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就紫砂梦 师徒携手献大爱
季益顺从艺四十年紫砂作品在京展出
6月16日,由宜兴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匠心筑就紫砂梦——季益顺从艺四十年紫砂作品展”,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开幕。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96岁高龄的耿宝昌先生,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杜同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张红,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王小平,宜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亚民,宜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晓进,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市民政局局长吴锡军、丁蜀镇人大主席周泉荣、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以及宜兴陶艺界部分国大师、省大师等出席了活动。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季益顺,在四十年的从艺生涯中,继承紫砂文化传统,勇于探索,更善于创新,将高雅的紫砂艺术与日用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将壶艺造型与中国书画、雕塑完美相融,开创并形成了具有诗情画意特色的“季益顺紫砂艺术流派”。他的作品影响着紫砂艺术界的年轻一代,为紫砂艺术的全面、持续、更好发展,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近十年来,他还先后向丁蜀镇慈善分会、相关学校以及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捐善款560万元,展现了陶艺家的责任和爱心。
本次展览,共展出紫砂花、素器壶类共92件(套),其中包括季益顺历年来个人设计创作及部分荣获国内陶艺展评大奖的代表作《十六竹组壶》《松鼠桃桩》《回归壶》《中国梦》《和谐之声》《江南一景五件组合》《四大美女系列》等60件(套)。同时展出的还有其恩师高丽君、王小龙夫妇的《鸣蝉瓜壶》《红豆紫杉茶具》《第六代龙头一捆竹》《缘无言》。此外,还有赵曦鹏、范建荣等10位门下弟子的作品。
当天,由季益顺师徒选出的22件展览作品进行了拍卖,所拍款项1355万元,全部用于成立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紫砂艺术专项公益基金,用于支持宜兴紫砂陶技艺传承与宜兴紫砂文化的弘扬。
(崔听槐)
传播紫砂文化 唱响宜兴声音
自去年以来,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一带一路”宜兴紫砂巡展外宣活动,在海内外18个城市举办了展览、文化论坛、互动体验等数十场活动,受到了文化艺术界业内人士、媒体和普通民众的极大好评。据不完全统计,现场观众近万人次,直接参与体验人数达1200人,
中央电视台、欧洲时报、英中时报、环球时报、中日新闻、华闻周刊、光明日报、新华网等海内外媒体对巡展活动报道达100余篇。国家旅游局驻伦敦办事处匡林主任说,交流巡展活动找到宜兴紫砂和西方国家茶文化的交汇点,非常成功,要把这样的活动定期办,长期办。
把“一带一路”作为主线、红线,有策划、有步骤地串起海内海外巡展平行线。去年3月,宜兴紫砂巡展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启程。在宣传部的统一策划、部署下,政府搭台、行业牵头、民间参与、市场运作,国内巡展活动由民企紫泥公社负责实施,相关单位、个人跟进参与,先后在泉州、杭州、上海、西安等十余个城市巡展。而国际交流活动则由陶瓷协会牵头完成,去年4月12日,2016“一带一路”紫气东来——中国紫砂艺术(英国展)开启中英陶瓷文化交流之旅;7月16日,联合国代表团走进宜兴,体验紫砂文化;8月5日,2016“一带一路”中韩文化交流展在驻华韩国文化院开幕;8月16日,宜兴紫砂日本展在日本常滑烧祭五十周年活动中成为亮点;11月1日,吕俊杰大师的紫砂作品在联合国“中国艺术大师邀请展”精彩亮相。
市委宣传部积极探索针对异地异域紫砂文化有效传播的语言类
型、传播手段和推广方式,首先通过一系列的展览让海内外观众领略宜兴紫砂的精妙,同时推出了紫砂互动+体验新模式,现场展示制作紫砂壶全流程,指导完成紫砂作品简易体验,并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与业内人士交流,帮助壶友鉴定紫砂壶,并对壶友进行答疑。而围绕“一带一路”主题开发一系列的定制作品,更是开启了“一带一路”紫砂DIY(自己动手做)风,目前已结合各地元素定制完成紫砂系列作品十余件,给海内外观众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紫砂壶动辄上万元的高价ー直以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紫砂走向海外百姓之路。“一带一路”巡展活动引发宜兴紫砂界思考,进而催
生出中国紫砂首家创客空间——紫泥公社,一方面围绕巡展开发价格
亲民的紫砂文创产品,目前已打造了“壶乐汇”等多款深受欢迎的产
品,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为宜兴紫砂的“丝绸之路”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以紫砂为主体,将陶瓷的五朵金花、丝绸、茶叶等具有“丝路”特色的诸多元素融合,努力使宜兴的茶文化、紫砂文化和丝绸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争当国际间文化交流融合的“急先锋”。(宣萱)
首届宜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陶艺作品在宜陶博物馆展出
在我国首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到来前夕,6月9日上午,由宜兴市文广新局、市陶协共同举办的首届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陶瓷艺术作品展,在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拉开帷幕。
宜兴市副市长储红飙,宜兴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纪委书记吴春祥,国家级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保护单位负责人、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国家级宜兴均陶制作技艺保护单位负责人葛海军,江苏省级宜兴青瓷制作技艺保护单位负责人谈志坚,江苏省级宜兴彩陶装饰技艺保护单位负责人葛伯初、许锡明,国家生产性保护单位示范基地负责人徐建荣,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以及各类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出席了活动。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宜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宜兴均陶制作技艺以及省级代表性项目宜兴青瓷制作技艺、宜兴彩陶装饰技艺、宜兴龙窑烧制技艺和各个级别代表性传承人112人的精品力作112件(套),门类齐全,工艺精湛,展示了非遗传承人对陶艺的不懈追求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汪寅仙大师的《神鸟出林壶》、徐秀棠大师的人物雕塑《秋有佳色》、吕尧臣大师的《翩鸿壶》,省级传承人李昌鸿大师的《高眺四方壶》,顾绍培大师的《天圆地方壶》、徐汉棠大师的《瓢瓜壶》、鲍志强大师的《阳羡十景之画溪花语》、周桂珍大师的《韵竹提梁壶》、毛国强大师的花瓶陶刻《青山佳处绝尘埃》、鲍仲梅省大师的《镶金玲珑双灵壶》等;宜兴均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李守才大师的《群狮争雄》、无锡市级传承人吴选民的《鸿运当头藏珍画插》;宜兴青瓷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谈志坚的《百宝葫芦瓶》;宜兴彩陶装饰技艺无锡市级传承人邱玉林大师的《天水合一》等等。展览将持续至7月9日。
开幕式上,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无锡市级传承人顾治培和宜兴市级传承人范友良、吴祥大,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宜兴市级传承人周国新向宜兴陶瓷博物馆捐赠了各自的陶艺作品。(崔听槐)
“谈青窑艺”的文化元素
尧 基
品读“谈青窑艺”的青瓷艺术,总感觉到这清新的色彩,是诗行里缱绻的情,是水墨中蕴含的意,诉说着宜兴青瓷不老的神话。
“谈青窑艺”在宜兴青瓷的传承中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个性与艺术特色。她那用千年时光染成的青翠,绽放了迷人的容颜,流淌着妩媚的雅韵。瓶、尊、罐、鼎,或茶具,香插、器皿、瓷塑……包容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印记,非常东方,非常民俗,高雅中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鲜明的创作理念。
今年的端午节期间,我从谈志坚先生所发的微信中见到他们创新设计的好几款青瓷作品,从中可以看到,技艺人员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倾注于青艺术之中,挖掘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资源,吸纳民间工艺的文化营养,以简约的造型艺术,炫示丰富的情感色彩。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端午吃粽子,品好茶是节时的一种享受。尤其是唱茶,已经成为时下生活的一部分,一种相处之道,一种修心之旅,喝出情谊,喝出道理。青瓷制作的茶器,艳如美玉,色似翡翠。“谈青窑艺”的《四季如意》杯,一组4件,色泽各异,分别施以玫瑰紫、梅子青、天青、粉青,这明丽的釉色,恰似性格分明的四季。当茶香的时候等你品茗论瓷,此时此刻,生命的本真,灵魂的纯洁在袅袅茶烟中唤回,借一缕光阴饮茶,细数指杯间的似水年华。而且杯中底部塑一条鱼儿,当斟满茶汤的时候,仿佛小鱼悠游水中与你对话,呈现安宁、祥和的景象,是唯美的,也是怡神的。
端午有三宝,菖蒲、艾草、雄黄酒。“谈青窑艺”把民间插菖蒲、艾草来避邪驱虫的习俗作为创作的题材,创制了“灵鹿香插”。这件青瓷艺术品,塑有小鹿的可爱形态,端坐在青山绿野之间,仰起小脑袋,观赏着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简素中透出闲逸精巧的意境,秀美里充盈温婉空灵的气韵,上面插一支艾香,定心神,生智慧,知心解语,默然相伴。像这样的一件普通的日常用品,在青瓷艺术家的手里,变得如此出神入化,这就是“谈青窑艺”的魅力所在。
端午节,一般家庭都有吃黄鱼,或是鳜鱼的习惯,这是祈盼“年年有余”。“谈青窑艺”参照无锡博物院珍藏的古代白玉鳜鱼形佩饰的形态,制作了青瓷《鳜鱼茶具》,有茶叶罐、公道杯和茶杯组成,器形与色泽莹润如玉。尤其是这只公道杯,装饰精致、洁净,杯体上刻着水纹和鱼鳞,杯之柄设计成鱼尾形状,体现象真的意味。待甘醇的茶水倒入似玉石雕琢的杯中,谁能解得其中的滋味呢?
“谈青窑艺”致力于文化青瓷的创作与设计,把文化创意揉进青瓷所独有的高雅清丽之中,通过对田野情趣的吟唱,对自然物象的赞美,让宜兴青瓷之韵浸淫了文明清新之气。我期盼青瓷艺术家在工艺智慧和宁静心境中积聚更多的知识和素养,创作出更多的大雅若淡、美妙澄明的艺术佳作,去装扮宜兴的陶艺天地。
2017中国国际陶瓷工业技术
与产品展示会在广州举办
丁蜀镇组团赴粤观展取经
“2017中国国际陶瓷工业技术与产品展示会”于2017年6月1日至4日在广州广交会展馆举办。受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函请,丁蜀镇商会组团,由镇委副书记、镇商会会长沈勇及市陶协会长、镇商会名誉会长史俊棠带队,组织化机厂、富陶科、三恒窑具、瑞尔机械等镇重点陶瓷骨干企业老总前往观展取经。
展会充分展示了当前国际最新和最领先的陶瓷加工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喷墨印刷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装备,以及原辅料、装饰材料、机械配件、模具、工具等上游产品和相关服务。展会上,我镇陶研所、海登皇格、摩根热陶瓷、丁山密封件厂4家企业展出了本企业最具核心技术的系列产品,赢得了观展人员的赞誉和好评,也让到场观展的企业家们拓宽了视野,提振了发展信心。
展会期间,与会人员还转赴佛山,参观了中国陶瓷行业节能减排环保示范企业——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陶瓷板、陶瓷砖生产工艺流程车间和蒙娜丽莎文化艺术馆。同时还参观了中国陶瓷行业供给侧改革试验企业—佛山众陶联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由东鹏、新明珠等15家陶瓷集团抱团组建的众陶联B2B行业交易平台,以“互联网+金融+资本+产业”为特征。目前陶瓷产业连接互联网,全球交易平台成功上线,试运营实现交易额达42亿元。
这次参观学习,企业家们充分体会到先进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创新驱动优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构筑丁蜀发展新蓝图坚定了信心。
(丁讯)
把握丁蜀特色镇机遇 走陶业创新发展之路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史俊棠
2016年10月14日,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太湖明珠丁蜀镇(费孝通语)成为无锡地区唯一入选的小镇。具有数千年制陶历史的丁蜀镇被纳入国家建设特色小镇序列,这是加快宜兴陶瓷产业发展、彰显陶都陶瓷文化的又一次极好机遇。如何把握机遇,谋求宜兴陶瓷新的发展之路,达到陶、镇、人、经济、文化的融合和提升,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陶瓷产业、陶瓷文化是丁蜀特色镇的重要支撑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较之于以往的“工业园区”建设,它更注重于特色产业的培育和特色文化的彰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宜兴是陶都,陶业在丁蜀。丁蜀镇历久弥坚随时代出新的陶瓷产业、辉煌灿烂的陶瓷文化,具有建设特色小镇不可替代的潜质。纵观宜兴陶瓷数千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其兴衰无不与当时社会大环境相关,因此,对于建设以陶瓷、陶艺、陶文化为特色的丁蜀镇,需要去认识其重要意义。
1、切实把握宜兴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的机遇。着力彰显丁蜀镇陶瓷经济、陶瓷文化这一最大特色。《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描述的:“按照企业主体、资源整合、项目整合、产业融合原则,建设一批聚集七大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作为历史经典的宜兴陶瓷产业,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大改革下,不能坐井观天,碌碌无为,应当顺应潮流,乘势而上,实现宜兴传统陶瓷产业提升。
2、全面提升丁蜀陶瓷产业、繁荣宜兴陶瓷文化。几十年来,陶瓷产业年年发展,陶瓷文化逐步繁荣。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宜兴陶瓷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困难,如产业的规模优势和产业的创新提升、产业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产业发展与人才结构的矛盾等问题,只有不断创新机制,才能实现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3、抓住特色小镇建设,彰显厚重历史文化。建设特色小镇,历史积淀的文化底蕴影响着特色小镇的发展前景。丁蜀镇特色小镇的着力点在于特色产业与特色文化,舍之,特色小镇是迈不开步的。我们应当尊重丁蜀镇的历史特征、产业结构和人文内涵,将特色的陶瓷产业发展作为历史延续,做到既能在不同处求同,又能在同处求不同,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突出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新中国成立后宜兴陶瓷发展的几次机遇
任何事物的发展,既是历史的积累,更有机遇的推动。新中国成立至今,宜兴陶瓷的发展,经历了几次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而奠定了丁蜀作为陶业重镇这样的基础。
1、合作化、集体化让宜兴陶瓷走上了恢复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系。地方政府开始组织广大陶工走合作化、集体化道路,建立起陶业合作社。广大陶瓷从业人员聚集一起,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原料计划开采、生产计划安排、用工计划招收、产品计划销售,使原本奄奄一息的陶瓷产业得以恢复生机,并有计划地发展。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功德无量的举措。宜兴陶瓷产业在计划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完成了宜兴陶瓷体系的建立,恢复了许多传统陶瓷,使紫砂、均陶、青瓷、美彩陶、精陶等被誉为宜兴陶瓷的“五朵金花”,同时也发展了一批工业陶瓷,功能陶瓷,并且形成了矿业、原料、机械、辅助材料、科研、教育等完善的陶瓷产业体系。从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陶瓷工业一直是宜兴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税收来源。但是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也让陶瓷行业陷入了僵化的机制,企业的大锅饭和铁饭碗严重制约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释放,甚至让整个宜兴的陶瓷发展难以为继。
2、改革开放、机制创新,让宜兴陶瓷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对于宜兴陶瓷的发展,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力的解放。乡镇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等陶瓷业态的风起云涌,有力地冲击了国有陶瓷企业僵化的机制,为陶瓷产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春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资本逐渐在陶瓷产业退出直至全部退出,把所有的陶瓷企业以全新的机制逼进市场,促进了宜兴陶瓷的大裂变、大发展,使原本一家公司几十家企业,几万职工,销售总额不超过5个亿的陶瓷公司,一下裂变成数百家实体陶瓷企业,并涌现出高新技术企业27家,陶瓷总产值超百亿元,从业人员达10万多。同时,随着陶瓷经济的发展,陶瓷文化空前繁荣,陶瓷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至2016年底,有技术职称的从业者近7000人,以紫砂生产为主的家庭作坊12000多家。据不完全统计,仅紫砂产业就实现产值近60亿元。陶艺大展、技艺竞赛、手工制壶大赛、陶艺论坛、陶文化节、国际交流竞显风流。《宜兴陶瓷史》《宜兴紫砂》《宜兴青瓷》《宜兴均陶》《宜兴彩陶》《宜兴美陶》《宜兴陶艺名人录》等一批陶瓷书籍的出版,彰显了宜兴陶瓷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3、特色小镇建设,应该让宜兴陶瓷提升发展创新发展。近几十年来,宜兴陶瓷逐年发展,经济逐年增长,陶文化不断扩大影响。在整个宜兴经济中,虽然占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少,但是宜兴陶瓷文化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这次国家提出建设特色小镇,纳入了省和国家经济建设转型发展的大政方针,宜兴陶瓷今后的出路在哪里?就是要充分发掘宜兴陶瓷的特色潜能,让陶瓷这个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支撑着丁蜀镇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
集体化道路恢复发展了宜兴陶瓷,改革开放加快发展了宜兴陶瓷,特色小镇的建设将提升创新发展宜兴陶瓷。由恢复、发展到提升,实际上是宜兴陶瓷的一个质的变化,尤其当下要提升发展,这个提升发展不应看作是简单的重复和粗放型的扩张,应看作是陶瓷产业的创新发展、陶瓷文化内涵的提升和丁蜀镇整体形象的提升,让这些提升真正成为丁蜀特色镇建设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发展动力。
三、正确领会当下陶瓷发展的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
宜兴陶瓷的发展,经过合作化和改革开放两个阶段,已经确立和巩固了陶都宜兴的地位,就其发展的质量和文化内涵看,是质量逐步提高,内涵愈发深厚。
改革开放以来,陶瓷企业的体制机制全面转换,特别是近十年来,宜兴陶瓷业的结构有了重大调整。在政府的推动下,宜兴境内众多高能耗、高材耗、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近四百家琉璃瓦厂实行关、停、并、转,通过三年努力已全面完成。在市场的倒逼下,原本粗笨重的手工钵盆罐日用陶,已逐步退出市场。宜兴陶瓷行业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同时,涌现了一批高科技规模企业,在工业特种陶瓷的研发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生机勃勃,经济总量占宜兴陶瓷的三分之二,艺术陶瓷企业培育了具有人文内涵的艺术品牌,并通过“创客空间”“互联网+”等形式,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增强,品牌效应逐步显现,产业规模逐步集聚,宜兴陶瓷产业处于良性循环发展的状态。
近二十年来,在机制的不断创新下,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宜兴陶瓷艺术体系,在一批国大师、省大师、省名人等领军人物的引领下,宜兴陶瓷,特别是宜兴紫砂名声大振,市场逐渐扩大。宜兴窑系研究的深入,丰富了宜兴陶瓷的文脉。陶瓷艺术国际文化节、陶都风——陶瓷艺术展、国际陶艺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加大了宜兴对外陶文化艺术交流的力度。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宜兴陶瓷经济的业态和陶文化的现状,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陶瓷企业小而散,陶瓷市场乱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陶瓷文化也往往处在“为我所用”而各吹各调,陶瓷人才结构极不合理,艺术类人员急剧膨胀,工程、工艺、材料研究、机械装备等方面人才极其缺乏,严重影响着产业的协调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因此,根据当前宜兴陶瓷产业和陶瓷文化的现状,按照丁蜀镇特色的要求。必须在“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下积极推进陶瓷产业的发展和陶瓷文化的繁荣。
四、正确把握并积极推进宜兴陶瓷创新发展工作重点
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点是创新、集聚和融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陶瓷产业是丁蜀的民生所系,陶瓷文化是宜兴城市的亮丽名片,紫砂、均陶制作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陶瓷作为丁蜀镇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载体,应当牢牢把握创新这个重点,把创新发展贯穿于认识、规划、文化、科技、人才、政策等各个环节。牢牢抓住特色产业陶瓷这个根本,围绕宜兴陶瓷产业“十三五”规划,布局好陶瓷产业的提升发展和陶瓷文化的传承弘扬。小镇的特色必须围绕陶瓷这个载体,走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相契合的最前沿,不断完善彰显特色。做到既重形更重魂,使其基础更扎实,内涵更丰富,发展更具活力。
1、机制创新。我国改革开放38年,就是不断创新的38年,在所有的创新中,机制创新最为重要。机制是个纲,纲举才能目张,改革任重道远,创新没有终点。特色小镇的提出,本身就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通过特色小镇的探索,有可能破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诸多难题。因此在推进特色镇建设的过程中,全镇上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不可能成为可能,让机制的创新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2、规划在先。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尤为重要。在整体规划中,要从传统思维的束缚中走出来,要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维,既要尊重丁蜀的历史特征、产业结构和人文内涵,点、面结合,突出亮点,又要尽量避免同质化。如以紫砂为产业的专业村建设,规划引导其扩张内在的特质,形成不同的文化艺术个性。对已经存在的陶瓷艺术文化形式,亦需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提高。如对于已经建造和正在建造的大师艺术馆、各类民办陶瓷博物馆,在整体城建规划中,应着力彰显陶瓷风貌,突出陶文化元素,展现陶都以紫砂、均陶等手工艺制作这一特色镇神韵。
3、文化引领。弘扬陶瓷文化是丁蜀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彰显丁蜀特色的亮点所在。陶瓷文化决定着丁蜀镇特色小镇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因此,陶瓷文化应当引领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如果说规划是重特色小镇之形,文化则是特色小镇建设之魂。然而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多层次的,需要放在历史的进程中去看。要做好陶瓷文化引领的文章,必须强化陶瓷历史文化的挖掘梳理、传承和弘扬。近年来陶博馆提出的宜兴窑系文化,就是对宜兴陶文化历史进程的挖掘,它填补了宜兴陶文化的空白,其意义极为深远。做好陶瓷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彰显、陶瓷文化品牌的开发和经营,协调处理好历史和未来、继承与创新、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以此来全面提升丁蜀的文化内涵、内在品质和综合竞争能力。
4、科技支撑。丁蜀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陶瓷产业的支撑,而陶瓷产业的提升,更需要科技的支撑。在文化引领,彰显陶瓷特色的同时,注重现代科技引入陶瓷产业之中,通过产、学、研结合,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使宜兴陶瓷产业的科技含量上、应用范围上能接近或领先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在宜兴陶瓷的“十三五”规划制订中,也提出了要真正把宜兴陶瓷产业做强、做优、做特,形成先进的现代宜兴陶瓷产业。文化是特色小镇之魂,科技则是特色小镇加快发展之引擎。丁蜀镇目前已有一批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壮大的陶瓷企业,产品门类和产品质量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要努力促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得到显现。
5、人才为本。人才历来是推动社会变革、事物发展的核心力量。如果说科技是特色小镇加快发展之引擎,人才则是支撑特色小镇发展之根本。特色小镇建设可以促进我们宜兴陶瓷的又好又快发展,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吸引,集聚大量的优秀人才,重视培育陶瓷科技、陶瓷艺术二方面的领军人物,即有科技知识有担当的企业家与有文化有远见卓识的陶瓷艺术家,形成科技文化两翼的人才群体。要在广大的陶艺工作者之中,大力提倡和弘扬“工匠精神”,倡导正确的价值观,规范文化艺术行为,形成健康有序、诚信经营、积极向上的陶瓷艺术氛围,全面提升陶业重镇丁蜀的形象。
6、政策导向。特色小镇的建设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市、镇政府在政策导向上,应当向陶瓷产业的发展和陶瓷文化的弘扬方面倾斜。在已经形成的陶瓷大特色中,寻找更具特色个性的陶瓷街区、陶瓷企业、陶瓷项目、陶艺组织、陶艺研究、陶艺名人、陶艺活动,并给予重点支持和扶持。善于用好民间资本来进行旧城改善和新城建设,在规划统领丁蜀镇的建设中,要不断营造新的发展环境,不断打造新的亮点,以起到特色建设的示范作用。
2017、4、12
老手艺 新气象
——“首届宜兴非遗传承人陶瓷作品展”有感
蒋尧基
在中国第一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之际,市文广新局、市陶协举办了“首届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陶瓷作品展”,这是全面展示和宣传宜兴陶瓷文化遗产的发展成就,增强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参与非遗的保护意识和关注传承、创新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内的“顾景舟艺术馆”一楼展厅里的112件(套)展品,分别出自国家级、省级、无锡市级和宜兴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之手。这些具有传承陶瓷艺术特色的紫砂、均陶、青瓷、彩陶艺术品,是一种非遗的活态展示,仿佛让老手艺跨越历史,与我们接触,呈现出新的气象。
目前,宜兴陶瓷艺术领域中,紫砂陶制作技艺和均陶制作技艺先后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青瓷制作技艺、彩陶装饰技艺和龙窑烧制技艺成为江苏省非遗项目。观赏这次专题展览使我们感受到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以及宜兴陶瓷的文化脉络和艺术风貌。112位非遗传承人为代表的陶艺工作者们,身体力行地继承和发扬宜兴陶瓷几千年的传统技艺,在祖国陶瓷百花园地绽放“五朵金花”的瑰丽姿色。
从北宋起步,经历千年的紫砂制作技艺,以茶壶、雕塑为代表的艺术品,其制作技艺包括构思创作、文化内涵、泥料选配、成型装饰等等环节和工艺技法,可谓独树一帜,薪火相传。无论是汪寅仙、徐秀棠、吕尧臣三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佳作,还是徐汉棠、顾绍培、鲍志强等74位省、市级非遗传承人的精品,都融入了宜兴紫砂所独有的艺术风格,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紫韵丰盈,文雅淡远,将“五色土”变幻得生动迷人。例如汪寅仙大师的《神鸟出林壶》,抽象的艺术形态,通过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林中飞出的神鸟,是写意的,也是抒情的,体现出作者的丰富想象和不凡功底,传递了紫砂壶的视觉之美,意蕴之美和功能之美。宜兴龙窑烧制技艺无锡市非遗传承人吴永兵利用前墅古龙窑松柴烧制的紫砂“仿吴经提梁”所产生的窑变效果,在古朴中蕴含情致。
宜兴均陶起始于宋代,在明清时期就饮誉海内外,并以明代“欧窑”,清代“葛窑”而获得“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赞语。时至今日,均陶中的堆花和均釉,这两种装饰技艺代代传承,成为“陶中双绝”而闻名于世。
宜兴均陶非遗传承人现今有23人,其中省级2人,无锡市级8人,宜兴市级13人,他们的展品秀丽多姿,风韵独具,尤其是堆花手法在传承中创新求变,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他们运用多样性的文化符号,深层次的文化意韵,创作出一大批富有时代特性和艺术品位的均陶杰作。李守才的《群狮争雄》、方卫民的《铜均汉韵》,都是民间传统题材,虽古犹新,彰显出作者浓厚的民族文化情结。而吴选民的《鸿运当头藏珍画插》,鼓腹的瓶体显得圆满,堆贴的画面是几只下垂的葫芦和绿色藤蔓下闲散的鸡群,是那样的生动逼真,写实的表现手法,呈现田园情趣,表达了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祈盼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宜兴青瓷作为江南越窑派系的艺术品,始于西周,盛于两晋,中途断层,上世纪六十年代复产,梅开几度,如今焕发出崭新的时代风貌。在陶乡故土上已有二十多家企业制作青瓷,有9位技艺人员成为非遗传承人。今天所见到的青瓷,无不清新可掬,高雅明丽,透溢着“东方蓝宝石,精美碧玉器”的完美气质。省级非遗传承人谈志坚的《百宝葫芦瓶》,无锡市级非遗传承人张荣法的《仿古汉罐》、詹杏娣的《窑变南瓜套壶》等,让古老的宜兴青瓷,风姿绰约,清丽动人。
邱玉林大师是无锡市彩陶非遗的传承人,也是现代宜兴彩陶的开创者之一。古韵悠扬是邱玉林彩陶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次展出的《天水合一》,描写了自然界中天地之间的和谐共处,瓶体的图案,似天鹅,如大雁,翱翔在水云间,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感悟大自然的馈赠。作品将我们带入美好的岁月,触摸别样的风景,寻觅爱怜的柔情。
我观看和欣赏这次展览,仿佛是阅读了宜兴陶瓷文化巨著中芬芳的扉页,在美妙怡神的非遗文化享受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陶都的精彩。
宜兴陶艺“五朵金花”首秀俄罗斯
由国家商务部主办,江苏省贸促会、俄罗斯法兰克福展览集团等共同承办的2017中国(俄罗斯)消费品展,5月30日至6月1日在莫斯科红宝石展馆举行。
宜兴市陶协精心组织了“中国宜兴陶瓷·特色小镇陶, 艺‘五朵金花’走进俄罗斯”展示活动,共有200件代表陶艺门类的紫砂、均陶、青瓷、美彩陶和精陶作品首次在莫斯科集中亮相。中国陶艺大师邱玉林送展的《“一带一路”茶马古道壶》、彩陶《彩玉瓶》《金莲瓶》,中国陶艺大师范永良的《荷花茶具》《西瓜壶》《花生壶》,以及高级工艺美术师董亚芳、杨秀芬和一批中青年陶艺家的代表作,为莫斯科市民送上了一份精美的陶艺“大餐”,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好评。(崔听槐 陈士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