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5第十二期


2015-12-31  

第三届中国陶艺大师评选

实际操作考核在宜兴举行

全国183名省级大师参加“国考”

“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实际操作考核”于12月6日~7日在宜兴举行。来自江西、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河南、河北、湖南、北京、上海、重庆等全国19个省(市)的183位省级工艺(陶艺)大师集中宜兴,分别在丁蜀镇成人学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两个考点举行。

自2003年以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组织开展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活动每四年一届,已连续举办了二届,共评出128位中国陶艺大师,并授予荣誉称号,肯定他们的成绩,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鼓励他们传承创新,不断开拓,繁荣陶瓷文化,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陶瓷行业和陶艺工作者来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促进中国陶瓷文化、陶瓷产业的提升发挥了正能量。

第三届中国陶艺大师评审工作于去年4月份在宜兴召开评审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由中国陶协和国内产区、行业协会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并设立定了六个方面的条件,如从事陶瓷艺术专业工作要25年以上,凡是开展了省级陶艺大师或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的省(区、市),至少要4年以上省级陶瓷艺术大师或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身份。对贡献特别巨大,具有独特技艺、对濒临灭绝的传统品种技艺传承人员必须满足从业40年、年龄60周岁以上两个条件。制定了严格的评审纪律、评分细则和操作考核办法。

在第三届中国陶艺大师评选资料审核完成的基础上,这次为期2天的实操考核,是中国陶协评比中国陶艺大师以来的首创之举,旨在检验和体现申报者的技艺水准和制作水准。项目分雕塑、制壶、刻瓷、拉坯、刻划花、刻坯、釉上彩绘、釉下彩绘、颜色釉装饰、日用陶瓷器形设计或装饰设计11大类。参评者需在2天内完成作品的制作。江苏包括宜兴产区有18名省级大师参与制壶、瓷艺、雕塑类现场操作。据悉,本届参与实际操作完成的作品,由中国陶协选派的专家组成员现场评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评比标准,为最终入选中国陶艺大师提供作品制作技艺的依据。

这次在宜兴举行的省级大师实际操作考核,由宜兴市陶协精心组织准备,宜兴丁蜀成人学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在考场准备、生活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确保了实操项目的圆满完成,得到了中国陶协领导的高度评价。(崔听槐)


紫韵清流  艺海扬帆

——曹婉芬大师从艺60周年回顾展在沪举办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曹婉芬从艺60周年之际,于12月5日至11日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举办“紫韵清流——曹婉芬从艺60周年回顾展”。开幕式当天,吸引了广大紫砂爱好者关注的目光。此次展览是由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宜兴紫砂工艺厂、上海朵云轩(集团)等联合主办。国家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秦锡麟、全国政协常委金炳华、中国陶协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马达、宜兴市政协主席邵亚群、宜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菊明、中国陶协副理事长、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国大师徐秀棠、汪寅仙、鲍志强、顾绍培、曹亚麟、毛国强、李守才、邱玉林等陶艺家和上海各界人士共300余人出席开幕式。

曹婉芬大师不仅熟练地掌握了紫砂制作的一整套成型工艺的流程,还能熟练地制作制壶工具;她风格多元,技艺全面,无论光货、花货还是筋襄货都出类拔萃,作品端庄,大气磅礴,人见人爱。于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的技术职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的桂冠,名至实归地落到她的头上。她以大师的风范身体力行,把对紫砂事业的挚爱奉献给热爱紫砂的青年一代,她的徒弟、学生众多,其中还包括着对残疾青年的深厚爱心。

壶艺世家像一棵参天大树,不仅护佑着宜兴紫砂的有序传承,又彰显时代的创新。曹婉芬的艺品人品,有口皆碑,好家风仁德信誉,好壶艺施畅春意,回荡于书室茶坊,馨香于茶人藏家,成为紫砂界一抹亮丽的风景。这次展出的120件(套)紫砂艺术佳作中,曹婉芬大师就有60件(套)之多,如“竹海提梁茶具”“怒放壶”“逸仙壶”等。其余的60件(套)出于曹婉芬子女和徒弟之手,如范建军的“东篱采菊”“秦钟壶”等。展品之丰富、工艺之精美,装饰之文雅,可让观赏者感受宜兴紫砂大美的气场和曹氏一脉的艺术品位。(蒋尧基)

 

吴祥大紫砂艺术馆开馆

12月12日,吴祥大紫砂艺术馆在丁蜀镇开馆,100余件套承载紫砂文化底蕴、构思奇巧、技艺精湛的紫砂壶代表作精彩亮相,吸引了众多观赏者的目光。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宜兴农商行行长王炜、丁蜀镇副镇长吴鑫、国大师徐汉棠、李守才、省大师范永良、吴培林及紫砂界陶艺人士出席开馆仪式。

吴祥大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51年生于紫砂泥原产地赵庄村,潜心紫砂艺术的设计创作已有40多个春秋,1990年担任紫砂三厂技术辅导,后创办《祥和斋》个人陶艺工作室,2002年任宜兴旅游工艺品厂副总工艺师。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擅长紫砂光器、花器和筋纹器造型艺术,同时借鉴中华传统文化的“竹简”“孙子兵法”等文化类型和装饰技法,使作品别开生面,锦上添花。先后有10多件套创新作品荣获国内陶艺展评大奖和国家专利证书。这次馆内展示的作品中,有以“十年磨一剑”执着修炼追求致善大美的《孙子兵法》尤为引人注目,构思创意以《竹简孙子兵法》13篇为文化符号,每一篇章为题材,每套茶具成两个系列共26套,造型古朴、装饰奇特,如“简”扎捆,惟妙惟肖;或圆或方,气度非凡。且用中华民俗文化中“十二生肖”形象作壶钮,灵动中彰显神韵,作品在2013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其它如以“绞泥”作光器装饰的“荆溪花浪”“丝路花雨”“牛郎织女”等一批系列壶佳作,则给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的艺术美感 。(崔听槐)

 

丁蜀成校等8家成为市级非遗示范基地

前不久,宜兴市文广新局公布了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名单,有16个示范基地榜上有名,涉及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舞蹈和传统音乐4个门类。

今年7月至8月,市文广新局在全市组织开展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的推荐评选。传承示范基地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传承,以及传承人的培养、教育,对项目本身的保护、保存和研究等。

在传统技艺门类中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

范基地有8个,分别是:

宜兴市丁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宜兴市葛盛陶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宜兴爱宜艺术陶瓷有限公司(龙德堂陶艺)

毛国强紫砂艺术馆

顾绍培紫砂艺术馆

宜兴市筋纹器紫砂艺术品中心

苑林阁紫砂艺术培训中心

吴亚亦紫砂艺术馆

                                             (陶讯)


蜀山古南街新一轮保护修缮工程启动

12月底起,丁蜀镇将启动蜀山古南街新一轮保护修缮工程,对该街区三个地块的部分房屋、道路进行集中修缮改造。预计整个工程明年上半年完成。

蜀山古南街是明清时期宜兴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随着岁月流转、历史变迁,这条老街出现了建筑结构老化、市政设施差等问题。面对保护重要历史街区的重任,丁蜀镇主动作为,积极对街区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升级,先后对街区破损路面进行先期修缮,对蜀山古南街旁的油车河进行整治,修建驳岸,一度坍塌的江家桥也得以重建,不仅方便了居民通行,还为河岸周边环境增添了不少古典韵味。

丁蜀镇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根据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制订的具体方案,新一轮保护修缮工作主要对蜀山古南街三个地块的13处总计约1000平方米的房屋进行改造优化,对约30处房屋进行简单保护修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单位将参考顾景舟旧居修缮相关经验,坚持“修旧如故”“最小干预”“传统工艺”等原则,尽量使用原有建筑构材,充分尊重建筑历史风貌,最大限度保存历史信息。力求在保持其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让老街的硬件得到进一步优化。(宜报)


联合国报告: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将有小幅改善

联合国12月10日发布《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称,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只会有小幅改善,预计2016年和2017年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2.9%和3.2%。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当天在联合国总部举行报告发布会。报告说,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估计仅为2.4%,低于联合国之前预测的数字;面对多项周期性和结构性不利因素,全球经济在未来两年只会有小幅度改善。

报告提到,在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大量资本外流,以及金融市场波动幅度提升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增速下降到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全球经济增长的部分中心将再次转移到发达经济体。

报告预测,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增长4.3%和4.8%;在发展中国家中,南亚已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预计2016年增长6.7%。报告对发达经济体2016年的预期是:美国经济增长2.6%;欧盟经济预计增长2%;日本经济预计增长1.3%。

报告说,广泛的经济增长放缓将可能会影响发展中国家短期的减贫进度以及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推动包容性增长,应在国家、区域以及全球层面进行更有效的政策协调。

联合国《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由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贸易发展会议以及联合国5个区域经社委员会每年1月联合发布,是联合国发布的重要经济报告之一,而后在年中会根据上半年新的经济形势对报告进行修订和更新。当天发布的内容为《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的第一章《全球经济展望》,其余部分将于2016年1月发布。(信息来源:新华网)

  

WTO报告:各成员目前仍在实施的

贸易限制措施数量增长17%

2015年12月9日,WTO总干事发布的与贸易有关的发展问题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10月~2015年10月,WTO成员在实施新的贸易限制措施方面仍表现得有所节制。但在12月9日召开的贸易政策审议机构(TPRB)会议上,报告数据也表明,自2008年以来,记录在案的仍在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的数量仍未减少。

与此前相比,在本报告期内,新贸易限制措施发布的频率保持在月均15项的稳定水平。该时期内,WTO成员新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共计222项,月均19项,为自2008年开始实施贸易政策监控以来的月均第二高位。但自2008年10月以来,仅有25%的限制性措施已被取消。因此,截至2015年10月,仍在实施中的贸易限制措施数量已增至2557项,比上一个时期增长了17%。

报告显示,在上一份报告中监测的经济衰退情况在2015年二季度仍然存在,全球经济仍然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速不均。WTO近期将2015年世界商品贸易的增长预期下调至2.8%,并将2016年的预期下调至3.9%。

该份年度报告主要涉及的是2014年10月中旬~2015年10月中旬这一时间段的国际贸易环境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此外,报告还就WTO各项协定实施的透明度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各成员向WTO通报的及时性问题。年度报告就过去12个月中的贸易救济、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SPS)、技术性贸易壁垒(TBT)以及服务贸易等方面的贸易政策制定问题也表示了关注。消息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古村新景吐芳华

——品读《景舟故里 洋渚新传》

蒋尧基

在纪念顾景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丁蜀镇的洋渚村编写了一本反映本村沧桑变化的专集《景舟故里 洋渚新传》,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洋渚人用微笑回望一路走过的岁月,记录他们守望紫砂艺术的安然心境,以勤劳和智慧在唯美的梦想里绽放,让一段又一段关于景舟故里的轶事和传说,融进时代的脉搏,跳跃着阳光的音符,吟唱了洋渚村的今日荣光。

《景舟故里 洋渚新传》是本土文化的集成,村党总支书记杨听大担任主编,用淳朴的语言讲述洋渚村的新景、新貌、新变化。正如他在《序二》中所说:“村民放开了手脚,办企业的办企业,搞经营的搞经营,特别是宜兴紫砂的文化影响,促使我们村上的许多人投身到紫砂壶艺行列,学习、继承紫砂手工制壶技艺,弘扬紫砂文化。现在几乎户户‘染紫’,家家做壶,紫砂成为我们村的富民工程和文化工程。”

事实上,洋渚村的陶器制作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的村民以农业为主,农闲之时做砂锅、水罐、茶壶,称之为“乡坯”,挑到丁蜀山卖给窑户,争些工钱补贴家用。民国的时候就有了紫砂作坊。上世纪六十年代,宜兴紫砂工艺厂曾派员到洋渚村技艺辅导,并下达紫砂生产计划。1988年村里办起宜兴紫砂工艺五厂,员工达600多人,1992年宜兴市政府命名洋渚为“宜兴陶瓷村”,顾景舟大师还题写了牌匾。紫砂已经成为洋渚村的亮丽风景。

《景舟故里 洋渚新传》共设三卷,分别是景舟故里、艺苑掇英和企业群星。洋渚村是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的故里,仿佛是一碗清澈甘醇的阳羡茶,是掌心上的那把紫砂壶,流淌着心底的乡愁。洋渚村的顾姓一族是从明代洪武六年(1373)到洋渚,至今已600多年,顾景舟是洋渚顾氏第二十代。书中介绍了洋渚村概况和顾景舟的艺术人生。121位有技术职称的紫砂技艺人员的个人从艺经历和作品图片,反映了洋渚紫砂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洋渚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工业企业的助推,原本的“泥腿子”,蝶变为“企业家”,书中汇集了24家驻村企业的近况、新貌。他们在洋渚这片沃土上书写了群星璀璨的新篇章。

中国陶协副理事长、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为本书作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洋渚人)为书名题字。徐汉棠、李昌鸿、徐秀棠、谭泉海、吕尧臣、汪寅仙、周桂珍、鲍志强、毛国强、吴鸣等紫砂界的国大师欣然命笔,题词祝贺《景舟故里 洋渚新传》的编辑出版。正如徐汉棠大师所言:“培育技艺,人才辈出。”这是对今日洋渚的最好注脚。

我们为洋渚人一代一代的奋力有为而感动,也为洋渚紫砂的艺术成就而感动,更为人才济济的今天而高兴。期望洋渚人续写21世纪的美妙华章。


丹青写意  水墨怡情

——读《怡陶问墨:吴鸣百壶图》

崔听槐

壶言志,画畅情。新近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怡陶问墨:吴鸣百壶图》, 展示了中国陶艺大师吴鸣艺术天赋的别样风采,作者掉鞅壶坛,游刃画苑,捉笔代刀,丹青写意,绘百壶水墨成一卷,可谓双美兼得。

紫砂壶是立体的艺术,水墨画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产生“抽象”或“恣肆”的写意艺术和文化形态,两者相承相异析交融。吴鸣从艺近40年,兼诗文书画,集设计、制作、刻塑于一体,融合传统,演绎现代,被学界誉为开紫砂现代陶艺先河的“新流派”。《吴鸣问陶》《紫砂的本土语言》等专著为其代表作。

吴鸣还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陶协陶艺委会长、《江苏陶艺》主编、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宜兴市政协常委、文联副主席、美协副主席。他字怡陶,居怡陶园,这是书名中“怡陶问墨”之由来。该书由诗人学者、文艺评论家沈奇作“题语”,图版共收录百壶水墨画作105幅。也许受唐诗宋词和禅学的影响,每图取名或高古、或风雅、或平实,以壶切景,以景怡人,主题鲜明,并附作者“题识”。画作水墨纵横,浓淡自如,充溢着清丽的韵致,将玄趣化为温馨的快感,呈现出平明闲放的生活悠景。可见紫砂艺术的衍生同样在中国画形式上得到共融,感悟生行为和生存艺术。

画由心生,诗从意出。图版首幅为四条屏《砂山渊源图》,每屏尺幅46.5×170㎝,可分可合,气势宏阔,将明清时期主要的紫砂代表人物题为“供春抟泥大彬筑法”“鸣远观象”“曼生寻道”,画作水墨主体为抽象的紫砂泥发源地黄龙山,由近及远,融山、水、人物、砂壶为一体,突出了紫砂创始和传承的代表人物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与其谈朝市,不如话桑麻”是先贤之语,《共话桑麻》分两组共八条屏,水墨较为写实,反映旧时居家庭院中的生活实景,桌椅、案头的笔墨纸砚、书籍、紫砂提梁壶、杯乃至盆景花卉,情景交融,文化生活情趣浓郁。以“梅”“竹”为题的作品如《梅花煮茶》《啜茗赏花》《梅花知我》《吾喜梅花》《寻得花卿伴得茶茗》《天下梅花第一枝》以及《竹林寻贤》等,或风姿绰约,或稚拙有味。又如《佛心天照》《壶如佛坐》《对话先贤》《举案齐眉》《寻常小酌》《粗茶淡饭》等,佛意禅心,鸾凤和鸣,市井风情,尽显画中墨韵图景,为中华传统文化作了具象的演绎,清芬和谐之气弥满生辉。

诚如沈奇在吴鸣百壶水墨题语中云:“古今艺术,皆循一理:人至何境,道至何境;道至何境,艺至何境;道器相生相济,则形神兼备和畅通达而艺无止境。”

观吴鸣水墨百壶图卷之“前景层”,书法筑基,诗意酝酿;笔意豪爽,墨色涵浑;脱去格律,独得意趣,而优游不迫,冲谦自牧。品吴鸣水墨百壶图卷之“后景层”,文化打底,诗意忖度;接引传统,得风骨而无匠气;融汇现代,成心象而无习气。加之学养驳杂深厚,爱好广泛有致,老酒窖藏,遂酿就润己明人的诗意境界和文化气息。

 

半菊风华  一枝独秀

——宜兴陶瓷博物馆藏品之“半菊壶”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菊花欺霜傲雪,高风亮节,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并且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自明代起,许多艺人就曾将菊花融入到紫砂壶的创作之中,比如菊瓣壶、合菊壶等造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老艺人又以菊花为题材创作了一把独具一格的紫砂壶,这把壶就是珍藏在宜兴陶瓷博物馆的王寅春大师的“半菊壶”。

王寅春为宜兴紫砂界的七大老艺人之一,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技术辅导”称号。13岁时拜赵松亭为师,同时在其陶坊随制壶艺人金阿寿学艺,满师后即帮窑户制坯当客师。他制壶功力深厚,为人诚朴谦虚,双手粗粝却灵巧,制作茶壶以又快又好而著称,因此很快就扬名沪上。王寅春不拘泥于传统,勇于突破,其筋瓤器技艺冠绝时辈,超越历史,被尊为筋瓤器制作和创新的一代宗师。这把“半菊壶”就是他许多筋瓤器作品中的一件佳作。

“半菊壶”属筋瓤器,所谓筋瓤器,又称筋纹器,是依据瓜果花卉的筋瓤和纹理,运用几何形等比例分割和重合变化形成的造型。“半菊壶”自菊花形的壶钮开始,经盖、壶身至底,连贯通畅的线条将壶身等分为十六份,突起的块面饱满生动,其形态如菊瓣,所以,此壶又称为“十六瓤半菊壶”。壶嘴从筋瓤块面中突出,过流自然。壶盖、壶身随意旋转置换皆准缝严谨,充分体现了王寅春的精湛技艺。通体造型雍雅大方,气势连贯,线条纹理清晰自然,有规律的横向连续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由上俯视好似一朵绽放的秋菊,在萧瑟的秋风中一枝独秀,傲视百花。

“半菊壶”的壶底印有一枚“王寅春”的篆文方章,看似普通,却是王寅春所有印章中最珍爱的一枚,是由潘稚亮雕刻的。潘稚亮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金石书画家,有“切玉圣手”之美誉,他热爱家乡紫砂艺术,与诸多紫砂艺人有交往,因喜王寅春精湛的技艺,所以特意雕刻了这枚方章,并鼓励王寅春不要拘泥于古人,要勇于突破,做一个有自己风格的艺人。方章所包含的意义深远,甚至影响了王寅春以后的创作之路。从艺六十多年,他创制了无数的紫砂精品,无论光器、花器还是筋纹器都带有强烈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半菊壶”是王寅春大师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创新之作,将“菊残犹有傲霜枝”的不屈精神与紫砂融合,造就了一把独具一格的紫砂壶。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紫砂艺术的创作和任何行业一样,需要师古不泥、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要求创作出新的产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使紫砂文化绵延不断,万古流芳。(潘奕宇)

 

云水禅心  澄怀素韵

——观赏江云祥先生的禅画

尧 基

12月8日,应老友化机厂厂长李能官等人的相约,去宜兴物质大厦的四楼观赏江云祥先生的画展。走进展厅,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雅、很静、很美。在柔和明亮的灯光下,70余幅画作带给我们鲜活、空灵、清润的感觉。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认识江云祥,那时,他在化机厂工会工作,擅长书法、绘画,出些板报、画廊,厂内宣传、布置,都是他的强项。以后,听说他在紫砂陶艺和书画艺术上发展,而且颇有成就,我也为他高兴。今年59岁的江云祥,从7岁起习练书法、绘画,算来也有50余年了,如今已是中国书画院人物画系主任。今日看他的作品真是别有洞天。

观赏他的禅意人物画,很有人文气息和民族特色,罗汉、菩萨,都是用线条勾画,淡彩以辅,人物的线条气息连贯,看似闲散自由,却又趣味悠然。在润泽明洁的淡墨中,有一种古意充盈,素韵温静的感觉,在简约清明,轻逸美妙中体现佛家的自在、自如和自然。高僧也好,达摩也好,佛祖也好,都是安祥、庄严的相貌,展现出禅画的气象与禅趣的风采。

禅画需要禅心。何谓禅心?有人说,是阳光下的一壶清茶,是苍茫绿野中的一树菩提,也就是“禅茶一味”的佛缘吧。有些人红尘路上来去匆匆,身处尘间,心在禅中。任凭风云变幻、逝水滔滔,亦不改初衷,始终没有丢失自己,能够坦然坚持自己的梦想,营造自己的事业,那怕一叶扁舟,也要抵达禅的彼岸。我在江云祥的禅画里,似乎读到“昨日风暖菩提绿,今宵霜染枫叶红”,或者“竹林闻鸟语,山寺钟声远”的境遇。

“禅”者,“善”也。画轴无言,画意有语,一个人只要心存善念,少有欲求,即使在纷杂的世事中也能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似流云来去自由,纵横尽兴。《六祖坛经》里说:“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如此看来,佛缘到了,凡夫即佛,俗子即佛,万物众生都是佛了。江云祥禅画中的佛,是一种人间之佛,正如星云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一样,呈现了人间百态,服饰、脸型、法器、景物与禅相符,给予写意化、传神化的描述,真是姿态各异,气象万千。

吴冠南先生说:“中国画之美,妙在静,云祥所作天生入静,此为难得之处。故其所作已入妙境也。”这是从宜兴窑场上走出来的著名画家吴冠南对弟子江云祥的赞美。我们所见到的这批禅画,先期在北京大学展出,12月12日要赴东莞巡展,其影响是显然的。

我不懂书法和绘画,听专家说,江云祥的画境平淡安静,要达到这样的心境不容易。这要求作者必须有画外禅心,不求刻意,自在中拈花微笑。只有心空了,在无杂无念的状态下,真性完全释放出来的时候,才能达到禅的境界。我外行看热闹,也感到江云祥先生的禅画与众不同。他用水一样的笔性,走到那,流到那,顺其自然,愈简愈远,愈淡愈真,大概也是“道法自然“的缘故吧!

我要为陶工出身的画家江云祥,点个赞。


深氧的路

尧文

在“树树皆秋色,山山映朝辉”的时节,静静的清晨,我们来到了湖㳇深氧公园,当阳光与寒风交错在野外,阳羡湖畔的景色则是另一番韵致。

信步在自行车绿道就是徜徉于深氧的路上。这彩色的柏油路回旋于茶园和林木之中,钢结构的桥都是以花的名字命名,如櫻花、蔷薇、玫瑰等等。凭栏眺望湖面的清波微澜,水雾升腾,近观茶树的碧色枝叶,满坡翠绿。尽管已是霜染红叶,鸿雁远行的时节,置身于此,不必担心雾霾和汽车尾气的污染,让人流连于大自然的清新之中。我们行走在季节的光韵里,深氧的道路上是一种平民化的贵族式享受。

老年人缓缓地步行,而年轻的姑娘、小伙子则用租来的自行车,尽兴地骑行于深氧的车道上。我想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定会自我陶醉,随着车轮的转动,欣赏深秋的风光,用心情与美景对接,游兴撩拨岁月的沉香,诗画阳羡便一览无余了,随着深氧的路车行景换。

深氧的健身之路走一圈有五公里左右,我并不感到吃力,也许是深氧的的缘故。路旁有一块电子显示屏,公布当天的负氧离子、温度、湿度和PM2.5值等等,实时晒出深氧公园的健康养身的数据,这天的负氧离子高达7000多。据说,负氧离子越多越有益人体身心,深氧公园是名符其实的好地方,难怪,前不久的环太湖国际车行车赛要在那里举行。

在小憇之时,面对蓝天野草、青山绿水,从内心里感叹宜兴的生态是如此的美好,仿佛有一种江南丝竹带给我们清越与空灵的感觉。深氧的路,充盈了飘忽的美丽与柔情,而阳羡湖的水则凝聚着婉约与轻曼的韵格。茶园也好,车道也好,优雅从容,宁静怡然地坐落于一隅,我们真该用感恩的心去珍惜和拥抱。

深秋里的收获是金黄色的。深氧的路或许能带给我们启示,秋天既是让硕果盈怀,又使种子入土,期待来年的欢乐。听说,在附近又在开辟薰衣草观赏园,待到春潮涌动的时候,将是五彩缤纷的人间春色。到时,再去邂逅那里的花,邂逅那里的草,该是多么美妙的际遇,淡了心境,浓了情怀。

 

畅游浙西小三峡

鲍维平 

浙西临安的柳溪江,被称为是“众山巍峨之一水独秀”,浙西小三峡分别是“九龙峡、相公峡和鱼潭峡”。在我们竹篾漂流领略了柳溪江之媚后,又来到了群峰竞秀的小三峡飞舟渡口。

我们刚坐入水上飞艇,引航员引擎疾进,一下子浪花飞溅,我们顿时立感人如腾云驾雾,更似凌波踏浪,凉风迎面扑来充肆耳畔,此时纵然同伴间的大声招呼已不能辩清,此情此景已让我们无暇讨论什么了,而只能静心静气地沉醉在飞舟之乐中,陶醉在心旷神怡之中------但见两岸青山飞速后移,峡谷新奇幽翠,绿色葱茏,放眼望去,远处两岸青山壁立,群黛如画雄姿百态;碧水盈盈,闪着粼粼波光的江水又似幅幅锦缎,两岸群峰倒映在清碧如镜的江水中,形成一幅墨绿色宁静而多姿的画卷,再现了“两山加峙,碧水中流,水映群山,山现湖光”的诱人风光;近处青山葱郁,唯有飞艇驰过掀起江水阵阵浪花,化为了连绵不断的涟漪------美景已尽入游人眼底,飞艇过后,小三峡那空阔的十里水面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更显得神秘而幽雅,此时若借用韩愈的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来形容也无丝毫夸大之辞,人在景中顿觉返璞归真之野趣;而此时山岩上一幅硕大无比的“缘”字在阳光的映衬下如冒化鸡血石般醒目,此乃九龙峡之万缘谷,让来往游人过目难忘------

不知不觉,飞艇已经靠岸,我们正步入仙姑岛景区。拾级而上,一抬头,一座斗檐飞拱的“仙姑茶廊”映入我们的眼帘,厅楣上书“嗮布岩”三字,相传为北宋苏东坡大学士亲笔所书。庭柱左右两侧分摆五只小灯笼,“财源如浪至;贵宾似云来”这副楹联招牌充分体现了茶廊与景区相得益彰的特色。仙姑岛嗮布岩景区也是“寻幽探奇”的好去处。沿着山道上行,踩着木制小阶,山中的树木苍翠,而裸露的山岩也十分显眼,山沟有溪水潺潺流下,空气清新如许;走得闷热之时,手捧清泉立感凉意顿生,岩壁陡峭,越走越觉山道岖险,我们终于在一方长200米、高80米的巨岩石壁上发现了“嗮布岩”,而正如导游所介绍的那样,如遇丰水期,我们所处的仙姑岛岩峰将会云雾缥缈,有如梦中仙境。

至于仙姑岛的来历,那可不能不提。相传八仙中的何仙姑鉴于两岸乡亲为江水所阻,生活十分不便,于是她便整日织布,期盼以所织的布架起一座沟通两岸南北的空中索桥,江中浣纱,岩上晒布,日照风蚀,天长地久终成今日之晒布岩。仙姑岛传说纷纭,相传何仙姑乃当地河桥览村人也,幼时在此山中采茶,遇仙翁赠桃,食后身轻如燕,终日不饥,后名声大振,武则天宣旨征召入宫,仙姑遂避入山中------传说中最出名的当数“仙姑得桃升天”处,当年吕洞宾助仙姑升天时踹出的大脚印还清晰可见------

仙姑岛有美丽的传说,小三峡更有动人的景致;而飞舟小三峡、探幽仙姑岛让游人深深体验了柳溪江的激情和神秘,看不尽的旖旎风光,数不尽的水光山色,浙西小三峡正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尽情陶醉乐而忘返------

 

“宜兴紫砂”获江苏品牌紫金奖

12月19日,市陶瓷行业协会派员赴南京,出席2015富有竞争力的江苏地理标志品牌颁奖典礼并领奖。“宜兴紫砂”自2007年6月28日,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颁发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全新的机制和体制运作,角逐国内外市场,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目前紫砂从业人员逾3万,具有技术职称的5800多人,其中国大师17人,省大师57人。丁蜀镇有5个紫砂专业村,构建了和谐的紫砂文化产业。

由江苏省商标协会、江苏省广告协会和扬子晚报联合举办的第二届(2015)江苏品牌紫金奖活动中,“宜兴紫砂”获此殊荣。(尧基)

 

转型升级中的江苏陶瓷

史俊棠

江苏一直是全国的陶瓷大省,是因为有陶都宜兴这个传统陶瓷产区,后来又有高淳发展了陶瓷生产。除此之外,在计划经济年代,苏州、无锡、江阴、镇江、南京、徐州的铜山、新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省布满了日用瓷厂。这是为了响应周总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来要解决老百姓的吃饭用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上述日用瓷厂陆续关停,一方面是市场供应已基本满足,二是这些小瓷厂基本处于亏损状态,非政府补贴而不能生存。这样,江苏的陶瓷就主要集中在宜兴、高淳两个地方。不过,在利用外资的热潮中,苏州的昆山建起了几家墙地砖生产企业,张家港也办起了陶瓷琉璃瓦厂。

纵观全国几个传统的陶瓷产区,改革开放以来,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广东的佛山、潮州发展尤为迅猛,成为我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江西除景德镇以外,像高安等县市也铺开了陶瓷发展的摊子。山东的淄博,尤其是临沂,日用瓷生产发展很快。河北的两个老产区唐山、邯郸也保持陶瓷生产的平稳发展。浙江龙泉的青瓷、福建德化的白瓷、湖南醴陵的釉下五彩、河南的钧瓷、汝瓷、唐三彩都保持着传统,也彰显着时代的特色。广西北流的日用瓷一直较快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又涌现了一批新兴陶瓷产区,如辽宁的法库、四川的峡江、福建的晋江、甘肃的平凉、吉林的桦甸、广东清远这些地方,基本上是承接了广东佛山墙地砖产业的转移,最主要的是这些地方原本工业薄弱,且有大量陶土资源。因此发展和承接陶瓷产业的积极性很高,还有山西的怀仁县则着重发展了日用瓷生产。

江苏属经济发达地区,除了宜兴保留传统的陶瓷产业,一部分琉璃瓦生产到别的地方布点生产,高淳利用秀山焦宝石的优势发展了“玉泉牌”日用瓷,近几年又发展了高档的骨质瓷,原来的普通日用瓷还在山西建立了生产基地。至于昆山的三砖生产企业终久也未能形成多大的规模,其它地方基本上没有发展陶瓷产业。

江苏陶瓷目前仍以宜兴为重点,作为著名陶都,宜兴有着7300年的制陶史,宜兴的陶瓷门类齐全、品种繁多。一直以来,工业陶、建筑陶、园林陶、日用陶、艺术陶齐头并进。艺术陶就有紫砂、均陶、青瓷、美彩陶、精陶五朵金花之称。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宜兴的陶瓷工业也面临着体制机制的束缚,面临着市场需求变化的严峻挑战,这一阵痛经历了近20年。

九十代末,宜兴陶瓷工业的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让宜兴陶瓷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化,机制的力量让宜兴陶业浴火重生,国有集体资本全部退出陶瓷领域,随之而来的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而建立起来的一批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更多的则是私营陶瓷企业和个体陶瓷作坊。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原本老百姓用的粗笨重日用陶基本已被淘汰,继而形成了几个特色门类,逐渐成为宜兴陶瓷新的优势。一是以琉璃瓦、劈开砖为重点的建筑陶;二是以酒容器为重点的日用陶;三是以均釉花盆、紫砂花盆为重点的园林盆艺陶;四是以高温耐火陶瓷瓷件、蜂窝陶为重点的工业陶;五是以紫砂为重点的艺术陶,原来的青瓷、均陶、彩陶也有所发展。随着茶文化的方兴未艾,紫砂茶具生产成为宜兴以及江苏产区的最大亮点。

近年来,得益于能源结构的改变,天然气的利用,使原本以煤炭、重油为主要燃料的宜兴陶瓷能仍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和国内其它产区相比较,江苏的陶瓷生产外延扩展相对较小,对一度市场需求旺盛的三砖生产没有一哄而起,即使上了几个项目,也因种种原因未能有所发展而早已淘汰出局。和历史上相比较,江苏包括宜兴的陶瓷还是有较大进步,特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陶瓷经济总量年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年销售在150亿左右。二是陶瓷市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涌现了陶都陶瓷城这样在华东地区最大的陶瓷专业市场。三是产品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以宜兴陶瓷业为例。过滤汽车尾气的蜂窝陶,属环保陶瓷,产量质量始终领先于其它产区,宜兴的非金属化工机械厂、王子陶瓷在这方面的业绩颇佳,高淳紧随其后,也在积极研发生产;电厂用的脱硝脱硫陶板,宜刚耐火捷足先登,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色釉料生产,这原本不是江苏的优势,拜富公司作出了极大的努力,而一跃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以新嘉理、富陶科为重点的陶板生产,已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石油支撑(陶粒)和陶瓷研磨材料的研发生产,并有了外贸出口;一方科技等企业的陶瓷轻质材料研发生产。这些新产品新项目的开发,填补了江苏陶瓷的空白,为宜兴乃至江苏的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产业规模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陶瓷企业生产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它必须要有教育科研的有力支撑,因此,尽管陶瓷公司体制变化,但原来的轻工业学校却升格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专业仍然是该校的重点专业,且设立了二级学院。丁蜀职业中专也以陶艺教育为重点专业,丁蜀成校更是担负起社会人的陶瓷专业继续教育,为宜兴乃至江苏的陶瓷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原江苏省陶瓷研究所体制机制创新后,不仅仍担负着全省陶瓷科研任务,作为转制后的研究所,陶瓷生产实体经济也办得不错。

江苏陶瓷在转型升级中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一是优势产品还是不多,有些原本在国内较具优势的如精陶,这几年也因国际市场订单逐年减少或者产品价格下降,迫使生产企业难以为继,产销逐渐萎缩,即使是利用台资的台宜陶瓷、华丰陶瓷、信亿陶瓷的三家企业来宜兴生根落户,也未能带动宜兴的日用瓷生产有较好的发展;如陶瓷机械制造,也因企业2001年破产退出市场,之后再未见有大的发展;又如电子元器件的陶瓷基片生产,宜兴开发较早,却一直停留在为军工服务,未能真正供应民品市场而发展裹足不前。二是规模陶瓷企业不多,大都为小而散甚至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三是响当当的名牌产品培育见效甚微。四是陶瓷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不快,原高淳陶瓷上市后也因种种原因而壳被其它企业收购,宜兴这么大一个陶瓷产区还未见有一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目前的宜兴陶瓷,仍支撑着江苏陶瓷的天下,不仅富裕着一方百姓,而且是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高淳陶瓷保持传统陶瓷特色,近年来向高档陶瓷、文化陶瓷、艺术陶瓷升级,在全国陶瓷界影响力不小。目前,科技和文化是驱动宜兴乃至江苏陶瓷发展的两轮,瞻望未来,科技与文化仍是江苏陶瓷腾飞的两翼,江苏陶瓷必须在转型升级中有所作为,方能确保在全国陶瓷业中的地位。

《江苏陶瓷》作为省级唯一的陶瓷行业专刊,理应得到全省陶瓷企业的关注和支持。值此改版之际,写下上述文字,期盼它能更好地为江苏陶瓷的发展做好服务。

    (作者为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201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