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6第五期


2016-05-26  

工业陶瓷高峰论坛在宜举办

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产学研活动工作的总体部署安排,结合丁蜀镇大力发展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等先进工业陶瓷产业的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全镇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助力企业转型升级,5月4日至7日在丁蜀镇成功举办了“中国宜兴工业陶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宜兴市丁蜀镇科技周”活动,期间包括工业陶瓷产业发展主论坛和陶瓷新材料孵化器、宜兴耐火材料产业、海绵城市相关产业、金属及机械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四大分论坛。中科院、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20余所科研院所,国内陶瓷及耐火材料、工业设计领域专家教授120余名,出席了此次活动。

在5月4日的开幕式上,东南大学与江苏一品环保有限公司合作的智能变频除尘电源项目、长沙理工大学与江苏宜翔陶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高档酒瓶用新型陶瓷釉料开发项目、西安交通大学与无锡瑞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的污水处理用高速离心叶轮鼓风机产业化项目等10只合作项目正式签约。市、镇领导为江苏宜兴工业陶瓷展览中心和宜兴陶瓷新材料孵化器举行了揭牌仪式。在随后举行的中国工业陶瓷产业发展论坛主题报告会上,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永斌、北京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研究院周延春等专家,分别围绕“宜兴工业陶瓷‘十三五’发展及创新平台建设”、“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在本次四个分论坛上,相关领域资深的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以及具有经验和实力的资本、技术、企业等机构,通过相关科技人才政策简介、相关成果及科技人才政策简介、相关成果及人才项目路演推介的活动内容,从平台、联盟的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的角度进行对话与交流,共同探讨发展之路。

本次论坛及活动后的对接交流以及大范围宣传,大大增加了企业家们产学研合作的信心和坚持科技创新的决心。将进一步打造宜兴陶瓷产业发展基地,推动宜兴工业陶瓷产业发展高端化、国际化。(镇宣)

 

李昌鸿夫妇资助“善道行动”

捐赠12件(套)紫砂作品募得善款505万元

5月1日下午,“紫田耕陶情·大爱中华梦”紫砂艺术公益盛典拍卖活动在宜兴金三角“李昌鸿、沈遽华紫砂艺术馆”成功举办。为弘扬传承紫砂文化,向社会奉献爱心,他俩向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善基金捐赠“百福百寿狮象玉鼎”等12件(套)紫砂艺术精品,经现场义拍,共募得善款505万元。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秘书长张晖,宜兴市副市长吴青峰、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出席活动。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沈遽华均为壶艺泰斗顾景舟入室弟子,从1955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至今,已在紫砂艺苑辛勤耕耘了61个春秋。夫妇俩合作的“竹简茶具”在1984年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紫砂首次在国际上获得的大奖。此次他俩捐赠的紫砂艺术精品有“百福百寿狮象玉鼎”“青玉四方”“三星提梁”“五德组壶”“四方夺魁”“秦权”等12件(套),均为大师的代表作和创新之作。募得的善款将全部用于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善基金发起的公益项目“善道行动”。该行动计划利用5年时间,在全国100所高校开设国学论坛等,组织广大青少年学习国学。慈善义卖活动会上,李昌鸿大师受聘为“善基金”智库专家和特邀顾问。

这次紫砂艺术工益拍卖募捐活动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主办,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善基金、长三角铭辰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宜兴市铭辰陶瓷有限公司、宜兴昌华陶艺有限公司、宜兴明仁传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信瑞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陶讯)


宜兴窑艺·洋渚紫砂亮相泉城

5月13日至16日,第14届山东茶文化交易博览会暨紫砂艺术展,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此次活动由济南市人民政府、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山东省轻工业协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等共同主办。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丁蜀镇副镇长方晔、市陶协副会长鲍建生、徐建荣等出席开幕式。

山东茶文化交易博览会是国内规模较大、有重要影响的茶行业展会,融品牌展示、招商推介、名茶评选、茶艺表演、紫砂茗壶、砂壶制作和高峰论坛于一体,是凸显自身文化,加强品牌建设,扩大营销渠道的极好平台。

饮茶离不开茶器,有茶器必言紫砂。这次茶博会上,宜兴市丁蜀镇洋渚村紫砂专业合作社组团参加,由高级工艺美术师顾美群等30多位技艺人员创作的紫砂艺术精品赴泉城参展。“宜兴窑艺·碧云青瓷”的张荣法也把宜兴“五朵金花”的艺术品带到展会,有紫砂“紫玉提璧茶具”,青瓷“和谐平安”,均陶“凤喜牡丹”,彩陶“一马当先”,精陶“花开富贵金杯瓶”等。这次展品,符合茶博会“茶与生活”的主题。并通过精品紫砂、茶艺表演、禅茶与生活等相关活动,让茶真正走进市民的生活,并进一步了解中国陶都和宜兴陶瓷的魅力。(尧基)

 

陶艺名家捐赠禁毒书法作品

5月11日上午,陶艺名家捐赠禁毒书法作品活动,在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举行,28位陶瓷艺术名家向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捐赠28件禁毒书法作品。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周军、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市公安局副局长、市禁毒委办公室主任储小悦出席。

6月26日是全国禁毒日。为配合我市的禁毒宣传工作,由市陶协会长史俊棠牵头,与陶艺大师、陶刻分会的艺术家一起,本着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对下一代充满期待的激情,书写了以禁毒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如徐秀棠大师书写《参与禁毒斗争,构建和谐社会》,汪寅仙大师书写《毒品猛如虎,意志坚似铁》,徐安碧大师挥毫《依法禁毒,构建和谐》,邱玉林大师写的是《吸毒一日,掉入虎口》,还有鲍志强、顾绍培、曹亚麟、毛国强、吴鸣、季益顺等大师都用墨宝来推进禁毒宣传,引导广大市民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下一阶段,陶艺人员还将继续创作书法作品,扩大宣传面,增强影响力。市公安局、市禁毒办将把这些书法作品汇编成册,作为我市禁毒宣传的一项重要形式与内容。(陶协)

 

“五月花”首届全国女陶艺家作品展在瓷都举行

5月8日-14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女陶艺家分会举办的“‘五月花’全国女陶艺家作品展”在景德镇东方龙陶瓷艺术馆拉开帷幕,现场展出了百余件由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的百余位女陶艺家创作的陶瓷艺术作品。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女陶艺家分会成立于2013年,根据协会章程和入会条件,江苏宜兴陶瓷产区的24位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以上人员成为了首届会员,此次由其中的20位女陶艺家会员的25件(套)作品参加了展览,宜兴女陶艺家分会汪寅仙会长和蒋雍君秘书长带领的代表江苏宜兴陶瓷产区的11位女陶艺家参加了整个活动。

5月8日 恰逢母亲节,展览在节日的温情中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女陶艺家手戴康乃馨鲜花出席开幕式。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全国女陶艺家分会会长傅维杰为展览开幕致辞,景德镇市领导、景德镇陶瓷大学领导、女陶艺家代表等为展览开幕发言讲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女陶艺家代表汪寅仙大师在开幕式上致辞,宜兴女陶艺家分会蒋雍君秘书长代表江苏接受赠书并发言。   

5月9日下午,“五月花”全国女陶艺家作品展专题研讨会在瑶里梅岭山庄会议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女陶艺家,结合自身实际和地方特点,围绕“团结、交流、进取”这一主题交流畅谈了体会。(陶院讯)

 

实 操 考 核

第二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陶艺名人申报人员实操考核于5月20日在丁蜀成人学校考点进行。这次全省符合省陶艺名人和2012年前晋升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及部分具备破格条件的参评人员共127人,其中宜兴118人,南京、苏州、徐州等地9人参加了实操考核,分制壶、陶刻、雕塑、均陶、青瓷、彩陶等门类,历时三天。

由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组织开展的省陶艺大师、省名人评定活动每五年评选一次,旨在检验申报者的动手能力和技艺水平。这次考核首次为申报者增加了实操内容,由专家评委现场评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评比标准,也是技艺人员取信于社会的有力举措。为最终评选出第二届省陶艺大师、省陶艺名人提供参评者实操技能水平。图为实操现场。 (崔听槐文/摄)

 

浙、豫、甘等地来宜考察陶瓷发展情况

五月的陶都,宾朋满座,自上旬至中旬,在宜兴市陶协会议室,先后迎来了浙江、河南、甘肃等地的陶瓷同行,互通陶瓷现状和发展情况,研究存在矛盾与困难,共议陶瓷发展前景。不同地区、不同门类的陶瓷在陶都宜兴有了新的课题。

5月4日—5日,浙江省政协科教委主任鲁善政一行6人,在江苏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郭进成、宜兴市政协领导宗国平、秘书长闵曲成等陪同下,来我会考察了解陶瓷产业传承发展方面的情况,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向考察团全体人员介绍这几年宜兴陶瓷在机制创新、文化引领、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考察团一行还参观了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二厂股份有限公司。

5月11日—12日,河南省宝丰县政协主席铁干卿一行7人,在市政协领导黄浩南等陪同下,前来我会考察了解宜兴陶瓷的发展情况,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就宜兴陶瓷的历史脉络、有序传承、机制创新、文化引领、大师领军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向考察团作了详细介绍,考察团一行考察了丁蜀西望村紫砂合作社。

5月18日—19日,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政府区长胡建伟、副区长鲁昕政、白银市平川陶瓷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院院长孙守南、经济合作局局长胡楠等一行5人来宜兴考察陶瓷发展情况。平川有着上千年的制陶史,是我国西北的一个陶瓷产地,史俊棠会长和胡建伟区长分别介绍了各自陶瓷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史俊棠会长、鲍建生、程同德副会长分别陪同参观考察了宜兴陶瓷博物馆、陶瓷城、中海陶瓷、一方科技、富陶科、彩陶工艺厂、毛国强紫砂艺术馆、李守才堆花工作室、丁蜀职教中心、丁蜀成校。平川区政府还聘请陶协会长史俊棠为中国平川陶瓷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明康)


宜兴紫砂英国行

陈家稳

400多年前,第一把宜兴紫砂壶伴随着中国的茶叶、丝绸,飘扬过海来到欧洲,登陆英国,一时无双,千金难求。成为欧洲贵族文化和英国红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00年后的今天,“宜兴紫砂”这张靓丽的文化名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美丽中国”世界脚步,已悄然登上了国际舞台。

互联、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正在成为主题,文化就更彰显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魅力。诚如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史俊棠会长所言:“独步天下的宜兴紫砂陶,铸就了世界上唯一的紫砂壶,她的根在中国,舞台在全世界”。

2016年4月,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组织了,“紫器东来  美丽

china(英国行)”,访问团成员有在1935年英国伦敦博览会中获得紫砂金奖范大生嫡孙、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范伟群,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史小明,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顾美群以及来自宜兴制壶、陶刻装饰,雕塑、均陶等30余位优秀中青年陶艺家,近一百件作品,在英国伦敦大学举办学术交流,在大英博物馆举办宜兴紫砂特展,开启了中英陶瓷文化交流之旅。

本文作者为《一手泥巴》栏目主持人。

 

4月7日  英国 国家美术馆 大英博物馆

艺术总是去同求异  

7日上午9点(伦敦时间),我们在伦敦城市大学周博超博士,哲明老师,肖鹏教授的带领下,来到了英国国家美术馆。

英国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又译为国家艺廊),是位于英国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的正北方向。成立于1834年,以绘画收藏为主的国家级美术馆。馆藏规模 2300幅,面积 有46396平方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和《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米开朗基罗的《埋葬》,桑德罗·波提切利的《维纳斯与战神》,蒂埃哥·委拉士开兹的《镜前的维纳斯》,乌切洛的《圣罗马诺之战》的三件套油画中的《圣罗马诺战场中的尼克·达·特伦提诺》,梵高的《向日葵 —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

“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在匆匆领略西方艺术的同时,我脑海中一直在思索,西方的绘画艺术和我们中国绘画艺术的差异性在哪里?

西方绘画源于雕塑与建筑,着重自然模仿与形式美,重点在光、色、空气的素净妍雅,以“积极活动的生命”和“企向无限的憧憬”为精神内容。以人与世界的对立,或欲以小己体合于宇宙,或思戡天役物,申张人类的权利意志,宣扬这样的哲学思想。

中国画因系鸟瞰的远景,其仰眺俯视与物象之距离相等,故多爱写长方立轴以揽自上而下的全景。数层的明暗虚实构成了全幅的气韵与节奏。所以,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或是“生命的节奏”“有节奏的生命”它是用简单的线条结构表示宇宙万象的变化节奏,它所表现的境界特征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

<,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9px; mso-spacerun: 'yes'; mso-font-kerning: 1px;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当然,也不仅仅是这三言两语就能详述尽矣,这需要哲学家们、美学家花大力气的研究。正是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东西方艺术审美方式的不同,也正是不同,才有平衡,才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


世界文化瑰宝

离别英国国家美术馆,来到令人向往的大英博物馆,肖鹏教授说,若把大英博物馆看个遍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对我们来说,半天可就匆匆太匆匆了,怎么办?

看紫砂壶,看中国馆,则成为大家的一致的要求了!

大英博物馆又叫英国国家博物馆(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英国国家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还有近200万件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在中国的瓷器展区,才真正体会到“china”的巨大魅力,青花、汝窑、钧窑、粉彩、哥窑、定窑等,更多的是皇家御用,用现在的网络语言“高大尚”那是绝不为过,史俊棠会长,范泽锋老师对瓷器都有着相当的研究,看到这些后,也是赞不绝口。

这些瓷器,不单单解决最基础的功能器用,这不仅仅是工艺的一个缩影,而且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更反映中国的意识形态、艺术形态、文化形态。

在陈列紫砂壶的展区,我们找到了从17世纪到19世纪以来,漂洋过海来到英国的紫砂壶,它们有方器、有圆器形,有珐琅彩装饰的,有身筒泥塑的,还有雕塑的,还有一件葫芦瓶,还有英国陶艺家们在壶上加以修饰的,足以见证了紫砂在那时期的辉煌成就,也说明当时英国人民对紫砂的喜爱。

  

4月8日  伦敦大学  中央圣马丁陶瓷学院

五色土也是媒体

    按照主办方的安排,今天一天要在两所大学里做中英学术交流,博超博士7日晚上,就通知我们8日要穿正装、唐装或者旗袍出席,可见英国也是个讲礼仪的国家。

    10点钟,中英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始,主持人余潇女士分别介绍了参加此次交流活动的中英双方嘉宾,以及前来采访的媒体代表。

    史俊棠会长首先作了《独步天下的宜兴紫砂陶》为主题的学术演讲,他的演讲从两个主体七个小节全面的阐述了宜兴紫砂的历史和未来,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在两个主体部分中,首先谈到宜兴紫砂的本源来源于茶文化的选择性、与时俱进的社会性、紫砂陶原料的独特性、紫砂制作技艺的唯一性,构成了宜兴紫砂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第二部分的文化紫砂展望中,谈到了宜兴紫砂的文化概念,宜兴紫砂的传承与创新,紫砂未来思考等课题,他还鼓励宜兴紫砂陶艺工作者,要抓住契机走出国门,展示特有的宜兴紫砂风采,又能学习世界上其他艺术的长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交流中,史会长还回忆了一段往事,那时在1986年的金秋,他还在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当厂长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上海访问时,就用他选送的《小型竹节壶》供女王在城隍庙湖心亭品茗。

    接下来,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范伟群先生作了《紫砂之美——宜兴紫砂壶的创作》的学术交流,他结合自己从艺30年的经历,谈了五点创作感想,分别是;材质的精妙性,造型的符号性,工艺的精巧性,器用的功能性,载体的文化性。并和现场来宾们共同赏析他的创作作品,得到大家的热烈掌声。

    范家其实和英国还有一段故事,紫砂史料中记载的“千金难求大生壶,国际金奖一棒鹰”讲的就是,范伟群的爷爷、范大生的作品《一棒鹰》,在1935年英国伦敦博览会中获得金奖的这件事,这次,在伦敦举办学术交流,在大英博物馆做展览,或许是范伟群老师圆梦之旅,我们也衷心祝愿他以及“范家壶”的未来更美好!

    中方最后一位发言的是,80后王智明老师,他全场用英文演讲,让我们都很惊羡,说到英文,我和祥冬老师可遇到些波折,在希思罗机场过安检时,可把我们俩好一时难为,比划带猜行不通了。智明所讲的,我们不一定全部听懂,但我们知道,他讲的是;紫砂壶与紫砂陶刻装饰的关系,他的演讲,也同样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英方的首位演讲者是伦敦陶协主席Geoff Kenward 先生,他分别介绍了伦敦陶协的相关情况,以及他来到陶都宜兴的感受,史会长也非常热情邀请他以及伦敦陶协到宜兴去举办交流活动。

   英方的陶艺家 Helen Harrigan女士; Leslie Parrot女士; Loli Cadenso先生,也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情况,并向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创作作品。

    在上午的交流活动中,朱丹老师作了“中国茶道”的表演,范秀芳老师作了“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示范,得到英国同行的高度赞扬,纷纷拍照留念,并向翻译咨询“核心”秘密。

    这是一手泥巴的魅力!

    中午,我们简单的享受英式简餐,便来到中央圣马丁陶瓷学院,他们的陶瓷系主任Rob Kesseler先生,很早就在学术报告厅等着我们,报告厅座无虚席,看样子很多都是陶瓷系的学生,2点半,史俊棠会长走到演讲台,作了《独步天下的宜兴紫砂陶》专场学术演讲,并在会后回答了学生们的现场提问,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会后,Rob Kesseler先生邀请我们去参观他们的陶瓷学院,他向我们介绍了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这一天的活动安排的非常圆满,在中国城吃过晚餐后,我们还要赶往300公里外的斯托克,为第二天“韦奇伍德”的访问做准备。

 

4月9日  韦奇伍德 陶瓷公司

品牌的世界性,也是原产地的唯一性

 

    9日的上午,阳光明媚,英国的小镇斯托克徜徉在静谧的阳关下,显得那么安详!从斯托克小镇,还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路边的英国农村田园风光,也会令你留恋往返!

    在车上,我已经开启“百度”对“韦奇伍德”进行了恶补。从公司的名字中,我们就可知道的她的创始人,就是韦奇伍德先生了,创立于1759年 ,以生产Cream Ware(乳白瓷器)、Queens Ware(女王御用陶器)、Jasper Ware(浮雕玉石),旗下另有Rosenthal及WATERFORD品牌,韦奇伍德陶瓷品质高贵,质地细腻,风格简练,极富艺术性。优美雅致具有古典主义特征的设计,一直是韦奇伍德陶器产品的风格。直到今日,许许多多精美的韦奇伍德产品依旧完美诠释着这一品牌的传统内涵。乔赛亚·韦奇伍德被誉为“英国陶瓷之父”。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他的评价是:“对陶瓷制造的卓越研究,对原料的深入探讨,对劳动力的合理安排,以及对商业组织的远见卓识,使他成为工业革命的伟大领袖之一。”乔赛亚去世后,其子孙继承祖辈的事业,始终使韦奇伍德位于世界陶瓷领导品牌地位。而韦奇伍德这个品牌,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具英国传统的陶瓷艺术的象征。

    10点20分,我们来到了韦奇伍德陶瓷公司,我们宜兴紫砂访问团分成了2组开启了交流之旅,工作人员首先就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我们熟悉的,写《物种起源》的达尔文先生,是创始人韦奇伍德先生的孙女婿。这让我们也觉得,英国也讲究门当户对。

    我们先来到的是公司的陈列室,这里摆放公司各个时期的作品,有黑陶、彩陶、骨瓷,以及陶瓷公司的经典色“蓝白色”,我们也看到,他们各个时期制作工具的改良,还有他们曾经获得无数荣誉的象征!

    我想,他们陈列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文化历史、品牌铸就史、企业精神,更体现出他们在精益求精下“工匠精神”的美的历程!

    中午,在韦奇伍德的公司餐厅里,品尝了丰富的英式午餐,便来到了她们的生产车间,刚好是周末,只有值班的工人在,工作人员领着我们从她们的原料车间、烧成车间、制模车间、制作车间、装饰车间,整个一套生产线。这一个生产线下来花费我们将近2个小时,参观下来,我整体感觉是,公司生产区明亮干净、井然有序、工人认真工作。也体现出这个公司管理制度的完备性。

    尤其,在制作车间,我们看到一个工人正在生产的一小陶瓷盘上,贴中国生肖中“鸡”的图案,工作人员向我们解释到,这是接到的订单,是为中国2017年的鸡年准备的,而且这些作品,不在英国国内销售,直销往亚洲。在这一点上,我给他们点赞!

    在回程的车上,大家纷纷讨论,史会长谈了他的感想;西方也好,欧洲也好,英国也好,工业革命经过传承有序的改革,建立了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们对品牌意识的执着,以及企业诚信经营理念都是他们成功的秘诀,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想,有着几百年历史宜兴紫砂陶,传承不断的制作技艺,在恰逢开放、互联、共享的今天,通过紫砂人的不断努力,也一定能登上更高的舞台。

 

4月10日  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同城“德比”,也是生产力

    德比之战,是我们足球运动中常用的专用术语,是指同城的两支球队间的比赛。曾经的我也是一名超级的足球球迷,英国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他们对着“德比”间的了解有着深刻的感受!

    说到,牛津和剑桥,我们常会把他们比喻成中国的清华和北大,也常听见这样的评价;“艺术的牛津,科学的剑桥”,一方是人文科学家,另一方是自然科学家,这似乎是很多人心中固定的公式。剑桥大学类似中国的清华大学,以理工科著称,出了7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而牛津大学则和国内的北京大学一样以文科著称。

    博超博士娓娓向我们介绍了牛津和剑桥的渊源,剑桥大学的建立比牛津大学晚了60年。1209年,牛津大学的一位学生在练习射箭的时候,误杀了镇上的一名妇女,从而激化了早已蕴含在牛津市民与学校学生、学者之间的矛盾。整个牛津大学人心惶惶,学校不但停课,更有教师和学生,以个人或团体的方式逃离牛津。这一群逃离的师生之后来到剑桥,发现这个宁静的小镇十分适合学习和研究。他们在当地教会的帮助下,在剑河旁安营扎寨,潜心文化传播和学术钻研,从而开创出一片新的学术天地,成立了剑桥大学。

    这两所大学的校徽上也流传着故事,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校徽上都有一本书,只是剑桥的那本书是合上的,而牛津的那本是打开的。牛津人嘲笑剑桥人不用功读书,只拿书本装点门面,没想到剑桥人毫不犹豫地回击:“哪儿啊,是你们读书太慢,我们都学完了,你们还在学。”

 , &nbs, p; 其实,牛津和剑桥这两个英国的小镇,分别位于伦敦的北面和西面,相距150公里。英语中因此有了“Oxbridge”(牛剑)这样的合称词汇来称谓它们。

   每年的春天,牛剑两校的体育精英就在泰晤士河上一决高下。牛津的选手身着深蓝色的赛服,而剑桥的选手则身着浅蓝色的赛服。19世纪20年代,两个分别跻身于这两大名校的好友突发奇想,既然牛剑在学术教育上互不服输,不如举行一次划船对抗赛来较量一番。1829年以来,这项年度赛事已成为两校的荣誉之战。至今这项传统赛事还保持着,他们被称作“泰晤士河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深蓝和浅蓝早就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它已沉淀为牛津和剑桥人的集体记忆。

    说到在这两所学校所取得成就,翻翻世界的历史有多少各国的政要、艺术家、历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等等,就知“牛剑”的辉煌。

   水是温柔的梦乡,在泰晤士河畔,在康河边,我们也想和“志摩翁”隔空对话,把梦丢弃在康河的柔波里。无奈,一天的时间,只能望桥、望河兴叹!

   我在想,有一天,这两所大学会开办“紫砂班”吗?

   让紫砂与茶,架起交流的桥梁吧!有梦,就有远方!

共饮一杯清茶,

爱像四月鲜花。

紫器東來金砂,

同样康桥寻她。


五彩霓裳展新容

——“宜兴均陶制作技艺”传承一瞥

崔听槐

    宜兴均陶是陶都百花园地中的一颗明珠,尤以均釉和堆花两项艺术特色名闻于世,它拥有和紫砂一样的历史与文化积淀。2009年宜兴陶堆花技艺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4年均陶制作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传承、创新、发展铸就了均陶今天的辉煌。

    七年前的2009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五彩霓裳——李守才均陶堆花艺术》一书,图文并茂地回顾了李守才近40年来耕耘艺苑,为均陶事业的传承创新作出的不凡贡献。该书由时任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馆院长郑欣淼作题为《泥火燃情》的前言,说到:“观守才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器形的大小,主题的变换,他都能绝妙地把握材质特性和工艺特点,并对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坚守着泥与火的质朴,捕捉与关照着他所钟情的均陶堆花艺术,最终形成了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前不久,在宜兴均陶工艺有限公司,李守才大师在工作室谈起了他从1971年进厂至今的40多年间,特别是经历了企业的兴替沉浮,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因多种原因,1998年均陶行业陷入低谷,技艺人员纷纷转行紫砂,全行业技艺人员从300多人最终萎缩只剩50余名,但他始终坚守阵地,他领衔的工作室,弟子们没有一人去搞紫砂,为堆花技艺的延续凝聚合力,创作了一批批在全国陶艺展评中获得大奖的作品。“堆花技艺的传承,核心是人才的培养,优秀的人才群体,才能使均陶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大师不无自信地说。

严于律己,带徒授艺,是李守才一贯坚持的标准和原则,至今,他已带徒26人,但入大师门下的门槛也很高,就是“爱好、勤劳、坚持”六字诀。作为师傅,他长年来每天凌晨4点多就到工作室,至晚上6点多才歇工,徒弟上下班严格按作息时间去完成师傅交待的任务。在大师眼中,遵守劳动纪律相当重要。“入门吃这碗饭,不懂要问,徒弟之间要互相交流,业务上多看陶艺之类的书,在掌握堆花技艺的基础上,逐步去形成个性化风格,还要创作新品。”大师从严要求颇有心得。他总结了八个字:诚信做人,诚信作品。他的工作室,目前有弟子5人,如1993年师从李大师的杨俊,现已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宜兴市十佳青年陶艺家、宜兴市陶都十佳女陶艺工作者、无锡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96年随李大师学艺的刘俊,也成为工艺美术师、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宜兴市青年科技英才、宜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为传承均陶技艺的中坚力量。现今,他早期的徒弟有几人早已另立门户,有的还收了10多个徒弟,从大师算起,可以说已经传承到第三代了。他感到,这是好事,均陶行业的发展才大有希望。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目前,宜兴均陶园地中,从事均陶的大小企业、研究所近30家,从业者2000多人,均陶领军人物中,有国大师1人、省大师1人、省名人2人、研究员级高工5人、高工5人,其中有江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 名、无锡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名、宜兴市级非遗传承人  名,他们发扬工匠精神和表率作用,为技艺传承和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均陶分会秘书长徐君洪深有感触,他说,宜兴均陶在最近的十年来,得到振兴和发展,得力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和市陶协的扶持和关心,如成功申报省、国家级非遗,市陶协分会成立和首届均陶艺术大展的成功举办,就是最好的见证。

五彩霓裳展新容。均陶,在未来的陶艺舞台上,必将展示更加靓丽的新姿,焕发迷人的魅力。

 

绽放在山村的青瓷之花

蒋尧基

在美丽的人间四月天,坐落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湖氵父 镇洑西村的“宜兴青瓷非遗传承展示馆”,以亮丽的青瓷艺术之花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漂亮的小山村增添了一抹秀姿丽色。

青瓷是中国历史上最细腻、最浑朴、最淡雅的陶瓷艺术,瓷器的发明始于青瓷。宜兴青瓷发端于西周,在300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展示馆的主人,或者说创办者,就是宜兴青瓷无锡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詹杏娣。她出生在洑西村,宜兴轻校毕业之后进宜兴青瓷厂工作,在40年的青瓷艺术生涯中,师承周谟老先生,在长期的实践中熟悉了宜兴青瓷制作的各个工艺环节,曾追随老师研制开发了青瓷的多种名贵釉色,如:仿宋代哥窑纹片釉、粉青釉、老青釉以及月白、天青、铁蓝、黛青等10多种具有宜兴青瓷特色的釉种。在青瓷造型艺术上,运用立体构成中的切割、镂空、穿插、残缺的形式,进行器皿创作,结合厚釉、流釉、窑变等技法,创作一批既有精神内涵,又有新颖形式的艺术品,为宜兴青瓷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色如沉璧青华,温似阳羡美玉。”在展馆陈列的琳琅满目的青瓷艺术中,有简约大气的“出戟尊”,充满情趣的“松鹤延年”,清雅秀美的“芙荷瓶”,祥瑞寓意的“窑变羊尊”和姿态活泼的“七仙女”……无不意趣盎然,青韵天成,于潇洒中蕴含闲情逸致。展品涵盖了青瓷艺术品的瓶、尊、花插、水洗、瓷塑、雅玩、摆件等。其中,以莲花为题材的作品就有“窑变荷趣”“水乡”“清荷含露”“爱莲”,詹杏娣用不同的形制表述同一主题,荷为君子,上有娇茜。“出淤泥而不染”是她的品质写照。这些作品形神兼备,各臻其妙,窑变的一点嫣红,更似君子丹心般的弥坚。“青荷凝水立,其趣也悠然”,将文化青瓷演绎得生动传神。

“江南春晓图”是一只窑变的青瓷彩绘瓶,呈圆球形,鼓腹小口,手绘了一幅“江南春晓”图和汉代凤鸟。青瓷上手绘加上窑变点彩,工艺难度较大。正由于此瓶将窑变与画作完美结合,反映出江南春景之靓丽,无论是艺术审美还是工艺技巧,均称难能可贵。

“窑变梅瓶”“春香图”和“弄梅插瓶”,都是咏梅的青瓷佳作,寓意“冰雪消融露春色,梅花风骨颂千年。”另外,有一件小小的青瓷瓶,称之为“吐哺”,形制独异,饰纹有魏晋之风,而形如雏鸟待哺。魏武诗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作者取巍然古德,用青瓷表达意境。又如“窑变漩洑尊”,同样具有文化内涵,此尊气势雍厚,纹饰似水流回旋。唐代《二十四诗》中“品·委曲”说过:“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这作品正好印证此语,庶几近乎道。

詹杏娣充分挖掘宜兴青瓷材料美的潜质,注重作品的美感,将智慧、精神与坚守、创造融合,于是独上高楼,潇洒自出,成为青瓷艺术中的瑰丽之花。观赏她的作品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为我们提供想象的空间。我以为60岁的女人,在天生的特有秉性中,依然可以把自己的青瓷艺术打造得如鲜花一样的亮丽。

 

禅意云湖

尧 基

芳菲四月天的一个清晨,朝阳照进了山区小镇西渚,车辆、行人在转山、转水中吟成一曲抒情的小调,融进了水墨云湖。

水做的江南,总是那样的纤巧。灵秀之美,让春日的阳光剪裁成一串绚烂的诗,赋予云湖特有的韵致。清澈透明的湖水,盛开的杜鹃花,还有湖边的芦苇,堤岸上的杨柳,亭子里的茶香,凝聚了一季的美丽,恰似苏东坡《望江南》的诗意:“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且将新水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我漫步在云湖之畔,掬一缕风的温柔,揽一泓水的清透,剥落了浮华和喧嚣,轻嗅着恬静的春之味,感觉到不一样的心境。其实,最美的风景在心上,与春天相约,是一种缘分。俗话说,尘缘万物,永留心间,觅一处静好,可以将心停靠。

由于“茶禅四月到宜兴”的活动,是在云湖旁的大觉寺举办,这个景区也就成为“半是寺庙,半是花园”的绝妙胜地。善男信女到那里,可拜如来、观音,可尝台湾素食,还有宜兴的土特产,包括宜兴的特色小吃,各类简餐、饮料,两岸的茶道、香道等。我们陶瓷行业中的“紫泥公社”“碧云青瓷”在那里设了展位,让赏用兼优的宜兴紫砂,苍翠如玉的宜兴青瓷又一次亮相在大觉寺的“素博会”上,每一位游客可以从中体验无处不在的“文创宜兴”与“陶式生活”,感受中国陶都的无限魅力。

在大觉寺可以领悟“人间佛教”的虔诚与禅意。星云大师说:“信仰能使生活美化,一个有信仰的人,他的内心是充实的,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充满祥和……所以有信仰的人生才是美满。”修行也是一种信仰,在佛教氛围之中似乎获得了些许的禅悦法喜。确实,以感恩为中心,就活得善良;以知足为中心,就活得快乐。也许,修行并非只是在寺庙,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可以把“修行”契入工作之中,这也是信仰的践行和默化。当人的胸怀能宽阔地容纳一切,包容一切的时候,等于点亮了内心的灯光。这种智能的灯,般若的灯,会让生活充满快乐。

“众树妆颜着人迷,云湖春色惹我醉。”走进大觉寺,走到云湖边,品山水,赏流云,在佛祖面前拈花祈福,释放缱绻的情怀和不老的牵挂,这种感觉真好。中午了,在寺里的小吃店“滴水坊”选了一份素面和二只菜包子,简单却十分的可口,在悠悠的时光里,享受清淡如禅的感觉。

姹紫嫣红的春天,青山翠绿的明丽点缀了通幽的小径,原本宁静的云湖热闹了。倒映在水面的亭阁、石桥、垂柳,还有天上的云彩,随着微波荡漾,将日光碎成斑斓的光点。也许是大觉寺的缘故,云湖弥漫着的禅意,如茶香,似诗意,没有让岁月沧桑了容颜,却沉淀了年华的底蕴,静静地守候着一幅迷人的水墨丹青,把诗画阳羡的美景,填充了许许多多的阳光和鲜花,获得一世的安暖。

 

漆桥印象

邓君曙

暮春三月,有机会让我去了趟高淳。上午看了被费孝通誉之为“金陵第一”的淳溪老街,下午便去了修复后去年才正式开放的漆桥古村。其位置在高淳城区的东北方向,现“宁高”、 “宁望”和“宁宣 公路的交汇处上,交通十分便利。从城区驱车不到半小时就可抵达古村口的“南陵关”城楼。

近年来在原址上重建的砖木城楼,重檐翼角,城门甬道就近八九米,颇有气势。据称《孔氏宗谱》和《民国高淳县志》有记载:漆桥镇汉代前称“南陵”。汉哀帝三年,丞相平当为避王莽之乱,隐居漆桥,在南陵地溪河上构木桥通行,为防腐朽并在桥上施以丹漆,俗称“漆桥”。另有认为两套文献均无此说法,只是民间口耳相传,说此地古叫南陵而己。旧时,漆桥老街入口确实有一个关,但规模比现在小多了,老百姓称之为“北关门”。据前一说法,自平当建桥之后,漆桥附近形成的村落便以漆桥名之。漆桥村什么时候形成的现在已不得而知了,但漆桥作为地名的最早出处却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诗中明确提到了漆桥的地名。该诗其一如下:“斫地烧畲旋旋开,豆花麻荚更菘栽。荒山半寸无一土,田父何曾一饱来。”诗名字中提到了漆桥,可见漆桥在南宋时就皆为人知了。

在“南陵关”入口处附近立有巨石,上刻有“古宁驿道”四个大字,这当然亦为今人所设。这说明漆桥古村曾是连接苏南和皖南的交通要道,也是古宁国驿道的必经之处。穿过南陵关便进入了古村,现在是一面开阔的石皮广场,周围有草坪、花木,广场上还有几座雕塑。有推独轮车的古商人,有耕作的老汉、农妇,有牵着马匹的古代驿官。紧靠广场南端是两组高低错落,青砖黛瓦的村落建筑群,两组建筑群之间是一条长500多米,宽约2.7米的漆桥老街,村落的东、南、西三面环水,外围周长有1000余米。走进老街,路面是斑驳的青石板,有明显的古代马车留下的车辙凹痕。还可以看到多孔的古钱币型的青石板,大小不一,相嵌的位置也不一,不象是新制的,很可能是古代留下的下水道盖板。

临街门面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木板矮墙,屋檐外挑,门楣上有历经沧桑的纹饰遗迹和剥蚀残缺的木雕。铺面格局多为前店后宅,上、下二层,进深达百余米,不少老式住宅的面墙仍保留了砖砌的通风窗,当地俗称“眉高眼底”。二层临街设有骑楼、花窗。一些明代建筑,门砌厚墙,外有门罩,内设“门池”和防盗撑门的扛龛。我拐进街东侧的一座破旧院落,房虽低矮,屋内昏暗并堆放杂乱,却住着一户人家,其内室装饰颇现代,是铝合金玻璃门,室外厅内有一粗梁柱,上面还系着一根红绸带并贴着一个倒“福”字,户主是一位老妇,见我进来,倒也客气,并主动指着梁柱说::“你是来看金丝楠木柱的吧……这就是”。 原来这是古村最老的房子,是元代的。

老街弯弯曲曲,这是应了古人“直不储财”的说法,街的两侧有多条临水深巷,巷中辟门,形成前门、后门与腰门相融的古民居风格。驻足街巷,环顾那些老店铺、手工作坊,那些新挂的匾额、旗幡,感受着古朴与怀旧的气息,让人回味无穷。

漆桥横跨东西向漆河,位于南街尽头,与老街几乎相接。汉代木桥早已圮废,现在的三拱青石桥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全长28.6米,宽6.6米。近年按照古汉桥样式又新造了一座红色三拱木质漆桥,与青石桥并列,近在咫尺。旧时闹市繁华处集中在漆桥北堍,成为重要的水运码头,商户们还在河边用木桩搭起了“吊脚楼”,当地百姓俗称“水阁子”,面街背水,生意十分兴隆,可惜水阁子今已不复存在。

漆桥古村现有500多户本地居民,多为孔子后裔,在附近各村有2万多人。据史载,最早是南宋时迁来的孔氏第五十四世孙,至今已达八十四世,绵延了三十代。在老街中部西侧还有一处孔氏宗祠的遗址,原宗祠占地10余亩,规模宏大,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毁于抗日战争的战火中,所幸图纸尚保留。在漆桥老街南,有一遍布绳索勒痕的宋代古井,石栏圈上刻有“大宋南迁    孔氏”的字样,见证了这段迁徙岁月。据说当地政府已将进一步开发漆桥老街、重建孔氏宗祠弘扬孔子文化的计划列入了规划之中。

“两溪夾一街,巷道连水埠,临水有人家,桥头立商铺”的漆桥古村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当地政府为留住“乡愁”积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行动更是值得借鉴和学习。

 

“茶禅壶”贺星云大师90诞辰

据紫泥公社董事长赵炎介绍,5月14日,恰逢佛光山开山50周年和星云大师90诞辰,由宜兴市旅游文创传媒有限公司创意,紫泥公社技艺人员制作的“茶禅壶”,以及陶罐包装的“乾红早春茶”,组成礼盒,在台湾赠予星云大师,谨致祝贺。

星云大师曾写下“离别祖庭思乡情,茶禅四月回宜兴;云湖竹海增胜景,紫砂壶内有古今”的诗句。佛光祖庭的宜兴大觉寺依据星云大师“茶禅四月到宜兴”的题词,举办了“素博会”,吸引了中外游客。市旅游文创传媒有限公司和紫泥公社联合打造,精心制作了“茶禅壶”,是一次人与茶之间的禅意联结,也是星云大师清心自在的诗意体现。壶上镌刻的“茶禅四月到宜兴”的诗言,点出了壶与茶的主题所在。“茶禅壶”泡的是乾红,蕴的是乡愁,养的是静心,盛的古今,在“茶禅一味”中感激星云大师为宜兴所做的无量功德。(陶讯)

 

中澳自贸协定带来多重利好

澳大利亚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澳中两国之间的双向贸易总额达1500亿澳元,澳大利亚对华出口额占整体出口额的1/3。 ,

在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推动下,中国和澳大利亚双边经贸合作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拓展。中澳两国企业十分看好合作前景,对开展贸易和投资热情持续高涨,高效交流、精准对接是当下两国企业的共同诉求,也是建立合作的关键一步。

4月26日至28日,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澳大利亚推介会在悉尼和墨尔本举行。会议主办机构负责人表示,“洽谈会为中国和国际企业搭建起对接平台,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推动中澳自贸协定成果的落实”。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由商务部主办,每年9月8日至11日在中国厦门举行,是中国目前唯一以促进双向投资为目的的国际投资促进活动,也是通过国际展览协会认证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展览会。投洽会澳大利亚推介会上,会议执行机构向澳大利亚工商界介绍了2016年投洽会的整体规划和特色亮点。26日在悉尼举办的推介会吸引了来自澳大利亚政府机构、商业协会及企业代表等百余人参加。

根据规划,本届投洽会上,澳大利亚馆面积达1000平方米,将举办中澳经贸合作论坛、投资澳大利亚专场项目对接会等一系列活动,旨在为两国企业搭建洽谈对接平台,吸引中国资本投资澳大利亚,同时推动澳大利亚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目前,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澳大利亚则是中国海外投资第二大目的地。中澳自贸协定带来多重利好,两国贸易投资合作如火如荼。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和悉尼大学本月联合发布的中国在澳投资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对澳投资总额达111亿美元,创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澳大利亚政府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澳中两国之间的双向贸易总额达1500亿澳元(1美元约合1.3澳元),澳大利亚对华出口额占整体出口额的1/3。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黄任刚表示,期待澳方能借助投洽会平台,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两国经贸文化交流和企业投资贸易合作,“中澳自贸协定开启了两国经贸合作的广阔机遇,但企业之间如何实现精准对接仍需加以引导,企业之间多交流、多洽谈有助于规避未来合作中的失误”。

中澳两国政府都在积极“搭台”,鼓励企业“唱戏”。今年4月“澳大利亚周·中国2016”活动期间,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率领大规模经贸代表团访华,鼓励澳大利亚企业在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红利下,积极拓展澳中双边贸易和投资。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经济专家詹姆斯·劳伦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澳自贸协定历时十年谈判完成,两国政府都在努力推动企业抓住这个机遇。澳大利亚与中国在经贸人文交流方面合作非常密切,两国各级政府机构也在积极为企业合作提供信息和指导。(信息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