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花盛开五月天
——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的思考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史俊棠
久违了的宜兴陶瓷文化艺术节,终于在今年恢复举办,作为多年来一直不停地大声疾呼的我,尤感欣喜。尽管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只因仍在陶瓷行业协会工作,使我还能参与其中而深感荣幸。
地处长三角太湖西岸的宜兴,文脉丰厚,物产富饶,张口就可数落出一大串能彰显宜兴文化特质的人文景观,陶的古都、竹的海洋、洞的世界、茶的绿洲、教授之乡、书画之乡、梁祝故里、山水园林城市……更还有一大批声蜚中外的文化名人,徐悲鸿、周培源、吴冠中、钱松喦、尹瘦石等等。这些,无疑都是宜兴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构成因素,亦让宜兴人很有脸面。尽管如此,真正能让宜兴举世闻名的,还是陶瓷。7300多年的制陶史,让宜兴成为驰名中外的陶都,而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里、以紫砂为代表的艺术陶瓷,已成为宜兴城市名片而熠熠发光。陶文化,则是近年来传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被高高举起的旗帜。在宜兴经济社会日趋现代化,各行各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今天,在物欲横流的氛围里,人们忽然惆怅万千,似乎有一种失落值得追念,想回归自然、回归传统、返朴归真,想往那悠然自得、和谐幸福的生活方式。其实用不着去多找,宜兴人很有福气,本来就置身于陶的世界里,可以去拥抱陶瓷,尽心去享受陶瓷文化艺术的浓厚氛围。放眼望去,还有哪样器物,能像陶瓷一样质朴无华,像紫砂一样素面洁心而让人心醉呢?
上世纪的1988年至1998年,宜兴连续举办了六届陶艺节,尽管见仁见智,但总体上评判,对当时宜兴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扩大对外开放,展示陶都形象,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时光匆匆15年,今天再恢复举办陶艺节,确实是件利好的事情。实际上并无多少障碍难以愈越,关键是市委、市政府的决心,简言之:责任担当。
一、恢复办节,陶瓷业界翘首以盼
陶艺节能得以恢复举办,不外乎有这样一些因素。一是15年来,陶艺界中的市镇(丁蜀镇)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要求恢复办节的呼声,多年来一直以建议、提案、社情民意的方式来表达这一强烈的愿望;二是丁蜀地区,尤其是陶瓷业界的执着追求与向往,振兴宜兴陶瓷,切忌空谈,必须举措为之;三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借鉴国内其他陶瓷产区坚持以陶为媒办节的成功经验,无不纷纷建言相促。最终,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顺应民意,在推进宜兴经济社会发展的节点上,出于陶瓷产业转型升级、陶瓷文化繁荣发展、旅游事业加快提升等诸方面的考虑,果断决策、恢复办节,说办就办、雷厉风行,水到渠成、终获成功,实在可喜可贺。
二、成功办节,社会各界欢欣鼓舞
在原来六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名称的基础上,本次既是恢复办节,也就作为是第六届的延续。但在办节的名称上,增加了国际和文化两组词。因此,这次办节的全称为“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国际两字,体现了开放性和追求更大的影响力;文化两字,则是体现了当代陶艺产业的属性变化,显得与时俱进。
真正启动筹备工作,今年3月份才开始。因此,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能成功举办如此规模水平的陶瓷文化艺术节,实属不易。一是宜兴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近年来,相继也尝试举办了一些较具规模的节庆,如竹文化节、素食节,积累了一些办节经验;二是丁蜀地区这几年的加快发展,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省级陶瓷产业园和陶瓷产业服务区的成立挂牌,为宜兴传统的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近十年来,宜兴的陶瓷艺术发展势不可挡,陶艺队伍日益壮大,名人名作引领市场,新人新作层出不穷,以大师为代表的艺人们广交国内外朋友,紫砂爱好者似“朝圣”般地踏访陶都,宜兴陶瓷的影响力着实不可小看。特别要指出的是,陶都陶瓷城的崛起,不仅整合了原本零乱无章的陶瓷市场,还招揽了国内各陶瓷产区的陶艺作品落户经营,集中收藏展示了全国陶艺大师们的精品力作,并为办节提供了宽大敞亮的展厅。去年年底竣工的丁山国际大酒店,更为陶文化节主会场设在丁蜀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对办节工作的积极配合,丁蜀镇党委政府对镇容镇貌及陶瓷城博览中心广场的投入改造,组委会对筹展工作争分夺秒和有序的指挥,加上参与节庆筹备工作的同志们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聪明才智的发挥,所有这些都为成功办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实在可敬可佩。
三、坚持办节,全市人民依然期待
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是践行“中国陶都,陶醉中国”的一次具体行动,它办得既隆重热烈又俭朴有序,尤其是主题鲜明。28项活动中陶瓷、陶艺、陶文化,贯穿节庆始终,同时也提升了旅游,带动了经贸,真正体现了以陶为媒、文化搭台、旅游经贸共同唱戏的办节初衷,既充分彰显了宜兴形象,又提升和巩固了陶都地位。中外来宾好评如潮,陶瓷行业,特别是广大陶艺工作者、陶文化工作者能参与其中,感到兴奋不已,落幕之际额手相庆。应该说“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办得是十分成功的,当然不足之处难免存在,可以认真总结。
随之要思考的是,陶文化艺术节这一宜兴最具吸引力的节庆活动,能否连续举办?一年一届、还是两年一届?办节形式如何探索?从现在起应该认真思考。笔者认为,首先应坚持办节不动摇。既然把“中国陶都,陶醉中国”作为宜兴城市的品牌,就必须紧紧围绕“陶”字做好文章,在突出陶瓷、陶艺、陶文化这一鲜明主题的同时,应有所创新。每届要有一个新的目标,新的追求。可以设计一些论坛,如“陶瓷文化论坛”、“陶瓷经济论坛”、“陶瓷科技论坛”、“陶瓷旅游论坛”、“宜兴紫砂世界共享论坛”等等,最终打造一个响当当的国际性的陶瓷论坛,永久落户宜兴。能否再国际化一些,利用陶艺界国际交往广泛的优势,搞一些国际性的陶事活动,如茶壶设计大赛,吸引更多的国外陶艺家、设计师踊跃参与,来破解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的难题。能否市场化程度再高一些,让当地或全国各地的陶瓷企业围绕自身的发展来参与我们的节庆,担当一些办节的责任,逐渐减少对财政的依赖。可否设置一些全国性陶艺大赛奖项,让参加者能捧些奖杯回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同行参与我们的陶瓷文化艺术节(广东佛山市设置一个市长奖,每年奖励一批为中国陶瓷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可否把一年一度的秋季经贸洽谈会融入陶文化节期间,而搞得生动活泼一点,能否在政府引导、支持的前提下,放手让民间组织来担当更多的责任,贡献更多的智慧。
总之,要不断更新办节理念,创新办节形式,持之以恒,把宜兴陶瓷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宜兴经济社会的发展,造福宜兴人民。
优秀青年陶艺家作品亮相国际设计博览会
宜兴7件设计佳作荣获“太湖奖”
创新改变生活,设计成就未来。为期4天的第十届(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及第二届中国“太湖奖”设计大赛评选,于5月24日至27日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由宜兴团市委、市青联、市陶协组织以“陶青春”为主题的65名“陶都宜兴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设计创作的130多件优秀陶艺作品在博览会上精彩亮相,共评选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
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科技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知识产权局、无锡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届(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是国内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大型设计会展,为引领时尚潮流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次博览会共设交通工具、室内建筑、陶艺与家纺、家电数码4大场馆。陶艺博览有宜兴、景德镇、德化、醴陵、龙泉五大陶瓷产区及高淳陶瓷参展,千余件陶瓷佳作代表了不同地域陶瓷设计艺术的最新水平。宜兴产区以优秀青年陶艺家设计制作的原创作品为主,体现了设计理念新颖,题材多样,工艺精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如一等奖获得者赵曦鹏的紫砂“一品清廉”、二等奖获得者葛昊翔的彩陶“紫烟生翠”、周忠军的紫砂“三友壶”、三等奖获得者杨俊的均陶“四方吉祥瓶”等,得到了8位国内外各行业设计专家评委们的赞赏和肯定。从中既看到了陶都宜兴陶瓷艺术后继有人,并且不断地延续着宜兴陶瓷艺术的辉煌。(崔听槐)
“陶都风·宝岛情——宜兴紫砂艺术”
十月份将在台北市展出
记者从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获悉,“陶都风·宝岛情——宜兴紫砂艺术台北展”将于10月8日至20日,在位于台北南海路的历史博物馆举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的“紫砂热”风靡全岛,徐汉棠、徐秀棠于1992年、顾景舟于1993年都应邀赴台湾与当地壶友、壶迷及收藏家见面。不仅推动了台湾紫砂市场的繁荣,也促进了宜兴紫砂产业的发展。至今,尚有众多爱好宜兴紫砂的客商和文人奔走于台北、宜兴两地,为紫砂事业的欣欣向荣而忙碌。
展示宜兴陶瓷文化艺术的“陶都风——宜兴陶瓷艺术展”,连续四年在北京、上海、深圳、无锡举办,已经成为陶都宜兴的一个文化品牌。今年,应台湾成阳文化艺术基金会的邀请,市陶协将组织250件(套)紫砂艺术精品赴台北,举办这次紫砂艺术展示,这是近20年来以行业名义组织紫砂赴海峡彼岸的较大规模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旨在进一步扩大宜兴紫砂在台湾地区的影响。
此次展览的展厅面积320平方米,分主厅和左右侧厅。主厅展出历史作品50件(套),是历代名人名壶至“七大老艺人”的作品。侧厅展出200件(套)当代名家的紫砂精品和代表作。
在紫砂艺术展的同时,将有多位紫砂大师赴台,与爱壶者零距离接触和交流;有茶席展示,依年代先后,展示迄今百年来台湾饮茶的形态及演变;展会编印展览专册,永久记录这一两岸盛事;期间还进行学术演讲和制壶操作表演,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
史学家连横先生在《雅堂文集·茗谈》中记载台湾的茶法:“台人品茶,与漳、泉、潮相同……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由此可见台湾与宜兴紫砂的渊源之深。这次“陶都风”紫砂展可以使台湾高山茶与宜兴紫砂壶的完美组合继续深化、活化,更加加深两岸同胞的情谊,又凸显“中国陶都,陶醉中国”的文化创意与城市形象。(尧基)
“赵俊平紫砂艺术空间”挂牌
宜兴中青年紫砂艺人赵俊平创办的“赵俊平紫砂艺术空间”,5月28日在艺兴紫砂陶股份有限公司内挂牌运行。当天,部分紫砂界人士出席了这次活动,专程来宜的河南电视台《壶韵中原》摄制组主创成员授予其“紫砂爱好者信赖单位“的铜牌。
赵俊平在紫砂园地辛勤耕耘20多年,作品极具创意和人文底蕴,在国内展评中屡获大奖,深受爱壶者和藏家青睐。(陶讯)
王潇笠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第二届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会员、河北省工美协会常务理事、南京尚宝画院陶艺研究院院长、不倒翁艺术馆艺术总监。
1971年生于河北曲阳,国家级工艺美术师,1986年毕业于曲阳雕刻学校,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为师,后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1994年起从事紫砂雕塑制作,师从江苏省省大师储立之,获奖作品有《千手观音》、《春江花月》等,现在宜兴锦达陶艺有限公司工作。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师金奖作品获得者。王潇笠的雕塑作品语言简练,善人物表情的刻画,因早期从事石雕的缘故,使得现今的紫砂作品呈现出的力度和紫砂的温润形成一种视觉的强烈撞击,为紫砂工艺和雕塑的溶合开创一种崭新的艺术表现形态。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宜兴不倒翁陶艺馆艺术总监,一直从事紫砂研究与创作。作品在全国屡获金奖、银奖、铜奖,并为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刘 俊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第二届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会员、江苏省陶艺专业委员会会员、宜兴市青联委员。
1981年出生于宜兴,大专学历,1996年进宜兴均陶工艺厂,师从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李守才,从事堆花工艺创作设计工艺,几年中专研堆花技法,继承和发展了堆花民间传统工艺,开创了堆花大拇指侧撕新技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艺术风格。几年中所创作的《翔》、《凤戏牡丹》、《鸳鸯贵子》、《喜狮》等堆花作品,在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设计评比中获得金奖1项,三等奖4项,江苏省陶瓷艺术新人新作评比、江苏省陶瓷业艺术装饰、江苏省陶艺创新作品展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项 。并获江苏省人事厅首届陶瓷艺术现场手工制陶装饰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发表专业论文8篇,分别刊登在《江苏陶艺》、《中国陶瓷工业》、《上海工艺美术》等杂志,其中2篇论文分获宜兴市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和第二届陶艺创新作品展评陶艺论文评比二等奖。
何忍群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第二届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国家三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经贸学院兼职教授、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南通航远学院人文艺术系兼职教授。
1968年12月生于陶都丁蜀镇,制陶世家,自幼喜欢书画、玩泥。1986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学艺,师承沈汉生、咸仲英、毛国强,同时得到乐人、石泉等老师指导,1993年调至锦达陶艺有限公司研究室工作,2000年受聘宜兴陶瓷博物馆紫砂艺术研究所,作品数十次获工艺美术评比大奖,其中连续获两届(第五、第六)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一等奖,《百子》获吉尼斯之最,数十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和省级博物院收藏。
范泽锋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第二届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市紫砂行业协会会员、陶艺世家传人。
1976年出生于紫砂世家——西望范家。1994年学习紫砂技艺,拜鲍志强、张庆臣、范伟群等名家为师。后又研读于清华大学陶瓷艺术创作与设计高研班、湖北黄岗艺术学院设计专业(本科),现读于中国工艺美术学院紫砂班。
佳器迭出,在国内外各类紫砂艺术大赛中屡获殊荣,是紫砂界青年辈的才俊。他才情横溢又个性鲜明,在紫砂壶艺的创造过程中,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紫砂作品,尤其把佛文化融合的相得益彰。曾出版过《紫砂术语》、《紫砂物语》、《紫玉梵音》等紫砂书籍,堪称当今紫砂陶艺作品的典范,亦成为紫砂茗壶收藏家们追索求藏的珍品对象……同时,在创作紫砂技艺上又潜力于宋代五大窑及建窑的研究制作,特别对汝瓷及天目釉的识别上独树一帜。其作品,可谓有“青如天,润如玉;简约古朴,大巧不工”的风雅与内敛,给人一种高尚的品位与高度的自信。
范建荣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第二届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江苏省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益顺陶艺中心”主创人员。
1968年生于陶都宜兴,1986年考进紫砂工艺厂,1989年进研究所,1990年担任紫砂学习班的辅导老师,1996年师从著名壶艺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学艺,深得师傅精心指导,同时又领悟师傅在壶艺上的灵性,造型设计及工艺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作品曾多次在专业杂志上刊登。
现为“益顺陶艺中心”主创人员,季益顺壶艺流派的优秀传人,作品得到海内外艺术家和收藏家的高度评价,并有许多精品被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周俊智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第二届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会员。
1971年生于陶都宜兴,先后毕业于宜兴陶瓷职业学校美术陶瓷专业和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89年跟随工艺美术大师汤鸣皋学习紫砂雕塑艺术,研习陶瓷创新设计、紫砂陶的制作和造型原理,并跟随制壶世家唐门第三代传人唐朝霞老师学习传统光素器的制作工艺。1993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跟随工艺美术大师高建芳老师学习象形紫砂壶艺的设计和全手工制作技艺,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将汤鸣皋大师的紫砂雕塑艺术与蒋蓉大师的紫砂花器艺术有机的结合了起来,赋予了紫砂花塑器全新的生命力。周俊智其作品在多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赛(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取得金奖,并被韩国陶瓷文化博物馆等中外博物馆馆藏, 2010年其两件作品《诸事圆满》、《丰衣足食》同时被选中参加了2010世博会会馆中国紫砂壶艺术展。
胡朝君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第二届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江苏省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宜兴市青联委员、宜兴市紫砂行业协会会员、宜兴紫砂陶优秀承传人。
1974年生于江苏宜兴,1991年从艺,2004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吴鸣先生,潜心学习壶艺创作及造型设计工作,作品秉承纯手工制作,以方器见长。2006年作品《几何猜想》组壶在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中获铜奖。 2007年作品《升》组壶在第三届宜兴陶瓷专业新人新作评比中获一等奖。 2008年在第二届宜兴紫砂陶手工技艺大赛中获宜兴“紫砂陶优秀承传人”称号。 2008年作品《圆圆满满》组壶获2008年陶艺创新作品展一等奖。2010年作品《阳羡溪山》系列(与吴鸣老师合作)在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中获银奖。2010年作品《圆圆满满》系列在江苏省陶瓷艺术创新作品中获一等奖。2011年作品《四方如意》被无锡博物院永久收藏。
徐 曲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第二届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会员、江苏省陶艺专业委员会会员、宜兴市青联常委、丁蜀镇青年陶艺家联谊会秘书长、宜兴紫砂陶艺世家徐门第五代传人。
1981年生于江苏省宜兴,2004年毕业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原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获学士学位。毕业作品紫砂陶艺组壶被学校作为院藏作品在校展出。从2000年起跟随爷爷徐汉棠和父亲徐达明学习研究紫砂艺术。自小就弄砂玩陶,在家庭艺术熏陶和学校创新意识的培养下,正努力追求紫砂艺术的创新和探讨,并朝着继承和发扬家族优秀传统紫砂文化事业的方向努力。作品多次获宜兴紫砂陶艺新人新作一等奖及其他奖项。
葛昊翔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第二届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江苏省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葛窑”传人
1977年生于丁蜀陶艺世家,师承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邱玉林,2000年创立葛窑陶瓷艺术工作室,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多次获奖。
潘小忠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第二届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会员、宜兴紫砂陶优秀传承人。
1968年生于陶都宜兴,80年代中期进入宜兴紫砂厂学艺,开始了自己弃木工从陶艺的艺术生涯。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作为桂林壶艺传承人,潘小忠和桂林先生孙女冯勤芳一起研习桂林先生创作手记,深悟紫砂创作之道,使其制作技艺突飞猛进。加之潘小忠孜孜以求、勇于进取、不断实践的创作之心,多位名家大师悉心指导,其作品可谓泥、形、工、款、功俱佳,成为中青代不可多得的实力派艺人。《乐钟》、《六方掇球》、《四方竹段》等作品无愧于代表作,无论制作工艺,亦或线条处理,无一不尽显了其良好的紫砂天赋和独到的创作理念。
刘靖基为“宜陶展”的题词
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已圆满地落下帷幕。期间,以紫砂、均陶、青瓷、精陶、美彩陶为主要特色的陶瓷艺术展,吸引了中外嘉宾的目光,赞扬声中,好评如潮。这不由使我想起了23年前,“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首次在上海举办时的盛况。那次展览,全国政协副主席刘靖基欣然为此展题写了“今天的精品,就是将来的古董”的赞语。
1990年12月21日,上海已进入初冬季节,气温已露出丝丝寒意,而当天碧空万里,阳光普照。巍峨壮观的上海展览中心门前已装扮得焕然一新,气球、彩旗与12条红白相间的巨型祝贺竖幅高悬于朝南墙面交相辉映。上午9时30分,开幕仪式隆重举行。记得当时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刘靖基、上海市人民政府顾问汪道涵为宜兴陶艺展剪彩。出席这次盛会的有上海各界人士共千余人。刘靖基、汪道涵由时任宜兴市副市长刘湘根的陪同下,参观了展厅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陶艺佳作和陶瓷产品,不住地啧啧称好。
宜兴陶瓷精品首次在沪集中亮相,给刘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观结束后,尽管他已年届89岁的高龄,仍意犹未尽,说要为宜兴题词,因签名留言簿已被工作人员收藏而人又一时找不到,也没有可供题词的宣纸,又不能让一位耄耋老人久等。情急之下,我在签名桌上随手揭下了一页台历,利用反面的空白,再找到一支钢笔,是纯蓝墨水的,他老人家也不计较,很认真地题上“今天的精品,就是将来的古董”12个小字。题词尺寸仅为6×9厘米,与5英寸照片相似。这是历年来宜兴赴外办展中唯一一件尺寸最小,用材最随意的一帧题词。但刘老观展后表达其情之真切、意之深邃,令人肃然起敬。
刘靖基(1902—1997),中国实业家,江苏常州人。曾任常州大成纱厂经理,上海安达纱厂总经理。建国后,任上海大隆机器厂、南京江南水泥厂董事长、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经理,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名誉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委兼上海市委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
从今天的精品到将来的古董,这是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时间的嬗递和时空的跨越中,已验证了刘老题词的远见卓识。如上海这次宜兴陶艺展上,曾安排了紫砂工艺厂的助理工艺师刘建平、工艺师咸仲英,均陶工艺厂工艺师李守才现场操作表演,使参观者对宜兴陶瓷的精湛技艺有了深入了解。不仅如此,展览期间,均陶厂的3件堆花金鱼缸被一客户花2000元购买,单件平均仅600余元;紫砂壶平均每件能卖到上千就不错了,当时也可算是高价位了。而今,23年过去,这批当时的助工、工艺师,大多已成为研究员级高工、省大师或国大师,现在的作品动辄几万、几十万。这也许就是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规律,也是精品成为古董的一种自然法则。(崔听槐)
初上龙池山
尧文
春天,在映山红怒放的时节,为了想看看新近落成的自行车公园容貌,也顺道走进了龙池山,感受这江南巨刹的独特风光。
龙池山并不遥远,离丁山也很近。虽然早就听说过“龙池晓云”是“荆溪十景”之一,却一直停留在想象中。今天总算亲近了它,领略到它的蔚然深秀和别样风情。
自行车公园的起点之一,在龙池山景区门前。让自行车缓行的红色车道叫做“宜兴绿道”,是一个新辟的景点,也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贯穿了龙池山的远古与今朝,也融和了传统与时尚。
过山门,经丛云亭,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掩映在浓浓的绿树之中,小石块铺的台阶往前向上延伸,不太平整却古意悠然。小蝶飞舞,引领我走进自然,阳光一路伴行。林木叠翠,修竹扶疏,山色很美,鸟语更脆,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怎能不深深地陶醉?
龙池山海拨488米,是一处佛事圣地。相传山上的龙池庵,始建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名为“禹门禅院”。明永乐年间,赐大藏经一部,慈仁太后赐金观音、金篮各一,明成祖赐“雨过天晴”青瓷碗,均为禅院藏品。清康熙年间敕赐“澄光寺”。寺门两侧有对联:“开临济之祖庭,辟禹门之禅院。”照壁上书有“面西看北斗”五字,为江浙八大寺院之一。天王殿前是新砌的水泥台阶,有238级,虽然平整了许多,却失去了古寺庙所特有的那种古色古香。我站在大雄宝殿前的栏杆旁,放眼望去一片葱笼,苍山横秀,层峦叠翠,竹海碧波,茶园蕴绿,恰似人间仙境。
经过左边的碑坊,就是龙池山的古栈道,沿途可以观赏到龙池、凭虚阁、涅槃窟、回龙桥、拜经台、玉阳台、洗心池等景点,可谓是步步皆美景,处处是胜迹。尤其是龙池中的蝾螈,在清澈的池水中游弋,如小龙戏水。还有“晓云石”,据说在晴朗晓日升起,有一股水气云雾蒸腾其上,被晨曦照射,犹如五彩云霞,极为壮观,“龙池晓云”由此得名,2000年被誉为“宜兴十佳景点”。
我徜徉于龙池山这个自然与佛教交融的景区里,领悟到了清代曹亮武笔下的诗情:“玉阳台畔凭虚阁,万叠晴峦瞰五湖。人近天都低落日,帆连秋水亚飞凫。生涯能几穿游屐,云物高寒入画图。为问白云深护处,池中还有蛰龙无。”这首《登龙池绝顶望白云岩》,道出诗人的游历情致和美妙如画的山色。今天的宜兴,不仅是诗意的江南,更是灵秀的家园。
漫长的历史,悠久的文化,“陶、洞、茶、竹”书写出无比精美的不朽华章,也留下了丰沛的旅游资源。龙池山虽不算巍峨,却兼有雄丽和俊美的风姿,它与宗教文化辉映的意蕴,带给我们的是虔诚幻化的佛影与自然凝结的永恒。“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这是初涉龙池山的所思,所悟。
癸巳初夏太华游
邓君曙
一、龙珠水库
为有云湖话璨珠,飞奔涧水汇龙弧。
澄潭镜碧任鱼跃,滴翠群山画美图。
注:太华龙珠水库于2004年建成,水库集水面积达21.6平方千米,为下游横山水库云湖景区的源头。
二、民望村千年七叶古树
蟠郁虬枝花迎客,奇姿七叶色苍苍。
千秋自守开心果,古木吟春日月昌。
三、参观江苏竹产品展示中心
华堂未闻竹涛萦,陈设堪叹技艺精。
品类纷呈如紫木,市场过海夺誉声。
四、乾元茶场
山村迷径袅轻烟,逶迤茶洲万片妍。
寒岭犹惊春色在,醒狮唱出大坤乾。
注:“乾红.早春茶”以徐悲鸿大师《酲狮》作品作为品牌的文化载体。
五、灵秀太华
看景何如到竹乡,烟光云影隔微茫。
溪山幻写无声句,别有诗情衬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