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6第十一期


2016-11-25  

借力丁蜀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契机

陶瓷城加快市场转型升级亮实招

传统陶瓷市场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新挑战,加快市场转型升级?对于已有八年成功运行经历的中国陶都陶瓷城来说,同样面临着新课题,“近两年来,市场销售不景气,礼品市场、收藏品市场回落大,电商发展对线下传统市场冲击大,分流了终端客户,高端客户明显减少,这些都是市场发展中新的挑战。唯有更新观念,在市场转型升级中,以丁蜀

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为契机,协调并进,融合发展,已经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这是日前陶瓷城常务副总经理、陶瓷城博览中心总经理范淑云对记者说的一席话。

中国陶都陶瓷城运作八年来,已集聚了以营销紫砂为主的商户1200余家,市场管理规范,诚信经营蔚然成风,年营销额约达30亿元。与市场规模效应相适应的陶瓷城博览中心,不仅有以紫砂为代表的“五朵金花”,还汇聚了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的名窑名陶名瓷、名人名作名品,几年来在此举办、承办、协办的各类活动达200多场次,其中包括最具影响力的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及作品展览、文化旅游、经贸洽谈等活动。每年接待中外嘉宾约20余万人次,其中有接待从中央、省、市党政代表团200多批次。曾先后被授予或荣获宜兴国际陶瓷艺术交流中心、宜兴市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无锡市五星级文明诚信市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江苏省“正版正货”示范商业城、江苏省文明诚信市场、全国诚信示范市场等10多项殊荣。

光环和荣耀面前,当今传统市场的经营模式必须顺时应变,及时应对。范总说,具体对策措施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

适应新趋势,应用新网络,建立电商大平台。发挥中国陶都陶瓷城官方网站的功能,引导市场业主线上线下联动经营,有100多家商户在网上长年宣传,目前又申报在淘宝网建立了经销店及微信、微博平台,为全方位宣传创造条件。同时整合陶瓷城服务业集聚区的简单网站、网页,以现有陶瓷城官方网站和有关业主自办电子网站为基础,进一步整

合资源,建设集聚区内综合性的电商大平台,促进市场转型升级。

鼓励品牌创建,保护知识产权,打造紫砂大品牌。在陶瓷城1200多家经营业主中有80%以上既经营又制作紫砂,设计创新作品繁多,但少数业主、陶艺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个人原创作品不申报,商标不注册,对此,市场在省市的引导下多次聘请市法援中心法律工作者走进陶瓷城作法律咨询辅导,专授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申报,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至目前,市场业主共申报专利1000余件,注册著名商标6只,未来,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在面上推进,为提升商品品位和价值打造紫砂大品牌。

完善服务功能,提升管理水平,搭建服务大平台。具体做法:一是建立健全一整套规范可行的管理制度,如市场物业管理、诚信经营质量承诺、安全管理等各项制度;二是投入100万元建立了市场全覆盖消防安全监控管理中心,落实工作制度和规范台帐,为建设技防、平安市场奠定基础:三是建立和发挥陶瓷城同业商会党支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服务业主、会员,目前有会员200多家,常务理事50家,市场党员18名,商会帮助业主沟通联络,上下协调,排忧解难,搭建交流、合作、外出参观考察、展览展示等平台,帮助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四是精心组织策划,拓展会展经济。为不断提高商会的凝聚力、影响力,采取请

进来办展、促销举措,集聚人气,繁荣市场。几年来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将继续在拓展会展经济上亮实招,以期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综合市场特点,挖掘历史文化,发展陶瓷文化大旅游。根据10月份丁蜀已被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之前紫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在丁蜀镇已经启动的实际,且陶瓷城作为陶都宜兴新十景之一,并已纳入无锡市旅游新景区,为更好地融合到丁蜀镇建设集紫砂文化旅游、体验、制作于一体的紫砂文化旅游产业之中,明确以紫砂为主题进行开发,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对现有的陶瓷手工作坊进行提格升级,博览中心进一步装修完善,新开设体验式陶吧,与国松艺术馆经典藏品交相辉映,集聚人气,展示陶瓷文化和陶瓷历史,把陶瓷城打造成特色鲜明的陶瓷旅游文化品牌和新的亮点。

开展信用等级评比,创建诚信经营示范市场(户),弘扬诚信大品牌。几年来,陶瓷城以评创诚信星级户为抓手成效明显,社会公信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已评出了市场达标诚信经营户436家,市、省、全国

诚信经营户分别为56户、102户、59户,省“正版正货承诺企业”28户,为市场业主树标杆、立榜样,且年年出新招,见成效。这一工作已进入了市场的常态化管理。(崔听槐)

 

第二届省陶艺大师(名人)在锡领证

11月11日,第二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陶瓷艺术名人颁证仪式在无锡市太湖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在获得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的40人中,我市有36人;获得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荣誉称号的58人中,我市有53人。

中陶协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省经信委副巡视员阎浩、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巡视员叶江虹、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峰枫、宜兴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刘亚民、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省陶协副会长何祖伟、无锡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沈伟明、宜兴市人社局局长蒋德荣、市陶协副会长、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及10位国大师徐秀棠、汪寅仙、何道洪、顾绍培、鲍志强、曹婉芬、毛国强、徐安碧、李守才、吴鸣;颁证仪式由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史俊棠主持,省陶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鲍建生宣读评选结果,由省人大办公厅副巡视员叶江虹宣读省陶协荣誉会长、中共江苏省委原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沈达人的贺信(全文见2版);范泽锋、朱丹分别代表本届省陶艺大师、省陶艺名人表态性发言;入选的第二届40位省陶艺大师和58位省陶艺名人全部出席颁证仪式。

省陶瓷艺术大师、陶瓷艺术名人评选工作始于2011年,每五年评选一次。今年初,江苏省陶协在我市启动第二届大师和名人评审工作,全省有来自宜兴、南京、苏州、高淳等地以及相关院校的126名陶艺人员申报参评,专业包括制壶、陶刻、雕塑、均陶、青瓷、彩陶等。经过对个人申报资料打分、参评者互评、实际操作考核等,于7月上旬结束评选并在网上公示。

“传承与创新——省陶瓷艺术大师、陶瓷艺术名人作品展”,同时在无锡市太湖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2016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上亮相,展出了此次新晋省陶艺大师、陶艺名人的精品力作198件。其中省名人的116件作品参评,有10件精品荣获了本次国际设计博览会的奖项,一等奖:鲍曙岩的“玉带拱璧壶”;二等奖:吴奇敏的“宋韵提梁壶”、吴娟的均陶“鹰击长空瓶”、王志刚的雕塑“孺子牛”;三等奖:曹奇敏的“独吟壶”、王光永的雕塑“三个老友”、沈建军的彩陶“汉龙瓶”、沈锡芬的“美仑菱花提梁茶具”、孔良法的陶刻“山水画挂盘”和潘小忠的“知足常乐壶”。(陶讯)


文心壶韵三十年   紫砂巨变今胜昔

——“首届紫砂散文节30年回顾”在陶都举办

11月16至18日,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宜兴市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文心壶韵三十年首届紫砂散文节、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座谈”在陶业重镇丁蜀镇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山东、湖南、江苏的作家、学者和紫砂大师等50余人相聚在一起,共话紫砂。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储福金、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赵德发、中国少数民族文协副主席尹汉胤、北京《文艺报》原副总编吴泰昌、天津百花出版社原主任谢大光、南京《钟山》主编贾梦玮、泰山出版社副总编李北山、《上海文艺》副主编张定浩、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著名散文家赵翼如、黄单华、许墨林、章辰霄、盛畔松,无锡市作协主席黑陶、宜兴市委宣传部部长沈晓红、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副会长鲍建生、徐建荣、市作协主席徐风、副主席陈锡生、戴军、市文联秘书长吕瑞芳、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国大师徐汉棠、徐秀棠、范永良、省大师范伟群、史小明、阳羡茗陶苑总经理李爱林、紫砂二厂书记范军荣以及媒体和网络记者等济济一堂,共同回忆文心壶韵三十年的巨大变化,展望文化紫砂的无限生机。

30年前的1986年11月16日至18日,当时的江苏省作协和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共同举办了“首届宜兴紫砂散文节”,叶至善、林非、艾煊、陆文夫、高晓声、海笑、柯灵、白桦、菡子等50余名国内著名作家、记者、教授来到宜兴,感受宜兴紫砂与紫砂文化的魅力,留下不少精彩的文章,颂扬宜兴紫砂的典雅与神奇,最后,编辑出版了《紫砂春秋》,为弘扬紫砂文化开创了时代先河。

30年后的今天,新朋老友们又相约在宜兴丁蜀镇,共同回望“文心壶韵三十年”的沧桑巨变。1986年的时候宜兴紫砂生产企业仅有二家,那时,宜兴紫砂工艺厂职工1108人,宜兴紫工艺二厂职工1260人,也就是说1986年紫砂从业者2368人,加上周边农村零星乡坯加工户,两厂相加年产值为1668.61万元。而如今,据相关数据显示紫砂从业人数有4万多,年产值78亿元。

在本次的回顾发言中,吴泰昌、谢大光、赵翼如、章辰霄、徐汉棠、徐秀棠、范永良等几位首届紫砂散文节的参与者、见证者,都感慨万分,赞叹宜兴紫砂的繁荣兴旺。初次到宜兴的阿来、赵德发等外省的作协领导、杂志主编们就“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发表了真知灼见,认为紫砂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而文化紫砂是进代的开创,体现了传统的力量,人才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和领军人物的作用。紫砂与文学结合,是把文学的发展,带入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同时给紫砂文化注入了生生不息的人文资源。

史俊棠会长满怀深情地主持了座谈会并就“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作主旨发言。黑陶、徐风分别代表无锡市作协、宜兴市作协致欢迎辞。

沈晓红部长在致辞中指出:三十年文心牵伴,半甲子壶韵情长。宜兴紫砂,陶都独有,世界唯一,在千百年薪火相传中成为无与伦比的陶中瑰宝。紫砂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和实用功能,尤其是文人壶,融入了文化,更受人们喜爱。紫砂与人文结缘由来已久,紫砂故事经文人的创作,饮誉中外。1986年的首届紫砂散文节,作家们饱醮笔墨,让紫玉金砂熠熠生辉。今天以壶为媒,以文会友,就是希望多形式、多层面地把文化请进来,让紫砂推出去,使作家、学者感受紫砂、认识紫砂、多写紫砂,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宜兴紫砂早日入选世界“非遗”而共同努力。

活动期间,与会者参观了顾景舟艺术馆、徐汉棠紫砂艺术、长乐弘、范家壶庄和阳羡茗陶苑。(蒋尧基)

 

“陶园顾脉”紫砂作品展在东莞举办

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紫砂文化分会成立

11月3日下午,陶园顾脉——顾绍培师生紫砂作品展在广东省东莞市莞成美术馆成功举办。共展出顾绍培师生作品300余件,其中原创造型达90%以上。东莞市政协副主席朱伍坤、东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李炳球、莞城区区长陈慧贞、党委副书记张彤飚、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梁海潜等,宜兴市政协主席邵亚群、宜兴市政协秘书长闵曲成、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江苏省陶艺委秘书长史小明以及顾绍培弟子等出席开幕式。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在紫砂门类上涉足广泛,在紫砂造诣上鸿儒硕学,从艺50多年来,创作了许多风格卓尔不群、蕴含文化内涵、艺术品味高雅的紫砂精品,在海内外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顾绍培更是紫砂创作中坚力量的榜样和导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紫砂艺术人才。本次展览由莞城美术馆与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和顾绍培艺术馆共同主办,宜兴紫砂工艺厂、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紫砂文化分会协办。展出的300余件紫砂精品,由顾绍培及其徒弟、徒孙创作,涵盖盆、壶、瓶、尊、筒、雕塑等,原创造型达90%以上,每一件都独具匠心,令人叫绝。另外,此次展览正值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紫砂文化分会成立之际,对进一步促进茶文化和紫砂文化在东莞的交融与发展意义非凡。开幕式上,莞城美术馆还收藏了顾绍培等捐赠的《大线元壶》等17件紫砂作品,并颁发了收藏证书。

邵亚群在开幕式上说,顾绍培作为当今紫砂界最具实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制壶、制瓶、制盆领域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对传承、弘扬、发展紫砂艺术具有积极意义。此次展览,既是为了展示紫砂魅力,也是为了传播紫砂文化,将新时代新面貌的紫砂工匠精神呈现给东莞的朋友们。他同时希望广大陶艺工作者,更好承担传承、弘扬紫砂文化的神圣使命,营造紫砂创作百花齐放、紫砂传承人才辈出、紫砂发展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为繁荣紫砂陶艺、建设文化宜兴作出更大贡献。

11月2日东莞茶文化促进会紫砂分会就职典礼举行,授予史俊棠先生为荣誉会长,徐建荣先生为名誉会长,顾绍培、汪寅仙、何道洪、鲍志强、曹婉芬、毛国强、季益顺、潘持平为顾问。这表明东莞与茶文化、紫砂文化的相融积累了一定的规模,成为推动宜兴紫砂文化发展的温暖和谐的大家庭。(陶萱)

 

贺 信 

各位陶艺大师、陶艺名人、同志们:

    获悉在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举办期间,新评选的第二届省陶艺大师、省陶艺名人将有作品展览并要为你们颁发荣誉证书,我十分高兴。

    江苏是陶瓷大省,也是全国重点陶瓷产区之一。今年初,省陶协启动了5年一次的第二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名人)的评选工作,经公平、公开、公正的严格筛选,评选出40位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和58位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在作品展览暨荣誉证书颁发的时刻,我向各位入选的省陶艺大师和省陶艺名人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很高兴地看到江苏陶瓷技艺人员队伍在不断壮大,陶瓷艺术不断提升,新品迭出,续写着江苏陶瓷的新篇章、新辉煌。在本次评选活动中,倾注了省陶瓷行业协会秘书处和省陶艺委同志们的大量心血和辛勤劳动,也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多年来,省陶协、宜兴市陶协为江苏陶瓷的发展,为陶艺队伍的人才培养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巩固和提升了江苏陶瓷艺术在全国的应有地位,在此,应予充分肯定。这次参评的作品,彰显了传承的力量,和上届相比,又有了明显的提高,可喜可贺。

    衷心希望这次入选的省陶艺大师和省陶艺名人,要以此为新起点,谦虚谨慎,不忘初心,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修身立德,人艺兼优,做一名德艺双馨的陶艺家,在专业上,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做一名名符其实的江苏陶瓷艺术领军人物,让江苏陶瓷艺术绽放出更多的精彩。

                                       沈达人

                                  2016年11月11日


范泽锋在颁证仪式上的发言

尊敬各位领导、老师、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作为获评的第二届省陶艺大师的代表,在这里发言,倍感自豪与荣幸。首先我代表获评大师、名人的所有陶瓷艺术家,感谢行业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师友们的指导与帮助,同时也向所有为陶瓷事业努力付出的同仁和爱好者们表示真诚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

    荣誉称号的评定,对于每个陶瓷从业者来说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个人而言,能获得如此殊荣,内心也十分激动。当然,激动之余更多是觉得肩上的责任又重了,因为荣誉称号是对陶瓷从业者的一种认可,更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以更严谨的态度去要求自己,以更严苛的要求去对待陶瓷,向德艺双馨的老一辈陶瓷艺术家学习,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做好“传帮带”。我们要为陶瓷事业的良性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年轻力量,真正的做好弘扬陶瓷正能量,传播陶瓷文化。

    近年来,全国各行各业都推行工匠精神。在我看来,“工匠精神”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和一份责任,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当然工匠精神的推行,首先需要做好“诚信”。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原。用到陶瓷行业,诚信更是立业之基,行艺之本。对社会诚信,对陶瓷诚信,对自己诚信,把诚信作为工匠精神的起点。

    我们不会沉醉在今天的喝彩与掌声中,会把荣誉当做新的起点,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虚心学习,努力进取,在陶瓷艺术的道路中不断提高与完善自己,以此来回报社会各界对于我们的期盼与鼓励。  

 

紫砂壶泡茶安全性研究成果在宜发布

由中国茶叶博物馆、宜兴市茶促会、宜兴市陶协、中国农科院茶研所主办的“壶韵茶更香”系列活动,于11月20日上午,在中国紫砂博物馆拉开帷幕。当天,“紫砂壶泡茶安全性研究”成果由专家向社会公开发布。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杨亚君、副会长王敖盘、钱胜华,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中国紫砂博物馆馆长周小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省陶艺大师范伟群、史小明等以及茶人壶友百余人参加了成果发布。

宜兴紫砂壶为茶而生,因茶而兴,历千百年而长盛不衰,形成了深厚的紫砂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为科学地让大众对紫砂壶泡茶安全性问题的了解,宜兴市茶促会与农科院茶研所合作,由副所长鲁成银领衔组成“紫砂壶泡茶科学研究课题组”,历经两年多时间,大量分析实验数据表明,所选择的各种紫砂泥料的紫砂壶泡茶的安全性毋庸置疑,并出版了《壶韵茶更香》一书,用大量事实数据正本清源。本次活动中,茶研所副所长、研究员、国家一级评茶师鲁成银现场用投影图版的形式,向茶人壶友作“宜兴紫砂壶泡茶安全性研究报告”,从实验材料、仪器分析、实验结果作了翔实的论证和解读。

在同时举行的“开壶抱茶香天下”活动中,安排了“茶与紫砂研讨会”,参观煜泰紫砂手工基地、前墅古龙窑、紫砂工艺厂、中超利永生态园及利永紫砂博物馆等。(本报记者)

 

吕俊杰在联合国总部说紫砂

11月1日下午2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吕俊杰应邀,在联合国总部为50多位各国外交官讲述中国宜兴紫砂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这是第一位走进联合国总部传播紫砂知识的陶艺大师,也是宜兴紫砂的骄傲。

图为:吕俊杰当场在紫砂画册上为外交官们签名。(陶讯)

 

谈青窑艺参展厦门文博会

11月4日至7日,由中共中央台办、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福建省人民政府、厦门市人民政府、台湾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承办的第九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从陶都宜兴到厦门,谈青窑艺携带70余款品种近300件宜兴青瓷艺术品竞艳本次展会。谈青窑艺是宜兴青瓷产业中的佼佼者之一,产品不仅与历史上的宜兴青瓷有着传统的继承与渊源,而且在成型、釉色、装饰、器形、审美都有时代性的创新与突破,达到了新的境界。

在此次厦门文博会上展示的谈青窑艺有茶器、香道器,花器和摆件等,如谈志坚的“枫姿提梁茶具”、谈志坚、周顺元合作的“青瓷陶刻心经钵”、谈珂的“禅悟香具套组”等艺术品。谈青窑艺的创作人员将宜兴青瓷文化引入生活,以传统技艺唤醒回忆,带领观赏者重回越窑时代土与火的精彩。(陶讯)

 

詹杏娣青瓷艺术在锡展示

11月14日至21日,“宜兴青瓷非遗传承创新成果展”在无锡市文化馆工字殿展出。这是宜兴青瓷市级传承人詹杏娣首次在无锡办展。

此次展览是由无锡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主办,宜兴青瓷非遗传承展示馆承办,共展出了近百件(套)宜兴青瓷艺术品。今年60岁的詹杏娣自1977年宜兴陶校毕业进入宜兴青瓷厂至今,坚守青瓷事业40年,努力探索青瓷传承的新路,创立了“宜兴青瓷非遗传承展示馆”,免费对外开放,还不定期举办文人雅集、手工沙龙等活动,带动宜兴青瓷的复兴。展品中有雕塑“七仙女”“松鹤延年”“窑变羊尊”,釉中彩的“青瓷彩绘芰荷图瓶”“江南春晓瓶”“彩绘龙飞盘”“彩绘寿盘”“四君子茶具”等。展览吸引了无锡市民的目光,不少人还带了孩子去展览现场体验瓷上彩绘,感受宜兴青瓷的魅力。(尧文)

 

紫玉芳华  竹韵清趣

——喻小芳紫砂艺术

精美绝伦的宜兴紫砂艺术,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与茶道联烟,与文化结缘,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和传统习俗。一大批紫砂技艺人员沿着“东方紫玉”的根脉,书写着东方的神话、盛世的辉煌。在人才济济的中青年紫砂艺术家队伍里,第二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喻小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宜兴紫砂壶自明清成熟以来,千姿百态的壶艺造型,总是带着作者的创作灵感和设计思维,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喻小芳在对壶艺的追求中逐步认识和理解到“模仿、借型、改装”不算创作,只有在继承传统中提升文化品位,把文化创意融进紫砂“五色土”,透过器型的变化,将内心的感悟,化作壶体的实物形态,表达审美和内蕴才是唯一的正道。

喻小芳善于将紫砂光器和花器、筋瓤器融合在壶艺创作之中,呼唤雄浑、高雅、大气的艺术精神,展现端庄、饱满、简约的作品风格,所以,她的紫砂花器洋溢着优雅之美,凝练之美和意蕴之美。她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演绎成“鹊桥相会壶”。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创作成紫砂壶“寒梅”。古人的一曲“高山流水遇知音”化为壶艺佳作“高山流水”。还有“太极提梁壶”把道教中的文化符号,独运匠心地传递成作品的创作主题……

喻小芳尤其喜爱潇潇翠竹的清丽和神韵,常常为秀竹的风姿和品格所吸引。通过对竹的描写和刻画,展示一种对山野竹趣的吟唱,对自然物象的赞美,让紫砂之韵伴随竹篁之秀,营造内涵隽永,意味深长的艺术意境。喻小芳擅长以竹为题材,创新设计了大量的“竹”壶,有“君竹壶”、“竹林七贤”系列、“一片竹”茶具、“清风壶”、“竹炉套壶”、“十六竹壶”、“竹映清辉”等等,或方、或圆,都是用茶壶的形制诠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将“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的诗意表达。她的“君竹壶”,改变了传统的造型技法,吸收了西方陶艺的元素,在中西方陶瓷文化的结合中寄情寓兴。“一片竹”茶具由一壶二杯组成,均呈方器造型,挺括的线条勾勒出茶器的精气神。方者,刚正也。作者把竹子的品质与“方”联系在一起,给予深层次的解读。壶与杯的上下线条,体现竹节的想象,而壶把、壶钮、壶嘴塑出嫩竹的小枝和叶片,比较形象和写实。就是在抽象与具象的交融中,使“一片竹”茶具达到别出心裁的艺术效果,在去年举办的“景舟杯”制壶大赛中荣获了一等奖。而她的“竹映清辉”是感悟到竹子所独有的“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的“声、影、意、形”四趣而设计创作的新品。壶呈长方体,却方中寓圆,把“角”柔化过渡,竹枝弯曲为壶把、壶钮和壶嘴,形象地表达竹的物象精神。壶盖嵌入壶口,浑成一体,和谐自然。这种特殊的构思,新颖的表现手法,彰显翠竹的清韵风姿和紫砂的天人合一,所以,作品的是抒情的,唯美的。

喻小芳随着时代的步伐,熔古铸今,把人文志趣融进紫砂艺术境界。观赏她的作品,仿佛读到苍劲明朗的诗,看到笔墨淋漓的画,听到美妙动人的歌。这些以竹为主题的紫砂壶,分明是喻小芳对秀竹的低吟浅唱,在个人的心灵与陶文化、竹文化和茶文化的相互契合之中,以器载情,璧合传心,体现出新一代壶艺家的工艺智慧和宁静心境,以及她所具备的知识和素养。这样的紫砂壶正是爱壶人所赞美的大雅若淡,清丽澄明的壶艺风范。(蒋尧基)

 

瓷质毛主席座像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3周年,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早已永垂史册。

我收藏有距今近半个世纪的一尊瓷质毛主席座像,圆径11厘米,厚度1.3厘米;加下端连体瓷座高12.5厘米,厚度为5厘米。白瓷圆边有一圈呈弧形状包边,周边喷涂咖啡红釉色圈,圆面中白瓷釉面有立体毛主席侧面头像,用满金镶烤,金光耀眼。圆面连接下部的底座在正背面设计成对称的汹涌奔腾的“海浪”烘托,喷涂橙红釉色,层次分明,气度庄严。

这尊瓷质毛主席座像,是早年宜兴青瓷厂试制组的出品,一位青瓷厂的朋友所赠。那时,我将座像置于房间的五斗橱上,非常珍惜,直到90年代初乔迁新居,就将它放进了小储藏室,从此不再示人。记得在1966年“文革”开始,国内的一些徽章、标牌生产厂家,已开始设计生产铝质毛主席像章,别在胸前,也称胸章,式样繁多,其数量更是无法统计。在1967年,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的瓷器生产厂家已大量烧制瓷质像章。受此影响,宜兴地区的宜兴青瓷厂(同时也生产白瓷日用品)、宜兴精陶厂因原料、工艺优势,后来居上,从1968年开始,专门辟出工场,开始大量烧制,像章选用景德镇花纸厂照相版的毛主席像,制成花纸,在烧成后的圆形瓷片上贴花、镶金线,再烤花。这尊瓷质毛主席座像,属置于案头的陈设品,生产工序和难度远比瓷像章要复杂得多,它以雕塑形式,采用模型浇注成型,使作品造型呈中空,经修坯、施白瓷釉、入窑经1300摄氏度烧成,再先后用喷、涂低温咖啡红釉、橙红釉作色彩装饰,头像描金后入烤花窑经900摄氏度烧烤,在红彤彤的色彩和富有动感“海浪”的映衬下,头像金光熠熠,庄严大气。因瓷座像生产仅是小范围进行,且等级较高,故量也极少。

瓷质毛主席座像,当时是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它的设计创意可谓紧跟形势,歌颂、宣传毛主席的伟大。记得当时党中央在宣传口径上提出“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这四个伟大,以及耳熟能详大家唱的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歌词开头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为设计瓷质毛主席座像定下了基调。如圆面周边红色,象征喷薄而出的“红太阳”,底座有“海浪”,中间主体毛主席头像,喻意大海航行中的舵手。所以,座像从设计、制作、工艺水准上,十分到位,无可挑剔。能收藏到今天,也是一段难忘的记忆。(崔听槐文∕摄)

 

销往泰国的“抛光壶”

潘奕宇

在中国,有两条著名的商贸之路,一条是陆上丝绸之路,另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历经数朝,沟通了中国与东南亚、中亚、非洲乃至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商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带去了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宜兴紫砂也在其列,并受到了其他国家人们的喜爱,甚至被皇室视为珍宝。泰国就是宜兴紫砂的“粉丝”之一。

泰国为什么会进口紫砂壶,泰国人民为什么喜爱紫砂壶?这与他们平时的生活习惯和宗教文化有关。首先,泰国有900万华人居住,其中有许多是广东潮汕人,他们带去了家乡的习惯——饮茶。泰国也是佛教大国,俗话说“茶禅一味”,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槃境界。综上缘由,喝茶的风气在泰国也慢慢形成。清光绪年间,泰国国王拉玛五世曾委托华人向宜兴订制一批茶壶,用以致赠泰国高僧、寺庙,让这些寺庙泡茶作为布施给信徒。这批壶多以细朱泥烧制,质感细致润泽,并于器身镶金饰边,深受皇室家族的钟爱。其壶底印有泰文“拉玛五世”或楷书“贡局”等章款,壶盖和壶柄偶有陶工名款,泰五世皇宫博物馆仍收藏着这些紫砂壶。

远销泰国的紫砂壶的造型与我们常见的紫砂壶不大相同,但大多在表面施以水磨抛光处理,有如玻璃一般的质感,这与泰国人的审美理念有关,泰国人认为明亮发光的物体能带来吉祥,所以销往泰国的紫砂壶常见抛光处理。抛光处理可能是在宜兴完成,也有可能是紫砂壶被带到泰国后,由当地的工匠进行抛光处理。据传,抛光的程序是先用研磨料制成的砂石均匀磨去紫砂壶表皮的粗糙面,然后再用高速布轮进行抛光,才能达到光亮照人的效果,使的原本古朴典雅的紫砂壶变得光泽耀眼。以宜兴陶瓷博物馆藏“贡局款”抛光壶为例,这是出口泰国的紫砂壶中比较常见的造型。这种紫砂壶通体抛光,亮可鉴人,鼓腹,短颈,流短直、上细下粗,嘴前端平削,与壶口平。盖口严密,口沿与盖沿包以铜边,盖钮中心有一圆形排气小孔。壶两端各有一凸起,中有小孔,装一铜把,便于提携。平底圈足,壶底刻有“贡局”二字,贡局是清末民初外销壶上常见的款识。在宜兴陶博馆的谈伟光紫砂精品收藏展中也有一把抛光壶,泥料为段泥,壶身略高之外,也署“贡局”款,形制、装饰别无二致。

“抛光壶”的出现,不仅是紫砂陶装饰技艺上的一次创新挑战,也是中泰两国匠人一次艺术上的碰撞与交融,迎合泰国人审美思想的外观设计与独特的抛光工艺也表明了紫砂这一材质的可塑性与多样性,同时也是中泰两国文化交流的见证,弥足珍贵。

 

第二届“中国陶仙子”评选收官

11月19日,“中国宜兴紫砂村杯”宜兴市第二届“中国陶仙子”评选决赛,在丁蜀镇紫砂村精彩进行。22岁的丁俊文力压群芳夺得一等奖,荣获“中国陶仙子”称号。

本次比赛由宜兴日报社、市妇联、市陶瓷行业协会承办,旨在弘扬传统紫砂文化,展示现代女性新风尚,进一步拓展和丰富陶文化内涵。评选活动自9月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我市、徐州、连云港乃至河南、甘肃等地的100多名从事制陶或陶瓷销售、文化创意等行业的女子参加。经过本月初的初赛,11月19日,15名入围决赛的“准仙子”会聚一堂,角逐“中国陶仙子”称号。

当天的决赛共分文化知识问答、才艺表演两部分。经过激烈角逐和严格评选,最终14号选手丁俊文力压群芳夺得一等奖,获得“中国陶仙子”殊荣。年仅22岁丁俊文,是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的一名学生。才艺比赛中,她表演的原创舞蹈《陶醉宜兴》贴合紫砂文化,创意十足,受到评委和观众的好评。另外,马天姿、陆翠获得二等奖;钱丽华、张宇琦、王支余获得三等奖;蔡云等9位选手获得优胜奖。其中,马天姿还荣获“最佳人气奖”。(宜报)

 

西泠印社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在紫泥公社亮相

“陈曼生艺术馆”同时成立

11月1日至7日,“播芳六合——西泠印社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在丁蜀镇紫泥公社举办。此次活动是由宜兴日报社、市文广新局、紫泥公社和西泠印社共同主办。

展览展出了盛茂烨、陈鸿寿、任佰年、吴昌硕、康有为、吴湖帆、谢稚柳、黄胄等古代和近现代书画名家的艺术珍宝近百件,让书画爱好者得到了难得的艺术享受。

同日,“陈曼生艺术馆”在紫泥公社成立,吴冠南聘任为名誉馆长,旨在推动文人紫砂壶创作生产和学术研究。(宜萱)

 

难忘紫砂散文节

史俊棠

1986年9月的一天,《宜兴报》的记者盛畔松同志陪同一位似曾相识又非相识的长者前来找我,经介绍才知道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散文家艾煊。其实他的大名早已在我脑海里。在此之前,作为白手起家的紫砂工艺二厂已与上海的文化界、艺术界连续搞了一些活动,一家乡镇企业热衷于紫砂文化的弘扬,赢得了一个个好评,媒体也相继作了报道,企业的知名度很快得到提高。也许艾煊同志略知一二,今天来找我,莫非也要商量搞什么文化活动?于是,我极有兴趣地问:“今天劳驾您这位大作家上门,想必有要事商量?”

原来,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十年动乱,文坛寂寞。长期钟情于散文事业的艾煊同志,一心想组织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散文作家来江苏举行一次散文笔会。宜兴作为闻名于世的陶都,千年不歇的窑火,日益兴旺的陶业,美仑美奂的陶艺,勤劳聪明的陶工,无疑是散文创作的极好题材。加上宜兴山清水秀、风光宜人,更是文人向往的地方。据艾煊同志说,原本已联系其他陶瓷企业,并且有过承诺,后来情况有变化,但在此之前已通知了全国各地的有关散文作家,现在没有特殊理由,活动怎能取消?今天来找我,想请宜兴紫砂工艺二厂来承办这次活动。他的语气既婉转却又十分坚定,似乎不容商量。最后还说了一句:“作协是个清水衙门,你应该是知道的。”话说到这里,望着这位淳朴厚道的长者,我还能说什么呢,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只是再三表示,我们是一个创办不久的乡镇企业,条件很差,恐怕很难接待好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但我一定尽力而为。见我如此爽快且满腔热情,艾煊同志十分高兴,他说,我请的这些作家朋友要求不高,只要有地方住,有饭吃就行。我说,这没有问题,完全可以做到,于是,当下就敲定并把这次活动的名称叫作“首届宜兴紫砂散文节”。继而,围绕这一活动的准备工作,也就紧张而有序地开始了。

金秋的宜兴,天高气爽。11月15日,去常州火车站接客人的面包车,由常州作家章辰霄同志领路,先到铜官山脚下的静乐山庄,这是一批从北京、天津、济南、南京方向来的作家。艾煊同志一一作了介绍:中国作协党组书记、著名文艺评论家唐达成,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叶至善,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林非同志,著名作家李国文同志,文艺报主编、名散文家吴泰昌同志,天津作家、百花文艺出版社谢大光同志,山东作家王光明同志,以及江苏作家陆文夫、高晓声、海笑、忆明珠、杨旭、叶至诚,姚澄(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还有这位新华社高级记者、我的夫人古平同志……”当时还未时兴“先生”、“女士”、“小姐”的称呼,艾煊同志一律以“同志”称呼作介绍。我从小爱好文学,这些客人大都早知其名,今日方见其人,当时的心情自然十分激动。不一会,去无锡火车站接人的面包车,由《宜兴报》盛畔松同志领路,也驶进了山庄。艾煊同志同样一一介绍:上海的柯灵、菡子、赵丽宏,福建的郭风、何为,苏州大学的范培松,无锡文联的许墨林。为了宣传这次活动,艾煊还请来了不少新闻单位的记者,有《新华日报》的赵翼如、江锡明,上海《文汇报》的金晓东,《新民晚报》的林卫平,中新社的陆谷苇等等。我与客人一一握手,既感到高兴又不无担心:我们有能力接待好他们吗? 

来宾一下车,对下榻的静乐山庄非常满意。那个年代,整个宜兴县(当时尚未搞撤县建市)接待条件相当薄弱,安排在静乐山庄也是用心良苦,尽管离工厂有相当一段的路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只能尽可能扬长避短。当晚新朋旧友,欢聚山庄,虽无美酒佳肴,大家倒也舒畅。第二天一清早,客人们便被欢快的鸟鸣声吵醒而纷纷起床,饱赏山区近乎原始的风光,只见四周青山环抱,绿树莽莽,更有溪水潺潺,成片竹林随风沙沙作响,真是太美了。客人们沉醉于迷人的景色,忘记了时间。上午八点半钟,几经催促才用毕早餐。两辆大面包车满载着这批客人驶进了工厂的大门。凭心而论,当时的紫砂工艺二厂,厂区面积已不小,但厂房却很简陋,厂区干道已成雏形,却还是泥路,厂区绿化已有栽种,但很少见绿荫,更无花香,而几间矮小的临时办公室又怎能接待作家们?幸好按照苏州园林风格设计,建起了一组古色古香、绿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厂门,大门正中汉白玉的壁屏上,书坛泰斗沙孟海苍劲有力的“宜兴紫砂”四个镀金大宇,颇为引人注目。作家们都很兴奋,大家争相在厂门口合影留念。虽然都是作家,但天各一方,平时也很少相聚,这次活动也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大家见一次面不容易,怎能不高兴呢?融洽的气氛,旧友相见的兴奋,弥补了接待条件的不足。尽管这样,我们还是预先清出了五间屋的生产工场,粉刷一新,用作会场,在门口竖了“热烈欢迎全国各地散文家莅临我厂”和“以陶为媒,以文会友”两块牌子,会议室里挂了一条“首届宜兴紫砂散文节”的横幅。当时的县、镇领导也十分关心这个活动,宜兴的媒体也很重视这次活动的报道,采访了不少作家,在《宜兴报》发表,在电视台播出。得知宜兴来了这么多大作家,许多文学爱好者纷纷打电话给我,要我给予方便,安排与他们所崇拜的作家见面、签字、照相,我都尽量满足。

会议室虽然简单朴素,但气氛十分热烈。最使我难忘的是,当时已七十高龄的紫砂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当得知我们邀请那么多文化名人来搞紫砂散文节时非常高兴,欣然前来与作家们见面,为我们这次活动增辉不少。

文人历来喜欢宜兴紫砂,赞美紫砂的诗歌、散文时有发表。艾煊同志早在1961年就写过散文《紫砂陶》,生动地描述了宜兴的龙窑,介绍了多位紫砂艺人台湾著名女作家施叔青的《松风竹炉,提壶相呼》脍炙人口,给予宜兴紫砂极高的赞誉。文人写紫砂的文章不胜枚举,正是由于文人的参与,才使宜兴紫砂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次来的作家,早就知道宜兴紫砂,但大都是第一次亲临陶都,第一次“零距离”(请原谅我也用上了这个时尚的语言)领略紫砂艺术的神韵,第一次亲眼目睹紫砂大师的风采,他们怎么能不高兴呢?作家们走进生产车间,兴趣十足地观摩工人师傅们的做坯过程,与他们交谈、合影,面对独特的制壶工艺,作家们问这问那,高兴极了。尽管我们职工的表达能力有限,尤其是难懂的宜兴话对交流产生极大的障碍,但看着千姿百态的紫砂壶,由一团泥巴捏成,客人们饱了眼福,一个上午,又整整一个下午,看得出大家确实很兴奋。这从他们临走时在册页上的留言就可看得出来,叶至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公子)的留言是“非常羡慕紫砂艺人能独立完成每一件作品”,柯灵先生的留言是“陶都闲情胜集,以文会友,以笔鸣春”,唐达成、吴泰昌等也留下了美好的题词。作为这次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艾煊同志,更是感慨万千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一首诗“抟泥铸此君,朴拙稚巧隽。碧螺浅半盏,不酒亦醉人。”之后,我找人做了一把全红泥四方腹鼓的茶壶,刻上这首诗,烧制后带到南京,他非常满意。三天的活动,安排得满满的,作家们参观了宜兴陶瓷博物馆,还看了前墅村的古龙窑,丁蜀镇的陶瓷市场,下滩极为壮观的陶器堆场,更多的是接触了制壶工艺师,拍了不少照片。后来,《新华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今晚报》都对这一活动作了报道,应该说这次活动的影响非常大。

首届宜兴紫砂散文节转眼就要结束了,主客依依不舍,谈文说艺意犹未尽,每当握手告别一个客人,我都重复同一句话:“欢迎再来,别忘了多写紫砂呵。”大家提议,今后还要办第二届、第三届……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续办。然而,这批文人朋友与宜兴紫砂从此结缘,感情日增,以后陆续收到他们的文章,如林非先生的《陶都印象记》、福建散文家郭风的《鼎蜀镇随笔》、薛尔康的《陶中紫砂最风流》、陆文夫的《得壶记趣》、陆谷苇的《江南壶怪》、姚荣铨的《紫砂珍品揽胜》、金晓东的《一壶千金的陶艺家》等等。许多作家,在日后的写作中,经常会提到这次紫砂散文节,提及宜兴的紫砂,宜兴的陶瓷。在当时来说,交通还相当闭塞的宜兴,能集聚众多的文化名人,让文化与紫砂交融,这对推动紫砂文化来说,无疑是难得的机遇。

紫砂散文节上结交的文人朋友,一直和我保持着联系。他们关注着陶都宜兴,关注着宜兴紫砂,关注着我们企业的兴衰,关注着我本人的人生起伏。他们中的不少人,无论是出国访问,还是接待国外友人,都忘不了介绍宜兴紫砂,忘不了用紫砂茶壶作礼品,甚至还陪同客人来宜兴参观考察。1989年春天,全国散文、杂文评奖活动在无锡金城宾馆举行,活动期间,中国作协书记唐达成组织带领了与会作家来到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上次参加散文节的大部分作家也都来了,还有唐弢、李国文、贾平凹等一大批知名度极高的作家也来了,真是以陶为媒啊!贾平凹在日后的《废都》中,就这样描述:“阳羡茶好喝,茶喝了,舍不得倒掉茶叶,咀嚼着咽下去了。”

如今,我一直敬爱着的柯灵先生、艾煊同志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驾鹤西去。北京的唐达成同志、南京的高晓声同志、魏毓庆同志、苏州的陆文夫老师也已相继作古(最近从报上得知老作家菡子也在上海逝世),真是岁月无情啊!北京的林非先生、李国文先生,南京的海笑、杨旭、忆明珠等诸位先生也都已耄耋之年。至今,仍有一批作家朋友与我保持着联系,时不时还为宜兴陶瓷的发展、紫砂艺术的继承与紫砂文化的弘扬提出他们的真知灼见,我真诚地感激他们,也深情地惦念着他们。这种纯朴的友谊会继续下去。日转星移、岁月匆匆,回首往事,似云如烟,回味人生,似光如电,唯有朋友感情,像陈年老酒,越来越醇厚香甜,应加倍珍惜。最近,著名作家叶辛来宜兴,我提起此事,他也蛮感兴趣,虽然1986年他尚在贵州,未曾参加我们的紫砂散文节,但他认为这样的活动今后仍值得一搞。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只有不断赋予宜兴紫砂新的文化内涵,才能使传统的紫砂艺术充满生机,魅力无限。但愿有一天,我希望有一天,能把一大批文人请到宜兴来,使我多年来一直难以忘怀、梦魂牵绕的“宜兴紫砂散文节”能得以再办。

紫砂散文节,我永远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