举办,宜兴市陶艺代表团一行10多人应邀参加艺术节活动,在与日本陶艺家开展陶艺交流的同时,也出席了常滑市寿门金士恒研究会成立仪式。随后两年,两地陶协先后多次组团参加对方的陶艺节以及相关的重大国际性交流活动,为接下来宜兴和常滑在多个领域多个层级的友好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4月,宜兴市张立军市长率领代表团访问常滑,得到了常滑市市长片岗宪彦先生,常滑市议会、工商界以及陶艺家代表的热情款待,反响非常热烈。两市市长当下决定将友好交往的层级上升到政府层面,并签署了宜兴常滑建立友好城市的备忘录。为响应两位市长以及两地各阶层的共同愿望,在宜兴市人民政府、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宜兴市陶瓷博物馆积极和常滑各界进行广泛沟通,最终达成在常滑INAX博物馆进行中日陶艺联展的协议。经过一年多的筹备,陶博馆组织了老中青三代二十多位当代知名的陶艺家作品赴常滑INAX博物馆参展。为此INAX博物馆专门开辟了200多平米的展区,同时聘请东京知名设计师事务处为此次展览进行专题打造,期间还派遣专人到访宜兴进行采访,录制视频出版书籍等为此次中日陶艺联展从物质到宣传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时隔一年,2018年4月,宜兴市副市长李秋宇率领宜兴市政府代表团再次出访常滑,双方在INAX 博物馆的中日陶艺联展开幕式上签署了《宜兴常滑友好城市意向书》,这标志着宜兴和常滑的友好城市的建立正式走上了正轨。为期半年多的运河陶?丝路情(宜兴?常滑?香味甘美 )宜兴紫砂常滑烧茶壶的联展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五环·五色——吕俊杰紫砂艺术

奥林匹克主题展在瑞士洛桑举办

       瑞士当地时间2018年7月31日,五环?五色——吕俊杰冬奥主题紫砂艺术展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举办。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主持了开幕式。

       时隔两年,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吕俊杰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邀请下,实现了将紫砂带到奥运之都的理想,同时,他也是首位中国紫砂艺术家走进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举办主题展。本次展览展期在7月31日至8月19日。(图左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中为吕俊杰、右为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陶讯)


丁蜀镇新增一座青瓷艺术馆

        前不久,由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康明,创办的“周康明青瓷艺术馆”在丁蜀镇黄泥岭开馆了。

        该艺术馆集中展示了周康明创作的百余件青瓷艺术作品,其中涵盖了艺术品瓷、工艺品瓷、文房用瓷等多种品类。其中《蒸蒸日上》、《福寿延年》、《繁花似锦》等代表作品,因造型多样,釉色绚烂,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据了解,周康明1957年生,1976年便在江苏宜兴工艺美术陶瓷厂上班,期间先后研发了90多种釉色,1989年研发的功能陶瓷空气清香剂陶瓷容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周康明还表示,宜兴青瓷作为陶瓷界的一朵奇葩,是一种民族性的文化遗产,闪耀着历代众多陶瓷艺术家们的智慧结晶。希望通过自己和众多青瓷艺人们的不懈努力,能够使宜兴青瓷技艺生生不息,永放光彩。(丁宣)


校馆合作培养陶文化研学人才

       8月6日上午,宜兴陶瓷博物馆的21名员工与来自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的高英姿、马峻等5位教授成功结对。今后,他们将携手针对宜兴陶博馆陶瓷研究以及工作领域所遇到的问题开设专题课题,积极探索我市陶瓷文化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新模式。

       此次结对,共开设文化传播研学、非遗保护、陶瓷艺术、信息数字化等课题,研学时间为一年。研学采用邀请专家教授来宜授课、赴外考察研究、赴导师所在高校旁听实践等形式,完成课题研究内容,最终以论文答辩的形式交由导师考核评优。(宜报)

图为导师正在向学员讲解陶艺作品。


王则坚与宜兴釉陶人物雕塑

潘奕宇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艺术家、雕塑家来到了宜兴,参与了宜兴陶瓷的创作设计,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他们中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韩美林、著名雕塑家周国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教授张守智、我国动物瓷雕的奠基者周轻鼎……其中还有一位雕塑家,创作了一批形象生动、意义深远的人物雕塑,他就是王则坚。

       王则坚,1944年生,福州朝阳仓山人,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当代著名雕塑艺术家,出身于首饰业商人家庭,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爱好工艺美术,大学毕业后从事瓷塑艺术研究与创作设计。文革结束后,为恢复瓷塑艺术,他走遍全国10多个省、市的重点陶瓷产区,其中也包括陶都——宜兴。

       王则坚创作的人物雕塑,大多以历史人物为题材。他曾在宜兴工艺美术陶瓷厂创作了如《天问》与《大风歌》等不少优秀作品。《天问》雕塑以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为人物造型,屈原因遭贵族排挤而被流放,他在墙壁书写文字,以抒发内心愤懑之情,楚人哀叹其遭遇,收集墙上文字,是为《天问》。雕塑中屈原双手交叠,仰天长叹,遗世而独立,仿佛是彷徨于川泽之间,奋力向苍穹发出呼喊:“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行,何由考之。”,作品气势宏大,釉色古朴,将屈原报国无门、忧愁苦闷的心绪表漏无余,使人为其坚持理想、追求真理的精神而动容。 《大风歌》则塑造的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公元前一九六年,刘邦亲自出征击败起兵反汉的淮南王英布,在得胜还军途中,顺路回到了故乡沛县,召来昔日好友,欢饮十数日,酒酣之际,刘邦唱出了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作品将刘邦举杯高歌的场景定格,他双手执杯,仰天而歌,带着酒后的肆意与酣畅,在胜利后的喜悦中,抒发出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描写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快意洒脱的诗酒人生。王则坚有一件作品正是《太白醉酒》,作品中“诗仙”李白酒意正浓,随意而坐,双眼微醺,闭目仰天,神态悠闲自得,似是将有佳作酝酿而出,其且歌且饮,笑傲天下的豪迈情怀呼之欲出,再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场景。

       同样是醉酒,《钟馗醉酒》则是另外一番意境。钟馗,传说中的驱鬼大神,因报国无门撞柱而亡,后梦中为唐玄宗驱鬼,封为"赐福镇宅圣君",专管天下不平之事,是一个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之士。作品中的钟馗头戴乌纱,身着大袍,豹头环眼,铁面虬鬓,醉卧于地,脚边还斜放着一只酒坛,即使喝得酩酊大醉,仍注视着周围的一切,眉宇间充盈着天地间一股浩然正气,不怒自威,鬼焉敢来?

       王则坚手中诞生的釉陶人物雕塑,不仅具有观赏性,还能传达出作品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屈原在逆境中仍旧追求真理的坚定,刘邦以歌直抒胸臆、舒展抱负的豪迈,李白潇洒肆意、我行我素的人生态度,钟馗不畏恶鬼的一身正气……都通过作品鲜活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人们在观赏这些作品时,既能感受艺术的魅力,又能感悟人生的哲思,这就是王则坚创作的陶瓷人物雕塑的丰沛内涵所在。


清末《重修南街碑志》重现蜀山南街

       这几日,随着清代光绪年间《重修南街碑志》在丁蜀镇蜀山南街原址重新竖立,老街上的游客多了不少。不少已经搬离老街的居民,也特意抽空回来看看儿时记忆中的百年石碑。这块石碑于今年6月蜀山南街居民在修缮房屋时被发现,上面详细记录了清光绪18年(即公元1892年)南街乡绅居民捐资修缮南街的义举。《重修南街碑志》的发现,为深入研究蜀山南街历史演变提供了详尽的实物佐证。

       对于这块石碑,蜀山南街老一辈居民仍有深刻的印象。“小时候,这块石碑就立于老街东侧房屋朝街面的墙壁之中。”现生活于老街附近的居民陈先生告诉宜兴日报社记者,当时在东坡小学就读的他,上下学路上常会和小伙伴停留于此,抚摸一下石碑。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特殊历史原因,这块石碑才渐渐隐没在墙壁之中。

       2016年年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先生重访蜀山南街,路过老街东段一处民房时回忆道:“此处原有一块石碑,但已不见踪影。”徐秀棠随意说起的话,引起丁蜀镇建设局负责蜀山南街修缮的工作人员重视。今年6月,在居民修缮房屋时,丁蜀镇建设局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在这处民房的窗沿下方,找到了这块石碑。据丁蜀镇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储成亮介绍,当时这块石碑被人在外侧砌了一堵砖墙,工作人员最早看到的是石碑背面的石质裸露部位。随后,施工人员小心将周围墙壁拆开,从墙中将石碑取出。

       石碑被取出后,碑刻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立即对其进行了清理和保护,将正反面的杂质清理完毕,石碑呈现出了原有的模样。石碑为青石材质,碑面高约1.37米,宽约0.7米,厚约0.25米。石碑上方刻有“重修南街碑志”六个字,下方所记内容分为两部分,右侧为碑文,竖排8行,每行42字。左侧为当年重修南街时所有捐资者的姓名和捐资数量,其下为当时修缮南街的开销记录。《重修南街碑志》详细记述了当年南街繁荣的景象,以及为修缮南街路面由乡绅贤能发起铺设南街石条路的义举。修缮南街的捐款人当时共有60余名,捐资最多者捐洋140元,最少者捐洋1元,更有一名“不书名”者捐洋6元。同时,将当时修缮南街的石材费用、工匠工资、各类开销等一一罗列。

       对于这块石碑的发现,储成亮表示,石碑中有关蜀山南街地理风貌、交通情况、繁荣景象以及居民慷慨好义、见善勇为的社会风气,为蜀山南街的人文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深入研究蜀山南街历史演变以及修缮发展情况提供了详尽完善的实物佐证。目前,当地政府部门已将该石碑设立了底座竖立于原址,并采取了相应保护措施。今后,作为蜀山南街的一景,石碑将设立在碑亭供游客参观。

                                                     (丁讯)


半坡陶韵

蒋尧基

       由于生在陶乡,总会对陶瓷情有独钟。有次去西安,听说那里的“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陈列了距今6000多年之前的仰韶文化特征的陶器、玉器之类的文物,于是,我带着对陶瓷的这份情愫,独自前行,一睹为快。

       坐落于西安市灞桥区东郊的“西安半坡博物馆”,那里没有如画的自然风光,也没有绿树映掩下的亭台楼榭,只有原始和粗犷交融下的远古的传说。这就是半坡遗址。

       我踏进半坡遗址,所见到的是苍凉的坑坑洼洼的黄土地上,建起的半圆形屋顶笼罩着的一个原始社会村落的遗址。里面有不少房屋废墟,和埋在废墟里的坛坛罐罐、亡者遗骸……这些就是半坡先民们生活的写照,也是仰韶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存,沉埋于泥土的那段岁月,诉说了无尽的沧桑。

       占地4500平方米的半坡博物馆,有好几个展厅,据说共有3万件藏品,其中彩陶藏品就有1万3千余件。那些石制或骨制的工具,如石刀、石铲、石凿、石磨、骨椎、骨针、骨鱼钩、骨箭头等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先民的生活。我喜欢观赏的还是半坡陶器,以及它们的瑰丽色彩和折射出的聪明智慧。

       我们知道,所谓彩陶,实际上是指那些在红色或橙黄色的陶坯上加以彩绘的陶器,有着最为丰富的绚丽纹饰。彩陶是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综合体现了原始居民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的审美追求。

       联想起我们宜兴的彩陶,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前3300——前2200),宜兴彩陶表面施粉红陶衣、绘红褐色旋纹或黑褐色斜方格纹,也有彩绘的黄胎红色弦纹或黑胎金黄色弦纹。形制富于变化,器皿造型各异。再经过西周、春秋、东汉、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成为脱胎于原始彩陶的宜兴高温彩釉陶器,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新彩陶”,或者叫做“现代艺术彩陶。”它追求的是形、饰、神、意,全方位的统一和配合。脱开了就装饰而装饰的臼窠,以形定饰,以饰助形,装饰内容有主题性,有文化内涵,反映了时代精神。

       半坡彩陶,让我见到了这些坛、罐、盆、鼎、碗等等器皿,不但造型丰富,而且有红、灰、黑,多种颜色勾画的图案,考古者称之为彩陶。令我惊讶的是这些器物,造型与图饰浑然一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尽管不少彩陶仅是残片,可是它们拒绝腐烂,即使踩入泥层之中,仍然几千年地搁浅时空,以片片贞节面对尘世,也许这就是陶器最为动人的地方。

       半坡彩陶,有的还刻有线条和类似文字的符号。不知是装饰,还是记事?最令人赞叹的是一件《人面纹彩陶盆》。盆上用黑色绘画出两个人脸图形和几条游鱼图案,线条流畅,抽象中蕴含具象的神韵。我不敢相信,那时候的先民会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如此生动有趣的原始彩陶作品。

       考古发掘,半坡遗址曾有5座仰韶文化的陶窑,所以才有如此丰厚的彩陶遗存了。精美的原始彩陶,都是时光深处燃烧的窑火之光,都是结晶于泥土的不朽之魂,在无语中释放出的陶器之韵。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是民间的、谦逊的、劳作的人们。包括彩陶在内的所有陶瓷艺术,犹如宜兴的“五朵金花”,她们在中国乃至世界陶苑绽放,均来自平凡的、沉静的、恒久的灵性。


2018年上半年我国陶瓷行业经济运行数据统计

       2018年上半年,全国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特种陶瓷、日用陶瓷、园林、陈设艺术及其他陶瓷制品制造等规模以上企业3499家,比上年度减少140家;陶瓷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0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7%;利润完成199.79亿元,同比增长7.3%;亏损企业共468家,占13.3%,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

       在统计企业中,其中:建筑陶瓷企业1304家(比上年减少98家),各类陶瓷墙地砖产量完成46.07亿平米,比上年增长3.28%。其中瓷质砖产量32.97亿平米,比上年同期增长1.59%,陶质砖产量13.09亿平米,比上年同期增长7.8%。主营业务收入155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利润完成85亿元,同比增长8.5%;亏损企业211家,占16.2%,同比增长1.01%;

       特种陶瓷企业617家(比上年减少26家),主营业务收入45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利润完成37.1亿元,同比增长8.4%,亏损企业数量67家,占10.8%,比上年增加0.97%;

       日用陶瓷企业654家(比上年减少15家),主营业务收入38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4%,利润完成26.09亿元,同比增长1.89%,亏损企业数量79家,占12.07%,同比增长0.15%;

       园林、陈设艺术及其他陶瓷制品制造企业568家(比上年减少16家),主营业务收入42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利润完成25.5亿元,同比增长10.9%,亏损企业66家,占统计企业数量的11.6%,比上年增长1.4%。(中国陶瓷官网)


前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近5000亿

       8月16日,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介绍全国吸收外资情况时表示,1至7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5239家,同比增长99.1%;实际使用外资496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487.8亿元,同比增长31%。总体来看,我国新设企业势头良好,实际使用外资稳定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

       数据显示,7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增速明显加快,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648家,同比增长113.1%;实际使用外资504.2亿元,同比增长14.9%。

       数据显示,1至7月,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508.1亿元,同比增长8.8%,占比30.4%。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7.5%,占比达21.5%。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487.8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40.3%、63.7%、149.2%;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81亿元。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上半年总体来说吸引外资压力不小。内部来看,劳动力成本增加,使一些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出现调整,转向东南亚等国家;外部来看,中美贸易摩擦给中国企业投资带来了新的担忧。”

       白明表示,在国际形势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应进一步出台措施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优化政府部门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外资看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