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托起传统陶瓷产业脊梁
彩陶厂1至8月销售同比增幅近三成
面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市场供给侧需求变化的新常态下,如何立足自身、审时度势、转型发展?宜兴彩陶工艺厂在实践中以科技创新为抓手,致力于产品设计创新、装备技术更新,质量管理向更高层次迈进,托起传统陶瓷产业脊梁,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今年,1至8月,销售同比增长28%,为实现全年年度目标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宜兴彩陶工艺厂是以生产日用陶传统产品的一家老企业,已延续了150多年悠久历史。2015年,“艺萃”彩陶入选首批“江苏老字号”。历经20多年来的市场开拓和品种结构调整,目前已形成了以生产各类陶艺酒瓶、砂锅等为主导的产品结构,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董事长、总经理葛伯初说,彩陶厂在稳定生产的基础上实现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着重抓住陶酒瓶新样品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装备和技术,下一步将引进更先进的装备,使企业从半机械化向全自动智能化生产方式迈进。
稳定和拓展陶瓷酒瓶市场必须有高质量、多品种作为支撑。多年来,该厂已与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郞酒等一批高端酒业形成了良好的供需关系,尤以最早使用彩陶酒瓶的国酒茅台,至今双方已连续20年结成以诚信为本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领导不定期到对方进行考察,了解需求,增进互信。今年,该厂采用3D打印技术,已为多家名酒厂设计了数十款酒瓶新样,如为“泸州老窖”设计的一款造型呈“龙胆”形、紫泥材质、施以青瓷釉的酒瓶,简朴中凸显瓶艺风华和高端品质;为“今世缘”设计的两件新样,一件是瓶面和瓶盖装饰上讲究红、白复色釉组合的和谐大美;另一件则以深色宝蓝釉为载体,瓶肩半圆面描金云纹,下部用两组粉彩花卉衬托,装饰效果别开生面,雍容华贵。将陶酒瓶使用功能和艺术品位提高到新的层次。今年,还为钓鱼台国宾酒业和郎酒“青花郎”开发了新的系列品种,得到用户的赞赏。目前,企业生产的品种中,酒瓶类占80~90%,其中名牌酒业酒瓶产量即高端产品占到70%以上。创新设计为企业赢得市场先机。
近几年,彩陶厂已先后投入2亿多元,从原料处理、釉料研发、成型工艺到烧成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实现了全新的升级换代。全厂包括在陶瓷产业园区的江苏宜兴宜翔陶瓷科技有限公司,已形成了12条生产线、10条天然气先进窑炉,年产量达2000万件,每天窑炉吞吐量达5~6万件。企业现代化生产管理井然有序。前不久,国家轻工行业产业工会领导一行到该厂实地参观考察时,对生产的品种,现代化的工艺装备,文明清洁生产留下了深刻印象,高度评价彩陶工艺厂不是想象中的陶瓷企业,是陶瓷企业中耀眼的“明星”。
科技创新是企业不竭的内生动力,宜兴彩陶正是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托起传统陶瓷产业的脊梁,谱写传统陶瓷转型发展新的华章。(本报记者)
宜兴陶艺新品亮相国际设计博览会
10件佳作荣获第六届“太湖奖”金、银、铜奖
9月21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幕。江苏省陶协、宜兴市陶协在展会上推出了“镕古铸今——陶都宜兴青年陶艺家作品展”,组织了2011年至2017年连续四届评出的宜兴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113人创新设计的代表作每人2件共226件展出,并参与第六届“太湖奖”评选,共有10件佳作分获金、银、铜奖。史俊棠会长荣获“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最佳合作奖”。
创新改变生活,设计成就未来。这次参展的有景德镇瓷器、德化白瓷、龙泉青瓷和江苏高淳陶瓷、宜兴紫砂、均陶、青瓷等陶瓷器,可谓名瓷荟萃,名陶竞艳。宜兴青年陶艺家吴云峰的紫砂“四方桥顶壶”荣获金奖;顾正芳的“南瓜壶”、刘建芳的“祥云壶”,范朝伟的“澄怀壶”获银奖;叶水英的“洋洋得意”、周金华的“清香”、范小君的陶刻“辟邪”、宗根林的均陶堆花“飞凤”、朱峰海的均陶堆花“幽兰”和谈珂的青瓷“禅·悟香具套组”获铜奖。展示了宜兴青年陶艺家在传统设计与创新设计领域的蓬勃活力。(崔听槐)
方卫明均陶艺术精品展在宜开幕
9月16日上午,由江苏省工美协会、宜兴市文广新局主办,宜兴市博物馆、宜兴均陶研究所承办,江苏省工美学会、宜兴市陶瓷学会协办的“此生只为均陶醉——方卫明均陶艺术精品展”在市博物馆开幕。省工美协会理事长黄小平,宜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亚民、副市长储红飙,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市发改委主任王迎春,市陶协副会长程同德以及我市毛国强、邱玉林、吴鸣、曹亚麟等国大师及陶艺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
这次展出了方卫明大师及子女的均陶精品共45件(套),如“龙凤呈祥大瓶”“九龙签筒”,画面龙凤堆贴、色彩运用生动传神,气势豪放,为典型的陈设件;“福禄寿禧荷花缸”以堆贴动物形象展现吉庆和谐,陈设与实用皆优;“书语五件套”、雕塑“一团和气”、6件组合系列“服饰”,展示了古代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文化气息浓郁;“铜均汉韵”以鼎为造型,选用类似青铜器感觉的铜均釉装饰,彰显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的厚重文脉,等等。当天,由方卫明、方薛斐合著的《宜兴均陶工艺》一书举行了首发,方卫明还向市博物馆捐赠了5件作品。并组织由大专院校教授参加了“均陶艺术研讨会”。展览将于10月16日落幕。
方卫明现担任宜兴市陶瓷学会会长、宜兴均陶研究所所长,为江苏省工艺、陶艺大师,省非遗传承人。40余年勤奋追求和探索,集原料、成型、大拇指泥画、制釉、烧成五大工种于一身,成就了精彩的大拇指堆贴花“民艺派”写意风格,创造了“铜均釉”这一类似于青铜器韵味的新均釉。其作品博采古今,融注民俗文化,使均陶堆贴画艺术独具风格。制作的“九龙签筒”等众多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文化部和德国、美国等国家作为精品收藏。(陶文)
鲍志强师生紫砂艺术在深圳展出
南国秋天叠翠流金,金风送爽。2017年9月5日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揭幕的《壶蕴芳华——鲍志强师生紫砂艺术作品展》所呈现的120件精美紫砂茶器,尽显茶道文心,以及精湛的手工艺之美。此次展览是继去年9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艺术展后,首次偕弟子来鹏城集中展示近年来悉心创作的精品力作。期间还举行鲍志强紫砂艺术学术研讨会,与深圳紫砂文化爱好者及相关联专业人士一起探讨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壶蕴芳华”开幕式上,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史俊棠、IBC环球商务中心常务副总裁卢礼谦、饶宗颐学术馆副馆长邓伟雄博士代表饶宗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宜兴市政协主席梅中华分别上台致欢迎词。领导嘉宾们为此次展览的盛大开幕进行了剪彩仪式,参观了展览,并与艺术家们合影留念。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鲍志强紫砂艺术学术研讨会,围绕“传统与创新,传承与发展”的主题,大师几位高徒曹亚麟、谢强、范建军、范泽锋等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并与深圳紫砂文化爱好者及相关联专业人士一起进行了探讨。(陶讯)
范泽锋紫砂艺术在故宫展出
“紫玉梵音—范泽锋紫砂作品展”于2017年9月22日下午三点在北京故宫紫禁书院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故宫紫禁书院、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主办,中国艺术金融控股公司、深蓝传媒协办,宜兴龙德堂艺术陶瓷有限公司承办。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史俊棠,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侯文全,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鲍建生、徐建荣、史昶等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展览展出了江苏省陶艺大师范泽锋精品力作近百件(套),还举办了“紫砂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关系”研讨会。(陶讯)
当代紫砂雕塑艺术展在宜举办
2017年9月10日,天工作意——2017当代紫砂雕塑艺术展于宜兴陶瓷博物馆顺利开幕。此次展览由江苏省雕塑家协会、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主办,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刘旭东、江苏省雕塑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徐诚一、江苏省雕塑家协会秘书长尚荣、 江苏省陶协常务副会长史俊棠、宜兴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同时参加开幕式的还有中
国陶瓷艺术大师吴鸣、季益顺、葛军等陶艺家及新闻媒体百余人。
本次“天工作意——2017当代紫砂雕塑作品展”,展出的近百件(套)艺术品,将雕塑与紫砂艺术融合,依托宜兴紫砂艺术的深厚积淀,积极开展创新创意,展示了一批内涵丰富、富有时代气息、展现雕塑写意灵魂的紫砂艺术作品。通过此次展览,鼓励更多的匠人能够不断探索,精益求精,将中国文化独有的写意精神深刻理解,凝结在作品中,创造出“天工之作”。紫砂文化也能够与更多的艺术形式碰撞融合,更好地助力陶都人的“文化自信”,弘扬宜兴优秀的陶瓷文化。展览持续至10月8日。(博文)
毛国强师徒联展亮相青岛
由宜兴市陶协紫砂文化促进会、青岛金石博物馆主办,荣宝斋青岛分店、紫泥公社承办的“一带一路——毛国强师徒紫砂作品展”,于9月23号上午在青岛市崂山区金石博物馆开幕,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毛国强先生和儿女毛子健、毛文杰、徒弟宋
鸿伟、张重庆、刘华、等人亲临现场。展出紫砂作品150件左右,包括毛国强的精品《惠风》《高逸九兰》《文房清艺》,毛子健的《逸品提梁》《竹乐》等,同时展出的还有收藏家李笠先生的多件书画臻品,如,黄宾虹的《 粤西游记》、黄胄的《边疆策马》、徐悲鸿的《书画合璧》等。展览将持续到10月7日。(陶讯)
英国伦敦陶艺家回访陶都
英国伦敦陶瓷协会主席杰夫肯沃德先生一行15人,于2017年9月14日、15日回访了紫砂故里——宜兴市丁蜀镇。受到了宜兴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邵亚群、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程同德的热情接待。
一次偶然的遇见,让英国伦敦陶瓷协会主席杰夫肯沃德对紫砂“情有独钟”,那是在2016年4月,由中国国家旅游局驻英国办事处、英国伦敦大学主办;英国华人艺术协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协办的“中国宜兴紫砂艺术展”在大英博物馆隆重举行。2016年4月8日下午,在伦敦大学“中英陶瓷艺术家交流会”活动现场,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史俊棠会长、英国伦敦陶瓷协会主席杰夫肯活德作为相继发言。杰夫肯沃德主席也正是从那次“中英陶瓷艺术家交流会”中对紫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宜兴紫砂陶为何能“独步天下”?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登上大英博物馆这么高雅的艺术殿堂?器型多变的紫砂壶又有怎样独特的成型工艺?陶都宜兴,紫砂发源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带着这些疑问,他们来到了宜兴。
在宜兴的二天时间里,英国伦敦的陶艺家在宜兴市陶协副会长程同德先生陪同下先后参观了宜兴陶瓷博物馆、前墅古龙窑、长乐陶庄徐秀棠大师紫砂作品展示厅、李守才大师工作室,参观范家壶庄时,在省大师范伟群指导下,尝试紫砂壶制作的打泥片等工序。英国伦敦陶协主席杰夫肯沃德先生说,他们似乎并未尽兴,古陶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更多的探索与交流。(陶讯)
“宜兴刀笔陶瓷艺术巡展”启动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刀笔书画和陶瓷艺术,9月28日~1
月6日,宜兴市刀笔书法协会和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分别在“菡·美术馆”和宜兴陶瓷博物馆举办刀笔书画与陶瓷艺术的系列活动,由此“一带一路”宜兴刀笔陶艺全国巡展拉开序幕。
9月28日当天,“菡·美术馆”展出100多件由刀笔书法协会和谈青窑艺的研究员创作的刀笔陶瓷艺术作品。期间通过评委评比、媒体评选及微信公众投票,从中选出艺术精品,于10月26日起,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展出,参加第九届宜兴陶文化节的“宜兴刀笔陶瓷艺术精品展”,至11月6日结束。
“一带一路”宜兴刀笔陶艺全国巡展还将在江阴、北京、上海、南京、深圳、厦门、成都、西安等地举办巡回展出,将宜兴的刀笔陶瓷艺术带到全国各地。使陶都的陶瓷文化走入千家万户,为陶都文化产业的发展打开新的篇章。(朱慧慧)
回望陶艺节
蒋尧基
宜兴陶瓷七千年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积淀,始终绽放着深沉而又灿烂的微笑。充满神奇的陶瓷艺术辉映了华夏的文明,融圆时代,独领风骚。作为祖国的“陶都”,从岁月的风尘中一路走来,执著着自己的担当,向世人展示活力与安祥。
“以陶为媒,以艺会友,扩大交往,促进发展”。自1988年开始由宜兴市政府主办的首届宜兴陶瓷艺术节至今已近30年了,这是流淌在时光隧道里的一段优雅陶韵,常常钩沉起老宜兴深藏于心底的记忆,以为遗忘,却已珍藏。因为以节庆的形式让世界知道数千年宜兴陶瓷文化的渊源脉动和当代陶艺的娇艳夺目,在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中延续了宜兴陶瓷的独质,张扬了宜兴陶瓷的性格,铸就了宜兴陶瓷的魂魄,是如此的迷人,如此的鲜活。1988年至1998年连续办了6届,后来因故停办了15年,到2013年9月17日,重新恢复陶艺节,并更名为“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活动的举办,对宜兴的知名度和宜兴经济社会发展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0月26日,第九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又要举办了,将再一次吸引众多的陶瓷爱好者和中外宾朋,前来观赏陶文化节的精彩与靓丽。在此,笔者把前8届的陶艺节的主要情况综合,在回望中聆听宜兴陶瓷文化的美妙乐章和风流余韵。
首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
1988年5月7日在宜兴陶瓷陈列馆(宜兴陶瓷博物馆前身)举行开幕式,中外来宾791<, /SPAN>人参加。中顾委委员江渭清,江苏省副省长李绶章为开幕式剪彩。正在苏南考察的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韩培信也参加了陶艺节活动,省长顾秀莲书写“继承民族技艺,弘扬中华文化”的贺词。在历时3天的陶艺节期间,举办陶艺表演、出口产品展览和陶瓷学术交流活动。港、澳、台及国外客商与宜兴企业签订供货合同15项,成交额637万美元。其中陶瓷出口成交额232.5万美元,金融单位对11 个陶瓷技改项目,投资1050万元。上海电视台专门组织首届陶艺节“大舞台”文艺晚会。
第二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
1990年4月9日在宜兴丁蜀镇陶都影剧院举行开幕式,中外来宾1200多人参加,宜兴陶瓷公司开设了宜兴陶瓷出口产品展厅,汇集了日用陶、艺术陶、工业陶、建筑陶、卫生陶等9类4500件(套)样品,供外商选购,同时,组织177件(套)陶艺精品在宜兴陶瓷陈列馆公开拍买,成为第二届陶艺节的一个热点。
开幕式当天,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17辆彩车在丁山公园路巡游,体现紫砂、均陶、青瓷、精陶、美彩陶、化工陶、建筑陶、卫生陶的艺术形象。还有来自宜兴各地的河蚌舞、龙女舞、荡湖船、盾牌舞、龙灯、马灯等民间艺术,使中外嘉宾沉浸在节日的欢愉之中。历时3天,全市外贸出口成交额8430万元,其中陶瓷出口额706.5万元,达成引进外资意向性项目5个,总投资689万美元,技改签约项目13个。
第三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
1992年5月5日在宜兴市工业展览馆举行开幕式,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嘉宾4000多人出席此次活动。中顾委常委王平、中顾委委员江渭清、江苏省副省长杨晓堂等为开幕式剪彩。
5月6日,江苏省宜兴陶瓷集团在丁蜀镇正式成立,该集团有91个成员单位。中顾委委员江渭清为宜兴陶瓷集团揭牌,江苏省委书记沈达人题写“发挥集团优势,再振陶都雄风”的贺词。江苏省副省长杨晓堂,中陶协理事长韩家鼎分别致辞祝贺。历时6天,围绕陶瓷产业还举办一系列活动: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陶都之旅”开始首游式,举办春季商品交易会,1个新办企业开业,6个合资项目签约。
第四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
1994年5月5日 在宜兴工业展览馆举行开幕式,中外来宾7000余人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李绪鄂、全国政协常委、港事顾问徐展堂、江苏省副省长季允石为开幕式剪彩。历时6天,举办海峡两岸紫砂发展研讨会、《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首发式、首届全国环保技术交易会、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作评比在丁蜀镇揭晓,宜兴陶瓷公司荣获一等奖8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13个,共计36个奖居全国各产区第一,占评奖总数的34%。还举办了《陶都之春》大型文艺晚会。合计节庆、经贸和艺术活动有49项。期间,宜兴陶瓷集团有8个中外合资及台、港、澳合资企业举行开业或投产仪式,新签合资项目3个,总投资570万美元,推进项目2个,总投资1850万元。
第五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
1996年5月5日 在宜兴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中外来宾计有10000余人,历时4天。作为第五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的重点活动之一的“‘96中国宜兴国际陶瓷艺术展暨陶瓷商品交易会”在宜兴陶瓷博物馆隆重举办。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耀华、省轻工业厅副厅长顾信、中央工艺美院副院长杨永善、宜兴市领导费伟康、赵利双、杨亚君、张伯宏、王敖盘和各界来宾2000多人出席开幕式。
此次展示活动由中陶协、宜兴陶艺节组委会、宜兴陶瓷公司联合举办,入选的300件(套)展品,来自日本、美国、印度、朝鲜、韩国、英国、以色列、智利、孟加拉国、塞浦路斯和布隆迪等国家的著名陶艺家之手,以及我国江西、辽宁、广东、山东、河南和宜兴陶艺家的名品佳作。全市新签推进合资合作项目105个,总投资3.23亿美元,协议外资2.22亿美元,自营出口创汇4360万美元,其中,宜兴陶瓷公司推进项目10个,新签项目4个,外贸到位105万美元,外贸出口205万美元,内销订货1.8亿元。
第六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
1998年5月6日 在宜兴市人民剧院举行开幕式。中外来宾1200余人参加。历时4天,举行中国宜兴陶瓷艺术精品展暨《当代宜兴陶艺家集》首发式,宜兴市领导史祖能、沈根福、钮颂坚、刘亚民,华东师大副校长马钦荣、日本昭和制陶株式会社、澳大利亚新产品贸易公司、台湾鹤峰陶艺公司、台湾黄河艺术中心、香港海洋公司等单位的来宾共400余人到场祝贺。展出了国家级、省级大师和名人及其他陶艺名家的300件(套)精品,显示了宜兴陶瓷艺术的整体实力,《当代宜兴陶艺名家集》编委主任史俊棠作了专题发言。还有宜兴书画名人名作展和环保产品展示交易会等经贸、文化活动。签约外资项目38个、合同利用外资7313万美元,成交内资项目41个,总投资2.77亿元,技术和产品成交总额近1亿元。
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
2013年9月17日,在丁蜀镇陶都陶瓷城国际陶艺博览中心广场隆重开幕,由韩美林大师挥毫的“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八个大字,成为办节主题。来自国内各大陶瓷产区的陶艺大师、国际友城代表和国际友人等1600余人汇聚宜兴,第十一届政协副主席厉无畏、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席张卫国,副省长曹卫星等为开幕式启动水晶球。近500件(套)陶艺精品佳作集中亮相,其中,有“五朵金花”之称的紫砂、均陶、青瓷、精陶、美彩陶,成为向中外嘉宾展示宜兴陶文化的“视觉盛宴”。 期间,主办方还将举行陶瓷文化论坛、旅游发展论坛、首部紫砂长篇小说《国壶》研讨会、全国陶瓷艺术教育论坛等专题性活动。
第八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
2015年10月20日,第八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暨2015中国陶都(宜兴)金秋经贸洽谈会,在丁蜀镇陶都陶瓷城国际陶艺博览中心广场开幕。2000余位嘉宾出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无锡市委副书记、市长汪泉、中陶协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会长杨学桐、新华日报社社长周跃敏等到场祝贺。恰逢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百年诞辰。与往届相比,本届陶文化节以“缅怀大师风范,弘扬景舟精神;繁荣陶瓷文化,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陶醉中国、陶缘景舟、陶苑芬芳、陶行阳羡、陶都兴业”五个“陶”的主线,举办了陶瓷文化高峰论坛、《布衣壶宗——顾景舟传记》首发、顾景舟艺术馆开馆仪式暨“百年景舟”紫砂艺术大展、中国当代陶艺大师作品展、第四届国际盆艺节、2015中国宜兴(陶都)金秋经贸洽谈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41只项目集中签约,其中外贸项目22只,总投资6.61亿元美元。2015(第三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高峰推进会等42类(项)活动,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博览会、论坛、文旅专场、经贸活动、文艺晚会等。
今年的第九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将以“陶醉中国,筑梦宜兴,以陶为媒,同创未来”为主题,这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呼应。我们坚信借助陶文化节的平台一定会加强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写好宜兴篇章。
省首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
紫砂陶制作项目省级预选在宜开赛
9月18日上午,紫砂陶制作项目省级预选赛在宜兴市陶瓷实训基地开幕。省人社厅、无锡市人社局、宜兴市人社局、宜兴市陶瓷行业
协会相关领导出席了开幕仪式并致辞。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十三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和发动各领域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乡土人才带领传承江苏优秀传统技艺技能,省人社厅组织了江苏省首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这是传承紫砂陶艺制作、弘扬紫砂文化的新举措,也是选拔紫砂陶艺传承和创新人才的新平台。前期,无锡市组织了市级初赛,31名优秀选手从181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本次预选赛,他们将与来自省内其他7个地级市的12名选手同场竞技,通过为期2天的比赛,产生30名决赛选手,参加10月份在南京举办的全省决赛。(人办)
五色土塑造的精彩
——“天工作意”当代紫砂雕塑艺术展观感
蒋尧基
金秋时分,宜兴陶瓷博物馆向全市人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了一份紫砂雕塑艺术的文化盛宴,80位全国雕塑界的名流和紫砂雕塑艺术家创作的近百件(套)艺术精品,于9月10日至10月8日在该馆的“顾景舟艺术馆”一楼展厅向公众亮相。我伫立在一件件展品面前,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些雕塑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紫砂艺术,并将艺术与时尚的元素结合,捏制出传递主观审美和内心感悟的佳作,与观赏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宜兴紫砂是我国独有的古老艺术,融万千于精致之中,以博大的文化内涵产生了深远影响。紫砂雕塑与紫砂茶壶可以说是同步起始, 把捏塑、微雕作为紫砂壶的装饰形式和风格。后来,紫砂雕塑成为一种独立的陈设艺术品,可以追溯到文房雅玩,杂项摆件的出现,涉及的领域有历史和现代人物、动物,古今戏文、神话故事、山水胜景、花草果品等等。明代时大彬的《持经观音像》、陈鸣远的《笋形水盂》、范鼎甫的《鹰》到当代徐秀棠的《丙寅大吉》《坐八怪》等,还有一大批中青年紫砂雕塑艺术家用“五色土”塑出万千气象,在雕塑领域中起到薪火传承的中坚作用。
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为本次展览题词:“天工作意”。他说,“紫砂雕塑艺术肇始于北宋,繁荣于明清,是我国陶艺经典的艺术范式。紫砂艺术以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个以“天工作意”为主题的专题展览告诉我们,只有被赋予写意精神,而且内涵丰富,具有时代气息的雕塑作品,才有资格成为传世的“天工”之作。紫砂雕塑从“人工”走向“天工”的过程,就是每个艺术家从雅嫩趋于成熟,从浅显走向深刻的历练。
大师的作品有大师的风范。江西雕塑学会会长周国桢先生的名字在宜兴陶艺界耳熟能详,他曾在宜兴创作过许多的陶艺作品。这次见到了他的展品《骆驼》,我认为是对“沙漠之舟”的赞美。作品蕴含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意蕴,游走于具象与抽象之间,这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讴歌骆驼的自强不息,志在千里的德行,呈现“沙海连天谢风凝,漠染金粒烁光盈。之中行者铿锵曲,舟覆黄浪踏驼铃”的文化品读。
丰沛的文化元素是紫砂雕塑的生命之源。吴鸣的《生命河》、尚荣的《说法图》、朱乐耕的《牛》等,演绎了雕塑家心目中的物象精神。国外艺术家的形象,也是雕塑家描绘的对象。如吴为山的《荷兰艺术家》,罗小平的《肖像系列》等,非常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的精、气、神。关于佛教题材的展品很多,像葛军的《乐者》、刘天源的《金蟾戏高僧》、孙建平的《禅》、董定家的《风》、尹悟铭的《悟空》、顾明智的《达摩》等,鲜明地烙上佛教文化的印记,涤尘净心,佛道之途,充盈了紫砂特质所营造的佛在心中的虔诚。
现代生活造就了现代的艺术,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一些雕塑家和院校的师生、专家、学者直接参与紫砂雕塑创作,加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用紫砂泥捏制出流露现代意识的雕塑艺术品。陆斌《点石成金》、徐明生的《几何人生》、周新翔的《太湖石·月光宝盒》、熊祖超的《汉宫·湖石》、周婷婷的《重组》等,通过现代意识融入雕塑创作,展示独特的境界,独有的心语,独创的内涵,不但赏心悦目,而且回味无穷。像王森的《印象月牙泉》,没有直接描写敦煌月牙泉“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的自然景观,而是别出心裁地塑一尊侧卧的佛像头部,在右侧的耳旁立一座佛塔,炫示佛的庄严,佛的慈颜。将敦煌、月牙泉的印象用佛意来表达,建构了新的审美形态和文化形象。
紫砂雕塑是立体的画,无言的诗,它本于天道,出于自然。这一件件艺术品是雕塑家们用智慧和心血构成的紫砂艺术的礼赞,传递独特的芬芳。
华荫棠与杨氏壶
潘奕宇
2017年7月11日,宜兴陶瓷博物馆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走马观花,似乎在寻找什么?终于,这位客人在两把紫砂壶前驻足,感慨良久。这两把壶是紫砂历史上著名女工匠杨凤年的代表作——风卷葵与竹段壶,也正是这位客人的父亲——华荫棠老先生在33年前无偿捐赠给宜兴陶瓷博物馆的紫砂珍宝。
说起华荫棠老先生,丁蜀老街上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丁蜀镇编写的《丁蜀故事》里其中有一节“华荫棠陶都实业巨子”,生动地介绍了华荫棠(1906—2008)先生的杰出贡献和光辉业绩。他是丁蜀陶业大老板,开明绅士。曾出资创建丁蜀中学,捐赠木材建造丁蜀大桥,同时也是顾景舟大师的“伯乐”。在华老一生的辉煌事迹中,最为人所乐道的莫过于他与杨氏壶的故事了。
杨氏,即杨凤年,宜兴紫砂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女艺人之一,杨彭年之妹。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能够打破紫砂技艺传男不传女的规矩,并有所成就载入史册,杨凤年也可以说得上是一位风云人物。她制作的壶构思精巧,比例匀称,线条优美,一花一叶都尽显女性婉约之美,柔中带刚,丝毫不输其兄杨彭年。杨氏兄妹常与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合作,《前尘梦影录》云:“陈曼生司马在嘉庆年间,官荆溪宰,适有良工杨彭年善制紫砂壶,创为捏嘴不用模子,一门眷属并工此技。考诸宝年、凤年传器,信非溢誉也。”可见杨氏壶之珍贵。但杨凤年制壶数量并不多,流传下来的更是少之又少,得其一把就非常难得了,犹以其中一把风卷葵,更是让众多紫砂爱好者、收藏家们梦寐以求。华荫棠老先生酷爱紫砂,家中也收藏了许多老壶,其中就有两把杨氏壶,一把竹段,一把就是传说中的风卷葵。
风卷葵是杨凤年的代表作,传说杨凤年就是以这把壶使杨彭年对其刮目先看,并同意教授她制壶技艺,也是这把壶使得杨凤年声名鹊起。风卷葵取锦葵花之形,风卷之势,赋予其灵动自然之态,杨凤年以其细腻的女性审美刻画出一朵在清风中摇曳不倒的锦葵花,花开花落,叶卷叶舒,壶身每一路婀娜的线条,都是清风游走过锦葵花所留下的痕迹,仿佛时间定格在了锦葵花摇曳风中的一瞬间,生命的活力、艺术的魅力跃然眼前。而竹段壶又是另一番景象,“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杨凤年塑造的竹段刚中带柔,竹节状的壶身挺拔而微微向内凹,竹节分明而衔接自然,飘逸翩跹,壶盖壶身贴塑几片竹叶,刚劲清新,生机盎然,一派洒脱之感。
两把壶在历史长河中沉浮,最终辗转到了华荫棠手中,华荫棠视若珍宝。但风卷葵盛名在外,华老收藏此壶的消息不胫而走。抗日战争时期,驻宜兴日军一头目对风卷葵垂涎不已,多次派兵至华老家搜寻,华老将风卷葵送到乡下亲戚的家中,才逃过一劫。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一高官也想将风卷葵据为己有,对华老威逼利诱,高压之下,华老只得忍痛拿出一把大亨壶以保全风卷葵。祸不单行,文革期间,华老怕杨氏壶被红卫兵当成四旧给砸碎,就将壶放在窗台上一堆杂物中,在红卫兵的眼皮底下又躲过一劫。经过多次劫难,华老一直思考怎样给这两把紫砂瑰宝找一个安全的归宿。直到1984年,宜兴陶瓷博物馆征集紫砂名壶,华老便将这两把茶壶无偿捐献给了国家,也让世人有幸领略到了两把壶各自的风采。
风卷葵与竹段至今还静静地安放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内,她们在各自展现美态的同时,也在诉说着背后的故事,诉说着一位老人的惜壶之情。
收藏电影文学剧本《聂耳》
崔听槐
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的伟大日子。每当在重大场合,乐队奏起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时,亿万人民无不深受鼓舞,坚毅、激越的旋律,给我们以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力量。
遥忆上世纪50年代末,我入伍当兵在北京红二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文印室工作,那时新兵每月津贴费6元,除去平时的零花钱,还挤出部分购买喜欢的书籍, 一般书籍定价多为几毛钱,超过一元的应该是厚厚的一大册了。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去不远的公主坟新华书店淘书,见到了一册刚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电影文学剧本《聂耳》,著作者为于伶、孟波、郑君里。当时已知于伶是我们宜兴西渚人,中国著名剧作家、导演、演员。1927年20岁时开始从事戏剧活动,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以后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以及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等一系列职务。我看书籍定价0.36元,就买了下来,很高兴在书的扉页上用钢笔写下“购于北京公主坟,1959年11月15日”,钤上我的一方篆书小章。这是在我收藏的各类书籍中,唯一一册传记性的电影文学剧本,我很珍惜,至今已近一个“花甲”了。
《聂耳》为32开本,比现今的“口袋书”略大。封面设计富有音韵律动,下端有四行斜向“五线谱”,映在红白相间的底色中,红色比喻红旗招展,在音乐声中鼓舞战士们勇往直前,很有寓意。全书6.9万字,分55个分镜头剧本,描写我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的奠基者,伟大的革命音乐家、共产党员聂耳的生活与斗争。剧本从1930年聂耳来到上海开始,经历了“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当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人民爱国热情高涨,党领导的爱国运动蓬勃开展,聂耳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掌握了音乐的武器,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在短短的两三年中,创作了30多首激动人心的歌曲,像嘹亮的革命号角,对鼓舞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打击国民党反动派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并且为民族音乐文化开辟了新的领域。1935年聂耳拟赴苏联,取道日本,7月17日在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逝世,年仅23岁,可谓英年早逝。
书中还遴选了《聂耳》拍摄中的5幅黑白照片,演员阵容强大: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饰演聂耳,张瑞芬饰演郑雷电、江俊、高博、高正、陈述、夏天等著名演员都在剧中担任角色。该片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全国公映后,我曾先后观看了两场。特别是影片最后画面,跳出字幕: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聂耳被淹死。“浪千叠……恨无穷!硝烟弥漫……红缨枪如林。‘芦沟晓月’的大碑碣前。抗日民兵吹着军号。号声:《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多么催人泪下。因赵丹、张瑞芳早年都与聂耳熟识,人物刻画非常成功,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于伶在剧本后记中说到:“聂耳的歌曲,有好几个,我是在聂耳斗志昂扬、政治热情充沛、一挥而就、刚完成初稿的时刻就听他自己演唱过的。在他生前与死后的解放之前的黑暗年代里,每一次倾听都受到深沉的吸引和鼓舞。”而今,中国革命戏曲的拓荒者、革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于伶,已逝世20周年。国家的强盛,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正是从庄严的国歌声中一步步地走向自信自强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葱油饼的老滋味
练彬歆
临近中秋时节,各式的月饼和葱油饼纷纷上市,成为食品中的新宠。苏东坡曾经诗言:“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大概指的就是形如月亮的圆圆的饼子吧。
据说,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中的“太师饼”,可能是月饼的“始祖”,经唐宋发展,逐步形成不同的地域特色,如“苏式月饼”。我们宜兴除月饼以外,还有杨巷葱油饼自古知名,并且成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而且通过改良、创新、传承,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当我们走进了杨巷老街,见到了好多制作葱油饼的店铺。特意选择了几家葱油饼作坊,如焦家园、夏氏、老店葱油饼等老字号,见识一下葱油饼的制作工艺,了解葱油饼是如何做的,刚走近就闻到了诱人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
作坊门前凉晒着好多新鲜的茎白叶翠的香葱,原本手工切碎香葱的工序也由机器替代,烘焙饼子的炉子也换成辊道式,极像烧制陶器的辊道窑,传统工序有的已经被现代化的设备所更换,量的提升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葱油饼工艺是内敛的,有着自身的文化元素,它又是开放的,可以包容先进的现代文明,所以传统技艺加上先进设备,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
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在哪儿呢?今年85年的焦老先生告诉我们,葱油饼的传统技艺在于皮和馅的配制。他从14岁学徒,做葱油饼已有70多年了,现在传给了儿子、儿媳和孙子,要让它保持人们满意的口感和滋味,保住杨巷葱油饼的品牌,这也算是独门绝技。
老师傅带领我们参观了葱油饼的制作过程,他说:“做葱油饼并不难,难的是要做到自己满意的葱油饼不容易。几十年来,始终坚持让葱油饼黄里带香,香里带酥,酥里带脆,脆里带软,软里带肥,甜里带咸,这六道特色为宗旨。”如此可见,师傅对做每一块葱油饼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力求精益求精,以致呈现最上乘的口感。好客的主人让我们尝了刚刚出炉的葱油饼,又软又酥,肥而不腻,甜中含咸,葱香满口。要是在中秋时分品尝这种葱油饼,仿佛寄情于明月,在黄灿灿、香喷喷的美食里,传递美好团圆的愿望,收获金秋的甜蜜,从容在静美的岁月。这正好符合人们怀旧、思乡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