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才引智 提升企业创新驱动力
丁蜀工业陶瓷转型装上“科技芯”
前不久,位于丁蜀镇恒隆大厦二楼的江苏宜兴工业陶瓷展览中心,迎来了一批新客人。该展览中心揭牌一个多月来,丁蜀工业陶瓷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赢得不少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这里集聚逾千种工业陶瓷的代表性技术产品,为丁蜀工业陶瓷加快转型装上“科技芯”。今年1至6月,该镇陶瓷产业实现应税销售11.4亿元,同比增长12.20%陶瓷产业对全镇工业经济的贡献份额继续加大。
近年来,丁蜀镇把工业陶瓷作为加快陶瓷产业转型发展的优先选择,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引进新技术、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加快转型步伐。6月2日至4日,市华井科技有限公司组团赴广东,参加广东国际压铸铸造锻压及工业炉工业展览会,相关新产品一经亮相就吸引了业内人士的眼球。这份底气,来源于产品强劲的市场竞争力。2014年成立初期,华井科技就投入1.2亿元,从德国引进湿袋式静压机、配套高温真空炉、数控加工中心等生产设备。又从日本引进工业用特种陶瓷、耐火制品生产线。这条国际一流的生产线投用后,让华井科技的氮化硅超级陶瓷成为市场上的领跑者。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有限公司是国内微孔陶瓷、结构陶瓷的主要生产企业之一,几乎每年都要将销售收入的5%用入研发,先后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等十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合作,系统开发陶瓷膜、蜂窝陶等系列产品。蜂窝陶瓷载体是柴油车减排设备的重要部件之一,抓住我国柴油车全面实施国四排放标准的机遇,该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蜂窝陶瓷技改项目,产品赢得国内汽、柴油车制造商的青睐,并批量出口国外市场。去年,全球最大的柴油发动机制造商美国康明斯公司,还将该公司认定为其在中国唯一的高性能蜂窝陶瓷载体供应商。
为在工业陶瓷领域争得“一席之地”,许多陶瓷企业想方设法招揽业内一流的科研人才和团队,提升企业创新驱动力。市九荣特种陶瓷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著名陶瓷专家谢志鹏的“牵手”,宜兴摩根热陶瓷有限公司与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张少伟的“牵手”,是丁蜀工业陶瓷行业在人才引进和科技研发上取得的重大成果的代表。5月份,高技术陶瓷新材料孵化器在丁蜀镇揭牌。这个专为陶瓷科技人才提供科技、金融、技术、市场等全方位服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平台,一期建设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除具备一般孵化器的功能外,还根据陶瓷产业的特点,为入驻对象提供咨询、研发、检测等技术服务,并提供中试条件和中试服务。作为这一全新孵化器的共建单位之一,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陶瓷科技型企业。多年来,陶研所已完成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60余项,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40余项,获省级以上新产品奖(金奖)10余项,参与制订国家标准9项。
不断提升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得传统陶瓷正在“变身”科技型产业,焕发出蓬勃生机。目前,丁蜀镇各类工业陶瓷生产企业600余家,门类涵盖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电子陶瓷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包括原材料加工、装备制造、配套加工和对外贸易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已有80多家陶瓷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全镇拥有陶瓷类高新技术企业21家,陶瓷产业创新载体5家,“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3个,外国院士1人,知名国际耐火材料专家1人,为工业陶瓷产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宜报)
江苏新增一批省陶艺大师和陶艺名人
全省98人获此荣誉,宜兴占九成多
第二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陶瓷艺术名人评审工作于7月上旬结束并经网上公示,日前,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授予沈建强、张振中、顾美群等40人为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吴奇敏、沈锡芬、鲍玉梅等58人为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荣誉称号。其中,宜兴陶艺界人数占九成多。至此,目前全省陶艺大师共有72人,省陶艺名人75人。
今年初,江苏省陶协在宜兴启动了五年评选一次的第二届大师和名人的评审工作,先后多次召开有省陶协、省陶艺委领导和国大师、省大师代表参加的领导小组会议,全省有宜兴和来自南京、苏州、无锡、徐州、高淳以及相关院校的126名陶艺人员申报参评,专业包括制壶、陶刻、雕塑、均陶、青瓷、彩陶。期间,先后经过对个人申报资料打分、参评者互评分、实操考核分等积分,于6月下旬组成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建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罗小平、江苏省工美协会副理事长马达、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何炳钦、国大师鲍志强、徐安碧、省大师范永良、施小马9位专家评委,对申报者每人送评的3件共378件(套)作品评审打分,按四项积分数据并经评选工作领导小组确认,产生本届98位省陶艺大师和省陶艺名人。(崔听槐)
联合国代表团中国文化行走进陶都
由联合国中文教育部主办的“璀璨江南·联合国代表团2016年中国文化行”活动于7月16日上午走进陶都宜兴,来自法国、意大利、荷兰、埃及等26个国家的50多位联合国代表,受到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国大师汪寅仙、鲍志强、顾绍培、毛国强等的热情欢迎,并陪同代表团一行参观了紫砂工艺厂。
紫砂工艺厂是大师的摇篮。代表团成员对该厂陈列的紫砂精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徐建荣就紫砂的历史、材质和工艺特点及发展前景作了简要的解说,对汪寅仙等在场大师和他们展示的作品,进行面对面的介绍,代表团成员不时地和大师们合影留念。随后,联合国代表团一行赴宜兴陶瓷博物馆参观。
下午,在宜兴万达艾美酒店进行了艺术交流活动,代表们被现场紫砂壶手工制作和紫砂陶刻技艺深深吸引,纷纷驻足观摩,还与小朋友们一起进行了以“和平与梦想”为主题的绘画创作。
活动现场充满着和谐热烈的氛围,汪寅仙、顾绍培与代表们进行了艺术交流。鲍志强、毛国强现场先后为清华大学教授翟雅博设计的两件紫砂提梁《和平壶》上操刀陶刻“艺术联接世界”铭句,博得了代表们的阵阵掌声,作品烧成后将赠送联合国,希望将紫砂文化传播给全世界。(本报记者)
第七届广州紫砂文化节落幕
由广东陶瓷协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联合主办,广州市东华文化有限公司、广州市铭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划承办的“第七届广州紫砂·陶瓷艺术文化节暨名陶展·茶文化艺术精品展”,7月15日至18日在广州琶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本届紫砂陶艺文化节共设展位256个,其中宜兴紫砂展位152个,宜兴的国大师吴鸣、季益顺和200多位紫砂技艺人员参加了紫砂文化节,其它有景德镇、龙泉、德化、钦州、佛山等陶瓷产区的陶瓷名优特产品参展。期间,举行了“紫金城杯”参赛作品评比,宜兴产区有86件(套)作品参评,共有72件(套)作品分获金、银、铜奖和优秀奖,赵曦鹏的“香荷恋心壶”、顾顺芳的“一捆竹茶具”、何卫枫的“青狮壶”等9件(套)作品荣获金奖。展览期间,宜兴紫砂艺人戴亚强现场表演了全手工“六方器”制作技艺。(崔听槐 冯建中)
“碧玉”老青瓷亮相申城
7月6日,“东窑藏·二十世纪宜兴青瓷精品展”在上海浦东新区世纪公园展览大厅举办。此次活动由上海浦东新区世纪公园、上海东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浦东新区文化界的领导,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等出席了相关活动。
宜兴是我国主要的青瓷产地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碧玉牌”宜兴青瓷以其独特的材质,精湛的工艺,丰富的文化元素蜚声海内外。进入二十一世纪,“碧玉”老青瓷成为收藏界的抢手货。上海东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陆剑先生、上海梅氏永兴堂陶瓷研究所梅国健先生长期来注重“碧玉牌”宜兴青瓷的收藏、整理和研究,著有“红色官窑——东窑藏·二十世纪宜兴青瓷精品”专辑。本次展出的300多件展品,雕塑类“问天”“七仙女”“西游人物”,瓶尊类“百宝葫芦瓶”“窑变羊尊”“灵童”,文具类“青瓷仿青铜水盂”“窑变三角鱼形笔筒”“童趣笔架”及茶具、酒具、烟具类等展品,基本涵盖了当时青瓷之风貌。
史俊棠会长就宜兴青瓷的发展、演变和其它陶瓷艺术的现状作了即兴演讲:宜兴有着悠久的陶瓷历史,灿烂的陶瓷文化,优秀的陶瓷人才,众多的陶瓷精品,庞大的陶瓷产业,奠定了陶都宜兴的地位,宜兴不但有举世瞩目的紫砂,亦有国内陶瓷界独有的均陶,更有历史悠久、端庄典雅的宜兴青瓷。近年来,宜兴青瓷逐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绽放新的异彩。(王明康)
抗洪救灾彰显紫砂人爱心
7月初,全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为历史罕见。在洪水面前,宜兴人展示出团结互爱、坚强不屈的抗洪精神,也成为一座城市的宝贵精神财富,万众同心,共守家园。
洪灾发生之后,紫砂艺人没有观望,团结在一起,出资出力战斗在抗洪第一线。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沈建强向丁蜀镇汤庄村捐款5万元,身在广东的紫砂艺人张德华也向丁蜀镇赈灾办捐资5000元,丁蜀镇陆续收到二三十位紫砂艺人的爱心款项。紫泥公社组织紫砂艺人举办3次爱心义卖,共募得善款4.5万元,捐至宜兴慈善会丁蜀分会。董事长赵炎表示,自己是山东人,企业在洪水中也遭受到很大的损失,但被宜兴人的韧性和团结所感动,因此,牵头为第二故乡宜兴出一份力。(陶讯)
陶艺百花 异彩纷呈
——第二届省大师(名人)佳作展评感怀
蒋尧基
江苏是全国重点陶瓷产区之一,以悠久的陶瓷历史,灿烂的陶瓷文化,精美的陶瓷艺术而享誉海内外。尤其是有着“陶都”美名的宜兴在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中延续了宜兴陶瓷的独质,张扬了宜兴陶瓷的性格,铸就了宜兴陶瓷的魂魄,于是“五朵金花”四海飘香,炫示精彩。
第二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名人)的评审工作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由126位陶艺家送评展示的近400件(套)精品力作,集中陶瓷城国际陶艺博览中心“赴考”的时候,我有幸前往观赏,驻足其间宛如置身于艺术的海洋。它们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诉说了陶瓷文化的渊源脉动与时代风流。紫砂、均陶、彩陶、青瓷、雕塑、陶刻、日用餐具、现代陶艺……多品种多技艺的交相呼应,是如此的迷人,如此的鲜亮。这是在老一辈大师的引领之下,当代陶艺家通过勤奋、学识和匠心所创造的一件又一件杰作。
紫砂艺术品总是大师(名人)评审的主旋律,这次也不例外,可谓百花斗艳,洋洋大观。例如王小龙的“龙头一捆竹”“缘无言”、范泽锋的“禅墩·唯合壶”“风·雅·颂组壶”、姚志源的“5头香妃遗韵茶具”“飘壶”、喻小芳的“竹吟清风”“一片竹茶具”、谢强的“凤求凰”“申猴贺吉”、顾美群的“3头莲说茶具”“静观壶”、鲍利安的“恒羊开泰壶”、沈建强的“小英雄”“飘菊茶具”、陆君的“大明朝组壶”、毛子健的“曲韵壶”、邵顺生的“琼楼壶”、夏淑君的“南瓜壶”、庄玉林的“玉泉方竹”等,都在材质、色彩、肌理、装饰上追求变化,造型之丰,创意之新,工艺之精,令人赞叹。特别是壶体上的优美线条,无论是弧线、直线还是曲线、圆线,已经朝着诗情画意的审美高度延伸,并且从容地诠释中国的哲学与生活智慧。壶的平衡与饱满,壶的流畅与稳重,就是人们对自身的形象要求及其审美示谕。此外,像蒋琰滨的陶刻“汉魏六方书画筒”、李玮的陶刻“山水瓶”等把人带入另一种艺术境地。
均陶技艺的创新突破,使人倍感高兴。潘友芳、杨俊、潘洪均、刘俊的均陶堆花艺术品,显现了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和自然气息,构成了宜兴均陶多元艺术的风格,保留了陶土的天然特性和宜兴均陶文化内涵。可喜的是堆花工艺正在发展壮大。
此外,南京、无锡、苏州、高淳、徐州等地的陶艺家的作品,让我见到了别样的风采。这些陶塑艺术品、高档中具餐、茶具、咖啡具,仿佛读到了陶艺家通过作品所抒发的真实感情,同样在这如诗如画的艺术佳作中获得陶冶与共鸣。
汪寅仙大师观看作品之后认为,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还是不错的,紫砂从业者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作品评审非常严格,严格是好事。只有严格的态度才能更好地保护紫砂,只有严格的精神才能让青年紫砂从业者不断进取,积极向上。”她道出了老一辈陶艺家的心声。
我们走近这些异彩纷呈的精美作品,走近作品背后可敬的陶艺家,是否可以有这样的共识:当代的陶艺工作者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总是汲取现代社会的创新元素和中国符号,彰显传承的力量和文化的价值,力求陶瓷艺术与时代同步,与潮流合拍,朝着更高更好的目标登攀。这是我观展后的感怀和思考。
金沙寺还是福源寺?
尧 文
供春壶、金沙寺、吴颐山,对于宜兴紫砂业界而言,是一串耳熟能详的名字。由于读了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其影响370多年来一直流传至今。
周高起生于明代万历、崇祯年间,江阴人,《阳羡茗壶系》是介绍宜兴紫砂的第一篇著述,成书于崇祯十七年(1644),周高起在文中说:“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去,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澂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他又说:“供春,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今传世者,粟色闇闇,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世以其孙龚姓,亦书为龚春。”自此以后,凡涉及紫砂方面的相关论述均以此为蓝本,例如,清代乾隆年间吴骞的《阳羡名陶录》(1785)也是这样述说。
也曾听说,一些专家、学者,对供春提出过质疑,对金沙寺、吴颐山也有不同的说法,对于周高起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等等,也是仁者见仁。
近日,我翻阅了刘玉林、戴银法编著的《阳羡茗砂土》,以及盛畔松先生在《阳羡茶·夏之茶》杂志上的发表的文章《“阳羡茶人”吴纶与“紫砂文化的始祖”吴仕》以后,对于金沙寺还是福源寺里读书的吴仕,以及书僮朱昌,而不是供春的问题才有了比较可信的诠释。
《阳羡茗砂土》第一章“独具魅力的紫砂”中说:“吴颐山读书的地点并非就是金沙寺,或是在丁蜀镇洑东村的大潮山福源寺。供春亦非吴颐山书僮,或为壶铭,吴颐山的书僮真名叫朱昌。考旧地方志及吴仕《颐山私稿》等资料,金沙寺,在弘治、正德年间已为废寺,时邑人邵珪在《金沙寺》诗中云:“酒酣欲访金沙寺,落日荒荒漫欲休。闻说希声读书处,榛荆满地白云秋。”因为金沙寺附近常有虎豹出入,香客却步,无以为继,致使变为废寺。吴颐山是不会在废寺里读书的。
吴颐山与大潮山福源寺之渊源,按徐喈风《重刊宜兴县旧志》载,永乐初,修撰吴成学不肯降附,逃至宜兴,沈晖之祖沈荣将他藏匿于家,后削发为僧,号雪庵,荣筑室于山,名大潮庵。吴成学为吴仕先祖。吴仕,字先学,号颐山,生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卒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在明正德二年(1507)丁卯九月成为“南解元”之后,不幸母亲过世,遵从礼教,为母守孝三年。他去了大潮山福源寺香房读书并守丧。33岁时,终于在正德九年(1514)三月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大潮山的风景非常优美,香火鼎盛。沈晖曾在《题大潮寺》诗中云:“太湖西拥大潮山,万丈青莲一水环。佛殿高凌银汉表,禅房多住白云间。散花龙女乘风去,乞食山僧带雨还。记得攀萝登绝顶,仰探月窟俯尘寰。”大潮山蕴藏丰富的陶土,有白泥、甲泥,山麓是当时丁蜀窑场的集中之地,利用附近的陶土做坯烧窑,紫砂、均陶的繁荣也是从这时候起始。也许吴颐山在福源寺侍读,闲暇之际兴趣使然,下山与制壶的陶工相处,或参与做壶,或“研求样式,代为署款”。
为何吴颐山死后近百年之后的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要把吴颐山写成金沙寺读书呢?盛畔松先生认为有二种情况,一是不知真情,以讹传讹;二是吴家有意让他这样写的,为了回避家属的是非之事。吴颐山不肯暴露自己参与制壶,推出书僮作为制壶的“供春”,让后人弄不清历史的真实面目。这样的解释是有道理的。如此看来,金沙寺僧制壶的故事也许是周高起的编造,而真正的制壶老僧是在福源寺。
不管历史真相如何,吴颐山以及相关他的故事和“壶供真春”采用紫砂壶泡茶的观点,也是宜兴紫砂史上的一段佳话。
美国陶瓷进口24%来源中国
中国轻工商会在2016年陶瓷行业年会表示,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陶瓷出口第一大国,占全球陶瓷出口比重达到三分之一以上。中国陶瓷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上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2015年,全球主要陶瓷市场中,美国进口陶瓷中近24%来源于中国,欧盟进口陶瓷中45%来源于中国。
中国轻工进出口商会副会长陈江峰透露,我国陶瓷进出口企业有1.5万多家,我国日用和工艺陶瓷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到了国外市场60%以上的份额。2015年,我国日用陶瓷出口额达到70.75亿美元。
近几年,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外销企业日子难过。在陶瓷行业,宜家、沃尔玛、吉布森这些大买家掌握了通往消费者的渠道,从而掌握了定价的主动权。一些陶瓷企业青睐大买家的大订单,虽然利润微薄也只好忍痛接单。有的企业不断扩大产能,对客户形成依赖,经营中的自主性降低。而随着我国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攀升,贴牌生产本来就不高的利润更被不断挤压。
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2016年陶瓷行业年会日前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家日用、工艺陶瓷企业的高管和行业精英分享行业转型升级经验,并听取专家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对经济政策的诠释。年会通过首次举办“中国陶瓷企业和品牌精品展”,适应供给侧深化改革要求。
中欧贸易合作或将面临变局
英国脱离欧盟这个拥有5亿人口的巨大统一市场,英国经济短期内发展将受到冲击,几乎可以肯定英镑必然延续目前的跌势,继续贬值;而失去第二大经济体的欧盟也将遭受一场“强度相当于欧债危机”的金融震荡。
有分析认为,英国脱欧对欧盟产生的经济影响可能会波及中国的出口,特别是一旦欧盟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将影响中欧双边贸易。
英国也大力推动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协定。如果这份资金总额达到数十亿美元的协定成功签署,将为中国带来巨额的贸易订单,有助于全面打开欧洲市场。
然而,一旦英国脱欧成功,中国通过英国加强与欧盟合作的战略计划将会变得困难重重。英国脱离欧盟无异于间接打破中国和欧盟无形的合作纽带,使得中国不得不另外选择其他方式加紧和欧盟的合作,而前期铺垫的各种政策贸易的影响也很有可能大打折扣,成为高额的沉没成本。
中国企业“进入欧洲的通道”不再存在。中国在欧洲市场拥有5亿潜在客户,然而,由于保护主义的原因,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往往被拒之门外。而英国被视为欧盟内主张贸易、投资自由化最为积极的国家,所以不少中国企业将英国选为在整个欧洲的生产基地,将伦敦作为“进入欧洲的通道”。
哥伦比亚对原产于中国的陶瓷产品作出反倾销终裁
哥伦比贸工部于7月8日发布16年099号法令,对原产于中国的陶瓷产品(HS编码:6907900000、6908900000)作出反倾销调查终裁,决定不对上述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同时根据哥贸易调查委员会建议,本次调查不采取中方提出的价格承诺结案方式。(信息来源:驻哥伦比亚经商参处)
印象台儿庄
尧基
以《血战台儿庄》的电影而天下闻名的英雄城市,现在是旧貌换新颜,用非凡的风姿迎候四方宾朋。她有着抗击日寇的可歌可泣故事,有着古色古香的文脉厚重传奇,也有着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韵致。
古运河畔的台儿庄,1938年4月7日在取得台儿庄大战胜利的同时,古城中90%建筑也被战火毁坏。台儿庄大战的遗址是在2008年4月8日,由枣庄市决定恢复重建,发掘当年大战留下的大量遗物,并且复原古城的明清建筑。我们参观了“台儿庄大战遗物陈列馆”和“台儿庄大战的故事馆”。这两个展馆坐落于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内的义丰恒商号腰楼旧址,这个商号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李茂兰开设,经营糖茶糕点、丝绸、棉布,还有南北水果、干制海鲜等,员工多达30余人。台儿庄大战时成为巷战的主战场,遭受重创,仅残存房屋2栋,现在依旧可见墙壁上的累累弹痕。室内陈列了大战时的遗物、文物和史料百余件,还有《72壮士勇夺文昌阁》《五十七把大刀定乾坤》《太平巷巷战》《盐包御工事》等等抗日故事。
台儿庄有着“天下第一庄”的美誉,乾隆皇帝为此而御笔题字。现在走进台儿庄,古风扑面,老味回荡。石桥、小河、驳岸、垂柳、码头、舟楫,让人浸润于梦幻江南般的幽雅与宁静。
穿过石板铺就的长街深弄,修旧如旧的建筑群,仿佛交错在时空的一偶,与老友对话。沿着月河街、丁字街、顺河街、箭道街……走过步云廊桥、至尊桥、玉带桥、正昇桥、同济桥等可以观赏领略到道昇酒坊、徽商会馆、兰亭书寓、翠屏学馆、大夫第、参将署、天后宫、闸官署、天帝庙以及镖局、粮仓、酒肆、药房等文化元素的积淀。例如在“台庄闸官署”见到两幅楹联,写得非常妙:“闸小锁千里,身微系万家”;“淡如菊荷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确实是金玉良言。
台儿庄将沉重的话题与现实的美景交融在一起,凸显了古城的过去和今生,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不愧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5A级旅游景区。台儿庄很美,美就美在它将传统与时尚结合,将古典与新潮嫁接,置身其间可以让心情舒放,让脚步轻松,享受现实的浪漫。
夜幕下的台儿庄有一种宁谧雅静的美,流光溢彩的美。屋檐下的红灯笼,广场上的歌舞表演,酒吧间、咖啡馆的流行乐曲,随着夜色而弥漫。尤其是划在河里的小船,三二知己或是对对情侣,任凭船娘的双桨游遍古城,在清凉水城世界里尽享难得的乐趣,全然没有了夏天的炎热和暑气。正如曾经的乾隆行宫“正昇园”门柱上的对联所言:“一河桨声一河船,半城笑语半城楼”。
台儿庄使我们懂得记住历史,好好珍惜现在。美好风景,是心灵的伴,是开心的果,尽管与它仅仅相遇一次却也是一种缘分。让台儿庄的不错形象绽放芳华,如流经全城的清泉,碧水潺潺,浅脉真诚,天天曼妙如舞,日日叮咚如歌。
赵州桥感怀
崔听槐
赵州桥,亦名赵州大石桥、安济桥,横跨在河北省石家庄赵县城南2.5公里处的洨河之上,已历经1400余年岁月沧桑,仍然雄秀壮丽,在世界桥梁史上,其设计与奇特的造桥工艺堪称石拱桥的典范,被誉为天下第一桥。1961年,国务院将赵州桥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仲夏时节,天气晴好,当来到赵州桥公园景区时,入口处门楼上方有“中国赵州桥”隶书横额,两旁立柱有黑底金字草书“千古绝构历沧桑”“一孔胜迹壮山河”门联;门楼背面有与正面对称的“赵县赵州桥”横额,立柱由沈鹏题写“安济欣看千年济”“李春赢得万口春”门联,颇有浓缩赵州桥历史的韵味,让来者琢磨回味。赵州桥就在占地11公顷的景区内受到保护,让人引发美景拱月的感叹。
赵州桥被称为古代建桥史的奇迹,这是毫不夸张的定论。桥长64.40米,宽9米,跨径37.02米,由隋匠李春建于公元594—606年间。它标新立异,在主拱背两端加设了四个两两对称的小拱,拱上加拱,使桥体显得玲珑剔透,开创了世界建桥世上美观省料、利于排水的“敞肩拱”型坦弧石桥的先河,跨径之大,后者莫及。是日微风,炎阳高照,水波不兴,漫步桥上,平坦舒缓,极目远眺,燕赵风光尽收眼底。不由想起江南水乡的石拱桥,无论是单孔、三孔或五孔,桥面都有一定弧度,需拾级而上,这是很大的区别。佇立赵州桥东侧桥基,偌大的单孔横贯洨河南北,倒影河中,水中画出一道清晰的倒拱形,上下对称,十分壮观。难怪古人称其形似“长虹饮涧”,赞其美如“玉环半沉”,唱其坚是“仙驴驮日月桥留蹄印,神车载五岳圯存辙沟”。
古代赵州桥,它北走燕蓟,南驰温洛,历代皇道多数由此桥通过。它“吞齐跨赵”,地处兵家必争之咽喉要道,肩摩击轱的车马行人日夜不息,加上地震水患,战争兵燹,屡有损伤,自唐、宋、明、清、民国至今,先后经过八次修缮,其中最重要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后,于1953—1958年的最后一次大修工程,让这座伟丽惊人的古桥又重现隋代雄姿。细看宽敞的桥面,依稀还有马蹄印痕,“玉石栏杆”分列两侧,栏杆中间部分所雕蟠蛟奇兽的形象或盘或踞,或腾或飞,或兴风作雨,或乘风破浪,跌宕多姿,栩栩如生;采用的图案纹样,有平衡、有均齐,既变化又统一;其表现手法既有粗犷豪放的写意,又有细密精致的工笔,详略得当,刚柔相间,具有显著的深厚、严整、粗豪朴实、俊逸的隋代石雕艺术风格。栏杆由蛟龙栏板、蟠龙竹节和宝珠竹节望柱构成,全桥两侧各设21块栏板和22 根望柱,桥外侧有拱顶蚣蝮,还有桥巅饕餮,寓意人们在过桥时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也是赵州桥的雕刻艺术主题。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先后数次参观考察赵州桥,于1980年题写了“历尽沧桑一千三百余载,李春的安济桥依然为中华民族文化大放光芒”的赞语。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遴选并授予赵州桥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是继同属这类古迹的苏伊土运河、艾菲尔铁塔、比萨斜塔、金字塔等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后的第十二处。古迹铜牌与李春铜像分别置于景区内,供游人参观瞻仰。
今天,遥望赵州桥,曲梁如波,形似长虹,状似新月,空灵秀美;近观赵州桥,万吨巨石凌空,气势恢宏,雄伟中透出玲秀。恰如古人称其形似“月魄半轮沉水底,虹腰千丈驾云间”,赞其景是“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赵州桥,千余年来巍然挺立,古桥文化在这里闪耀着熠熠光辉,而它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珍异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宜兴陶艺人物
壶 痴
壶痴(生卒不详,)约清嘉庆时(1796—1820),宜兴制壶高手。壶痴姓名失考,仅于壶底钤“壶痴”二字篆文方印。善制花式壶,尤善印包壶,传世作品亦以印包壶、诰宝壶为多,有高印包、矮印包、加彩印包等。紫砂泥质优异,收缩率小,内外均不施釉,口盖严密合缝,且可置换,底平简约,形制质朴,折纹清晰,款式舒展。蔡寒琼藏“壶痴”紫砂大壶一柄,作长方诰宝形,式度朴雅,泥质坚结,饶有大家风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壶痴“澹然斋”款圆壶,高8.5㎝,口径4.7㎝,足径5㎝,腹一面有御题五言诗句,句尾署“嘉庆四年秋日刻,徐展亭”。柄下钤有“壶痴”方形印章。其制技特点在壶流与把手上,流出水为独空,流形成直角折方,把手直角折方中稍加变化,富有古拙感。
宜兴青瓷技艺赴扬州演示
7月8日至12 日,无锡市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詹杏娣的“宜兴青瓷非遗展示馆”,应邀参加在扬州市举办的江苏省第六届版权产业成果展。詹杏娣、高静在展厅演示了宜兴青瓷镂雕、釉绘、装饰等制作技艺。图为:高静在青瓷坯体釉绘装饰。(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