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英国展亮点纷呈
4月8日,由中国国家旅游局驻英国办事处、英国伦敦大学主办,英国华人艺术协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协办的“紫器东来”中国宜兴紫砂艺术国际交流活动在英国伦敦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举行。这是宜兴紫砂伴随“一带一路”步伐,并配合中英旅游年的“美丽中国”宣传,组团赴英参加交流活动,成功谱写中英乃至中欧陶艺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在伦敦大学举办的“中英陶瓷艺术家交流会”上,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在题为《独步天下的宜兴紫砂陶》演讲中说:中国是陶的古国,也是茶的故乡。宜兴紫砂器在茶、陶文化相依相宜中,丰厚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传承了传统工艺思想。人们对紫砂陶器的认知,伴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不断加深,“世间茶具堪为首”的赞语,一直延续至今。几百年来,宜兴紫砂壶艺发展涵盖了多个方面,特别是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人雅士的参与和介入,那种追求“清赏雅玩”的体现,可以说是中国陶瓷文化的精神,而这种陶瓷文化精神的体现,在世界陶瓷文化史中独一无二。他希望宜兴陶艺家们能和英国同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结出丰硕成果。
十七世纪中叶,宜兴紫砂随东印度公司经销的中国茶叶进入欧洲,当时被称为“红色瓷器”,成为当时欧洲贵族文化和红茶文化的重要部分。如今,在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博物馆,宜兴紫砂作为重要藏品予以陈列。1935年英国伦敦博览会上,紫砂艺人范大生的作品《一棒鹰》荣获金奖。1986年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在上海城隍庙湖心亭饮茶,使用的就是宜兴选送的“小型竹节紫砂茶具”,为此留下一段佳话。
在中英陶瓷艺术家交流会上,伦敦陶瓷协会主席、西班牙陶艺家劳丽女士、英国陶艺家海伦等也作了交流发言。中外陶艺家观赏了紫砂操作技艺演示。
4月12日,此次活动的又一重头戏,“紫玉金砂、东壶西渐”中国紫砂艺术英国展在大英博物馆举办,中国国家旅游局驻英国及北欧办公室主任匡林博士、中央圣马丁陶瓷艺术系主任伦敦市陶艺协会会长、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英国国家旅游研究院院长和当地华侨精英代表肖鹏等在开幕式上致辞。当天,各界代表还在大英博物馆进行主题演讲,史俊棠会长作题为《宜兴紫砂艺术历史及发展》的主讲。
此次赴英的30位中青年陶艺家共携带63件作品参加特展,其中有中超利永紫砂公司提供的顾景舟“玉璧提梁”,有范伟群制作的紫砂壶“僧帽”“菱花”,史小明的雕塑“莲花观音”“新皮包壶”,顾美群的“稳”“静观”,蒋琰滨的“金瓜提梁”“小花瓶”,范泽锋的“禅墩·唯舍”“唯心”,周志军的“樱桃熟了”“丰衣足食”等,除紫砂之外,宜兴特色的均陶元素也有体现,杨俊的“灵鹤献寿”“连年有余”也亮相展厅,力求凸显宜兴的厚重文脉和高超的陶瓷技艺水平。展会期间,宜兴陶艺家与伦敦大学开展一系列艺术交流活动,并访问英国韦奇伍德陶瓷公司,就陶瓷艺术相关话题进行交流。
这次展览的举办,旨在承借大英博物馆恢宏的时空舞台的强大的文化导引功能,以紫砂艺术为介质,而向英国民众和访英游客,立体展示“美丽中国”的文化瑰宝,促使英国对中国宜兴紫砂艺术产生新认识、新对话、新思考,为中英陶艺文化交流带来新机遇。(本报记者)
玲壶紫气 香溢仪征
2016年4月16日,由宜兴市人民政府、仪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玲壶紫气?香茗四溢——‘宜兴窑’紫砂茶器展”在仪征市博物馆隆重开幕。宜兴市副市长尹志华、仪征市副市长赵建芳为展览揭幕。
茶乡仪征,素有“风物淮南第一州”之称,作为中华民族运河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仪征与以“宜兴窑系”为根脉的华夏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次展览依托仪征市“绿杨早春”茶文化节品牌资源,以“宜兴窑系”历史发展脉络为展览主线,由宜兴陶瓷博物馆精心挑选展品赴展。
展览共分为三大展示区,分别是紫砂矿料展区,诸如底槽青、嫩红泥、本山绿泥等各类紫砂矿料14种;制壶工具展区,展出了制壶工具26件,其中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使用过的调色盘和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顾治培使用过的喷水壶;在当代紫砂茶器展区,展出砂壶精品64件(套),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制作的“天龙鼎珠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毛国强的“竹露生香壶”等,集中体现了现代紫砂艺术的魅力以及陶艺家们的巧手妙心。活动中,市文广新局、宜兴陶瓷博物馆向仪征市博物馆赠送了《宜兴窑系》《中国紫砂》书箱,瞿华娣、眭龙俊捐赠了紫砂壶。
通过本次展览,在茶陶文化的孕育和熏陶下,凝结出的优秀文化成果必将共荣共享,为两市文化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续写出更加动人、更加绚丽的篇章。本次展览至5月4日闭幕。(潘奕宇)
返璞归真紫砂魂
——宜兴紫砂矿料展、吴小兔紫砂作品展开幕
4月24日,返璞归真——宜兴紫砂矿料展、吴小兔紫砂作品展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开幕,紫砂材质研讨会也同时举行。宜兴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纪委书记吴春祥,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市档案局副局长宗伟方,华夏紫砂博物馆馆长李长平,中国紫砂博物馆、宜兴陶博馆馆长周小东,国大师汪寅仙、李守才、邱玉林,来自南京、北京、杭州、无锡、扬州、宜兴等地的院校教授、工艺大师、陶艺名家共百余人出席了活动。
这次共展出了丁蜀镇民间老艺人吴小兔从上世80年代开始,执着于对黄龙山单一原矿泥的搜集、全手工炼泥和紫砂壶烧制,30多年来成果斐然。共有80多件如用天青泥、定窑白、石黄红、大红袍、朱砂红、段泥、紫泥等10多种单一矿料紫砂壶,色泽古朴,温润如玉,尽显紫砂材质的美感和韵味。同时,还展出20多种黄龙山单一紫砂珍贵矿料标本,展示了这位民间老艺人返璞归真紫砂魂的矿料情结。
开幕式上,吴小兔向中国紫砂博物馆捐赠了5件用色泽不同原矿泥烧成的紫砂壶,向市档案局和紫砂博物馆捐赠了《返璞归真紫砂魂——吴小兔自述》一书。
紫砂材质研讨会上,市陶协会长史俊棠、陶博馆馆长周小东、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北京经济杂志总编冯政、江南大学教授李道国、国大师汪寅仙、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潘春芳先后对这次展览作了充分肯定,在紫砂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各自的观点。
这次活动由宜兴市文广新局和市陶协主办,华夏紫砂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宜兴市陶瓷(紫砂)文化研究院承办。展览至5月上旬结束。(崔听槐)
宜兴陶瓷组团参加第六届北流陶博会
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主办,玉林市人民政府、北流市人民政府、广西陶瓷行业协会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于4月18日~20日在广西北流市召开。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浦永祥、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陈江峰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领导和国内外陶瓷行业代表8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宜兴陶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鲍建生、江苏拜富集团和紫砂艺人50多人应邀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
广西北流市为岭南新兴陶瓷城市,现已有陶瓷生产企业6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涌现出以三环、仲礼、玉洁、新高盛等为代表的知名陶瓷品牌。
应邀参展的宜兴陶瓷产品涵盖紫砂壶、盆、钵、雕塑、壁挂以均陶系列门类,展厅的精心设计,美仑美奂的陶艺作品,让宜兴陶瓷成为本次展会最大的亮点。三天的展览,约有10多万市民到宜兴馆参观。
(陈士权)
宜兴青瓷非遗传承展示馆开馆
由江苏省非遗项目“宜兴青瓷制作技艺”无锡市代表性传承人詹杏娣创办的“宜兴青瓷非遗传承展示馆”,4月27日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宜兴湖氵父 镇洑西村开馆。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副会长鲍建生,宜兴市文广新局纪委书记吴春祥,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洑西村党总支书记曹志华,来自北京、南京、无锡、宜兴等地的陶瓷界、文化界、收藏界及企业界的嘉宾出席了开馆仪式。
该馆集中展示了近150件宜兴青瓷作品,涵盖了艺术品瓷、工艺品瓷、文房用瓷等多种品类。如詹杏娣从艺以来以宜兴青瓷最具特色的窑变釉艺术设计创作的“窑变涵露”“窑变羊尊”“窑变象尊”以及仿哥窑纹片釉的“开片葫芦瓶”“开片梅瓶”等代表作,以造型丰富多变,釉色青翠欲滴,装饰别具意韵的特色,展示了宜兴青瓷制作技艺在宜兴陶瓷发展历史中的传承轨迹和文化积淀。该馆除作品展示外,配有“宜兴城市暨青瓷史考”专项文字图片展览以及艺术创作交流室、“非遗”传承工坊,将与各地的文化组织合作,不定期举办书画笔会、古琴雅集、文化沙龙等活动,将青瓷制作、青瓷文化体验旅游和青瓷技艺传承得到更好的融合。
该馆创办人詹杏娣1956年出生于湖氵父 洑西村,1977年进入宜兴青瓷厂,她历经宜兴青瓷厂、碧玉青瓷公司和自创工作室的各个艺术创作阶段,沤心沥血近40年,多件作品入选中南海紫光阁。已具有全方位传承宜兴青瓷制作技艺的能力和水平。今天,这位从洑西村走出的非遗传承人,将展示馆落户、回报家乡,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锦上添花,正是为宜兴青瓷的提升和发展创新了传承的新模式。她表示,愿意向所有有志于宜兴青瓷传承事业的同路人提供帮助,共同走出一条宜兴青瓷的传承新路来。(崔听槐)
丁蜀镇编撰《丁蜀故事》
前不久,丁蜀镇召开关于编撰《丁蜀故事》(暂定名)的文史特约顾问会议。会上获悉,为全面展现丁蜀传统风貌、追溯文明之根,延续历史文脉、彰显精神个性,促进社会进步,丁蜀镇人民政府决定开展《丁蜀故事》文史资料的征编。镇长储鑫担任组长、镇委副书记周泉荣任副组长,下设编撰办公室,由镇统战委员宋立勤为主任,镇党政办副主任宋卫平为副主任,配备3名专职工作人员,协调、搜集、整理各村(社区)、单位和社会人士报来的各种资料、线索以及文稿撰写和编辑等等工作。
《丁蜀故事》主要反映不同时期丁蜀镇(包括原周墅乡、洑东镇、大浦镇、张泽镇、川埠乡)的各类人物事件、历史遗存、民间传说、民风民俗等方面的文史资料、历史故事和传闻轶事。
编撰《丁蜀故事》,注重地域性、史实性、全面性和可读性,突出丁蜀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窑场轶事的文化禀赋,客观反映丁蜀地区的历史遗存、历史文化和历史传说,成为一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乡土教材和文化大餐。(尧基)
我欠陈帆教授一把紫砂壶
史俊棠
知道今天中陶协在广东佛山为陈帆教授组织纪念活动,我虽前天刚从英国回来,时差还未调整好,但我必须匆匆赶来,以表示我对陈帆教授的一片敬意。
认识陈帆教授是在2002年我参加陶协工作以后。之前的八十年代我在当时的宜兴紫砂二厂当厂长时,曾选送一名年青职工到华南理工大学读书,他回来告诉我说听过陈帆教授的课。陈教授对陶瓷机械、装备有很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他的这些知识和经验在日后广东乃至全国建筑卫生陶瓷的发展过程中,为消化、吸收、创新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说他为中国建筑卫生陶瓷的迅猛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这点出发,陈教授荣任中陶协副理事长、顾问、获终身成就奖等等是实至名归、理所当然。
我对陈教授一直有一种仰望的感觉,他对中国陶瓷事业的热爱,对中国陶瓷发展的那种执着追求,为了解决陶瓷生产中的具体问题而不顾年事已高,不停地奔走亲力亲为、不达目的不罢休,那种为了中国陶瓷的发展而敢于直言、秉笔直书的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也应该永远铭记他。中陶协作为全国陶瓷行业、全国陶瓷人自己的组织,能为陈帆教授组织这样的纪念活动,也是对为中国陶瓷工业作出贡献者的一种安慰,很暖陶瓷人的心。
和陈教授每次见面他总是以开玩笑的方式开始,也以同样的方式结束。他已从教育岗位上退休,然而他退而不休,不仅关注整个陶瓷行业,在技术方面进行宏观指导,70多岁高龄了还亲自开着汽车在企业间跑来跑去,从微观上帮助企业解决一个个生产、工艺、技术等问题。在我眼中,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式的教授、专家、学者,完全不同于那些由书本到书本,由学校到学校,由参加工作到退休的教书匠。
我偶尔来广州只要他知道,总要拉我去吃饭。他在编纂《中国陶瓷百年史》这个浩大工程中,付出了惊人的努力,在把江苏部分的任务交给我时,几乎容不得半点说辞和理由,像一个将军向他的下属发出战斗的号令一样斩钉截铁。“无奈之中”我也硬着头皮接受了任务,并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他下达的“指令”。2014年春天,当我收到寄来的《中国陶瓷百年史》后,又想到了“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这些词汇,于是,陈帆教授的形象突然在我心中又高大了许多。
记得有一次见面他乐呵呵地对我说:“史俊棠你这个家伙,你们把宜兴紫砂宣传得那么响,把紫砂壶的价格弄得这么高,我怎么能买得起啊?什么时候你得送我一把紫砂壶。”我答应过却迟迟未兑现,我想他整天马不停蹄,哪会有闲情捧着紫砂壶喝茶啊,等一等总会有机会的,不料却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
陈帆教授,我欠您一把紫砂壶。
2016、4、17于广东佛山
(作者为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新青瓷系列国标下月实施
我市参与四部分标准修订完善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新青瓷系列国家标准,并确定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昨天,宜兴日报社记者从宜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了解到,我市参与了其中《日用青瓷器》《陈设艺术青瓷器》《纹片釉青瓷器》《食用青瓷包装容器》四部分标准的修订完善。
据宜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调研员陈坤怀介绍,现行的青瓷系列国家标准还是1989年发布的,当时就是由宜兴青瓷厂、浙江龙泉瓷厂、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共同制定,截至目前已沿用20多年。随着青瓷生产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技术,以及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原青瓷系列国家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青瓷生产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此,国家标准委员会决定重新修订青瓷系列国标。而我市作为国内青瓷产区之一,从2012年开始,宜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宜兴市金鱼陶瓷有限公司、宜兴市碧玉青瓷等5家单位全程参与前期调研、检测、标准设计等相关修订工作。今年4月8日,新的青瓷系列国家标准最终敲定,并确定于今年5月开始实施。
此次修订的新标准对青瓷器的产品质量等级进一步明确,分为优等品、合格品两种;从检验规则上看,分为交收检验和型式检验,采用每百单位不合格品数检验;《日用青瓷器》部分修改了铅、镉溶出量允许极限规定,增加了微波炉适用性、冰箱到微波炉适用性、冰箱到烤箱适应性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陈设艺术青瓷器》部分增加了吸水率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等。
新青瓷系列国家标准的实施,将规范青瓷产品标准化管理,对提升整个青瓷产业的产品质量发挥积极作用,实现青瓷行业发展的供给侧改革,也将对产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报讯)
阿里助阵丁蜀镇打造陶瓷电商体系
4月6日,从丁蜀镇举行的B2B电商产业生态峰会上获悉,目前在阿里系的各类紫砂电商达4000余家,但其中七成以上注册地在广州、浙江等地。为更好地抢滩电商市场,丁蜀镇主动对接阿里巴巴集团等,大力构建以紫砂为主的陶瓷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力争至2018年本地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亿元。
丁蜀镇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陶瓷产业链完备,为发展电商提供了优质的土壤。但是多年来,埋头制壶的生活使不少紫砂艺人习惯了“守壶待客”,陶瓷电商发展一直只是“涓涓细流”。昨天的会议由无锡市聚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恒隆紫砂电子商务园区主办,丁蜀镇电子商务管理办公室、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协办。会上,阿里巴巴集团1688事业部渠道事业市场运营人员称,电子商务在浙江、广州等地起步较早,有着完备的产业基础。许多商户从宜兴丁蜀购入紫砂壶,再通过网络销售,成为紫砂产业的“二道贩子”。此次,阿里巴巴集团来宜协办B2B电商产业生态峰会,正是为了引导广大紫砂艺人和宜兴本地电商,更好地借助网络,聚合全国各地的潜在客户,从而“借网生金”。这对阿里巴巴集团从源头发展供应商,为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提升其美誉度也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近年来,针对电商发展这一短板,宜兴市相关部门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其中,丁蜀镇在全市率先启动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镇创建工作,在成立电子商务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积极构建起由陶瓷城、西望村、紫砂产业园组成的“一城一村一园”电商初步发展格局。从昨天电商产业生态峰会情况看,不仅慕名前来听课的电商人员济济一堂,而且电商人员从以往的70后、80后,增加了50后、60后群体。(宜报)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吴震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原宜兴工艺美术陶瓷厂厂长、紫砂艺术家吴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4月22日下午2时23分逝世,享年76岁。
欧盟对华陶瓷餐具和厨房用具反倾销案
(接上期)欧盟委员会指出,正如在初裁中所描述的,中国出口商出口的产品一般以质量区分为A~E 5个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间的差异较大。出口至欧盟的大部分产品是A级、B级和C级,或者是组合的方式。这种分级并不是普遍的或基于任何一般行业广泛采用的标准,而是与公司的具体产品分类相关,并允许价格差异。而替代国生产和在国内销售的仅是A级产品的同类产品,因此在价格可比性方面受到了影响。据此,为了能与在替代国巴西国内销售的同类产品具有可比性,将价格调整到A级的水平。这种调整是针对每一家抽样企业分别作出的。
在终裁前的信息披露后,一家抽样企业指出,该公司出口的部分产品销售给一个不相关的贸易商,该产品是A级和B级的组合产品,因此也应该调整到A级产品的价格水平,并指出价格差异为25%,同时提供了发票和报价单。
但该抽样企业提供的上述证据信息不是在调查阶段,且在实地核查阶段也没有提供,或者在欧盟委员会初裁发布后也没有提供。相反,在整个调查阶段,该出口商一直声称其仅出口A级产品。欧盟委员会要求填写的调查问卷需要提供全部价格清单,以证实在不同等级之间存在差异,但该出口商仅提供了有限的价格报价单。由于该信息在终裁披露前提出,证据本身的科学性就值得怀疑,且没有时间对该证据进行证实,因此对该出口商所提供的证据不予采纳。
(2)是否进行了《反倾销条例》第2(10)(d)条规定的贸易水平调整确定正常价值时,发现出口价格处于不同的贸易过程,对于中国出口的涉案产品一般是以批发的形式销售,而对于替代国巴西在国内销售的同类产品通常是以零售的方式销售。调查进一步发现,两个市场不同的分销渠道影响了价格水平,因此影响了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之间的公平比较。据此,为了在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之间进行公平比较,正常价值基于每个产品类型,通过使用在替代国不同贸易过程的价格差异调整每一次交易。同样在适当时候根据不同的产品质量在每个贸易过程中的销售进行调整。鉴于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数量比较大,而替代国国内销售的产品数量通常较小,从而导致相同贸易过程产生价格差异,因此进一步调整是适当的。然而,通过进一步调查,并深入分析了替代国国内销售的详细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初裁的认定相反,表明替代国巴西销售数量的占比与中国出口商出口产品的占比相似,因此这样的调整不适当。
(3)调查确定替代国巴西在国内市场仅销售品牌产品,而中国出口商出口的不是品牌产品,而是自有品牌的产品或通用的陶瓷餐具及厨房用具与自有品牌的产品相比,品牌产品更受消费者欢迎,通常被认为是产品具有一定的威信,以及较高的质量和设计,因此市场价格更高,而具有相同的物理和技术特点的产品通常以相当低的价格水平销售。品牌产品的附加价值通常不能被准确量化,因为从一个品牌到另一个品牌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如客户感知、品牌知名度,以及其他不可量化的因素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巴西的生产商认为,在巴西市场品牌产品的价格要显著高于非品牌产品的价格。而且,一份关于巴西市场的餐具和厨具产品的报告表明,巴西的客户具有非常明显的品牌导向,而巴西替代国生产商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非常著名的生产商。考虑到这些因素,根据欧盟《反倾销条例》第2(10)(k)条的规定,国内销售价格向下调整40%,以使其可以与正常价值相比较。
对于上述调整,两家出口商不仅对调整的依据,还对调查的水平进行了质疑。但毋庸置疑的是,品牌产品的确比同样的非品牌产品的销售价格更高,因此影响了价格的可比性。并且,替代国生产商提供的其他信息、泰国合作的出口商提供的经证实的数据,以及初裁信息发布后欧盟一家生产商提供的数据都证实了调整的水平是适当的。尤其是泰国的市场条件与巴西的市场条件具有可比性,因为这两个市场都仅存在几个著名的历史悠久的品牌。因此,上述两家出口商的质疑不予接受。
申请人提交的信息证实了欧盟委员会的裁定,因为在任何市场上品牌产品的增加值都是企业/品牌专用的,申请人所提出的问题不是关于调整水平的问题。对于大量的欧盟生产商而言,区域差异性以及欧盟市场的多样性,同样考虑到品牌导向以及中国出口的涉案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较高等因素,可以发现,欧盟的市场条件与替代国巴西的市场条件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因此,根据上述分析,申请人提供的证据不予采纳。
在适当情况下,关于运输、保险、处理和辅助费用、包装、信贷、银行手续费和佣金在所有情况下都证实了影响价格的可比性。
(待续,CACS提供)
故乡宜兴
蒋碧薇
我与徐悲鸿先生,都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县城很小,绕城一周不过三华里多;可是它有四乡八镇,东西两氿,自古以来,它被称为鱼米之乡,还有“金张渚,银湖?”两处大镇,稻谷产量极丰,毛竹遍地都有,尤以张渚为最。竹制品像凉垫几椅箩筐,价廉物美,农民们的副业收入相当可观。
以宜兴砂壶和陶器来说,每年都给宜兴带来大量的财富,除砂壶以外,如日用品缸瓮坛罐,都外销各地。据说春秋时代,陶朱公范蠡就在宜兴制陶,以后到了明朝,传闻有个和尚路过宜兴某村,叫卖富贵土,村民们纷纷的对他加以嘲笑,他说:“贵土你们不想买,就买富土如何?”于是陪着几位老年人,分别到白砀、青龙、黄龙各山,指点山里产陶土的洞穴,发掘开来,单见五色灿烂,如霞似锦,从此村人用来烧制缸盆碗钵。
明朝正德年间,宜兴人欧子明创窑烧陶,产品越来越好。当时在县城东南四十里的金沙寺,一位不知名的和尚能制砂壶,这才是宜兴砂壶的起始;他制作砂壶的程序是抟捏细土,先做圆壶的胚胎,再挖刳中空,加上壶嘴壶柄和壶盖,然后入窑烧制,由于全系手工制造,壶上留得有手模指印。
明朝学宪吴颐山先生当时恰在金沙寺读书,他有一个书童名叫供春,偷偷摹仿老和尚的手艺,或作龙蛋,或作方形,他手制的砂壶烧出来呈栗色,有点像古铁,壶上不但有螺纹,还有手指手掌的腠理,古朴典雅,大方自然,可惜传世很少,清末明初,听说全中国只剩下两把。想不到由于供春的一时好玩,他制作出来的砂壶竟成了稀世之珍。
宜兴茶壶天下闻名,而且绝少有仿制的相似品,原因是别处没有这么好的陶土。另外它的特点是,除了能够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外,夏天茶叶冲泡久了,还不会发霉发馊。嗜爱品茗的福建人,所用的多半是宜壶,茶泡久后,再用大碗盛滚水,将茶壶放置滚水中,让茶叶内外受热,据说这样泡出来的茶,味道特别香醇。
宜兴风景以山水秀丽著称,而且附会着许多生动有趣的轶闻传说。拿最著名的善权、张公两洞略作介绍。善权洞又叫善卷洞,传说帝尧驾崩,帝舜要把天下让给卷,卷说:“我逍遥天地间,心意自得,要天下干什么?”从此入善卷山遁隐,善卷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又说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也发生在宜兴。善卷洞口有梁祝读书台,山下有祝陵庄,也叫祝家庄。宜兴至今还有黑黄两色大蝴蝶,既大且美,宜兴人叫黑蝴蝶为梁山伯,黄蝴蝶为祝英台,相传就是梁祝的化身。
张公洞比善卷洞还要高大宽敞,相传张道陵曾居此求仙,张公洞的名称是为了纪念他的,宋朝刘商亦曾仙隐于此。自从京杭国道通车以后,国内寻幽采胜的人士,到这两洞来游玩的很多。
宜兴的东西两氿,其实是两座大湖,东氿在东门外,形长,西氿在西门外,形圆。西氿面对铜官山,远远看去只见一片汪洋,有如浩瀚大海。沿氿风光绝佳,且可直通浙皖,商船过时,红帆如画,京杭国道有一小时许的公路旅程,就沿氿而行,夹道垂杨,烟笼十里,一派江南风光。(据《陶都杂志》)
本文作者蒋碧薇原名蒋棠珍,1898年4月9日生于江苏宜兴,碧薇是徐悲鸿给她起的名字。1978年12月16日,死于台湾,享年80岁。《故乡宜兴》是蒋碧薇的一抹乡愁的记录。
“蜂菊壶”背后的故事
2015年圣诞前夕,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繁华的拉斯维加斯举行它的百年大庆。谁都想到,这个城市、这个博览会,会为一把紫砂壶倾倒。
16瓣等分壶身,每一瓣都舒展饱满,如同盛放的菊花;壶盖似一朵花蕊,壶钮是一只精巧的,正在采蜜的蜜蜂,趣味盎然,生机勃勃又颇有情调。
最终,这把壶斩获了此次盛会的特别金奖。唐朝霞成为中国唯一获此国际大奖的女性紫砂艺术家。
其实唐朝霞之前,“蜂菊壶”便颇负盛名,但谁都没有让它绽放如此光彩。这把“蜂菊壶”正式亮相时,唐朝霞已经为此整整磨了两年。
因为这把“蜂菊壶”本就出自他们唐门,出自她的爷爷唐凤芝。
在紫砂界,无人不晓唐门紫砂。自明清以来,唐门便以陶为业,民国时期,唐门紫砂第三代传人唐凤芝,凭借着他独具匠心的创作以及创作理念,成为民国时期的制壶名家。
唐门一把壶,成为当时政要、商贾、名流争相收藏的艺术佳品。
唐门紫砂讲究从心出发,每一把紫砂壶都凝聚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正是如此,唐门兴于紫砂,却也因为紫砂遭受了苦难的岁月。抗战胜利后,唐凤芝为表达他拳拳爱国心,创作了一把“抗战胜利壶”,备受瞩目,民国三十五年(1946),宜兴《品报》曾作过报道。可时过境迁,这把壶成为了唐门紫砂命运的转折。文革期间,遭人曲解,“戴高帽、进牛棚”,整个唐家也因为这把壶饱受打压,最终,唐凤芝没有熬过那段艰苦的岁月,郁郁而终。
而“蜂菊壶”是他在艰难的岁月里,对紫砂的执着。
虽然“蜂菊壶”出自唐门,但唐家的人知道“蜂菊壶”,也是二十一世纪的事了。那是有一天中午,大家坐在一起闲聊,聊到爷爷唐凤芝,当时紫砂厂有一个老工人说起他们家被“抄家”时的情形——“家里被砸得乱七八糟,你爷爷(唐凤芝)就抱着一把壶,坐在门槛上哭,嚎啕大哭……他手里的那把壶,可是真漂亮啊!”
那把壶便是“蜂菊壶”。
直到今天,唐朝霞说起这段往事依然忍不住落泪,老工人的那句“那把壶,可真漂亮啊!”深深地刻在唐朝霞心中。没有经历过那些苦难的岁月,没有人懂唐门人对紫砂的付出和执着。“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我要做一把壶,纪念我的爷爷,纪念我们唐家那段岁月。”
唐朝霞细访了依稀知道这把壶的每一个工人,查找了大量的资料,研究市场上已有的“蜂菊壶”,观察蜜蜂采蜜的每一个细节。
从造型到制作,一遍一遍推翻重来,一遍一遍摔坏重塑,调整一丝一点,抠紧每一个细节,直到她认为完美时,已经过了两年。
而这把壶一经亮相,也引发了紫砂界的轰动,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银奖、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第五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同时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收藏。
“我们唐门的祖训是用作品说话,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从我们手里出去的每一把壶,都必须是完美的,因为那上面寄托着我们的情感、思想和家族的荣耀。
每一把传世好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情缘。(张晴)
唯美的精陶孔雀台灯座
前不久,为翻找 资料,在家中储藏室的旮旯处无意找到了尘封已久的一件“宝贝”,这是件用精陶化妆土装饰的孔雀台灯座,拭去尘埃,光亮如新,其形制的端庄,色彩的明艳,让我欣喜不已,也引起了30多年前的一段美好记忆。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宜兴精陶以出口餐茶具赢得了海外市场的青睐,并跻身于陶都“五朵金花”之列。当时,已有10多年生产精陶历史的企业科技人员,试制研发了精陶釉下化妆土装饰的新工艺,就是用不同矿物色料,根据品种要求,喷涂于精陶坯体表层,经入窑高温素烧成陶,再施以透明釉烧成,呈色艳而不跳,湿润雅致,晶莹夺目,象真感强,先后有天蓝、海蓝、湖蓝、粉红、橙红、艳黑、墨绿、天青、黛青、柠檬黄、鳝鱼黄等10余种化妆土色料。与此同时,精陶厂试制组在品种造型上向陈设工艺品方向发展,其中精陶化妆土孔雀台灯座就是代表件之一。
追求陶艺作品的唯美,是科研创新设计者的一种使命。孔雀台灯座是技艺人员造型后用石膏模具注浆成型,成陶后高23.5厘米、底座圆径11.5厘米,孔雀形象逼真,昂首、羽屏垂直向上、双翼紧贴,羽片用凹凸线分割,顶端呈现喇叭花瓣状外敞,上有可安装灯头的3厘米圆孔,底座及斜四方基座上分别设计出不同大小的进线和开关圆孔,体现台灯座的实用功能。除了造型工艺的简炼,在化妆土呈色运用上也别具巧思,孔雀的头冠与颈用粉红色,喙用黄色,眼睛为黑色,翼与尾羽用湖蓝色,羽翼间凹线用描金线条勾勒,显示孔雀的美丽。
上世纪70年代,宜兴精陶化妆土装饰工艺主要应用于瓶、盘、杯、酒具、文玩类以及少量星级宾馆的批量订货,量较少,都由厂试制组承担。记得这件精陶化妆土装饰的孔雀台灯座,在烧制后描金进入烤金工序前,我专门在试制组与张赦棠、王春洪等技艺装饰人员闲聊。我还亲手用笔蘸上金水,在底座内壁釉面上写下“79、11”纪年字样,至今金光闪闪,由此推算,这件藏品至今已经历了37个年头了。
(崔听槐文/摄)
画溪滋养的窑场
尧 文
人们都说蠡河是丁蜀百姓的母亲河,其实蠡河上游的画溪与它一道造就了陶乡的万般风情,也滋养了窑场的千古传奇。
画溪就是与流经丁蜀镇区的蠡河相连的十里长溪。它从湖氵父 山中一路走来,走进了诗人笔下的华章,走进了画家墨底的情韵,留下了《荆溪十景》中“画溪花浪”的美名。“青山曲曲抱溪回,十里藤花送酒杯;啼鸟过里红欲碎,游鱼沫处绿成堆……”这是诗人对自然胜景的描绘,也是对画溪倩影的赞美。
我们无缘欣赏到画溪自梁朝以来1400多年中,历代文人吟咏过的花容玉貌般的青春年华,却可以想象出画溪那时候“红雨轻含夹岸飞,春风无力绾芳菲;兰桡拨处波心碎,满载花阴带月归”的妩媚和亮丽。还有画溪两岸繁忙的窑火,映照了旧时曾经的辉煌。上世纪五十年代,坐落在画溪两侧的龙窑就有12座,如大黄窑、小黄窑、当房窑、钱家窑、正兴东窑、正兴西窑等,分布在原胜利厂、建新厂厂区内以及兴龙桥、光明桥附近,烧造着坛、罐、砂锅、白绿货、溪货之类的日用陶器,销往城镇和农村。当然蠡河沿岸的龙窑那就更多了。
最为古老的龙窑遗址,要算画溪之畔的晋代小窑墩青瓷龙窑遗址,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宜兴青瓷的发祥地。新西兰陶瓷专家路易·艾黎先生在《瓷国游历记》一书的“陶都宜兴”章节里作过这样的记述:“我们曾去参观一条最古老的龙窑……这座窑建于东晋(317—420年),窑场四周现在长满了古树。”“有些专家认为,浙江北部从德清直到绍兴是著名越窑变迁的路线,我则认为很可能越窑的起点应该是德清以北不远的宜兴。”
有人赞赏青瓷色彩是东方的颜色,这种染青的瓷器处于半浅半浓的蓝绿之间,似碧玉晶莹,如千峰翠绿。当然,宜兴青瓷的原始貌样没有现在的纯洁悦目,是青中泛黄褐,带有故土的气息,是民间生活中的器皿,也是一双普通的陶工之手捧出的“火与土”的爱情结晶。画溪可以作证。
如今的画溪以及横跨两岸的画溪桥已经老了,老得全然没有年轻时的影子。我想世上有些风景总是难以揣度的。当某一天,我们忽然忆起它的芳名,并走近它满额的荒凉,走近它苍老的视野,走近那不深不浅的风景……骤地,会有一种拂不去,也挥不走的情愫,促使我们一颗世俗的心里浸润着说不清也道不明的苦涩和期盼。
好在,做足山水文章,尽显山水魂魂已经成为时代的强音。丁蜀建设的宏伟蓝图得到实施,我们的家乡装扮得越来越楚楚动人。画溪养育的建新村正在续写宜兴青瓷的不朽故事。“碧云青瓷”的老总张荣法说,目前全村已有专业生产青瓷的企业和家庭作坊10多家,从业人员达200多人,形成了采泥、练泥、设计、生产、营销的青瓷产业链,规模和特色显现,成为闻名遐迩的青瓷专业生产基地。去年,成立了“宜兴小窑青瓷专业合作社”,让更多村民加入到青瓷生产的行列,打造“一村一品”的青瓷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培养人才,做精做优产品,做大做强产业,为宜兴青瓷的发展争光。
诗词中的藤花、绿柳、桃红、碧水,尽管时过境迁,不再闹时一缕青烟,闲时一溜青苔,但是,这水、这桥、这人,依旧在岁月流转中守望、开拓。画溪流淌在陶乡的记忆里,铭刻在窑场的故事里,填充在陶都的歌吟里,横亘千载,风光如画。
泡 混 堂
崔听槐
巍巍的龙窑,升腾的窑火,编织成旧时窑场壮美的画卷。窑工们辛勤劳作之余,去街上浴室泡上一次热澡,涤尘消疲,神清气爽,也算是别样的一种享受。因而,泡混堂成了上浴室洗澡的代称。
过去,丁蜀山的大小窑户,几乎家中都备有浴锅供窑工们下班后洗澡,一般在四五平方米的小屋内,用1米直径的大铁锅,青砖砌筑成简易的浴锅灶,盛满水后用柴火加温,并备有一块木制扁圆形的浴锅板,供洗浴时垫锅底,人坐在水中而不使人体直接接触炙烫的锅底,又因浴室间狭小,从中午开汤后,除窑工外,其他工种人员也会到这里洗个澡,人多时,浴锅边沿可供三五人围坐,前客让后客,洗好就走,也从来不换水。没有窑事,浴锅是不会开汤的。
窑场民谚中有句“下午水包皮”,指的就是窑工的生活习惯。而混堂确又为窑工提供了一个快乐、休憩的场所,尤其从入冬后至料峭的春寒季节,街上浴室生意特好。抗日战争时期,丁蜀山有浴室3家,较有名气的有大中街东头朝北一条小巷里的老混堂,日久就称这条小巷为老混堂弄。另一家在抗战之初,由史森林、徐升庆合资建造创办的溪泉浴室,其建筑规模、营业面积和用具设备居丁山、蜀山两镇3家浴室之首。加之浴室建在丁山老街的中心,又是镇上唯一的三层楼建筑,呈鹤立鸡群之势,被习惯性地冠以“中央楼”的美称。久而久之,喜欢泡混堂的通常用中央楼代称溪泉浴室,店名相反少有人提起,浴室东边的小巷被称为新混堂弄。那时,浴室一般下午2点钟开门,到晚上9点多打烊。进店洗浴需先在堂口柜台上买浴筹,底层是大众化的设备,有木柜供放衣物,木排条凳只能坐,不能躺,也没有茶水招待,浴资最便宜。二层设备较为考究,有60多张浴榻,上面铺放宽大的条纹浴巾,供人浴后躺卧,浴榻间搁一茶几,有红茶招待。三楼还设有茶社,服务对象以镇上有点身份者为主。浴池设在底层,面积约60余平方米,每天一早安排2名挑水工用木桶到街对面丁山大河里挑水百余担灌满浴池。那个时候,丁蜀镇基本没有污染,大河里有鱼群游弋,水很清澈,浴池用水都靠这条大河。
浴室是芸芸众生聚散之地,窑工们也深谙泡混堂重在一个泡,一般选在下午3点左右就到中央楼,浴池分隔成三块,下部都有流水孔相通,一块是约占五分之四面积的大池,通常水温不超过50摄氏度,供浴客泡澡,另两块池面很小,水温却很高,池面用木栅栏防护,确保浴客安全,有些老汤头大池泡澡后,喜欢到小池用毛巾蘸着滚烫的浴水,来回擦脚趾丫,说是杀痒,有时还会招呼服务生为自己擦背,也是难得的享受。在二楼浴榻,则是另一种被泡的滋味,服务生递上茶水与热毛巾供你享用,技巧娴熟的还会将热毛巾折叠成方形,从远处随手从空中甩出,毛巾便盘旋呈弧线般飞向熟客。如果要修脚,店里有师傅专门为你服务,有资料显示,早年中央楼浴室有位老师傅叫薛德泰,扦脚、捏脚、医治灰脚趾、鸡眼等脚病很有一套,手到病除,许多窑工都领教过他的本领。当然,这些服务都要给付酬劳。浴客们躺卧浴榻,心情平静,闭目养神,到傍晚才离去。如肚子饿了,可在就近有点名气的强阿林面馆来上一碗光面,切一小碟牛肉,饱餐一顿,浑身暖烘烘地回家美美睡一觉。
现今,丁蜀镇浴室虽几度变迁兴替,尽管窑业工人住房都有沐浴设施,但许多人还是喜欢到浴室去泡澡,体验水的柔情与温度,不知不觉中延续着泡混堂营造的和谐氛围。
相约在龙山
尧 基
在“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四月,应老同学相约,在春光、春色、春风的陪伴下又一次来到了湖㳇镇洑西村的龙山。现在的龙山,知名度很高了,优美的环境,绿色包裹下的自然氛围,青山、碧水、秀竹、绿树以及点缀其间的农舍,是一道明媚的风景,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去观赏、去分享这份醉人的清欢。
十几位老同学相聚是一种福分,一种念想。都是七旬开外的老人了,即使岁月的脚步渐行渐远,我们都要依旧守住内心的风景,融入时代的节拍,寻觅春日的潇洒。
龙山很美,澈明的溪水穿村而过,竹林扶疏,云雀啼啭,蓝天白云下的山色,似一幅画,一幅鲜活而生动的山村春景。龙山脚下的龙山村民小组有我老同学的家,一幢二开间的小楼房加上侧厢房,屋前有园子,种了蔬菜和茶树。主人为我们准备了明前的新茶,有红茶、有绿茶,每人一只玻璃杯,让我们各取所需,不讲什么茶道和规矩。扶茗轻闻,茶香盈溢,冲泡之后,只见杯中茶汤,或红、或绿,不须追问春来何处,春归何方?一切都在这杯阳羡茶水之中了。啜一口清纯的早春茶,此时茶韵生香,沁入心灵,边喝边慢慢地谈论大事、小事、坊间事,还有久违的同窗往事、江湖轶事。此时,心间充满了山水清音,心是静的,情是纯的,人是清的。这种简约、恬淡和闲适,也算是平实无华的岁月中安度平静的时光吧。
龙山这个小山村,在历史上是唐朝的茶圣陆羽问茶宜兴时停留过的地方。他的好友皎然得陆羽要到宜兴龙山考察茶事,而自己又不能一同前往,在欢送宴别之际,写下了《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的诗句:“闲阶夜雨滴,偏入别情中。断续清猿应,淋漓侯馆空。气令烦虑散,时与早秋同。归客龙山道,东来杂好风。”就是这个小山村,曾经是出产好茶的地方。而今伴着春天的气息,用今生的水,冲泡前世的茶,这味道就是缘份,在平凡中坦然接受生活给我们的馈赠,和敬清寂,以静吾心。
老同学家有个竹园,长的都是碗口粗的毛竹,春笋很多了,溪涧绕竹林而过,小草、野花萦围在四周,真有点“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的诗情画意。杂草丛中长着不少野葱,当然人称为“野里蒜”。我们拔了不少带回家,据说,这种东西和在面粉里摊成薄饼,很香,很好吃,回家后一试,果然不错。
心有余闲,幸福自来。老同学相逢总有不完的话,聊不完的事。主人热情而隆重地准备的午餐,增添热闹的气氛,几口老酒下肚,美好的回忆与现今的快乐对接。一杯茶、一盅酒,让世间百态,心中万言,串联在一起,彼此珍重。我们都老了,但是必须“笑看风轻云淡,闲听花静鸟喧。”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四季转换中,享受生活,与春天约会,一定美好。
日前去中国陶都陶瓷城国际陶艺博览中心,见到了“碧云”青瓷的掌门人张荣法的新作窑变“荷韵”与“紫玉提璧”,觉得很有特色。
窑变“荷韵”采用拉坯成型,口径58厘米,足10 厘米,成型与烧成的难度都很大。这件作品,仿佛是清荷绽放在春去秋来之间,开在池塘、长在花缸。碧水、游鱼中与自然对话,轻灵优雅,浅笑伫立。作品用青瓷的抽象艺术手法,营造出荷花的神韵与高洁,窑变成明艳如玉的美丽。9条红色的小鱼,闲游于水中,清欢于自在,勾画成一道迷人的风景。在荷韵主题的凸显中,演绎了宜兴青瓷在传承创新中如花的生命,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都带给人们遐思和畅想。如果心中拥有一朵荷花,则不惹清愁,不惹忧伤,将幸福守候。
“紫玉提璧”的创作设计,是在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诞辰100周年之际,借鉴了顾老的经典之作“提璧壶”的造型艺术,让紫砂与青瓷的技艺结合,设计制作了青瓷“紫玉提璧”,1 壶4杯,杯呈斗笠形,与壶相映成趣。作品改变了传统的瓷胎用料,选择宜兴紫砂段泥制作,施青釉,在还原焰气氛中将原料中的铁元素呈现“铁金星”颗粒显现,在青釉的掩映下别有韵味。这是青瓷与紫砂交融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人与土的对话,火与情的共舞,窑变出温泽光润的美丽。(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