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陶瓷半壁江山 艺术陶瓷百花齐放
陶瓷产业应税销售拉出“大阳线”
熊熊的炉火“燃出”今年全市陶瓷产业喜人的销售势头。昨天,记者从市陶瓷行业协会获悉,面对宏观环境趋紧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市陶瓷行业依旧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应税销售收入20.98亿元,同比增长20.23%,其中高技术的陶瓷新材料产业占据半壁江山,而艺术陶瓷文化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五朵金花”愈发璀璨。
近年来,宜兴加大陶瓷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积极扶持、培育重点骨干陶瓷企业。随着科技成果不断“嫁接”到陶瓷产业提速转型中,日本旭硝子工业陶瓷株式会社、西班牙格列柯陶瓷国际集团等世界知名陶瓷企业竞相入驻宜兴,陶瓷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打响了宜兴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特色品牌。作为宜兴陶瓷产业的发祥地,丁蜀镇不断强化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产业特色,致力营造更好的投资创业环境,每年都开展陶瓷骨干企业赴科研院所考察交流活动,帮助企业拓展视野、解疑释惑、加快转型。同时,通过承办大型产学研对接及产业论坛活动,吸引了中科院、清华大学等20多所国内陶瓷耐火领域科研院校的100多名专家教授,与陶瓷企业对接,为陶瓷产业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科研院校智囊团的广泛参与,使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去年以来,新新嘉里(江苏)陶瓷有限公司完善省节能环保幕墙及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积极参与《烧结装饰板》国家标准起草工作,进一步掌握行业话语权,海外订单纷至沓来,产品广泛应用于阿联酋、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的建筑。今年上半年,该企业应税销售5000余万元,同比增长58.77%。江苏富陶科陶瓷有限公司采用纯天然原料和新技术,生产出高强度超低吸水率产品,依靠强度高、颜色持久、抗污能力强等优势,今年成功进军北美市场,企业今年以来的应税销售同比增长达110.48%。
据了解,随着陶瓷产业科技转型步伐的加快,全市陶瓷生产企业迸发出勃勃生机,龙头企业筋骨愈发强劲,“30强”陶瓷企业今年上半年实现应税销售18.6亿元。其中,金帆公司、南方耐材等企业销售额均超2亿元,同比增幅达两位数;丁耐公司、东方陶粒、瑞弘企业等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幅也在50%以上,有力巩固了宜兴技术陶瓷的产业高地地位。
同时,伴随着高铁的开通,宜兴艺术陶瓷的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今年5月上旬,在唐山成功举办紫砂艺术文化研讨活动;5月下旬,在无锡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设计博览会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邱玉林设计制作的组件“十二生肖百字图”荣获一等奖。7月上旬,丁蜀镇西望村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还组织社员走出国门,在韩国首尔举办中韩陶瓷文化交流活动。艺术陶瓷的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宜兴陶瓷“五朵金花”的知名度,也带动了销售,尤其是陶瓷花盆声名远播,销量大幅飙升,上半年仅宜兴紫砂花盆货源调配中心销售额就达5000余万元。 (《宜兴日报》记者 赵辉)
传承陶瓷文化 彰显载体功能
宜陶博物馆、紫砂博物馆举办三大活动
7月31日,宜兴陶瓷博物馆、中国紫砂博物馆举办宜兴陶瓷“口述历史”工程启动仪式、“回家之旅——沙志明先生明清紫砂收藏精品展”、顾景舟紫砂艺术馆筹建座谈三大活动。宜兴市副市长尹志华、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市文广新局领导吴春祥、张燕军、宜兴陶瓷博物馆、中国紫砂博物馆馆长周小东,东南大学教授胡平、南师大教授、陶艺系主任高英姿、南京资深紫砂收藏家沙志明、宜兴紫砂收藏家谈伟光,国大师徐汉棠、汪寅仙、顾绍培、毛国强、李守才、徐达明以及紫砂界人士共80余人出席了活动。
宜兴陶瓷“口述历史”工程启动
为配合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均陶堆花制作技艺、宜兴彩陶装饰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挖掘、保护宜兴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宜陶博物馆、中国紫砂博物馆与南京师范大学等相关单位,联合启动了宜兴陶瓷“口述历史”工程。计划用4到5年时间,根据“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通过抢救性摄像记录龙窑遗迹、烧成技艺、烧成民俗,采访国大师、陶艺名家和各级非遗传承人以及知名专家、学者、藏家,记录下翔实的宜兴紫砂、均陶、青瓷、精陶、彩陶的历史。宜兴市副市长尹志华、南师大教授高英姿为宜兴陶瓷“口述历史”工程启动揭幕。
沙志明先生明清紫砂收藏精品展
现年83岁的沙志明先生是南京资深紫砂收藏家,上世纪50年代就热衷于紫砂壶、瓶、盆、罐、杂项的收藏,拥有紫砂各类藏品千余件,这次在宜陶博物馆举办的“回家之旅——沙志明先生明清紫砂收藏精品展”,共展出了明清至民国时期名家作品54件。如时大彬、陈用卿、华风翔、王南林、陈曼生、杨彭年、惠孟臣等以及俞国良、江案卿、任淦庭、吴云根、唐凤芝等的代表作,让参观者大饱眼福。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张燕军向沙志明、谈伟光颁发了中国紫砂博物馆荣誉馆员证书。
顾景舟紫砂艺术馆筹建座谈
明年是紫砂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诞辰100周年。目前,位于宜陶博物馆内的顾景舟紫砂艺术馆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开始进入内部深化设计阶段。为弘扬“承前启后,传艺育人,自珍自重,淡泊名利”的景舟精神,去年8月,宜兴陶瓷博物馆启动了顾景舟紫砂馆的筹建工作,设计展厅面积为400多平方米,预计明年正式向公众开放。当天座谈会上,播放了艺术馆效果图视频,周小东馆长现场作了详细介绍,徐汉棠、汪寅仙、顾绍培等大师就馆内布置、空间效果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崔听槐)
“陶都风——宜兴陶瓷艺术展”
入编《中国陶瓷艺术年鉴》
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编撰、国内第一本《中国陶瓷艺术年鉴》,近日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年鉴》上卷为文献卷,包括年度专题论文、大事记、学术文选、主要行业资料等近100万字。下卷为图录卷,以艺术家的作品为主。真实地反映2013年我国陶瓷行业发展的轨迹和陶艺创新活动的整体面貌,融学术性、资料性、知识性和前瞻性。
《年鉴》年度专题栏目中,首篇专为宜兴的“陶都风”而作,编列为“陶都风——宜兴陶瓷艺术展五年发展与成就”,以访谈和著述的形式,概述了过去五年以来,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为推动宜兴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弘扬中国陶都紫砂文化所付出的经验和成就。其中,有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国大师徐秀棠、汪寅仙等与媒体记者的专题对话,畅谈对历届“陶都风”活动的亲历与感受、宜兴紫砂文化的价值核心、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与弘扬、未来陶瓷行业及陶艺创新发展的期待与展望。同时,入编了史俊棠撰写的《紫砂不言 其艺大美》、徐秀棠的《论紫砂壶的本体与主流》、汪寅仙的《紫砂花货艺术的魅力》、陈建平的《砂壶之美》等专著和论文。历届“陶都风”展品目录和大师参展作品图片也详细被列入《年鉴》文献卷。
宜兴陶瓷是特色的、传统的、文化的产业。从2009年至2013年,由宜兴市人民政府策划主办、宜兴市陶协精心组织,“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无锡以及宝岛台湾的台北展出,每一届都推出历史传统经典之作,当代国大师和中青年实力派的精品力作200余件(套),参观者盛况空前,好评如潮,近距离感受宜兴紫砂、均陶、青瓷、精陶、彩陶“五朵金花”的亮丽风姿,体味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和紫砂的迷人魅力,彰显了宜兴陶瓷艺术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理念。“陶都风”历经五年的成功经验,已成为展示宜兴陶瓷艺术发展的高端平台,提供中外陶艺家交流互动的信息窗口,它的文化品牌效应,在宜兴的经济、商贸、文化、旅游领域中,起到了积极的推介作用。(崔听槐)
海峡两岸传统文化可持续设计论坛
暨谈伟光古典紫砂珍品收藏展开幕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陶瓷文化,扩大两岸文化交流与研究,搭建两岸紫砂爱好者之间的互动平台,教育部“第五届海峡两岸传统文化可持续设计论坛”暨“谈伟光古典紫砂珍品收藏展”,8月25日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开幕。
宜兴市副市长尹志华、宜兴茶文化促进会会长王敖盘、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纪委书记吴春祥、市台办主任胡国君、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江南大学副院长熊微,宜兴陶瓷博物馆、中国紫砂博物馆馆长周小东、国大师汪寅仙、邱玉林、紫砂收藏家沙志明、谈伟光,台湾9所高校和江南大学等师生代表共60余人出席了活动。
教育部“第五届海峡两岸传统文化可持续设计论坛”,在陶博馆紫砂文化研究院举行,历时三天,进行讲座及紫砂陶制作体验。是两岸高校师生在陶瓷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次互动交流,也是创新设计理念与传统制作技艺在实践过程中的一次集中展示。
会上许夕华局长介绍了这次活动的情况,市台办主任胡国君宣读了国台办《关于同意在江苏宜兴设立两岸交流基地的批复》;史俊棠、吴春祥向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成功大学等9所高校代表赠送两岸传统文化可持续设计论坛暨中华文脉宜兴陶瓷设计作品展《图鉴》。台湾高校代表向陶博馆捐赠了作品,尹志华副市长还向台湾高校2位教授及大陆2位知名学者颁发“宜兴市陶瓷(紫砂)文化研究院”聘书,并在会上作了讲话。
“怀古赏精——谈伟光先生古典紫砂珍品收藏展”共展示了明清、民国时期著名艺人的珍品佳作186件(套),展期至9月25日。
青灰段紫砂泥恢复研发成功
宜兴方井紫砂文化城恢复研发的青灰段紫砂泥获得成功。目前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青灰段紫砂泥始于清乾隆年间,为泥中极品。嘉庆时制壶名家杨彭年曾用该泥制作茗壶而传世,民国初年该泥料一度失传中断。方井紫砂城于2011年9月开始恢复研发青灰段紫砂泥项目,组成研发专家领导小组,经过上百次小型探索性试验,选定宜兴优质原矿底槽青、芝麻段泥和天青泥配制。该泥烧成工艺性能良好,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为1185至1250摄氏度,在氧化气氛下,产品呈色稳定,色泽黝黑泛青或泛青紫灰,胎面有微细黄白色星点隐现,润厚典雅,又有凝脂般手感。经专家领导小组评议,该泥不添加任何工业色素,色泽、颗粒、肌理、质感已达到并超过历史名品水平。(贺盘发)
(崔听槐)
关于加强紫砂名人名作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建议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涉及紫砂作品侵权的案件时有发生。宜兴法院经调研发现,大部分侵权案件系针对紫砂业界名人名作的仿冒、复制行为,比如侵犯葛军“将军壶”著作权纠纷、侵犯汪寅仙“神鸟出林壶”著作权纠纷等。紫砂名家作品已经成为侵权重灾区,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
一、宜兴紫砂名人名作知识产权遭受侵犯的主要形式
1、仿制名人名作的标志性外观,致使与原作品或原作者相混淆。如顾绍培的作品《长乐涌泉壶》就曾遭到别人的抄袭。此种抄袭行为在市场上最为典型。不法分子就是看中原作品的艺术价值,采取直接模仿或间接模仿(如改变作品中一些无碍作品大局且一时难以发觉的细节等)原作品的形式,利用信息缺位给消费者以迷惑,从中谋取暴利。
2、故意使用与紫砂名人相同或近似的名字,引人误认为是该作者作品的行为。许多个体作坊为牟取暴利,私自在自己的作品上署上名家姓名,甚至偷印名人照片、偷刻名人印章、制作假的证明文书,此种行为不仅侵犯了权利人的姓名权,更会对权利人的声誉带来不良影响。比如前几年在紫砂集散市场出现许多代表蒋蓉大师作品风格的《百果壶》、《南瓜》等粗制滥造的紫砂壶,壶底多数刻有“蒋蓉”字样的印章,给蒋大师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3、将紫砂名家的姓名抢注为商标或域名。近几年随着紫砂行情的水涨船高,紫砂名家的姓名中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受人重视,导致“傍名人”现象增多。2011年,有近60位知名紫砂艺人的姓名被人抢注为商标,并被要求“赎买”自己姓名的商标所有权、使用权,甚至影响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上使用其姓名。
4、故意攀附名家或名作的形象、场景、线索等进行谋利。侵权者往往会采用宣传、展览、播放等手段,故意使用名家肖像或紫砂作品,使消费者对其与名家名作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谋取利益,进而侵犯权利人的署名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如宜兴法院受理的张益诉王某侵犯署名权纠纷案即为此类典型案例。
二、宜兴紫砂名人名作屡遭侵权的原因分析
1、紫砂市场对名人名作的巨大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是侵权行为的存在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紫砂壶的拍卖、收藏的价格屡创新高,市场对名人名作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宜兴许多具有高级工艺美术师以上职称的紫砂文化名人创作的紫砂壶精品,因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审美意义,虽然价格一路走高,但市场需求依然旺盛。但囿于紫砂名人人数稀少,且制作能力有限,每人每年的产出至多仅为几十把。显然,通过仿冒、仿制名人名作,侵权人能够获得巨额的利润,同时,生产成本与风险又非常的低,这直接导致侵权行为屡禁不绝。
2、紫砂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为造假行为提供了繁衍空间。首先,作为艺术品的商品,对名人作品做出的真实性有效甄别至关重要,否则消费者将遭受比一般商品更大的损失。但由于市场存在的天然的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整,甄别出艺术品的真伪存在困难,要么真假难辨,要么成本过高难以有效甄别;其次,高端紫砂壶作为一个收藏市场,在原材料存量、年产量、市场存量方面都缺乏信息透明度,导致价格往往“雾里看花”。消费者对名人名作往往缺乏基本的判断,容易掉入造假者的陷阱。
3、紫砂市场对职称的盲目追求助长了侵权行为的泛滥。当下的紫砂市场,作者的技术职称往往成了紫砂艺术品价格的决定因素之一,作者评有专业技术职称或晋升了专业技术职称,其作品价格就与日俱增——可按几何级翻倍。正因为以职称论价,紫砂壶经营者趋之若鹜,有些将普通壶盖上大师的章,刻上名家的款,就身价倍增,以此获得暴利。
4、紫砂业界的传统观念阻碍了维权活动的开展。尽管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紫砂艺人逐渐意识到维护自身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但仍鲜有紫砂艺人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这是因紫砂艺苑的侵权行为,有历史原因,还有长期形成的习惯做法。在宜兴,紫砂界世世代代师徒相承,徒弟都从仿制老师作品开始学习紫砂技艺,学成后仿造现成作品成了习惯做法。抄袭、仿冒、批量复制之风盛行,许多紫砂艺人担心提起专利诉讼将得罪同行,成为多数派的对立面。同时,靠个人的力量维权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让不少艺人感觉难度很大,无奈中只得选择放弃。
三、关于加强紫砂名人名作知识产仅保护的对策建议
1、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充分利用法律体系对紫砂名人名作的规范、协调和保护作用。由于对紫砂名人名作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多重法的实现,包括保护知识产权拥有人的利益、防止商业欺诈、保护消费者、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知识传播和文化繁荣等,因此构建对紫砂名人名作的法律保护体系应充分考虑上述各项功能,形成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保护法、民法通则、刑法等同等重视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仿制、仿冒行为可以适用著作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综合保护,恶意抢注行为可以通过民法通则中的姓名权、著作权中的署名权等方式予以保护,等等。上述情形严重构成犯罪的,均可通过刑法的相关条款予以严惩。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利用法律体系对紫砂名人名作的规范、协调和保护作用。
2、加强紫砂知识产权宣传指导工作,提升全社会对紫砂名人名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方面,针对紫砂生产企业、创作个人、经营商以及广大消费者等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的情况,政府职能部门应针对地方特有的情况,进行普法宣传。形成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机制,选择典型案例通过电视台、报纸等相关媒体进行讲解,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意识,自觉守法,积极监督,杜绝粗制滥造和假冒伪劣的不良土壤;另一方面,针对紫砂名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的情况,通过面对面交流、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其推广、普及知识产权保护方法。鼓励紫砂名人积极创建属于自己的注册商品商标、联合商标、防御商标以及互联网域名;鼓励和提倡紫砂名人将自己的姓名或艺名作为商标注册,防止他人以仿冒印章的形式侵害作者的姓名权;鼓励和提倡工艺师为自己的作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并鼓励紫砂名人在一旦发现侵权的情况下,积极通过行政、司法手段主张自己的权利。
3、建立宜兴紫砂名家名作信息平台,促进知识产权有效利用。目前,宜兴还缺乏专门的名人名作紫砂信息检索服务中心。因此,一是要加强紫砂专业信息设施建设,加快紫砂专业信息平台建设和专业信息服务的网络化进程。通过建立面向社会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建立有关专利、商标专用数据库,为紫砂艺人的艺术创作和市场竞争提供有效、便捷的知识产权服务;二是要建立有名人名作的专业数据库,提供对紫砂名人的职称、荣誉、年产量、市场价格等信息的检索,使消费者享有知情权,使紫砂市场实现“正本清源”;三是要积极发挥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开展紫砂信息咨询和维权服务,帮助紫砂名人开展知识产权申报、登记和维权等活动。
《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 宜法(2014)建字第1号文件》
贸易摩擦频发 中国外贸保增长压力增大
2014年以来,中国外贸不容乐观。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总值12.4万亿元人民币,同期下降0.9%。与此同时,国外日渐强烈的贸易保护令外贸形势雪上加霜。
根据中国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上半年中国共遭受18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53起,涉案金额52.9亿美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0.4%和136%。其中,6月份单月案件17起,环比激增128%,创上半年单月案件数量和环比增幅两项新高。
交银国际中国首席策略师洪灏分析认为,今年以来,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呈现出单起案件金额增大,且发起方趋于集中等特点。其中,美国是对中国发起“双反”调查最多和涉案金额最大的国家,立案数量和涉案金额分别为去年同期的4倍和13.6倍。“美国之所以如此高调、密集地挑起贸易争端,一方面是为了保护美国国内的相关产业,另一方面也是为中美其他贸易对话和谈判增加筹码。”洪灏表示。
从中国企业角度而言,澳新银行经济学家周浩分析认为,鉴于国内的生产成本较美国相对更低,且中国企业千方百计地通过降低成本来抢占国际市场,规模效应越做越大,因此短期内贸易摩擦频发的局面恐怕难以得到缓解。
针对日益严峻的贸易形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判断,中国遭受到的贸易摩擦对外贸全年保增长无疑将带来更大压力,但这种压力目前来看还是局部性的,涉及案例的覆盖范围相对有限。“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贸易摩擦是局部的,但上升势头的确很猛,任其发展下去可能会从局部影响转换为整体影响。这不仅会阻碍我们成为贸易强国,甚至可能使我们的贸易大国地位‘得而复失’。”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作为贸易大国,未来贸易摩擦很可能会成为常态。谈及应对之策,国务院曾在5月份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以此对外贸行业进行相关政策扶持。
白明表示,总体上看,迄今为止出台的各项支持外贸发展政策还是立足于稳定对外贸易增长,其中不乏与应对贸易摩擦有关的内容,如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相关的各项政策就可以用来规避贸易摩擦。此外,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有助于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信息来源:新华网)
国际陶瓷市场疲软 高端陶瓷供不应求
近几年,由于新兴陶瓷生产国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陶瓷制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使世界陶瓷的总产量明显上升,国际陶瓷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已经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国际陶瓷市场疲软,供大于求,但特、优,新、精产品,仍供不应求,尤其是高档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
印度陶瓷生产企业产能扩展进展缓慢,印度经济监测中心甚至预测产能扩张速度将出现急剧下降。在此情况下,印度的大型陶瓷企业正采取轻资产模式,降低资本支出,丰富产品系列,提高市场占有率。而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加强,生产成本的日益攀升,规模小、不善管理的陶瓷企业无法提升业绩,从而走上与大型企业合并的道路。对于小企业,合并改善了原来混乱的管理状况,对于大型企业,以小投入获得大收益,产能得到补充,产品供应稳定,再凭借自身强大的营销网络和品牌号召力,抢占市场。
在印度,像Kajaria、Somany、H&R等大型陶瓷生产企业,均以收购股份合资经营的方式扩大产能,印度经济监测中心预测,此模式有愈演愈盛的趋势。而在中国,陶瓷企业面临的却是反倾销频发的局面。
从去年开始,韩国、阿根廷、秘鲁、巴西等多个地方相继发起对中国陶瓷的反倾销,这使得中国陶瓷企业出口欧盟等市场面临阻碍,出口额急剧下滑,这也迫使国内相关企业纷纷加大对东南亚市场的开拓力度。据悉,由于东盟靠近中国且近年发展较快,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陶瓷企业的前三大出口市场之一。在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拥有丰富的陶瓷原料资源和人力资源,并且成本较为廉价,对中国陶瓷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据了解,从2010年1月1日起,中国和东盟六个老成员——文莱、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之间,超过90%的产品为零关税。东盟四个新成员——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将在2015年实现90%零关税的目标。
除此之外,消费者在生活水平、文化背景、艺术欣赏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对产品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市场上单一品种的生产与销售很难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据预测,未来国际陶瓷市场将发生一系列明显变化,其主要特点表现在质量高、功能全、花色多、造型新颖,也就是所说的,产品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在国际陶瓷市场上,产品朝着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正在朝着另一个方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个性化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个性化产品只有大量市场空间,因此各个国家的陶瓷产品正在由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如,美国式加长卫生洁具,以直线、棱角的突出,显示产品的力感、气势美;法国式卫生洁具线条流畅,充满温情,富于诗意,体现出浪漫的色彩;日本的卫生洁具则以精美绝伦着称于世,反应出日本人的精巧细致的美。
据悉,近代以来,世界陶瓷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欧亚两大洲,其中日用陶瓷产品,亚洲占65%,欧洲占30%,而高档陶瓷生产又主要集中在西欧的英、德、意,法等国家。由于陶瓷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为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将工业生产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正在向劳务费用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陶醉宜兴“书”为媒
——赏读旅游口袋书《陶醉宜兴》
尧基
应感谢《宜兴日报》副刊部主任徐沭明,她赠我刚刚出版的《陶醉宜兴》,使我阅读到精彩宜兴的美文美景。那份亲切,那种怡情,是一种浸润身心的欢愉和陶醉。
“来吧,陶醉在宜兴风情中,这是本创意书,集美图美文于一身,用浅白可爱的方式,向朋友们普及一点‘跟宜兴恋爱’的常识。”写在扉页上的几行字,是《陶醉宜兴》的自白和全书内涵的素描。可以引人入胜地悠游于宜兴的人文历史,山水风光,地域特色和民俗趣闻。在视野的交错里感受心灵的舒适。
《陶醉宜兴》设置了“陶器体温,贴身感受”、“大腕光环,闪耀夺目”、“书画魅惑,墨入肌理”、“传说娇俏,融筋化骨”、“山水私情,一眼倾心”、“生活鲜嫩,闹猛蒸腾”和“舌尖蜜语,欲罢不能”7个章节,用生动活泼,俏皮轻松的文笔,配以大量的图片,形象地介绍了宜兴以及宜兴让人陶醉的原因。不仅使外乡人,而且让土生土长的宜兴人增添了对宜兴的认识和了解,由此而产生的脉脉情愫和深深爱恋。
陶工出身的我,当然对陶瓷情有独钟。《陶醉宜兴》中用很多的散文、随笔、特写去描述“陶器体温,贴身感受”。有着7300多年历史的宜兴陶瓷文化是文化宜兴的根脉,也是唱响“中国陶都”的主旋律。一个“陶”字古往今来曾让多少人“醉”了,醉在厚重文化,醉在精湛技艺,醉在“五朵金花”的绰约风姿里。在书中我见了《五色土的“僧、色”传奇》、《书僮供春的人生逆袭》、《县衙后院有谜一样的工坊》、《一座陶庄给你的寂静欢喜》、《陶艺天地自由翱翔》、《彩陶:我有一件梦的衣裳》、《均陶:我其实也很牛》、《这是青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大美无言精陶》、《缸爿屋、掇罐墙:你给我的那些小幸福》、《宜兴夜壶好张嘴》、《藏龙卧虎真功夫——做大缸大坛的大佬们》等等,从不同的角度书写了陶瓷艺术的斑斓篇章。从中能触摸到窑火与陶工在火与土的交融中完成的艺术创造。神话与传奇在继续发酵,不朽的陶瓷艺术在绿意葱茏中舒展艳美的姿色,永远神清气朗,韵味浓郁,散发着历史的气息,演绎着一曲又一曲属于紫砂、均陶、青瓷、彩陶的风雅颂,十分诗意,十分安静,十分悦耳。正如《那一城,那段情》中所记述的那样,“总有一段情愫萦绕,冲着那里的陶瓷。一直以来,那都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陶醉宜兴》的笔触很广,除了陶瓷,还写到苏东坡、卢象升、周延儒、蒋介石等大腕。也有雨夜深,悲鸿箫声未远;依稀念,松喦山水墨香;细思量,冠中故乡情重……生活需要鲜嫩多汁,喷发世俗的欢快。于是有着阳羡茶的逍遥;老茶馆的岁月;竹乡里的青翠;斗室里的琴声;蛟桥河的锦秀;老街上的古董。什么“一口羊肉,舌尖春来”,什么“猪婆肉,滋味顶顶曼妙”,什么“月亮下的葱油饼”;什么“老佛爷惦记着的这块豆腐干”和“半夜蒸鸭,天亮吃面”,如此等等。《陶醉宜兴》悄悄地告诉你,宜兴有很多特色的美味,不仅好吃,还有意境和文化,挑逗你的味蕾,并与你美丽邂逅。
品读《陶醉宜兴》犹如漫步在烟雨江南,一切的一切都是迷人的,像梦境一般的美妙。让我们拥有一壶阳羡“宜红”的甘醇,品味杯中的诗,杯外的情,荡漾思乡的涟漪。
紫砂古器 艺林精萃
——沙志明先生的明清紫砂收藏
宜兴陶瓷博物馆当下正在举办一场“回家之旅——沙志明先生明清紫砂收藏精品展”,共有54件从明清至民国期间的紫砂壶、罐、瓶、盘、盆、碗、筒等历史作品亮相,除早期几件紫砂器“无款”外,绝大部分是盖有名家名号或斋名堂号的精品。作品在泥质、泥色、造型、装饰上,都有显著的时代印记和特征,似在默默地叙说着时光流逝中的岁月沧桑。这场鉴古知古的展览,受到宜兴紫砂界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评价颇高。
沙志明先生是南京人,今年已83岁高龄。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以一介平民,在各种十分艰辛的条件下,就热衷于紫砂收藏,至今收藏的紫砂器已超过千件,其中相当部分是明清至民国年间的作品。由他本人主编、徐邦达题字、梁白泉、汪寅仙作序的《中国明清紫砂精萃》一书,1997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沙志明先生私人藏品中明清以来的紫砂各式古器182件,彩色图片,附中、英、日三种文字注释。而今,对于一位耄耋老人,沙老动情地说,紫砂的根脉在宜兴,宜兴有建馆30多年的陶艺殿堂宜兴陶瓷博物馆,今年中国紫砂博物馆又挂牌成立,有生之年能将部分紫砂藏品在宜兴长期展出,是个人的一个心愿。为此,今年他多次来宜兴现场考察,与文化主管部门和馆方沟通,最终遴选了《中国明清紫砂精萃》中的54件藏品,开启了在宜兴举办“回家之旅——沙志明先生明清紫砂收藏精品展”之门。
明清以来的紫砂古器是研究制壶工艺发展史的重要资料。这次展示的紫砂壶就有39件、罐类作品6件,如明代“高颈鼓腹壶”、“红泥高圆壶”,都无款,造型简洁、明快、线条优美,手工捏制与竹制工具修压痕迹较为明显,不难看出当时制壶工具非常简单,不失为明代紫砂壶初创期之精品。明代的无款“六方小罐”,造型呈上大下小的六方形,披肩饱满,盖为圆形,罐身用原始的泥片镶接,所用工具为竹刀。罐的肩与盖上有不规则的绞泥纹样作装饰,是仿唐代绞胎技法在紫砂器制作运用上的初次尝试。明代时大彬以制壶最负盛名,这次展陈的一件作品为“盖罐”, 罐呈直口套盖,溜肩球腹,色如猪肝,银砂闪点。盖顶刻一阳文“时”字,盖内阴刻“时大彬制”楷书款。制作淳朴粗犷,毫无造作之感,可作为时大彬技法演进的考证物。另一件明代陈用卿的“圆珠式壶”,古朴敦实,壶嘴弯曲有致,独孔,盖的装饰为典型的明式图案,壶身刻有行草“诗人吟白雪,才子步青云”之句,落款“用卿”。落墨拙而重刀工,具古韵之美。清代宜兴紫砂发展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展出的作品就达31 件之多,其中壶类占到23 件,如方曾三的“高圆式壶”,杨彭年的“直筒式壶”、“柱础壶”、“小茄式壶”,陈曼生刻款的“井栏式壶”、“延年瓦当壶”,冯彩霞的“莲子壶”,邵大亨的“提梁壶”,惠孟臣的“朱泥水平壶”等,在技艺风格、诗书画印的装饰上较明代有更多的演进。尤其清代早期至中期宫廷盛行彩绘紫砂器风尚,紫砂装饰上出现华丽竞艳的釉彩风格。展品中这类作品就有8件,如清代华凤翔的“如意汉方壶”、阳羡山人款的“蓝釉汉方壶”,石浪山房款的“彩提梁壶”,邵元祥的“满彩壶”、“彩釉壶”,朱元熙的“黑地龙纹汉方壶”,王南林的“点彩盖罐”、“满彩盖罐”等,其色彩、图纹、寓意让观者印象深刻。另外还有文人雅士喜欢的锡包壶,锡包壶又称三颗玉,盛于清嘉庆、道光时期,如杨彭年制,朱石梅刻诗文的“井栏式锡包壶”、“四棱锡包壶”,壶嘴、把、盖滴镶玉,身价名贵,艺术欣赏价值颇高。其它民国期间展品有吴云根的“四方传炉壶”、“东坡提梁壶”,冰心道人程寿珍及其子程盘根印款的“鼓形烫酒壶”,江案卿的“大狮球壶”,王熙臣的“石瓢壶”,范锦甫的“佛手壶”,俞国良的“提梁壶”,任淦庭陶刻的“白泥人物盘”等,均为宜兴紫砂艺苑中的重要人物。
观赏古壶古器,使人大开眼界。汪寅仙大师在观赏沙志明明清紫砂收藏展后感慨地说:这些传世作品,为紫砂陶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展出的54件紫砂精品,供大家鉴赏,为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研究宜兴紫砂的发展史,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崔听槐文/摄)
宜兴陶艺人物
范福奎
范福奎(1884-1956),又名范占。宜兴丁蜀西望圩人。精制茗壶,工整质朴。1917年,江苏省政府为改良陶器,在蜀北建立“江苏省立陶业工厂”,范福奎、程寿珍、俞国良等被聘为技师,传授技艺。1932年范福奎作品与朱可心、程寿珍、俞国良、吴云根作品一起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优奖。1955年参加蜀山陶业社,不久病故。范福奎擅长紫砂花塑器制作,常以紫砂泥五色土为点缀泥,亮丽醒目。传世作品有“双色佛手壶”、“双色高佛手桩壶”等。其代表作“梅花提梁壶”现藏南京博物院。
江案卿
江案卿(1886-1953),宜兴丁蜀大浦洋渚人。紫砂名艺人。制工朴素,工艺精简,壶胎以轻、薄、细被同行称道,可惜传器不多,有供春茶具、竹根仿古壶、竹春茶具、狮球壶等。1912年受聘于蜀山士绅潘宝仁创办的阳羡紫砂陶器公司为技师,其“狮球壶”首次参展南洋劝业会,之后又参加1915年美国“太平洋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号称“狮球壶第一人”。此壶壶体高仰饱满,曲张有致,壶颈高而挺括,与壶盖呈葵式,上塑一卧狮捧绣球,制作精细,俗称“喜狮”,壶流、把手较为简洁,盖可任意转向,有大、中、小三种规格。1917年受聘于江苏省立陶器工厂,1926年任利永陶器公司技师。他曾在上海为古董商仿古,仿制陈鸣远的作品,时有“明有陈光明,暗有江案卿”之评说。(《宜兴陶艺人物录》)
梦在青瓷碧云间
——记宜兴“碧云青瓷”创始人张荣法
装茶、润茶、冲泡……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给来客递上一杯用青瓷杯盛泡的茶水,感受茶韵与瓷魂的融合,是张荣法的待客之道。
今年52岁的张荣法是土生土长的丁蜀镇人,是宜兴“碧云青瓷”的创始人。自小,张荣法就与陶瓷结下不解之缘,随母学陶,随师学艺,一抔紫砂土玩得顺溜。深受陶瓷文化熏陶的他,一直都有着一个陶瓷梦,这也促使他进入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艺术设计,接受专业教育。1998年,宜兴青瓷厂宣告破产,宜兴“五朵金花”之一的青瓷跌到谷底,这让醉心陶瓷的张荣法痛心不已,一个新的志想浮上心头,“这门老手艺绝不能丢,我得为振兴宜兴青瓷出份力。”怀着这样的信念,2005年,张荣法放弃了打拼多年的事业,一头扎入青瓷生产的研究。
在陶瓷釉水的研究上,张荣法是行家,可对青瓷的制造,他却是个“门外汉”。头脑活络的他,想到了去浙江龙泉“青瓷之都”取取经。2005年,他只身到浙江龙泉一家瓷厂“打工”,在技术开发部工作一年,对青瓷的了解和技艺都精进不少。2011年,女儿张碧云大学毕业,张荣法以“碧云”命名宜兴碧云青瓷有限公司,寓意:父视青瓷为魂,女须立志传承。父女携手创业,继续续写青瓷文化。目前,他的企业生产青瓷品种百余个,釉色20多种,保持了宜兴青瓷厚釉失透,如冰似玉,明丽静穆的艺术风格。
对青瓷的传承,需要有经验的手艺人帮扶。为此,张荣法请来了青瓷装饰第一人李阳春的儿子李荷生为他指点迷津。在青瓷的装饰上,除了运用窑变斗彩、青瓷釉上、釉下采这三种传统技艺外,张荣法巧妙的将紫砂的篆刻、精陶的手彩、均陶的堆贴等数十种工艺技术兼容并蓄,使古老的青瓷焕发出新的时代风貌。“碧云青瓷”的发展有了老手艺人经验的把关,也需要新鲜力量的加入。“大企业走产学研道路,我这小工厂就实行厂校挂钩。”张荣法与无锡市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以及大连工学院等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宜兴青瓷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张荣法深知唯有创新,才能让宜兴青瓷重获“新生”。就地取材,凸显地方材质风格,他创制了以丁蜀南山“小红泥”为发色原料的青釉,色泽青中泛蓝。他还运用陶瓷镂雕和局部露胎技术,用紫砂的暗哑色泽“撞”青瓷的青翠色泽,显现出别致的宜兴特色。此外,他将粉青、淡青、梅子青等搅合在一起,研发出青瓷“绞釉雪里青”,运用这一技术制作的“雪地青瓶”是他和李荷生的得意之作,曾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
“习主席有个‘中国梦’,我有个‘青瓷梦’。”说起未来,张荣法有着他的青瓷蓝图。他希望所在的建新村,能发挥宜兴青瓷发源地的地缘优势,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氛围,最终能形成青瓷工业产业园。今年,在他的带动下,5户村户也走上青瓷制造的道路,壮大了青瓷生产的队伍。张荣法总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这块“东方蓝宝石”终会重放光彩。(《宜兴日报》王玲 倪晶文/听槐摄)
绝美的武隆天坑
尧文
早就听说,重庆的武隆县有一处名叫天坑的旅游胜地,那里有地质奇观,绝美风景。正如诗言所说:“何年陨石太空沉?惊魂一撞凿天坑。遥望九霄生疑惑,谁能诗意解乾坤。”现今,我走进天坑,见到那“天生三硚”的壮观,周围景物的秀美,无不透溢雄、奇、险、幽的特点,真是大自然造化的奇迹,美丽之极。
景区的公交车把游客送到天坑的入口处,人们鱼贯进入天坑的弯弯小道,沿着层层石阶在浓荫下缓步下行。四周林森木秀,峰青岭翠,虽是夏日炎阳,但山风吹来却有一丝凉意,并未觉得酷热难耐。导游说,天坑属于塌陷型的种类,口部直径有五百二十米,深度达二百七十多米,属喀斯特地貌,里面有天龙硚、青龙硚、黑龙硚组成的“天生三硚”以及瀑布飞流等自然景观。整整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走到谷底,井口一般的天坑石壁是悬崖万丈,壁立千仞,飞泉流水,涧溪潺潺,一派雄奇苍劲的景象。不少游人走到下面就高声赞叹,表达陶醉的心境,惊讶于山、水、瀑、峡、硚共同构成的完美山水画卷。“周遭绝壁入云雄,万古深坑接地宫。峰美景秀皆造化,只缘尽在此山中。”
天坑谷底面积很大,“天生三硚”称为世界奇观。好像山就是硚,硚连着坑,坑生出洞,洞又依附硚,嵯峨险峻,异常壮美。这三座天然的石硚,堪称鬼斧神工,高度都超过二百米。硚的下方,是瀑布飞溅的泉水汇集成的溪涧和水泽。如果说山可以给景区增添凝重,那么,水就让景物赋予灵动,这山、水、石的组合才算得上天生绝配。
天龙硚的景色和内涵最为丰富,除了有天梯和栈道可以登高远眺之外,还有一座“天福官驿”,使人有一种穿越时空,梦回大唐的感觉。据说这驿馆是唐代邮驿制度的产物,在公元619年修建之时,当时的社会已经实现了“驿”、“传”合一的格局,就是说这个官驿不仅担负起“邮局”的功能,同时还承担了“宾馆”的作用和贡品运输的中转。《大唐六典》记载,最盛的时候,唐朝有陆驿和水驿数以千计,驿站之间的紧密相连,形成了多管齐下的邮驿网络。而“天福官驿”位于长安至荆州、夔州等四川和云贵地区的驿道上,至于为何建在天坑里,答案无法找寻。
“天福官驿”呈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回廓相连,古色古香,尽显唐代风格,由于气候的潮湿,灰瓦上长满青苔和瓦草。大门三开间,有“天福官驿”匾额和两只高挂的灯笼,上面分别写有“天福”和“官驿”的楷书。正厅现辟为“黄金甲展示馆”,是因为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此地取景,让古驿站填充了新内容,展示馆里为游客连续播放这部电影。两边侧厢房分别开设了“邮驿传舍”、“天福茶语”等休闲场所,天井里还有一辆驿道上的马车,但从新旧程度看,也许这是一件拍电影留下的道具。
自然景色与古老文化的交融,有了新的看点和亮色,成为武隆天坑吸引游人的精彩之处。有位旅客说:“郁郁葱葱一隅间,天坑万仞住神仙。深闺相识谁家女,看我红娘把线牵。”也许,当一个景区“藏在深闺无人识”的时候,游客是最佳的牵线人。
蠡河的古风陶韵
蒋尧基
丁蜀镇的蠡河穿越千年的岁月,承载着范蠡与西施泛舟的动人故事和疏浚河道繁忙陶运的美丽传说,成为陶乡百姓心中的圆梦之河。
蠡河横贯丁蜀镇区,南接画溪至湖氵父 ;北连东氵九 ,直通武宜运河。全长21.5公里,是当地的水上交通枢纽,也是陶瓷运输的要道,一般情况下可通行一百吨左右的货船。相传,之所以把河的名字取为蠡河,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隐居到黄龙山麓小村里从事陶业,并组织民众开凿河道,便于陶瓷的驳运和销售。从此,这条河称之为蠡河,范蠡住的村子叫作蠡墅,陶工们尊范蠡为陶朱公、造缸先师。在蠡墅建“神堂”,供范蠡像,以示纪念。
悠悠蠡河曾目睹了陶乡的历史沧桑和时代变迁,以不变的情怀让流水滋润着这片满怀激情的故土。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丁蜀中学读书,校园里流行了一首音乐老师钱利生谱写的歌曲《丁蜀是个好地方》:“蠡河弯弯通苏杭,蠡河两岸好风光。青龙山接黄龙山,山上山下电灯亮。烟囱入云霄,马达隆隆响,陶瓷通四海,真是好地方。这是我们可爱的家乡,祖国陶都的心脏,在这美丽的土地上,跃进的歌声飞扬,飞扬。”56年过去了,这首校园歌曲一直铭记在心头,这是蠡河书写的时代风流。
蠡河边上的下滩,是江苏省供销合作社陶瓷批发站的货场堆栈。每天清晨,各陶瓷企业运送缸、坛、盆、罐的驳船就穿行于蠡河上,把出窑的陶器,送至货场,驳运工肩挑、手提将陶缸放置在货场,并堆成一座一座的“缸山”,成为一道独特的地域风景。尤其是“滚缸”的绝活,犹如杂技表演,一个人用双手把千斤大缸滚动起来,从河埠滚到堆场,虽是力气活,却显得轻松自如,不愧为宜兴窑场上的独门手艺,观赏者无不赞叹。现今的下滩已成为货场遗址,还依旧有“缸山”的身影。
蠡河两岸曾经有好几座龙窑如黄家窑、马家窑、水墩窑和蜀山的一些紫砂窑等等。与泥巴结了缘的陶工把窑龙视为养家糊口的“聚宝盆”。龙窑是无私的,从来不辜负人们的冀盼,在土与火的结晶中,让五彩缤纷的日用陶器走向天南海北。龙窑是壮观的,尤其是到“窑火”落山时,几十对鳞眼洞透出团团红火,宛如一条彩练,如幻如梦,给小镇的夜景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蠡河上有几座石拱桥,最有气派的是蜀山大桥,它横跨两岸,品味古今。我曾无数次站在桥上,领略古南街商贸繁忙的瞬间,观看蠡河里南来北往的舟楫。尽管现由改造的水泥桥替代,但是它原来的倩影却铭刻在老人记忆中。蜀山大桥始建在何时,无从查考,是清同治、光绪年间重建。桥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副桥联,出自宜城镇人。清咸丰九年进士周家楣之手。南侧是:“不霁何虹,天遣娲皇来补石;此山似蜀,人思坡老为题桥。”北侧是:“宣、歙溯来源,两岸静幽荆水绿;浙、湖通要道,一弓长抱蜀山青。”这两副桥联切地、切景、切情,涵盖了浓郁的人文特色和自然风貌,体现了蠡河的脉脉情愫和深厚底蕴。
一条河延绵千秋,一段情不离不弃。蠡河与陶人相依相伴,与陶瓷共度时光。蠡河把爱献给了陶都,把情留给了家乡,于是,它从古代走向未来,让温馨和欢乐充盈有梦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