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5第七期


2015-08-05  

早建成  早投产  早见效

宇星酒坛拥抱新一轮市场机遇

7月份,位于丁蜀镇任墅村工业东区、新建成投产的宜兴宇盛陶瓷厂有限公司一片繁忙,一色橙红透亮、个体高大的高档陶瓷酒坛成片地堆放厂区。当月,容量达1吨的500只宇星牌不渗漏酒坛被陆续发往山西汾酒厂,类似的要货订单,今年内销售计划已经排满。

宜兴宇盛陶瓷厂有限公司是宜兴生产研发各类高端、优质酒坛的专业工厂,建厂20多年来,与国内茅台、五粮液、沱牌、汾酒、舍得、洋河、口子窖等数十家名酒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2013年老厂通过改制,高档陶瓷酒坛生产线搬迁至任墅村工业东区,并于2014年被宜兴市政府列入第一批市定重点工业项目。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首期投入6000万元,重新建造了20000平方米的主厂房,打造了168米天然气隧道窑,成为国内烧造陶瓷容器窑炉之最,配套了泥料处理、成型干燥等先进设备,并于今年6月28日点火运行。在整个工艺技术流程上,选用特种工业陶瓷原料配方、传统的泥片镶接法成型,并经过1300摄氏度高温焙烧、窑检磨口、灌水试压等多道质量关口确认。目前,品种最大的有1500公斤容量,最小的仅1.8立升,形成了十多种容量不等的系列品种。公司董事长周汝平信心满满地说:“投产以来,酒坛质量每天稳定在90%以上,产品供不应求。现在还处在边建设、边投产、边销售阶段,每天有18窑车的吞吐量,今后将逐步将窑车速度提高到每天36车的设计能力,在产量上翻一番,适应用户需求。”

作为一家获得出口产品许可证的企业,在投产的同时,宇盛还恢复了酒坛的出口业务,已与法国一家生产白酒的客商共同设计开发出容量达1吨的蛋形储酒坛,有陶瓷三足作底座,别具一格,法商十分满意,现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宇盛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实现了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的预期目标,脚踏实地、务实进取,用质量、品种拥抱新一轮市场机遇。当前,企业又瞄准艺术酒坛进行设计研发,将借鉴陶都紫砂、均陶、青瓷、精陶、美彩陶“五朵金花”的造型、装饰等文化元素,邀请陶瓷大师、书画界人士进行跨界合作,增加宇星新的艺术品牌内涵,提高艺术酒坛的品位和文化审美,赢得更多市场。(崔听槐)

 

“悲鸿杯”紫砂艺术大奖赛落幕

120件紫砂作品分获奖项

7月11日,“悲鸿杯”紫砂艺术大奖赛颁奖仪式在丁山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120件获奖作品同时在中国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向观众展出。宜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菊明、宜兴市副市长储红飙,国大师徐汉棠、汪寅仙、顾绍培、李守才、徐安碧等出席了这次活动。颁奖仪式上,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宣读了获奖者名单。徐悲鸿的女儿徐静斐、徐悲鸿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廖鸿华等嘉宾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

今年是徐悲鸿诞辰120周年。为弘扬“悲鸿精神”,纪念这位宜兴籍爱国人士,由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主办,宜兴市文联、宜兴市陶协协办、中国陶都陶瓷艺术博览中心、宜兴市宝鼎文化艺术社承办的“悲鸿杯”紫砂艺术大奖赛,得到了宜兴陶艺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参与。在近千件的参赛作品中,最终评选出获奖作品120件,由王永新、刘芳林等6人分别创作的“菊蕾”“竹趣”等6把壶荣获一等奖;王芳琴、许丽华等9人各自选送的“六方神韵”“扁石”等9把壶获二等奖;丁梦娇、陈敏俊等14人分别选送的“石瓢”“曲径幽鸣”等13把壶及1只盆获三等奖。

宜兴的国、省陶艺大师徐安碧、倪顺生、顾治培等15位知名陶艺家向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捐赠了紫砂馆藏作品,本次大奖赛组委会授予他们“陶艺传承·桃李天下”特别荣誉称号。(本报记者)


市陶协陶刻分会成立

7月12日下午,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陶刻分会在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召开成立大会,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市文联主席魏敏、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副会长鲍建生、程同德,国大师徐秀棠、鲍志强、毛国强,省大师鲍仲梅、范建军以及首届会员出席了成立大会。

陶刻是宜兴陶瓷艺术发展中的主流装饰手法。近20年来,陶刻艺术不断发扬光大,文化内涵深厚,促进了宜兴陶瓷文化的繁荣发展。目前从事陶瓷雕刻的技艺人员众多,陶刻门类齐全,艺术风格多样,尤其是以紫砂陶刻为代表的一大批技艺人员,由于相互间沟通较少,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陶刻的管理和发展,成立陶刻分会,旨在建立一支专业、规范、完善的陶刻研究和创作队伍,为陶刻工作者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有利于陶刻艺术的健康协调发展。

成立大会上,程同德代表市陶协宣读成立陶刻分会的决定,鲍建生、范建军为陶刻分会成立揭牌。筹备领导小组蒋琰滨、王明康分别作筹备工作报告、分会工作条例说明。会上,通过了陶刻分会组织机构及领导成员名单:程同德、范建军任名誉会长;徐秀棠、谭泉海、鲍志强、毛国强、鲍仲梅、沈汉生任顾问;蒋琰滨任会长;吴贞裕、汪成琼、孔良法、何忍群任副会长;王明康任秘书长;厉上清、范小君等任副秘书长。

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在会上向名誉会长、顾问颁发了聘书。最后,徐秀棠、史俊棠先后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陶刻分会成立及工作开展提出了希望。(崔听槐)

 

“百年景舟”征文喜获丰收

7月13日,由纪念顾景舟诞辰100周年活动组委会发起的“百年景舟与宜兴紫砂”征文,经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评定,获奖征文名单已经揭晓。

本次征文活动自去年10月启动以来,成为紫砂界、陶艺界、收藏界、文学界和广大紫砂爱好者心中的话题。网络上众人响应,天南地北文稿飞来。截止6月30日,共收到文稿58篇,约18万字。文体形式多样,有散文、诗词、特写、通讯、评论、回忆录和学术性赏析等。作者来自北京、上海、台北、广东、山东、浙江、湖南和本省的南京、无锡及宜兴的紫砂大师、紫砂学者和顾景舟的徒弟、学生、亲属。征文的质量较高,跳出了缅怀、纪念的范畴,通过对顾老艺德的研究,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提出如何续写未来“百年紫砂”。

评委们一致同意授予《一代壶圣——顾景舟传》的作者徐风特别奖,汪寅仙的《缅怀景舟大师  弘扬紫砂艺术》、鲍志强的《古帖留手泽  翰墨忆顾老》、顾绍培的《树人犹先树德  聚才不拘俗套》等12篇文章获荣誉奖。李北山(济南)的《顾景舟:手艺的终结》、沈平(广州)的《鹧鸪壶,一曲深情的绝唱》、黄怡嘉(台北)的《浅析顾景舟紫砂作品风格》和章以谦(上海)的《老宅论壶琐记》4篇文章荣获一等奖。另有二等奖8篇,优秀奖12篇。

组委会将对参加征文投稿的文章选编结集出版《百年景舟征文集》,并在第八届陶文化节期间首发,作为对顾景舟大师的深沉纪念,对宜兴紫砂的激情抒放,对宜兴紫砂文化的大力弘扬。以此讴歌顾老在紫砂行业承上启下的责任担当,传艺育人的宽广胸怀,自尊自重、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和崇德尚艺的紫砂人价值观。(蒋尧基)

 

《壶开生面》在宜开机

由郝建林任总监,广州海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台湾古香园茶业有限公司、宜兴市文造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中国紫砂》第三部——八集专题艺术片《壶开生面》,7月18日上午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开机。

《中国紫砂》专题片的前两部《中国紫砂》《紫泥春华》分别拍摄于2004年、2009年,展现了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中青年紫砂英才不同流派的壶艺风格以及德艺双馨的风采。此次《壶开生面》共制作八集,每集约40分钟,有50位壶艺师参拍。将以紫砂文化为主线,聚焦国家级高级工艺师和新晋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等新生代紫砂艺人,分“紫砂材质的特殊性”“紫砂功能的特殊性”“紫砂壶的品种与款式”“紫砂壶制作技艺的特殊性”“紫砂壶的装饰技法”“紫砂陶刻与雕塑”“紫砂文化的内涵”“佳作欣赏”八集展开。预计9月中旬关机,年底在宜兴举行首播。(陶讯)

 

“宜兴陶艺精品”在扬州巡展

7月25日,“三阳和谐·善美陶都——宜兴陶艺精品展”在扬州市鉴真图书馆美术苑揭幕,这是该展示活动走出宜兴巡展的第一站。

今年4月,国大师汪寅仙、李守才、邱玉林等75位陶艺家创制的80余件反映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佛学禅意元素的陶艺作品,义捐于星云文化教育基金会,体现了宜兴陶艺家回报社会的善心义举。这些作品已经前期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和大觉寺展出过3次。

“宜兴陶艺精品”在扬州巡展,共遴选35件佳作,有汪寅仙的“佛光壶”、李守才的“群欢瓶”、桑黎兵的“随缘壶”、顾治培的“莲花壶”、杨联伟的“红袍佛缘壶”、朱亚琴的“莲花一界”等,都是陶瓷艺术与佛教文化的跨界融合与交流的艺术结晶,彰显了“人间佛教”的理念,成为弘扬宜兴陶瓷文化的承载。据悉,在扬州巡展之后,还将到苏州、台北等地展出。

“宜兴陶艺精品”扬州巡展是由星云文化教育公益教育基金会、宜兴市文广新局、宜兴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办公室主办,扬州鉴真图书馆、宜兴大觉寺、中国紫砂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承办,展出到8月20日结束。宜兴市、扬州市的相关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宜兴陶艺家和当地紫砂爱好者出席了开幕式。(陶讯)

 

丁蜀镇有了国内首家紫砂电商主题园区

7月5日上午,中国邮政、中信银行、商派网络、中智汇、微炫客、百团投资等与位于丁蜀镇的恒隆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签订合作协议,成为其第三方战略合作伙伴。园区运营方江苏隆盛创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昊信心满满地说,除了这些第三方战略合作伙伴外,恒隆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已初步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等国内部分电商龙头企业确定合作意向。

恒隆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究竟有何优势,引得如此多电商巨擘青睐?2014年11月开工建设的恒隆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51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803平方米。目前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实用面积达15480平方米。该园区依托丁蜀镇成熟的产业基础和独有的文化底蕴,以紫砂电商为主要服务对象。据丁蜀镇副镇长王健介绍,紫砂是丁蜀镇的老牌特色产业,在“互联网+”的大潮中,紫砂电商企业不断涌现。在这一大好形势下建设的恒隆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将分散的紫砂电商企业进行集聚,为紫砂传统行业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新的竞争力。

恒隆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思路,为电商企业提供办公、仓储、物流、管理、营销、培训、软件等完备的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园内便捷的办公环境,为入园电商企业提供了强劲的保障。吴昊介绍说,以电子商务发展最为重要的配套服务——物流为例,中国邮政、顺丰快运、中外运敦豪、中通速递等多家物资企业将入驻园区,可以满足电商企业的不同层次需求。而园区的集群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商企业的物流成本。

随着园区建设蓝图逐渐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电商客户慕名而来,向运营方了解园区的未来规划,筹划着进入这个“电商圈”。“我相信这个电商园区的优势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展现。”吴昊说,恒隆电子商务产业园将于今年10月中旬开园。首批入园电商企业达50余家,其中规模电商企业20家,有望实现年线上交易额5亿元。届时,恒隆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将成为国内第一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紫砂电商主题园区。(报讯)


鹧鸪壶,一曲深情的绝响

沈  平

顾景舟大师的鹧鸪提梁壶,可以想象,很多人不曾上过手,却是上了心。

它令人过目不忘,挥之不去,欲罢不能的,除了它无懈可击的造型、工艺,以及它背后的催人泪下的故事之外,还有一个焦点——那只壶纽,它是鹧鸪的眼睛吗?似乎带着人的表情,睁得圆圆的、定定的、空空的、无助的盯着你,直钩钩地牵引着你的魂魄,一往情深,绝望致死的枯看。

创作鹧鸪壶时,顾老已六十有九,姗姗来迟、却又将早早离去的病妻,就像上苍为他安排的临时人生伴侣,让他年近半百时,才开始体会结伴而行,而临近古稀时,又将恢复孑然独行的晚景。作为一介工匠,他虽然练就了所谓巧夺天工的盖世壶艺,却对病妻的生命回天无力,此时,他 领悟了什么是生命的空幻,什么是生离死别,什么是人生的宿命,什么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开始构思如何以一把壸,创作与表现出生命的本质……

鹧鸪是历代文人以诗文、绘画寄情幽思的一种创作载体。此时,它凄厉的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像死神的叩门声,敲击着顾老,揪住他的心,掏空他的心,好像将那颗心安在壶纽上,空空地看着这个给他带来炎凉的世界。那时,他塑造的与其说是鹧鸪壶,不如说塑造的是,他当时自己的生命形态,壶底的创作手迹,是最清晰的诠释,他极少作这种“说明”,他知道自己的壶注定是会传世的,而这一把,是在他最特殊的心境下完成的,这足以“说明”他对这把壶的厚爱。藉此,他完成着自己灵魂的一次涅槃。

透着鹧鸪壶那只空空的“眼”,很容易联想到八大山人鱼禽的独眼、苏东坡的枯木朽石、李后主的词,那是一种空幻,一种老境、甚至是一种病态之美、苍凉之美,那种美,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生命哲学的境界,在空中,寄托无边的遐想,在以境示人中,穷形尽相,味至无极,“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进而直参生命的本质。花木魚禽完全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幻化和象征,表现出艺术家的不屈不挠的深深感伤与情怀。不幸的身世别无选择地成就了这种艺术作品,这似乎成为千古不变的大艺术家的一条独特的创作铁律,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以灵魂的孤光独照着人生的坎坷之路,并问鼎崎岖的巅峰。

假如顾老没有过人的手艺,面对人生的一系列遭遇,那只能是空、悲、切,假如顾老只有举世无双的手艺,没有饱读诗书,那他只能创作出别具匠心的杰出壶艺,假如顾老除了拥有壶艺,饱读诗书,而没有真性情,没有苦难感,那他的壶无疑缺乏打动人的生命力、感染力……。所幸或不幸的是,顾老一切都拥有了,天才般的手艺、旷世的才华、深沉的情感、痛苦的磨砺,他的不朽的艺术深深地根植于苦难而孤独的精神土壤里,而鹧鸪壶,便是这块土壤里孕育的一颗经典的因果。它是顾老累积了数十年忧伤的一次宣泄,是顾老隐忍了数十年孤寂的一次心祭,从此,他的心态又一次归零,挣脱了时空,挣脱了世俗,彻底融入了没有羁绊的老境。

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男权社会,千百年来,极少有丈夫为妻子的伤离而进行艺术创作。苏轼为亡妻王弗而作的饱含深情的一曲《江城子》成为千古绝唱。顾老的鹧鸪提梁壶以另一种创作形式,表达了对不久于世的妻子的深情,时隔千年,两种艺术风格,一种生命情怀,相信,都将成为载入中国艺术创作史的最深情的绝响。

我们说,文以载道,我们说,器以载道,顾老之道,就在于他对紫砂艺术的执着与追求,就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就在于他对人情的真诚与担待。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顾老作为殉道者,扩大了他作为布道者的生命意义,他的道,很宽、很深、很远。

有一个说法,是说,大部分人,是与人同行的,而仅有极少的人是被“神召唤”,与神同行的,他们都有高于世俗人的情怀,有殉道的精神,我认为,顾老是与神同行的,他的“神”不是一般宗教意义上的“神”,而是他所信仰的紫砂艺术之神,他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就是这种紫砂精神,他的坚韧的背影,一直在引领着他的同道之人向前行走??  


宜兴陶艺人物

吴月亭

吴月亭(生卒不详),清道光时(1821—1850)宜兴制壶高手。字竹溪。为杨彭年后辈,善制壶,工雕刻。曾与邵二泉合作,由月亭制壶,二泉镌铭。月亭制壶,常钤“竹溪”“竹溪吴月亭制”印章;有的为月亭自刻,署“竹溪刻”二字;还有的底钤有“阿曼陀室”印,是与杨彭年合作所制之壶。竹溪款传器有:何冠五藏一砂壶,把下有“彭年”印,底钤“阿曼陀室”印,壶身云溪写芭蕉石,署“竹溪刻”三字,刻工流利,书法颇见笔意。披云楼藏紫砂大壶一把,底有篆书阳文印曰“竹溪吴月亭制”。蔡啸虎藏朱泥方壶一柄,身刻铭曰“如印传一,如斗量才,觚哉觚哉。时辛亥夏(按,当是咸丰元年)南粦道者制”草书八行,分布壶身两面,盖内有“竹溪”小方印,此壶书法刻法俱佳。香港艺术馆刊刻铭折肩扁壶一具,壶身题铭曰:“玉座尘消研水清。”有“竹溪”篆书阳文小印及“阿曼陀室”印。又有紫砂大壶一具,壶身题铭曰“十二峰前一望秋。二泉”,款皆行书,“二泉”,即邵二泉。底钤“竹溪吴月亭制”篆书阳文方印。其三足鼎壶高14㎝,口径2.5㎝。取材团泥,通体点冷金色,精光内涵,壶身造型仿商周青铜盉,壶腹下部微鼓,流直而上翘,把作圆环形,盖为倒置釜状,纽为蘑菇状,顶部圆锥形,腹下有三柱状鼎足。整体器形古朴典雅。壶腹阴刻铭文:“兰圃仁兄大人正,敲冰煮茗。竹溪。”壶底“愙斋”印款。这是一件造型精巧而又不失古意的佳作。

 

世贸组织呼吁应进一步消除贸易限制措施

世界贸易组织近日在此间发布《二十国集团贸易限制措施监测报告》称,在监测期内,二十国集团成员贸易限制措施出现小幅下降,但为维持这一趋势,二十国集团应展现出进一步消除现有贸易限制措施的决心。

这是世贸组织迄今发布的第13份关于二十国集团成员贸易限制措施的监测报告,监测期为2014年10月16日至2015年5月15日。报告称,在此期间,二十国集团成员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略有下降,共计实施新的贸易限制措施119项,平均每月17项,为201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二十国集团成员继续采取旨在促进贸易的临时性和永久性措施。二十国集团贸易自由化进程呈现稳定趋势,新出台贸易便利化措施112项,平均每月16项。2013年年底以来,如果不考虑贸易救济措施,二十国集团成员促进进口的措施数量超过了限制进口措施的数量。世贸组织特别指出,二十国集团成员还出台了48项经济刺激措施,主要是支持制造业和农业扩大出口。另外,一些成员还放宽了保险、养老金、建筑、铁路运输、视听和信息通信等行业的外资限制。

根据报告,尽管新的贸易限制措施有所下降,但目前这一趋势能否持续下去尚不明朗。从长期看,二十国集团成员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总量仍有上升趋势。2008年10月以来,世贸组织监测的贸易限制措施共有1360项,其中只有329项已被取消。也就是说,目前尚有1031项贸易限制措施仍在实施,取消的不足四分之一。因此,尽管二十国集团成员承诺不采取任何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但是从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的监测期内,贸易限制措施总量仍增长逾7%。在政府采购领域,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更为普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成员实施了65项限制措施,影响到4230亿美元的政府采购贸易额。

报告也指出,与以往的经济危机相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贸易限制措施整体反应比较平静,成员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克制,基本没有出现“以邻为壑”现象。这说明多边贸易体制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途径。

世贸组织呼吁二十国集团成员继续保持警惕,并将努力消除现有贸易限制措施作为一个重要的优先政策选项。报告称,目前世界贸易复苏缓慢的宏观环境,需要二十国集团成员克制使用新的贸易限制措施。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应展现出领导力,力促消除现有贸易限制措施,进一步推进多边贸易自由化。

消息来源:(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


紫砂艺海  静水深流

——品读《十指参成——徐秀棠作品集》

蒋尧基

今年是徐秀棠大师从艺六十周年。前不久有幸目睹了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举办的“十指参成——徐秀棠作品展”,又得到徐大师赠我的《十指参成——徐秀棠作品集》。捧读之余,深深地感到这是古稀老人为紫砂艺术的发展书写的辉煌篇章,也是一位当今紫砂工艺史上的一代“全才”,献给宜兴厚重的紫砂教科书。

徐秀棠1937年出生在蜀山的紫砂世家,师从任淦庭先生,擅雕塑、陶刻、书画和茗壶设计制作。从艺60年来,营造了自己的一脉一派,从书中的每幅图片可以看出,他的艺术风格既不重蹈古人之式,又别于其他作者,以内在的张力、形式美感和多样性的精神角度,将紫砂工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何为“十指参成”? 我的理解就是对艺术家亲力亲为,辛勤耕耘的一种归纳。吴昌硕先生曾经用“十指参成香色味,一拳打破去来今”评价虚谷的书画。虚谷从一位清廷官吏变为出家人,是“不茹素,不礼佛,以书画自娱”游迹四方的画僧。其画寄寓着高洁孤介的人格精神,蕴含着传统文人画的意趣和萧疏清雅的意境,历来为人赞美。

《十指参成——徐秀棠作品集》是大师从艺六十周年之际第一次全方位展示他在各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书分上下两册、几百幅图片一一陈述他在雕塑、陶刻、茗壶、书法、绘画上的艺术结晶。“陶塑开宗”对于学者型的徐秀棠来说非常确切。从书中的百余帧雕塑作品图片,如“任淦庭像”“顾景舟像”“巴金像”“供春”“饮中八仙”“始陶异僧”“仿明观音”“除三害”“哭笑济公”“流行系列”“秋有佳色”“老墙角系列”“生肖系列”等等,都是以人生哲理、民间故事、陶乡习俗、陶艺名师、佛教元素融进了创作思考,将独特的艺术语言作为表情传神的有效手段,产生舒放豁朗的形式美感。既有浓郁的写实风格,典型的环境渲染,又有变形、写意、夸张的现代陶艺手法,反映出徐秀棠大师在创新中的积极探索与个性特色。

“先有别才而后翱翔,先有别眼而后排荡”。这些雕塑作品突破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固有观念和手法造型的程式化,体现了传统与时尚的契合,承载与薪传了民族文化精神,从而创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紫砂雕塑新境界。这也是徐秀棠大师对宜兴紫砂艺术的一大贡献。

宜兴紫砂的艺术舞台上,如今是名师林立,各擅其长。徐秀棠大师非常沉稳地安静地悉心于他的艺术追求,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背景中,他不仅对紫砂工艺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且对中国书画也颇有研究,并将之融合贯通于紫砂工艺之中。

他的陶刻注重文学性和创造性,饰壶不重复,不批量。强调陶刻装饰及其布局的独特效果。艺术先行,设计并重;文化主导,时尚同步。以陈曼生为师,汲取其文学修养和艺术灵性。使陶刻内容切壶、切茗、切情、切境,让哲理题咏和人生座右铭同样精彩。他以各体书法装饰的紫砂茗壶、陶板、笔筒、花器,无不体现大师的学识和人品价值。

凡有成就的陶刻大家都有书法绘画的天资。徐秀棠大师自1975年参加江苏省书法展到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以及从“十指参成”专集中的书画艺术品,都见证了大师书画之旅的亮色。书法的谋篇布局各有美态,气韵生动。绘画则融情于自然气象之中,或水墨或浅绛,荒率苍古中秀逸绵长,峭劲笔, 意和空间结构,充盈线条节奏。“壮心未与年俱老”。徐秀棠大师既重视中国书画的传统,又重视自身风格的确立,是一位学养很深的紫砂大家。

“紫砂艺海,静水深流”。当是徐秀棠大师艺术生涯的最美注脚,也是我品读《十指参成——徐秀棠作品集》之后的有感而发。

祝大师,艺术青春永驻。

 

但肯寻句便有诗

——读徐维明《紫砂水注》

邓君曙

近年来紫砂茗壶方面的出版物,可谓汗牛充栋,读不胜读,而徐维明的这本书却显得很“另类”,令我眼前为之一亮。他做紫砂水注的初衷是作为设计作业来练习的,不料却无意间悟出了紫砂工艺新的成型乐趣,裁切成形,并辅以塑、捏、刻、堆贴等多种手法,特别在紫砂壶上难以表达的无拘无束的美学意韵和空间联想得到了自由发挥,使他一发而不可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受其父亲徐汉棠当年创制三百多款微型“汉棠盆”的影响和启发。真是无独有偶,异曲同工,徐维明几年来竟也做了近三百个不同造形的紫砂水注,结集出版,以

示自己的心路历程。读后,不仅令我对他的作品感到震憾,更为他独辟蹊径的艺术视角和对紫砂文化的理解而钦佩。

水注为何物?现今除一部分书画家尚懂得外,年青一代恐已无概念,这当然怨不得他们。他们或许对紫砂茶壶多少有点了解,但对水注就可能望文生疑了,因为“毛笔时代” 早已退出日常文具的范围。毛笔是古代文房四宝之一,而水注是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派生出来的,也称"水滴"、"砚滴",是古代文人磨墨时用来装水、滴水的实用文具,既可用来注水于砚面供研墨之用,又可置于案几清供、摆玩。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西京杂记》载:“晋灵公冢……惟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为书滴”宋、元时期水注较为盛行,以浙江龙泉窑和景德镇青白釉制品为丰富,器形有方、圆、立瓜、卧瓜、双桃、莲房、蒂叶、茄壶、牧童、罗汉骑兽、双鸳卧牛飞蟾诸式,也常做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状。从明清开始,紫砂水注以其特有的材质,丰富的造型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历代紫砂大师中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杨彭年、蒋彦亭、裴石民、蒋蓉等都做过水注、水盂等紫砂文玩小品,可惜存世稀少。我记得小时候,家中就有一金鱼形的水注,通体紫褐色,小嘴、大眼珠、椭圆形鱼腹,尾部分叉,腹鳍及尾鳍为足用于水注的固定,魚身有划纹,光润玲珑,十分可爱。是毛笔时代,家父的文房用具。后来大概被我们摔坏了,当然更不知晓作者是谁了。随着毛笔时代的更替,现今除部分书画家还在使用外,水注似乎早已淡出日常文具的视线。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有传统文化符号的紫砂水注,在徐维明手里又得到了“复活”,并注入新趣,赋于了现代陶艺设计、造型的元素。他说:“我觉得我的紫砂水注和历史上那些有很大的区别。”这区别就在于融入了他个人的创意性,他的“动物总动员” 水注系列除有一种魔幻性的童趣外,更给观者带来了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尽管水注的实用功能依然存在,但其实用性已退其次,它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成了第一位。作品不落传统水注的窠臼,他注重造型设计的现代理念,把个人的创意,把东西方文明中有趣的东西纳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在他的作品上你会看到中国民俗文化的延伸,也会看到一些动漫、卡通等时尚元素的影子。古而新,雅而俗,似象非象中却充满了哲理,漾溢了人文精神。他想他的紫砂水注或可忝列茶盘之上,成为现代文人喜欢的另一种有灵气和小生命的茶宠,为茶文化的有形空间带来些许趣味,这仅是他对紫砂水注现代服务功能的一些思考,我想是完全可以成为现实的。宜兴市“陶协” 会长史俊棠在为该书所作的点评文章中将其水注作品赞为“大美紫砂之文玩” ,他的叔叔徐秀棠大师也为该书题名作序,肯定了他的人品、艺品,并鼓励其一直向前探索。

“但肯寻句便有诗” ,相信徐维明的水注世界将会更加丰富多釆。

 

珠联璧合  “汉君”流芳

——宜兴陶瓷博物馆藏品之汉君壶

潘奕宇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一种粗砂无土气,竹炉馋煞斗茶人”……自古以来,文人们都不吝啬于对宜兴紫砂壶的赞美。 自清代陈曼生以来,书法绘画,金石篆刻,多种艺术形式在紫砂壶上巧妙运用,文人给紫砂壶带来了一场大变革,也留下了许多合作的美谈。从此造就了文化紫砂的独特品质与艺术品位。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内就珍藏有3位名家珠联璧合,精心打造的文人壶——汉君。

汉君壶是一种传统造型,源于曼生扁石壶之式,后经艺人们的不断改进,在清末民初基本定型。这把汉君壶由紫泥制作,壶腹处圆而周正,延至壶盖壶底慢慢缩小,盖为平盖,盖与口沿契合,足见壶艺之精。壶嘴、壶把、壶钮圆浑,比例适当。此壶还采取了捂灰工艺,这是一道传统的紫砂烧制工艺,原本是对有花泥等现象出现的紫砂制品的一种补救措施,将烧好的壶放入钵内,填充草灰类碳性物质,使之在缺氧环境下二次烧成。利用捂灰工艺烧制的壶经过泡养后,像墨玉一般色泽温润,受到了紫砂爱好者的青睐。整器工整质朴,细微中见神韵。仔细看这把壶会发现壶身上有特殊的印款和铭文:壶盖印“陆大”,底印“金鼎商标”,壶身正面铭“神州名产”,反面铭“汉文先生 右任”,因为这些印款和铭文,这把壶还有 “三名合作”之称。

这3位名家,分别是制壶名手邵陆大,汉君壶的作者。他是民国制壶名手,宜兴丁蜀蜀山人,名艺人俞国良之养子。俞国良亦是制壶名手,曾受聘至苏州金石家、书法家吴大澂制壶,作品构思巧妙,韵味秀美,在国内外大赛上多次获奖。邵陆大得其养父传授技艺,得其神髓,制技精湛,曾受聘于吴德盛陶器店。宜兴陶瓷博物馆内还藏有他所做的供春壶。

第二位是壶店名主吴汉文,壶身所铭的汉文先生。他于1916年在宜兴县城开设了吴德盛陶器店。民国年间,宜兴窑场逐渐产生一批新兴窑户,独资或家族经营手工工厂,制作普通日用壶和特制工艺壶,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远销国外。其中比较著名的紫砂陶器店有铁画轩、陈鼎和、豫丰等等,吴德盛也是其中之一。而底印“金鼎商标”是吴德盛的特定印款,1920年后启用,商标中央以鼎为图案,四角分别为阳文楷书“金鼎商标”4字。吴汉文在吴德盛二十多年的经营中云集了当时诸多制壶名家和雅士名流进行艺术创作,如程寿珍、冯桂林、俞国良、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等,商店与名家合作,不断钻研创新,提高了紫砂的知名度,开拓了紫砂壶的销售市场,我们不得不佩服吴汉文的经营手段。吴汉文不仅善于经营还精于陶刻,许多作品皆有署名,如:“歧陶”、“企陶”、“潜陶”和“松鹤轩”。

第三位是书法名家于右任,汉君壶上的铭文“右任”,指的就是近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他青年时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立下卓越功勋。积极倡导国共两党合作,兴办教育、兴修水利,廉洁、清正、儒雅、豁达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做人典范,是位真诚的爱国者。于右任书法极佳,作品沉稳而富于变化,行书中偶夹草楷,并非刻意而是他豁达性情的自然表达,毛泽东主席也十分尊重这位书品人品俱佳的才子。

这位被誉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的于右任先生也是十分喜爱宜兴紫砂。抗战前曾慕名来到宜兴,结识了吴德盛店主吴汉文,感叹于紫砂文化之悠久、紫砂壶之精美。他在这把邵陆大制作的汉君壶上留书“神州名产”,这是于右任先生对紫砂的最高赞誉。

斯人已逝,茗壶永留,在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宜兴陶瓷博物馆内,这把汉君壶更显珍贵,不仅寄托了一位书法大家的紫砂情怀,而且盈满了一位老人浓浓的乡愁。

汉君壶烧成后,因吴德盛在抗日战争中店号被毁,而先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之父徐祖纯先生收藏。1955年,将此壶作为资产之一带入合作社,为紫砂厂收藏,最终入藏宜兴陶瓷博物馆。这一把普通而不平凡的汉君壶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位陶艺家严谨细致的壶艺,可以体会到一位紫砂陶店主在紫砂壶上的苦心钻研,可以感受到一位文人雅士对紫砂的钟爱之情。这把汉君壶将永远铭刻下他们的名字,记录下这一段“三名合作”的美谈。

 

井冈星火

尧文

井冈山是充满革命情怀的红色沃土。我们走进这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山水之间,是为了重温那段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留给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和井冈史话。

井冈山地处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现在是满目青翠的绿色家园,绵延的崇山峻岭被林木装扮,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二。景区之口,“井冈红旗”的雕塑非常醒目。沿着高速公路可以直达井冈山的繁华小镇——茨坪。透过车窗不时地见到耸立的红色标语牌,如:“红军传统,代代相传”“井冈精神,永放光芒”“红色故乡,革命摇篮”……这些久违了的革命口号震憾着每个游人的心灵,勾沉起我们在学生时代曾经学习过的1928年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会师井冈山的感人故事。

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在那个年代大约牺牲了四五万革命志士,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井冈山的红军生活十分艰苦,当地有个歌谣是这样唱的:“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是信念与决心支撑下的革命乐观主义。我们从烈士陵园、红军医院、造币厂、博物馆等地可以感受到先烈们为了革命事业,守望理想,流血牺牲;选择奋斗,不畏强敌;坚持革命,抛弃自我。守一方净土,与阳光对望,为了红旗在中华大地上飘扬。

毛主席的《西江月·井冈山》描写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说的是1928年8月30日,4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上仅有2个连的红军。红军依靠黄洋界的3个防御工事,阻击从江西永新和湖南炎陵方向来的敌军。最后靠石块、滚木和一门坏了的迫击炮和三发炮弹御敌。可惜二发炮弹是哑炮,第三发发出神威,落在敌指挥部,使敌军慌忙撤退。时隔87年,我们站在黄洋界哨口,只见群山峻秀,云海苍茫,一门复制的迫击炮、十几米长的战壕和水泥塑成的石块、滚木,诉说着当年浴血奋战的壮烈。高矗在松、柏环抱中的纪念碑,一面有毛泽东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另一面是朱德题词:“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现实场景的体验,也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在茨坪,我们瞻仰了毛泽东旧居、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旧址、红四军军部旧址、朱德旧居、红军指挥部军械处等等。这些红色标志,都是人们景仰的地方。不知来过多少人,又走了多少人,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忘红军之根,民族之魂。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井冈山已经镌刻在中国革命史的丰碑上。红军的那段经历,已经成为共和国的主题旋律,也是献给全民族的一曲礼乐,必将与民众相伴,代代传颂。


古田光芒

崔听槐

福建上杭县的古田镇,因著名的古田会议在此举行而闻名,被海内外称为中共的“麦加”。每年,许多怀着崇敬之情的人们,都会来到古田会议会址,参访、瞻仰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革命历程中,留给后人的一处党史教育的“圣地”,她的光芒依然耀眼夺目。1961年,古田会议会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日的古田,艳阳高照,微风吹拂。这里虽不见崇山峻岭,但丘陵与平原交错,稻田与荷塘纵横,在大自然绿色的怀抱中,显得分外平静和淡然。古田这一地名,也许与自然生态的形成不无关系。八十六年前,我们党在这里举行的这次重要会议,其历史作用和深远意义早已彪炳史册。

缓步进入景区大门,视野豁然开朗,沿着整齐的路面前行,满眼可见连片分隔成长方形的浅水荷塘,似乎一望无垠,里面栽种着荷花,塘中荷叶有的长势仍盛,间有淡红色荷花盛开,像在迎接一批又一批远道而来的参观者。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身临其境,荷风四面,清香送远,象征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斗争环境中的崇高气节,身心为之荡涤。远眺,半山坡间矗立着用汉白玉石雕塑的一座毛泽东同志的立像,气势恢宏,令人肃然起敬。荷塘西侧,便是古田会议会址,四周空旷寥阔。她座东朝西,在茂密参天的绿阴映衬下更显古朴凝重。屋脊顶上凌空竖立着“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十分醒目。

古田会议会址原为廖氏宗祠。又名为万源祠,始建于1848年,砖木结构,有庭院、前后厅和左右厢房,构建完美,飞檐翘角、横梁、天花板上彩绘了龙凤呈祥图案以及三国演义故事,辛亥革命后改为和声小学。现在,内室仍陈列着木板制成的简易桌凳,重现当时耕读传家的乡风。

1929年5月,红四军进驻古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把和声小学改为曙光小学。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在此领导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有各级干部代表、士兵代表、妇女代表和地方党组织代表一百二十多人,会上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选举产生新的前敌委员会,由毛泽任前敌委员会书记。会后,红四军在会址左侧的阅兵场举行了元旦迎新晚会。会址右前侧有一口饮水井,因处黄龙口而名叫“龙井”,井旁有一池塘,因池塘长有中午开花的“午时莲”而叫“莲花池”,毛泽东在会议期间经常在此散步、休息和思考问题。此中情景,大有“墙外青山横黛色,门前莲池带花香”的通灵与澄明。实践证明,《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对党和军队的建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汤 渡 老 街

邓君曙

汤渡老街位于现丁蜀镇西南侧,与古画溪桥相依,东邻104宁杭国道。老街所在地汤渡几经沧桑,但“汤渡” 一名始终未变,今属丁蜀镇“汤渡社区居委”。 2009年出版的《宜兴地名》中,记载了此地名的由来传说:“汤渡,分为汤南、汤北,中间隔画溪河。南北往来无桥,姓汤的兄弟在此设渡、摆渡,方便过往行人,人称‘汤渡’,村也因此得名。”

老街位于画溪河南岸,由东北拐向西南,在画溪桥南堍呈一小折角,折角正对画溪桥。旧时站在桥上,长近40米的东街市井,可尽收眼底。向西南延伸的南街长100多米。整条街,宽3米许,路面中间为麻石条铺就,两旁街沿为青石块镶嵌。现街巷两边民居错落,除少数家庭小作坊和便民小店外,已无商业气氛。现在店铺都已集中搬到了汤渡的外围宁杭公路、汤(渡)省(庄)公路旁边,建起了新的集贸市场。民宅大多已翻新、改造,只有一些局部的屋脊、格窗还遗留有明清老屋的痕迹。最能印证老街历史风釆的应该说是斑驳而光亮的石条路和画溪桥了,它们古韵依然。据介绍:“民国时期,除陶瓷手工业外,商业占第二,分散在丁山、蜀山和汤渡……当年,这条街上两边都是毗连的店面,十分闹热,南北货副食品店就有七八爿,茶馆店有四爿,豆腐店两爿,剃头店两爿、搖面店、面馆、小笼馒头店、肉墩头、鱼行、竹蔑行、棺材店、裁缝店、布店、洋龙宫(消防)、中药房等,一应俱全……桥脚下早市摆满了菜摊头……”  

据《丁蜀镇志》载:抗日战争前后,东街上,在画溪桥南堍和现汤渡大桥之间的中段位置,曾经设立过轮船码头(当时仅有丁山、蜀山、汤渡3地设立),是常州、无锡经宜兴、丁山开往湖氵父的私营班船在汤渡的停靠站,设施十分简陋,就是一座伸出河沿2米的木板码头,既搭客也供货物上下,由一家南货店的老板陈伯英兼负售票事务,同时还兼邮局事务,这是当时汤渡唯一的邮局。搭班船的乘客多在南货店等候,只要听到班船鸣叫,可信步到码头从容上船。

在汤渡老街周边曾有大小祠堂8座、名人、贞节牌坊5—6座,现除个别祠堂尚留遗址外,其它均已湮没。老街旁的画溪河及画溪桥是有名的“荆溪十景”之一。徐悲鸿父亲徐达章的《荆溪十景图》中就有“画溪花浪”一景。画溪桥,据桥碑记载:“又谓兴隆桥,原为木桥,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易木为石,建成石拱桥。至道光初年增置桥槛,咸丰年间受损,同治年间复修,光绪五年(1879)由乡人周佐臣、周振庸、戴龙光募资重建,立桥碑于北堍。”系三孔石拱桥,南北向,由青石、花岗石混砌而成,全长34.94米, 桥两端各有石阶26级。中孔两侧刻有楷体阳文桥联,西侧为“二百年磐石重新星缠析木;数十里槛泉正出迹固包桑。”东侧为“一幅画图开浪罨花光波涵月影;群峰灵秀锁舆通柳浦船放荆溪。”

汤渡一带的居民,从明代嘉靖年间至清代中叶便主要从事陶瓷手工业生产,几乎家家制坯,户户弄陶。到清末已成为生产“溪货”(宜兴窑业分粗、溪、黑、黄、砂)的中心。清光绪十年(1884)瓮、坛等日用陶产品主要集中在汤渡地区,因画溪河流过,物以地名,称为“溪货” 。清末民初,溪货业最兴盛时,汤渡的龙窑就有21座。1952年2月,宜兴陶瓷行业中第一个社会主义经济组织——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简称“汤陶”)成立,两年后成立的蜀山紫砂工场也隶属其管辖。

汤渡老街究竟形成于何年代?已无法考证,但从这里制陶业的发展史看,至少可将其界定在明清时期,称“明清古街”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