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7第八期


2017-08-29  

第九届陶文化节将于10月下旬举办

确定6条主线  策划56项(类)活动

8月9日,我市召开第九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第二次筹备工作会议。市领导张立军、沈晓红、储红飙出席会议。

据了解,10月下旬,我市将举办第九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以“陶醉中国、筑梦宜兴;以陶为媒、同创来来”为主题,充分发挥陶文化节在全国第四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会上被评为“最美中国·首批最具影响力特色节庆”的优势和作用,持续打响“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城市品牌。按照“一体化策划、一体化组织、一体化推进、一体化保障”的总体思路,经过3个月的精心策划和方案筹备,组委会确定了“诚邀宾朋聚陶都——新闻发布及开幕式活动”“群英竞技陶为媒——优秀陶艺作品评选活动”“百家争鸣论陶艺——陶艺学术交流与论坛”“名品巡展醉中国——经典陶艺作品展系列活动”“古今中外名陶情——陶文化系列活动”“陶式生活在宜兴——陶瓷艺术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等6条主线,策划了第二届江苏陶瓷艺术大赛、中国首届陶瓷特色小镇论坛等56项(类)活动。

市长张立军在会上指出,陶文化节是我市影响最大的文化品牌活动。与前两届相比,本届陶文化节将回归到本源和常规,积极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办节之路。各相关责任单位要把握特征强认识,着眼时效明方向,各负其责抓落实,提高组织化程度,把陶文化节筹备当做当前重点工作之一。要及早邀请高层次、有分量的嘉宾,针对对方需

求,完善接待方案,仔细排好各子活动的时间线,加强各子活动之间的衔接配合,在办出特色上下工夫。要加强宣传,更多途径传播、更大范围知晓,更好地放大陶文化节效应,达到繁荣文化、宣传城市、促进发展的效果。要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努力把第九届陶文化节办成一场“富有特色、令人难忘”的文化盛宴,一次“开放交流、合作共赢”的经贸盛会,使其真正成为宜兴的一个靓丽品牌。

 

宜兴陶瓷出口上半年平稳增长

今年上半年,面对欧美等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加强,同时又受国际经济全面复苏的影响,宜兴陶瓷出口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与我国陶瓷的出口一样,依然保持着稳定增长。回顾半年来的工作,一是陶瓷出口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二是积极拓展东亚、中东和南美地区在内的国际新兴市场。这些新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对陶瓷产品的需求,形成陶瓷出口新的增长点;三是“一带一路”战略效果已经开始显现,通过去年开展“一带一路”的宣传和各种展览会的举办,扩大了对沿线国家的陶瓷出口。

据统计:2017年1至6月宜兴市主要陶瓷出口企业自营出口额5801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2.82%。其中:园林花盆及艺术陶出口1087万美元,增长4.8%,工业陶及特种陶瓷出口1911万美元,增长17.8%,陶餐具和日用陶出口1518万美元,增长14.22%,建筑陶及耐火陶出口1285万美元,增长11.55%。以上数据反映了宜兴陶瓷出口已从平稳趋势转向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工业陶板块,近年来由于坚持科技创新,扩大战略合作,做强做优产业,出口增长迅速,今年上半年宜兴工业陶瓷出口同比增长17.8%,增幅和增量均居各类陶瓷出口之首。 (郑春和)

 

24件国礼紫砂亮相北京雁栖湖

8月18日,“一带一路”紫玉金砂国礼紫砂艺术巡展启动仪式,在北京雁栖湖日出东方凯宾斯基酒店举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步正发,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中国《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著名雕塑家朱尚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守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赵为民,市领导张立军、沈晓红、储红飙等出席活动,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副会长鲍建生、徐建荣,国大师汪寅仙、鲍志强、顾绍培、曹亚麟等到场祝贺。

启动仪式上,24件紫砂国礼成为会场上的耀眼“明星”,它们由江苏紫玉金砂公司多年来联合清华美院、北京大学、中国《雕塑》杂志社和国内各领域知名艺术家及学者设计创作,或赠予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或被联合国收藏,或走进人民大会堂、中南海被用于重大国务活动。今年5月,“紫玉金砂”品牌紫砂茶具被选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专用茶具,服务30个国家领导人和联合国、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人。

据了解,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传播中国紫砂艺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陶都宜兴自2016年起,“一带一路”宜兴紫砂巡展已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在国内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出发,共在厦门、杭州、上海、南京、广州等15座城市展出,在国外曾亮相大英博物馆和阿联酋国际“非遗”展,今年6月宜兴紫砂和其它四朵陶艺金花均陶、青瓷、彩陶、精陶在俄罗斯成功展出。接下来巡展还将在临沂、东莞、武夷山、台湾展出,并在匈牙利、捷克、意大利等地进行国际巡展。(陶讯)

 

秣马厉兵参与“首届四大名陶宜兴展”

为了弘扬中国“四大名陶”历史文化和技艺特征,促进“四大名陶”的继承和发展,全面展示当代陶瓷文化的艺术生态和创作水平,中陶协决定于今年10月份举办“首届四大名陶宜兴展”活动。相关产区陶瓷行业协会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宣传发动,迅速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目前各地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之中。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接中陶协通知后及时向市委政府汇报,把这一活动列为第九届中国国际宜兴陶瓷文化艺术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同时,召开各类工作会议,研究方案,明确分工,部署发动。为了提高这次参展作品的档次,充分彰显当代宜兴陶瓷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将在宜兴市连续四届评选出的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的作品中筛选出100件精品参展。目前,场馆改造、展具添置、奖牌制作、展品编集等准备工作相继展开。

广西钦州市坭兴陶行业协会通过邮箱、微信逐个发出通知,并于6月22日召开由各企业、工作室、大师参加的动员会议。为确保参展作品的质量,他们成立了专家评审小组,8月下旬对参展作品逐一评审,经筛选后进行公示。

云南建水紫陶协会6月初向全县从业人员发出通知,征集“以建水紫陶传统制作技艺为主(具备雕刻填泥、无釉磨光)兼容其他制作技艺”的原创作品。目前已收到参展作品90件,他们将组织专家进行图片和实物两轮评审后,最终决定50件作品送展。

重庆荣昌安富街道接通知后高度重视,面向企业、工作室、高校等单位广泛发动,并及时召开“荣昌陶工作室制陶匠人会议”,他们根据荣昌陶制作手法不同分为“传统型”和“创新型“两个类别进行产品征集。目前研发、制作、征集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之中。(石松)

 

省陶协荣誉会长沈达人同志逝世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江苏省委原书记,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沈达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8月2日19时25分逝世,享年90岁。6日上午沈达人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殡仪馆举行。

沈达人同志自2006年10月28日,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成立之时就一直担任荣誉会长,对江苏陶瓷和宜兴陶瓷的发展非常关心。他的逝世,我们十分悲痛,谨表深切哀悼。沈达人同志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顾美群获评“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

8月3日,宜兴市妇联召开2017年度半年度工作会议,集中对上半年荣获全国和省级“巾帼文明岗”“巾帼建功标兵”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授牌。图为市美陶缘陶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顾美群在市妇联主席孙春燕授予“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奖牌时的合影。(陶讯)


宜兴当代紫砂茶器在沧州展示

2017年8月17日,由沧州市文广新局、宜兴市文广新局主办,沧州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承办的“运河陶·丝路情——宜兴当代紫砂茶器展(沧州站)”于沧州博物馆顺利开幕。宜兴市副市长储红飙、沧州市文广新局局长冯彦宁、沧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刘国江、沧州市文广新局纪委书记戴文、宜兴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宜兴市文广新局纪委书记吴春祥、沧州博物馆副馆长王玮、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顾治培、谈跃伟等出席了开幕式。

沧州,因东临渤海而得名,意为沧海之州,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水运交通的繁盛促进了沧州社会、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发展。本次展览以运河城市沧州为点,以“大运河”与“丝绸之路”为纽带,本着“一带一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思路,展出了国大师顾绍培的《天龙鼎球壶》、毛国强的《竹露生香壶》、储集泉的《静夜思壶》等62件(套)紫砂壶艺精品以及紫砂矿料和制作工具,陶博馆志愿者谈文俊作制壶演示。在宣传展示宜兴特有陶瓷艺术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制陶技艺,进一步深化“运河”、“陶”及“丝绸之路”间的文化元素融合,丰富运河区域文化的内容,为不断增进宜兴与沧州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良好平台,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博文)

 

丁蜀中专入选首批省优质特色职业学校

日前,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公布2017年度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和江苏省优质特色职业学校评估结果。通过网上审核、现场考察、答辩论证等环节,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成功创建为首批江苏省优质特色职业学校。

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将重点建设100所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以及50所省优质特色职业学校。省财政将对入选学校拨付专项奖补资金,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每校600万元,优质特色职业学校每校300万元。

近年来,丁蜀中专着眼于地方文化以及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以“陶”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将特色文化——“陶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将特色专业——紫砂陶艺专业做大做强。同时,该校牢牢抓住“教学质量”这条办学生命线,在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上下功夫,实现“优质、特色”双轮驱动。(宜报)

 

“宜兴紫砂创客学堂”揭牌

8月8日下午,“紫泥春华、历久弥新——紫泥公司九周年暨紫砂创客学堂揭牌”仪式在宜兴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市陶协史俊棠会长到场祝贺并作热情洋溢的讲话。

紫泥公社成立9年来,以董事长赵炎为代表的团队投身于宜兴紫砂事业,始终如一地执着宣传、推广紫砂文化。赵炎荣获“2015年江苏省双创人才”和“2016年中国创新榜样”荣誉称号。有效地开展“一带一路”紫砂巡展,走进国内十多个大中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紫泥公社目前拥有6家分公司,19家加盟店,有18位国大师、省大师、省名人相继成为公社的创始股东,有近200位陶手签约。

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宜兴紫砂创客学堂”成立,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刘占文、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宜兴市副市长储红飙、紫泥公社董事长赵炎为创客学堂揭牌。(宜闻)


何宽等6人获市技能大赛奖

8月4日,从我市2017年职工技能大赛颁奖仪式上获悉,在陶瓷装饰工项目比赛中荣获前六名的分别是:第一名何宽(制壶)、第二名宦红娟(制壶)、第三名周辰涛(制壶)、第四名方彩娣(制壶)、第五名袁德波(陶刻)、第六名郑存琳(陶刻)。

市职工技能大赛从2017年3月开始至6月结束,历时3个月。参加决赛的选手报名工作由各镇和各单位负责,其中陶瓷装饰工参赛人员年龄不超过60周岁。图为何宽在颁奖会场。(宜讯)   

 

日用陶瓷,一个时代的荣耀

蒋尧基

一个难得的机会,我参观了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库房,见到了不少早就淡出人们视线的丁蜀窑场上的那些坛坛罐罐。据说,这些老物件在经过整理之后,将随着展馆的扩容而一一展出。陶瓷就是透过自身的形象,承载窑场往事中的精彩场景,凸显宜兴日用陶瓷在历史衍变中闪烁的光芒。

千百年来,日用陶瓷一直是宜兴陶瓷的主打产品,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柴、米、油、盐、酱、醋、茶”,所谓的开门七件事,除柴火之外,都与陶瓷紧密关联,都要用陶瓷器来盛放物品。宜兴陶瓷就是满足城市民众的需求,继承与创新了日用陶瓷的门类和品种,成为全国出类拔萃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也许“陶都”的誉称,由此而来。

日用陶瓷是宜兴地区传统陶瓷中的大宗产品,品种繁多,数以千计,而且价廉物美,畅销全国。十九世纪70年代,陶瓷业主要集中在丁山、蜀山和汤渡,同时“粗、溪、黑、黄、砂和紫砂”六个陶瓷行业地区分布已经确定。清嘉庆《重刊宜兴旧志》记载,宜兴陶瓷业在十八世纪的产品种类:一砖瓦、二缸瓮、三瓶罐、四茗壶和花瓶等,以后的岁月中宜兴陶器种类更多。清代乡贤陈维崧见到蜀山至蠡墅一带,居民皆背山距河,以陶为业,写下《过涧歇》词一首:“夹岸斜桥界山侧,邪延陌阡,人家柴门俱仄……陶侃甓前,毕卓瓮头,窑烟四起,阵云一朵压城黑。”据1919年《江苏省实业考察报告》和《江苏省省长公署的调查》说:“宜兴陶器,名驰中外,县城东南的丁山、蜀山、汤渡、川埠一带家家制坯,户户捶泥,衣食所需惟陶业是赖。”当时,宜兴的窑货行有25家,各种窑炉40余座,窑场工人近6000人,“所制之器,种类繁多,不及备记,大都为饮食器、装饰器、杂用器三种,常年产值60万元以上。”

所谓的“粗、溪、黑、黄、砂和紫砂”是指日用陶瓷产品的专业分工。粗货集中在白宕、蠡墅、湖渎、潘家潭,专制缸、坛、钵、砂锅等;溪货集中在汤渡,产品以坛瓮为主;黑货分布在边庄、高家桥一带,产品有陶盆、油盏、粗钵、夜壶等;黄货集中在蠡墅后浜,主要生产用白泥制作的煨罐、水罐、药罐、窑碗等;砂货范围包括蜀山、前墅、虞墅,产品与黑货相似,釉色呈鲜红色,而黑货是赤褐色;紫砂分布在蜀山、潜洛、上袁等地,产品以茶壶、花盆、花瓶、炊具等。另外,窑场上还有白绿货一说,这是指粗货、溪货的附属产品有砂锅、煨罐、龙坛、泡茶坛、窑碗套、花钵等,制作地分布在白宕、边庄、蠡墅、汤渡一带。这些白绿货产品在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库房里,我见到它们的身影。在传统日用陶之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增添了日用精陶和日用瓷器新门类,扩大了宜兴日用陶瓷领域和范围。以宜兴陶瓷公司为例,在所属中的22家陶瓷生产企业中,日用陶瓷企业就有14家。1990年该公司的日用陶瓷产值1.14亿元,占总产值的58.8%,日用陶瓷产量7115万件,其中陶器5002万件(含精陶983万件和紫砂211万件),瓷器1311万件,炻器802万件;外贸出口的日用陶瓷达1601.28万件。从中,可以对宜兴日用陶瓷的生产和规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过往岁月,曾经也留下了些许的光彩。

随着日用陶瓷艺术化的进程,宜兴窑场上绽放了“紫砂、均陶、青瓷、精陶和美彩陶”这五朵艺术之花,成为当今宜兴陶瓷的特色品牌和城市名片,以紫砂为代表的宜兴陶瓷文化不仅属于宜兴,也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宜兴陶瓷产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誉为“五朵金花”的艺术陶瓷走进了现代与时尚的生活,而原来的一些日用陶瓷也顺应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的退出了市场,有的以新的面貌出现,或是减少了数量,这是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继承传统不等于守旧,开发新品是为了适应需求,宜兴陶瓷文化总是在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我的短文是触摸宜兴窑场的一段文化记忆,从一个侧面回想千年陶乡的璀璨光芒,日用陶瓷就是连接古今的文化基因,构成了陶都完美的形象。

 

邱玉林与彩陶奖杯

崔听槐

今年10月,第九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将在宜兴举行。期间,在10项陶艺展事中,“首届四大名陶展”以别开生面的形式,为活动增姿添彩,将有宜兴陶、建水紫陶、钦州坭兴陶(钦州红陶)、荣昌安陶的一批代表作亮相陶都,届时还将评选四大名陶的金、银、铜等奖项。这次颁发的奖杯,由中国陶艺大师、宜兴彩陶艺术研究所所长邱玉林设计制作。前不久,笔者在其工作室就此奖杯的创意设计等问题作了探访。

早在1953年,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就把江苏的宜兴陶(紫砂、均陶、美彩陶)、广西的钦州陶、四川荣昌陶(现属重庆市)、云南建水陶列为“中国四大名陶”,这次四大名陶首次相聚宜兴,堪称陶文化节的一件盛事。邱玉林用设计好的4份图案,思路清晰地谈起了这次奖杯设计的创意:奖杯通高25厘米,主体呈斗方形,四块立面四面开框按金、银、铜奖的要求,分别饰有代表四大名陶的装饰画面,即宜兴陶中的浅浮雕《吴经提梁壶》、钦州陶中用《铜鼓形花瓶》、荣昌陶选刷浆刻花《泡菜坛》、建水陶以刻填装饰《花瓶》,主题鲜明,体现名陶的地域文化元素。斗方形平面顶端置一球形,上有活动主办方之一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会标”标识,下端用锥形四足凌空托举。奖杯用木质四方托座,并刻有文字。这次共设计制作金奖奖杯4件、银奖8件、铜奖16件,奖杯主体色彩将体现古彩陶中古色古香的土黄色,并在顶端球形上用不同颜色反映不同的奖项。目前,即将进行制作阶段。8月下旬可拿出实样,再经审定或修改,即可投入生产。

奖杯,是选手在竞技大赛中荣获奖项的见证,也是记录重大赛事的实物档案。它选用的材质和采用的工艺,通常以金属或水晶等经过特定的造型和文字纹饰制成。用陶瓷材质的奖杯,并不多见。邱玉林大师长期从事宜兴现代艺术彩陶的研究和设计,他的原创作品之多,设计理念之新,陶艺界有目共睹,且在国内陶艺展评中屡获大奖。最近10多年中,他以独特的设计创意,运用古彩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为国内围棋、斯诺克等顶级赛事,设计出一件件既有古风陶韵,又具赛事精神的彩陶奖杯。他说:“奖杯必须在造型与装饰方面,体现赛事主题,内涵丰富,气势雄健,情趣高雅,彰显陶都,又展现时代精神和彩陶特色。”盘点他设计的奖杯,从2003年开始,“春兰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远东杯”围棋国手对抗赛、无锡·威孚“房开杯”中国围棋棋王争霸赛、2006年“远东杯”全国职业斯诺克锦标赛、2007年中国职业斯诺克巡回赛“远东杯”总决赛、2010年“郎酒杯”中国职业斯诺克全国巡回赛总决赛等多项重大赛事设计奖杯,无不得到赛事举办方的赞赏。如2010年12月28日至30日,2010年“郎酒杯”职业斯诺克全国巡回赛总决赛又在宜兴举办,这是邱玉林第三次为这一赛事设计奖杯。他选用了宜兴最具影响的陶都“茶壶”作为奖杯主体,并适当进行改进和加饰,体现和融合斯诺克、比赛、举办地宜兴的三大元素,在壶体上饰以球杆,白色的母球,顶部分别置以红、蓝、黑彩球,直接地代表了赛事的主与次、静与动、高与低、难与易等各种关系。杯的底座为当地毛竹材质,与陶组合,展示了毛竹在宜兴的地位。奖杯的整体造型呈三脚鼎壶体,与“斯诺克神童”丁(鼎)俊晖的籍贯宜兴有着一定的关联,丁与鼎为谐音,贴近性、直接性可见一斑。鼎为中国传统礼器,鼎者,顶天立地,王者之气,奖杯的形式表达了赛事的权威性,具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之意以及一杆定乾坤的气魄。壶形由承载了宜兴悠久的陶文化,显示绵延不绝的陶文化衍生了今天的奖杯文化和陶艺形式的多元和包容。叙说了该运动可品可赏的特质,体现出斯诺克绅士运动的高雅境界。

邱玉林说过,创新是最好的继承。从林林总总的现代艺术彩陶,还是特定赛事奖杯设计,他一以贯之秉持着哲理为先,审美为重,个性为要的理念,走自己的艺术之路,因而,创新为他赢得了成功与荣耀。

 

莲质禅意融《静观》

尧 基

莲花盛开的季节,我走进了位于丁蜀镇洋渚村的“美陶缘”,这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顾美群女士的“久顾知臻陶瓷艺术馆”。主人栽种了不少绿色植物,用莲花、莲叶、莲蓬插花,配上均陶坛、紫砂盆、彩陶钵,营造出了“一方水池一心莲,半似开敷半是眠。不蔓不枝亭亭立,出泥不染净尘缘”的诗情画意,把艺术馆打扮得生机盎然。

观赏顾美群的紫砂艺术品,感觉到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将艺术与文化的元素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紫砂壶的丰富内涵,带给观赏者以全新的感官享受,流露出女性的柔美和作品的真情真趣与紫韵新风。

艺术馆陈列了不少佳作,其中有件作品叫《静观》(见图), 吸引

了我目光,凝视它的时候,内心惊叹其审美情致的外化中,内在的“莲质禅意”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这种“禅莲一味”的艺术构思,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让紫砂壶展示出典雅、澄明的风貌。

从《静观》联想到夏荷的妩美与洁净。“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莲花默默地面对俗世的尘埃和岁月的沧桑,在四季轮回中迎来了盛夏的怒放。在一泓清水中保持心灵的宁静,舒放翠绿的叶,美丽的花,传递圣洁的芬芳。紫砂壶《静观》以莲为主题,以莲叶为切入点,吟唱纯洁与高雅,清净与超越,同时以莲喻佛,构成了作品的丰富内蕴。佛教文化与莲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莲是百花之中唯一的能够花、果、子并存的物种,象征佛教中“洁身、报身、应身”三身同驻。佛寺被誉为“莲境”,佛祖、菩萨所坐的台座称为“莲台”,僧人的袈裟别名是“莲服”,可见莲、禅是相通的。《大正藏》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所以佛法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静观》这把紫砂壶突破了前人的设计模式,没有“复制”,也不去“克隆”,而是以不一样的艺术个性与形式,去充盈佛教的文化韵味与壶艺的隽永秀美,这也是砂壶的设计理念与构想所在。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静观》用相互包裹的莲叶构成壶体,叶片的叶脉筋纹明晰可见,还有翻卷的莲叶边沿,在静态中产生一种灵动的感觉。壶体饱满、浑圆,呈现紫韵丰盈、闲雅淡远的自然之美。莲梗弯曲成壶之把,壶嘴为短流,尤其可爱的是在壶盖上塑一只稚趣天真的小青蛙,安逸地卧伏在莲叶上,静观大千世界,不知是欣赏荷塘清趣的静谧,还是等待虫儿送来的美味?顾美群运用形象思维,对碧水青荷的表象进行高度分析、提炼和概括,在紫砂壶的要素组合中变化出新的艺术造型,让抽象的意境具象化,在生动的壶艺创新中,倾注了美在自然的创作理念和平淡、静雅的物象精神。

紫砂壶的本身就是陶文化与茶文化结合的产物,而《静观》借莲花将茶、禅、壶“三为一体”,既有“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的诗意,又有佛教中“一切唯心造”的诚信和清净。顾美群取自然之真,得壶艺之妙,借物寓情,真正突出“静”与“观”的主题要领。在显意识和潜意识交融的技艺操作过程中 ,表达丰富的紫砂情感,由于它是抒情的唯美的和情致的,所以能够气韵畅达,意境高远。

 

美国对中国发起“301调查”

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近日宣布,正式对中国发起“301调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同日发表声明称,将调查中国政府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创新等领域的实践、政策和做法是否不合理或具歧视性,以及是否对美国商业造成负担或限制。

业内人士表示,历史上美国对中国动用过5次“301条款”,调查之后均以双方谈判协商收尾。同时,一次“301调查”流程一般持续7—10个月,短期影响十分有限。总体来看,中美回归世贸组织框架或通过谈判协商解决贸易争端的可能性较大。

名词解释:何谓“301条款”

“301条款”最早可追溯到美国第一部对贸易伙伴的报复法——《1962年贸易扩展法》,其第252节规定:“如某一外国实施不合理或不公正的进口限制时,给美国的贸易造成负担或歧视的,总统有权撤回对该国的减让,或对该国的产品增加关税或实施其他进口限制”。

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美国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法律体制内解决争议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加之1971年美国货物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1974年贸易改革法》应运而生,即所谓的“301条款”,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301条款”仅指美国《1974年贸易改革法》的第301节,广义的“301条款”则包括“一般301条款”(即狭义“301条款”)、“特别301条款”、“超级301条款”及其配套措施。其中,“特别301条款”重点在于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市场准入,而“超级301条款”的核心在于“贸易自由化重点确定”。

 

跨越文化的瓷艺结晶

——“日本陶艺大师作品展”观感

尧 基

由宜兴市文广新局主办,宜兴陶瓷博物馆和东洋铭瓷株式会社承办,为期一个月的“海外唐宋美学之现在——日本陶艺大师作品展”,于8月20日在宜兴陶瓷博物馆落下帷幕。我认真观赏这69件(套)来自日本九州的陶瓷艺术品,它们带着中国的传统陶瓷文化脉络,契入日本的瓷器形态与设计理念,静静地陈列于陶都宜兴的陶瓷艺术殿堂。这造型,这釉色,浸润了唐宋的美学元素,充溢日本艺人的理解,描摹成永不凋谢的瓷艺之花。

唐代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发展高峰,其美学体系中的陶瓷艺术,风格很有特色,古朴雅致,珠圆玉滑,光彩润泽,展示了东方神秘的魅力。唐代瓷器以单釉为主,而陶器却有丰富的彩釉,白瓷以邢窑为代表,青瓷以越窑为最,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称,陶器以“唐三彩”驰名。瓷器器形崇尚大气圆和,釉色偏爱光洁玉润的冷色调,反映当时儒学中的人文精神。而宋代的“五大名窑”之“官、哥、汝、定、钧”都代表着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影响着中外陶艺界。

在海外,尤其是邻国的日本把唐宋美学吸收运用到瓷器制作之中。日本有很多的窑口,本次展出的是位于九州的“有田窑口”的六位日本著名陶艺家的精美艺术品。如奥川一俊大师,他遵循宋代定窑的制瓷古法,风格兼具传统与现代,白釉香炉、刻花瓶、红钧釉钵等作品非常出色。马场九洲夫大师尤其擅长钧釉瓷和油滴天目釉的创作,釉色绮丽,清新高雅。展出的茶具、茶盏,在红、蓝、紫三色窑变中呈现出妙不可言的隽永意境。

已故的中村清夫是日本传统工艺士会会长,也有多件精品在此展示。据介绍,他一生从事白釉瓷艺术创作,主张“艺、技、美、用”并举的创作理念。他强调作品需融入个人的品格和气质,把拉坯看成是皮肤对泥土的记忆,认为创作一件好的作品必须去除心中的伪饰。我以为这就是人品与艺品的关系。

我观赏这些来自异国的陶艺作品之时,有幸碰到了承办方之一的东洋铭瓷株式会社的李勇华先生,告诉我,他长期从事中日陶瓷文化交流,所有展品都是他“东洋铭瓷馆”的藏品。在宜兴展出的艺术品虽然是由日本现代陶艺家所创作,却完美地继承了中国唐宋陶瓷的精湛技艺和美学观念,也体现了日本对传统陶瓷艺术的理解和认识。这些花器、瓷钵、瓷壶、茶盏、瓷盘……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知名的五彩瓷、青白瓷、钧瓷、曜变天目等多个瓷种,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中国名窑在日本留下的炉火余温和精彩形象。

人们总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这个展览,感受到艺术无国界的道理。陶瓷艺术在美学范畴里既可以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找到记录,也可以在器物型制上看到传承。联想起我们的“宜兴窑”,紫砂、均陶、青瓷、美彩陶等艺术陶瓷之所以各具魅力,令世人敬仰,主要是一代又一代的陶艺家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传承经典,守护匠心,书写出属于宜兴陶瓷艺术的灿烂篇章。

“日本陶艺大师作品展”,跨越文化的时空和国度的界限,在瓷艺的创作上继承先古的根脉与人类的文明。一把泥土在陶艺家的手里揉进了思想、情感和希望,变成弥漫着窑火气息的一个个立体的画,凝固的诗,终于让光阴中的唐宋故事,绽放成今天的风景。

 

茅山有道

尧 文

夏日,去了一趟句容的茅山,在千年不断的香火中,这个誉为“秦汉神仙府”的道教圣地,迎来各地的众多游客。

这是一个神奇而秀美的地方。我们乘着游客服务中心的车子,沿着弯弯山道,观赏了茅山的自然风光,那葱郁林木,宫观建筑,与我们婉约作伴,隅遇为邻,山泉流淌着岁月的静好。大茅峰峰顶的“九霄万福宫”将我们带进了道教的福地,感受道教特有的氛围。

一座高大的牌楼耸立在入口处,正门上面有“茅山道院”4个黄色大字,左右侧门分别为“出玄”与“入牝”,玄为阳,牝为阴,“玄牝之门”说的是:“道生万物,万物由是而出。”据说,此宫始建于西汉,已有2100多年了,由于在历史上多遭劫难,几次修复,现在的青砖灰瓦已经少了一些远古的味道与文化的印记。

“九霄万福宫”有不少景点,如灵官殿、藏经楼、二圣殿以及三天门、慈航殿、会仙桥等等,里面供奉了不少神仙的塑像,如葛洪、陶弘景等道教的宗师。就道教派别而言,茅山宗上清一派,称为祖庭,开创者就是陶弘景,道号为“华阳隐居先生”。他编写了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历史的《真诰》《登真隐术》《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弘扬道法。我在灵官殿内见到一幅对联:“十万朝山非是别,忤逆子孙休见我;一半进香也有功,孝顺儿女皆为你。”由此看出,茅山道教崇尚“孝道”,告诫大家要遵循,凡是以孝为先者,都能得到神灵的庇佑。

另一个道观景点“元符万灵宫”在茅山积金峰的山腰上,据说始建于南朝梁代,现在的建筑是几十年前所建。里面有一尊高33 米的老子座像。道教是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自老子归隐之后,各家学子便在老子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思想。这座宫殿非常有名,央视《国宝档案》栏目曾经作过介绍。茅山第25代宗师刘混康用茅山道教医术、符咒和丹药治好了宋哲宗皇后孟氏的病,龙颜大悦,始建“元符观”,历时9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完工,敕赐“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并赠玉印等8件宝物存放于此,所以又称“印宫”。当然,普通游人是无缘见到宝印的。

“仙乐遨九霄一人之有庆,天香招五鹤四海之同春。”这是老子铜像前的对联。联想起老子的《道德经》,这个道教中的主要经典曾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看来世间万物是由“道”而生。鲁迅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底,大抵在道家,道,自然也。”作为中国独有的哲学思想,道教有很多积极的看法,如道法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修身养性。从现在的观点来解释,“道”包括很多内涵,如道理之道、人道之道、商道之道、孝道之道等,我们紫砂创作也讲究“壶中有道,道法自然”。

“元符万灵宫”的门前照壁有石刻的8个大字:“第八洞天”和“第一福地”,每个字有一公尺见方大小,都是阴刻楷书,其中的“福”字上的红漆已都被游客抚摸后褪去了,非常光滑,据说顺笔划摸过就成有福之人了,我也姑且信之。

茅山参道,可以在自然景致和人文风情里让人沉静,思绪在道学中穿行,我多么期望一句箴言,一炷心香,“尊道贵德”的道教信仰,就能化为人世间的幸福吉祥。


南师大学子赴英开展紫砂文化交流 

今年暑假,一场以“茶无国界,紫玉有情”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在英伦开展,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是一群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他们利用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暑期赴英国学习机会,在学习之余,开展中英紫砂文化交流活动,调研民间文化工艺。

中英两国都拥有着悠久的饮茶文化,而茶壶的发展与茶文化也密切相关。紫砂壶是产于江苏宜兴的独特手工艺品,明末清初走出了国门,大英博物馆还珍藏了多件紫砂壶珍品。为了能更好地向西方介绍我国紫砂艺术文化,行前团队做了充分的准备,深入紫砂文化的发源地宜兴开展学习、调研,在宜兴市宣传部的指导和帮助下,队员们广泛收集紫砂壶发展的相关史料,并赴中国紫砂博物馆、前墅古龙窑等地参观调研,采访多位著名紫砂工艺大师,观摩紫砂壶制作工艺的全过程,运用翔实的资料,精心制作紫砂文化双语宣传片;为了增强交

流活动的吸引力,队员们还专门到宜兴陶刻协会学习茶道。

在英期间,队员们在伦敦、牛津、剑桥、布莱顿、巴斯等城市以及凤凰传媒集团在英国举办的中国学生艺术作品展览会上,通过茶艺表演、播放宣传片、现场采访等多种方式,向外国朋友、学生、老师进行紫砂文化宣传交流。活动得到了参与者的一致肯定,当地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了紫砂壶和中国的茶文化,充分体现了南师大新传院学生良好的素质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广编 鲍姝辰)

 

丁山  清·瞿源沐

石断峰开见枳篱,藤萝夹岸晚莺啼。

村连崖嶀穿云洞,艇泛清空入画溪。

陶穴满山人运甓,柴车出谷市争泥。

却惊夜半烧瓷火,恍惚烽明青海西。

瞿源洙(1682-?),字时夏,宜兴人。雍正二年(1724)副贡生。雍正八年(1730)助舅储大定, 修《山西, 通志》。有《笠洲文集》《笠洲诗集》及《笠洲词》行于世。

 

望蜀山  清·钱维乔

一角林峦罨画东,风流曾记住髯翁。

数区阳羡何须买,今日晴山尚属公。

平生梦想峨嵋秀,偶对家山发兴殊。

但觉数峰青到眼,不知真似蜀中无。

钱维乔(1739-1806),字树参、季木,字阿逾,号曙川,乾隆十年(1745)状元钱维城之弟,武进人。学贯古今,诗文博瞻,工书善画,精于音律,晚通禅理。著有《钱竹初山水精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