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宜兴特种陶瓷之舟扬帆远航
——宜兴化机厂有限公司六十年精彩记录
蒋尧基
今年,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有限公司迎来了一个甲子的华诞。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短暂的瞬间,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从无到有,从弱变强,好比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变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雄立于陶都大地,是值得为之骄傲和点赞的喜事。六十年奋力拼搏,六十年同舟共济,六十年矢志进取,六十年春华秋实。一代又一代化机人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注和关爱下,在兄弟单位,国内同行的支持、支助和支援下,坚苦创业、奋发有为,成为了宜兴陶瓷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和排头兵。于是,一路春风,一路歌。
1957年,陶乡丁蜀镇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大事,上海天原化工厂陶器车间要迁到宜兴丁山扩建成厂,江苏省计委决定把常州大成一厂的500千瓦发电机组调拨给该厂,总投资100多万元,筹建生产化工陶瓷的专业工厂,而且当时的宜兴县县长唐均一担任建厂筹委会主任。经过1年多时间的建设于1958年4月竣工投产,定名为:地方国营宜兴化工陶瓷厂。建厂之初企业员工333人,包括从上海、常州调来的技术骨干和宜兴当地招聘的工人和管理技术人员,主要生产耐酸陶管、瓷板、鼓风机、耐酸耐温砖,离心分离器等产品。从此,陶都宜兴的陶瓷门类从原来的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园林陶瓷,扩展了工业陶瓷领域,改变了传统的格局,为以后宜兴工业陶瓷的发展壮大开启了新的征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引领宜兴陶瓷工业迈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地方国营宜兴化工陶瓷厂,到1961年1月更名为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1995年10月,组成宜兴化机集团,1996年在改革改制中成立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有限公司,企业的整体规模和技术优势得到了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60年来,始终把产品创新作为助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抓手。努力发挥厂办科研的主阵地作用,又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不断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宇星”遨游蓝天,企业长足发展。
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有限公司在中国工业特种陶瓷产品中开创了许多的“中国第一”和“国内首创”。
——1957年~1967年专业生产填补国内空白的化工陶瓷泵机。以后相继研制成功12英寸陶瓷混流水泵、陶瓷27型深水泵、陶瓷电动机、陶瓷车床,耐酸耐温砖,填补了国内空白。设计制造HTB——3.2∕20—1耐酸陶瓷泵,是国内首次试制成功,产品荣获国家银质奖。
——1967年~1977年,开发生产的陶瓷隔膜阀,水环式陶瓷真空泵,陶瓷砂浆泵等均填补国内空白。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纺织用瓷辊。
——1977年~1987年,研发成功了陶瓷铠装塔,陶瓷气流粉碎机,陶瓷过滤机等,均为国内首创。
——1997年~2007年,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壁流式蜂窝陶瓷,列入国家863科技计划项目。开发成功的600孔∕吋2汽油车尾气净化用薄壁蜂窝陶瓷载体,列入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2007年~2016年,国内首先研制成功高温非对称陶瓷膜、碳化硅陶瓷气流粉碎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60年来所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中荣获国家和部省级奖项有66个;拥有专刊113件,其中授权专刊93件,发明专利22件;牵头制定国家标准1只,国家行业标准5只,待批起草国家行业标准1只。
企业的荣誉有:国家二级企业、化工部清洁文明工厂、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文明单位(1993年)、江苏省技术进步先进企业(1990年)、江苏省知识产权先进企业、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示范企业、江苏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江苏省“AAA”资信等级企业,宇星商标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宇星牌产品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
广大职工爱岗敬业,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企业的发展之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工作者,其中,宜兴化工陶瓷先驱者,企业老领导顾浩元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董事长、总经理冯家迪1993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行业杰出企业家奖。荣获省劳模的有:杨益如、时炳华、吴香顺,获无锡市劳模的是:吴杏新、邵静娟、鲍开壬。
60年来,化机人用辛勤的汗水不断浇灌这朵鲜艳骄人的陶都奇葩,用勤劳的双手不断创造化机发展的新成就和新历史。辛勤耕耘,换来丰硕成果,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以结构陶瓷、微孔陶瓷为核心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工厂占地面积15万㎡,拥有固定资产近一个亿,下设一个设计室、一个新材料研究室、一个新材料实验工场、三个分厂,现有员工560多人。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目前产品主要有:蜂窝陶瓷、陶瓷过滤机、液固分离陶瓷膜及过滤设备、高温陶瓷膜及气固分离装置、耐腐蚀泵机、陶瓷气流粉碎机、硫酸吸收塔承重条梁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和柴油车尾气净化、环保、化工、冶炼、制药、矿山、污水处理等行业,并远销欧美、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坚持“稳步走、不停步”和“企业做长做强”的经营理念,使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16年化机集团完成应税销售2.7亿元,财税贡献3539.2万元,列全市第53位,列丁蜀镇实体经济第二位。
“一生勤为本,世代诚作基”。创造过辉煌业绩的化机人,深知今后的路更长,任重而道远。憧憬美好的未来,必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工匠精神”倾注于自己本职,以“团队精神”不断地开拓创新,为化机的明天谱写更加光彩的新篇章。
集思广益 科学决策
陶博馆改造总体规划思路形成
为进一步深入论证宜兴陶瓷博物馆改造规划,使改扩建后的陶博馆在场馆布局、功能提升、全方位反映宜兴悠久的制陶历史文化,7月4日,由宜兴市规划局牵头组织在陶博馆召开了“宜兴陶瓷博物馆改造规划市民规划师咨询会”。
7位市民规划师代表,以及宜兴市规划局局长朱乾辉、副局长贾俊,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副局长杭科军,市建设局副局长、市公建中心主任俞卓军、市公建中心副主任郑亚静,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副会长鲍建生,丁蜀镇副镇长伍震球,陶博馆馆长周小东、副馆长褚迎军等30余人参加。与会代表共同考察了改造现场,听取无锡规划院对规划初步方案汇报和视频图介。经充分深入讨论,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形成了陶博馆改造总体规划思路。
宜兴陶瓷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专业性陶瓷博物馆,建馆30多年来,宜兴悠久的制陶历史和灿烂的陶瓷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示。2014年1月,中国紫砂博物馆在此挂牌,专门辟出沙志明、谈伟光收藏的明清以来紫砂历史藏品数百件套展陈,并有紫砂界人士捐赠的紫砂器600余件(套),使“两馆”的作品成为宜兴对外宣传的“窗口”和走向世界的“名片”。从现状看,陶博馆现共有各类展品一万余件,展陈面积严重不足,严重限制陶博馆的文化教育功能。因此,陶博馆的改扩建极具必要性和迫切性。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宜兴陶博馆应是宜兴陶文化最集中、最全面的呈现,不应局限于单一展示“五朵金花”成品内容,未来改造扩建后的陶博馆要全面反映宜兴七千年的制陶历史以及陶文化的各个方面内容,诠释“宜兴窑系”的历史脉络和深远影响。除传统陶文化以外,还需增加对近现代的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建筑陶瓷等新兴陶瓷类别的展示。从而将陶博馆打造成全面展示宜兴陶瓷文化的“核心存在”和“神圣殿堂”。
会上,对陶博馆总体布局和发展思路,西部近期扩建区包括韩美林艺术馆选址方案、东部中期提升区、北部远期扩展区等布局调整等问题作了具体研究并形成共识。(陶讯)
宜陶骨干企业上半年稳中有进
宜兴陶瓷骨干企业在改革创新中,以科技驱动,引领发展,深化产品结构调整,扩大战略合作,在供给侧结构的改革中,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企业经济。上半年主要陶瓷骨干企业应税销售同比增长19.12%。
在宜兴行业中,工业陶瓷和耐火陶瓷企业的增长势头强劲,器件厂增长33.8%,拜富公司增长20.58%,而宜刚耐火、中耐公司、中创耐火、国豪耐火、远能耐火、兴贝耐火、九荣陶瓷、勤恒实业、国威陶瓷等企业上半年度产品销售形势喜人,增幅均超过5成,其中勤恒实业增长107.18%,国威陶瓷增长182.02%。一些日用陶瓷企业也有长足发展,台宜陶瓷同比赛增长83.86%,精陶集团增长51.05%,彩陶厂、新大新、金鱼公司等企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陶讯)
丁蜀工业陶企有了“智囊团”
市陶瓷产业发展研究会成立
7月14日上午,宜兴市陶瓷产业发展研究会在丁蜀镇成立。该研究会将积极发挥“智囊团”作用,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工业陶瓷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和动向,为会员、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服务,切实维护好其合法权益。
陶瓷产业是丁蜀镇的特色支柱产业。近年来,该镇坚持创新驱动、人才支撑,推进产业强镇,致力打造现代陶瓷产业发展新高地。目前,全镇陶瓷产业已形成先进建筑陶瓷、先进功能陶瓷、高档日用陶瓷、冶金耐火材料等产业方阵,省级陶瓷产业园区在全省经济开发区中排名稳步向前,被认定为国家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省级科技产业园。丁蜀全国主要陶瓷产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中国陶都”品牌进一步打响。
新成立的市陶瓷产业发展研究会将及时向会员、企业宣传有关法规、政策,反映会员和行业诉求,并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开展工作,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工业陶瓷发展趋势,把握行业细分市场需求和动向,为会员、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服务。同时,还将帮助企业抓住“特色小镇”发展机遇,在“特”字上下功夫,以特色做足优势,做精做专,做强做大;在“促”字上再给力,积极协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展产业集群,实现“特色小镇”与陶瓷产业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共同把“中国陶都”这张名片擦得更亮。(宜报)
“一带一路”宜兴紫砂大师作品赴京展出
2017年7月7日上午,为期10天的“一带一路——紫砂大师作品展”,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侯文全宣布在北京德胜门工美大厦四楼北京工美·艺术文化交流中心开幕。本次活动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主办,北京工美集团、紫泥公社承办。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杨自鹏、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原总裁刘培金、清华大学教授张守智、吕晓庄夫妇、国中陶瓷艺术馆馆长赵文敏、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等到场祝贺并观看展览。
本次“宜兴紫砂北京展”汇聚了吴鸣、范永良、张红华、王亚平、储集泉、陈国良、陈建平、葛军、吕俊杰、钱樟法十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百余件紫砂精品,展出作品均是大师们的代表之作,完美展现了东方传统工艺的神奇风韵,切身感受东方紫砂文化的厚重底蕴和迷人魅力,品味与时俱进的创新元素和壶艺、壶文化的博大精深。
(陶讯)
宜兴紫砂在辽宁葫芦岛展出
7月1日,"一带一路"宜兴吕派师徒壶艺辽宁葫芦岛行暨2017南票紫砂文化周活动,在辽宁省葫芦岛市CBD和平广场开幕。
南票区位于葫芦岛市西北部,陶器生产历史久远。本次活动由宜
兴市委宣传部与南票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吕俊杰等十多名宜兴紫砂艺人携百余件作品参展,并在现场与葫芦岛当地的紫砂爱好者进行互动。活动中,我市不少团体和个人主动向当地奉献爱心。市陶瓷行业协会、江苏紫泥公社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向南票区紫砂行业协会捐款10万元,用于资助当地的贫困儿童;吕俊杰向当地一所小学捐款50万元用于校舍重建;不少紫砂艺人还购买了图书和文教用品,送给当地的学校。(报讯)
“陶都杯”宜兴紫砂诗词来稿火热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挖掘宜兴紫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第九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营造氛围,由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与上海诗词学会共同举办的“陶都杯”宜兴紫砂诗词大
赛,面向上海和全国诗词爱好者征稿。征稿消息自5月份通过上海作家网和陶协官网发布以来,吸引了海内外大量的诗词爱好者的目光,他们关注宜兴,关注紫砂,研究紫砂文化,作诗填词,歌咏宜兴紫砂文化。虽然形式要求是格律诗词,门槛较高,但投稿邮件、信件每天还是络绎不绝。至目前已收到近300位作者的600多首诗词。
从地域看,作者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目前地域最远的是一位澳洲的老华侨。从职业看,以各省市诗词楹联学会的会员居多,但也不乏各行各业的诗词爱好者。从年龄看,有年轻的在籍大学生,更有众多睿智的耄耋老人,目前年龄最长者是一位93岁的退休老人。他们以生花妙笔、诗心寄壶的诗词弘扬传统,讴歌宜兴紫砂文化,以此推动当代紫砂艺术和古体诗词创作的双重繁荣。
本次诗词征稿截止日期为9月30日,继续欢迎广大的诗词爱好者热情参与。10月上旬将由上海诗词学会组织专家评委进行评审,评审结果将于今年陶瓷文化艺术节期间公布。(陶欣)
紫砂壶十大经典及传统器型制作大赛启动
7月18日下午,“江苏有线”杯,“传承经典·守护匠心——紫砂壶十大经典及传统器型制作大赛”在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正式启动。汪寅仙、鲍志强、顾绍培、毛国强、吴鸣等十一位紫砂大师参加了启动仪式,并接受了主办方的聘请,担任此次比赛的评委。
汪寅仙大师认为,这样的比赛很好,跟以往的有很多的区别,这次是针对传统的经典器型,因为这个是很能体现制作者的一个基本功,比以往那些比赛难度会高很多,其次,通过举办,对我们传统紫砂文化的推动也很有意义,期待有实力的紫砂人参与进来。
据了解,2013年5月,宜兴市广播电视台和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主办了“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评选”活动,此次举办制作大赛则是一个延续。即日起至本月31号,参赛者们可以通过“紫砂频道官方平台”微信公众号留言报名,报名者需是1970年1月1日后出生的紫砂壶手工制作从业者,并以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及历史传统器型为主要创作内容。
此次大赛由江苏有线独家冠名,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宜兴市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宜兴陶瓷博物馆、宜兴紫砂博物馆联办,紫砂频道、陶都杂志承办。各位参赛者们可以通过关注“紫砂频道官方平台”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详情。
范泽锋紫砂心路展亮相蜀山
7月1日下午,“印象蜀山——范泽锋紫砂心路展”在蜀山古南街开幕。丁蜀镇镇领导储鑫、周泉荣、伍震球、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国大师鲍志强、吴鸣,省大师范建军、华健、史小明、谢强、毛子健等到场祝贺。
范泽锋作为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无锡市十大杰出青年、宜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是宜兴紫砂中青年的佼佼者之一。这次展览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将范泽锋从艺20多年来的紫砂心路向大众告白,从展出的作品照片和紫砂矿料实物样品,体现出他对紫砂手艺的执着,以及通过紫砂壶艺所释放的“紫玉梵音”和精神风貌。这次展览为蜀山古南街增添了别样的情韵。图为:史俊棠会长致辞。
(尧文)
紫砂圈子里的名家父子
尧 基
宜兴紫砂之美,安静地绽放在陶都宜兴的这块厚土之上,在数百年的岁月中,一代又一代紫砂艺术家用心血与智慧浇灌中散发出一种优雅、一种从容。在诗情画意的艺苑百花中追随先辈,寻探紫砂古陶的印记,通过传承创新,开启现代紫砂的韵致。就是这独一无二的“东方紫玉”,虽然默默无语,却让壶友为她动容,让藏家为她倾情。
宜兴的“五色土”雕琢了美轮美奂的紫砂陶,也涵养了出类拔萃的制陶人。宜兴紫砂的师承关系一般是师传徒承,到后来是工厂培训、院校培养,通过不同途径打造了紫砂技术人员的庞大队伍。在重温紫砂历史的时候,感觉到拜师学艺是传承民间工艺包括紫砂在内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师徒相传,师父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他的艺术风格、工艺习惯、技艺水平、道德品性也会一一影响徒弟的成长。当我们欣赏和识别紫砂艺术的时候可以见到师门出身的痕迹与流派特色,良好的师徒关系曾在紫砂界留下不少佳话。
现今,我在师徒传承中寻找几对既是师徒又是父子,而且都是紫砂圈内翘楚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也不失为紫砂传承中的美谈。
时鹏与时大彬
有关紫砂的记载,存世年代最早的《阳羡茗壶系》是明代周高起所著,其后的著作都以此为据而沿袭。书中说金沙寺僧及供春是明正德年间的人,其后,在万历年间紫砂界出现了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四大家,两朝相距50年左右。其中,时鹏的《水仙花六瓣方壶》,精巧朴致,气势博大。壶体呈六方,从壶肩部直至壶口、壶盖、壶钮均是筋纹分割,线条协调柔和,并且凹线与凸线相间。如此制作技艺,绝非一朝一夕能够练成。时鹏是当时的壶艺高手和知名人物。
时大彬作为时鹏之子,出身于紫砂世家,是万历年代的制壶名家,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壶艺大家。他对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和署款书法等,都有深入研究,而且成就卓著。尤其是用泥条相打成型制壶,在宜兴紫砂史乃至中国陶瓷工艺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他广收门徒,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等皆闻名于世,誉为“壶家妙手”,历代赞咏紫砂壶的文人都将他与供春并论。
陈子畦与陈鸣远
作为明末时期的宜兴制壶高手陈子畦,善制茗壶,亦制作紫砂文房雅玩,非常精致,其书法艺术具有晋唐之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茶具文物馆、香港艺术馆等均珍藏陈子畦的紫砂作品。
陈鸣远是清康雍期间的宜兴紫砂名家,出身于宜兴丁蜀上袁村,陈子畦之子,是时大彬之后的一代紫砂名师,塑镂兼长、技艺精湛、善制新样,尤其“花货”造型惟妙惟肖,被誉为“花货”的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曾赞美陈鸣远“承袭了明代器物造型,朴雅大方的民族形式又着重发展了精巧的仿生写实技法。他的艺术实践是砂艺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徐汉棠与徐达明
1932年生于蜀山紫砂世家的徐汉棠先生,自幼习艺,1954年师从顾景舟,1955年进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1985年在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任总工艺师,1997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专研传统砂艺,入古化新,创制出许多的紫砂艺术品,形成了自己的壶艺风格,所制紫砂文具和盆器深受国内外行家的好评。传统与严谨是他的艺术个性,代表作品有《裙花提梁壶》《菱花提梁壶》《龙宫宝灯壶》等,他的紫砂微型盆以形制优美,工艺精良被誉为“汉棠盆”而享誉盆艺界。2014年9月他还捐资10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就学,是一位德艺双馨的陶艺家。
徐达明(1952年12月——2016年3月)是紫砂徐门第四代传人,徐汉棠大师之子。知青插队时掌握细木作工艺,回城后随父亲徐汉棠学习紫砂技艺,在传承中矢志创新,运用多种材质与紫砂结合,从汉代的釉陶到宋代的瓷器,从北魏的陶塑到明式的家具中汲取艺术营养,创作了陶木系列。诸如《祈祷壶》《宋韵壶》《唐羽系列》《方升壶》等等,形制与材质的变化,丰富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和外观的格古韵新。2010年被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称号,他的人格、艺品将永久流传,达者永恒。
吕尧臣与吕俊杰
吕尧臣1940年生于宜兴高塍镇,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老艺人吴云根。20世纪80年代他的紫砂壶创作进入鼎盛时期,佳作频出,1993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努力探索紫砂“绞泥”装饰,日趋成熟和完美,作品构思深沉大度,儒雅古朴,形成了独特的紫砂艺术风格。他的《碧波茶具》《八方凌云茶具》《银葵茶具》被故宫博物院收藏。他的代表作品《玉带提梁壶》《玉屏移山壶》《沙漠之舟壶》《华径壶》《贵妃壶》等都是当代壶艺佳作。
出生于1966年的吕俊杰,是吕尧臣大师的二儿子,毕业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师从父亲吕尧臣从事紫砂壶的创作设计,2016年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他的作品承袭吕氏风格,广受国内外玩家的喜欢。吕俊杰热衷于慈善事业,先后支助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内蒙古乌兰浩特和辽宁葫芦岛四个希望小学。2016年11月1日,应邀赴联合国总部传播宜兴紫砂的文化知识。今年6月15日,吕俊杰的紫砂作品《怀谷》参加“2017北京奥林匹克博览会”展出,这是展会中唯一的一件紫砂艺术品,表述了紫砂陶艺家对中国奥运的期待和祝福。
古人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宜兴紫砂从宋代起步,有着明清的兴盛,有着当代的繁华,正是由于薪火相传,继承和创新,守望和开拓,紫砂造就了陶艺家,陶艺家也缔造了紫砂。于是,宜兴紫砂独步千秋,誉满古今。
一片匠心耀均陶
——记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守才
崔听槐
李守才是我熟识多年且常有交流的大师之一。观赏其作品是一种视觉享受,也是一次艺术审美;听他的言谈,又是那么率真直白,三句话不离本行。5月中旬的一天,在丁蜀镇陶瓷产业园区的宜兴均陶工艺有限公司李大师工作室,他把话题自然地引到了社会热议的工匠精神。
我从艺46年,坚持传承、创新的人生理念,一辈子做好均陶堆花专业,感受最深的是“爱好、勤奋、坚持”六字诀;对行业,要“诚信做人,诚信作品”八个字。这就是李守才日积月累、直抒胸臆,对工匠精神的一种流露和表白。
宜兴均陶是陶都艺苑中的一颗明珠,尤以均釉和堆花两项制作技艺蜚声中外,拥有和紫砂一样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因此,均釉、堆花和紫砂并称为“宜兴三绝”。2014年11月,宜兴均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放眼均陶历史,传承、创新铸就了均陶今天的辉煌,其中,一批批均陶人不忘初心,用智慧和汗水,躬身践行工匠精神,谱写均陶色彩斑瓓的艺术世界,李守才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均陶堆花是靠大拇指的功力,为不同造型的作品赋予山水、花鸟、走兽、人物等形象生动、釉彩逼真的艺术形象,多为民俗文化中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题材,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的光芒。1971年参加工作时,李守才虚年龄才18岁,风华正茂,又刻苦耐劳,他师承古艺,用五彩色泥为材质,逐步掌握了大拇指“拓、搓、行、捻、揿、琢、撕”等堆贴技法,又不囿于传统,矢志创新,从传统的“平贴法”,到“半浮雕”堆贴法再发展到“立体浮雕”堆贴法、累叠法,使均陶堆花作品成为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增强了作品精致灵动的艺术魅力。
勇攀陶艺最高标,是李守才入门后的人生定位,也是为之追求的目标。令他至今难忘的是1985年,他首次独立承担了为无锡锡惠公园制作陶瓷九龙壁的重任。九龙壁是影壁的一种,平面体量很大,尽管当时已掌握了各种堆贴技法,“龙”的作品也做过不少,但要完成九龙壁这组大型标志性作品,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程。为此,他挑灯夜战,翻阅了国内北京故宫九龙壁、北海九龙壁以及山西大同九龙壁的图片和资料,精心构思锡惠公园九龙壁的设计图样,这是一组壁长27米、高2.7米、厚1.2厘米,由144块陶板画面拼接组合而成。按当时的工作量,需要四个人花8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他一个人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他以惊人的毅力、胆识和速度,采用半浮雕和累雕立体堆贴技法制成,博得了世人的赞叹。这组大型九龙壁装置成景至今已历30多个冬夏春秋,画面豪放壮观,九条蛟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各显神威,游人们无不驻足品赏,摄影留念。2009年,在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五彩霓裳——李守才均陶堆花艺术》个人专著中,他专门撰写了《我的九龙壁》一文,并配上图片,详细介绍了九龙壁的艺术构思和创作经历,是他这辈子最为重要、也是最难忘怀的堆花巨作,展示了工匠精神结出的丰硕之果。
创新是均陶堆花艺术发展之源,活力之本。他创作的每件作品,都是精品。无论是器形的大小,品种的变换,他都能设计恰当的画面,把握材质特性和均釉特点,宣示画面主题和艺术语言。为拓宽创作思路,还借鉴民间“姊妹”艺术风格,将剪纸、布饰、木刻、石雕等艺术形式,应用于陶器坯体获得成功。至今,他创作的数百件堆花艺品,有30余件荣获国家、省和行业陶瓷创新作品评比的金、银、铜等奖项。作品“双龙堆花盆”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一等奖,“龙凤呈祥签筒”“五龙戏水盆”获银杯奖,“凤戏牡丹瓶”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设计评比金奖等等。有10余件作品如“特艺蟠龙陶台”“乌语花香四方明格盆”“龙腾瓶”“翔坛”先后被北京中南海紫光阁陈设收藏,“凤戏牡丹缸”被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收藏,“大地生辉瓶”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永久收藏,“龙陶板”被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他还应邀先后赴香港、台湾、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参加陶艺交流访问或现场演示堆花绝技,“神奇的大拇指”在域外一时引起轰动,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播。1995年,李守才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2010年,又被中国陶协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李守才当之无愧,是时代造就了他,工匠精神激励了他。
多年来,李守才以长期积累的丰富实践,从理论的高度,先后撰写了《均陶堆花技艺探讨》《均陶堆花历史的演变与发展》《中国民间艺术启发与均陶堆花的创新》等10多篇专业论文,以及2015年由天津出版社出版的《陶艺中国——李守才传》,从不同视角,展现了大师堆花技艺的研究成果和追求工匠精神的心路历程。
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间,宜兴众多陶瓷企业都经历了体制、机制乃至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宜兴均陶厂也不能独善其身。李守才记忆深刻,感慨良多。他说,因多种原因,1998年均陶行业陷入低谷,技艺人员纷纷转行到紫砂,全行业技艺人员从300多人最终萎缩只剩50余名。即使在“紫兴均衰”的大背景下,“李守才均陶堆花特艺工作室”的弟子们没有一人去搞紫砂,这就是坚持信念,坚守阵地,与行业同呼吸,与企业共命运。这阶段,他静下心来与弟子们一起,创作了一批批在全国陶艺展评中获得奖项的作品。因而,堆花技艺的传承,核心是人才的培养,优秀的人才群体,才能使均陶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严于律己,带徒授艺,是李守才一贯坚持的标准和原则。至今,他已带徒26人,但入大师门下的门槛也很高,就是“爱好、勤劳、坚持”六字诀。作为师傅,长年来每天凌晨4点多就到工作室,至晚上6点多才歇工,徒弟上下班严格按作息时间去完成师傅交待的任务。“入门吃这碗饭,不懂要问,徒弟之间要互相交流,业务上要多看陶艺之类的书,在掌握堆花技艺的基础上,要多创新品。”李守才经常这样教导督促他的弟子们。为此,他工作室的4只大书橱,满满地有三千多册书籍和画册,供弟子们选读。人品、艺品的核心是“诚信”,早在1996年,“李守才”3字的姓名权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他的每件作品都敲上特制的“李守才”印章,用大师的话就是“诚信做人,诚信作品”,使收藏者放心,让仿冒者却步,为弟子们树立榜样。他的工作室,目前有弟子5人,如1993年入门的女弟子杨俊,现已成为江苏省陶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宜兴市十佳青年陶艺家、宜兴市陶都十佳女陶艺工作者、无锡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96年随李大师学艺的刘俊,也成为省陶艺名人、工艺美术师、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宜兴市青年科技英才、宜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另外如吴娟、吴吉,也先后评为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和宜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为传承均陶技艺的中坚力量。现今,他早期的徒弟有几人早已另立门户,有的还收了10多个徒弟,从大师算起,可以说已经传承到第三代了。他感到,这是好事,均陶行业的发展才大有希望。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目前,宜兴均陶园地中,从事均陶大小企业、研究所近30家,从业者2000多人,均陶领军人物中,有国大师1人、省大师3人、省名人2人、研究员级高工5人、高工5人,其中有江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无锡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名、宜兴市级非遗传承人5名,他们发扬工匠精神和表率作用,为技艺传承和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陶塑《煮酒论英雄》的历史剪影
潘奕宇
宜兴紫砂的品种门类中,紫砂雕塑的起始与紫砂壶基本同步,并逐渐成为独立的陈设工艺品。紫砂雕塑的题材极其广泛,历史和现代人物、动物、果蔬、山水胜景、古今戏文等几乎无所不及。就人物而言,涉及历史人物、民族英雄和戏剧典故、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主
角。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当时的场景与特征。
宜兴陶瓷博物馆珍藏了不少陶瓷雕塑艺术品,就材质而言,有紫砂、青瓷、均陶、彩陶和美陶等,其中紫砂雕塑《煮酒论英雄》引人注目。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写到:曹操请刘备过府一叙,推杯换盏间言及当下英雄,曹操问刘备谁可谓英雄,刘备例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等人,都被曹操一一否决,最后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一言而石破天惊,适值雷声大作,刘备吓得掉了手中的筷子,忙掩饰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方才逃过一劫。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关羽温酒斩华雄的英勇无畏,没有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奇谋妙计,更没有火烧赤壁的壮观气势,言语间的交锋,就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大的场景,曹操步步紧逼,所向披靡,刘备谨小慎微,以守为攻,最后借天时巧妙化解危机。这段故事甚是精彩。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就将这精彩的一幕以紫砂为载体呈现了出来,于1978年设计制成紫砂雕塑《煮酒论英雄》。长条案几上,一碟青梅一盘肉,两角对立一觚酒,肉香弥漫,梅酒清冽,简单的吃食显示了家主的豪迈不羁,贵重的青铜酒器又彰显其地位不凡。分坐于案几左右的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曹操与刘备。曹操身着华服,头戴官帽,细眼长髯,意气风发,一手扶膝,一手指天,似是在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再看那刘备,一身布衣,被曹操的这句话吓掉了筷子,正弯腰屈膝要拾起那筷子,面容坦然,不为所动。作品人物表情刻画细致,将曹操的雄豪气魄与刘备的从容淡定表现的栩栩如生,仿佛带领人们穿越到了那个动乱而精彩的年代,再现曹刘二人看似谈笑风生却又危机四伏的经典对决。
徐秀棠大师以陶瓷艺术家的视野观察历史,着重刻画出刘备“忍”的内心世界,“忍”是一种承担,是一种等候,也是对自己的考验,想要有所成就,就要隐忍等待时机,不可冲动行事,一旦时机成熟成功必然水到渠成。刘备就是能忍之人,面对曹操的强势,他在权衡自身与曹操的差距后选择忍耐,这才是真正的大智、大仁、大勇。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陶塑《煮酒论英雄》不仅仅讲述了一个故事,也再现了一段历史。我们不妨到陶博馆来观赏这组雕塑,学一学刘备的隐忍之道。
品艺小语
静谧优雅的仿古汉罐
尧 文
宜兴青瓷从西周起步,梅开几度,传承发展至今成为有生命的活体,青衣为扮,莹洁玉琢,在陶瓷的国度里,享有独有的尊贵。林林总总的宜兴青瓷艺术品,雅若碧玉,青如秋水,自净的高贵,自爱的涵养,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陶都宜兴之所以有自己的青瓷,是与当地的资源和匠人的智慧分不开的。宜兴的古青瓷一般采用地方出产的泥料进行烧制,尽管至宋元中断,却一直是今天青瓷人探索的课题。在刚刚举办的“首届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陶瓷艺术作品展”上,展出了好几件当代宜兴青瓷佳作,观之清丽动人,抚之温润心田,秉承越窑遗风,开创了时代的风貌。
展品中的《仿古汉罐》,出自无锡市非遗传承人张荣法之手,是新近创制的作品,静敛含蓄中流溢汉风古韵。据作者介绍,《仿古汉罐》 借鉴了古代汉罐的造型,在越窑青瓷中也有类似的作品,胎体是采用宜兴当地产的白泥、红泥和瓷泥拼配后拉坯成型。罐体鼓腹,底部收小,肩部饰有网纹和兽环及双耳。罐之颈部呈筒形,罐的口似圆盘中空,称之为“盘口”,口沿有线条装饰。其釉彩是茶绿色,与宜兴晋代小窑墩青瓷古窑址出土的青瓷碎片相似。这青釉是张荣法用茗岭瓷土、小红泥加白土配制而成,还原了老青瓷的传统配方,现在研制成功,确实不易,古色古香的器型到青瓷色泽给人以静谧优雅的感觉。
商务部:上半年反垄断立案172件
据经济参考报消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3日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上半年,商务部依法做好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工作,保护市场公平竞争,营造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截至6月底,共收到反垄断申报202件,立案172件,审结156件,附条件批准1件。
据介绍,案件总体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重大复杂的案件增多。审结案件中,非简易案件43件,占全部案件的28%,同比增加9个百分点。交易金额超过100亿元的案件29件,占全部案件的20%,同比增加13个百分点,其中有6件的交易金额超过了1000亿元,交易规模呈现大型化趋势。
二是制造业并购仍居首位。制造业案件83件,占全部案件的53%,是案件数量最多的行业领域,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其中半导体、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并购增长较快。电子商务、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案件数量同比增加比较显著。
三是境外并购持续活跃。境外企业间并购67件,占全部案件的43%,同比增长18%;境外与境内企业间并购45件,占全部案件的29%,同比增长15%。美国、欧盟、日本企业仍是主要境外并购主体。
茅山抗日 豪气长歌
崔听槐
走进句容茅山景区,蜿蜒柔美的江南丘陵山区神奇而迷人。茅山不仅是道教圣地,更是红色革命圣地,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肃然起敬。
茅山原名句曲山,又名地肺山,以洞天福地闻名天下。早在西汉时期,陕西咸阳茅氏三位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此修炼,并经常采药救人,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在三人得道升仙后,百姓为纪念他们的功德,故把句曲山改名为三茅山,简称茅山。茅山还是道教上清派发源地,也是上清派宗坛,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美誉。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合作,展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抗日战争。茅山,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1938年夏由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率新四军东进抗日,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团结当地民众,形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在抗战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
抗日的烽火早已散去,然而留在历史长河中的印记还是那么深刻,茅山脚下的新四军纪念馆巍然挺立。它是经江苏省委批准,于1985年9月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落成开放,占地面积为2万余平方米,展厅建筑总面积1.15万平方米。漫步展厅,基本陈列有《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历史陈列》,涵盖了“苏南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新四军东进北上”“苏南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坚持”“苏南人民夺取抗日斗争的胜利”五大部分。展出各种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2000余件,陈列采用现代化展示以及图片、表式、灯箱、蜡像、雕塑等不同形式,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和当年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如当年陈毅用过、重300余斤的花岗岩材质、状似匏瓜形且留有空洞的“拴马石”,王胜将军随军使用、保存完好的一对体形较大的“青花瓷罐”。展陈品中有当年新四军使用“三八式”步枪、轻机枪、驳壳枪及缴获日寇的军刀,还有新四军在艰苦条件下的各类日常生活用具、用品。“英烈馆”以《茅山魂》为主题,展览分为血染疆场、以身殉职、英勇就义、虎胆英雄、同门忠烈、巾帼英雄、开明士绅、文化先锋、英雄少年等八大部分,选取88位具有典型意义的烈士事迹和156件珍贵文物进行展示,再现苏南抗战中的个体英烈、群体英烈的形象和军民浴血奋战的惨烈、悲壮情景。如展览橱窗中有一册由黄祖儒捐赠的书籍《茅山下》,纸张已泛黄,署名“邱东平遗著·高斯木刻插图”,引起了我的注意,该书在1960年就借阅过,是一本描述新四军同日军激战的壮烈场面及茅山人民战斗生活的长篇小说。当时还将作者身临其境的语言表述摘抄在我日记本上,足足有三千余字,如描写夜行军的场景:“碧空里挂着刀一样的上弦月,松林蕴蓄着热的气息,松的针叶子发出悲鸣,又像远远的潮夕,……”又“被北风捲起的尘雾,晕濛地、薄薄地掩蔽了茅山高傲、爽朗的峰峦。”描写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如“我们竟能在这野蛮、残酷的里面去寻出饶有趣味的消遣,从战斗的本身就感受到一种刚强的美、沉毅的美!”多么冷峻和扣人心弦的语言。邱东平生于1911年,广东海丰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就到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中做政治工作及民运工作,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曾和鲁迅等63人共同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全面抗战爆发后,随叶挺转战江南。1938年5月,任新四军一支队政治部敌工科科长,兼任司令员陈毅的秘书。1941年初,任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在7月23日傍晚率200余名鲁艺师生向盐城西南转移途中,遭日伪军袭击,于战斗中牺牲,时年30岁。1943年10月,陈毅在《革命烈士纪念文集》序言中,对其牺牲十分惋惜,谓:“年事青青,前途讵可限量,而一朝殉国殒身,人才之损失,何能弥补。言念及此,伤痛曷极!”
巍巍丰碑,豪气长歌。“将帅馆”展览面积为2800余平方米,分设元帅厅、大将厅、上将厅、中将厅、少将厅以及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厅六个部分。集中展出了在苏南敌后抗战建立卓越功勋的陈毅、粟裕、叶飞等100名授予少将以上的高级将领,以及谭震林、张鼎丞、罗炳辉、曾山、邓子恢、陈丕显等部分高级干部的主要生平业绩,有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1500余件。让参观者由衷地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和对先辈们的敬仰之情。
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和新四军成立80周年的今天,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无疑为后人提供了一座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宝库。
芭蕉扇忆旧
邓君曙
入夏初,我有事去了趟蜀山,在常安桥西堍附近的一家小杂货店里买到了两把芭蕉扇。店主说:“就只几把了,还是去年的剩货,现在很少有人买了……”我拣了两把,见扇子的周边已缀上了过去做凉帽用的浅黄色沿条,虽是隔年陈货,却仍能闻到扇面发出的那股幽香,心里仿佛还掠过一丝凉意。其实家里有两把旧芭蕉扇,已用十几年了,扇面破损处还粘上了胶带纸,但使用一点不受影响。不过,不知去年收藏时放到那个旮旯里了,一时尚未找到。
尽管近二三十年来,电风扇、空调已进入了寻常百姓人家,但我仍然喜欢芭蕉扇,因为它伴随我的时间最长,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儿时,每当入夏,集市上最常见的便是芭蕉扇、凉垫,不论男女老少,个个手持一把,忽闪忽闪个不停。夏夜乘凉时,男小孩往往赤着膊挤在竹床上,手里搖着扇子,还相互用“剪刀、布、石头” 比划着“胜负”, 负者要为胜者扇风一百下……竹床就搁在天井里,邻居家则搁在门口的沿河边。有的大人们则将桌靠背凳或躺椅直接搬到大木桥桥背上,那时蚊蝇多,芭蕉扇辟辟拍拍的驱蚊赶蝇声,此赴起彼落。小孩还喜欢用扇子扑打萤火虫。躺在竹床上,仰望星空,外祖母边给我扇风,边吟唱儿歌、童谣;稍大后,坐在二舅身旁,听他讲《西游记》(那时只知道“唐僧西天取经”)、《水浒传》故事,二舅轻挥着大芭蕉扇,一张方凳上放着紫砂茶壶,边饮边讲;依稀记得母亲还讲过《石头记》,但当时我只知道有个叫贾宝玉的,是从石头里变出来的……
每当夜深,家里有个规矩,不允许我们在室外露宿。我常常睡在外祖母床上,外祖母先用芭蕉扇把床帐里的蚊子赶出来,然后为我打扇,在微风中让我安睡,偶而醒来,分明听到了外祖母轻轻发出的酣声,可扇子仍在摇动……外祖母过世已56年了,少不更事的我,后来才明白这把挥动的芭蕉扇中承载了多少亲情和爱抚。
芭蕉扇是旧时夏令纳凉消暑的必备生活用品,也可遮阳、驱避蚊蝇。至今我还记得有关扇子的一首儿歌:“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待到腊月中。”到了家家使用煤球炉的时候,用芭蕉扇扇煤炉是个好东西。还有在春节前家里做团子,在团子出笼时也用芭蕉扇扇团子,让它快速冷却,所以芭蕉扇的用场还是蛮多的。
如今,芭蕉扇也许早已不是日常必需,但其留下的民俗风情,儿时的念想,依然让我无法释怀,我还是喜欢在夏日摇一柄芭蕉扇。
陶批站的过往岁月
尧 基
一条蠡河贯穿了丁蜀镇,曲折流淌中承载着范蠡与西施的故事,造就了陶乡别样的风情。窑场上古今传颂的轶事,都在河水的滋润中生根发芽。在它的面前,青春和时光都会凋零,只有挂在记忆深处的往昔会永远清晰。
蠡河流经丁山东贤街一路向东,曾经映照了两岸龙窑的倒影与窑火、负载了装满窑货的舟楫。蠡河刚要进入蜀山之前,拐了一个弯,那弯转之处,我们叫它“下滩”。下滩是丁蜀窑场上日用陶瓷集散地,也是江苏省供销合作社陶瓷批发站的所在地,当地人简称其为“陶批站”。
自1955年9月,陶批站在丁蜀镇成立,有着半个世纪的繁忙和热闹,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根据全省用户的订购计划,向镇上的每一个日用陶生产企业安排生产计划,统一收购销售,包销了绝大多数的日用陶瓷产品。每天清晨,十几家陶瓷厂的驳船满载了缸、坛、盆、罐、碗、砂锅、瓮头等不同品种的日用陶瓷,送到陶批站码头,原本比较宽阔的河面,变得拥挤起来,整个货栈堆场呈现了忙碌兴旺的景象。据资料,1988年的时候,陶批站经销的日用陶瓷总额达二三千万元。繁忙的时候,陶批站会出现堆场紧张的情况,就请相关单位派人去帮助整理货栈。有次,我也去了陶批站与陶瓷公司机关工作人员一道搬运杂乱堆放的陶器,把它们码齐、堆正、归拢,让有限的空间多存放窑货,只见陶批站里真是陶天陶地陶世界,陶器满栈,缸山如画。一座座由缸、瓮、坛、盆堆叠起来像“山”一样的壮观与神奇,构成了陶都独有的风光与景观。
陶批站隔河的对面是丁蜀中学。我上学的时候总见到临岸停泊了轮拖和不少船只,等待安排去陶批站码头装货,再沿着蠡河驶往大江南北,把陶瓷产品送到城镇和乡村。历经寒暑,几度春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消费理念的日益更新,陶批站也从繁忙趋于清寂。这个陶瓷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变成了丁蜀窑场沧桑岁月中的一处驿站。我站在蠡河边上凝望,它不惹清愁,不惹忧伤,卸下一身华彩,放下纵横的过往,作为宜兴陶瓷文化中的一页,定格成深情的回望。现今“宜兴陶传统仓储技艺”在2016年1月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我想这必将是丁蜀特色文化小镇中精彩的扉页,可让读者倾情吟诵,感受那曾经的辉煌。
现在的陶批站,功能不再,模样尚存,仍然保持着当年陶运堆栈和码头的状况。陶批站原来的办公楼,青藤爮满了老墙,使苍白的容颜有了些许色彩。在阳光下多姿的斑驳光影,犹如岁月的光芒留下的清晰符号。长年累月库存的上千品种的陶器,或缸、或盆、或瓮……它们细数着似水年华,经历沉浮跌宕。尘埃飘过,始终从容、自如,静观蠡河之水东去。
如今的陶批站仿佛是一片清静的田园,老仓库、老办公室和老平屋经过修缮已经变成紫砂艺术的工作室,中外陶艺家入驻这方文化的厚土,搞创作设计,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闲时不失向往,忙中不失聪慧。陶批站将在宜兴陶瓷文化的记忆中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