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4第十期


2014-10-30  

“百年景舟与宜兴紫砂”征文启事

为纪念一代宗师、紫砂泰斗顾景舟诞辰100周年,经研究,拟发起“百年景舟与宜兴紫砂”征文活动。

一、主办单位:宜兴市纪念顾景舟诞辰100周年组委会。

二、征文主题:缅怀一代宗师、紫砂泰斗顾景舟一生的奋斗历程、精湛壶艺、精神风范。总结、提炼、弘扬景舟精神,追溯宜兴紫砂发展的曲折历史,挖掘紫砂人文内涵,讴歌老一辈紫砂艺人传承经典,锐意创新的动人事迹,辛勤授艺育人的宽广胸怀和高尚艺德,搜寻宜兴紫砂岁月里的感人故事。

三、征文体裁:非虚构的散文、诗歌、随笔、特写、通讯、回忆录,学术性的壶艺赏析、史料考证,紫砂收藏故事等,均予欢迎。文章要求情节真实,内容健康。

四、字数要求:文章力求短小精悍,最长不超过5000字。

五、征稿范围:欢迎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各界人士,紫砂研究学者、紫砂收藏家、紫砂爱好者,顾景舟生前友好、徒弟、学生、紫砂从业人员积极参与,踊跃来稿。

六、来稿请发宜兴市陶协:邮箱13921311994@163.com或邮寄:江苏省宜兴市丁山北路150号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  收

联系电话:18961573598   传真:0510—87189325。

七、截稿日期:自即日起至2015年6月30日止。

八、评奖出版:由组委会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奖。奖项设置为一、二、三等奖予以奖励。另设特别奖、荣誉奖,收到征文后将陆续在《宜兴日报》副刊、《艺界》《陶都》《宜兴紫砂》等杂志选用发表,征文截稿后一并结集出版并在“百年景舟”纪念活动期间举行首发仪式。获奖文章的作者届时邀请参加“百年景舟宜兴紫砂”论坛。 

宜兴市纪念顾景舟诞辰100周年组委会

2014、10、18


陶艺精华在宜亮丽登场

首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展在宜隆重举办

由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举办的“首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展”,10月15日至24日在宜兴陶瓷博物馆隆重举办。

在15日的开幕式上,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章剑华宣布陶艺大展开幕,宜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梅中华出席活动,并作热情洋溢的讲话。

宜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建成、市文广新局纪委书记吴春祥、丁蜀镇委副书记周泉荣,国大师徐秀棠、吕尧臣、汪寅仙、曹亚麟、吴鸣、李守才、邱玉林、季益顺以及陶艺界人士5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省陶协常务副会长、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主持了开幕式,省陶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鲍建生宣读获奖名单。

首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展汇集了全省陶瓷艺术的精华,共有520余件(套)来自宜兴、高淳、常州和南京等地的展品集中亮相。作品均为近两年来专业陶艺家的新品力作,其中也有南京艺术学院、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现代理念的创新之作。展示的作品分传统艺术、现代陶艺、日用陶瓷、环境艺术、工艺技术材质研究五大类,具体以宜兴紫砂壶类为大宗占展品总数的80%,均陶、青瓷、彩陶类作品以及日用成套茶餐具也有一定比例。为办好这次展览,在此之前,宜兴均陶的180件(套)新品已先行评比举行了大展,这次也遴选了部分获奖的创新代表之作参展。在刚刚结束的全省陶艺设计创新评比参评的480多件作品中,已有290件作品获得各类奖项,其中金奖21件,银奖41件,铜奖79件,成为这次首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展的展品主体,同时安排60余件省大师以上陶艺家的代表作参展,提升了展品的综合水平和文化韵味,彰显当代江苏省陶瓷创新设计的最新成果和艺术魅力。

在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作品中,荣获金奖的有瞿华娣、周子钦的“砂之趣”,以不同的艺术形态和材质研究成果,展示了当代陶艺家的创新理念和追求;范泽锋、汤先武的“记忆对壶”、在校大学生陈珍珍的“晨雾”,反映了中青年陶艺家设计创新的时尚和新潮;顾美群的“三头莲雪茶具”、汪佩蓉的“五头乐融融茶具”、胡朝君的“一壶乾坤组壶”、邓亚亚的“三头鱼水之恋茶具”,将传统紫砂赋予新的时代气息,高淳陶瓷参评的“十八头游弋骨瓷茶餐具”,以精美豪华的风格特色,凸显了当代艺术家高超的技艺水平。

梅中华在讲话中指出,首届江苏省陶瓷艺术作品展的举办,是继承传统陶瓷技艺,推动江苏乃至宜兴产区陶瓷艺术发展的需要。希望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和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能更好地立足产业、突出重点,以设计推动材质的研究和技法的创新和工艺的进步,书写宜兴陶瓷的新篇章。(听槐  尧基)

 

全国非金属技术交流在宜举办

由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矿物加工利用技术专委会、中国粉体技术网主办和承办、江苏旭阳研磨科技有限公司等主协办的“第十五届全国非金属矿加工利用技术交流会”暨“2014中国国际非金属矿加工技术与装备展览会”,10月22日至24日在中国陶都陶瓷国际博览中心召开。宜兴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温秀芳、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来自全国相关校、院、所的专家教授和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

我国非金属矿及其矿物材料在近20年来产业发展迅速,年产业规模已达到数十亿吨,数量上列世界前列,已成为节能环保、生态健康、高技术产业和高速、高压、高温环境应用最广和发展最快的新型功能材料。为促进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会上,由郑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西南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立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品保中心、圣戈班西普磨介(邯郸)有限公司等单位的10位专家教授作会议专题报告与技术成果交流。与会代表参观了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非矿企业送展的最新非金属矿加工技术与装备展览。(陶讯)

 

河南评选“我最喜爱的紫砂艺人”

10月11日,第三届“我最喜爱的紫砂艺人暨作品评选”颁奖盛典,在位于郑州市的“河南省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本次活动与规模空前的“第二十届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联合举办,场面大、人气旺、效果好,每天参观人次达数万人之多,成为“郑交会”的一大亮点。

本次活动由河南电视台、河南博物院、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主办,由中国收藏家协会紫砂艺术收藏委员会、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河南省茶叶协会协办。仪式上,参会的领导、评委、专家一起,随着悠扬的乐曲踏上红地毯进入颁奖现场。河南电视台副总监张斌,宜兴市陶协副会长、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河南博物院副院长丁福利分别上台致辞。宜兴市陶协副会长程同德和曹婉芬、范建军、史小明等紫砂陶艺家到场祝贺。

经专家、学者等组成的评选组,对预选作品进行最终评审,评出各类奖项51个,其中佘建亚、杨芳、吴淑英等10位评为“我最喜爱的紫砂艺人”,“祥龙”、“畅翔”、“中华文化之鼎壶”等10件作品获得金奖,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曹婉芬女士获得本次活动的“传承大奖”。河南博物院对优秀紫砂作品进行了鉴定收藏。

此次活动促进了豫苏两地的文化交流,使宜兴紫砂文化在中原大地展示了风采,彰显了魅力。(石松)

 

《紫砂巨匠王寅春》出版

由清华大学美院教授张守智、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分别作序,著名作家叶辛和王寅春长子王石耕爱徒、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蒋国兴著的《紫砂巨匠王寅春》一书,近日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王寅春(1898—1977),是新中国成立后被列入为推动宜兴紫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七位老艺人”之一。在60余年从艺生涯中,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德艺双馨,勤劳多产,成为极具影响、极受后辈敬仰的紫砂巨匠和艺术大师。他先后带徒50余人,现都已成为国大师、省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其子孙后辈现今都活跃在紫苑艺坛,延续王氏紫砂“血脉”,为弘扬紫砂文化勤奋耕耘。

《紫砂巨匠王寅春》书中收录了王寅春各个阶段的紫砂作品60余件,其中代表作有“裙花提梁壶”“亚明四方壶”“六方菱花壶”“梅花周盘壶”“半菊壶”“玉笠壶”“六方抽角壶”“碗灯壶”等30多件,显示大师在光货、花货、筋囊货制作上的高超技艺。该书还是一部弘扬紫砂人文精神的优秀传记性文集,撰稿人除有著名作家叶辛以及蒋国兴外,著名陶业实业家华荫棠、蒋蓉大师生前口述材料,其学生和弟子徐秀棠、汪寅仙、顾绍培、周桂珍、何道洪、曹婉芬、张红华、高丽君、潘春芳及南京博物院原院长徐湖平等都撰文回忆,对王寅春艺术生平、成就、代表作、带徒授艺等作了翔实的记述,见证了一代紫砂巨匠王寅春为紫砂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崔听槐)

 

陶然形易  优雅意境

——邱玉林彩陶艺术北京展散记

蒋尧基

丹桂飘香的金秋,“陶然形易——邱玉林彩陶艺术展”于 9月26日在首都博物馆展出,我也赴京,感受这彩陶艺术视觉盛宴的精彩和亮丽。这是世俗的陶器与优雅的意境交融,像是一幅长卷,一种隐喻,使你行走在彩陶艺术的故道上领略现代新潮,体味中国式的精致和魅力。

首都博物馆的圆筒形展厅三楼,有400多平方米,180件宜兴现代彩陶及部分紫砂艺术品是邱玉林大师及他的弟子们献给新中国国庆65周年的礼物,也是宜兴彩陶人在长期的传承与创新中向祖国的首都和各界人士提交的令人满意的答卷。

什么是宜兴彩陶?那就是宜兴的彩釉陶器,包括原始的无釉纹饰粗陶器皿。

早在距今2000多年的汉代,丁山的茅庵山、西獾墩窑以及离丁山3公里的南山北麓,分布了汉代至六朝的10多处古窑址,主要出土红陶、灰陶等,器型有罐、壶、瓮、泡茶坛(双唇罐)等,纹饰有粗细不等的弦纹、水波纹,叶脉纹、席纹和鸟纹,釉色一般为偏黄绿色的青釉,釉层处光泽较好。我以为这是宜兴彩陶的先祖。

经唐宋、明清时期的继承和发扬,宜兴彩陶也日益丰富,主要作为家居日用,胎体以紫泥、白泥为常见,釉色以大红、暗红、绿釉、蓝釉和白釉为多,釉层较厚,浑厚古朴。有些彩陶表面有毛笔醮白泥浆绘画的山水,花鸟图案,外罩嫩红釉或金黄釉,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性。到清咸丰十年(1860),丁山丁南村的高耀卿创建了宜兴高大昌陶器工场,开始了宜兴彩陶生产的企业化运作和规模化生产。近年来宜兴彩陶工艺厂搭建了很好发展平台,为宜兴彩陶的传承和振兴开启了崭新的一页,呈现了盛世辉煌的局面。

不少首都新闻单位的记者,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还有慕名前来的陶艺爱好者,都为邱玉林彩陶艺术而倾倒。驻足在一件件彩陶精品前面,欣赏作品的艺术意境及其背后的独白。他们借助摄影机、照相机和手机把绚丽的倩影,摄入镜头,珍藏于永恒的记忆。我见到一位外国朋友,专注地观看邱玉林大师的“风光无限”等展品。我不会外语,无法与他交流,不知他懂不懂中文,但是我敢肯定,是彩陶艺术让他读懂了中国文化,是斑斓的釉彩使他陶醉,悟到了“山如波浪水自闲……无限风光在眼前”的诗情画意。

宜兴彩陶,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折射出一代又一代彩陶人的追梦和圆梦的历程。邱玉林是宜兴彩陶乃至宜兴陶瓷行业中响当当的实力派人物。他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除了完美演绎宜兴彩陶,还用自己的心智和技艺在陶瓷艺术的天地里翱翔。他的造型设计与装饰手法,在传统中赋予新意,用点睛之笔,让作品生动鲜活起来,仿佛披上了“梦”的五彩霓裳,大美无语,精妙至极。

四十年的时光匆匆,四十年的岁月漫漫,邱玉林离开学校,投身于彩陶艺术已近四十个春夏秋冬。他在彩陶的沃土里,播种春天的希望,收获秋日的金黄。他热爱彩陶,从没怀疑自己的坚持和守望,成就了彩陶,也成就了自己。他不断修炼彩陶的形体变化,把握内在规律;他矢志钻研装饰技法,形成多样风格。“扁、尖、异”的造型,“刻、括、填”的装饰,是现代彩陶有别于传统的一抹亮色,放射日月经天般的光芒,使这朵陶都的“金花”分外耀眼,并成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邱玉林的彩陶是文化彩陶,每一件作品都蕴含了文化元素和基因。他将古彩陶文化和“宜兴窑”文化高度契合,蜕化成具有时代气息和艺术精神的陶瓷门类。

我惊叹于他的作品包容人生哲思,如:“陶醉”、“沉默是金”、“悠悠岁月”、“试比天高”、“火红心情”、“人生一盘棋”、“风霜岁月”等等。“时光流韵”瓶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珍爱青春年华,流淌的时光与河水一样,不复返回。用黑白两色构成的线条,行云流水般的舒畅,凸显“流韵”的主题:我心依旧,逐梦彩陶。

我敬佩于他的作品充盈自然歌吟。将自然大美的情愫融入了彩陶的创作之中,于是有了“绿色的呼唤”、“点点山花”、“金色之秋”、“山花烂漫”、“水乡暮色”、“叶落归根”……三角瓶“流霞”,通过彩釉的自然流淌,把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意再现,三角寓意山峰,釉彩直线下挂,仿佛“飞流直下三千尺”,流出了意韵,流出了特色,也流出了彩陶魂魄。

我陶醉于他的作品饱含民俗风情。中华民族的习俗都成为彩陶的设计源泉,什么“时来运转”、“乐在其中”,什么“一帆风顺”、“富贵花开”,什么“吉庆有余”、“福满乾坤”等等,化平俗为高雅,展示内心的追求与渴望、祈盼与祝福。他的“老酒坊”宛如一幅通俗画,用浅浮雕技法勾勒古代农耕文化中的酿酒场景。我觉得艺术家已经沉浸在佳酿里,品尝 艺术的甘甜和芬芳。在酒的味道后面,似乎感慨很多:“好酒香绵长,出自老酒坊。天下若无酒,哪有艺精良。”

邱玉林彩陶艺术在北京展出,是邱玉林60岁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是艺术生涯中的一件喜事,“彩陶深情,一片倾心”是他不变的情怀。正如他在开幕式的答谢辞中所说,要感谢,感谢时代,感谢领导,感谢老师,感谢同行。今后,将继续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宜兴彩陶,永远行走在彩陶之路上。这就是他的承诺。


在仙乐飘飘里沉醉

——听宜兴籍古琴演奏家成公亮先生的《袍修罗兰》

窗外,秋雨绵绵;窗内,烦躁压抑。“秋风秋雨愁煞人”啊!有什么可驱赶内心不安?何不听听纯美佛乐《袍修罗兰》?这是我们宜兴籍的、且名响中外的古琴演奏家成公亮先生潜心研究的杰作。

打开《袍修罗兰》专辑,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地》《水》《火》《风》《空》《见》《识》与《如来藏》八首并排而列的古琴曲。先听什么呢?《火》是肯定使不得的,因为,内心正有一盆火,如果再听《火》,必是火上浇油,快,赶快避开。八首之中,我最想先睹为快的是《见》,是啊,我要从悠悠古韵里见琴、识琴、知琴、懂琴,最后达到人琴合一,宁静如水。

一声悠悠扬扬的古乐,从苍茫的远古,飘飘渺渺向我走来,一颗躁热不停的心,也一点点、一点点地安静下来;一节节婉转流淌的音符,让我沉闷的呼吸,慢慢地、慢慢地轻松起来,烦躁压抑一步步走开。听罢《见》,便听《地》,在一片迷茫与混沌之中,我渐渐看到旭日初升,曙光明媚,大地上的万物,一一苏醒,次第而生,次第而开。听,那是花开的声音,一阵阵清香,也从美丽的田野扑鼻而来,大地母亲笑得是那么的灿烂。

从大自然的《地》《水》《火》《风》中走过、品过,我再回到佛义的《空》《见》《识》《如来藏》中,在这如诉如切的琴语中,我已见到先生《见》性的唯美与唯爱,从这琴语百啭中,先生琴品的至真、至善,已映照出来。“别以为留了长头发、长胡子,穿了身汉服,就是真正的琴师了,当琴师不但要有琴艺,更要有琴品、琴德,品比形远远重要。”从先生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个性中,我进一步领略到了他的高尚琴品。他从六十年代初期就与琴相依、对琴而语、共琴而知,他像古琴这样在人性上是自由的、在心情上是平心正气的、在研学上是严谨的、在生活起居为人处事上又是平实的。先生一直想回到故乡购房定居,过上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在宁静的世界里弹奏出他人生的人琴合一,这一首《归去来辞》就是他心灵倾诉,陶渊明弃官归家的愉快神情,他用载欣载奔般的琴语,欢悦地表达了出来,故乡宜兴是他永远的依恋与归依,老家丁蜀时常飘着他未改的乡音。这恰如百川流大海,汇归如来藏,这是生命的顶峰,也是精神的依归,我们一起期待!

窗内,依旧琴语切切、古韵徘徊;可窗外,已是一片韶光灿烂!在《袍修罗兰》的洗理下,我已人淡如菊、心静如水,心中所有的一切,均已放下,唯有在仙乐飘飘里陶醉、迷醉、沉醉……(邵湘君)

 

国庆长假哪里去?

紫砂公社玩泥巴

今年国庆节的七天长假,坐落在丁蜀镇汤蜀路的紫砂公社,人来客往,热闹非凡。董事长赵炎先生告诉我,他们累计接待了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慕名前来体验紫砂乐趣的1000多位游客,在玩泥巴中享受亲自参与捏制紫砂的乐趣。

打响品牌,秀出紫砂精彩,是紫砂公社的主旨。几年前落户宜兴以来,紫泥公社参与或组织不少有关紫砂的文化活动,如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印象中国·宜兴紫砂大展”、“曼生杯”陶刻大赛、“世外陶园——宜兴紫砂青岛展”、“北京紫砂艺术节”等,成为向外展示宜兴紫砂文化的一张全新名片。

他们供游客体验紫砂艺术的文化体验园是由两宜轩文化集团全资运营,投资千万元,经两年建设,占地2万平方米。这种富有特色的“我弄陶,我开心”的旅游是以宜兴特有的紫砂文化为主题,营造成紫砂文化旅游、紫砂技艺交流、紫砂教育培训、紫砂制作体验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这在宜兴的旅游项目中尚属首家,所有游客不分老少,在工作人员指导下,都可以在那里按自己的想象和创意玩泥、做坯,完成原始的紫砂作品,并刻上自己的姓名。紫砂公社为他们烧制并快递邮寄,让“处女作”铭记一段在宜兴的游玩经历。(尧基)

 

洋渚紫砂吸引常州客

10月17日,在宜兴荆溪诗社、武进南风词社缔盟15周年之际,常州词客一行20余人来到丁蜀镇洋渚村,进行联谊交流活动。洋渚村党总支书记杨听大,副书记顾小兆,市陶协副会长、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作了交流发言。

洋渚村有几百年的制陶历史,如今全村有上千人从事紫砂壶制作,成立了紫砂专业生产合作社,年销售2000多万元,是闻名的紫砂专业村。紫砂文化历来与诗词文化结合,在文化传承中独树一帜。这次武进南风词社周绪春社长和宜兴荆溪诗社吴开荣社长带领词客诗人,还走进“吴风清韵紫砂文化研究所”采风。他们受到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师吴芳娣的热情接待,实地参观紫砂壶制作之后,纷纷写诗填词讴歌宜兴紫砂的盛世辉煌。(尧文)


走进东坡中学

尧文

国庆65周年的假日刚过,年过八旬的我国著名船舶专家、中国会计之父潘序伦的侄孙潘曾锡先生专程回到蜀山。他一直深深地眷恋自己的故乡,念念不忘着自己的母校,又向东坡中学捐赠价值4.8万元的15套电脑和配件。由此,因朋友相约,我走进了东坡中学美丽的校园。

“蜀山钟灵,揽东坡儒雅古风;太湖毓秀,赏老校桃李神韵。”古老的蜀山向世人展现浑厚的文化底蕴,它因苏东坡惊叹“此山似蜀”而更名,筑屋于“买田处”的东坡书院风姿依旧,与此紧邻的东坡中学承载了曾经的荣耀,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在耳际回响。我身处于洁净的校园,真切地感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经过茬茬耕耘获取的花红果硕。自1938年至今的76年中始终将开拓文明的事业看作一种责任,把弘扬东坡精神作为一种信念,把矢志教书育人成为一种担当。他们从实际出发,善于挖掘和运用本地的教育资源,使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融合,放大成执教的智慧,育人的根本。所以,东坡中学喜获市先进单位等众多荣誉称号,是我市初中第一所AA级特色学校,也是全国37所以东坡为校名的理事单位。

东坡中学的亮点与特色是“东坡文化长廊”和《东坡精神代代传》的校本教材,并以此为基点开展诗社建设和老校友联谊,用东坡文化提升学校的凝聚力。许多走出学校半个世纪的东坡学子,是多个领域建树颇丰的专家、教授、学者、大师,却依然铭记自己在蜀山娘娘庙里读书的场景,怀念老校长吕梅笙和老师们。例如第四届毕业生郁永章老先生在2008年写的文章《岁月如歌话坡中》言道:“从1949年离开东坡中学至今57年了,当年的翩翩少年少年变成了‘从心’之年的老人……在回顾已往的岁月时,一段‘终日与菩萨为伍,朝暮有钟鼓相伴’的初中生活,对我是那么的重要,又是那么的美好和甜蜜。”从老校友情重意切的话语里,听到了深藏于心田的真情舒放,这也是东坡中学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

我徜徉在“东坡诗墙”,感受省级校园诗教先进集体的光彩。面对“东坡雕像”,仿佛传来“明月几时有”、“买田阳羡吾将老”、“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歌吟。我思考,何为“东坡精神”?也许,是指苏东坡集民族的真善美于一体的人本主义和本体精神,表现在他才华横溢的千古文章上,体现在独立刚行的生活经历上,演绎在生命、思想、人格、情感的力量张扬上。“东坡精神”就应该是多种文化意蕴的有机整合,呈现多角度、多层面、多功能的人文精神财富。据资料记载,法国《世界报》2000年介绍一千年的12位英雄,包括罗马帝国皇帝等,其中唯一的中国人就是苏东坡。可见苏东坡是一位世界级的伟人。我感觉东坡中学“真诚刚毅,自强不息”的八字校训就是“东坡精神”的体现。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可以创建宜兴东坡研究会,吸收全市喜爱东坡文化的人士一道,进一步搜集、整理苏东坡在宜兴的传闻轶事,研究苏东坡的思想、艺术内涵、交流研究成果。恰如四川省苏轼研究会的尧军先生来宜兴采风写的诗《赠宜兴市东坡中学》所云:“自驾西来寻坡踪,蜀山岷水自相通。书院无恙苏风在,楚颂碑映桃花红。”

古风古韵古校,新景新致新貌。东坡中学这人才的摇蓝,走出了顾景舟这样的紫砂大师、范保文这样的著名教授画家、潘曾锡这样的中国船舶专家、鲍岳成这样的建筑设计总工……当今的时代,十分期待东坡中学与苍翠的蜀山、柔情的蠡河、精妙的紫砂浑成一体,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谱写灿烂的新篇章。

 

首届江苏省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获奖作品名单 

                         传统艺术  金奖14                                

传统艺术  银奖24 

传统艺术  铜奖56

传统艺术  优秀奖51


                           

说明:

    首届宜兴均陶艺术大展获得金、银、铜奖的作者与作品名单已于2014年6月30日《陶都通讯》刊登,这次不再重复。

 

焖山芋

邓君曙

旧时宜兴地产山芋多为红皮山芋,个头小,烧熟后吃起来香甜、软和,但有丝状纤维。引进改良的新品种后,就没有这种“丝丝”了,如黄心山芋、紫心山芋等,个头大,烧熟后甜味增加,但较硬,象大栗样。现在经常会看到推着一辆小车,车上放着方型的铁皮炉子,停在市口卖烤山芋的,多为外地人,烤的就是这一类个头大大的改良品种。

山芋可生、熟两吃,熟的有蒸山芋、汤山芋等,现上不少饭店总会上一小笼粗粮,, 其中就少不了切成块的紫吼吼的蒸山芋。以前还有煨山芋,是放入灶膛里煨的。烘山芋是丁山窑场上人的拿手好戏。我小时候也玩过,拿几个山芋,等开窑时,往出窑的大缸里一丢,不一会便熟了,但刚出窑的大缸不能放,一定要等缸温“退火” 后,否则山芋就成了焦炭了。还有将干山芋丝和上米,烧山芋丝饭或粥,这是在困难时期,粮食紧张的那一回……其实煨、烘、烤、烧、蒸都有相似之处,只是同中有异罢了。

我所见到的“焖山芋” 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末,用的是宜兴本地红山芋。街面上放一只大“炕灶” (“炕” ,宜兴话读“杭”) ,上面是一只有沿边的大铁锅,山芋放入锅内,堆成宝塔尖状,再放入适量的水(这是 “技术” 活),不用锅盖,盖上的是“布被” ,裹得严严实实。烧的是桩头、硬枝柴。后来有了煤饼,炉子也改成了一个大圆筒,多般是用废煤油桶砌成的炉子,也不知要烧(焖)多久,如果有机会碰到曾经经营过这一行,现在还健在的人,我一定会去问一问。

记忆中,焖山芋会在下午开卖,货主常是中老年妇女,摊位也固定不变,吃客常常会等买近锅底的山芋,因近锅底的山芋带有滋胶汁,特别好吃。这焖山芋的场景早就消失了,但在我小时候却是一道市井小吃的风景线。                                  

  2014-10-1


海派艺术紫砂亮相广东清远

由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主办,中国紫砂博物馆、上海四海壶具博物馆、李昌鸿、沈遽华紫砂艺术馆等承办的“阳羡壶·北江水——海派艺术紫砂顾景舟传承作品清远展”,10月25日至29日在广东清远市丁香花园酒店举行。

广东清远背靠珠三角,积淀了古老的北江文化。此次在清远展示的200余件紫砂精品中,有早年与海派书画艺术结缘、紫砂泰斗顾景舟的“仿鼓壶”、“汉君壶”以及顾老入室弟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沈遽华伉俪的“一节竹段”、“高八方”、“碗菊”,李昌鸿师弟吴亚平获全国工艺美术评比“百花奖”的“道转乾坤”壶和“万象更新”壶等,另有在沪上热衷于海派艺术与紫砂交汇与传承的紫砂名家与藏家蒋国兴、许四海的力作与藏品,沈遽华、李昌鸿弟子谈曙君、杨瑶芬等人的佳作。展览还推出了历史珍藏品如清代陈鸣远、惠孟臣、邵大亨、范大生、储铭、王寅春、唐凤芝等人的代表作20余件。(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