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6第三期


2016-03-29  

谱写华夏陶瓷文化新辉煌

中国陶都陶瓷城获评全国诚信示范市场

前不久,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236个“全国2014—2015年度诚信示范市场”,宜兴市的江苏陶都陶瓷城有限公司(即中国陶都陶瓷城)榜上有名,成为目前宜兴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场。

国家工商总局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国诚信示范市场评选活动,获此殊荣的市场需符合组织管理健全、硬件设施完备、经营者行为规范、信用建设管理有序、消费维权措施有力等要求。根据有关规定,获评的诚信示范市场可在证照办理、商标注册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但若在今后的日常经营中存在不诚信行为,则将被摘牌。

中国陶都陶瓷城运行8年来,以陶艺、陶文化为特色,不仅汇聚了宜兴以紫砂为代表的“五朵金花”,而且汇集了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的名窑名陶名瓷,名人名作名品,成为国内最大的综合陶瓷文化旅游商贸城。近年来,充分发挥陶瓷城同业商会的组织、管理、服务、协调等优势,结合市场专业特点,在1200家经营业主中组织开展文明诚信经营示范户评选、诚信经营星级户评选、“诚信兴商年”等活动,在市场内部形成守信创优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紫砂经营秩序整治等方式,该市场彻底改变了以往紫砂个体经营户无证无照经营等乱象。为把诚信经营创建活动推向深入,还对经营户开展旅游接待、营销策略、文明经营等业务培训,引导经营户履行“正版正货”承诺。截至目前,该市场已拥有全国文明诚信经营示范户53家、省级文明诚信经营示范户102家。

建筑面积达2.2万㎡、分三层的中国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为陶瓷城的核心示范区和标志性建筑,与整个市场相映生辉,市场集聚效应、名人效应、文化效应充分显现。8年来,博览中心举办、承办、协办的各类活动达200多场次,包括2013年、2015年的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及各类陶艺展览活动的成功举办。每年接待中外嘉宾约30万人次,接待从中央到地方、省市党政代表团200多批次,成为了宜兴对外接待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为市场繁荣和旅游配套服务,不仅有完善的物流配载,而且还规划建设了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中心、健身运动中心、商务办公于一体的总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4.8万㎡的五星级丁山国际大酒店,为各类大型商务活动、陶瓷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理想场所。为了让市场经营业主有一个和谐安定的经营环境,专门投入100万元,建起了市场全覆盖的技防监控中心,全国政法委在此召开了现场会,也是各级政法委的技防工作示范点。为扩大市场影响力,专门建立了中国陶都陶瓷城官方网站,为各商户开设了商务平台和信息平台。8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省、市各类示范、先进荣誉10多项,使中国陶都陶瓷城成为国内专业陶瓷市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谱写华夏陶瓷文化续写新的辉煌。(本报记者)

 

清华美院第二期陶刻高研班开班

3月5日上午,第二期“中国书画艺术名家陶刻艺术高级课程研修班”开学典礼,在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

据了解,本期高研班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协办,市书协、市陶协、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联合承办。学员层次较高,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书画家和陶刻家,将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本期高研班在我市开学,旨在运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流的教学资源和开放办学经验,与市书协、市陶协联袂合作办班,构建培训高层次紫砂陶刻英才的艺术平台,将为宜兴紫砂业发展发挥引领作用。

开班仪式上,史俊棠会长为研修班学员的授课内容是《紫砂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他从紫砂工艺拥有“土的质朴、火的温暖和水的灵动”谈起,陶瓷既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又是工业文明的起源。最后讲到,将来的社会发展必定还要返璞归真,追求慢生活,追求工匠精神。宜兴紫砂的发展可由文化的引领而带动。(报讯)


陶博馆五大展览迎新春

为丰富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更好发挥博物馆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功能,2016年春节期间,宜兴陶瓷博物馆汇集优势馆藏,同时推出《宜兴陶艺名家作品展》、《2015陶博馆图片回顾展》、《沙志明紫砂收藏精品展》、《谈伟光紫砂收藏精品展》、《紫烟生翠—葛昊翔陶瓷艺术展》五大主题展览,在丙申年春节为广大游客献上一场精彩的文化之旅,前来观赏的外地游客超过4000人。

《宜兴陶艺名家作品展》聚集了近几年宜兴当地陶艺家捐赠予博物馆的优秀作品,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集中体现了现代紫砂艺术的魅力以及陶艺家们的巧手妙心。《2015陶博馆图片回顾展》设置于主楼大道两侧,以图片的形式回顾了陶博馆一年以来的成果和工作。《沙志明紫砂收藏精品展》和《谈伟光紫砂收藏精品展》是两位民间收藏家的个人收藏展,展示有诸如邵大亨、程寿珍、蒋蓉等明清及民国时期陶艺名家的珍品,古色古香的紫砂壶使人回味无穷。《紫烟生翠——葛昊翔陶瓷艺术展》则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邱玉林的弟子葛昊翔的个人作品展,他的作品样式不一,釉色多变,体现了窑变釉彩艺术的绚丽多彩,使人耳目一新。

新春佳节之际,陶博馆推出的五份文化大餐让前来观展的游客大呼过瘾,参观者每到一处都被精美的展品所吸引,纷纷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影,或互相交流感受,在浓浓的陶瓷文化氛围中度过喜庆的春节。陶博馆也充分地发挥了博物馆作为科学文化教育平台的作用,为弘扬传承宜兴陶瓷文化贡献力量。(潘奕宇)

 

女陶艺家秀旗袍庆“三八”

3月7日下午,由宜兴市女陶艺家分会主办、陶城巾帼联谊会承办、宜兴市旗袍研究会协办的“颂文明、秀旗袍、展风采”联谊活动,在陶都陶艺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到来。市妇联主席孙春燕、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宜兴市女陶艺家分会会长、陶城巾帼联谊会名誉会长、国大师汪寅仙分别作了讲话。陶城巾帼联谊会会长、博览中心总经理范淑云、宜兴市旗袍文化研究会会长史建珍、丁蜀镇妇联主席吕玉芳、国大师顾绍培、李守才及女陶艺家分会成员200余人观赏了表演。

17位衣着旗袍盛装的女陶艺家们,在T型舞台上展示女性自信、自强、自主的风采和对时尚生活的追求。表演者中有无锡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院长蒋雍君和顾勤、朱丹、鲍青、蒋艺华、吴芳娣等一批高级工艺美术师,她们在执着紫砂艺术的同时,弘扬了中国传统服饰旗袍文化。联谊会上,还表演了舞蹈、琵琶小曲连弹、昆曲、越剧演唱等精彩节目。(崔听槐文/摄)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达明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艺设计中心副主任、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政协无锡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政协宜兴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徐达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3月2日7时08分逝世,享年64岁。

今年春节期间,部分社会人员在蜀山古窑址上盗挖陶瓷残片,山体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有些林木的根系也因盗挖而高度裸露,有的甚至被连根刨起。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迅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齐心协力——


呵护陶都的历史“富矿”

今年春节期间,位于丁蜀镇蜀山山麓的蜀山窑群,发生群体性盗挖事件。这起盗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事隔近一月后,蜀山窑群现状如何?相关保护措施落实得怎样?3月4日,宜兴日报社记者就此作了专题调查。

当天下午,记者沿着蜀山西麓的山路一路上山,在半山腰处找到了遭盗挖后的古窑址。在窑址周围,山坡上多处地方的泥土裸露在外,许多破陶片和窑砖从土里被翻了出来。而在古窑址附近,一块标注着蜀山窑群的基本信息,并写有“文物遗址,禁止挖掘、采集,违者将依法处理!”内容的标示牌则醒目地竖在那里。其间,记者不时看到有巡防人员在巡逻。居住在附近的唐先生告诉记者,他每天早晚都会爬山锻炼。春节期间,盗挖陶片人数较多,最多时有近20人。2月下旬以来,盗挖陶片的人几乎不见踪影。随后,记者又来到蜀山北坡、南坡等几处窑址,均未发现有人在盗挖陶片。

“蜀山窑群是文物富矿,是紫砂陶技艺及制作工艺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人为破坏行为太让人痛心了!”对于这起群体性盗挖事件,丁蜀镇文化体育站负责人张小琴惋惜道。据她介绍,今年元旦期间,在蜀山西坡的古窑址出现了零星人员盗挖陶片的现象。对此,当地巡防人员及时劝阻,并加大了巡查力度。今年春节期间,巡防人员发现盗挖蜀山窑群的现象愈演愈烈。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与市相关职能部门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大力度保护古窑址。特别是,丁蜀镇文化部门向市相关职能部门作了汇报,与市公安、文管部门展开了多次联合执法。在执法过程中,相关部门查处了多起盗挖违法行为,对盗挖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并没收了盗挖工具。丁蜀镇政府还派出社区工作人员,加强文物保护方面的知识宣讲,并鼓励附近居民及时制止、举报盗挖行为。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蜀山窑群为何会被人“瞄”上?据张小琴介绍,蜀山窑群是陶都烧造紫砂器的重要窑址遗存,从明代中后期至20世纪60年代,从蜀山窑群烧制出来的陶瓷器几乎涵盖了明清时期所有品种的日用陶、紫砂器,各个时代特征鲜明的陶瓷器碎片均保存在窑址下的土层里。一些盗挖人员盗挖陶片,寻找紫砂器上的“壶嘴”“壶把”,以提供给一些紫砂从业人员用于仿制。更多的盗挖人员则挖掘出大量陶片,以每一蛇皮袋200元左右的价格出售给商铺老板,用于装饰商铺内的墙面。

针对蜀山窑群的后续保护工作,丁蜀镇政府也向相关职能部门提交了对蜀山窑群进行整体保护的报告。目前,蜀山窑群周围已树立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牌,当地派出所与属地社区也加大了对蜀山窑群周边的巡查力度,第一时间制止盗挖违法行为,并严肃查处违法当事人。此外,有关单位还计划对蜀山窑群窑址周围拉铁丝网进行围挡,更好地将古窑址进行隔离保护。(作者:刘思俊)


>>>相关链接

蜀 山 窑 群 简 介

山窑群位于丁蜀镇蜀山的东南至西北方向的山麓,烧制的陶瓷品种繁多,几乎涵盖了明清时期宜兴窑的所有品种。蜀山窑在宜兴各窑中连续烧造时间最长,从明代中后期一直到1966年,有500余年的历史。2009年5月,市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将其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蜀山窑群1号窑(东窑),位于蜀山村东坡书院后。东窑遗址位于自然坡地上,现场可见紫砂壶、罐残片。堆积约3000平方米。蜀山窑群2号窑(西窑),窑址为南北走向(南偏西25°)。南北长约50米,东西长60米,两边堆积厚度有4米。产品以带釉陶罐、紫砂壶为主。

从东坡书院到北厂计有窑址15座,其中5座由南京宜兴联合考古队于2005年发掘发现,其余10座是根据现存地形及老窑工辨认确定。从目前考古出土的残片可以看出,蜀山周围是宜兴烧制紫砂器的主要窑场,工艺上可以明辨不同时代特征,品种不但有紫砂器,而且还有大量的均釉陶器和日用陶器。在长达1公里的蜀山南、西、北三面,有大量残片堆积,由于植被茂密,堆积丰富深厚,下层情况尚无法得知。


艳如春花的美丽

——“陶乐源”里赏美陶

蒋尧基

丙申春节一过,由于编写《宜兴美陶》的关系,我走进了位于丁蜀镇洛涧村陶都路旁边的宜兴市陶乐源美术陶瓷博物馆,真切地感受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宜兴美术陶瓷,是如此的生动自然,仿佛阳春下的繁花,精彩舒放,美妙迷人。

1998年,宜兴工艺美术陶瓷厂停产改制之后,宜兴艺术陶瓷“五朵金花”之一的美术陶瓷生产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作为陈设艺术品的宜兴美陶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5000多年前,宜兴就有陶塑制品,汉代的陶猪、陶狗、陶鸡、陶羊以及西晋时期宜兴出土的“青瓷神兽罐”“谷仓”“辟邪”就属于早期的陈设艺术陶瓷,也就是宜兴美术陶瓷。在陶都宜兴这片沃土上,曾经有许多企业设计制作人物雕塑、动物雕塑、艺术器皿、壁饰、壁画等等。他们都利用宜兴窑的陶釉特色,寻求自己的造型和装饰语言,形成宜兴美陶和高温彩釉艺术风格,书写了耀眼的辉煌。

据了解,陶乐源美陶博物馆是薛兴荣馆长于2006年个人出资筹建,经江苏省文物局批准、宜兴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宜兴市首家民办博物馆,现有美术陶瓷藏品3600余件,包括雕塑、壁挂、花瓶、花插、灯具、烟缸等。我徜徉在一个个展厅,重新领略到它们的不朽神韵和娇艳姿色。回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宜兴美陶技艺人员融汇紫砂、均陶的制作技艺,以陈设与实用并重的创作理念,运用概括夸张与写意写实结合的造型手法,研制开发出虎皮釉、羽毛釉、雪花釉和各式花釉,让美术陶瓷绚丽绽放。在那里见到了邱玉林、汤鸣皋、吴震、王涛、李斌生、卢剑星、沈洪斌、毛龙汲等当地陶艺家的许多美陶作品,无不精美绝伦。宜兴美陶的横空出世,吸引了国内许多院校的学者、教授到宜兴考察、创作,如张守智、韩美林、周轻鼎、周国桢、傅维安、张德蒂、时宜、冯河、郑可、赵瑞英、王则坚等都到丁蜀镇搞美陶创作,有的长达数月,有的多次来宜,留下了一批经典传世佳作,成为当时的时尚礼品,并出口海外。

我见到韩美林先生的“美林虎”“美林马”“美林羊”“美林猴”等作品,这些作品打破了写实的框架,通过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和神奇的釉彩装饰,带给我们别样的艺术享受。周国桢先生的“天亮了”,塑一只司鸣的“大公鸡”,铁红釉装饰,给人们的感受是霞光映照下雄鸡引吭高歌,“天亮了”寓意着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华大地的深刻变化,体现了作品象征性主题。还有如王则坚的“大风歌”,周轻鼎的“水獭”“鹿”等,使我又一次见到作品的生动自然和富有情趣。周轻鼎的美陶艺术品在“陶乐源”就有几十件,他1931年留学法国,作品曾在巴黎春季沙龙和里昂美术展览中获奖,所以说,这些美陶艺术品已经是宝贝,不可复制,值得珍藏。

观赏宜兴美陶艳如春花般的美丽,让我触摸了文化的记忆,其中包涵着人文精神和陶都历史,它从一个侧面回荡着千年陶乡的璀璨光芒。古老的宜兴陶文化也曾经有一抹创意之光闪烁在美术陶瓷领域,紫砂的繁荣,青瓷的古雅,均陶的厚重,精陶的坚致,还有彩陶和美术陶的绚丽,才构成了陶都完美的景象。

“中国陶都誉九洲,五朵金花动四方。”得感谢“陶乐源”把散落在四方的宜兴美术陶瓷收藏起来、保护起来,其实,这也是收藏和保护宜兴陶瓷的一段历史,一种文化。让我们的青年人知道宜兴有美陶,同时又了解美陶,认知美陶,喜爱美陶。当然,我更期盼有识之士能够重新燃起美陶的兴旺窑火,传承这种穿华丽衣裳的陶器,去装扮时代风流,去点缀时尚生活。

 

徐达明简历

徐达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荣获或荣任: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艺设计中心副主任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会长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理事

无锡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宜兴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

徐达明同志195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陶艺世家徐门第四代传人,1968年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于1978年上放先后在宜兴陶瓷公司窑炉队、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宜兴紫砂工艺厂工作。1985年随父亲徐汉棠到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从事紫砂设计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特独风格,并创新发展了宜兴紫砂工艺,首创了陶木组壶艺术。作品荣获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连续四届金银奖,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紫光阁、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等收藏。发表论文于多家专业刊物。到访美国、丹麦、瑞典、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致力于宜兴紫砂文化的传承弘扬。他的作品深受国内外藏家喜爱,为宜兴紫砂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通达致远   宁静开明

——徐达明的紫砂陶艺术

 王建中  

紫砂茶壶无论作为一种实用器物,或是一种承载了某些文化意味的特殊物质形式,被愈来愈多的人们关注和喜爱,无论这喜爱来自于实用的愉悦还是收藏的乐趣,对于紫砂壶艺术来说都是莫大的成就。综观紫砂壶艺术数百年的历史,可以说它是应运而生。明清以来,随着人们饮茶习俗的转变,煮茶法逐渐过渡成为冲泡的方式。使用方式的改变,使紫砂茶壶这种精巧、实用的器具成为人们生活的伴侣。明清时期,文化人的参与,呈现匠师和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同铸一壶。使紫砂茶壶平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开创了中国陶文化的先河,培养造就了诸多名师巧匠。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紫砂艺术在新时代的逐渐繁荣,涌现出不少紫砂新锐,他们中间不少人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勤奋好学,成为紫砂艺术新的传承人,徐达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面对徐达明的作品细细品味,感觉简洁中透着大气,拙中见巧,能够感受到他在制作时的沉稳和自信,他所制作的茶壶,造型均简洁,或圆或方,但其中又不乏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与中国明式家具的造型理念相吻合,方中寓圆,圆中带方的造型韵味渗透其中,也诠释着中国传统的辩证哲学思想。方与圆展示的是动与静、虚与实、柔与刚、阴与阳、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和审美图像。在中国先哲们的眼中,“圆”近似于通变、趋时的学问,“方”象征着高尚的品格和气节。徐达明将中国先哲们追求的这种“智圆行方”、“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谐地融入在紫砂壶的方圆交错的造型语言中,同时也在传达着自己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从达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造型理念,他做壶起步并不早,但是他深谙手工艺的门道,有意无意间以己之长,补己之短。十数年的细木工技艺的学习,苏作明式家具理念,演化成他丰厚的造型实践基础,在他的紫砂造型表现中,透出了传统木器造型的意味。他的造型注重方圆间的过渡与融合,简洁中注重细节的安排处理。形成了其作品乍看并不惊艳,细品却回味无穷的重要特征。更具代表性的是他所制茶壶的把手和提梁多用名贵木材制作充分展示其具有细木工技术并巧妙将木材和紫砂陶紧密结合,不同性质材料契合对接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形成其独步紫砂艺林的作品风格。

达明好学,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在邯郸办培训班,我上第一节课,宜兴只委派达明和一位房姓女生前去学习。那年代经济水平不高,南方同学到北方生活是需要些吃苦精神的。在邯郸学习期间,达明的学习十分努力刻苦,他并未系统学习过绘画,美术的功底有限,但他认真听讲,善问好学抓紧时间,每个课题作业完成都非常认真,真可谓勤能补拙。达明的设计图、造型图成绩在班上均名列前茅。课程结束时他又将课上作业制作出成品,取得优秀成绩。他读书,喜欢收藏有美感的物件。这些爱好丰富了他的生活,同时也为他创作增添了知识积累。

达明插过队,下过乡,也就是吃过苦,他了解艰苦的含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做茶壶那里像如今这般趋之若鹜,当时,做紫砂茶壶叫“做坯”且并不是一件“美差”。夏天闷热坐在那一动不动,汗流浃背,冬天抱个壶坯像是抱个冰疙瘩,凉个透。据说当年有点办法的人,少有送子女去做坯,即使进了工厂也要寻个清闲的事做。更早些时候,据说做坯讨不上“老嬷”。然而达明插队回城,一头扎进工房,随父学艺。一做就是三十年,这是需要些定力的,这二、三十年中,紫砂风潮起起落落,其中不少人在这行中进进出出,一时间甚是喧嚣。然而达明却沉得住气,稳得住心,踏踏实实的坚持不懈,寻找他的紫砂陶艺之路。他终于觅到了金钥匙。打开了自己的紫砂陶艺的创作之门,正可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故达明之成功绝非偶然。耕耘与收获是成正比的,20多年的不懈努力,达明取得丰硕的成果。1994年,他的作品《马蹬壶》荣获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二等奖,1999年,作品《汉韵壶》获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2001年作品《材美组合》荣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2年《陶·木情》组壶一荣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二等奖,2006年《陶·木情》组壶二荣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金奖,2010年《陶木缘》组壶荣获得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与创新设计评比金奖。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达明平稳沉着、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艺术创作中,透过细腻的紫砂泥、简练的造型语言、独特的组合材料,他悄无声息地展现着自己的心境,那是一份“宁静”,正如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虚静境界,诠释着中国的传统哲学精神。保持着这湛然、空明、清静的心境,达明投入于美好的艺术创作中,并与他的艺术一起走向“致远”。(作者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达明的均陶收藏

尧 基 

2008年夏日的一天下午,为了征集《宜兴均陶》这本书籍所需的明清时期宜均的作品,经多方了解,得知徐达明先生收藏了不少珍贵的均陶精品,于是我与崔听槐俩人来到了位于丁蜀镇顺伟小区的徐达明家里,用照相机记录了他的均陶收藏。

在他的均陶陈列室和庭院里,随处都有均陶的倩影,二只明代早期的均陶堆花缸里还种着荷花,还有均陶的凉凳,均陶的花盆,使我们大开了眼界。

我们只知道,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工艺美术师徐达明先生长期从事紫砂艺术的创作设计,而对均陶偏爱,很多人难以理解。其实,宜兴均陶的收藏与宜兴紫砂的收藏一样,都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人们需要艺术的介入,开启另一扇窗棂,去提升思考和想象带来的轻松与悠闲。当今,艺术品市场明星闪烁,古老的宜兴均陶犹如一颗颗明珠散落在城市、乡村和海外。无论是颇具实力的大家,还是根基稳扎的实力派,开始“艺海撷珠”,以收藏到“欧窑”、“葛窑”的均陶艺术品为幸事。徐达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徐达明先生除了自己钟爱的紫砂事业之外,对宜兴陶瓷产区的历史和其他门类的艺术一直非常关注,特别是对均陶有着浓厚的兴趣。十多年来已经收藏100余件均陶精品,主要是陈设器和日用品,造型丰富多样,有瓶、尊、觚、盂、缸、坛、盆、钵以及文房雅玩小品等。它们的釉色淳朴亲切,自然流畅,有蓝晕、天青、天蓝、月白、乳白、绿釉、洒金等。其胎料大部分是夹泥紫砂胎,部分是白泥砂胎。

徐达明先生将他的均陶藏品一一地拿出来让我们观赏并介绍收藏过程,真是如数家珍。我们见到了明代堆花缸,有“葛明祥制”款的筋纹圆钵盂(高48厘米)、四方狮首钵(高28厘米)、梅瓶(高27厘米)、古镜形盆(直径41厘米、高6厘米)、橄榄瓶(高25厘米),“葛明祥造”款的高四方双耳钮花器(高58厘米),“葛祯祥制”款的出戟尊(高23.5厘米)和“葛铭记厂制造 ”款的八方俯角钵(高48厘米)等。他藏品中的清代“葛窑”宜均,有从台湾收藏到的四方八卦瓶,有从日本收藏到的弦纹双耳狮首尊,出戟觚和五彩均釉瓶。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宜均历史上的优秀作品,可以让人揣摩、领悟前辈艺人的制陶经验及美学法则,也等于把陶瓷创作的经验、技巧、法则、理念通过实物传授给后人。

2009年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由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主编的宜兴陶瓷文化专著《宜兴均陶》,就辑录了徐达明先生藏品中的30多件老均陶照片,让广大读者看到明清时期宜兴均陶的瑰丽姿色。

如今,徐达明先生已经仙逝,我以此短文,谨致缅怀。

 

悼达明

陈士权

与病魔抗争二年多

你还是走了

抛下温暖的家庭

和你心爱的紫砂 

宜兴的土地

蕴藏着神奇的紫玉金砂

以及独树一帜的徐氏家族

子承父脉

成为一段佳话

孰料你

如今西驾……

陶与木

是你的传世杰作

忠厚达明

难有其他


掼 锅 铲

崔听槐

民以食为天。掼锅铲一说由来已久,指旧时窑场工人到饭店吃喝的一句俗语,宜兴民间也有说扛柜,属同一意思。窑工每月有一两次下馆子的机会也就不容易了。当饭店开门营业、食客光顾时,里边传出锅铲叮当作响的炒菜声,阵阵菜香飘逸,为窑工聚会饕餮提供了惬意的好去处。

旧时窑场工人十分辛苦,他们年复一年地为窑户付出,只求温饱,能养家糊口就好。那时,陶工中流行“做做吃吃”这句朴实的口头禅,成为了陶工们日常生活中的奢望和追求。相比较而言,窑户最看重的是龙窑上的装、开、烧窑工种,工人们干的活需要有技术的真本事,烧好龙窑,为窑户赚得更多利润,对他们的薪酬自然比练泥、成型工要高许多。因此,窑工们在保证家庭日常开销外,有些许余钱下馆子掼锅铲,也就不足为奇了。

过去的窑工,虽然窑户对他们不薄,每次龙窑从装窑到烧成结束,会享用老板恩赐“落山饭”的犒劳,那毕竟在老板家中,言谈举止拘谨,如果在饭店聚会,心情自然不一样,还可借酒畅情,放浪不羁。因此,掼锅铲的习俗可谓窑工们享受美食的另一种选择。

从民国年间到解放前,丁蜀山有大小饭馆20多家,那时照明还没有电灯,晚上店堂里都用汽油灯,吊在空中,照得白亮,如丁山的何振兴菜馆、王合兴薰炙店、蜀山的王泉生饭店等,是窑工们经常光顾之处,他们在农历月初窑户结算工钱后,往往三五成群,下馆子聚餐,用现在的话就是AA制,餐费每人平摊,切上点猪头肉、白斩鸡、大肠、脚爪,选几样时鲜热炒,打一斤白酒或沽两斤丁山名酒白福珍或香糟烧,让酒灌得醉熏熏的。那时,丁山白宕里、蠡墅、边庄是大窑户集中之地,窑座又多,窑工们下馆子掼锅铲的也多,有时碰面,相互议论起那家饭店有新的菜点供应,价格公道,下次选择饭店时就会另找这家,换换口味。

1956年初,丁蜀镇在饮食业中进行对私改造,经合并有合作饭店门市部7个,店面较大的有大中街的第一、第二饭店,中庄村(现为解放东路街面)的第三饭店以及老汽车站的车站饭店。各店均有当家厨师,菜点也各有特色,成为窑工们掼锅铲的选点。那时,龙窑单位也进行了对私改造,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性质成立厂或合作社,窑工们实行八级工资制,生活更加有了保障,如技术好的烧窑工最高可定八级工,工资超过其它工种,更有余钱下馆子掼锅铲了。1957年,丁蜀镇解放东路坐南朝北的国营陶都饭店开张营业,是镇上规模最大、四开间、三进两层楼的建筑,一楼大堂和二楼餐厅分别摆放方桌和圆台64张,多名手艺高超的厨师工进店掌勺,菜品的花色种类繁多,色香味俱佳。当时白宕里的大新陶器厂、西庄陶业合作社以及蠡墅片的第二陶业合作社的一些窑工,都喜欢到就近的陶都饭店掼锅铲,五六人聚会只需花四五块钱就可吃到一桌六菜一汤的炒猪肝、炒时件、红烧鱼、糖醋排骨、二份炒素菜、榨菜蛋汤的“和菜”,生意十分兴隆。记得那时饭店推出了一种价廉物美的“酸辣豆腐”,用嫩豆腐、肉丝作主料,镇江陈醋、自制辣油、加少许白糖,勾芡烹制,再撒上芫荽,酸香味诱人,口感怡人脾胃,用容量有八两的红花瓷碗盛放,每碗价格仅三角。由此,陶都饭店的特色菜酸辣豆腐几乎传遍丁蜀镇,不仅窑工进店必点此菜,老百姓平时也会进店品尝,因为价格低廉又好吃。

随着社会的发展,丁蜀镇的龙窑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今天窑场工人的生活已越来越美好,衣食住行更不能与那个时代同日而语,掼锅铲也已成为窑场民风流变中一朵有趣的浪花。

 

寻春御茶园

尧文 

早春的时节,在暖阳照耀下的清晨,我走进了龙池山下的阳羡御茶园。徒步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山野,享受春的气息,春的抚慰。

山谷里散落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水池,澄明的山泉清澈见底,宛如女娲补天遗落在山间的一颗颗翡翠宝石,闪烁着碧绿的光泽。最大的要算金家水库,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做“平湖”,而“平湖云影”便是它的景观雅号。旁边有一片松树,高大而挺拔,人称“黑松林”。游人在那里可观赏山水风光,又能自带食材,在林中烧烤野餐。为了方便游客,当地人推出了出租烤炉的服务,这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项目。

湖畔有一块硕大的太湖石,上面镌刻“茶韵松涛”4字,形象地勾画出风景的特色。放眼便是成片的茶园,随着山势舒缓地起伏,使我联想起“一壶阳羡茶,从容醉天下”的广告语。鲜嫩的茶叶叶片在阳光的照射下,油光锃亮。一垄垄茶树,洁净得一尘不染,在松风竹影的映衬中将优雅定格。这茶园带人远离浮华的闹市,仿佛清新的世外桃源。

据说,龙池山和附近的黄蛇岭、核桃娄、野猫娄等山岭都属于张渚镇的茗岭,民间流传着“汉王艺茶”的故事。今天,种茶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几百亩的茶园坐落在幽静之境,它们秘藏着这份天然的野趣灵性,固守着自己的原始执着,寄情于晨曦晚霞,吮吸着云雾山岚,在鸟语花香的陪伴中,孕育出绿色的希望,萌发着片片芬芳,归宿成一壶琥珀色香茗,或是翠绿色的甘醇。

茗香山房旁边,竖了一个电子屏,实时报告那里的空气质量状况,其中的负氧离子高达3万多,翠峰茶苑的诱人景色和优良环境是何等的美妙。游人不少,有骑自行车、有的坐电动车、有的步行,从说话的口音,知道有的是从外地慕名而来,感受自然氧吧的馈赠和宜兴的山野秀色,让身心在春色春景中愉悦起来。

野性十足的灵动之脉自古至今一直在宜南山区衍生,尤其是茶韵余香绵延不绝。从唐朝卢仝的“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宋代苏东坡的“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到明朝唐伯虎的“清明争插河西柳,谷雨初来阳羡茶”,以及当代已故歌词作家丁蜀镇人倪维德先生的“敬君一杯阳羡茶,紫笋云片嫩雪芽”……这一路走来,秉承了唐诗宋词的意境,涵盖了明清和当代的风流,凝聚成世间最好的茶品。我站在这片茶地里,已经领略了阳羡茶的澄净与从容,还有那传递给人们的恬然自得和闲情逸致。

春天是一位高明的画师,将姹紫嫣红尽情挥洒,于是山色清明,繁花似锦,路边的小草也绽放美丽的花容。与春天的约会在山区旷野之中,是一件十分愉悦的事情。我以为,心田也与茶园一样,得自己去种,心若年轻,则岁月不老。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年纪慢慢变老,只要守住心中的春季,走进自然,享受春光,一定幸福相随。正如俗话所说,云淡得悠闲,水淡育万物,种一棵茶树,收一片绿芽,舍一

种固执,得一份自在。也许这就是“寻春御茶园”之后的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