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3第十一期


2013-12-06  

圆梦陶瓷城  华夏竞风流

——中国陶都陶瓷城五周年巡礼

蒋尧基

5年前,被称为陶都明珠丁蜀镇的公园西路崛起了一座陶瓷商贸和文化旅游融为一体的新城,以不凡的姿色和迷人的风采进入人们的视线。明清建筑风格的商业步行街和鳞次栉比的陶瓷商铺,定格在繁华与时尚辉映的时空里。从此,古老的陶都又一次与陶瓷文化艺术美丽相约,绽放出耀眼的光华。她就是中国陶都陶瓷城。

中国陶都陶瓷城开业的5年,也是江苏融达集团总裁石国松先生圆梦的5年。这个梦就是他心中的“陶瓷梦”。用石国松先生自己的话说:“从2006年10月开始,我们就把目标瞄准陶都的陶业重镇丁蜀镇这块尚未开发打磨的风水宝地,依托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创建江苏融达集团第九个交易市场——中国陶都陶瓷城。经过两年来夜以继日的建设,2008年11月迎来了全面开张营运。”

——圆梦陶瓷城

江苏融达集团1997年创立以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功能组合完善和增强中心辐射能力为目的,依靠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人文条件,充分发挥和利用城郊优势先后创办了陶瓷市场、夹板市场、墙地砖市场、新世纪家具城、金属材料交易市场、化工市场、五金机电城、融达汽车城,市场建设累计投入20亿元。在同类市场中名列江苏省第一、华东第二,被评为江苏省样板市场、无锡市特色市场,并向国家级市场靠拢。

中国陶都陶瓷城的建设,不仅体现了融达集团向第九个大市场进军的企业实力和团队精神,也折射出融达集团开拓者石国松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圆梦精神。中国陶都陶瓷城,被列入“十一五”宜兴市、无锡市、江苏省政府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总体规划用地总面积6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一期工程占地4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入7亿元,总营业用房886套、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2.2万平方米,可容纳各类陶瓷经营户上千户,堪称全国最大的综合性陶瓷商贸城。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共分三层,每层7000平方米。第一层为陶瓷产品经销区,目前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湖南醴陵、河北唐山、曲阳、山东淄博、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河南禹州、汝州、江苏宜兴、高淳等著名陶瓷产区已入驻经营。第二层为旅游精品展销区,有驰誉天下的宜兴紫砂展销区和名闻遐迩的宜兴土特产,有名茶美玉、名人书画,还有上千平方米的大师工作室和体验式陶吧。第三层为陶艺珍品展示区,开辟了9个陶瓷艺术馆,即青瓷馆、紫砂馆、雕塑馆、国瓷馆、国际馆、景德镇艺术瓷馆、醴陵釉下五彩瓷馆,国松艺术馆等,其中大师艺术馆集中展示了全国的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师、陶瓷艺术大师600多人的千余件精品佳作, 这些稀世珍宝荟萃一堂,芳容玉韵熠熠生辉。同时还可以举办陶瓷及其他文化艺术展览活动。真可谓:“紫砂千秋,韶光开令序,宜商宜人佳绝处;金砂百代,淑气动芳年,兴业兴邑陶瓷城。”

——文化融商城

如果说中国陶都陶瓷城是陶瓷艺术的殿堂,那么,中国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便是殿堂里璀璨的明珠。徜徉其间可以一睹全国各产区名人大师们用慧眼、巧手制作出的一件件陶艺珍宝,享受一份独特的文化礼赞……

建一个市场易,办好市场却难,既能招商、引商,又要安商、富商。中国陶都陶瓷城海纳百川,集天下名窑名陶名瓷于一体,汇华夏名人名作名品于一堂,是展示古今陶艺精品的殿堂,是与世界交流陶瓷文化的平台,也是陶瓷购物者的天堂,陶文化的旅游胜地,收藏者的艺术乐园。以陶文化为特色的1200个商铺构建起闹猛的销售市场,繁荣兴旺,健康有序,年营销额达20亿元。为了市场业主有一个和谐安定的经营发展环境,他们专门投入100万元,建起了市场全履盖的技防监控中心,全国政法委在此召开了现场会,成为各级政法委的技防工作示范点。为了广泛宣传,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市场的知名度和辐射力,专门建立了中国陶都陶瓷城官方网站(www.zgtdtcc.com),为各商户开设了商务平台和信息平台。中国陶都陶瓷城首先与广州芳村茶城缔结友好商城,还成立了同业商会,组织开展信息交流,行业自律,诚信经营和多种形式的捐赠、献血等慈善活动,营造和谐经营的市场氛围。陶瓷文化是架构陶瓷城的核心与活力之源。在1000多米长的充满古风古韵商业步行街上,3座巨大的碑坊非常醒目,每座牌坊高10米,呈四柱三开,气势雄伟,与恢宏大气的国际博览中心和大型景观广场遥相呼应。中国陶都陶瓷城定位陶瓷文化,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汇集全国各大陶瓷产区名窑、名陶、名瓷、名匠的陶艺作品于一城,实现了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装潢、高效能管理、高水平运作。如今商贾如云,游人如织,每年接待中外游客30万人次,接待参访团200多批次,彰显了中国陶都陶瓷城的独特人文魅力。

——注入新理念

中国陶都陶瓷城在规划建设设计理念上,在充分发挥“产业、区域、旅游”三大优势的基础上,全面整合三大资源:全面整合现有资源,将丁蜀镇区范围内多个简陋、分散零乱的小市场和沿街路分散经营户全面整合进入陶瓷城,既便于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又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提高市场辐射力和知名度;全面整合外地资源,聘请国内13个陶瓷产区的陶瓷协会会长为中国陶都陶瓷城的招商顾问,专派常务副总负责,并精心选拨一批同志分派到13个陶瓷产区招商,安排资金到各产区厂家的设点采购产品,引进各类特色陶瓷产品到陶瓷城陶艺国际博览中心;全面整合人才资源,合理规划出大师级艺术馆区和高级工艺师馆区,营造技能人才集聚区,为打造品牌市场、名牌市场、特色市场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他们构建起三大平台,就是新产品展示平台、陶艺切磋平台和网络信息平台。5年来已经先后举办了全国陶瓷花盆创新评比展、明清紫砂花盆与当代名人名作展、“齐鲁陶风——山东陶艺展”、庆三八女陶艺家创新作品展、迎国庆60名壶展、中国壶迷论坛五周年暨会员藏品展等几十个重大活动,炫示了它的服务功能和文化活力。今年5月5日,“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在陶瓷城陶艺博览中心广场隆重举行。宜兴陶瓷“五朵金花”艺术展、青年陶艺家精品展、曼生杯陶刻大赛获奖作品展等同时举办,石国松藏品集《国陶荟萃》首发,为广大观众提供了陶瓷、陶艺、陶文化交相辉映的“视觉盛宴”。

——华夏竞风流

中国陶都陶瓷城的建设,是千年陶都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大手笔,体现了为广大陶瓷从业者谋福址的精神,也给紫砂爱好者、陶瓷收藏家带来了福音。经过5年的努力,已经将中国陶都陶瓷城打造成陶瓷信息的发布中心、陶瓷产品的销售中心、陶瓷艺术的展示中心、陶瓷文化的传播中心、陶艺大师的交流中心,为陶都宜兴的城市建设、陶瓷业的提升、陶文化旅游的繁荣,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今年元旦投入运行的五星级丁山国际大酒店,总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她为频繁的陶事活动以及旅游业配套服务,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健身运动、会议培训、商务办公于一体。酒店拥有各类客房275间、1000个餐位,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和高档次的享受。这充分表明中国陶都陶瓷城跃上了新的台阶,登上了新的高度。

中国陶都陶瓷城已是宜兴市、无锡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陶都新十景之一。2008年11月正式开业至今,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先后获得江苏省诚信经营示范市场、江苏省“正版正货”示范商业城、全国诚信经营示范市场、无锡市四星级文明市场、宜兴市文明市场等称号。在中国陶都陶瓷城创建5周年之际,又传来喜讯,经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组织专家评审,荣获了“2013年度中国十大陶瓷市场”的殊荣。这彰显出中国陶都陶瓷城越来越完备的服务功能,越来越靓丽的市场风貌,已经跻身于全国陶瓷市场而大放异彩,谱写了“中国陶都,陶醉中国”的精彩篇章。

 

溪山罨画——荣宝斋宜兴紫砂精品展在京举办

11月9日,溪山罨画——荣宝斋首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精品展在北京荣宝斋大厦举办。这是继今年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陶都风·宝岛情”宜兴紫砂艺术台北展之后,“宜兴紫砂”的又一次闪亮呈现。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荣宝斋总经理马五一、副总经理张大卫,宜兴市领导张立军、尹志华以及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等出席开幕式。

宜兴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立军指出,北京荣宝斋是享誉中外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宜兴陶瓷博物馆是荟萃宜兴陶艺精华的核心承载和神圣殿堂,双方因紫砂而结缘、因诚意而联姻。此次展出,北京荣宝斋在展陈设计、氛围烘托上颇用匠心,宜兴陶博馆在送展组织、展品遴选上也精心安排。双方的强强联手、互信合作,对于更好地传播宜兴紫砂名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希望合作双方以此次精品展为契机,不断深化合作关系,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加快在北京打造“宜兴紫砂”的“旗舰品牌”,让更多海内外朋友领略紫砂技艺之精,品味紫砂佳作之美,助力宜兴把“紫砂”这张名片擦得更亮,打得更响,共同促进紫砂技艺大繁荣、大发展。

此次展览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荣宝斋、宜兴市人民政府主办,荣宝斋和宜兴陶瓷博物馆承办,共展出宜兴陶瓷艺术精品163件,其中有宜兴陶瓷博物馆馆藏顾景舟、朱可心、蒋蓉、汪寅仙、吕尧臣、周桂珍等大师的珍品共21件,有成就卓著、风格突出的中青年优秀陶艺家作品142件,代表了当代紫砂艺术的最高水平。

活动现场,我市还组织部分优秀陶艺家进行制壶、陶刻等技艺展示,并围绕紫砂文化开展系列讲座等研讨活动。据悉,本次设展仅是北京荣宝斋和宜兴陶博馆战略合作的第一步,今后北京荣宝斋还将常年设置紫砂作品销售专厅,从具有助理工艺师以上职称的陶艺工作者中征集作品,由荣宝斋作为销售主体,负责与作者签订寄售合同,出售的作品全部配有荣宝斋信誉证书、防伪标志,以此探索宜兴紫砂规范化市场运作模式,为优秀青年陶艺家成长提供良好平台,为展示紫砂技艺、扩大文化交流提供绝佳“窗口”。(报讯) 

 

紫砂古籍的联想

崔听槐

近读浙江周慧惠先生在《藏书报》发表的《峥嵘一阁留天壤——天一阁藏清代稿本待发掘》专稿,全文约5000字,分天一阁的历史背景、著名学者的重要著作、未曾刊刻的江浙名贤著作稿本、代有传承的地方学人遗著、富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史料五个方面作推介,其中有一小节写到:“天一阁所藏还有其他稀有文献。如子部的稿本《七十三壶图不分卷》,是清代宜兴紫砂的留真谱,其中的许多式样的制作方法,现在已经失传。”因作者对天一阁藏清代稿本只作基本形态的简单描述,故对宜兴紫砂稿本仅为短短几句,不能窥其全貌,但有一点可肯定,当是迄今紫砂古籍中尚未被发现的。

宁波天一阁为四明范氏建于明代嘉清末年(天一阁主人范钦,浙江鄞县人,字尧卿,号东明,嘉靖进士,累官兵部右侍郎),至今已有四百四十余载,海内藏书之家,唯此独存。天一阁藏清代稿本共有300种,包括经部37种、史部55种、子部31种、集部177种,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精,有一大部分是世间孤本,具有极大的文物、文献和版本价值。其主体为清代浙江一省名贤、学者、诗人等的著作,是一座藏量丰富的乡邦文献宝库。但因为这批文献一直深藏阁中,学界知之甚少,故对其几乎没有研究。

紫砂古籍是从明清至民国期间记载紫砂历史的重要文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价值。目前,业界已知和公认的重要紫砂古籍有明末崇祯年间周高起著的《阳羡茗壶系》、清乾隆五十年(1785)吴骞编的《阳羡名陶录》、1876年日本奥玄宝著的《茗壶图录》、民国二十一年(1932)周润身、周幽东著的《宜兴陶器概要》、民国三十六年(1937)李景康、张虹合编的《阳羡砂壶图考》这些古籍,为后人撰写紫砂研究文章,出版紫砂专著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实。宜兴紫砂学者韩其楼先生曾将这五部紫砂古籍结集编为《紫砂古籍今译》,于2011年由北京出版社影印出版,为今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古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从紫砂发展的五百余年历史看,紫砂的文化积淀,壶艺的传承有序,必然会引起当时热衷于紫砂研究的学者和文史家的关注。尤其在清代,研究紫砂的文稿或许有些已散佚,有些可能被有识之士收藏或尘封于藏书楼。周文《峥嵘一阁留天壤》,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以待有志之士前来发掘和利用。文中披露的《七十三壶图不分卷》,在目前已知的五部古籍中都未提及,对宜兴研究或从业紫砂的人士而言,未免有沧海遗珠之感,如一旦见到该卷真实面貌,或许能补紫砂历史部分之阙如。

周文还谈到天一阁藏稿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清代经学家、史学家、诗人的稿本。涉及宜兴人的如《湖海楼俪体古文词不分卷》是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的稿本,而且是非常难得的写样稿,然而此稿不知何原因并未曾刊刻,后有乾隆乙卯(1795)浩然堂刻本《湖海楼俪体文集》,有一部分内容与此相符,但文字颇有出入,所以此稿本很有研究价值。笔者认为,藏书是为了保存和刊用,诚如周文所言,天一阁藏清代稿本因为其数量丰富,年代跨度大,稿本形式多样,涉及著者众多等特点,如果能为国内外有志于文学、历史、文化、社会、艺术等方面研究的仁人志士知晓并加以利用,发吾土吾乡之潜德幽光,将是天一阁藏古籍文献之大幸。

 

中陶科技大会暨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

学术年会在潮州市召开

中国陶瓷科技发展大会(第二届)暨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学术年会于10月31日到11月1在南方瓷都潮州召开。会议由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主办,潮州陶瓷研究院等单位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专业盛会。

会议对2013年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表彰了各类先进:景德镇陶瓷学院周健儿教授等15人被评为中国陶瓷科技交流事业有突出贡献专家;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徐建华研究员级高工等20人被评为中国陶瓷科技交流事业先进个人;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被评为中国陶瓷科技交流事业先进单位。在大会上陶瓷分会理事长周健儿教授等作了专题学术报告,使与会代表受益匪浅。

会议期间,各专业委员会开设了专业论坛,代表们分专业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永斌研究员级高工也在工业陶瓷论坛上作了“影响工业陶瓷发展的几个共性因素的探讨”的学术报告,并与相关代表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苏陶)

 

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揭晓

 宜兴34件佳作分获金银铜奖 

第七届“中陶奖”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日前在广东省潮州评比揭晓。全国陶瓷产区有400余件作品参赛,宜兴产区参评的99件紫砂、均陶作品中,有34件(套)荣获大赛“潮州杯”金、银、铜奖,获奖面占34.4%。(名单见2版)

这次大赛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潮州市政府协办,旨在全面提高中国陶瓷产品的设计水平,培养优秀设计人才,不断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提高我国陶瓷产品的档次和整体水平。宜兴市陶协通过广泛发动,中青年陶艺人员参赛热情高涨,精心构思设计,体现作品在造型、装饰上的独创性,使用功能及配套的合理性,表现手法与材质运用的新颖性。经国内设计专家和陶瓷专家组成的评委严格评审,朱丹的“大亨葫芦壶”“早春壶”、杭锋、高琴仙的“江南明月”、 刘荣萍的“自华壶”、刘俊、李倩的均陶堆花”博“等8件作品荣获金奖;潘岷、杨芳、余建霞的“风舞砂香飘茶具”、郑剑峰的“顶天立地壶”、吴娟的均陶堆花“金玉满堂钵”等10件作品获银奖;另有16件作品获铜奖。(崔听槐)

 

我市将举办“悲鸿杯”紫砂艺术大奖赛

徐悲鸿先生(1895-1953)是宜兴人民的骄傲,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北平大学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创作题材广泛,有人物、走兽、花鸟、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的改革和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融为中西的绘画成就。

在徐悲鸿先生诞辰120周年到来之际,由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主办,宜兴市文联、宜兴市陶协协办,中国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宜兴市宝鼎文化艺术社承办的“悲鸿杯”紫砂艺术大奖赛于11月28日至12月20日报名,2014年4月25日至28日送评,拟在2014年5月6日公布获奖名单,10月份颁奖,届时,廖静文女士亲临现场颁发证书。

参赛作品,必须是紫砂技艺人员制作的手工作品。作品创意要求体现悲鸿精神、悲鸿艺术。在缅怀徐悲鸿先生卓越艺术成就的同时,将悲鸿书画融入紫砂创作之中,使紫砂艺术品承载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的深远意义,营造纪念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作品以壶、盘、瓶和雕塑为主。大奖赛联系人:潘红军、张益明,联系电话:87180600

本次大奖赛将评出获奖作品120个,其中特别创意奖10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30个和优秀奖50个。同时在高级职称的参赛者中推出20名为“陶艺传承、桃李天下”的特别荣誉称号。获奖作者均可获得上海造币厂或上海市金源宝公司发行的《徐悲鸿诞辰120周年》纯银砖嵌金奔马纪念章一枚。获奖作品将在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展出。(陶讯)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合作项目将启动

宜兴陶瓷博物馆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与宜兴陶瓷博物馆合作项目将于11月28日上午在陶博馆举行启动仪式。这次强强联合,将进一步为茶与壶的文化互动、双方合作共赢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据悉,这次活动北京方面有茶流通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领导出席,宜兴方面有我市领导、文广新局、陶艺大师、高古采采紫砂艺术有限公司人员等参加。当天,茶流通协会为紫砂赏析教室联盟授牌。全国加盟签约教室15人及紫砂赏析讲解员讲师参训学员30人将参加为期6天的培训。(陶讯)


特种陶瓷市场需求大,实现产业化道阻且长

我国特种陶瓷行业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同时也面临着原料、技术、人才、设备等各方面的发展瓶颈,特种陶瓷该如何发展,成为摆在所有想把特种陶瓷做大的先行者面前的问题。

在所有从事特种陶瓷研究的企业、科研院所中,佛山金刚企业集团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单位之一。金刚集团源自1958年成立的佛山市陶瓷研究所,是特种陶瓷行业的先行者,占据着国内特种陶瓷行业的领先地位。在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凭借坚实的技术根基,金刚企业集团创造了光彩夺目的企业辉煌,开发出金刚牌陶瓷辊棒、辊棒涂料、耐火材料、球石衬砖、泡沫陶瓷、无机陶瓷管膜、精密陶瓷零件以及晶石陶瓷刀具、手表、首饰等日用陶瓷,在国内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并成功抢滩国际市场,产品出口到西班牙、土耳其、印度、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

特种陶瓷市场需求大

“特种陶瓷的市场很大,应用范围比较广,”佛山市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试基地主任王保荣向记者介绍到,特种陶瓷由于具有很好的性能,如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等,其应用范围在进一步扩大。比如,高纯氧化铝陶瓷可以用作各种食物液体灌装精密阀门、各种医药液体灌装精密柱塞、各种化学液体及溶剂灌装精密柱塞、各种高精度陶瓷零件;氧化锆陶瓷可以用作各种电池模具、精密柱塞、精密阀门和导套、各种高精度超薄刃具、各种研细粉末设备配件等;氮化硅陶瓷可用作各种高速线材轧机配件、超高压泵用氮化硅柱塞;碳化硅可用作各种耐酸、耐碱、耐磨衬套和旋塞等。

原料、配方、工艺制约特种陶瓷产业化

与建筑卫生陶瓷不同,特种陶瓷对原料要求非常高。“我们用的是进口原料,而且是根据产品的性能定做的,”王保荣介绍到,国内特种陶瓷用原料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原料烧出来的产品会出现沙眼、硬度不够、密度不高、颜色不一等问题,对产品的最终性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由于特种陶瓷用原料是根据产品的性能要求向供应商定做的,对原料性能要求高,而且量比较少,所以原料的供应经常延误。

“特种陶瓷用原料一般为造粒粉料,所以添加剂的作用尤为重要。添加剂的种类很多,比如粘结剂,就有酒精、甘油、PVC等,不同的粘结剂对产品最后的密度影响很大,产品的密度大耐磨性就好,吸水率也比较低。所以,对于特种陶瓷来说,配方、配料是主要的核心技术之一。”

除了原料、配方,特种陶瓷产品种类多、形状复杂、每个种类生产数量少也影响着特种陶瓷的产业化。“客户给我们提供图纸,我们根据图纸对产品精度、形状、性能、大小的要求选择材料、成型工艺以及烧成工艺。比如小件的产品用热压铸或注射成型,大件的产品用等静压成型,方片而且量比较大的用干压成型。每一种产品对材料和工艺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特种陶瓷的生产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对于精度要求特别高、形状特别复杂的就做不了,量特别大的受设备、人力、技术限制也做不了。”王保荣说到,在烧成工艺上,特种陶瓷也面临着挑战。据他透露,烧结99.99%的氧化铝陶瓷,最高烧成温度达到1800℃以上,而国内的烧成设备目前无法做到。“国内的硬件跟国外相比有差距,但是我们的加工能力是比较先进的,凭借这个实力,我们也专门为客户加工高精度的产品。”王保荣补充说。

特种陶瓷呼唤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是影响我国特种陶瓷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业对口并真正懂行的技术人才太少了,”说起人才,王保荣求贤心切,“国内特种陶瓷生产技术比较薄弱,现在主要采取‘产学研’模式,通过与高校合作,从高校优厚的资源、人才优势中吸取养分。但是,特种陶瓷行业要做大,各个环节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吉林省博物院举办“宜兴紫砂百人百壶展”

由吉林省文化厅、吉林省文物局和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宜兴市档案局、宜兴市文联联合主办,吉林省博物院和宜兴市正一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承办的“宜兴紫砂百人百壶作品收藏展”,2013年11月8日至15日在长春市的吉林省博物院隆重举办;同时《宜兴紫砂百人百壶收藏展作品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宜兴紫砂壶是久负盛名的传统手工艺制品,紫砂技艺已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收藏展得到了两地政府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沈蘧华夫妇、省工艺美术大师储集泉、吴培林、王国祥及广大中高级职称工艺美术师如王福君、赵曦鹏、郑剑锋、吴贞裕等提供紫艺精品展出。展览结束后,参展的140余件紫砂作品,全部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院永久收藏。(陶讯)

 

蜀山邵氏与利永陶器公司

尧文

蜀山邵氏创办的利永陶器公司是宜兴紫砂企业的先驱。今年,93岁的邵仲和先生逝世,他的儿子邵立民向我介绍了邵氏前辈们在紫砂事业上的一些轶事,颇为感人。

邵仲和(1921—2013),号半匋。出生于宜兴蜀山紫砂世家。其曾祖父邵权寅又名邵赦大,是清中晚期紫砂著名艺人。祖父邵惠如清末秀才,紫砂陶艺家,是周文伯(周培源之父)的好友。父亲邵咏棠与祖父邵惠如于1908年在蜀山北厂独资建龙窑一座,起名为“永安窑”,成立宜兴(蜀山)利永陶器公司,注册“汉瓦”商标,专门烧造紫砂陶。同时在上海城隍庙开设上海永利陶器公司,专营紫砂陶销售业务,出口数十个国家,开创紫砂业内产销一体化的先河。期间,该公司的紫砂艺术品于1926年参加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展评获金质奖;1930年参加比利时博览会获银质奖。这二项国际大奖奖状,1956年由邵仲和捐献给当时的蜀山陶业合作社,现珍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陈列馆内。

利永陶器公司曾推荐李宝珍、杨阿时、朱庆生、吴云根4人于1934年(甲寅年春)赴山西省平定县创办平民陶器厂,并进行技术辅导,利用当地原料生产陶器,出品精巧,为山西所罕见,开晋省一利源。他们历时3年,带徒传艺,为发展三晋陶业作出了贡献。

民国十年(1921),利永陶器公司开办“利永陶工传习所”,首批招收艺徒20名,由邵云如、程寿珍、范大生、俞国良、江案卿、范福奎6位紫砂名师教授,开创了企业培训紫砂艺人的先例。

邵仲和1934年跟随父亲邵咏棠到上海利永陶器公司,并在静安寺明光中学(百乐门舞厅旁边)读书3年。尔后,往返于上海、宜兴两地,帮助父亲打理紫砂经营业务。民国二十六年(1937)邵仲和接任利永陶器公司经理,并参与紫砂陶的制作、设计。学艺之初的作品有“竹段壶”、“松竹壶”等。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民国二十八年(1939)上海利永陶器公司撤回蜀山,从此由宜兴利永陶器公司继续经营紫砂陶销售,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1月,加入宜兴紫砂产销营业处。1955年邵仲和参与筹建并加入蜀山陶业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

邵仲和接受祖传,自幼学习和喜爱紫砂工艺,师从花塑器名家叶德喜。由于当时在家庭企业中集聚了好多紫砂名师,在他们的指教和熏陶下,邵仲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还掌握原料配制、造型设计、烧成工艺等技艺流程。在宜兴紫砂工艺厂期间曾10多次参加广交会,参与外贸交易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营销经验。

1953年,邵仲和当选为宜兴县蜀山镇第一届人民代表,1957年参加宜兴县工商联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1959年出席宜兴县工商联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1984年退休以后,仍以“半匋”的别号制作紫砂器,并用闲章“冶匋”。作品有“苍松壶”、“梅桩壶”、“佛手壶”、“松鼠葡萄壶”等,还有不同款式的花盆、壁饰、笔架等紫砂陶杂件。邵仲和的子女中有邵立民和邵惠民夫妻继承父业,从事紫砂壶创作,闲章为“半匋儿媳”。

      

莺歌问陶

蒋尧基

莺歌是台湾的陶瓷重镇。在200多年的历史记忆里,莺歌的居民从农闲制陶到专业窑厂生产,再逐渐形成个性化的工作室,与窑厂搭配进行开模、拉坯、雕塑、注浆、彩绘等工序。许多技艺精良的陶艺工作者在创作中跨越工艺、艺术与设计领域,呈现丰富多彩的多元美学面向和创意,让传统陶瓷有了新的表现,充满新的活力。这是我走访了莺歌陶瓷博物馆之后的感想。

走进陶博馆仿佛走进莺歌陶瓷艺术的长廊,从古至今的陶瓷生产及技艺的演变。那里陈设了烧陶用的窑炉,如包子窑、蛇窑、四角窑和登窑,述说着窑的故事。原始的陶器很多,而且与宜兴的日用粗陶相似,可见其文化根脉是共通的。有常见的缸、盆、瓮、瓶、罐、壶、坛,还有不少神像。“玄思嬝嬝一炷香”,他们将信仰融入了陶瓷。据说闽粤移民到台湾,也把家乡信奉的神明与习俗观念带到台湾。陶质神像有观世音、妈祖、关公、八仙等等,还有与之配套的香炉、香筒、供桌、灯座,形制通常较小,一般在小庙和家庭使用,显示出当地人信仰的普遍程度。

随着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莺歌陶瓷形成不同时期的不同艺术风格,让灵思与巧手共舞,让一切构思、想象、表现趋于完美,绽放璀璨的光华。我在二楼展厅欣赏到许许多多的陶瓷艺术精品。例如“漫冬之水”,它是一件以釉色变化为特征的艺术品。作者郭聪仁运用釉在高温下的熔化、聚散,幻化出天籁之光、苔壁之美和冬去春来,雪溶成水的蓬勃景象以及晨曦初露,落日晚霞的万千气象。用陶瓷艺术展现大自然的无穷变化,引人遐思。

同样是巧用釉色,有的陶艺家把个人内心、视觉上所感受的场景情境,构成烟岚弥漫、气势磅礴的釉色山水作品,如“釉色山水瓶”。而雕塑“山城”,则充满了文人思想精神和浓郁生活气息,谱写童趣与乡情。女陶艺家杨莉莉透过独树一帜的青花釉配方、彩绘技巧与陶艺造型融合为一,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鲜明标志。她的作品青花瓶“三太子”以游龙和胖娃娃为主体图案,折射出传统庙会文化所衍生的可爱造型。

今天的品茗茶事已经不再是单一内容。随着现代茶文化的发展,形式上作了美学的提升,比较常见的是陶艺、茶艺、花艺结合的品茗氛围。莺歌不仅生产很多貌似宜兴的紫砂茶壶,还有以茶壶演变的陶艺作品。它们在质朴中表现抽象,跳出传统陶瓷的制作规则,提升了审美层次,如陶艺“多嘴的壶”。作品对茶壶的元素解构中转换成具有前卫艺术理念的现代雕塑,并从物件诱发人性思维,使人联想茶壶的偌大的肚量,承载万物包容的气度以及审慎思维后的取舍,谦卑内敛的同时进而分享倾注,这便是作品诠释的文化内涵。

徜徉在陶博馆,就如逍遥于艺术的时光。通过馆内陈列的陶艺作品及其相关的知识,可以感悟陶艺所带来的美好体验和不同于都市气息的艺术之风。

莺歌这片沃土,自清朝嘉庆年间开始制陶至今,以产陶而著名。现在这个窑场依旧有800余家陶厂,2300多家店铺,吸引着八方游客,“莺歌烧”这个窑口之所以让人倾心与陶醉,看来是得益于不朽的陶瓷艺术。

     

揽胜大潮山

尧文

深秋时节,我们相约去登大潮山。这天的天气很好,无风晴朗,很适宜去领略大潮山的佛寺庄严和山野情趣。

位于丁蜀镇的大潮山,又叫南山,那里生产制陶用的白泥而出名。山脚下的村落便称为白泥场。清吴骞在《阳羡名陶录》说:“白泥出大潮山,陶瓶盆缸罐用之。”原来的矿井现在已经停止开采,于是曾经的热闹也就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

小汽车沿着曲折的山道,一路攀登直至寺庙的山门前。现在的佛寺建筑很是雄伟,天王殿、伽蓝殿、观音殿、藏经楼、放生池、大雄宝殿以及两侧厢房一应俱全,这座始于宋景帝年间的福源寺非常气派与壮观。我敬仰着寺庙的佛像,透过佛典相应的造像艺术,深深地感到这些佛像因信仰而产生,并结合时代流行的信奉内容以及宗教的精神含义,信徒们发心塑像而积德祈福,修行者观想佛像以定慧行善,都凝聚了对佛法世界的向往。我站在佛像面前合掌膜拜,不仅体味到宗教之善,也感受其普世之美。

大潮山原本就很出名。福源寺原名大潮寺,明清两朝处于鼎盛,传说清乾隆帝派一位法师来寺主持道场,因其风水独好而更名福源寺。明代天顺四年进士,宜兴人沈晖(任南京工部主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游玩后写下《题大潮寺》的华章:“太湖西拥大潮山,万丈青莲一水环。佛殿高凌银汉表,禅房多住白云间。散花龙女乘风去,乞食山僧带雨还。记得攀萝登绝顶,仰探月窟俯尘寰。”大潮山作为宜兴东南第一高峰,曾经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登山游历,感受山水风光。“愿上大潮山,静倚太湖松。聊舒万里眼,净洗百年胸。”明代诗人项麒笔下的大潮山是何等的清明,境界是何等的开阔。这首《大潮山》诗词充分流露了诗人吟咏自适的感悟。

福源寺的四周已经建造了几里长的“小长城”,顺着山势的起伏而绵延。我们走在小长城上,观赏深秋的山景,山横翠黛,群峰吐秀。宁杭高铁在山下穿过,这是原始的景点与现代的时尚色兑,自然生态与现代生活交融在宜兴的秀山丽水之间。我们站在“小长城”的望湖亭,把目光投向东方的太湖。那太湖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潋滟,水天相接,真正体会它的一碧万顷,烟波浩渺。“秋水共长天一色,”景色之妙无以言语。

大潮山正在建设,道路与停车场也在修建之中。也许在不长的时间里,“瘦竹扶我到上方,湖山一览尽吴乡。千年福地烟霞合,六月薰风殿阁凉。”(明·沈敕)。这名山古刹将会以别样的姿色迎候八方宾客。

 

景德镇将打造“世界瓷都”

江西日前发布《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赣东北地区错位发展,形成“一极两都”开放开发格局。上饶将打造该省东部的重要增长极,景德镇市建设“世界瓷都”,鹰潭市建设“世界铜都”。

据了解,景德镇市要建设成为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文化生态旅游城市,振兴千年陶瓷,打造“世界瓷都”。以景德镇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着力推进中心城区与乐平、浮梁同城发展,到2015年景德镇城镇人口超100万人。千年瓷都景德镇保存了大量陶瓷文化遗址群落。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景德镇市古瓷窑遗址共有52处151个点,其中代表性的有唐代南窑窑址、兰田窑遗址;五代至明代的湖田窑遗址、丽阳遗址等;明清有御窑厂遗址、观音阁遗址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乔梁曾在景德镇表示: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或评估,主要应就所谓的“突出的普遍价值”来体现,从中国陶瓷历史发展看,景德镇瓷业遗存的“突出的普遍价值”毋庸置疑。

        

景德镇瓷器《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通过省级评审

由景德镇市瓷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并历时近两年的《地理标志产品·青花瓷器》、《地理标志产品·玲珑瓷器》、《地理标志产品·粉彩瓷器》和《地理标志产品·颜色釉瓷器》标准,11月1日通过江西省地方标准专家组评审。这也是该市首次制定瓷器类地理标志标准。

据悉,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为世界闻名瓷都——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精湛工艺水平和鲜明突出的质量特色,并以其独特的风格蜚声海内外。此次通过评审的4个标准属该市首次制定瓷器类地理标志标准,与其它产品标准相比,主要明确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对产品的原料进行了规定;着重突出地方特色,对产品工艺生产流程进行了叙述。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理念的交流与碰撞,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极大改变,对瓷器类产品的外观和质量需求越来越多元,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资料的革新,陶瓷生产流程、工艺技术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该市制定此类标准,将有利于规范景德镇瓷器生产、革新、检验、包装、运输、保护等,对于提高景德镇瓷器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形成并发挥其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健康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第七届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奖赛获奖作品名单                                   

     


博山新材料产业成长路径 

山东福泰陶瓷有限公司突破原有日用陶瓷、出口陶瓷、艺术陶瓷的生产范围,投资5000万元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陶瓷太阳能项目,目前该项目一期已建成生产。“这个项目采用传统陶瓷工艺生产,运用了普通陶瓷和钒钛黑瓷,一期项目可年产陶瓷太阳能5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1亿元。”福泰陶瓷董事长苏希敬说。

淄博市博山区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上新创新,调整结构,壮大规模,新材料产业逐步做大做强。今年1-7月份,博山区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28亿元,同比增长9.1%。

该区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逐步形成博山区新材料工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该区与全国十余家重点大学的新材料院校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聘请有关专家为新材料工业发展顾问。同时,引进对口专业大学毕业生,助推全区新材料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该区不断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以海州粉末冶金、海博复合材料、瑞斯福新材料为主,加快建设占地1000亩的新区工业区新材料工业园,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建设以辛庄为中心的耐火材料集聚区,打造全国优质耐火材料产业集群发展集中区。在白塔镇规划建设化工产业集聚区,面积达2800亩,打造新型化工产业高地。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从而实现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通过召开项目推介会等方式,协调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建和续建新材料产业项目的贷款投入,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该区不断完善新材料产业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加大补偿力度。按照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推广应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引导、扶持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实现效益和环境的统一。淄博中科达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利用废旧陶瓷片、废硅砖等建筑垃圾生产耐火材料,代替了焦宝石,减少了现有耐火材料生产中高铝矾土等矿产资源的使用,既提升了产品质量,又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60%的生产成本,争得了市场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