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7第二期


2017-02-23  

“中国四大名陶”60余年再相聚

 金秋十月集中亮相宜兴展览

丁酉元宵,春寒料峭。重庆市荣昌区安富镇街道办的四楼会议室里却气氛热烈,来自江苏宜兴、广西钦州、云南建水,加上重庆荣昌本地在内的“四大名陶”产区代表,集聚一堂,就中陶协副理事长、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建议关于“中国四大名陶”在2017年金秋之季,正值第九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期间,集中亮相于陶都宜兴,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不仅一致赞同,而且纷纷发表意见,就如何宣传发动、组织参与、开展评展等相关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早在1953年,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就把江苏的宜兴陶(紫砂、均陶、美彩陶)、广西的钦州陶、四川的荣昌陶(现属重庆市)、云南的建水陶列为“中国四大名陶”,在以后几十年的传承发展中,“四大名陶”各显特色,各擅其长,一直活跃在中国陶瓷的舞台上,谱写着中华陶文化的篇章。

在听取了大家的讨论后,中陶协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女士作了总结讲话,一是同意这一建议,并以中陶协的名义来主办首届“中国四大名陶展览”,希望大家能积极筹备好这次“四大名陶”的第一次集中展览;二是各产区要高度重视,认真配合,把这次展览作为推进和提升各自陶艺水平的极好机遇。早宣传发动、早组织陶艺工作者报名参与,并拿出能充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具有较高水平的作品参展;三是首届举办地江苏宜兴陶协要做好策划、布展、评审及《四大名陶首展作品集》的印制出版工作。并提出四大名陶的四大产地今后轮流活动,一年一次,不仅仅展览,也可开展技艺大赛,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创新发展等方面多种形式的活动内容。

此次开年上班即赴重庆荣昌,史俊棠、鲍建生、徐建荣、郑春和等陶协的领导还参观考察了重庆奥福精细陶瓷有限公司、重庆锦坤陶瓷有限公司、重庆宇森陶瓷有限公司、荣昌陶博物馆、安陶小镇文化创意园、安富镇陶艺大师园、重庆锦晖陶瓷有限公司、重庆集创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对重庆锦晖陶瓷近年来的转型升级的做法深受启发。(陶讯)

相关链接

宜兴陶:江苏的宜兴,是世界著名的陶都,尤以宜兴紫砂为代表,它发端于北宋,成熟于明清,鼎盛于当代,经历代艺人的辛勤耕耘,技艺日益精进,品种美轮美奂,承载了古老的文明和现代的荣耀。2006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千年传承中宜兴紫砂已形成了茶壶、花盆、花瓶、壁挂、雕塑、文具、餐具、摆件等品种分类,可集造型、诗词、书法、金石等诸艺于一身,既有卓越的欣赏价值,又具有优异的实用功能,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将中国陶艺之美发展到了极至,凸现了中华民族的陶瓷文化艺术精髓。始于北宋的宜兴均陶,素以形制端重、浑朴妍整、釉色绚丽以及大拇指堆花技艺装饰而著称于世,2014年宜兴均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遗项目。宜兴美彩陶是美术陶和彩釉陶的统称。继承了几千年宜兴釉陶生产的传统,吸取“宜兴窑”的制作技艺,经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更加绚丽多彩,被誉为“穿华丽衣裳的陶器”。

建水紫陶: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3500多年前云南建水境内便出现了原始制陶业,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境内紫陶的陶泥有红、黄、青、白、紫五种色彩,所产品种有瓶、坛、罐、壶等,装饰工艺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所以有“五彩云陶“之美誉。五彩泥含铁量高,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后,质地细腻,光亮如镜。紫陶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将书画艺术与雕刻填泥工艺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古朴斑斓的视角冲击,纯洁淡雅的感染力,给人以优美单纯的宁静,有“贵气天成”之赞美。

钦州坭兴陶(钦州红陶):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以钦州江东西两岸特有的红白陶土为原料,东泥软为玉,西泥硬为骨,按软六硬四混合,骨肉得以相互支撑而成品。泥料细腻易与雕刻书画、金石等艺术相互融合,且窑变神奇,产品不施釉,烧制品通过打磨抛光呈现变化莫测的神奇色彩,一件在手,绝无雷同,故有“中国一绝”之称。所制各式瓶、壶、盘、鼎等富有人文韵味,品位极高。

荣昌安陶:发端于汉代,为荣昌县安富镇烧制的四川(重庆直辖后属重庆)民间陶器,以当地独特的紫砂类红、白色陶土烧成,胎薄、质坚、类瓷。产品按胎质精细度分粗、细陶两大类。粗者,多为大众化的罐、缸、坛、盆、钵等日用陶,有粗犷之美;细者,素烧的称“泥精货”,上釉的称“釉子货”,多为工艺陶和日用陶,多有纹饰,以泡菜坛、花瓶、罐、茶壶、文房用品等著称,是“安陶”的精髓。


《丁蜀故事》首发

“蜀山展示馆”同时揭牌

由政协丁蜀镇工作委员会编撰的《丁蜀故事》(第一辑),春节前在蜀山古南街修葺后的毛顺兴陶器行原址举行首发仪式,“蜀山展示馆”同时揭牌。

丁蜀镇委副书记、镇长储鑫,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丁蜀镇委副书记沈勇、副镇长伍震球、镇党委宣传委员黄锐、统战委员宋立勤,中国陶艺大师毛国强,蜀山社区、洋渚村的领导以及为该书撰写、编辑的工作人员等出席了首发式。

《丁蜀故事》编撰得到了镇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部门、各村、社区的积极配合和文史顾问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参与,历经10个月的努力,于2016年12月付梓出版。全书30余万字,内容广泛,共分名人话丁蜀、地名溯源、人物春秋、陶都风采、陶乡风情、溪山名胜、历史遗存、诗咏丁蜀、传说故事、吾述乡情等十大部分,配有历史图片200余幅,具有史实性、知识性、人文性和可读性。该书的编写和印行,是丁蜀镇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和成果,让广大读者深入了解丁蜀的历史,追溯文明之根,延续文明之脉,为丁蜀特色小镇的建设增姿添彩。

首发仪式后,储鑫、史俊棠为落成不久的“蜀山展示馆”揭牌,大家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展示馆陈列的民国以来较早的紫砂、均陶、缸坛盆罐和白绿货等百余件样品,从中展示宜兴陶瓷在近现代的发展风貌。(崔听槐)

 

市陶协召开陶瓷文化学者座谈会

1月22日,宜兴市陶协召开了陶瓷文化学者座谈会。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副会长兼秘书长鲍建生和《宜兴紫砂》主编徐秀棠、《江苏陶艺》主编吴鸣、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宜兴市作协主席徐风、陶瓷文化学者宗伟方、陈健、时顺华、盛畔松、潘持平、陈茆生、任宣平、邓君曙、崔听槐、朱培华等26位从事陶瓷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宜兴陶瓷文化的建设与弘扬,新媒体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大家各抒己见。

史俊棠会长首先将陶协成立15年来,在陶瓷文化宣传方面的工作作了简要回顾,陶协创办的一报二刊《陶都通讯》和《宜兴紫砂》《江苏陶艺》已经分别出刊了175期,44 期和49期,凝结了老一辈陶瓷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和汗水,为陶瓷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指出陶瓷文化的学术研究与创作需要新鲜血液,要将陶艺变为理论,把理论变为体系,让体系成这教材。同时,又强调微信平台的建设对于陶瓷文化和信息的传播,非常快捷,直通千万客户。陶协微网站的不断完善,以后可以将陶协所有的资讯动态,通过网站便能轻松知晓。

徐秀棠、徐风、潘持平等与会者纷纷发言,提出真知灼见。

座谈会上,史俊棠会长建议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接任宜兴市陶瓷(紫砂)文化研究会会长职务,朱耀华为秘书长。

                                     (尧文)


邱玉林大师精心设计

生肖彩陶瓶“金鸡报平安”贺新春

由中国陶艺大师邱玉林精心设计创作的生肖彩陶瓶“金鸡报平安”,于酉年到来之前成功出炉。限量版的1260件作品受到陶艺界和收藏界人士的好评,为农历鸡年平添了幸运和吉祥。

为喜迎鸡年,邱玉林从去年上半年就精心构思这款彩陶生肖瓶,先后从设计的四款不同形态的彩陶瓶中选择这款。作品以“鸡”为构思,赭红色彩釉装饰,似鸡似凤,形神兼备,形象呈S流线形动态瓶形,锦冠彩衣,金鸡顶珠,鸡翅镌刻“金鸡报平安”篆体字,构成“元宝”形状,整体中部左右镂空处象征“8”,喻意发到、财到、运到,平安吉祥,高贵中不媚俗,独具神韵。既可作包装容器,又可作雕塑陈设。(崔听槐)

 

用紫砂壶讲述中国故事

陈子光  

我出生在江西农村,13岁便失去父亲,失学后母亲带我开荒种菜。手起了血泡我不想挖时,母亲说:“儿呀!做人一定要踏实勤奋,冬有萝卜、夏有果蔬,你一锄头挖下去才有一锄头的收获!”后来,我自学考上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母亲朴实的话语成为了我做人做事和实现艺术梦想的航标灯。

中国人爱喝茶,好茶还需好壶泡。作为中国传统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紫砂壶经数百年传承与发展,如今已不仅是冲茶器皿,更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品。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在这么多年做紫砂壶的过程中,我对此深有体会。

“一诗一壶一茶,一念一悟一禅”。2010年开始,我潜心三年创作完成了《百壶百味》,用100把壶描述中国的100款名茶,作品结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3年开始又用三年时间创作《百家姓壶》,其中陈姓壶和汤姓壶,分别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金奖。一壶讲一个姓氏故事,一个故事表达一份情怀,一份情怀述说一壶心曲。比如,曾姓壶,以传统的“僧帽”壶型创新而来,“僧”去单人旁为“曾”,盖钮是用翡翠雕的玉猪,讲述“杀猪示信”的故事,传递诚信理念。再比如郝姓壶,讲述“郝隆晒书”的故事,晋朝有个习俗,每年夏天大户人家都会把金银珠宝、皮草放到院子里晒一晒,郝隆是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学者,他却躺在院子里晒肚子,“你晒你家中的衣帛,我晒我肚子里的书本!”壶身刻下这个故事,寓意与人比财不如比美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表达对中国梦的理解,我做了三把紫砂壶。第一把壶有感于反腐败新气象,用宜兴的黄金段泥,以竹子的造型来制作,因为竹子有七德:正直、奋进、质朴、虚怀、善群、有担当、卓尔不凡。第二把壶聚焦“两个一百年”目标,盖钮的“100”寓意人无完人,我们的国家虽然还不是百分百的完美,但是我们要有追求100分的精神面貌。第三把壶取名“龙行天下”,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要铭记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是龙的传人!我们要骄傲地行走于天下。

“匠于心,精于艺”,精益求精于工匠精神,技巧必融入文化艺术。这样,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工匠技艺上,赋予紫砂壶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从而带着工匠精神跨入艺术的境界。我还将要开始创作56把壶,一把壶代表一个民族,象征中华民族56个名族大团结。接下来还要做《儒学百壶》、《道家百壶》和《佛说百壶》,要完成这356把壶,工作量已经排到70岁了。我的艺术梦想就是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艺术创作中去。

“千古功名一杯泥,雅韵由待后人评”。从事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的修行过程,必须以一颗虔诚、敬业的心,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学习,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去创新和发扬,而不是玩嘘头,标榜自己,更不能急功急利,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文人的底线和风骨。惟其如此,才能创造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使中国的紫砂壶充满人文和诗情画意,从而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作者为广东深圳知名艺术家)

原载于《人民日报》1月10日“评论”专栏


越使越有光泽的宜兴茶具

横井阳一

难以忘怀的第一印象

一谈到中国的陶瓷,马上就联想到景德镇(江西省)。由于景德镇的牌子过于响亮,其他的中国优质陶瓷便被埋没了。这些被埋没了的陶瓷之一就是江苏省宜兴紫砂陶,特别是朱泥、紫泥、黄泥的茶具(日本称茶壶为“急须”—译者)、酒器,以它那深沉的颜色、独特的造型而富有独创性。每当谈到这种宜兴紫砂陶种,中国人的表情就充满自豪感。在欧美宜兴紫砂陶器也被称作“黑红色泥土的器具”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我是这个宜兴紫砂陶的超级爱好者。我喜欢它那令人心情宁静、富有东方色彩、优美典雅的气氛。我一面品尝着中国茶、乌龙茶的清香,一面充当着宜兴紫砂陶的支援队,自费印刷宣传品,向合众联系宣传它的优点。

我和宜兴紫砂陶相遇,可追溯到九年前。我在二十多年间,一直从事向中国出口成套设备、技术转让等有关营业、企划业务。那是在向中国出口成套设备订立合同高潮潮后的昭和五十四年(1979年—译者)。当我邀请顾客到我家里做客时,他送我一件形状奇特,深褐色的紫砂陶壶为礼物。并向我介绍说:“用宜兴紫砂陶壶泡茶,可以放置较长时间味道不变;用紫砂花盆草木之根不会腐烂”。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陶器表层具有微妙的情趣

两年后,我因出差在北京逗留期间,一位中国朋友邀我去参观在紫禁城故宫内举办的宜兴紫砂工艺品展览会,我才第一次知道了这种陶瓷器的全貌。

宜兴位于江苏省南端,从上海驱车约需六小时。观光旅客争赴苏州,但去宜兴者却寥寥无几。

宜兴紫砂陶是用当地出产,含铁量较多的特殊黏土制作,不施彩釉烧制而成的。因此,在它的表层有一种微妙的情趣。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它的表面是多孔性的。由于茶壶的表面积较大,冬天用它泡茶不易散热,夏季沏茶也不烫手,它能很好地吸收茶中涩味及茶锈,使茶水具有柔滑之感。据说长年使用的茶壶仅注入开水既能尝到茶水香味。

宜兴的人们干劲十足地说:“景德镇的陶瓷器使用时间长了就会有细小的伤痕,表面发鸟;而宜兴紫砂陶是越使越有光泽”。这样说来,景德镇陶瓷就好像是城市出身的漂亮小姐,而宜兴紫砂似乎是乡村生长的健壮姑娘。

古时候,苏东坡也曾爱用紫砂陶     

昔日,中国战国时期的越国忠臣范蠡引退之后,曾在这里建窑,可以说是“宜兴陶瓷创业的鼻祖”。北宋时期大文豪,君临江南的官吏苏东坡(1036~1101年)酷爱饮茶,喜好紫砂陶壶,由此宜兴紫砂开始得到发展。及至明、清朝代,它与诗词、书画、金石篆刻等艺术相结合,开放出芳香四溢的工艺之花。江户时代我国虽曾处于闭关自守锁国政策之下,但清朝的紫砂陶却通过长崎断断续续运进日本,受到当时文人墨客的珍爱,而今天知道它的人却不多了。

在故宫的展览会上,我被宜兴紫砂陶完全迷住了的时刻,意外地见到了它的制作者、中国活国宝、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先生(现年73岁)。他亲切地对我说:“如果有机会,请到我们工厂来!”。我相信它的这句话,在两年后的昭和五十八年(1983年—译者)出差去无锡时,一个星期天当真地访问了他。虽然是假日,但顾大师和厂长都来到工厂,领我参观了展览馆。当时,我在宾馆和工厂里遇到一位负责世界银行运输计划项目的瑞士人。他喜好收集古董,我们谈得很投机,他叹息说:宜兴紫砂茶具没有逸品。那以后,每年我都去中国出差四、五回,每次都在各处选购宜兴紫砂陶,但大都是粗劣制品。

 参加第一次艺术节

在五月份的黄金周(指4月末至5月初连续假日最多的一个星期—译者)我被邀请,参加了第一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1988年5月5日—7日)。在这次艺术节上,我见到了顾大师以及多为四十岁左右的工艺师,有关公司、工厂的年轻领导们。也见到了北京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冯其庸教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守智副教授、南京博物院梁白泉院长等人。从而知道了有关的各方人士都围绕宜兴紫砂陶瓷而展开了积极活动。

日本方面有爱知县常滑市一行以及伊万里窑主小笠原先生等三十多位参加了这次艺术节,受到热烈欢迎。常滑市中村克己市长亲自出席。据说,因为在明治十一年,常州(宜兴)的文人金士恒先生受到常滑邀请,曾经指导过陶艺——有过这一段交往历史。可以说,是日本家庭中广泛使用的“常滑烧”朱泥茶壶的祖先。

冯先生、张先生各位经常从北京来到宜兴与数位工艺师协力,共同创作。研究所的年轻所长,也向我这样的门外汉提出了要求要我提意见。我在艺术节的总结大会上,坦率指出:新创工厂所生产的紫砂陶,粗制品过多,为了确保优质产品,应该把工厂名及商标刻上去,同时各个工厂应该避免生产造型、设计互相雷同的制品。当我提完这两点建议时,受到了惊人的热烈掌声。作为一个爱好者,今后愿为宜兴紫砂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日挥第一事业本部营业企划部长,现在同社经营企划室副室长)

 

上面的文章发表在《日本经济新闻》1988年6月28日的《文化》栏中。一位日本朋友对中国宜兴紫砂如此厚爱并写出这样热情洋溢的好文章,真是难能可贵。为使作者的一片真情得到各位的深切了解。把它译成了中文。但因时间仓促,水平有限,错误难免,尚望有识长者多多赐教。

1988年中秋前夕

译者(富尔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宜兴市陶协紫砂文化促进会成立

新年伊始,经宜兴市陶协常务理事会会议研究决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紫砂文化促进会宣布成立。

宜兴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近代以来,尤以紫砂文化最为显著。千百年间,多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紫砂交融,让宜兴紫砂成为宜兴发展最亮丽的名片,熠熠生辉。长期以来,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不仅致力于发展壮大陶瓷产业,而且大力弘扬宜兴的陶瓷文化,让传承与创新的宜兴紫砂产业有了空前的发展,从而带动了紫砂文化的空前繁荣,唱响了宜兴陶瓷文化的主旋律。

随着紫砂文化内涵的不断丰满和外延的不断扩张,从事弘扬宜兴紫砂文化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国内外围绕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的活动更加日益频繁。成立紫砂文化促进会,既是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紫砂文化促进会的成立,将以紫砂文化为抓手,溯源与开拓同思,传承与创新并存,正确引导紫砂文化活动,进一步促进宜兴紫砂文化的繁荣,不断引领宜兴紫砂产业的发展与提升。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紫砂文化促进会,由徐建荣任会长、朱耀华任秘书长。

                                       (陶欣)


陶乡故土的深情回望

——悦读《丁蜀故事》有感

蒋尧基

丁酉春节之前,一本由政协丁蜀镇工作委员会编写的充满乡愁的《丁蜀故事》与读者见面了,可圈,可点,可贺。

钟灵毓秀的丁蜀古镇,有着江南山水的灵气,有着独步千秋的紫砂,在溪流、翠岭、湖光、山色以及陶瓷、陶艺、陶文化的维系下,吟唱着千年不朽的东方神话和传奇故事。

《丁蜀故事》可谓古镇的百科全书,31万多字的厚度,230余幅图片,用“地名溯源”“人物春秋”“陶都风采”“陶乡风情”“溪山名胜”“历史遗存”“诗咏丁蜀”“传说故事”“吾述乡情”等章节,将丁蜀镇的历史变迁、地域特色、人物事件、风土人情、窑场轶事……以讲故事的方式一一道来。仿佛是在这片沃土上弥漫着醇厚的浓香,让丁蜀人在温暖的包围里润泽如水,甘怡如蜜。

千百年来,丁蜀镇的一方水土孕育出无数的杰出英才,书写了出类拔萃的伟业,成为祖国众多领域的“泰斗”和开拓者。例如书中记述的湛然,延续佛教的天台一脉;汤渡的周济是常州词派词论家;蜀山潘氏望族中的潘稚亮,人称“切玉圣手”;宜兴现代教育先驱的吕梅笙;国家名牌手、陶刻大家任淦庭和壶艺泰斗顾景舟;中国立信会计之父的潘序伦;顾浩元、崔鹤鸣、华荫棠开拓了现代陶瓷工业;邓荫楠、葛琴、阿甲、范保文、倪维德、成公亮分别在医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突出。“人物春秋”让原本淡出人们记忆的人和事,重新鲜活起来,风采依旧亮丽。

宜兴是陶都,陶业在丁蜀。读“陶都风采”犹如重温古老而斑斓的陶乡历史,传达数千年的文化骄傲和厚重文脉。独树一帜的宜兴陶瓷的品种体系,紫砂、均陶、青瓷、精陶、美彩陶和日用陶、园林陶、建筑卫生陶、工业特种陶等等,穿越时光,款款而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抖落千年的尘埃,绽放时光流逝中的一段段悠远古韵,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宜陶之旅”。

老街、古村、寺庙、祖宅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陶乡风情的记叙,就像陶土和水、工艺和火的融圆,是一种守望与吆喝,一种色彩和味道。《龙窑烧成习俗》《窑场陶工绝活——滚缸》《旧时南园品“宜红”》《陶乡风味撷趣》等等文章都能勾沉起老丁山,老陶工情感深处的印记,当这些意象的交逢,便是旧时的模样,似缕缕牵挂,在心头缭绕。

“画溪花浪”“兰山烟波”“灵秀楚山”“蜀麓剪影”“铜峰仙源”……描绘出丁蜀镇的优雅环境和秀美景致,徜徉其间,可以沉淀自己的沧桑岁月,怀念与回忆,故乡与亲情,收获难得的舒适,丰富生活的阅历,感受古镇的诗情画意。所以,古代的文人墨客,诗咏丁蜀,留下千古绝唱。例如明·李庶的《蜀山书院》:“坡老仙游世已移,草堂零落只荒基。青山流水谁为主,野草闲花总是诗。”明·王瑞的《罨溪》:“罨画溪头风日晴,青山两岸郭公鸣。斗篱新涨花千点,曾记春深几度行。”宋·蒋之奇的《题到氏田舍》:“六朝冠盖俱尘土,到氏今无苗裔存。当时任昉过田舍,野老犹记查林村”。从诗人的内心赞叹与感慨中,可以读到丁蜀的文化,丁蜀的风景。

“吾述乡情”倍感亲切,体现出作者对家乡的那份深情厚谊。葛伯初先生的《记住乡愁》说得好:“梦萦绕,牵肠挂肚,记忆中炊烟飘过村头。记住乡愁,许多年岁月的守候,我把梦的思念,遥寄春风秋月……千万里永在心上。”

《丁蜀故事》写出了“中国最具文化价值特色小镇”的气质与底蕴,风华与精彩。真的很好!

 

大象智者若愚公

——读《文博专家郭若愚》

当代,能被学术界公认为著名文博专家的并不多见。拜读年前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文博专家郭若愚》一书,不由得对这位文博界前辈肃然起敬。郭老于四年前离世后,其子郭伟亭在父亲生前著书立说的“金梅花室 ”整理乃父文稿、图片,执笔编写了这部记述父亲一生为文博事业活动的轨迹。其中“紫砂壶研究”章节,得到了与郭老生前的挚友和忘年交、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先生的热情相助,为该书打开了一扇“紫砂”之窗。

郭若愚(1921—2012),字智龛,上海市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早年师从郭沫若、郑振铎、邓散木、阮性山等大师名家,学习古文字、文物、考古、书画、金石篆刻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在钱币、紫砂、文房、《红楼梦》等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有影响的报刊、专业杂志上发表了数百篇很有价值的论文,编著了十数部立论新颖、富有见解的学术著作。

《文博专家郭若愚》一书,以传记形式记述了郭老为我国文博事业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的一生,以人叙事,可见老一辈文博专家对学问艺事的虔诚之情。全书约10万字,分“生平篇”“论文著作篇”“书画篆刻作品篇”“文选篇”四个部分,并配有各个时期郭老参与艺事活动的图片127篇,个人篆刻印章和书画作品132幅。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光华大学中国文学学士。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上海文化部文物处副处长唐弢先生将文物知识渊博的郭若愚调到文物处工作,后又调至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任考古部副主任,参加马桥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参与举办“太平天国进军上海展”等多项工作,后长期供职于上海博物馆,至1979年退休后仍被“上博”留用,并参加各类社会学术团体和受聘社会学术工作,成果斐然,可谓老骥伏枥,余热生辉。

郭若愚先生是一位坚守文博阵地的专家,也是一位学养深厚的谦谦学者。书中“生平篇”为读者展示了郭老在新旧社会各阶段的际遇沉浮、历史细节、思想抱负。“论文著作篇”则涵盖了他对甲骨学、楚简文字、考古、篆刻、书法绘画、名砚、古钱币研究、紫砂壶研究、《红楼梦》研究、《落英缤纷·师友忆念录》等丰富内容,每章每节,承载了光华的流转,闪烁着清澈的灵性,凸显出那一代文化人文化的自觉。

2008年,郭老已届八十八岁高龄,上海古籍出版社为其出版《智龛品砚录》《智龛品钱录》《智龛品壶录》,组成郭若愚博物品鉴系列丛书,他经眼的文物多,又熟悉大量的古籍文献,擅长对文物的考证,书中介绍了许多传世精品,追本溯源,论述周详,又有相关的俗语趣事,且有实物照片、拓片比对,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体验。这次将《品壶》《品砚》《品钱》的精华要点,编入新书之中。如读书的《紫砂壶研究》章节,就选自《品壶录》中的精彩要点,列出郭老在《紫砂春秋》《江苏陶艺》《宜兴紫砂》上刊登的学术研究文章19篇文章条目。全文刊登了宜兴陶协会长史俊棠先生为《品壶录》作序,全文2000余字,回忆了郭若愚先生在1985年上海紫砂协会成立担任副理事长,热忱地参与协会的各种活动,以及晚年执着紫砂研究取得的学术成就。序言中说,郭若愚先生一辈子做学问,成果颇丰,但为人谦和而让人敬重。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但仍不顾年迈体弱,孜孜以求为宜兴紫砂文化研究作贡献,不论做壶的还是玩壶的都对之心存感激。

郭老于2012年10月12日在上海曙光医院病逝,享年92岁,上海博物馆民进支部撰写的挽联:“菊月落英上博花甲失元老,重阳沉霞史坛尊前悼杂家。无愧南国大象智者,是真名士般若愚公。”为文博专家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崔听槐)

 

艺彩生辉

——故宫紫砂回乡展参观有感

潘奕宇

说起最近紫砂圈发生的大事,莫不过是宜兴紫砂走出中国最高艺术殿堂故宫回家省亲办展了。因送展的缘故,在正式开展前,我曾有幸先睹为快,但只是匆匆看了几眼,并未细赏。鸡年春节之后,单位组织前去学习参观,才有机会慢慢品味这皇宫中走出的艺术珍品。

展名起得很有意味,"紫泥清韵 皇家品位",紫泥是制作紫砂壶的主要泥料之一,所谓"紫气东来",紫色自古被视为祥瑞之色、雍容之色,烧成后大多呈现紫色的紫砂却带着一股朴实无华的独特清韵,也许正是这种气质,紫砂得到了帝王的青睐,成为宫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器兼艺术品。

走进展厅,壶、瓶、盘、盆琳琅满目,体现出宜兴紫砂的可塑性之强;描金、剔红、粉彩、珐琅精美绝伦,显示了宫廷匠人的高超技艺;时大彬、华凤翔、陈鸣远、邵元祥历历在史,都是为宜兴紫砂发展做出贡献的先辈们,令人敬仰。这不仅仅是一场回乡展,也是民间紫砂艺术与宫廷高超技艺相结合的成果汇报。能在紫砂的故乡看到这样一场“人间难得几回闻”的展览,也是难得的福分。。

摆在中央最显眼位置的是被故宫定为一级甲等的文物——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这是一把很有意思的壶,明代的壶身却披着清代的漆衣,这也给故宫专家为其断代出了难题,也许是乾隆皇帝太喜欢这把时大彬做的紫砂壶,就叫工匠给髹了漆吧!这把身披红漆的紫砂壶方体圆口,印证了古人天方地圆的思想,四面开光,中间雕刻松荫品茗等图案,壶嘴壶盖等处皆饰有祥瑞图案,壶底隐现描红漆"时大彬造"四字楷书款。看着这通体的红漆,想起之前看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漆器组修复的乾隆御稿箱,也是剔红工艺。据介绍剔红需要在胎体上髹层层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则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后,半干时描上画稿再雕刻花纹,工序十分繁琐,不禁令人感叹古人的精妙技艺。紫砂虽然不适合髹漆,但这个也许是乾隆一时兴起的决定,造就了一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剔红紫砂壶。

在展厅中转个弯,展览的是紫砂制的文房雅玩。这次从故宫借出了4件形制相同的笔筒,其中只一件被摆在中央的独立展柜中,本着"放在中央必是好物"的原则,我也凑近一看。并无特色的笔筒,近前一瞧方知其中奥妙。笔筒以绿泥制成,且是紫砂泥料中珍贵的桃花泥。据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介绍,所谓"桃花泥",是以此种泥料制成的器物烧成后,置于太阳光下,透过阳光能看到胎体中有丝丝缕缕的泛红,如朵朵桃花一般,当年喜爱宜兴紫砂器的日本人就给它起了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笔筒口底大小相同,口沿为髹漆描金回纹,底部髹黑漆,附有漆座,云纹三足。笔筒外壁描金堆绘山水人物,以大面积的留白表现水天一色、烟波浩淼的景致。远处寒山层层叠叠,若隐若现,近处的芦苇随风摇曳,婀娜多姿,偶见一叶扁舟行驶在辽阔的江面上,仿佛与这山水融为一体,谓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欣赏完笔筒,又被一只特大花盆吸引了眼光。这是一只紫砂制的花口大花盆,高颈喇叭口,口呈菱花状,扁腹圈足,体积之大可容纳七八岁的小孩,器表光滑,色泽醇厚。能以紫砂做如此大器,可谓不易。据说这只花盆曾经被用来抵住被风吹得吱呀作响的宫门,真是“大材小用”,但“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也许正是这如同守门人一样工作,才使得这花盆在经受日晒雨淋后,在默默无闻中迸发出华丽的光芒,以其朴实无华之美获得了众人的欣赏与赞美。

这是一场来自皇家的饕餮盛宴,每走至一处,都能从细微处发现惊喜。小小一丸阳羡溪头土,能够制成器物走入紫禁城,离不开祖祖辈辈勤劳的双手和钻研的精神。即使紫砂没有穿上了描金、髹漆、珐琅等华丽的外衣,仅凭朴素的外表和沁雅的气质就能俘获人心,这也许就是紫砂能够上贡皇家下供百姓的魅力所在吧!

 

阿甲的丁蜀情缘

今年是阿甲先生诞生110周年。丁酉新年之前,阿甲的二儿子符丐君寄我两卷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阿甲戏曲笔记》,使我联想起20年前,张达三先生(已故)曾经在《陶都报》上撰写的几篇《阿甲涉世》的文章。如今我重新整理,以飨读者。

我国著名的戏曲艺术家阿甲先生(1907~1994),姓符名律衡,曾用名符正,符正宝,1907年出生于武进县湟里镇。上祖开木行传至他父,由于不善经营,糊涂荒唐,鸦片成瘾,未经几年就债务累累而破产。经济断源,生活困难,三餐难度,他父自叹受罪作孽总不能祸害幼儿,千思万想只得将儿子阿甲送往宜兴周墅阿姨家抚养。

阿甲的姨夫袁百川是私塾先生。阿甲的姨娘是袁百川的填方,前妻张氏有子名盘根比阿甲大得多。阿甲与父亲到了周墅古塔,见姨夫姨娘之后,喊得亲热,把他们喜得眉开眼笑。从此,阿甲就留在姨夫家读书,由于他天智聪明,不甚费力,今天教过,明日就会背诵课本。阿甲写字先写印本,不日脱手,笔划流畅,起落有制,写得笔笔秀丽,字字端正。放学后农村孩子玩“抢江山”游戏,阿甲虽然人小,却往往能智取。姨夫看到后默默点头:“孩子聪明,将来定有出息”。阿甲的书法写得很好,到年底过春节前,村上农户都请他写春联,引得村中王凤岗、吴中言等大户都来请他写6尺、8尺的中堂巨幅大对,他人小只能站在小板凳上写成。年仅10岁的阿甲就荣获“十龄神童”的雅号。过了几年,由于他的表兄要结婚只得让出他俩的住处做新房,他就住进姨夫胞弟百林家里与堂表弟茂芝共榻同睡三年。后来,阿甲又借居三洞桥周德发家的粮仓搁铺。这年他14岁,生活已能够自理。

在周家粮仓搁铺,阿甲也非常满足,并与周老伯儿子成了同窗挚友,早夕相聚,十分要好。

他平时还帮干农活,周老伯倍加欢喜,亲如家人。一年过去,突然姨夫袁百川不幸病故。表兄袁盘根继承父业扔开私塾。阿甲感到死读古文枯乏无味,自动退学。在周家发奋学习新文化,作文、写字,如同一日三餐;同时又学绘画,先临摹画册,后到郊外写生。山山水水,旷野田陌,笔下生辉,一幅深秋山水画,画得天高气爽,云淡风清,金谷待割,群雀争食,山上青松茂,残花野菊黄,秋意盛浓。周老看到点头称赞,赏识山水画得确如身临其境。入冬,他到双桥绘画太湖风景,知情者都跟随而去,引得正在田间耕作的农民们也放农活前去围观。他定好方位,先蘸淡墨下笔,画太湖水天相依,一望无际,湖面白浪滚滚。再以浓墨调色,画上点点风帆,自远而近,太湖里的山峰画得隐约可见,有动有静。观众中有一位年龄较大的青年叫冯盘清,看得似痴似迷,回家后禀告父亲。其父早知周墅“十龄童”符律衡,第二天父子同去周德发家探望周老伯要盘清跟阿甲学画。阿甲把早就画好的《采药老翁》相赠。此画画得与古代名作无异,可称传世珍品,曾于1988年4月26日刊登在《宜兴报》上。

阿甲16岁时第三次迁居就去了震东乡冯家村冯盘清家。冯家东临太湖,风光宜人。此时秋收秋种虽已结束,但渎上四季五闲,种青菜、萝卜、芋头、百合,还要櫵芦,编织芦席,养蚕缫丝。阿甲也帮干些农活,有闲去湖边走走,捕捉景头,回家构思画面。到年底,为农家挨户写赠春联。有次冯盘清把阿甲写的春联送给双桥村大户范家,范家母子见春联写得不但字好,句子也新,十分欢喜,春节就邀冯盘清同阿甲去吃新年酒。范母见他品貌端正,文质彬彬,谈吐风雅,到有三分器重,方准儿子与他交友,经常往来,如同兄弟。人们喜欢阿甲,视为村上一宝,阿甲叫符正,村民索性喊他为正宝。这就是阿甲又名符正宝的来历。他经常去双桥,有时深夜回冯家村,由于当时太湖上有土匪绑票,为了以防不测,范母与冯家盘商定,叫阿甲搬进范家住宿。范家藏书较多,阿甲如鱼得水,熟读古今经典,受益匪浅。他在读书写字绘画之余,出门散步,总要哼上几句: “平生志气运未通,蛟龙困在浅水中,有朝一日春雷动,得会春风上九重”,启发他胸中抱负。河西邓荫南先生听得,非常羡慕,逐渐接近,交为挚友。后来邓到常州省五中读书,每到寒暑二假回来,与阿甲促膝谈心。邓氏三代中外科名医,荫南出生医学世家,祖籍无锡南门江溪桥,叔父三人皆医道闻名。1908年宜兴缺少外科高手,祖父应名士储南强先生的邀请到蜀山开业应诊,医寓设南街潘毓麟宅内,不久声誉鹊起,求医者众多。后经范卓如牵头,迁至双桥建家立业,题额“慕陶堂”。

蜀山这地方人文荟萃,特别是学唱京戏蔚然成风,朱东山家就是票友社,参加者甚众。阿甲经常逛蜀山,并去票友社听戏,不知不觉中也默默地跟着唱,后来逐步亮出声来。大家见阿甲十几岁就会唱戏,就邀请他唱一段,于是,阿甲声音宏亮地有板有眼地一连唱了两回戏,博得全场喝彩。

蜀山是古老的集镇,人情风俗很有礼仪,交往中阿甲与潘毓麟、须生荣等结为朋友。他是有名的“十龄童”,名扬四邻八乡。当时,湖?省庄的山农比较富裕,多数砌了新屋,想用书画装点,就请阿甲进山村书写作画。山里人十分厚道,敬之如宾,酒肉相待,但阿甲不善用酒,就泡上好芽茶代酒,每到一家都热情款待。从年底写到年头家家请写,春节时回双桥,山农送钱送物。须生荣是医生,思想进步,两人交往甚密,蜀山永兴裕窑货行朝俸施林生为他俩周旋。后来阿甲为避嫌,就搬去蜀山南街居住,与徐祖纯相隔百步。阿甲还向徐借得留声机一只,跟着唱片学京戏,还经常天未亮就到蜀山山顶吊嗓子。他有时住蜀山,有时回双桥,往返不定。宜兴县长王孝琛久闻十龄童阿甲是奇才,尤以书法为最。有次在祭孔节时,县长派役使用青布小轿将阿甲抬进衙门。堂上官员满座,显庆寺的一位书画誉世的高僧也在场。书斋笔墨齐全,阿甲当众挥毫,执笔蘸墨书写“国泰民安”四个大字,道出了人民的共同心声。众官员见之无不啧啧有声,高僧也翘起拇指连声叫好。县长即命文书捧出文房四宝,当众赐赠。就此一举,声振全县,为他今后前途打好基础。

阿甲先生生性随和,忠诚老实,十分能干,深得他人爱戴,久而久之,范母对他完全信赖,如同家人,后来指小女范小兰婚配与他,地方士绅及群众也都尊重他。有一天,周墅传来噩耗,阿甲表兄病故,理当前往吊孝,范母知他手中无钱,就为他备办一份厚礼。从中可以看出阿甲深得范家厚爱。阿甲由于在宜兴的知名度,他当了宜兴报馆记者,有如此身份,十分便利他的工作。那时,他已与和桥闸口的共产党组织有关系,经常到蜀山、丁山、汤渡、宜兴显庆寺等地活动。宜兴“二七”暴动,广大农村、山区都冒出革命的熊熊烈火。阿甲先生早已住进显庆寺,危机之中与知能小和尚一起营救了团支书宗钟等二名革命志士。

1938年春,他奔赴延安,考入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始用艺名“阿甲”,从此开始他的中国京剧艺术探索和改革实践之路。

                                                              张达三撰稿      蒋尧基整理

 

家乡的悠远古韵

尧 基

今年春节假日,我陪同远道而来的客人,漫步在如画的东氵九景区以及富有文化气息的文化中心,走进了开馆不久的宜兴市博物馆,又一次感受到宜兴的古今文明。

正厅,耸立了周延儒的石碑坊,纪念这位会元、状元和明朝最后一位首辅大人。周延儒(1593~1644)字玉绳,号斋,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会试、殿试皆为第一,连中会元、状元,授翰林修撰,时年仅21岁。崇祯四年升为首辅。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兵入关,周延儒自请视师,却假传捷报蒙骗皇帝,被流放到边疆,不久崇祯下令周延儒自尽,终年53岁。周延儒是忠、是奸?让历史评说,作为乡贤名士,还是值得纪念的。

碑坊右侧的展厅,是一个轰动一时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紫砂回乡展。“紫泥清韵、皇家品位”的130件紫砂艺术品回家省亲,真让游人一饱眼福。宜兴紫砂陶自明代起就进入宫廷,清朝各位皇帝均对其喜爱有加,并使之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目前故宫博物院藏有宜兴紫砂陶500余件,其中200多件清宫博物院旧藏犹为珍贵,为世所罕见,堪称经典名作。我们一一观赏了这些名贵的紫砂器,不管是宴飨佳器,文房清供,还是雅玩陈设,无不体现宜兴紫砂的皇家品位和高贵气质。

宜兴市博物馆很有气派,我们一一走进通史馆、现代名人馆、风土馆、尹瘦石收藏馆、钱松喦、钱紫筠艺术馆、吴冠南藏品、作品陈列馆、茗茶名壶馆七个展厅,在古城宜兴的悠远古韵中,触摸到了曾经的沧桑和繁荣。从一件件文物中,见到了宜兴人的智慧和创造。

陶瓷融入宜博,与人文融为一体。通史馆的第一个雕塑场景,就是远古时代的宜兴先民们制作陶器,他们在参天大树下,小河流水边,抟泥制罐,搜集柴火,十分生动形象;凸显出宜兴七千多年制陶史的一个立体画面。陈列的这些原始陶罐、陶盂、陶瓶等等,说明了一点,就是宜兴的先民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和应用陶器,而且不少陶器造型硕大,形制古朴、品种多样,采用装饰。通过历代的陶器展示,使原本有些遗忘的东西,又在心里明晰起来了。我感觉每一件精美或质朴陶瓷物品都可以折成一页书简,然后装订成册,构成宜博的特色专辑,融合宜兴传统情致,传唱陶瓷文化的曼妙。

漫步在宜博馆,是一次品读阳羡文化的旅游,真真切切地品味到宜兴的老滋味,见识到街坊里弄、深巷老店的旧时模样和市井风情,以及老一辈艺术家的精品力作。这些展品,这些塑像,默默地彰显古城内敛的热闹与涵养。尤其是浸润得相当古旧的背景,真的让人跌进了旧时的回想,商铺、酒肆、茶馆、货朗担……见到这些,除了亲切、熟悉,还有是内心的宁静、感激。我们在新春佳节里的畅快闲走,收获了雅致的幸福,欣赏到了家乡的厚重文脉和精彩表情。

 

近年国际贸易关税总体稳定 

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16年贸易政策的主要指标与趋势》,2008年以来,国际贸易关税水平总体稳定。截至2015年,发达国家进口关税约为1.5%,发展中国家相对较高,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尤高,约为8.5%。2015年关税水平较2008年有所下降。其中,农产品和自然资源关税下降受益于多边自由化和优惠贸易安排,制成品关税下降则主要是由于优惠贸易安排。

由于最惠国零关税和优惠的免关税安排,世界贸易中很大比例仍享受零关税,但其余部分则被征收很高关税,其中农产品平均关税高达20%,制成品平均关税高达10%。

不同产品关税差异很大。总体来看,农产品关税大大高于制成品和自然资源关税,纺织、服装等对发展中国家很重要的产品关税也较高,分别为5%和7%。南亚、东亚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一般对农产品征收较高关税,而拉美和发达国家农产品关税则相对很低。仅南亚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对制成品征收高关税,平均关税分别为10%和7%。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发展中国家对很多农产品征收高关税。高关税主要集中于对低收入国家重要的产品,如包括大多数农产品、纺织品、服装和皮革等。国际贸易中,10%的食品和10%服装遭受的关税都在15%以上。

由于区域贸易协定,区域内贸易关税通常比区域间贸易关税低。很多南南贸易仍遭受高关税障碍。东亚对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出口要缴纳11%的平均关税。区域贸易协定往往有利于区域内贸易而不利于区域间贸易,但在不同地区效果不同。拉美国家在本区域内贸易享有很大优惠,东亚国家在本区域内贸易优惠不大,南亚和东亚国家与拉美国家贸易时处于不利地位。

尽管最不发达国家在很多发达国家市场享有免关税待遇,发展中国家出口,特别是东亚、拉美和东非国家的出口依然面临较高税率。拉美国家面临很高税率,因为其出口中很大份额是农产品。由于出口结构及优惠税率有限,中国出口比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税率都要高。东亚和南亚出口商面临的关税最高,平均在3.5%。对这些地区的很多国家来说,主要贸易伙伴之间降低关税仍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出口。                                                               (消息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谭泉海因病逝世

2月14日早上,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发出讣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宜兴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民建宜兴市原主委,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谭泉海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13日21时06分逝世,享年78岁。

谭泉海出生在和桥镇,20世纪50年代随著名老艺人任淦庭学陶刻,在长期的陶刻装饰工作中,他细细揣摩“曼生三刀法”、郑板桥书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其陶刻作品曾获1984年德国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奖,并到台北和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画展览。凭借不凡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谭泉海从1987年起,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并且连续三届担任宜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谭泉海不幸逝世的消息传开,许多市民深表痛惜,尤其是紫砂界人士纷纷追忆往昔,悼念这位在陶刻装饰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回忆,“2月6日他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顾绍培以及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一起去市人民医院探望谭大师,那时他的精神已经不是很好了,不能交流了。很悲痛,紫砂界痛失了一位大师,一位‘工匠精神’的楷模。”谭泉海的师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在2月13日晚上得知消息后,和紫砂界同仁一起写了一副挽联:“一笔泽乡关,德逐蠡水举世可效;双鬓润故土,艺鼎蜀山千古流芳”,照应谭泉海兢兢业业执着于陶刻艺术的一生。(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