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6第六期


2016-06-27  

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来宜专题调研,并希望——以国际化视角

推进紫砂申报“世界非遗”

6月4日至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等一行来宜,专题调研“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工作。调研期间,刘晓峰详细了解了我市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情况,对我市积极开展紫砂申报“世界非遗”所付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预祝我市早日申遗成功。市领导王中苏、张立军等陪同调研。    

在宜期间,刘晓峰等赴中国紫砂博物馆、蜀山古南街、前墅古龙窑等地,深入了解有关情况。在中国紫砂博物馆,刘晓峰边看边听介绍,并不时就宜兴紫砂的保护和传承与我市领导交换意见。当得知我市已有多所专业院校开展紫砂技艺教育,并有多所中小学开设培训班,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后,他给予了肯定。在蜀山古南街,刘晓峰饶有兴致地走进紫砂艺人的工作室,欣赏紫砂陶制作技艺。他说,宜兴7000年的制陶史保留相对完好,陶业在人们生产生活中产生影响,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个特色在全国其他陶瓷产区中不多见。前墅古龙窑作为我市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龙窑,现在仍在正常使用中。刘晓峰详细了解了紫砂烧制过程,并称赞说,这是古老陶艺制作留下的“活标本”。  

在实地了解宜兴紫砂和听取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后,刘晓峰高度评价了我市积极开展紫砂申报“世界非遗”所做的工作。他说,宜兴市委、市政府对紫砂申遗工作高度重视,决心很大,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他建议,宜兴紫砂申报“世界非遗”不仅仅要扎根国内,还要在更广的范围宣传宜兴紫砂,让更多的外国人知道历史上紫砂在世界陶艺领域的重要地位,现在仍在影响着世界陶瓷业的发展。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前行,进一步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促进宜兴紫砂产业再创新的辉煌。要更加注重紫砂成果研究、现状描述和保护计划的制订,做好各类文献资料和影音资料的收集整理。要以国际化的视角,寻求更多国际友人对紫砂申遗的帮助,同时发挥紫砂老艺人的影响力,培养扶持中青年紫砂艺人,让紫砂加快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中苏对全国政协组织各位领导和专家来宜专题调研表示衷心感谢。他说,宜兴紫砂申报“世界非遗”,是宜兴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宜兴人民心之所向。他期望与会领导、专家能一如既往支持紫砂申报“世界非遗”。同时,他表示,我市将虚心听取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下阶段,我市将严格按照申报要求,继续做好对上沟通衔接和申报材料的完善工作,积极以申遗为抓手,更加扎实地推进紫砂的保护和发展,力争早日申遗成功,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推广中国的传统陶文化,让紫砂这一独特的资源禀赋发扬光大。   

活动期间,市长张立军就宜兴紫砂申报“世界非遗”的有关工作情况作了汇报。据了解,“紫砂陶制作技艺”自明代成熟以来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唯一现存的,以拍打手法成型的传统制陶工艺。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围绕这项技艺的保护和发展,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关于保护与发展宜兴紫砂的议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围绕紫砂申遗,多次拜访文化部非遗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有关方面的专家和领导,为我市申报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宜兴日报》赵辉)

 

工匠精神永放光芒

“‘紫砂七老’60周年传承谱系展”在宁举办

传承七老遗风,广宏巨匠之心。6月18日,由江苏省文化厅主办,江苏工美馆、宜兴紫砂工艺厂承办的“工匠精神——‘紫砂七老’60周年传承谱系展”,在江苏工美馆隆重开幕。

中共江苏省委原书记陈焕友,省文化厅厅长徐耀新,省经信委副主任戴跃强,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中共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晓红,省工美协会理事长黄小平、副理事长马达,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宜兴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丁蜀镇人民政府镇长储鑫,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宜兴紫砂界的国大师、省大师、高工等180多人参加了活动。

今年全国“两会”,“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恰逢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为“技术辅导”六十周年。“紫砂七老”正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在上世纪50年代,为振兴紫砂行业,他们传艺育人,先后培养了自新中国成立后数以百计的技艺接班人,而后带徒授艺成为了紫砂薪火相传的必由之路。现今,徐汉棠、徐秀棠、李昌鸿、吕尧臣、汪寅仙、周桂珍、鲍志强、顾绍培、何道洪、曹婉芬、毛国强等国大师都是七老的嫡传弟子,他们的技艺不仅传承到第二代、第三代,如今已有第四代、第五代,为当今宜兴紫砂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次传承谱系展,有任淦庭陶刻的《圆三尺花盆》、吴云根的《双色上竹段壶》、裴石民的《裙钟壶》、王寅春的《六方井壶》、朱可心的《松鼠葡萄壶》、顾景舟的《牛盖莲子壶》、蒋蓉的《蛤蟆石榴树桩壶》7件作品,以及七老从艺的个人简介图版。同时展出了百名七老嫡传弟子和再传弟子中的国大师、省大师、高工以及紫砂陶艺家的创新作品133件(套),对紫砂的传承脉络作了清晰梳理,从而用纯粹的江苏故事讲述60年来紫砂行业的守正拓新之路。

开幕式上,李昌鸿和曹婉芬两位大师还向江苏工美馆捐赠了作品。

                                        (崔听槐)


促进书画艺术与陶文化的交流

首届蜀山文化艺术节举办

6月14日上午,由丁蜀镇人民政府主办,宜兴陶文化国际交流中心、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承办的首届蜀山文化艺术节,在丁蜀

镇东坡书院开幕。市委副书记周中平出席并致辞。

丁蜀镇是我市的历史文化特色镇,孕育了汇聚陶文化和东坡文化的蜀山文化。本届蜀山艺术节的举办,旨在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蜀山文化,促进书画艺术与陶文化的交流。此次艺术节为期3天,包括手工制陶大赛、中国书画名家·陶艺家跨界交流活动、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及“陶魂”摄影作品展、东坡书院系列讲座等四项活动。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蜀山印社”的揭牌仪式,并举行了我市第十一届手工制陶大赛获奖代表颁奖典礼。本届制陶大赛于6月1日至6日在丁蜀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举行,吸引了来自我市乃至广西、云南、上海等地陶瓷从业人员参加,最终评出一等奖15人,二等奖20人,三等奖59人,优秀奖50人。此外,东坡书院还将陆续邀请6位导师,围绕戏曲、国学、茶道等传统文化,开设公益讲座,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报讯)

 

宜兴常滑两地陶协缔结友好协会

“宜兴紫砂金士恒研究会”成立

6月18日,日本常滑市陶瓷协会、陶瓷商业协会一行6人前来陶都宜兴,与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缔结为友好协作单位。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与常滑市陶瓷协会理事长渡边敬一郎、常滑市陶瓷商业协会理事长伊奈义雄分别在《友好关系合作协议书》上签字,确定建立互访机制,促成企业对口协作,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宜兴市副市长尹志华出席此次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市文广新局纪委书记吴春祥、市档案局副局长宗伟方、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以及邱玉林、陈建平、潘持平、方卫民、顾治培、桑黎兵等陶艺家。

本次活动由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主持。

宜兴与常滑有着历史渊源。1878年春,宜兴紫砂艺人金士恒受鲤江方寿父子的邀请到了常滑。他见到鲤江家窑所在的山顶上有神社坐镇,还有千年大树的绝景,就命名这山为“金岛山”。滞留常滑期间,金士恒在“金岛山”传授宜兴式茶壶的制作技法及装饰技巧,并留下了许多书画。金士恒于1878年秋离开常滑回到中国。他的茶壶制作技法是泥片成型,由于要乒乒乓乓敲打泥片,所以日本人称之为“乓乓法”流传下来。金士恒的常滑之行,对常滑制陶的技术、观念都是一次革新,而指导这一最根本的人物就是金士恒先生。由此,在这次活动中“宜兴紫砂金士恒研究会”同时成立,尹志华副市长、史俊棠会长为其揭牌。渡边敬一郎先生、小西洋平大师向宜兴陶瓷博物馆捐赠2件“常滑烧”艺术品。日本陶艺家在宜期间还参观了前墅古龙窑、蜀山古南街、鉴云盆艺、拜访了徐秀棠大师。(尧基)

 

运河陶·宜兴窑

当代紫砂茶器在淮安展出

为期一个月的“运河陶·宜兴窑”——当代紫砂茶器展(淮安站)于6月28日落下帷幕,成为淮安市的一个文化热点,深受紫砂爱好者的欢迎。此次活动由宜兴市人民政府、淮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宜兴陶瓷博物馆和淮安市博物馆协办,于5月28日在淮安市博物馆隆重开幕。当天,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冰、副市长王红红、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江山、市文广新局局长杨斌和宜兴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纪委书记吴春祥,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顾治培、桑黎兵等陶艺家出席了开幕式活动。

本次展览以“宜兴窑系”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以大运河为纽带,通过紫砂展览、技艺展示手法,宣传宜兴特有的陶瓷文化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紫砂制作技艺,深化“运河与陶”的中国元素融合,增进宜兴与淮安这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互动交流。展出了当代紫砂茶器精品130件,如顾绍培大师的“天龙鼎珠壶”、毛国强大师的“竹露生香壶”、韦钟云的“和气壶”、储集泉的“天趣壶”、汤鸣皋的“双线壶”等。同时,借助紫砂矿料和工具的展示,以及现场的制壶演示,多角度地诠释了宜兴紫砂茶器的独特魅力。

吴春祥、周小东向淮安市博物馆捐赠了书籍《宜兴窑系——华夏第一陶窑系》和《中国紫砂》。(陶宣)

 

书画、青瓷、陶刻艺术相映生辉

谈青窑艺作品联展在宜举办

历时一个月的“青韵天成——谈青窑艺书画、青瓷、陶刻艺术作品联展”,于6月28日在宜兴“菡·美术馆”圆满落幕。期间,宜兴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刘亚民观赏艺术联展后,对这次展出作品的艺术形式之美、文化品位之高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勉励宜兴碧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宜兴“菡·美术馆”创办人谈珂,宜兴青瓷是陶都最具特色的艺术之一,利用联展这一平台,创出特色,打响宜兴青瓷品牌。

早在5月28日,宜兴“菡·美术馆”开馆当天,由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院长、谈青窑艺创始人谈志坚、中国著名书画家尹安石、书法篆刻家徐子屏、书画陶刻家庄日建、书法陶刻家周顺元五位艺术家创作的300多件精品联袂展出暨尹安石艺术作品集《隐逸》首发。宜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菊明、无锡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宗翡、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宜兴市文联主席魏敏、宜兴市政府办公室主任狄胜军、市经委副主任张福元、丁蜀镇委副书记周泉荣,新庄街道、文广新局、江苏有线宜兴分公司的相关领导以及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顾问、宜兴陶瓷、书画界的大师顾绍培、徐安碧、李守才、邱玉林、史国富出席了当天的活动。

在“菡·美术馆”近千平方的展厅里,共展出了五位艺术家创作的精品300多件,不仅展示了各自从艺领域的得意之作,同时也展出了他们在谈青窑艺一年多时间,跨界创作的青瓷釉绘和陶刻作品。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意境深邃,将各自艺术领域的灵动元素,完美地与宜兴青瓷艺术相交相融,展示了宜兴现代青瓷人文艺术的亮丽篇章。(崔听槐)

 

“一带一路”宜兴紫砂展走进上海

6月6日结束,为期9天的由中共宜兴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宣传部、长宁区文化局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宜兴紫砂展暨首届“玩壶斗趣”系列活动,在上海东方陶瓷艺术交流促进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展览是“一带一路”宜兴紫砂巡展系列活动继泉州、厦门、福州、杭州、南京、青岛等地之后的第9站。展示活动以紫砂、茶叶、丝绸为载体,促进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展出了曹亚麟大师的“溪趣”、邱玉林大师的“一带一路”、毛国强大师的“惠风壶”、高级工艺师鲍雯君的“竹趣”等紫砂壶艺作品70余件(套),吸引了上海紫砂爱好者前来观展欣赏,并与陶艺家沟通交流。

举办“一带一路”宜兴紫砂上海展,目的就是为了重温历史,实践创新,让宜兴的紫砂、茶叶等文化精品再次大放异彩,把丰厚的资源优势作为文化优势、产业优势。以壶为媒,以茶会友,促进宜兴陶瓷文化事业的发展。

“玩壶斗趣”系列活动共有100余场,充满展示海派文化与紫砂文化交融的深远影响。(陶讯)

 

“世博双龙宝鼎”壶捐赠世博会

6月9日,“顾氏一脉——世博双龙宝鼎”壶发布、捐赠仪式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会议室举行。

联系国教科文、粮农组织KIP机构主席法米亚诺、米兰世博会中国艺术展组委会执行主席卢永伟、丁蜀镇委书记马钟、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鸣等出席。

2015年5月1日至10月月31日,意大利米兰市主办“世博会”,宜兴紫砂亮相在中国艺术馆。在米兰世博会一周年之际,由高级工艺师汤杰、顾亭设计创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书画艺术家马子恺题字装饰的“世博双龙宝鼎”壶,象征着团结、统一、权威,代表和平、发展和昌盛。此壶将中国传统龙文化与书画文化、紫砂文化相结合,蕴含和平发展的意义。

顾绍培、汤杰、顾亭向世博会法米亚诺主席以及“2016米兰世博会——中国艺术展”组委会赠送了“世博双龙宝鼎”壶。(协宣)

 

“宜兴窑艺·五朵金花”亮相太原

江苏省经信委主办的“江苏产品万里行太原展销会”,于5月28日至30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中国煤炭交易中心展览中心迎候广大观众。此次展览活动设轻工、工艺美术、服装、食品等8个展区,宜兴窑艺陶瓷研究所张荣法所长携宜兴紫砂、均陶、青瓷、精陶和美彩陶共80件(套)陶瓷艺术品在“工艺美术”展区展出。向广大观众形象地介绍了陶都宜兴“五朵金花”的文化艺术魅力。(尧基)

 

国际陶艺学会主席来宜创作

6月6日,国际陶艺学会主席雅克·考夫曼在宜兴市丁蜀镇陶码头工作室,与我市陶艺家蒋国兴合作,创作巨型陶瓷雕塑《互园》。这件作品完工将放置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陶码头大院内,成为一个文化景观。

考夫曼来自法国。15年前,他经朋友介绍和他太太一起来到丁蜀镇陶瓷批发站码头参观,感受宜兴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去年4月,应陶码头负责人蒋国兴邀请,考夫曼欣然来宜创作,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确定创作“互”字型的陶瓷雕塑。该作品长和高都超过2米,宽60多厘米,用紫砂泥制作,表面呈阴阳拓印的“互”字,凸显宜兴元素,表达互助、互动的愿景。考夫曼先后三次来宜,每次3个星期左右,预计整个作品11月份完工。(陶讯)

 

“微波箱式炉”烧制宜兴陶瓷

湖南源创高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新材料、工业微波设备研究、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公司。该公司研发的“微波箱式炉”落户在丁蜀镇西望村实地应用,烧制紫砂壶和均釉花盆等陶瓷产品,取得了高效、优质、节能、环保的效果。

该窑炉采用微波转化为热能,受热更快更均匀,最高烧成温度1350℃,炉内温度均匀,满足各种陶瓷制品的烧成温度要求,可烧氧化焰,也能烧还原焰,温度控制仅正负1℃。“微波烧”开创了陶瓷烧结资源利用的新时代。如感兴趣可与该公司驻宜兴办事处贺平联系。

电话:0510——80326266   18795625999     (宜陶协)

 

青韵天成  翰墨馨香

——赏“谈青窑艺·艺术家联展”

蒋尧基

初夏的五月,把多情的江南染成一片翠色,丝丝缕缕的细雨,打湿了思绪,洗亮了绿叶,岁月就是如此的静好。

位于宜城街道宜北路上的“菡·美术馆”分外诱人,“谈青窑艺·艺术家联展”的宜兴青瓷艺术与书画佳作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享受这些中国元素带来的美妙与情致。

“菡·美术馆”是由宜兴碧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谈珂先生创办的民间艺术展示馆。“菡”者,“菡萏”也,指荷花的花苞,宋代欧阳修曾诗云:“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夏忆扬州”。现今,在“菡·美术馆”展示宜兴青瓷领军人物、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谈志坚和著名书画家尹安石、徐子屏、庄日建和周顺元的艺术品,大概是以青莲含苞,承各方慧心,营幽雅天地,入一隅清新韵致,绽阳羡人文风采吧!

“谈子塑泥成玉,青窑煮石化云。”谈青窑艺秉承3000年悠久历史的宜兴青瓷文脉,开创了今天“谈青”的艺术特色,荣获了宜兴市政府颁发的“恢复宜兴青瓷工艺生产特别贡献奖。”他不辜负毕生钟爱的青瓷,始终行走在路上,于顺耳之年立下宏愿,决意倾全力传承青瓷之薪火,再续宜兴青瓷的辉煌。我见了他的力作“窑变斗笠碗”、青瓷雕塑“平步青云”“松鹤延年”、青瓷瓶“荷韵清影”“云龙天球瓶”“开片天球瓶”等等,不同的器皿造型,不同的装饰技法,突出了作品的主题精神和文化内涵,体现了文化青瓷的魂魄。例如“荷韵清影”,呈圆柱形,敛腹、收足、似梅瓶口形,青翠的釉色,宛如一泓清泉,半浮雕装饰的荷花,或含蓄,或怒放,在荷叶的映衬下,高洁而清丽。整个作品有水的弦韵,漾起碧波潋滟,又恰似清影共月,优然飘香,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显现。

尹安石先生是我们宜兴人,书画艺术师承兄长尹瘦石以及梅建鹰、白雪石、高庄等大家。作为大学教授,离乡四十余载,却心系故土,退休离校归隐家乡,书画入青瓷,刀笔妙生花,在“谈青窑艺”实现他的跨界创作。这次展示了他的几大幅书画作品,书法初学欧、颜、柳、赵,行习二王,复参明清书法之意趣,行草取晋人神韵,秀逸潇洒。绘画涉足中国画之山水、花鸟、人物多个画种,尤其擅长佛教题材的表现,在青瓷创作中的“南无观世音菩萨”挂盘,“慈为善本”青瓷缸、“清静妙智慧”陶刻瓶等作品中可见一斑。

徐子屏先生是浙江镇海人,中国当代百杰书法篆刻大师,融百家之长,方寸毫厘见气象。刻刀下,青瓷上,篆载历史诗篇,颂扬君子之道。他1998年创办深圳印社,2013年参与宜兴青瓷的装饰创作。他的“青瓷陶刻离骚”“青瓷陶刻心经”以及展出的“子屏印毫”“子屏铁笔”“子屏篆刻”“子屏奏刀”,将我们带入了书法篆刻的绝妙境地。

庄日建先生是上海人,今年70岁了。17岁开始学习西洋绘画,28岁开始学习国画。经程十发、赵冷月等名家授教,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韵味。2013年开始参与宜兴青瓷的装饰设计,创作人物及花鸟青瓷瓶,精彩风流,别具一格。在展厅里,见到了“青瓷绘刻大吉羊”“知足常乐瓶”“青瓷陶刻八仙图”签筒等,还有好几幅人物画,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小姑娘,小男孩,个个神采飞扬。一幅“老戏骨”凸显了二位戏曲老人的精气神,勾画出“一腔戏曲,百转千回,唱尽别姬泪;一身戏骨,万般妩媚,春风似又归”的闲情逸趣。

周顺元先生是陶瓷公司的原工会主席,自幼喜爱书法,尤钟隶书。积几十年的书法功底,退休后与“谈青窑艺”结缘,首创了青瓷结合紫砂陶刻的装饰手法,荣获大奖。书法大作“宋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唐李白《将进酒》”等,“尽显秀丽典雅的清新气质,又带有厚重古朴的金石韵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青瓷艺术品“东坡美人肩”“青瓷陶刻沁园春·雪”“青瓷百福瓶”等等,以刀代笔,在千年延脉的青瓷载体上用心铭刻,使之永存。特别是直径100公分的“陶刻心经挂盘”,可谓宜兴陶刻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布局清雅,格调高洁,字字见功力。仿佛“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观赏他的作品感觉很“静”,也许“静”就是大喜大悲的思考,是抒发激情的感悟。同时,“静”是一种美好,一处优雅的风景,一束幽幽的清香,也是美的极致。

“菡·美术馆”的这次展览流淌了谈青窑艺和艺术家的真善美,折射了当代青瓷人的审美、思想和智慧。他们用心塑造美丽的青瓷世界,志于道,居于德,游于艺,开辟了一方不染浊尘的艺术天地。

 

古风陶韵里的技艺兴替

——读《中国均陶》

崔听槐

宜均,即宜兴均釉陶器,以其温润醇厚、蒙胧静雅的釉色与神奇独到、妙手生花的拇指堆贴工艺而蜚声中外,尤以明代欧子明的“欧窑”、清代葛明祥、葛源祥昆仲的“葛窑”为代表而青史留名,它们和宜兴紫砂制作技艺并驾齐驱,喻为“陶都三宝”,2014年,宜兴均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遗项目。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是当今展、藏品十分丰富、又能综合展示宜兴七千年制陶史的陶艺殿堂。该馆馆长周小东主编的《中国均陶》一书,近日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从上千种馆藏均陶精品中遴选了近百件作品及用300多张高清图片展现每件作品的全貌或局部,反映几百年来,均釉与堆花的技艺兴替、风格流变的轨迹,大多数作品长期来养在库房人未识,现在将馆内宝贵的藏品资源挖掘出来,收录书中,并附有“羊角山蜀山窑残件对比”图版76幅,为均陶历史研究提供和补充实物佐证。

文以载道,物以器传,是《中国均陶》一书的鲜明特色。书中开篇由周小东主编撰写万余字的“总论”《认知“中国宜均”》,中英文对照。作者从深入研究明清以来有关陶瓷文献资料入手,详证博引,就“宜均”与均山的关系、“宜均”与南山、黄龙山的关系、“宜均”与“欧窑”“葛窑”的关系、“宜均釉”与“陶瓷色釉”的关系、“宜均”与“禹钧”的关系、“宜均”与“广均”的关系、“宜均”与“炉钧”的关系、“宜均”与“故宫挂釉器”的关系、“宜均”与“紫砂”的关系等九个方面作了论述比较,从不同层面和历史传承的角度,钩沉揭示,认识“宜均”制品以其本土原料、传统工艺、民族特色而历久弥坚,生生不息。“专论”有当今均陶艺苑领军人物、中国陶艺大师李守才撰写的《均陶堆花技艺谈》、江苏省工艺、陶艺大师方卫明的《宜兴均陶“三部曲”》两文,均为作者四十余年来经验的阐释,悟道的求索。

均陶器皿以“均釉”与“堆花”两大艺术特色著称。“图版”作为书中的重点和看点,相当部分历史作品展示的是早期均陶的釉色,作为均釉色彩分类,有月白釉、茶叶末釉、天蓝釉、灰蓝釉、霁蓝釉、淡蓝釉、冬青釉、均黄釉、复釉等九大类,每一釉种都用简要文字作比拟与释义,如月白釉的定义是:“月色皎洁,如幻似梦。釉面白中泛青,青中透白,呈现出如脂似玉的玻璃质感。”图中“月白釉欧窑太乙罐”即出自明代欧子明所创制的“欧窑”,釉色柔和,如夜空隐于云层之后的月色,有朦胧之美。其它有月白釉香炉、执壶、花盆等,虽是残件,也弥足珍贵。蓝釉中分“天蓝”“灰蓝”“霁蓝”三种,是均釉中较为突出和常见的釉种,古人有“灰中见蓝晕,艳若蝴蝶花”之誉,日本称之为“海参釉”而推崇备至。如“霁蓝釉”,釉面浓淡均匀,蓝中微泛紫,沉静深如海而发人美感。图版中有清代葛明祥“葛窑”烧制的“天蓝釉苹果尊”“灰蓝釉抽线尊”“霁蓝釉高圆瓶”。清末高大昌烧造的“天蓝釉兽耳瓶”以及当代李守才的“天蓝釉腰圆水底”。又如“冬青釉”,色如四季常绿的植物冬青,釉面苍翠欲滴,似山峦之翠,翡翠之润,选有清代制陶名家鲍明亮的“双耳瓶”“秦瓶”。“均黄釉”在均釉中使用最广,釉色呈酱红至土黄不等,色深者称老红釉,色浅者谓嫩红釉,釉面晶莹清亮,深沉凝重。书中选用明代的“龙头荷花缸”、清代“八方缸”“圆口锁瓮”以及当代均陶高手杨耀生、马锦旺以及李守才、方卫明等堆贴制作的缸、盆、坛、钵、瓶等馆藏品。这类均黄釉作品均有堆花装饰,其发展流变可窥明代的堆花技艺特征简洁粗犷,清代显得细腻典雅,花草虫鸟装饰居多,民国以来至当代,题材更趋广泛,善用五彩色泥堆贴图景,画面层次感强,艺术品位进一步提升。

《中国均陶》展示了“宜均”从明代以来的发展脉络,无不闪耀均釉光怪陆离的五彩斑斓,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堆花技艺的演进,让人在古风陶韵中真切体味画面与釉面双重装饰艺术的文化脉动,釉色之美妙、堆化之绝技、历史之悠长、文化之厚重,可见均陶技艺兴替之必然。 

 

宜兴陶博馆开展“文化遗产日”活动

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宜兴陶瓷博物馆展示宜兴悠久制陶历史与精湛制陶技艺,准备多项活动,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共同感受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该馆兵分三路,分别在南京甘家大院、宜兴市图书馆和宜兴陶瓷博物馆展示主题活动,为广大观众献上精美的文化大餐。

例如,甘家大院是晚清文人甘熙的私人宅院,也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民宅,现开辟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每年的文化遗产日,都会举办活动让市民赏非遗、识民俗。宜兴均陶的堆花表演和紫砂陶刻走进甘家大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此外,“灰中蓝晕”宜兴陶瓷博物馆灰蓝釉均陶作品网络展,以新的形式,介绍国家非遗项目宜兴均陶的瑰丽姿色与厚重底蕴。

宜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形成宜兴城市记忆的价值体现。“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使宜兴传统文化惠及大众。

(小潘)


宜兴紫砂英国行(下)

陈家稳

4月11日  维多利亚 艾尔伯特 博物馆

历史与爱情的回声  

4月份,伦敦的天气还是非常舒适的,偶尔飘过一阵小雨,也不影响出行,史会长建议博超,带领我们多看看英国的博物馆,整个英国有100多个博物馆,应该说,囊括了整个世界文明的成果。

维多利亚 艾尔伯特 博物馆是英国第二大博物馆,自然也成了大家一致选择。

仅仅从博物馆的名字,就知道是以两个人物来命名之,在英国生活近10年的博超夫妇,似乎对这家博物馆情有独钟,还是从他们的解说中去寻找端倪吧!

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设计史博物馆,成立于1852年,即通常所说的V&A,其宗旨是使艺术作品能让世界观赏,并为英国设计师和制造商带来启发和灵感。1899年,维多利亚女王为此博物馆的侧厅举行奠基礼的时候,将博物馆正式更名为V&A,以纪念她的丈夫艾尔伯特亲王。

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的藏品非常丰富多彩,一天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悉数阅尽。陈列的展品超过了四层楼,分别展示在长达11公里的长廊中,它们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家具、时装、珠宝、陶瓷、玻璃、制品、银器以及建筑。展览品以欧洲展品居多,但也有中国、日本、印度和伊斯兰艺术和设计的展品展示。

有些展览长廊展示了一些处在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物品,其他的则将重点放在藏品所用材料和技术工艺上。在这大量的陈列品中还存在 “博物馆中的博物馆”,比如由一系列展示长廊组成的、全面展示从公元300年到1500年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展厅。另一个则介绍公元1500年到1900年间英国的艺术与设计作品,包括一些罕见的历史服饰(古装)的样品。而有着超过3500件藏品的珠宝长廊,是世界上最好的收藏地之一;而有着30000件展品的瓷器长廊,则是涵盖了整个瓷器的发展和生产历史。

说到维多利亚、艾尔伯特夫妇,还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1840年,21岁的维多利亚女王与比她小三个月的表弟阿尔伯特亲王结了婚。维多利亚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出身高贵、举止优雅,学识渊博,被公认为“会走路的百科全书”。他酷爱艺术,音乐,建筑,擅长击剑。结婚后二人感情甚笃,被誉为欧洲的“模范夫妻”。阿尔伯特亲王努力维护英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尽量不干预政治,不干预国会事务,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在文学、艺术、展览会、博物馆、新的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等等“非政治”方面。 1851年5月他主持筹办了第一届世博会,然后,他用世博会的收入筹建了三个展览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

1861年,年仅42岁的阿尔伯特亲王去世。丈夫的去世让女王郁郁寡欢,她曾长时间离开伦敦隐居,即使公开露面,也不戴王冠,而总是一种寡妇打扮。由于维多利亚长期隐居,1901年1月22日,在寡居40年之后,维多利亚女王在怀特岛去世,享年82岁。

也正是维多利亚、艾尔伯特夫妇纯真爱情,奠定了V&A在博物馆界的地位。

在一楼的展区里,我们找到来自宜兴的紫砂陶,有清代惠孟臣、杨彭年、程世华等作品,还有近现代的蒋蓉、徐秀棠、施小马、鲍利安等人作品,还有来自中国更多的精美瓷器。

常去博物馆的人,也许有这样一个体会,博物馆里的陈列物,通常能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的轨迹,她还原了我们现代人不曾有的时代,但我们一定能感受到前人的伟大。

        4月12日 大英博物馆 中国紫砂艺术展


东壶西渐  紫器東來

    还在国内的时候,我们就接到博超博士消息,12日的大英博物馆的展览将由中国国家旅游局驻伦敦办事处主办,而且他们还定下了主题“东壶西渐”,并在伦敦进行了宣传推广。

    为什么,上升到国家的文化旅游形象,后来,我们在采访国家旅游局驻伦敦办事处匡林主任后,渐渐明白了。

    2015年习近平主席赴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开启了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国家旅游局驻伦敦办事处为落实国家旅游会议精神,在2016年开启了“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英国及北欧推广活动,作为配套项目“东壶西渐 紫器東來 大英博物馆 中国紫砂展”其目的就是以紫砂艺术为介质,面向英国民众和访英国际游客,立体展示“美丽中国”的文化瑰宝,宣传中国国家旅游品牌和国家旅游形象的文化魅力,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与全球传播,扩大两国人员旅游友好交流的人文通道。

    上升到了国家文化形象,就不再是普普通通的展览了!

    这是荣誉,也是高规格的任务。

    为此,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连续召开了三次会议,组织了在1935年英国伦敦博览会中获得紫砂金奖范大生嫡孙,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范伟群,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史小明,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顾美群以及来自宜兴制壶、陶刻装饰,雕塑、均陶等30余位优秀中青年陶艺家,选送一百件作品,参加此次展览。

     12日上午十一点,中国紫砂艺术展在大英博物馆隆重开幕,参加此次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国家旅游局驻英国及北欧办公室主任匡林博士,中央圣马丁陶瓷艺术系系主任Rob Kesseler,英国国家旅游研究院院长Jennifer Basannavar,丘吉尔艺术基金学者Christine-Ann Richards,英国国家陶瓷行业协会主席Richard Phethean,英国国家旅游局特约合作人  Lady Rebecca,当地华侨精英代表肖鹏,伦敦城市大学高级研究员周博超博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史俊棠会长,开幕式由周博超博士主持。莅临的媒体代表有:中央电视台、欧洲时报、英中时报、国中艺术网、华闻周刊、光明日报、新华网、宜兴电视台紫砂频道、《一手泥巴》栏目组。以及来自英国的其他艺术家,华人华侨代表,以及来自江苏宜兴的制壶老师共计200余人。共同参加了开幕式。

    在展览期间,喻小芳老师,还向来宾展示了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表演,引起了华人和英国友人的拍手称赞。纷纷去感受泥土的芬芳。

    伴随着“一带一路 美丽中国“的脚步声,宜兴紫砂来到了英国,荣登大英博物馆的殿堂,这一张靓丽的中华文化名片正积极地向全球立体展示中华传统工艺和”工匠精神“的风采。在展览中我们听到:

    要把这样的活动定期办,长期办,找到宜兴紫砂和英国茶文化的交汇点。(国家旅游局驻伦敦办事处匡林主任)

    泥土是传播信息的有效媒体,她含有丰富的空间,她能产生人类共鸣。(中央圣马丁陶瓷艺术系系主任:Rob Kesseler)

在全球互联、共享、开放的今天,宜兴紫砂要用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去攀登更高的国际舞台。(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史俊棠会长)

    英国大英博物馆的展览成功展示中国紫砂的文化瑰宝,促进两地文化交流,开辟两国文化交流的新通道。衷心祝愿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硕果累累!


4月13日  温莎城堡

从女王的家回家   

    回国的机票订的是13日下午3点半的,上午半天的时间,博超他们领着我们来到距离希思罗国际机场20公里的温莎城堡,这也是女王的家。

    温莎城堡是女王的私人官邸,在伦敦女王有两处官邸,另一处在白金汉宫。13日这天,女王就住在温莎城堡,所以,我们在参观时,安检非常严格。警卫队在不停的巡逻。

    作为英国史上在为时间最长的君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见证了英国过去这几十年内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是她90岁的生日,她已为王64年,这确保了即使在21世纪,王室仍然是英国传统的象征。

    在女王的巨幅照片前,史会长回忆了一段往事,那时在1986年的金秋,他还在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当厂长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上海访问时,就用他选送的《小型竹节壶》供女王在湖心亭品茗。

    时光飞逝,转眼已过三十年,衷心祝愿女王健康长寿,史会长最后说道。

    其实在伦敦,我们有非常大的感触,伦敦的大部分古建筑都属于家族的私有财产。所以整个伦敦的城市建设显得,那么紧凑,没什么高大的建筑,它的古建筑保存的非常完好,虽然街道很狭窄,但英国的司机们,非常绅士,几乎看不到国内的“抢跑”现象。

    温莎城堡也不例外,她是女王家族的私有财产。占地45,000平方米面积的城堡,维护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他们的管理层在经营上花费些心思,不光打造成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还积极的在城堡内做好服务配套,如艺术馆区、购物区、餐饮区等等,他们还创意生产出许多“女王”系列的文化衍生品,这些都是商机。

    在温莎城堡里,我们经常能飞机的轰鸣声,希思罗机场平均7分钟起降一次,难怪它会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之一。博超告诉我们,女王只要听到飞机的声音,就知道是什么飞机起飞。

    我想,这也是人要去适应环境的最好体现吧!

    2个小时的游览时间很快就到了,大家纷纷在城堡前留下美丽的靓影,依依不舍的向“女王”告别,向博超和他的团队告别。

    14日,上午9点半,飞机安全降落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圆满的结束了宜兴紫砂英国行。

 

千峰叠翠凝青韵

——漫谈宜兴陶瓷博物馆中的宜兴青瓷

潘奕宇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作,瓷中瑰宝。

宜兴青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宜兴地区从西周开始就有原始青瓷的生产,到两晋时期,烧造技术已经相当纯熟,隋唐时品种较多,产量较大,工艺日精。到宋代,由于种种原因,青瓷的生产逐渐衰落。上世纪60年代初,在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宜兴当地着手进行青瓷的恢复和试制工作,经数年时间,重新烧制出宜兴青瓷,使之重现光辉。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中就珍藏着许多宜兴各个历史时期的青瓷精品。

原始青瓷虽被称为青瓷,但其色泛褐黄者居多,不如现代青瓷清透莹润,但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已是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了。

原始青瓷羽状纹罐,鼓腹撇口,器身因年代久远而倾斜,周身布满鸟羽状印纹,是以带有花纹的小拍子拍打器身而形成,排列整齐,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器表施以青釉,黄褐色的釉面敦厚而凝重,彰显出历史的深沉感。

原始青瓷似瓷非瓷,由于当时制作条件、烧制技术的限制,我们的祖先无法制出真正意义上的青瓷,但原始青瓷的出现,却是宜兴陶瓷发展历史上的一大步,为今后真正青瓷的烧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青瓷谷仓罐是在1958年宜兴元上一大墓中出土,制作于西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宜兴陶瓷博物馆9件馆藏国家一级文物中唯一的一件瓷器藏品。

这件器物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用作礼器,庆祝来年的丰收。二是作为随葬品,俗称“魂瓶”。器身整体饱满大方,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在罐口的四周分布着四个小罐子,是为“通天柱”,寓意五谷丰登。罐口一周堆塑了七个人物,他们双手抱合,朝天仰望,像是在与神灵沟通。而在人物的上方装饰有二十四只小鸟,小鸟双翅张开,仰天飞翔,栩栩如生,似是在引领着墓主人羽化升仙。器物下半部分则显得简单朴素,凿有六个小孔,七条苍龙在其间穿梭,有进有出,象征着生命的轮回。

此罐构思巧妙,雕塑精致,布局缜密,穿插生动,又毫无琐碎庞杂之感。釉色虽青中泛黄,偶有剥落,却难掩当年风华。各种造型寓巧于拙,着重表达内在情趣,把天上人间神话现实揉合一处,既现实又浪漫,具有极珍贵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陶博馆收藏的当代宜兴青瓷数以百计,并辟有青瓷展厅单独陈列。例如“青瓷镂雕牡丹瓶”,此瓶的作者是“宜兴青瓷制作技艺”江苏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谈志坚先生。瓶身饱满大气,瓶颈处饰有芭蕉叶纹,形象生动,瓶身则用镂雕的手法展现了花开富贵的景象,牡丹枝叶舒展,左右延伸,枝头上牡丹花盛开,循环往复,婉转流动,变化无穷。瓶底部饰有一圈莲花纹,似是托住了整个瓶身,极具装饰美。芭蕉叶纹、牡丹纹、莲花纹皆是陶瓷器中的经典样式,再施以质地细润,釉色晶莹的青釉,淡雅幽闲,别有格致,更显动态之美。

从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到繁荣时期的晋代青瓷,再到当代有着“东方蓝宝石,精湛碧玉器”美誉的现代宜兴青瓷,虽在宜兴的历史长河中偶有沉寂,但她的光华难以掩盖,作为宜兴“五朵金花”之一,青瓷依旧带着那一抹神秘的青色,在宜兴陶瓷文化的舞台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