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拜富科技有限公司——
创新引领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编者按: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两全”精神的开局之年。宜兴陶瓷企业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不畏挑战,抢抓机遇,坚持以科技创新,转型发展、人才兴企、质量强企为目标,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力,为新时代宜兴陶瓷企业稳中求进谱写了新的发展篇章。本期起,由宜兴市陶协、丁蜀镇商会联合推出“宜兴陶瓷企业风采录”专题报道,展现宜兴陶瓷经济在加快转型升级中的创新实践。
创新引领、科技强企,是江苏拜富科技有限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争当行业排头兵的实践与总结。在去年完成应税销售3.55亿元、同比增长近30%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预计应税销售同比仍将保持30%的增幅,实现稳中求进的发展目标。
坐落在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的拜富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陶瓷装饰材料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公司。多年来,企业坚持专心、专注、创新、发展的经营思路,本着“拜天下人为师、富天下人为贵”的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企业发展的主引擎,重视发挥科技人才在创新研发中的作用,致力于创新队伍和平台建设,已拥有科技人才60名,大专以上学历占员工的比例达30%,每年开发的新产品、新材料项目有4~5个,有力地适应和服务于广大陶瓷产业加快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先后荣获宜兴非金属产业基地骨干企业、江苏省环境友好企业、无锡市明星企业、江苏省AAA资信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耀,其中产品超细硅酸锆粉体、陶瓷粉体颜料、陶瓷釉料在全国上千家同行中排名前三。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拜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并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市的科技项目,如国家标准《陶瓷用熔块》、行业标准《锆英砂》《陶瓷用硅酸锆》《陶瓷颜料》《陶瓷贴花纸》等标准的起草和审议,拥有发明专利12项,注册商标33项。作为行业的排头兵,在2011至2014年度,与陕西科技大学共同承担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日用陶瓷装饰材料的无害化关键技术研究》,其中拜富承担子课题3《无害化陶瓷颜料生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之后,又与长沙理工大学合作承担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含铬废弃物在陶瓷色料中的综合利用技术》,这些项目,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环保产品,为陶瓷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
新一年,拜富继续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的发展,依靠人才,加大产品的创新研究与开发力度,构建充满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围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技术工艺开发产业急需的新型装饰材料与辅助材料,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不断优化升级。以“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眼光规划科技发展,搞好主营业务发展的技术接替,加强陶瓷材料粉体制备技术的研发力度,为装饰新材料特种陶瓷提供超细功能粉体,全年新增专利5—10件,为江苏省内陶瓷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崔 栋)
陶博馆建设与文化发展座谈会召开
“妙手生花——宜兴均陶精品收藏展”揭幕
3月22日上午,宜兴陶瓷博物馆建设与陶瓷文化发展座谈会暨妙手生花——宜兴均陶精品收藏展开幕式在宜兴陶瓷博物馆研究院报告厅隆重举行。宜兴市副市长储红飙、宜兴市台办主任胡国君、宜兴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等相关领导,及来自社会各界的文化工作者、大专院校教授、陶艺界代表与陶文化爱好者出席了此次活动。
此次座谈会围绕2018年宜兴陶瓷博物馆后区改扩建工程、展馆展陈内容设计、宜兴釉陶发展史以及“宜兴窑系”的打造与发展等工作展开讨论。周小东馆长、褚迎军副馆长相继介绍了陶博馆2018年重点亮点工作情况与博物馆后区改扩建工程进展情况,与会领导、专家和教授纷纷建言献策,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与建议。
宜兴均陶精品收藏展,展出了谈伟光、崔兴达两位收藏的80件宜均精品,凸显了宜均溢彩流光的均釉和妙手生花的堆花艺术风采,堪称均陶“双绝”。
此次座谈会不仅促进了宜兴陶瓷博物馆2018年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也为发展弘扬宜兴优秀陶瓷文化提供了助力,推动了宜兴陶瓷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妙手生花——宜兴均陶精品收藏展的开幕与《宜兴釉陶》的出版也将使大众在深层次上重新认识宜兴釉陶,为“宜兴窑系”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活力。(史书昊)
“匠心为伴·文化提升”——女陶艺家庆“三八”
3月8日,由宜兴市陶协女陶艺家分会主办,宜兴市陶城巾帼联谊会承办的“匠心为伴·文化提升”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活动,在陶都陶瓷城举行。市妇联主席孙春燕、丁蜀镇委副书记方晔、市陶协会长史俊棠、镇妇联主席吕玉芳、女陶艺家分会领导曹婉芬、蒋雍君及分会会员、联谊会会员百余人出席本次活动。
会上沉痛悼念汪寅仙大师,并发出向汪寅仙大师学习倡议书。女陶艺家分会作工作报告。无锡市委党校教授李湘云作“匠心为伴·文化提升”的专题辅导,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中用善良仁爱,恭谦礼让,诚信守纪来规范自己,做一个文明有教养,人人称赞的德艺双馨的优秀女陶艺家。(陶讯)
宜兴紫砂新启航主题活动在宜举行
3月5日,由宜兴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广播电视台、市陶瓷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2018宜兴紫砂新启航主题活动,在宜兴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晓红、副市长储红飙,丁蜀镇委书记陈雪峰、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市广播电视台台长张益强、市文联主席魏敏、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 、副会长鲍建生、程同德、史昶,副会长、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以及紫砂界的徐汉棠、徐秀棠、吕尧臣、鲍志强、顾绍培、毛国强、曹亚麟、吴鸣、张红华等大师和陶艺界人士参加了活动。
回顾2017年,宜兴紫砂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两年一届的陶文化节成功举办,再一次彰显了中国陶都的地位和风采。与此同时,“一带一路”紫砂展示等各种展览活动精彩纷呈,有力地展示了宜兴紫砂的魅力和城市内涵。这次活动旨在新的起点上,弘扬紫砂文化正能量,有力推进2018年宜兴紫砂的新发展。
史俊棠会长在致辞中说,2018是我国改革开放的40周年,也是宜兴紫砂繁荣昌盛的40年,宜兴紫砂始终与时代同行,与文化人同创,与消费者同心,与商家同赢,与玩家同乐。陶艺界从业人员将继续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展示陶都紫砂文化,锲而不舍地坚持技艺传承和执着的创新求索,创作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
活动现场对2017年度宜兴紫砂十大新闻、宜兴紫砂十大新闻人物、弘扬宜兴陶文化节优秀活动等团体和个人进行了颁奖。徐汉棠、顾绍培、鲍志强等大师现场发表了获奖感言和2018年国内举办展览的设想。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晓红指出,一丸紫砂土,一群紫砂人,延续了宜兴这座拥有7000多年制陶史,2200多年建县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才有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紫砂特色小镇、蓬勃发展的紫砂文化产业。希望我市广大陶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新一年以创新发展为着力点,不断开启新时代宜兴紫砂发展新征程。(崔听槐)
宜兴市陶协建筑陶分会成立
3月25日下午,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建筑陶分会成立大会在陶协会场举行。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丁蜀镇副镇长史成俊、市陶协副会长鲍建生、程同德、史昶等出席大会并对建筑陶分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市陶协花盆、均陶、青瓷、陶刻等分会(协会)的会长,宜兴80余家建筑陶生产企业的厂长(经理)等参加了成立大会。会议由史昶主持。
宜兴市陶协根据宜兴陶瓷产区的实际,在传承陶瓷工艺、繁荣陶瓷文化、促进陶瓷产业发展等方面已成立了多个行业分会。各分会能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建筑陶作为宜兴陶瓷的重要一脉,既有传承,亦有发展,深受市场欢迎。据统计,我市目前从事建筑陶生产的企业和作坊仍有上百家,2017年实现应税销售6亿多元。根据当前宜兴陶瓷产业结构的现状,成立建筑陶分会,将更有利于建筑陶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行业自律。
会上,先后由市陶协副会长鲍建生宣读了成立建筑陶分会的决定;周占群代表花盆分会致了贺词;市陶协副会长、江苏富陶科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志平作了分会筹备工作报告。并通过了建筑陶分会工作条例、31家建筑陶分会理单位建议名单和建筑陶分会会长、秘书长建议名单:名誉会长王维成;会长夏志平,陈乾荣等8人为副会长、黄拥军为秘书长、林仕秋等6人为副秘书长。
史俊棠、史成俊希望建筑陶分会成立后,要紧扣产业强镇和企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服务、代表、协调、自律作用,以调动广大建筑陶从业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进一步转型发展,并借鉴其它分会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服务会员,将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为宜兴建筑陶重振雄风作出新的贡献。(陶讯)
汪寅仙遗体告别仪式在宜举行
画溪河、蠡河,暗暗淌泪;黄龙山、蜀山,默默低垂。
3月2日,我们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来宜兴殡仪馆送别我们大家所敬仰的汪寅仙大师。
汪寅仙大师因病于2018年2月28日逝世,享年75岁。汪寅仙大师逝世后,全国政协副主席林文漪、全国政协常委、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武警上海总队原司令员刘洪凯少将、武警重庆总队原政委张家万少将、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张长明、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原总裁刘培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农村部主任徐潮江、清华美院资深教授张守智、吕晓庄夫妇、王建中教授也都委托人送了花圈或发了唁电。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联盟、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联盟、中陶协女陶艺家分会、文化部非遗司、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江苏省文化厅非遗处、无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无锡市文化局、无锡市非遗保护中心、无锡市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河南省玻璃陶瓷行业协会、辽宁紫砂收藏家协会、东莞市紫砂文化促进会、徐州市收藏家协会紫砂专委会等也都发来唁电或送来花圈,对汪寅仙大师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中共宜兴市委书记沈建、市长张立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亚民、市政协主席梅中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沈晓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晓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菊明、副市长储红飙、副市长马钟,丁蜀镇党委书记陈雪峰、老领导刘湘根、吴国成、邵亚群、钮颂坚等送了花圈,中共宜兴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市总工会、市妇联、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市文联、市档案局、市台办、市残联、中共丁蜀镇委、丁蜀镇人民政府、镇工会、镇妇联、宜兴陶瓷公司、中国紫砂博物馆、宜兴市劳模协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宜兴市作家协会等单位,国大师、省大师,汪寅仙大师的弟子、学生及众多的紫砂艺人也都上门吊唁并送了花圈。
参加汪寅仙大师的遗体告别仪式的有从台湾专程赶来的黄正雄先生、侯隆兴先生、宋哲三先生、宋信德夫妇、黄怡嘉女士。武警重庆总队原政委张家万少将,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马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联盟代表王树忠同志、上海市奉贤区原区委副书记刘正贤,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祖伟同志、宜兴市老领导刘湘根、吴国成、杨亚君、王敖盘、钮颂坚,国大师徐秀棠、鲍志强、顾绍培、曹亚麟、何道洪、曹婉芬、毛国强、徐安碧、邱玉林、李守才、吴鸣、季益顺、张红华、陈国良、陈建平、储集泉以及众多的省大师、省名人、紫砂艺人、亲朋好友,汪老师的徒弟、学生、许多崇拜者都前来参加今天的告别仪式。
中共宜兴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长周中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沈晓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菊明、副市长储红飙、市政协副主席洪雅、丁蜀镇委书记陈雪峰,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工商联、市人社局、市文化局、市文联、市档案局、市台办、市残联、丁蜀镇、宜兴陶瓷公司、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中国紫砂博物馆、宜兴市紫砂行业协会、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领导参加了告别仪式。
汪寅仙大师的逝世,紫砂界痛失巨星,爱壶人从此少了一位敬仰的大师。(陶讯)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在2018年宜兴紫砂新启航活动上的讲话
史俊棠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聚一堂,活动的主题是“2018宜兴紫砂新启航”,符合党的十九提出的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的要求。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中国巨变的40年,也是我们宜兴经济社会翻天复地的40年,更是我们宜兴陶瓷、宜兴紫砂行业繁荣昌盛的40年。我们认真总结宜兴紫砂经济大发展,宜兴紫砂文化大繁荣40年的基本经验,即: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行业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而带给这个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二是坚持文化引领,不断挖掘和做好紫砂文化这篇秀丽的文章;三是坚持人才培养,自始至终地以手工制作的技能考评为抓手,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四是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人物的作用,并且不断地推出德艺佳具的紫砂领军人才。这样一些宝贵的经验能一以贯之的推行并实施,将为宜兴紫砂的下一个40年,甚至60年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宜兴紫砂能持续繁荣80~100年,在宜兴创造一个历史上真正的紫砂盛世。
今天在这里,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新局、市广播电视台、市陶瓷行业协会,将共同表彰一批2017年为宜兴紫砂经济发展,紫砂文化繁荣而作出贡献的方方面的先进团体和个人,使之成为我们这个行业的学习榜样。
当前,宜兴紫砂的发展总体健康有序,运行态度基本良好向前,但也不可忽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主要矛盾,一是急剧膨胀的生产能力和增长缓慢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雅艺术的市场总是有限的);二是“非遗”传承与“转基因”量产的矛盾(何谓紫砂传承的转基因,拉坯、注浆、滚压等陶瓷生产的其他手段),一味追求高产量,久而久之,市场饱和不说,我们最具竞争力的手工工艺优势将逐渐丧失(手工艺比较艰苦,产量也低),手工艺将逐渐被挤到边缘化,甚至退化,真到哪一天就要了宜兴紫砂的命)。三是我们的许多紫砂人整天外出,疲于奔命,参加一些低档次、低水平、同质化的所谓弘扬紫砂文化活动,与真正的艺术传承、文化弘扬、精神升华之间的矛盾;长此以往,消费群体及社会各届,会对美名远扬的宜兴紫砂产生审视疲劳(为什么我不说审美疲劳,这些低水平的产品展示和少数紫砂人的虚假头衔和不实之词、商业噱头,有何美可审?)四是紫砂行业中不诚信的行为层出不穷与市场难以监管的矛盾(尤其是电商这块,不见人,不见物,销假卖假,时有发生)。因此,紫砂人不管是生产者还是经营者,还有各种“助纣为虐”的林林总总的自媒体,必须充分认清形势,应该赶快“求道明理”“崇道崇德”,艺术品市场最大的红利来自于自律的行为和道德的力量。否则,也将毁坏宜兴紫砂千百年来,几十代人打下的基业。
宜兴紫砂始终与时代同步,与文化人同创,与消费者同心,与商家同赢,与玩家同乐。在往后的发展道路上,应锲而不舍地坚持技艺传承和执着的创新求索,而且是在传统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当今的紫砂人,已都是高学历、高文化素养之人,要能创作“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精品。
说一千道一万,这些美好的目标推动和落到实处,归根结底是要靠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紫砂人去深刻领悟,去努力实现。现在紫砂大军数万人,有技术职称的数千人,享有各级各类荣誉的也有数百人,我再次呼吁,不管你的技术职称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级,你首先做人做事要干净整洁;不管你的祖辈是谁,父母是谁,师傅是谁,师兄师姐是谁,重要的是你自己是谁,传统技艺的传承不是中国的中医中药,没有祖传秘方,如果硬要说有,那就是勤奋加诚信;不管你是大师还是工匠,你自己要像模像样做出榜样;不管你的作品获得什么国际国内大奖,究竟是你的原创还是一味的模仿。荣誉之前你一定有大量的付出,荣誉之后更是一种 责任,不能当作哗众取宠,捞取钱财的资本。
2018、3、5
东莞国际茶博会定于6月8日开展
将为紫砂板块乱象正本清源
第十一届东莞国际茶业博览会已定于6月8日至11日在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此次展览在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将紫砂板块展区首次由宜兴紫砂文化促进会和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紫砂文化分会联合主办,并策划“宜兴紫砂文化交流展区”,对多年来东莞茶博会上紫砂板块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销售乱象正本清源。
东莞国际茶博会从2008年至2017年,每年一届都由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东莞贸促会联合主办,已成为东莞最具品牌影响力的茶界盛事。本届东莞国际茶博会展览面积达2万平方米,展会数量约合800个国际标准摊位,其中“宜兴紫砂文化交流展区”就多达200个国际标准摊位,可见紫砂器皿在茶业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东莞茶文化的不断提升,与之完美结合的紫砂文化也越来越广受关注,民间收藏投资紫砂的爱好者也越来越多,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大。期间,由于缺少相关的紫砂文化机构、专业的紫砂文化组织进行市场监管,市场上出现了许多虚假宣传、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不良商家,他们借茶博会这一对外交流的交易平台,误导了许多东莞紫砂收藏爱好者,严重扰乱和阻碍紫砂文化在东莞的健康发展。有鉴于此,东莞与宜兴两地已达成共识,为使第十一届东莞国际茶博会办成具有权威和规模,营造商家自律、诚信紫砂、爱壶者称道的办展氛围,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监督,宜兴紫砂文化促进会和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紫砂文化分会执行,多措并举,以此整合紫砂界正统资源亮相东莞茶博会,为东莞紫砂文化界正本清源,促进紫砂文化在东莞健康有序的发展。(崔听槐)
汪寅仙同志简历
汪寅仙,女,研究员级高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1943年6月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1956年考入宜兴紫砂工艺厂,从师于吴云根、朱可心等著名老艺人。1958年任技术辅导,1973年进紫砂工艺厂研究所专门从事紫砂造型设计创作,197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1982年任紫砂工艺厂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荣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标兵,1989年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任厂副总工艺师,198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及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90年、1994年被评为无锡市优秀共产党员,1991年起当选两届中共宜兴市委委员,1993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并参加省党代会,1995年出席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并操作表演,1997年4月4日汪寅仙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作专题介绍,1999年任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陶艺专委会副主任,江苏省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2003年被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6年任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2007年又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传统工艺评审委员会委员,2010年获首届“当代名窑特别传承奖”,2011年获省级中国质量万里行“德艺双馨”称号,2012年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2013年获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2014年当选为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女陶艺家分会会长。
六十多年来,酷爱紫砂艺术,勤奋研习,探求创新,不仅对紫砂“塑器”(花货)艺术有较深的研究,而且对简练的几何形体也有一定的追求和研究,技术全面,兼容各派技艺。善于将自然界的生物形态融入壶艺之中,施艺严谨,手法独特,共设计创作300多件(套)紫砂艺术品,种类有壶、茶具、咖啡具、酒具、花盆、瓶、文房四宝、陈设品等。作品造型各异,格调高雅,其中4件(套)被故宫博物院收藏;3件被北京紫光阁收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香港茶具文物馆,台湾历史博物馆,无锡博物院,中国紫砂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均有收藏,各地博物馆收藏作品有28件之多,还有8件(套)被选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国礼,《益丰壶》于2014年8月被APEC全球女性领袖峰会获奖者收藏。许多作品在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法国、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葡萄牙及我国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展览。有些作品当场高价竞购,许多作品成为壶艺爱好者的收藏珍品,在国内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多次参加国际性文化交流的研讨活动。多年来还培养了一批青年技艺人才,总结撰写紫砂方面的文章30多篇,如《紫砂塑器——花货》《紫砂花货艺术及式艺技法》《“曲壶”设计制作的几点体会》《紫砂花货艺术的魅力》《紫砂艺术的内涵》《陈鸣远陶艺欣赏》《曼生壶风采依然》《紫砂壶手工成型的技法》《紫砂五大美》《宜兴紫砂陶》等。1997年出版了《汪寅仙紫砂作品集》,2001年10月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举办“汪寅仙紫砂艺术展”,2009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出版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汪寅仙卷》。同时多次向工厂及社会作出奉献。近几年来,还常不定期走向学校及社会的弱势群体做些义务性的技艺指导和授课,2014、2015年分别收残疾人员为艺徒,使他们在身残志强的人生路上绽放光彩。
紫砂九隽 陶艺菁华
——《紫砂·九隽作品集》欣赏
蒋尧基
2018年的第一场大雪,秀美的江南,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上海的朵云轩在1月27日举办了《紫砂·九隽紫砂作品展》,展出了来自陶都宜兴的九位紫砂中青年艺术家的90件紫砂佳作。这些展品仿佛是一朵朵红梅,绽放在白雪纷飞下的大上海。许多紫砂爱好者“踏雪寻梅”,于是展厅里高朋满座,嘉宾云集,呈现出少见的盛况。
如今,我捧读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色》杂志编辑部出版发行的《紫砂·九隽作品集》,细细地欣赏范建军、顾美群、蒋雍君、喻小芳、范伟群、史小明、蒋琰滨、毛子健、范泽锋九位当代紫砂才俊的艺术精品。这是世上独一无二的“紫玉金砂”雕琢而成的陶艺菁华,释放着无限的艺术魅力。
宜兴紫砂的造型艺术和文化内涵,发展至今天,尤其是中青年技艺人员在文化环境中日益成熟,有着精进的艺术思考,并把这种思考转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展现出大雅若淡,意境逸远的紫砂品位。书中介绍的九位陶艺家,出自不同的师门,技艺各有专长,年龄也各不相同,却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够熟练地掌握和驾驭紫砂的材质优势,师法自然,鉴古铸今,将自己的内心领悟和创作灵感契入紫砂的设计构思之中。我们所见到作品是独创的,寓意的,也是新颖的,风雅的。
范建军,省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自1980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鲍志强,系统学习书画与陶刻技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随母亲曹婉芬学习紫砂造型技术,壶艺日臻完美。他的《暗香壶》《东篱采菊》《凝香壶》《铁骨冰姿》等,既有传统文化气息,又有古人诗意。自然界的那份美好,用砂壶来承载,充盈了隽永的诗情画意。
顾美群、蒋雍君、喻小芳3位拥有省大师称号的女陶艺家,把女性的柔美,融进作品的创作之中,有着秀丽灵动的艺术特征。像顾美群的《静观》《莲说》,蒋雍君的《似水》《芳华》,喻小芳的《竹吟清风》《二泉映月》等等,都是她们用平凡的双手,通过对“五色土”的捏制,传递真实的情感,放飞心中的梦想,创作姿态妩媚的艺术形象,吟唱着大自然的歌谣,点缀多彩的紫砂世界。
首届“江苏工匠”范伟群,创办“范家壶庄”,成立“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授徒数百,而且为紫砂艺术的繁荣,紫砂壶艺的创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参与展出的作品,如《合和》《天成》《六方竹鼎》《九鹤同春》等,传扬着中正平和的基调,带着东方的畅想,用紫砂创造诗意的空间和艺术的家园。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省陶瓷艺术大师史小明,在近30年的紫砂艺术生涯中,埋头学艺,潜心制壶,将丰富的想象力和传统民族文化倾注在作品的创作之中。无论是雕塑《陆羽》《峙乐》《方圆》,还是壶艺《清风》《延续》《和》,都是十指化作心灵的舞蹈,用紫砂彰显艺术的芬芳,化作一种特殊的物象代表,传递紫砂所散发的灵性和智慧。
蒋琰滨的陶刻作品《铺首方尊》《六方笔筒》《对联》《金瓜提梁》,毛子健的《曲韵壶》《放目千里》《逸品提梁》,范泽锋的《禅墩》系列等等,无不构思奇巧,可圈可点,使观赏者产生视觉的愉悦和思维的联想。他们的紫砂语言,飘逸了生动的文化气息,体现了作品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有的散发田园情趣,有的浸润书画韵味,有的钩沉历史故事……尤其观赏了范泽锋的禅墩之锦葵、唯想、瑶光、开阳等精品之后,各式筋纹造型扣人心弦,成就一种禅境,拥有“盈虚有其宰,得失忘喜忧”的超然和飘逸。柔润的光泽和沉着的气度折射出紫韵梵音的深刻内涵。
“天人合一”的宜兴紫砂有今天的盛世繁华,说明了紫砂这朵风雅之花所处的文化气候和艺术土壤是特别的温和与优良。事实上,都得益于故乡的富贵土,得益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技艺传承的渊源脉动。“紫砂九隽”就是杰出的实践者,紫田耕耘人。他们把自然生态当作信仰,让紫砂成为握在手心里的乡土。正如,史俊棠会长在该书的前言中所说:“他们的人品、作品已有较好的口碑,成为宜兴紫砂行业中的一股涓涓清流。”
欣赏《紫砂·九隽作品集》,让我们看到文化引领下的宜兴紫砂,蕴含了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因而,充满着生机,也充满着活力。
宜兴釉陶的动物世界
潘奕宇
宜兴釉陶,简单来说就是宜兴地区生产的上釉陶器。宜兴釉陶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青釉陶器,隋唐时期有黑釉陶器,明清时期出现了以“欧窑”、“葛窑”为代表的宜均。到了当代,宜兴的制陶人又开发出了新的釉陶品类,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到了创新发展,它们共同组成了宜兴当代流光溢彩、光怪陆离的釉陶世界。
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了一大批当代釉陶作品。当我们打开尘封多年的藏品箱子,里面精美的釉陶令人惊叹。有各式各样的缸坛盆罐,有小巧玲珑的案头摆件,有生活必须的砂锅瓶钵,有精美绝伦的餐具酒具,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数惟妙惟肖的动物雕塑了。釉陶《猫头鹰》如同蟹壳青色的釉面,散缀细纹,表现出羽毛的纹理,绿釉点睛,双目如焗,喙呈钩状,双翅紧挨,将锋利的爪子藏于羽下,仿佛随时要向猎物出击一般。猫头鹰古称为鸮,在古代被视为战神,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就出土了一件青铜鸮尊,说明中国早在商代就开始崇拜猫头鹰了。这尊现代的《猫头鹰》乍一看虽面漏凶相,但细看之下也觉“呆萌”。猪是中国古人最早驯化的动物,前身是野猪,这只一手可握的棕红花釉的《野猪》,体躯健壮,四肢粗短,犬齿外漏向上翻转,鬃毛硬而长,最妙是臀部小而卷曲的尾巴,仿佛是凶猛与可爱并存的小野猪出现在人们眼前。《母子熊猫》利用最普通的白釉与褐釉,在耳口鼻处与手足用褐釉点缀,母熊猫与自己的小孩依偎在一起,双眼微眯,双手紧紧裹住小熊猫,似是在低吟着“摇篮曲”,姿态亲密温馨,令人莞尔一笑。
说起与宜兴釉陶动物雕塑关系亲密的人,不得不提韩美林大师了,他在宜期间,在宜兴紫砂、青瓷、美陶、彩陶等品类的造型设计上做出了巨大贡献。《雪花釉母子猴》就是韩美林大师的代表作之一。雪花釉是用喷釉法上釉的,造成釉面的参差不齐,以模仿某些动物被毛的层次感。这件《母子猴》,母猴身体纤长,脑袋圆润,尾巴下垂,面部施天蓝釉,眼中透出一股机敏聪慧,子猴坐于母猴腰背部,一副悠闲自得的模样。作品造型独特,充满着“韩式”风格。熟悉韩美林大师的人都知道,在众多动物中,他最喜欢画的是鸡,韩美林曾表示:“在中国,雄鸡一直被人们所赞美。‘一唱雄鸡天下白’等名句流传千古;无论是大公鸡还是小鸡,鸡的文、武、勇、仁、信‘五德’,代表了人们道德的追求,也是许多画家喜爱画鸡的原因。”所以韩美林大师在宜兴留下了许多有关鸡的作品。如《斗鸡》,塑一只公鸡伏于地面,鸡头高昂,鸡冠耸立,尾羽翘立,与身体呈90度直角,顶部自然垂下,线条流畅,双爪紧紧抓住地面,呈蓄势待发之状,黄褐交错的花釉施于表面,展现出意气风发、气势逼人的斗鸡形象。
2018年是戊戌狗年,狗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忠义的象征。那么宜兴釉陶中的狗,又是怎样的姿态呢?黑背黄腹的《德国腊肠犬》,纤长的身体是它的特征,体态矫健,别看它腿短却是捕猎的好能手,雕塑将腊肠犬矫健的四肢,机敏的神态刻画地栩栩如生,背部的黑釉锃光发亮,显示其精力的充沛。西施狗起源于中国西藏,17世纪满清入关后,将西施狗引进北京,受皇家喜爱。釉陶《西施狗》雕塑成头圆且宽,自然高昂,眼睛浑圆的神态,煞是可爱。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它浓密厚长的被毛,几乎及地,蓝色与褐色的釉水交错,呈流淌状,表现出西施狗毛发的柔软顺滑,尾巴向前卷曲,给人活泼开朗之感。除了善于捕猎的猎犬和陪伴家人的宠物犬,还有一类狗,对人类贡献很大,就是保家护院的“看门狗”。作品《看门狗》,它半卧于地,尾巴置于身体一侧,身体前倾,双眼圆瞪,仔细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两耳微张,仿佛倾听周边动静,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深蓝色花釉倾斜而下,突出其面部轮廓,更添一分忠于职守的警觉,令人肃然起敬。
宜兴釉陶的动物世界五光十色,文章所述只是冰山一角。在宜兴陶艺家的双手中,诞生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动物雕塑,或是飞禽走兽,或是花鸟鱼虫,各有姿态,各不相同,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艺术天地。
由“紫砂·九隽”联想到“珠山八友”
盛畔松
2018年1月27日,“紫砂·九隽”艺术展在上海朵云轩撩开面纱,盛况空前,产生了较大的反响。“紫砂·九隽”的精湛造型艺术,众多精妙紫砂语言的惟妙惟肖表达,呈现出紫砂妙不可言的艺术魅力,让参观的艺术家和紫砂爱好者刮目相看。
“紫砂·九隽”是当代紫砂艺术的一股中坚力量,他们是范建军、顾美群、蒋雍君、喻小芳、范伟群、史小明、蒋琰滨、毛子健、范泽锋。他们在紫砂技艺方面各擅所长,风格迥异,清新婉约。他们既有艺事紫砂茗壶、陶刻、雕塑的,也有抟埴光器、花器、筋纹器等不同流派的;既有承传传统工艺的,也有以学院派风格见长的;作品以传承传统和创新精进相协调统一,特显新生代紫砂工匠的艺术特质和时代特色。他们均是省工艺美术大师或省陶瓷艺术大师,因艺术成就突出,得到社会的公认。
“紫砂·九隽”群体的出现,与改革开放后的好时代密不可分,人们日益丰富的生活水平,使茶叶由少数人品饮的奢侈喜好,变成了“茶为国饮”,成为普通百姓的上佳饮料。紫砂茶具也由普通日用品上升为工艺品,加上茶馆、茶艺馆等社交场合和盛世收藏的联袂推动,使紫砂大师的作品成为收藏家趋之若鹜的目标。
“紫砂·九隽”这一紫砂技艺群体的出现,是当代紫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可喜现象。由此我联想到瓷都景德镇“珠山八友”的文化现象。他们在明清皇家御用瓷没落后,志同道合,自发聚合,形成振兴景瓷的一股清流。成为从清末、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瓷界的中流砥柱,形成了一个景瓷界的“画家群体”,活跃在景瓷瓷坛近一个甲子之久,为景瓷发展留下难以磨灭的历史影响。
“珠山八友”由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及徐仲南、田鹤仙等十人组成,所以“珠山八友”并不是八个人。他们以振兴新时期景德镇陶瓷为目标,艺术上主张“以味不以形也”,以追求清代中期“扬州八怪”的风骨为典范,以海派书画艺术家为榜样,兼容西方艺术风格和技法,用充溢时代气息和满腔的爱国热情,投入瓷艺创作。他们的共同努力,迅速冲破了明清官窑的藩篱,以瓷为本,开创了山水、人物、花鸟、渔藻等令人耳目一新的画风。使景德镇瓷器呈现出胎体精细、釉质润净,制作规整,品种多样的面貌,特别在釉瓷的精细讲究等方面,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境地,促进了景德镇瓷业的新发展。
“紫砂·九隽”是刚形成的一个艺术群体,对这一新生事物大家都应关心扶持,为他们茁壮成长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形成良性的发展方向和独特的艺术主张。
愚以为“紫砂·九隽”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绝不能纯粹以展览为目标,以推广为宗旨,不自觉地沦为市场的奴隶。而应以引领紫砂业更好发展为大方向,在紫砂造型、装饰诸方面技艺呈现新气象,还须担当引领行业发展的重任。故此,个人提出不成熟的想法和建议如下:
首先,“紫砂·九隽”应完善自身内部组织架构,成为艺界有影响力、号召力的群体,并共同推举一个领头羊,不能群龙无首,各行其是。作为紫砂业界的中坚力量,要有团体协作意识,为群体长远发展推举领头羊。作为领头羊要无私奉献,甘于付出,为群体活动出谋划策,用实际行动取得信任,成为各种活动的主策划和活动的当然召集人。其次,要集思广益,深入研究,根据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确定“技能报国,匠心作梦”的远大前曕大目标。勇于担当,敢有作为,为促进这个行业发展勇担重任,自觉承担促进行业发展的技艺责任和社会责任,并归纳提出群体响当当的行动口号。 三是需策划建立群体的活动章程,分阶段有计划的安排活动内容。除明确一个阶段的大目标外,还要巧妙安排好不同时期的小活动,各项大小活动应与行业内的活动有机衔接,相互呼应。对于新涌现的业界翘楚,只要认可群体章程,真正志同道合,可不断增添吸收新生力量,而不局限于九个人之内。四是群体成员虽各自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要研究继续提高多种艺术素养的措施和办法。群体成员再也不能继续单打独斗,固步自封。而要以更开阔的胸怀,更前瞻的视野,注重自身修为,海纳百川,增加各种学习的机会。有时还可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帮助传授多方面知识,开阔眼界,以壶外功夫促进紫砂技艺的多样性提高。五是每年要定期举行作品评论会,除了群里成员各抒已见外,可邀请一些批评家、评论家参与,在业内形成一种能够听得进不同意见建议,相互坦诚提出批评意见,建立在艺术上相互借鉴提高的好风气,使“紫砂·九隽”能够真正成为推动紫砂行业发展的中间力量。
怀念我的恩师邵新和
杨志仲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之间,又是清明。恩师邵新和先生已离开我们十一年了!恩师的音容笑貌,跟随恩师学艺的点点滴滴,经常浮现在我眼前,令人难以忘怀!
邵新和老师,1940年岀生在宜兴紫砂艺术发源地之一的上袁村。邵氏家族祖上几辈名家迭出,在紫砂艺术界声名显赫,成就斐然。曾祖父邵大赦为当时极有名望的制壶能手,而紫砂艺术巨匠邵大亨即是他的曾叔祖父。
恩师从小生活在集壶艺、陶刻、书画和文学艺术的大家庭中,自幼艺承庭训,得天独厚,天质超人。少年时,即以创作的陶艺雕塑《青蛙除害》,在全县少年业余陶艺创作比赛中夺冠,展露出非凡的艺术潜质。
邵新和老师于1956年10月拜任淦庭为师,专攻紫砂陶刻。1980年调紫砂工艺二厂后,任紫砂工艺二厂总工艺师。致力于紫砂壶的造型设计和陶刻,把中国书法、绘画、陶刻和造型这四项紫砂艺术之魂,继承创新,融汇贯通,取得了令人嘱目的艺术成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自然型树椿系列的茶具,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开创了足以传世的经典造型。恩师名重紫砂艺术界的另一个业绩,则是他为发展我国紫砂艺术,言传身教,孜孜不倦,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紫砂艺术新人,为今天的紫砂艺术的辉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自幼喜爱紫砂艺术,醉心于紫砂壶的设计和制作,同时对紫砂壶上的绘画、书法和捉刀镌刻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是长时期以来没有名家名师给予指点和教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处于自我摸索、徘徊不前的状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天,在朋友家里见到一把壶,立即被壶身的精美图案所征服。绘图优美,富于书卷之气,陶刻精致而有骨力,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正是我朝思梦想和追求的艺术效果!朋友见我爱不释手的样子,告诉我:“这是邵新和老师刻的”。从那时起,我就期盼有一天认识邵老师,并能拜他为师。
2004年,我到江苏省陶瓷实训基地工艺美术大专班进修,正巧辅导老师就是我心敬仰多年的邵新和老师。邵新和恩师为人谦和热忱,讲课时那么睿智博学。他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给我们讲解中国书画的历史知识和名作赏析。他通过对篆刻艺术的特色介绍,教授我们如何正确运刀,镌壶。他从曼生十八式上的陶刻艺术的欣赏,教导我们从艺必须精益求精。恩师的博大胸襟,不只是体现在课堂上认真而严谨的教学,待人处事也极具艺术家和学者的风范。除了在课堂上布置和批改作业总是一丝不苟,细致认真之外,他还主动提醒我们学员,凡课堂上和创作中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在课外到他工作室去补课,去交流。这成了我成为他“入室弟子”的契机。我经常去恩师那里去求教、“补小灶”。恩师见我真心求学并渐有进步,也很肯定我,常带我去蜀山他的家里,不计报酬地予以耳提面授,无私教诲,使我的紫砂陶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为我今天的陶艺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在以金钱为标尺衡量一切的当下,是绝无仅有的!
记得有一次在书法报上看到一个名家的两个隶书字“唯美”。我看了很喜欢,临摹了几十遍后。陶刻在一把美人肩的小品壶上。我自认为刻的很满意,沾沾自喜地拿到邵老师那里去请他指点。(实际上我在炫耀我的两个隶书字,写得不错。)结果,到了邵老师那里。师傅看后笑眯眯地说:“很好”。大概是在鼓励我吧。接着说,“要说缺点呢,壶面是小品,“唯美” 这两个字,隶书刻的太大”。师傅滔滔不绝地说,陶刻是在壶上锦上添花,不是画蛇添足。刻得满不一定就是好。
另外一件事使我至今记忆犹新。我陶刻了一个大品,准备参加比赛。高高兴兴地去请他指正。师傅仔仔细细地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说道,总体不错,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这落款“岁次甲申年夏月” 有点重复。他说,岁次甲申已代表年号。所以标准的写法是岁次甲申夏月,不需要年字,你可去看看古书上的落款。老师渊博的文史知识让人肃然而生敬意。
今天,紫砂艺术之花在千载难逢的盛世中开得灿烂辉煌,我一定要牢记恩师生前谆谆教导,在继承、发扬和开拓中国紫砂艺术的实践中,努力学习紫砂艺术的传统,领悟中国书画博大精髓,开创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陶刻新技艺、新领域,不负老师当年对我的厚爱与栽培。
储铭
储铭(1881-1939),又名腊根,号大匠巨人、亦号龙溪山人。宜兴西乡(今杨巷、官林一带)人。16岁就到蜀山拜当地制壶艺人为师。1926年被川埠上袁“艺古斋”主人赵松亭聘为技师,制“如意仿古”、“矮石铫”、“线圆”、“梨形”等。时人称之“洋桶王”。紫砂洋桶壶以其简练的造型,顺畅的线条、融工艺与日用为一体,古朴大方,素淡典雅,获得海内外爱茶人士和收藏家的青睐。而储铭紫砂牛盖洋桶壶做得独好,成为紫砂光货类经典传统作品之一。清宣统年间,受聘于宜兴阳羡陶业公司,受壶界推崇并获得“南洋劝业会”优胜奖。1933年下半年,顾炳荣为儿子顾景舟的前途着想,先后恳请陶刻名手陈少亭、书法家潘稚亮、制壶名家程寿珍收顾景舟为徒未果。后再三邀请蜀山制壶好手储铭至家中做客师,1933年底他边制壶边传授顾景舟技艺,顾景舟自1934年开始随储铭学艺整两年。储铭倾心传授“洋桶壶”、“矮石瓢”、“如意仿古”、“掇球”、“线圆”等款式,直至顾景舟会独立做茶壶。储铭性格豪放,无家室,一生不得志。1936年曾赴上海为收藏家仿制古壶两年。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紫砂行业凋敝,两年后储铭贫困潦倒而病逝西乡。储铭传器,《紫砂陶》著录二壶:一、“红泥线圆壶”,壶底钤有“家储衹有盘铭句”七宇楷书印章;二、“紫泥瓜形壶”,盖内钤“储铭”篆文印,壶底钤“龙溪山人”篆书方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