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4第十一期


2014-11-28  

曹婉芬师生作品展在东莞举办

史俊棠会长围绕文化紫砂作专题演讲

由莞城美术馆、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主办,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协办、为期30天的“紫韵清流——曹婉芬师生作品展”,11月20日在广东东莞莞城美术馆开幕。217件(套)彰显中国陶艺大师曹婉芬紫砂一脉、传承有序的精品佳作亮丽登场,受到当地紫砂收藏与爱好者群体的热捧和好评。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道平、东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叶泽驹、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会长蔡金华、东莞市莞城街道委员会书记刘林宏等到场祝贺。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晓红、宜兴市妇联主席孙春燕、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国大师鲍志强等参加了活动。

曹婉芬是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首批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学艺者之一,她师承紫砂花器宗师朱可心,并受到著名老艺人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等前辈大师的指导,紫砂光素器、花器、筋纹器三大主流品种均有极高的造诣。从艺60年,创作新品和规仿历史经典名作200余个品种,既植根于传统文化底蕴,又融入时代创新理念,形成了大度秀美的壶艺风格。

“承前启后,师生联袂”成为展览现场的亮点和看点,分师从、创新、传承三个部分展示。“一壶清风”缅怀和精选了前辈大师、泰斗、宗师级人物朱可心的“云龙”茶具、王寅春的“半菊”茶具、“四方回纹瓶”、顾景舟的“菱花线圆壶”、蒋蓉的“枇杷笔架”等代表作,显示老一辈紫砂艺人独具匠心、独标高格的制作技艺。“紫气东来”为此展主题,展示曹婉芬大师历年来创作的“怒放”“竹海提梁”“含容壶”“四季流芳十二件组壶”等56件(套)代表作品,其设计理念、文化内涵、美学情韵,都以严谨精湛的制作技艺加以诠释,展示了别具一格的紫韵芬芳。“姹紫嫣红”以曹婉芬子女、江苏省工艺、陶艺大师范建军、国家级高工范建华、费寅媛、陆君的代表作以及10多名弟子、学生的一批作品参展,现场还安排了紫砂陶刻和制壶操作表演,展现了曹婉芬师徒作品四代同堂的传承活力。

22日下午,应东莞“文化周末大讲坛“之邀,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杭州华夏紫砂博物馆馆长李长平在莞城市民广场西正厅为东莞壶迷朋友作”紫砂究竟怎么玩“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教授、博导谢有顺主持。(崔听槐)

 

“紫玉金砂元首对杯”亮相“习奥会”

北京APEC会议期间,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1月11日晚,在中南海瀛台会见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吸引了全球关注的目光。他们先是在涵元殿小范围会谈,晚宴后,再在迎薰亭茶叙,品茗的茶具叫“紫玉金砂元首对杯”(见图)。这对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紫砂艺术研究所和江苏紫玉金砂茶艺有限公司共同设计,并经“人民大会堂”授权制作。

江苏紫玉金砂茶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晟铭介绍,“元首对杯”一套4件,由2杯2碟组成,用紫砂原矿泥制作,呈紫褐色,内施乳白釉,外表陶刻“兰草”一株和“大会堂”黄色篆体印章书法。“习奥会”茶叙采用具有浓郁中国文化元素的紫砂杯,不仅是紫砂界的骄傲,也为陶都宜兴增添了光彩。(蒋尧基)

 

                         高淳陶瓷独家定制APEC峰会国宴用瓷                        

11月10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水立方为出席2014年APEC峰会的二十一个国家元首、夫人及嘉宾举行的盛大国宴上,由江苏高淳陶瓷独家定制的国宴用瓷流光溢彩,精美绝伦,令人惊叹。

北京APEC组委会经过多方论证和考察,决定由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定制2014年北京APEC峰会宴会用瓷。得到APEC国宴用瓷的设计任务后,高淳陶瓷成立了两个组:一是以北京华江文化发展公司为主的商务协调组,加强与APEC组委会的沟通与反馈;二是以中央美院黄春茂老师为总顾问的高淳陶瓷设计团队,历时7个月,前前后后修改方案数十次,创新运用高温色釉、黄地开光以及古老的珐琅彩工艺,以及精雕开模等现代陶瓷技术,精心组织国宴用瓷的生产,从9月初到10月底,历时60天,每件产品六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精工细作,按时完成了5万多件产品的任务,在传承中国千年瓷器工艺的基础上,创新演泽美轮美奂的APEC国宴用瓷。(陶讯)

 

清华美院紫砂艺术研究所落户宜兴

11月22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紫砂艺术研究所挂牌仪式,在宜兴紫砂工艺厂隆重举行。清华美院副院长张敢、杨永善教授、王辉教授等专程来到宜兴,与国大师汪寅仙、李昌鸿、鲍志强、顾绍培、何道洪等一大批紫砂艺术家一道共贺紫砂艺术研究所落户宜兴。丁蜀镇委副书记周泉荣、宜兴市陶协副会长鲍建生、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俊华等致辞祝贺。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江苏紫玉金砂茶艺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潘亚萍等为紫砂艺术研究所揭牌。

清华美院的前身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早在20世纪七十年代就到丁蜀镇开门办学,与紫砂结缘。这次紫砂艺术研究所的成立挂牌是秉成与宜兴紫砂行业成功合作的传统,采取学院与紫砂行业紧密合作的创新模式,构建与紫砂文化交流的学术平台,引进、培养人才,拓展和丰富紫砂艺术,倡导正统的紫砂文化,促进宜兴紫砂行业可持续发展。紫砂艺术研究所首期开班免费招收20多名本科学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贫困家庭的子女和残疾人员。这种爱心善举使初冬的陶乡充满融融的暖意。

挂牌仪式以后,清华美院的老师和紫砂大师一起参加在宜兴紫砂工艺厂7楼会议室举行的“传统与可能——面向未来的紫砂艺术”学术研讨会。杨永善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宜兴是建国以来中国陶瓷产区在传统和创新做得最好的,既是物质文明的创造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汪寅仙大师深情回忆宜兴紫砂与清华美院及其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之间渊源关系,感谢清华美院对紫砂人才的培养。(尧基)

 

《紫砂泰斗》电影片将摄制

11月5日,从《紫砂泰斗》电影剧本审评座谈会上获悉,为纪念一代宗师、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诞辰100周年,宜兴市纪念顾景舟诞辰100周年组委会将组织系列活动,拍摄电影故事片《紫砂泰斗》是其中的一项重点内容。

《紫砂泰斗》电影剧本由宜兴市文化馆专业编剧王建平、丁国锋执笔。故事的时间段截取顾景舟在民国时期的从艺经历,记述他从一位普通紫砂艺人成长为大师的精彩故事,着重挖掘顾景舟的传承事迹、文化内蕴、道德风范和艺术成就。以此弘扬“景舟精神”,讴歌宜兴紫砂岁月里围绕景舟所书写的鲜活与动人的篇章。

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市档案局局长丁汉洲、副局长宗伟方、国大师徐秀棠、顾景舟儿媳吴菊芬、弟子潘持平、葛陶中等参与了审评座谈,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紫砂泰斗》将由江苏星瑞影业公司摄制,与江苏省档案馆合作纳入“江苏省民国文化名人系列”,定于2015年3月18日开机,10月20日在顾景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时首映。(陶讯)

 

第四届国际现代壶艺展在宜颁奖

11月17日,2014年第四届国际现代壶艺(双年展)颁奖典礼在丁蜀镇陶都陶瓷城“国际现代壶艺馆”举办,来自30多个国家的陶艺家以及宜兴紫砂艺术家共100多人出席,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市文广新局领导吴春祥、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等到场祝贺。

“国际现代壶艺双年展”首先是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葛军博士于2008年创办,至今是第四届。国外陶艺家的作品先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后来宜兴颁奖。上百件获奖作品汇集在葛军创建的“国际现代壶艺馆”。展品用不同的艺术语言,不同的表现形式,让人们欣赏到饮茶喝水以外的别样精彩的“壶形”。乌克兰、意大利、墨西哥、西班牙、美国、日本、印度、捷克、巴西、荷兰、澳大利亚、哥伦比亚等国家的陶艺术与我们宜兴的紫砂陶艺家有缘相聚一堂,共同分享不同国家和地区陶瓷艺术之“壶”的异域情调。(陶讯)

 

鲍志强师徒紫砂作品展在杭州举办

于10月31日闭幕的为期8天的“紫玉飘香——鲍志强师徒紫砂艺术作品展”在风景秀美的钱塘江畔杭城举办。

本次活动由浙江信雅达·三清上艺术中心、恒庐紫砂艺术馆、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宜兴紫砂工艺厂等联合举办。紫砂国大师鲍志强、曹亚麟、曹婉芬和省大师范建军,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程同德,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以及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田宇原,浙江省文交所总经理刘波,《美术报》总经理刘一丁,世界工业设计大师、奔驰公司总监莱斯特,山东美术馆长陈少华,恒庐美术馆馆长席挺军,信雅达集团董事长郭华强及广大紫砂爱好者200多人参加10月24日举行的开幕式。田宁原、程同德、鲍志强、郭华强分别致辞祝贺。

本次展览,荟萃了鲍志强大师及二十位徒弟的105件紫砂精品,百壶百态,匠心独具。特别是鲍志强大师的作品,那种独特的书卷气息和秀雅的艺术风格,让人耳目一新,赞不绝口。

本次活动丰富多彩,主办方还先后举行了“紫砂之美——学术研讨会”和“品味紫玉·云墨飘香艺术沙龙”等系列活动。紫砂大师们与中国美院刘正教授、尉晓榕教授、毛建波教授、朱叶青教授、浙大的胡晓军教授等专家学者就“紫砂与文化、文人及审美鉴赏”等课题,分别研讨发言,交流互动。活动期间,鲍志强大师及徒弟们还进行了画壶、制壶、刻壶等表演,与艺术界、企业界、媒体界的代表,共同品鉴紫砂之美。(石松)

 

顾氏一脉紫砂艺术品在香港成功上市

11月5日上午11:08时顾氏一脉紫砂艺术品“东方瑰宝”的锣声在中国(香港)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敲响,中国紫砂第一股诞生了。该文化艺术品权益份额资产包总量4000万份,其中2560万份即日起上市交易。

当天,中国(香港)文交所董事局主席丁晓飞,中国(香港)文交所总裁傅炳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高级工艺美术师汤杰,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程同德,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苏州市群力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群力,苏州长润文化产权交易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帆及金融界、企业界、媒体界的代表100多人到场祝贺,顾绍培、丁晓飞为“东方瑰宝”敲锣上市。

数百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紫砂技艺,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涌现了一个个大师良工,留下了一件件精品力作。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为代表的顾氏一脉,就是紫砂艺术创作群体的佼佼者之一,他创作的紫砂“百寿瓶”,在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他创作的特大“高风亮节壶”,堪称紫砂艺术的扛鼎之作,被台湾著名收藏家黄正雄收藏。《人民日报》曾这样评价他“独创的造型、端庄的风貌,稳重飘逸的线条所构成的意韵,总在散发着优雅的文人气息,激发一种引人入胜的美感,成为紫砂陶艺领域里的一代流派。”

这次顾绍培大师及顾婷、汤杰等顾氏一脉的紫砂艺术品,通过发行权益份额资产包的方式上市,这是思想观念上的一次突破,是经营模式上的一次创新,也是将紫砂艺术品与市场接轨、与资本融合的一次探索,它为广大紫砂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更新更大的投资平台。(石松)

 

孔良法紫砂作品在北京展出

11月22日,境由心生——孔良法紫砂作品展在北京首工美术馆开幕,这次活动由文化部中外交流中心、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主办。

全国人大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化部原副部长赵少华,原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吕军,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特别顾问,产业金融项目办公室主任潘峙钢,北京市消防局副局长李进,中国工艺品进出总公司原总裁刘培金,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处长姚志华,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程同德,宜兴紫砂工艺二厂董事长姜击波等参加了开幕式,吕军、刘培金、程同德、姜击波分别致辞祝贺。

这次,以良法十二式为代表的70余件壶、瓶、书画作品,气韵生动,秀雅飘逸,个性鲜明。随性流畅的草书、泼墨写意的山水,笔走游龙的陶刻,在作品中得到了十分完美的的融合,广大紫砂爱好者都注目观赏,赞不绝口。(石松)

 

百态紫砂“斟茶”APEC贵宾客房

向日葵、长城、诗词……每一把小小的紫砂壶上,集合了中国书法、绘画、陶艺、雕塑、篆刻、诗词等多种艺术,这就是2014年APEC会议参会贵宾下榻房间泡茶专用的紫砂壶。

紫砂名家汪成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共有200多件“国礼紫砂”服务APEC各经济体领导人、高官以及工商界代表,每一把壶集聚浓浓的中国文化,壶身图案大多是中国的名山大川,希望各国领导人在用中国特色的茶壶品尝中国茶的时候,领略中国山水风景的美丽,更添一种韵味。

考虑到嘉宾们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汪成琼汲取异国元素,比如一些国家的国徽、国树、国鸟、国花,体现在壶的造型或图案中。

“俄罗斯元首房间里的壶,创意来自俄罗斯国花向日葵和国鸟铁翅。”汪成琼说,壶嘴是铁翅的造型,壶身是呈半圆形的向日葵,构成“蝶恋花”的场景;壶身的图案一面是武夷山、玉女峰以及霸王峰,另一面配以“插画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诗句。

他表示,向日葵代表光明、希望与忠诚,而中国也有古诗云“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希望中俄友谊长存。

说到东道主房间里使用的紫砂壶,汪成琼表示,是一把阴阳太极提梁壶。他称,这把壶的壶嘴是龙头,壶盖上是阴阳太极图,提梁中间有一颗珠子,连接一条龙和一只凤,寓意“游龙戏珠”和“牡丹朝阳”。壶身一面雕刻有长城、太阳图案,象征中华民族欣欣向荣;另一面毛笔书写“长城永固”。

“每一把壶都不同,且用于制作壶的紫砂泥是上世纪90年代收藏至今的。”汪成琼说,当时2000元人民币买了1000千克,而今1万元仅能买到13千克这样的泥,“这种泥制作的紫砂壶泡茶的话,40多天茶都不会走味儿。”

谈到赞助APEC会议,如今是国礼紫砂艺术馆馆长的汪成琼说,在第一次看到紫砂壶的时候是不曾料想到的。

他称,大学毕业后,学油画专业的他只身前往徐悲鸿的故乡宜兴拜师学艺,最初的半年时间里,因为找不到工作,就靠着画油画、壁画为生。

一次偶然,一个紫砂壶,改变了汪成琼此后的人生。1992年的夏天,他到宜兴丁山的一位朋友家玩,无意间看到一个紫砂壶,“那是一个小陶罐,素雅的锻泥,简洁的造型,盈握在手,一股禅意刹时通遍全身。”那一刻起,汪成琼爱上紫砂壶。汪成琼的陶刻现在在宜兴名气渐增,“每日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做壶。”

汪成琼制作的数百件紫砂壶艺术作品,多次被国家有关部门选为纪念品,赠送中外国家领导人和政要。像2005年东盟博览会上,经过中国外交部与商务部的层层遴选,汪成琼创作的31把紫砂壶被选为国礼,其中11把赠送给中国和东盟各经济体领导人,另20把赠送给中国和东盟各国部长。

什么样的紫砂壶能成为“国礼”?汪成琼答道:泥料要好、造型有趣、工艺精湛、装饰美观。

汪成琼表示,此次赞助APEC 会议的紫砂壶,贵宾们可以带走。如果留下来,或将拍卖,所得善款将用于公益事业,“希望紫砂壶记录一段历史”。(中新)

 

邱玉林、李守才作品入藏首都博物馆

11月14日下午,在北京首都博物馆贵宾厅举行了隆重的收藏仪式。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邱玉林的“紫玉瓶”、李守才的“群欢”以及他们弟子的一批作品共30件被首都博物馆永久收藏。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荣誉会长陈士能,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兼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郝东晨,大师的部分弟子以

及首都新闻媒体记者50余人出席了收藏仪式。(陶讯)

 

“百年景舟与宜兴紫砂”征文启事

为纪念一代宗师、紫砂泰斗顾景舟诞辰100周年,经研究,拟发起“百年景舟与宜兴紫砂”征文活动。

一、主办单位:宜兴市纪念顾景舟诞辰100周年组委会。

二、征文主题:缅怀一代宗师、紫砂泰斗顾景舟一生的奋斗历程、精湛壶艺、精神风范。总结、提炼、弘扬景舟精神,追溯宜兴紫砂发展的曲折历史,挖掘紫砂人文内涵,讴歌老一辈紫砂艺人传承经典,锐意创新的动人事迹,辛勤授艺育人的宽广胸怀和高尚艺德,搜寻宜兴紫砂岁月里的感人故事。

三、征文体裁:非虚构的散文、诗歌、随笔、特写、通讯、回忆录,学术性的壶艺赏析、史料考证,紫砂收藏故事等,均予欢迎。文章要求情节真实,内容健康。

四、字数要求:文章力求短小精悍,最长不超过5000字。

五、征稿范围:欢迎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各界人士,紫砂研究学者、紫砂收藏家、紫砂爱好者,顾景舟生前友好、徒弟、学生、紫砂从业人员积极参与,踊跃来稿。

六、来稿请发宜兴市陶协:邮箱13921311994@163.com或邮寄:江苏省宜兴市丁山北路150号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  收

联系电话:18961573598   传真:0510—87189325。

七、截稿日期:自即日起至2015年6月30日止。

八、评奖出版:由组委会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奖。奖项设置为一、二、三等奖予以奖励。另设特别奖、荣誉奖,收到征文后将陆续在《宜兴日报》副刊、《艺界》《陶都》《宜兴紫砂》等杂志选用发表,征文截稿后一并结集出版并在“百年景舟”纪念活动期间举行首发仪式。获奖文章的作者届时邀请参加“百年景舟宜兴紫砂”论坛。

宜兴市纪念顾景舟诞辰100周年组委会

2014、10、18


紫砂厂、彩陶厂等五单位

成为无锡非遗示范基地

11月18日,首批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揭晓,宜兴陶瓷行业有5个单位榜上有名。

今年9至10月,无锡市文广新局组织开展了第一批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评选工作。经各地申报、专家评议、实地考察、网上公示,共有28个单位入选。宜兴陶瓷行业中方卫明均陶艺术研究所、长乐陶庄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江苏省彩陶工艺厂、宜兴范家壶庄陶瓷艺术有限公司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宜兴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组织开展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长期保护规划编制,大力加强非遗名录和国家级非遗示范基地建设。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宜兴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展示基地10个。(陶萱)

 

鉴史明今启后人

——读《紫砂巨匠王寅春》

崔听槐 

喜见今日蠡河水,春风不减旧时波。

当今,宜兴紫砂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展现了繁荣昌盛的可喜局面,人们忘不了老一辈紫砂艺人在紫砂发展的历史阶段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最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紫砂巨匠王寅春》一书,以翔实的资料和图片,专家、大师和王氏后人的回忆,还原了王寅春的壶艺人生和德艺双馨的高风亮节。

泰斗、宗师、巨匠,是指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杰出成就,受人尊崇,奉为师表的人。宜兴紫砂界享有此尊称的,按生年先后排序,唯有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七位从清末或民国年间走过来的老艺人,又同在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而今均已作古,他们的艺术成就彪炳紫砂史册。

《紫砂巨匠王寅春》是一部弘扬紫砂人文精神的优秀传记性文集。总撰稿及著者为著名作家叶辛及王寅春长子王石耕爱徒、上海工艺美术大师蒋国兴。全书章节主要分“生平传记”“艺术印象”“桃李芬芳”“家学流长”四大部分以及“王寅春年表”“王寅春出生年月考”“王石耕对传记编撰的几点意见”等,20余万字,各种图片380余幅。清华大学美院教授张守智在《序一》中写到:“寅春先生的紫砂人文精神和艺术实践,为推动现代紫砂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艺术财富。”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在《序二》中说:“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推崇,不仅是由于他一生的不凡造诣和艺术品格,更源于一生清廉、胸襟宽广,以及所秉持的高尚艺德风范,这一切都值得当今的紫砂从业人员去敬仰和学习。”这些评价,十分中肯又令人信服。

蜀山之麓的蠡河之水,孕育了一方紫砂热土,造就了一大批紫砂艺术的精英,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翻开《紫砂巨匠王寅春》一书,主人公王寅春的高大身影,伴随着历史的烽烟一路走来。

全书的核心部分《生平传记》,有七万余言,将其从1898年出生至1977年逝世八十年间的人生历程,分“苦难童年”“初涉人世”“崭露头角”“立足社会”“仿壶生涯”“烽火岁月”“艰难度日”“生逢其时”“病魔袭来”“硕果累累”“后继有人”十一个章节,详细地记述和描写了主人公一生的坎坷曲折经历。作者在写作技巧上将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从清末、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间的巨大变化,贯穿于传记之中,钩沉历史,夹叙夹议,鉴往知来,从中展现一代紫砂巨匠对壶艺的执着追求和质朴情怀。读来令人回肠荡气,肃然起敬。

王寅春是紫砂界公认近代制壶第一快捷高手。书中收录了他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代表作品有60余件,其中30余件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如“裙花提梁壶”“亚明四方壶”“梅花周盘壶”“半菊壶”“玉笠壶”“六方抽角壶”“碗灯壶”“筋瓤书扁壶”、仿时大彬式“玉兰壶”等,也有陶业实业家华荫棠先生在抗战前收藏过王寅春一套紫砂精品“满汉全席”餐具,全套共有144件,是仿照清朝宫廷的金属制件、运用紫砂工艺多方推敲、构思、独创而成,由任淦庭仿照原作字画雕刻,这是至今在紫砂工艺上非他人能仿制的作品。因时隔久远,几经毁损散失,图录中仍收录到了极少而又珍贵的几件餐具样本,供今人赏析。显示大师在光货、花货、筋瓤货以及餐具设计制作上独标高格的精湛技艺。

《紫砂巨匠王寅春》一书,体现了材料扎实、由第三者撰文回忆、佐证的严谨风格。有王寅春生前好友、著名陶业实业家华荫棠以及蒋蓉大师在1998年的口述材料。徐秀棠、汪寅仙、周桂珍、顾绍培、何道洪、曹婉芬、张红华、高洪英、蒋淦勤、潘春芬、许成权等当今紫砂界的代表人物,他(她)们饱含深情,撰写了前辈与恩师对紫砂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和对后学的教诲,沐恩戴德,永志不忘。上海市文管委常务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南京物院原院长徐湖平,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院东南亚艺术部主任、美籍华裔谢瑞华以及宜兴紫砂研究学者韩其楼、盛畔松等专家、学者,都撰写了褒扬文章。其子孙后辈现今都活跃在紫砂园地,继承前辈传统,延续王氏紫砂“血脉”。书中都有亲情的回忆。

宜兴紫砂是几百年来紫砂艺人薪火相传、共同书写的光辉历史,而每一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又都为紫砂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紫砂巨匠王寅春》一书的出版,其重要意义在于鉴史而明今,启迪后继人。

 

此 处 江 南

——蜀山印象

赵 炎

几回梦中曾相见

人道此处是江南

我走进蜀山古镇

把老街拍遍

许久以来

一直想往着那里

曲巷拱桥绕清溪

花繁如锦笼绿烟

夏来春归去

梦回千百次

从东坡书院走过

沐浴蠡河两岸

紫砂倩影

淡淡茶韵

永远够我留恋

蜀山南街

此处江南

 

厄瓜多尔对进口陶瓷屋面瓦即将执行新法规

为保障消费者安全和人民的生活环境,并避免在实施中可能会误导用户的行为,2014年7月11日,厄瓜多尔标准协会发布了编号为:G/TBT/N/ECU/277的通报,该通报中的技术法规草案(编号为PRTE INEN NO.249“陶瓷屋面瓦”)规定,对于屋顶使用的陶瓷屋面瓦,无论厄瓜多尔国内生产或进口的,都必须符合该法规的要求。

该法规规定,一是陶瓷屋面瓦产品质量要符合UNE-EN 1304标准中相关指标的要求,二是陶瓷屋面瓦包装必须有用西班牙语描述产品的相关信息,包括制造商名称、地址,品牌或商标,制造日期,原产国,进口商名称和地址等信息。提醒相关企业,要认真了解该法规的技术要求以及包装标签的要求,以便于货物的顺利出口。

(来源:中国轻工网)


欧盟拟讨论更新贸易保护措施

欧盟贸易部长会议定于11月21日在布鲁塞尔举行。欧盟官员19日表示,本次会议将重点讨论更新欧盟贸易保护措施。

欧盟在当天的一份新闻公报中表示,欧盟贸易保护工具主要是通过对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来保护欧盟成员国生产商免受来自外国企业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损害。据欧盟委员会统计,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影响到约0.25%欧盟进口产品,到2012年为止,欧盟共实施了102项反倾销措施和10项反补贴措施。

欧盟表示,自1995年以来欧盟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规则基本未变,欧盟委员会根据新情况在2013年4月提交了一份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建议草案。该草案新增规定包括,增强贸易保护措施实施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决定对原材料市场不公平补贴征收更高的反补贴税等,旨在更好保护欧盟生产商、进口商以及消费者的利益。 

(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偶 上 瀛 台

尧 基 

北京APEC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于11月11晚,在中南海的瀛台会见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电视上出现的景物勾沉起30年前我在偶然的机会下游览瀛台的情景。

1984年的深秋时节,我出差北京,在《人民日报》社工作的宜兴老乡帮我争取到了去中南海的参观券,我欣喜地凭证从边门进入中南海,沿着曲折小径,顺着路边标识观赏到那里的旖旎风光和优美景点,如菊香书屋,怀仁堂、瀛台等。

瀛台三面环水,一面有桥与岸相连,像座海中小岛,故名“瀛台”。上面有不少宫殿式建筑,如涵元殿、翔鸾阁、迎薰亭等,山石花草与亭台楼榭拥水而居,岸上柳条婆娑,海里波光潋滟,面积不大,却非常清幽。恰似涵元殿的对联所描写的“心澹水木秀,兴幽鱼鸟闲。”此联在写景中抒情,告诉我们情是景的精神内核,景是情的物质外壳,心情恬淡的人所见之树木、碧水总是秀色相映的。

我首次听到“瀛台”的名字,是看了《瀛台泣血记》。 这本传记文学书籍由德龄著、秦瘦鸥译。德龄是慈禧晚年身边的第一女侍官,她以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揭示了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和一个真实的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是个苦命的天子,身不由己地登上了帝位,却被剥夺了亲情、爱情和政治抱负。林语堂先生说过:“光绪只在这点缀着美丽建筑群的小岛才有自由。他是在太监们的严密看守下生活的……瀛台发生的一切,都会立即传进光绪的这位婶娘、专横的皇太后的耳朵。”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光绪被幽禁于瀛台长达10年,直至1908年在涵元殿辞世。时过景迁,物是人非。当我身处瀛台,遥想在那里发生的故事,很可能年轻的光绪曾经像困兽一样徘徊于画栋雕栏之间,是政治上的失意和爱情上的悲剧久久地折磨着他。也许当初没有被慈禧的野心而抱进后宫,他的人生可能是另外一种结局。当然,事情是没有也许的。

据说,瀛台始建于明朝,清康熙、乾隆时两次修建,是帝王、后妃避暑、游览之所。康、乾两帝在夏日都住瀛台听政。爱好诗词的乾隆写过一首七律《夏日题瀛台》:“文轩梧竹倍凄清,座拥琳琅爽目生。高处近天无暑气,人间此地是蓬瀛。水涵银海月为镜,苔点瑶阶石作枰。草木敷荣鱼鸟适,由来物物遂生成。”我漫步于瀛台,眺望中南海的景色,深深地感悟到瀛台是一个人文与历史辉映,花木与风情相依的地方。那浓郁的文明韵致、古典的建筑风格,皇家的华贵气派,总是让人陶醉于人物故事与明丽景致的交融之中。

“瀛台文史谈,楼宇观古今”。尽管我是偶上瀛台,却在尘封的记忆深处,叠印着清晰和难忘的往事。

 

陈少亭

陈少亭(1883—1958),民国时期陶刻名家。字颖川。宜兴西乡(今杨巷、徐舍一带)人。他是清末陶刻名家陈伯亭之子,师从书画、陶刻名师卢兰芳,是任淦庭的师兄。其书画铭刻,直追前贤,竹子、兰花画得特别有风致,为民国初期紫砂铭刻一流名家。曾与蔡元培合作,为树桩盆镌刻。盆呈深褐色,参差堆贴三个树疤,两处脱皮露胎,造型生动。盆两壁刻字,一面是蔡元培题诗云:“不使宝山空手回,濒行精选赠盆裁。花神未必增惆怅,迄得君家衣钵来。岳渊主任属,蔡元培。”另一面题记:“黄氏植场,芳荣作品,少亭刻。”除“黄氏植场”四字隶书较大外,其余小字作行书。其布局均匀,用笔潇洒,刀路神韵遒劲,文雅清新,为传世精品。陈少亭常和汪宝根等合作,由汪宝根制壶,陈少亭镌刻,并为上海“铁画轩”陶器行制壶。1935年,雕塑中山先生像、古佛像等参加展览会获殊荣。其工艺精妙,形象逼真,开近代紫砂陶塑之先河。《宜兴紫砂珍赏》著录有陈少亭镌刻之“合桃壶”,刻工苍劲有力,精致挺秀,风格纯朴。


品艺小语(二则)

尧基

砂之趣 

前不久举办的“首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展”上荣获金奖的“砂之趣”——葫芦娃组壶,以其独特的肌理效果和壶体表面的特殊呈色,令人耳目一新。

宜兴宝藏的五色之土,成就了紫砂壶,出乎自然,合乎天道,天人合一,刚柔相济。这是上天对宜兴的恩泽,对紫砂的惠宠。瞿华娣在长期的紫砂壶的创新设计中,探寻紫砂泥内蕴的神秘和奥妙,就是研究同一个矿点,同一种泥料所制的茶壶坯体,在不同的窑温中将会产生何种的变化?无疑是涉及宜兴紫砂的新的课题之一。清·吴骞编著的《阳羡名陶录》明确地指出:“嫩黄泥,出赵庄山,以和一切色土乃粘埴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能风化之石骨,陶之乃变朱砂色。天青泥,出蠡墅,陶之变黯肝色,又其夹支有梨皮泥,陶现冻梨色;淡红泥,陶现松花色;浅黄泥,陶现豆碧色;密口泥,陶现轻赭色;梨皮和白沙,陶现淡墨色。山灵腠络,陶冶变化,尚露种种光怪云。”文章中的“山灵腠络,陶冶变化”,说的就是土与火的结合中,可以产生神奇的效果,砂壶的色泽可以露出种种“光怪”。

瞿华娣、周子钦采用本山绿泥设计制作了二套以葫芦形态的茶具,取名为“葫芦娃”,按照试验成功的特定烧成程序进行烧制,一套以常规的窑炉温度,一套是将窑温提升到1370℃左右,结果出来了,变化呈现了,说明本山绿泥在不同的窑温和不同的气氛中原料内的天然发色元素产生了变化,使这两套“葫芦娃”茶具出现截然不同的色彩。为宜兴紫砂艺术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同时也为紫砂壶的创新设计和材质研究,开启了新的一页。


西泠八家印

同样是荣获金奖的“西泠八家印”,出自王潇笠女士之手。这八枚硕大的紫砂印章,不仅色泽不同,而且形制有别,创意是新颖的独特的,把紫砂制作领域拓展到“印学”,使两种民族传统文化交融,别开生面。

“西泠八家”是清乾嘉年间,以浙江钱塘人丁敬为代表的文人篆刻,夺印坛盟主之席,开创千百年“印学”之奇秘。丁敬和将仁、黄易、奚冈、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为西泠八家。丁敬的篆刻杂秦汉之精华,首先采用细碎切刀法,风格清刚朴茂。将仁、黄易、奚冈以拙朴取胜;豫锺兼学秦汉古铜印法;陈鸿寿师宗秦汉,旁及丁、黄刀法,纵恣英迈,以爽朗豪放闻名;赵之琛章法纯整,刀法精妙;钱松以轻行取势,苍莽浑灏,有浓厚的书法味。其中陈鸿寿就是陈曼生,在宜兴紫砂界彼负盛名,他与杨彭年兄妹合作,世间多有“曼生十八式”之说,其实远不止此数。曼生壶一改清中期陈相或保守奢靡之风,开文化紫砂之洗河,把诗、书、画、印、铭艺术与紫砂茗壶结合,形成一代风气,影响深远。

王潇笠在“西泠八家印”上一一雕塑出浅浮雕状的8位大师的人物像和他们的治印风格。八枚印章组合成立体的人物画卷,让“西泠八家”的故事跨越历史在耳边回响。

 

张小龙茴香豆

邓君曙

在儿时的记忆中,丁山张小龙的茴香豆是很好吃的。酥软清鲜、香味浓厚,吃嘞嘴里,咸而微甘,咀嚼起来韧纠纠,满口生津。

窑场工人常常买回去当“搭酒莱” ,一口酒,几粒茴香豆,五香馥郁,好不愜意。小孩则围着摊子馋得直转。至今上了年纪的老丁山街上人,还晓得张小龙的“大名” ,还怀念他卖的回味无穷的茴香豆。有人还评价道:“他的茴香豆比上海老城隍庙的还要入味好吃呢!”

如果让时光倒流,回到解放初五十年代,在丁山大木桥一带的街头上,经常会看到一个瘦高个中年人,穿一身吊带的蓝布工装衣裤,戴着一顶扁鸭舌头帽,冬天则换一顶旧黑绒线帽,把耳朵掩着。大眼晴、高鼻梁、厚嘴唇,略显上翘,看上去病恹恹的,守着一付摊子,偶尔带无锡口音吆喝着:“五香豆(把 “茴” 念成“五”) ……要伐……五香豆!”声音清脆但不太响。

他的摊子其实是一付用四根木条组成的可收放的木架子,再加上一只长腰圆型的竹篮子,便于流动。把木架子撑开,上面搁上篮子就可以卖茴香豆了,收摊时,只要把木架拼拢,往肩上一扛,手提篮子就可以了。后来竹篮子换成了一个可以开合的扁木箱子,边上系上二根布带,也很方便。茴香豆包成小三角包堆在一起,另有散装的放在一边,用小铲子铲了临时包装,不用秤。另摆有五六个小瓶,有胡椒粉、香料等各种佐料,其中还有一只醋瓶。零买时,把瓶子倒过来洒上些佐料,再包起来给顾客,动作娴熟。

那时,大木桥一带是商贸云集之地,如鼎昌、鼎隆、久成、乾泰和、福裕、查怡兴烟土店、丁氏太和堂国药店、王亮大熏炙店、丁春堂茶楼、东西兴酒店、中央楼混堂等等,张小龙的摊头也就在街角、巷弄口或桥堍下,白天也会到东贤弄口,因为丁山国民小学就在弄内,放学的小学生便是他期待的小顾客。入晚,那时还没有电灯,不打烊的店面则点蜡烛或“洋油灯” ,考究些的店家开夜市用汽油灯。张小龙的摊头则是一盏“洋油灯” ,熏黑的玻璃罩上还卷了圈纸筒……灯火阑栅处,总可看到张小龙瘦长的身影,扑鼻而来的茴香味常常吸引着孩子们,有些没有钱的孩子,张小龙允许他们用旧书、旧报纸来换(估计这些废纸可作茴香豆的包装纸)。记得张小龙还搞“模彩” 游戏,在一块有许多方格的木盒上糊上一层彩纸,化壹百团用小竹签来戳,当然这些小木格子里藏有玄机,有的戳入后可中彩,拿到一、二包茴香豆,有的就中不了彩。这亦是吸引顾客,赢得生意的招法,不光小孩欢喜,就是大人们也会试着去碰运气。

在孩子们的眼里,张小龙是受欢迎的好人,他对孩子们非常和善,就是顽皮的小孩“偷”了他的茴香豆跑了,他也不会计较。

大约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的茴香豆摊子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街头消失了。

 

贺   信

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欣闻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为出席2014年APEC峰会的二十一个国家元首及夫人、嘉宾举行的盛大国宴上,由江苏高淳陶瓷独家定制的国宴用瓷流光溢彩、精美绝伦、好评如潮、令人惊叹。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中国处在陶瓷大国而不是陶瓷强国的尴尬境地,而高淳陶瓷志存高远,在传承中国千年瓷器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制作了美轮美奂的APEC国宴用瓷,率先利用现代科技在整套国宴用瓷中采用改良的珐瑯彩装饰工艺,改良后的珐瑯彩不仅工艺更加稳定、更加健康环保、而且品质更高,展示了中国的经典文化,弘扬了中华文明。

    APEC国宴用瓷设计与制作凝聚了新一代中国陶瓷人的智慧、理念和汗水,表现出中国陶瓷China技术的赶超与品质的飞跃,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陶瓷的崛起,既是高淳陶瓷奋斗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江苏陶瓷振奋人心的一件喜事!省陶协特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祝愿你们不断提升发展层次、不断刷新发展业绩,不断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振兴江苏乃至中国的陶瓷工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2014年11月13日

 

无锡品牌学会在宜举办品牌沙龙

11月10日,由无锡品牌学会主办、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承办的“第七次品牌沙龙——文化与品牌竞争力”在宜兴市陶协会场举办。无锡品牌学会领导、企业代表,我市享有“方圆紫砂”“艺萃彩陶”等知名品牌企业的领导共30余人参加了品牌沙龙活动。

无锡品牌学会副会长、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首先在品牌沙龙上致辞,并对宜兴陶瓷品牌发展概况作了介绍。学会副会长、无锡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军博士作了“产品文化化与品牌建立”的主题发言;学会常务理事、无锡市商务局副局长张建就“当前无锡品牌发展概况暨文化对品牌国际化的意义”作了分析论证;学会常务副会长、桥联集团执行总裁曹一平的题为“以文化发展推动品牌竞争力”作了总结发言,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无锡品牌学会于去年10月份成立,是一个从事品牌理论研究与品牌实践应用的学术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社团组织,它服务于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城市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以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为抓手,先后举办了六次品牌沙龙,对无锡经济社会品牌建设和企业自主品牌创新起到积极作用。(崔听槐)

 

茶语茶言

 邵湘君

喜欢吃茶,也许是来自我的血缘。当年我爷爷就是有名的吃茶人,而且还为此丢了性命。那一年,他照常坐在茶馆,与几个老友在一起边吃茶聊天,猛听得外边有人喊:“日本鬼子来了,快撤!”于是,爷爷迅速将他的茶壶,放进筒篮里,往家的方面撤。可惨无人道的日本兵,还是向奔跑的爷爷连发数枪,就这样,四十多岁的爷爷,那么惨烈地倒在日本鬼子枪口下,倒在离茶馆不远处的血泊中……而那一只筒篮,依然丢落在他的身边,里面的茶壶,却安然无恙;里面的茶水,还是热乎乎的……

奶奶每当讲起那悲惨的一幕,眼眶里的泪水,总是掉个不完……唉,兵荒马乱,还有雅兴吃茶,这就是我那爱茶如命的爷爷。尽管我不认识爷爷,他走时我爸爸也才四岁,但在我的血统里,一样流淌着爱吃茶的血液。

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我们乡村的灶角上,家家户户放着红茶一大罐。茶饭茶饭,茶在前,饭在后。六月酷暑天,更是“茶养命”。来一碗“牛吃水”,不但解渴,而且防暑。一饱茶一身汗,所有的热毒,都从汗毛孔里排出,正如卢仝的《七碗茶歌》所言:“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继续喝,“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醇香又而清凉的宜兴红茶,临风一饮心自如,一直清凉到心底面,那感觉、那滋味,值得一辈子回味与留恋。

自从开始爬格子,我总是一段音乐一杯茶。喝下去的是茶,流出来的是灵感,好象所有的文字,都是从茶水里流淌出来的,一杯清香到唇边,涓涓文字来笔端。

喝阳羡茶,我喜欢用透明玻璃杯沏泡,便于观。从冰箱里取出一小撮绿茶,先用温水化开,然后冲泡,细嫩的茶叶,在水中如花般的缓缓舒展;纯净的矿泉水,一会儿汤色变得碧翠而又清澈;茶烟轻扬落花风,一缕缕清香淡雅的香气,在室内轻轻弥漫;啜一口,舌尖顿生鲜醇,回味甘甜,沁人肺腑,美妙无限。观其形、赏其色、闻其香、品其味,真让人半神半圣亦半仙,“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继续喝,更是通儒通道更通贤,真是“惟有文字五千卷”。

阳羡茶,怪不得一直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也怪不得历来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更怪不得我爷爷当年还为此喋血。大文豪东坡来此买田,是因为“雪芽我为求阳羡”;茶圣陆羽,为此著书立说,是因为“芳香冠世,推为上品”的阳羡茶;还有卢仝那句“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千古名言,都可成为我们独爱阳羡茶的理由。七杯阳羡茶品完,可我爱茶的情思,却绵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