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巾帼陶艺家作品集》首发暨作品展在宜举行
在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5周年之际,由宜兴市妇联、市陶协精心策划、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宜兴巾帼陶艺家作品集》首发仪式暨为期1个月的宜兴巾帼陶艺家作品展,3月7日在中国陶都陶瓷城艺术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
宜兴市副市长卢敏、市妇联主席、市陶协女陶艺家分会名誉会长孙春燕、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市陶协女陶艺家分会会长、国大师汪寅仙,无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阴岭山、丁蜀镇妇联主席吕玉芳、陶瓷城巾帼陶艺联谊会主席、博览中心总经理范淑云以及高级以上职称女陶艺家及优秀青年陶艺家代表出席了这次活动。
由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晓红以及孙春燕、史俊棠分别作序,阴岭山、汪寅仙主编的《宜兴巾帼陶艺家作品集》,汇集了宜兴87位高级工艺美术师和13位获奖的中青年优秀女陶艺家的简介和她们的代表作品共121件。除紫砂作品外,另有部分均陶、青瓷代表件,这些作品大多是女陶艺家们近期的新作、力作和得意之作,各有特色、风格迥异,或儒雅古朴、或承古创新,或现代前卫、各展魅力,气象万千,体现了当代女陶艺家群体创新思维的活跃和制作技艺的精湛。
书中收录的作品,这次基本上作为“巾帼陶艺家作品展”的展品,展品作者中有10位国家级、省级工艺(陶艺)大师的20件紫砂代表作展出,其中有汪寅仙的“益丰壶”“心手相连壶”、周桂珍的“沁泉壶”、曹婉芬的“怒放壶”“水仙壶”、沈遽华的“竹简茶具”“牧歌”、许成权的“成竹茶具”、高丽君的“凤和国丽壶”“红豆紫杉茶具”、谢曼伦的“九头竹根茶具”“大龙头玉玺壶”、张红华的“太极提梁壶”“三友同堂壶”、高建芳的“枇杷姊妹壶”“盛世荷花壶”、许艳春的“事事如意”“天宇壶”,无不体现了大师的独特创意和炉纯青的制壶水准。其它74位女陶艺家展出的紫砂壶、盘、文具、陶艺类作品,都展现了传承有序的时代风韵。另外,从艺均陶堆花的潘友芳的“宫灯”、杨俊的“四方吉祥平安瓶”和徐敏的青瓷“含香”等佳作,也为这次展示增添了亮色。
首发式上,卢敏希望全市女陶艺家立足传承,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时尚完美结合,展示丰硕成果,为繁荣紫砂陶艺、建设文化宜兴作出新的贡献。(崔听槐)
2014年陶瓷行业市先进名单
2月26日下午,全市2014年综合先进表彰大会在市政府会议中心举行,741个先进集体和363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现将陶瓷行业的先进名单摘编如下:
工业
先进企业:
宜兴市金鱼陶瓷有限公司
江苏省宜兴彩陶工艺厂
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有限公司
无锡市宜刚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优秀厂长(经理):
路济民(无锡市南方耐材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炳华(江苏省宜兴电子器件总厂厂长)
“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旭硝子工业陶瓷(宜兴)有限公司
开放型经济
先进企业:
江苏拜富科技有限公司
宜兴王子制陶有限公司
宜兴东方石油支撑剂有限公司
优秀厂长(经理):
王维成(新嘉理江苏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
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十强企业 :
江苏陶都陶瓷城有限公司
先进集体:
宜兴陶瓷博物馆
科技与人才
科技创新先进企业:
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
(陶讯)
二百余件宜陶精品参与全国展评
3月26日至29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陶瓷艺术作品展——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在湖南省醴陵市举行。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创意·绿色·和谐。
宜兴陶瓷产区共有215件(套)参加展示和评比,其中陈设艺术类171件(套),现代陶艺类26件(套)、日用陶瓷类18件(套)。送展的作者既有老、中、青陶艺工作者,又有院校的师生,他们的作品以紫砂为主,兼有青瓷、均陶和彩陶艺术品,体现了宜兴陶瓷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获奖成果在4月份的《陶都通讯》上公布。(宜陶)
奏响“三阳和谐·善美陶都”乐章
宜兴陶艺精品展将在“素博会”亮相
“三阳和谐·善美陶都——宜兴陶艺精品展”于3月5日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举行启动仪式。宜兴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纪委书记吴春祥,宜兴市台办主任胡国君,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丁蜀镇副镇长王健,宜兴陶博馆、中国紫砂博物馆馆长周小东,大觉寺妙海、妙玉法师,国大师汪寅仙、顾绍培、邱玉林、李守才等60多位陶艺家出席并踊跃发言。活动以“精思巧手·茶道禅心”为主题,创作一批反映中华传统文化并融合“茶禅”元素的陶艺新品,于今年“素博会”期间在宜兴大觉寺正式展出,并举行宜兴陶瓷博物馆与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文化交流合作签约仪式。
宜兴陶瓷博物馆是中台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江苏省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也是宜兴对外弘扬传统陶瓷文化的重要窗口。这次作品展览由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宜兴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办公室、宜兴市文广新局主办,宜兴大觉寺、中国紫砂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承办。该项活动属公益文化事业,参展作品原则上由陶艺家自愿捐献并由主办方向作者颁发参展证书,捐献作品在大觉寺展览后,还将在北京、上海、扬州、台湾佛光山、莺歌博物馆以及欧洲等地区进行巡展。活动结束后,部分捐献作品赠予各巡展道场、博物馆;作品还将参加“慈善认购活动”,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星云文化教育基金会用于公益事业,并由主办方出版发行《三阳和谐·善美陶都——宜兴陶艺精品作品集》。(崔听槐)
《印象紫砂》出版发行
由史俊棠作序、王明康著的《印象紫砂》一书,近日由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发行。
《印象紫砂》分为紫砂的前世今生、紫砂的深厚底蕴、紫砂的文化渊源、紫砂的茶道情结、紫砂的佛教因缘、紫砂的书画天地、紫砂的把玩品赏、紫砂的经典款式、紫砂的传奇轶闻、紫砂的诗词隽语10个篇章。全书12万余字,图片202幅。
该书作者王明康现为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华禅茶协会江苏分会会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30多年来,他致力于陶艺制作和对陶瓷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探索,尤其与紫砂同行自由交流对紫砂艺术的见解和认知,关注紫砂独特的文化现象。《印象紫砂》一书融历史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从不同视野和角度,追寻紫砂文化脉络,人文因素和史实传闻,较为详细、系统地梳理和讲述了紫砂的起源以及艺术特征和承载的中华古老文明和优秀文化,同时又体现时代发展的精神风貌和现实意义的创造。(崔听槐)
“百年景舟与宜兴紫砂”征文
缅怀景舟大师 弘扬紫砂艺术
汪寅仙
2015年10月,顾景舟大师诞辰100周年,紫砂界所有艺人都会一起缅怀和纪念这位壶艺泰斗、向曾经为紫砂事业的发展作出极大贡献的顾大师而鞠躬。我虽然不是他的入室 弟子,但因有许多原因和机会跟他学习和接触。最早在1960年初,我们和顾老同住在毛家楼宿舍区,顾老在楼下的一间屋,我和师姐们住在他的楼上,时间长达七年之久。因此,有较多的机会接受他当面的教诲。白天都在厂里上班,大部分是在晚上接受他的讲授。他要求我平时多学文化,提高素养,做什么要多观察,多动脑。他的知识面宽,有时教我制图配样板,有时讲紫砂史及阳羡茗壶系,有时讲陶瓷工艺学,并将他手头收藏的一些紫砂作品给我看,并点评特点风格,还常用口头考核的方法向我提出几个问题,看你答得如何,用这样的方法来督促我,我非常珍惜这样的教与学。
1973年3月,紫砂厂扩大研究所,由原来只有顾景舟先生、徐汉棠和高海庚三人的编制,增加到十多人,我和朱可心先生、徐秀棠、吕尧臣、沈遽华、鲍仲梅十等多人个一起扩充研究室,专门从事创作设计。当时研究室主任是徐秀棠,那时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算是不错,我们除了搞创作设计外,学习外国文艺,在技艺上商讨的机会就更多了。有一次为做赴美展品,在徐秀棠的引领下,设计创作集体商量,共同探讨,创作出了一批有份量的作品。当时,朱可心老艺人因身体不好,不能每天来上班,顾老经常会主动参与和关心大家,主动到我工作室,看我平时做的作品,讲解技术“法则”等。
曾记得1978年春,我见到顾老工作室办公台上放着一把杨氏风转葵壶,我好奇地看了又看,顾老正好在仿,我就大胆地向顾老提出我想学仿这把壶,他看了我一下,然后问我,你想仿,那你说说这把壶好在哪里,还有哪些要改进的?这样考问我一下,我记得当时的回答是,这把壶的设计做工都不简单,整体端庄,上下相合切到好处,同时图案性很强,几张叶子做得很生动,就口盖略小一点,如果把口盖略放大,可能会更好,顾老听了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一下头,好!那你就去仿吧。经他的点头同意给我仿制,我内心非常激动,也很感激他给我这个机会。没想到的是,他还主动关心我,并指导我工具该怎么做,我在他的热心指导下配样板,做口盖凿子,及做壶用的细小线梗,让我受益匪浅。这把杨氏风转葵壶是当年华荫棠老先生奉献给宜兴陶瓷博物馆的珍藏品,去年又被公认为十大经典历史名壶。顾老在我仿制这把壶的过程中,一是关心,二是从严要求,使我一次性成功复制,很是感激,至今不能忘怀。同时,也可见顾老内心对杨氏风转葵壶怀着深刻的敬佩之心。经我仿制的这把风转葵壶在1978年被外交部礼宾司来厂选为邓小平先生出访日本的礼品壶。
紫砂厂研究室在厂肩负着一年两次广交会的新产品设计、打样、制作及国内外的重大展览和高档特艺品生产等特殊任务。1979年香港的罗桂祥先生来厂订购高档特艺品,对作品要求很高,作品不仅有底款还必须有作者签名,按A、B、C三个等级定价,这事由顾老一手定样稿,我们按图制作,我当年做了牛盖莲子壶、供春壶,从泥料的选配,到制作完工,道道关口均有顾老把关,这次对参与者是一次很好的素质培训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工厂申报一批工艺师,由顾老的出题和主考。在80年代初研究所扩建特艺班,顾老每星期五下午,雷打不动为这一批优秀青工上技术课,在教育中是用他的实践经验讲授壶的造型特点和工艺要求,应该怎么做,他定操作要点和规程,包括工具制作及使用要领,在他的教育下,紫砂厂的工艺师和青年在成型理论水平上普遍得到了提高。紫砂工艺厂产品大部分是出口,为配合全面质量管理(TQC),抓好职工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成型工人的应知应会,顾老亲历亲为,我和潘持平配合他列出教育提纲及考核题目,对全面提高全厂职工素质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顾老是紫砂工艺厂德高望重的技术权威,他是紫砂厂的公堂师傅,也是宜兴紫砂的一代宗师、壶艺泰斗,他的业绩和精神光照后人。
时间过得很快,顾老离开我们近二十年了。特别是近十年来常有机会能见到他的作品,每当品赏他的作品时,都有较深的感悟。总体而言,他的作品与他的做人的尊严有关,也影响着他作品人性化的追求。他的作品大部分以几何形的光素货为主,简练而俊秀,大方而高雅,端庄而灵气,他把几何形的简和练发展到了一定高度,他对各种线条的运用既充分又适度,特别是他对几个比较优秀的传统造型,如合欢壶、石瓢壶、井栏壶、仿古壶等等。在传统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他将这几个造型的线面接合处理得更加严谨,更加生动完美,这是他艺术素养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他对作品是多么的精益求精。
顾老简练的几何壶形为什么能耐人寻味,一个小小的茶壶为什么能扣人心弦?这些都是我们现代紫砂人值得研究的。过去,顾老常对我们讲,一件作品能做得起,不算本事,要拿得住,才算本事。这一点,他身教重于言教,他的确做到了,不得不让人佩服。看他的作品既是享受,也是学习。他的作品形体就像一个标准身材的人,或高、或矮、或胖、或瘦,长得匀称而有神,壶的嘴、把、盖点等附件好比人的臂膀和头面,舒展自若,每一样附件的粗细,曲直与整体协调称势得体,这是他的作品严谨所在。同时,他充分运用各种线条的变化,曲直有度,大小弧线合理组合,正反弧线的巧妙设置过渡舒适,衔接到位,使各线条在型体变化中形成节奏,产生韵律美,使简练的造型具有丰富的艺术语言,这是他的美学思想在作品上的充分体现。经他提炼,使传统作品更完美,不仅是现代人喜欢,将来也一定让人珍爱,完美的艺术将是永恒的。
今天,我们缅怀景舟大师,就是要学习他为紫砂事业奉献一身,弘扬他严格做人,在技艺上精益求精的精神。
2014、8、1
(作者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紫砂技艺传承人代表)
“摇橹 撑篙 掌舵”
——追忆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
徐建荣
2015年10月18日,是宜兴紫砂界的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诞辰100周年。如何纪念紫砂行业中这位德高望重,深受人们敬仰的领衔人物?是我思考的课题。我曾与周桂珍大师、鲍志强大师、顾绍培大师、潘持平高工和顾景舟儿媳吴菊芬探讨,追忆顾老,我该写些什么?潘持平建议从顾老生前说过的三句话入手,就是为紫砂厂的发展,为紫砂艺术的弘扬“摇过橹、撑过篙、掌过舵”。
江南水乡,舟船行驶,“摇橹、撑篙、掌舵”是三要素。同样,要让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这个企业之舟在紫砂艺术的海洋上远行,顾景舟大师功勋卓著,可以说在宜兴紫砂史上“历史厚重度留存”的杰出代表,这绝不是拔高和夸张。
我认识顾景舟时还在宜兴红旗陶瓷厂任厂长。那是1993年,顾辅导首次访问宝岛台湾,受到当地各界的超乎寻常的热情接待,载誉归来。时任宜兴陶瓷公司副总经理的胡国荣请他到红旗厂参观引进意大利的地砖生产线。顾老手拄拐杖,精神矍铄,不像常人所说的古板严肃,而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人,观察事物很是细致。第一次接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思路敏捷、十分健谈、容易沟通的紫砂艺术大家。
1998年我调任为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遗憾的是顾老已于1996年6月仙逝,可在企业里,处处感觉到顾老的存在,事事可以见到顾老的影子。可见顾老的威望之高,影响之大。
顾景舟与紫砂厂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业内人士一直尊他为顾辅导,这个称号人们感到最亲切,顾老自己也最满意。为什么呢?因为紫砂生产自形成集体组织形式之后,他一直做辅导学徒的工作,培养了大批紫砂技艺人才。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为“技术辅导”,负责“紫砂工艺班”的招生和技术辅导,育才治学,带徒传艺。1959年任紫砂研究所技术主任、技术总辅导。1983年任紫砂研究所所长。据顾老的档案记述,他的入室弟子先后有徐汉棠、李昌鸿、沈遽华、高海庚、束凤英、周桂珍、张红华、何道洪、周坤生、吴群祥、葛陶中等得意门生,还培养了硕士留学生高振宇。80年代初,为了为厂多培育人才,增强研究所的力量,向高厂长建议开班特艺班,由顾老亲自授课,共授了十八课。更有一大批当代紫砂陶艺精英深受顾老教益。不说桃李满天下,也是桃李遍行业,称他一代宗师,名至实归,十分贴切。
顾老的一生始终是为企业的发展和紫砂的繁荣“摇橹、撑篙、掌舵”。他不仅制壶技艺超群,而且对整个紫砂历史、紫砂文化的研究颇深。他先后撰写了《壶艺说》《壶艺的神形气》《宜兴紫砂壶艺概要》《简谈宜兴紫砂陶艺欣赏》等,主编了《宜兴紫砂珍赏》。1988年顾老申报高级工艺师的时候,吴山教授的推荐信中说:“顾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除了对紫砂陶艺具有深邃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外,对美学、书画、篆刻、文学、工艺、热工学、矿物学等均有较深的研究。”潘春芳教授在推荐信中也评价顾老:“对紫砂历史的研究与鉴赏有较高的造诣,为培养紫砂工艺技术人才及发展紫砂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事实也是如此,在紫砂厂的著名“七大老艺人”中,顾老唯一对紫砂历史、生产工艺、造型设计、考古知识、美学理论、金石篆刻、书画装饰都有很深的研究。他于1988年发表的《壶艺创新略说》判断:“从丁蜀镇蠡墅羊角山古窑出土的大量紫砂残器,证明紫砂陶器远在宋代已开始烧造。
“摇橹、撑篙、掌舵”既是顾老的一份自信与承诺,也是他的一种责任和担当。1954年紫砂合作社成立之初为企业陈列室征集展品,顾老都细心认真地将数十件紫砂艺术品的出处和作者都一一推敲,确定它们的真实性。而且为了一把壶,也与当时的一位开明绅士造成了一些误会也在所不辞。到了1984年,有位香港客商出1000万美元要全部买断陈列室的展品,厂里当然没有同意,因为这些都是传世经典,记录了宜兴紫砂的时代印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顾辅导一生创作了不少精品佳作,尽管数量不算太多,但件件都是紫砂瑰宝,韵味浓郁,内涵丰富。他个人从未卖过一把壶,所得的收入都是厂里销售之后发给他的奖金和工资。据吴菊芬回忆,顾老教育子女,不重利才有名。他对厂里卖他茶壶都很心疼,在他病重期间,周尊严和张洪芬去看望他,讲到厂里又把他的鹧鸪提梁壶卖了,还暗自流泪。今天紫砂茶壶的价格能上档升级,也与顾老1979年跟香港罗桂祥先生来厂定货、定价分不开的。当时,紫砂壶分A、B、C三个等级的价位,订货时由顾老指定谁来制作。这样,艺人之间拉开了分配档次,大大促进大家钻研技艺的热情,同时,又为以后的职称评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从建厂之初至今,紫砂行情也随着国家的经济形势而几起几落,直至改革开放迎来了盛世紫砂的辉煌。回想到20世纪六十年代厂里的茶壶生意不好,要调整产品结构,成立攻关小组,发展日用陶,上辘轳车。当时是土法上马,用一根皮带,带好多台辘轳车,但没有安全网。他亲自在辘轳车上试车,被正高速旋转的皮带带上,出了个不大不小的事故。后来,他在回忆对厂的感情,对儿媳吴菊芬讲,自己命大,不然这次危险要把命搭上。1964年,接到一批外销花盆的任务,难度较大,顾老毅然承担起这个任务,配合厂里,由顾绍培、周尊严、张树林、陈粉林、潘持平组织攻关,还去均陶厂参观学习做大件花盆的技法,回来后改进方法,顺利完成任务。从中可以见证顾老没有门户之见,而是具有谦逊、包容的品格。
顾老的性格是比较内向,做事很谨慎。据现已93岁高龄的紫砂厂老厂长薛如友回忆,他在紫砂厂任职之年,顾老从不随波逐流,和其他的老艺人不一样,没有其他人积极。在大跃进时期,大家学习发言,顾老要发言都是先要想好了讲。对放高产他是有想法的,说:“做壶要一步步来,像上学不能从小学一下子升大学一样。”面对初开发的商品经济大潮,顾老坚持操守,风骨刚健,必难与俗共。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人高薪聘请顾老,他毅然回答:“我既然上了厂里这条船,我的选择就不改变了。”从中可以看出顾老的耿直率真的人品和甘愿清贫的秉性。
他外表严肃,内心充满慈爱。1991年,顾老率先捐款20万元,在丁蜀镇设立顾景舟教育奖励基金会,为陶都人民津津乐道。当高海庚厂长不幸突发急病去世,顾老很是伤心,对高海庚厂长的家庭百般呵护,对周桂珍、高振宇的紫砂壶艺倾心相授。
“摇橹、撑篙、掌舵”这篇短文,只能是顾景舟大师人生巨著中小小的一节,十分肤浅。顾老作为紫砂艺术的丰碑,早已被海内外紫砂爱好者以及文化界、艺术界人士所公认。现在我们纪念他的百年诞辰,他一定会含笑九泉。
斯者已逝,生者永念。紫泥鸿爪,留痕千秋。顾老的一生辛勤耕耘,孜孜以求创造的宜兴紫砂艺术体系,必将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激励业内有志者情系紫砂,勇攀高峰。
(作者: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 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
陶艺园地的“女人花”
蒋尧基
羊年元宵节一过,很快就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宜兴窑场上的广大妇女陶艺工作者在自己的节日到来之际,由市陶女陶艺家分会牵头编撰出版了《宜兴巾帼陶艺家作品集》,还在陶都陶瓷城陶艺博览中心三楼举办“巾帼陶艺作品展”,亮出了一百位高级工艺师以上和优秀青年女陶艺家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仿佛是一朵朵美丽的“女人花”,争艳在陶艺百花园地,装扮着陶都之春的清馨与妩媚。
宜兴的陶瓷艺术扎根于具有7000多年的古老陶瓷文化的沃土,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尤其是一大批紫砂女陶艺家沿着“东方紫玉”的根脉,从宋代起步,编织明清的灿烂和当代的荣耀,同时,也书写了东方的神话与盛世的辉煌。人才涌现,佳作迭出。这种艺术优势和人文特性的交融是一种文化产业欣欣向荣的见证。
我们徜徉在展厅,这些千姿百态的陶艺作品,尽管形制有别,却都在诉说作者的设计思维与创新理念,通过作品的内涵默化出典雅气象,陶艺语境。汪寅仙大师的“益丰壶”“心手相连壶”,周桂珍大师的“大彬如意壶”“韵竹提梁壶”、曹婉芬大师的“水仙壶”和“怒放壶”等等,蕴含了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在传统的题材下,拟物造型,张扬了紫砂壶的文化品位和魅力。
纤纤素手塑造出的每一件陶瓷艺术品,都透溢着自己的所思、所想。一些中青年高级工艺美术师总是将艺术形式的变化和作品风格的变迁,与时代合拍。当今社会的精神风貌和审美取向也在改变,呼唤博大、雄浑、深远、典雅的艺术精神,守正创新,把文化自觉融入陶艺的创作中。例如,范建华的“一品名香壶”、顾美群的“静观壶”、蒋雍君的“后·构想”、蒋艺华的“南极纪念壶”、钱菊萍的“一篮民生壶”、汪国勤的“踏歌行”等等,她们让陶艺作品记录事物、托希望、描绘梦想。也许其中的不少作品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成为旷世杰作。
在展厅里,我们还见到了邓举青的“帝·王”,徐敏的“含香”、周步芳的“乐娃”、杨晓兰的“重生”、杨俊的“吉祥平安”等,这些作品分别以彩陶、青瓷、陶塑、精陶、均陶的艺术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是一种富有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的陶艺作品。“帝·王”这件作品出于无锡工艺学院老师邓举青之手。这位33岁的艺术家,以现代彩陶的造型为基础,以黄褐色釉为基调,仿佛是古代帝王征战时穿的铠甲,流露着金戈铁马、征战平乱的壮志豪情和不凡气势。
优秀的青年女陶艺家通过, 作品点燃夙愿的火花,赋予陶土崭新的生命。徐曲的“圆舞曲组壶”、蒋炎的“风化一边城系列”、李素芳的“相似”、何震的“缘合组壶”、邓亚亚的“鱼水之恋”等,都是汲取众家之长之后,融入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在创新实践中继承与创新,将生命中美好的形象,化作陶艺新作,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美好情怀。
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还得感谢陶都陶瓷城的“宜兴市陶城巾帼联谊会”,提供了服务和展览场所,为女陶艺家们搭建相互学习,增进友谊、共同提高的交流切磋的平台。
“纤指若兰透骨香”。女陶艺家的作品是明丽的美好的,从中可以见证巾帼英豪在陶艺领域的精神风貌。我深深地感悟到,这百余件(套)展品是整个宜兴的陶瓷艺术界女性工作者的一个缩影,宛如一幅“群芳谱”,炫示的是艺术,诉说的是精神,绽放的是生命。、
陶瓷出口须适应新环境
近几年,欧盟市场对我国陶瓷出口产品频繁发起反倾销,一些国家也相继提高了进口产品的标准,使得我国陶瓷出口企业出口额有所下滑。为了能够抢占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陶瓷企业开始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注重生产个性化的陶瓷产品,并加大对东南亚市场的开拓力度。
埃及实施进口产品新标准
今年1月1日起,埃及出台新措施,要求进口产品必须符合埃及标准,不符合埃及标准的产品将禁止入境甚至被退运,没有注明埃及标准号的检验证书将不能通关。据了解,一直以来,我国输往埃及陶瓷砖的主要检测标准是ISO13006:2012,而新措施要求输埃陶瓷砖必须符合ES3168/2005标准方可入境。新措施从颁布到实施的过渡期很短,这对于企业和检测机构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同时,埃及标准特别提出了对陶瓷砖样品和包装的标签要求,如要求注明产地、制造商、等级等内容,企业需要加以注意。检测机构要克服阿拉伯语的语言障碍,尽快翻译标准,并购置相关设备和材料,模拟实验。
为避免因滞港或退运等情况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相关人士建议,国内涉及输埃及陶瓷出口的贸易公司和生产企业,一方面,要尽快搜集所经营出口产品的埃及标准,详细咨询埃及进口商的要求,遇到新问题及时联系检验检疫部门;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埃及检验和认证的新要求配合检验检疫工作,避免经济损失,确保输埃货物顺利通关。
陶瓷企业开拓东盟市场
“由于东盟靠近中国且近年发展较快,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陶卫企业的前三大出口市场之一。在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拥有丰富的陶卫原料资源和人力资源,并且成本较为廉价,对中国陶卫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潮州市永煌陶瓷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
目前,世界陶卫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欧亚两大洲,其中日用陶瓷产品,亚洲占65%,欧洲占30%,而高档陶卫生产又主要集中在西欧的英、德、意、法等国家。由于陶卫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为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将工业生产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正在向劳务费用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欧盟对我国不断发起的反倾销以及订单向东南亚转移,成为我国陶瓷出口企业面临的两大问题。为了留住订单,越来越多的陶瓷企业注重生产个性化的陶瓷产品。”深圳市万陶福贸易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由于消费者在生活水平、文化背景、艺术欣赏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对产品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市场上单一品种的生产与销售很难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国际陶卫市场将发生一系列明显变化,其主要特点表现在质量高、功能全、花色多、造型新颖,也就是所说的,产品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在国际陶卫市场上,产品朝着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正在朝着另一个方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摘自《中国陶瓷会刊》)
翰墨春秋故土情
——读《韩其楼书法作品选集》
崔听槐
羊年元宵节后的一天,笔者如约赴宜兴城中银苑新村韩其楼老先生的寓所,韩老高兴地将前不久由古吴轩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韩其楼书法作品选 集》赠送于我。这册36×26厘米大开本、装帧与印刷俱精的书法专著,让我眼前一亮。他说,现在年岁大了,写文章已经搁笔,这册书法专著是我晚年的收官之作。
今年86岁高龄的韩其楼先生是宜兴丁蜀镇人,他是我敬重的宜兴紫砂文化研究学者。早在1957年曾师从陶刻大师任淦庭,由此与紫砂结缘。在后来的人生旅程中,他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以及紫砂历史的钩沉、研究和著述,先后写作出版了《宜兴紫砂陶》《紫砂壶全书》《紫砂古籍今译》《鉴识紫砂壶》《中国紫砂茗壶珍赏》等7部专著,“胸罗紫砂富书仓,数典居然百宝箱”,那是对韩老中肯的评价。他心灵之窗的另一面,外间鲜有人知,则是在工作之余,将精研书法艺术作为个人莫大的爱好,他幼承庭训,7岁学书,9岁即能书写四尺楹联。稍长,自习北魏碑志石刻,真书师法“二王”、李北海、王梦楼、陆润庠诸名帖,并亲沐大名家林散之的教泽,书艺日进且自成面貌,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亦是书法界对其书艺的评价和韩老自身的感悟。
《选集》开卷影印了近代林散之、费新我、赵朴初、程十发、陈大羽、周慧珺等书画大家与其早年交往并赠送韩先生的书法作品。屐痕回味,韩老感慨万千。书中主体部分重点收录了韩老中年至晚年的书法代表作116幅,真、草、隶、篆、行、楷、魏等各体书法均有,书写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中国历史长河中古人、名人、伟人的诗词、联语、法帖、铭文、名著、隽语,也有作者饱含对宜兴风物赞美之情自撰的楹联,书法与内容结合,或气势磅礴,或精雅怡人,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如沐春风,从中可窥作者学养的深厚与书法造诣的不凡。如撰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文天祥的《正气歌》,每幅300余言都用严谨工整的楷书完成。《临王羲之草书四帖》、刘禹锡《陋室铭》、李白《草书歌行》乃至“文革”期间用草书撰写毛主席《长征》等诗词作品就有8幅,笔画潇洒流畅,神韵超然。新魏体作品有40幅,占有相当比例。这是韩老早年钻研新魏体书法取得的显著成效。这批作品中,有几幅表达了作者讴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巨大变化,对故土的眷恋和宜兴紫砂的赞美,如《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智方行圆》、长联《龙山砂阳羡壶砂壶宜茶茶道誉中外;荆溪水富贵土水土利陶陶艺冠古今》《壶中日月长,可清天地心》等。书法界认为,魏体是较难写的一种书体,它的运笔、结构、转折不易掌握,而韩老倾注几十年心血,书写的魏体书法无不刚柔结合,苍劲挺拔,达到“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的境界。1990年以来,韩老的篆书《一片冰心在玉壶》、魏碑《宜兴风物长联》、篆书《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都在国内书法大赛中获得金奖的殊荣。
笔者还欣喜地发现,《选集》中,韩老还遴选了他作的两幅国画,如作于1976年金秋、自画并自题的“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竖幅,取材于西 氵九 湖畔,山色湖光,帆影飘渺,切情切景,直抒作者“山川心中画,故土笔下情”的胸臆。另一幅作于1988年,用诗画配形式的“李白《早发白帝城》”国画,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险峻浩荡气势昭然画中,令人浮想联翩。俗话说,书画同源,韩老在精研书法中,中国画同样具有一定造诣,十分难能可贵。
翰墨春秋故土情,淡白深红雨后花。《韩其楼书法作品选集》一书的出版,或许将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书法艺术起一份作用,也是韩老耄耋之年的夙愿。
为《陶都通讯》点赞
缪红海
春节期间,我翻阅收藏的这几年三十多份《陶都通讯》,一方面对《陶都通讯》在宣传推广陶都方面的功绩赞美,一方面想起1988年的春节,我是在整理收集企业报中过的年。
那年大年初一早晨,我送走妻儿,关上门,把喜庆的气氛挡在门外。 我广泛收集全国各地的企业报,到1987年底,我已拥有600多家、二千多张企业报。正巧,春节放四五天假,我同妻子商量,让她带儿子回娘家,我在家整理出一份企业报目录。妻子临走再三告诉我:冰箱里有荤菜,阳台上有蔬菜,自己别饿了肚子。屋里静悄悄的,只有我翻弄企业报和抄写报名的声音。门外不时传来一阵阵互相拜年的恭喜声和鞭炮声。
我把一堆堆报纸从各个角落拾出来,按照各省市自治区一一分开集中,然后一张张过目记录在册。每张企业报要清清楚楚地写下报名、单位、出版日期和报名题写人。
门外显得安静了,我抬头看钟,中午12点多了,我冲泡了两袋方便面,吃后又接着忙起来。我整个的心思全部都集中到报纸里去了,渐渐地听不到门外的拜年声了。我好像坐在报海茫茫的小船上,悠悠荡荡地驶向一个理想的彼岸。
我自从2001年下岗后就很少收集到企业报,到了前几年退休后,在扬子报社打工,又开始收集企业报了,从2011年起至今收集了《陶都通讯》31张,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陶都的清新之风气,敬佩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在宣传陶都上花的精力和智慧,一篇篇大作留下了陶的气息,留下了来自陶都的光荣和骄傲。正如于丹所说:“紫砂壶是什么,紫砂壶其实就是一把泥土。但这把泥土在手心里是温度的,是跟人交流的。”
从《一曲紫砂的歌吟》、《陶醉宜兴“书”为媒》、《紫砂无语,神韵千言》等作品中知道了有很多人热爱陶都。我自己也收藏了两套茶具,尽管不知道价值,我却很喜欢。一套是我三十年前进入南化报社以后发的,另一套是1997年我到无锡参加江苏省企业报协会年会时,无锡一位朋友送的紫砂壶。而今,看到“百年景舟与宜兴紫砂”征文启事后,非常想参与,但是对紫砂深度研究不够,往往只是欣赏和朋友故事而已,很想要看到其他征文后再试试投稿,参与一下《陶都通讯》的活动。
中国宜兴陶艺家亮相法国“自然与茶·紫砂陶艺术”展
2月27日,由法国塔恩-加龙省主办的“自然与茶· 紫砂陶艺术展”在法国Belleperche的餐饮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由省议会主席Jean-Michel Baylet先生主持,法国国土资源部部长Sylvia Pinel女士出席开幕仪式并致辞。来自中国宜兴的陶艺家施云乔、钟英夫妇向该馆捐赠了紫砂艺术作品。开幕仪式结束后,塔恩-加龙省政府各部门政要、银行家(赞助商)、陶艺家及有关人员参观展览,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展品主要是法国陶瓷文化学者Patrice Valfre(中文名:万福莱)先生收藏的中国明清两代出口到欧洲的宜兴紫砂茶壶,及相关茶具,并自此在博物馆永久展出。此展旨在让欧洲公众从茶文化这个视角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科学与艺术、改革与发展,全面反映了宜兴紫砂陶的历史轨迹,及茶具和茶道相互融合所产生的独特文化气象,展现了自明代至当前中国紫砂陶艺术创作的风范。(云讯)
荡口写意
尧 基
荡口是无锡的一个古镇,因坐落在鹅湖与南菁荡之口而得名,近期在网上炒得很红火,据说是不错的旅游景点。应在无锡工作的外甥女邀请,在春节后一个无风晴朗的假日,我走进了荡口,感受古镇带给游人的那份历史记忆和人文风韵。“乌蓬缓慢橹声柔,跨水桥衔路两头。高柳垂绦一串叶,矮檐坠下几灯球”。一派古风新景,使人陶醉。
镇上的一泓湖水让民居环抱,一条北仓河贯穿小镇的核心区域。成片的古建筑群构成两岸沿河老街。清一色有灰瓦白墙展现着江南的明清建筑风格,街道非常整洁和干净,尽管游人很多,地上却看不到一星点的纸屑、果皮。石板铺成的街路有宽有窄,曲折蜿蜒,伸至小弄、深巷。河水澄明,倒影着街景,水面上没有浮萍,也没有垃圾,游船载着游客穿梭,似乎重现了“浣女捶衣河滩头,客船行于屋檐下”的情景。
沿河的街道由好几座石桥相连接,满眼都是商铺,流淌的都是童年渴望的味道。美味佳肴、名人故居、特色商店再加木板门、花格窗、红灯笼、小幌旗……展示了古镇的市井风情。客栈、餐馆、茶楼,还有华氏走油肉、尹氏汤包,薛家酱园、金氏烧饼、泰园小拢包、砂锅豆腐花等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光顾。我特地去了一家专营店,叫做“义水轩——宜兴紫砂展区”,这是三开间的平屋店铺,销售的品种不少,有紫砂壶、紫砂杯、紫砂锅和紫砂陈设小品,大多是大路货商品。店主是宜兴人,租了店面在那里经营,生意尚可。古镇的传统小吃丰富多彩,浸润着无锡的老滋味,然而,也有现代化的咖啡馆、可可屋、奶茶店,在时尚与传统的交融中,开启了新的商业格局。
荡口古镇从镇口的牌楼开始,就让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据说,华氏是荡口的第一大族,名人辈出。“华氏义庄”名誉天下,以“让、孝、义”三德为核心,泽惠百代。华氏传人之一的华蘅芳是位著名的数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的故居建于清乾隆七年,现有房屋5进,照壁、码头、门厅、轿厅、正厅和惇惠堂,行素轩、荔雨轩,分别陈列了华蘅芳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古镇上还有现代历史学家、国家大师钱穆在1903年至1906年在荡口居住过旧屋;著名音乐家、中国音协“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莘的故居;当代美术家、漫画家华君武的故居;清末琵琶奏家、《十面埋伏》编写者华秋萍的故居等。这些厚重的人文历史积淀,增添了古镇的分量。“一乡龙榜卅七士,寸草春晖天下心。荡口雁归香稻熟,古楼漫听颂华琴。”
家家枕水而居,户户开门见河的荡口古镇,也许有很多说不完的故事,但最让人感叹的是修复古镇的大手笔,能如此地完美开发和整修古镇的旧时容貌和丰沛内涵,使之充盈着浓郁的水乡特色和文化气息。我徜徉在荡口,当无锡的老酒,在融融的阳光下飘逸出醇厚的酒香,和着馨香的咖啡,甜蜜的奶茶一起在街道上交汇,这将是怎样的情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