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2第十二期


2012-12-28  

弘扬宜兴陶瓷文化  展示历代名家精品

陶博馆迎来建馆30周年庆典 

陶艺开新篇,盛世传佳音。在辞旧迎新之际,由宜兴市政府主办,市文广新局、陶博馆承办的“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建馆30周年庆典暨宜兴当代陶艺名家精品展”,12月28日上午在陶博馆拉开帷幕。宜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中苏、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立军、市政协主席邵亚群,宜兴市人大副主任赵菊明,丁蜀镇委书记马钟等领导以及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及陶艺界人士近200人出席这一活动。

庆典仪式由宜兴市副市长尹志华主持。宜兴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介绍了陶博馆及本次庆典活动的情况;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宣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贺词;宜兴当代陶艺名家代表吴鸣也作了发言。

王中苏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陶博馆30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表示由衷的祝贺,希望以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发挥集展示、研究、传播、保护和陶艺交流的多种功能,真正把陶博馆打造成为陶瓷艺术的标杆、陶艺家心驰神往的艺术殿堂。

庆典仪式上,有关领导还为宜兴陶瓷文化研究院揭牌和陶博馆库房楼奠基、《中国紫砂——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馆藏精品图录》首发揭幕。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立军为宜兴陶瓷文化研究院特聘国内大专院校的7位教授、专家、陶艺家颁发了研究员证书。同时,还为“宜兴陶艺名家精品展”开展举行了剪彩,160余件由国家级、省级大师和名人等的原创作品与参观者见面,展示了当代陶艺家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制技。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之初,1983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991年经扩建改造成宜兴历史上第一个博物馆。近年来,在宜兴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分阶段投入改造、局部调整、藏品征集,硬件、软件设施配套逐步完善。目前馆区占地面积40000多平方米,展馆面积近4000平方米,有各类藏品近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41件、三级文物57件,常年展示2000余件(套)。设置“古代陶瓷馆”、“名人名作馆”、“世界陶瓷馆”以及紫砂、均陶、青瓷、精陶、美彩陶为特色的“五朵金花”等4大展馆、17个展厅及2个多功能厅。见证了陶都7300年的悠久历史和当代陶艺发展的辉煌。 建馆以来, 多次举办国际、国内陶艺交流和大型展览评比,被评为宜兴十佳景点之一。已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华人文化交流基地和无锡市科普示范基地。(崔听槐)

 

《宜兴陶瓷史》出版发行

12月20日,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组织编撰的《宜兴陶瓷史》已由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发行。史俊棠会长担任该书的主编。

有着7300年悠久历史的宜兴陶瓷,是陶都宜兴的文化“根脉”,关于宜兴陶瓷历史的记载,仅仅散见于一些史料、老书或文章之中,一直没有正式出版过这方面的专著,来系统、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和凸显宜兴陶瓷在历史衍变中闪烁的光芒和精彩的场景。《宜兴陶瓷史》的出版填补了宜兴陶瓷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空白,用文字和图片来见证宜兴陶业发展演变的历史传承,以此展示中国陶都的鲜活亮色和时代风流。

《宜兴陶瓷史》共分十章,用25万字的篇幅介绍宜兴陶瓷的文化脉络、历史记忆、技艺传承、独特成就和陶艺名人等,其中有原始陶瓷文化遗址,商周、秦汉、两晋、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宜兴陶瓷的发展繁荣,直至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宜兴陶瓷。较为翔实地告诉大家宜兴陶瓷的漫长历史、发展轨迹、产业规模、人文元素和艺术成就。《宜兴陶瓷史》将开启一扇窗口,大家可以从中了解陶瓷,热爱宜兴。   (蒋尧基)

 

曹亚麟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17号),经国务院批准,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民委、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资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及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联合成立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在各地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和领导小组审定,确定了78人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市

曹亚麟榜上有名。名单2012年11月1日予以公告。(陶讯)

 

曹亚麟:融铸文化 壶艺新颖

曹亚麟,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1955

年生于宜兴,1970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197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现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中国紫砂博物馆专业从事紫砂陶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并任副总工艺师。现为江苏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江苏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评委。他多年来创作了许多紫砂陶艺作品,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有许多作品和论文在海内外多家杂志和刊物上发表。多件作品被北京中南海和中国美术馆以及海内外文化机构和博物馆收藏。作品两次入选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展;获得国际陶艺展一等奖;多次在重要国家级艺术作品展中获得金银奖。

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结合探究古今中外各种艺术的同时,深入研究紫砂陶艺术的艺术创作规律,并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理念:把握传统,贴近时代,融铸文化,追求独创。其作品语言丰富,创意新颖,形式优美,内涵深厚,格调高雅,具有鲜明的现代艺术气息,在紫砂艺坛形成个性化的艺术风格。2012年11月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讯)

 

徐达明紫砂艺术在韩国展出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达明紫砂艺术展,于12月8日-16日在首尔的韩国精品文化馆展出。

徐达明为宜兴紫砂第四代传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师承父亲徐汉棠,练就了扎实的制壶技艺,作品素器见长,简练大气,在继承传承的基础上,独创陶木组合紫砂茶具,深受壶友喜爱,在国内屡获大奖。此次应韩国地乳茶会邀请,并由中韩陶艺文化交流中心,宜兴陶瓷行业协会联合主办“徐达明紫砂艺术韩国展”,在12月8日的开幕式上,展出的陶木组合、宋韵壶、祈祷壶、方升壶、楚珍壶、马蹬壶等受到嘉宾们的追捧。一同赴韩并参加展出的还有徐达明夫人王秀芳工艺师,女儿、徐门紫砂第五代传人助理工艺师徐曲的紫砂作品。

在展览会上,笔者还有幸看到,韩国地乳茶会海外推广的“乐生”品牌紫砂壶,那耳目一新的书画装饰,是由身残志坚的韩国艺术家石敞宇先生以顽强的毅力,用假肢创作的体育健身图案为主,再配以寥寥几笔的欧洲、阿拉伯寓意快乐地生活的古文字。这一创意,改变了我们传统的诗书画装饰,让国外爱壶者一看就懂,就喜欢,这对宜兴紫砂的海外推广,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陶讯)

 

我市评选紫砂壶十大历史经典器型

由宜兴市广播电视台、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主办的“评选紫砂十大历史经典器型”活动已经启动。12月5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广播电视台台长程同德,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仇建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顾绍培、鲍志强、曹亚麟,中国陶艺大师毛国强、季益顺等相关领导和紫砂技艺人员组成专家组对紫砂历史经典器型进行预评推荐,选出20件供社会各界评选,并在电视、网络、广播和报纸上广泛宣传,最终评定出紫砂壶十大历史经典器型。

开展这样的活动,这在紫砂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是传承本土文化,打造文化紫砂,挖掘紫砂文化资源的积极探索。数百年的紫砂壶造型技术,积累了丰富的艺术成果,留下了宝贵的经典壶型,在岁月洗礼和文化积淀中穿越时空而熠熠生辉,为紫砂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材,同时又体现了一代又一代老一辈紫砂艺人在人生追求中绽放的光彩和梦想。将向社会公示的20把候选名壶是:供春壶、掇球壶、石瓢壶、鱼化龙、仿古壶、提璧壶、龙头一捆竹、僧帽壶、风卷葵、报春壶、传炉壶、大彬如意、秦权、虚扁、莲花壶、南瓜壶、洋桶壶、锦盒、方升、集玉。再经过大众评选,产生出紫砂壶十大历史经典器型,从中领略到紫砂春秋中智慧闪烁的耀眼光环。(蒋尧基)

 

碧玉青瓷:年创新品逾三百

近日,笔者在宜兴碧玉青瓷有限公司看到最近创作的一批新品:如凌空腾飞的“马踏飞燕”、薄如蝉翼的“蝉衣叶纹”插盘、嵌釉·古篆“物华天宝”瓶、“6头丰姿茶具”、“6件手绘品茗杯”、平雕“天青龙腾瓶”等,有影青、粉青等淡雅色泽,造型与装饰无不充满文化气息,古韵中宣发生机。据作品设计者、该公司董事长、艺术院院长谈志坚介绍,今年每月都要设计新品30余件左右,全年已达到300多件新品,有的在国内展评中获得较好成绩。

创新是青瓷艺术发展的活力与动力。碧玉青瓷复产至今的6年多,顺应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规律,致力弘扬青瓷文化,打造文化青瓷,将成功之作参加国内陶瓷展评。今年4月,省陶艺委、市陶协联合举办的陶艺创新作品展评,送评的22件(套)青瓷作品,“窑变骆驼”被评为一等奖,另有2件获三等奖、7件获优秀奖;5月份“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与“第九届中国(无锡)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上,“窑变骆驼”、“纹片瓷彩陶罐”获三等奖;7月份北京第二届“大地奖”陶瓷类评比,“天珠牡丹瓶”、“融”分获金、银奖,“纹片瓷彩陶罐”、“四方羊尊”获铜奖。(佳木)

 

陶瓷(紫砂)行业特色税收进展顺利

紫砂是我市的城市“名片”,但紫砂行业的税收工作却是我市税务工作中的“短腿”。为改变这一状况,市国税部门在服务紫砂文化产业发展和规范紫砂行业征管上积极思考、主动作为,紫砂行业特色税收也顺利实现“破冰”。

今年来,市国税部门大力开展陶瓷紫砂专业市场整治,在积极宣传教育的基础上,由政府牵头,与工商、地税等部门联合执法,对专业市场内的商户做到定额到户、依法代征、方便开票,肃清了市场经营与税收秩序。同时,创新专技陶艺人员征管方法,根据紫砂行业特点,专门在陶瓷行业协会设立了税收代征点,为经认定备案的自产自销陶艺人员提供绿色通道,简化其税收管理流程和开票手续。该税收代征点自启用以来,已累计实现代征销售额4263万元,组织各类税款达165万元。同时,他们还切实加强紫砂关联产业管理,通过制订紫砂泥料及包装物税收管理办法,实现了对整个紫砂产业各个环节的全程管理、全面服务。 (宜报)


1~11月我国进出口增长5.8%

据海关统计,1-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500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5.8%。其中,出口18499.1亿美元,增长7.3%;进口16503.7亿美元,增长4.1%;贸易顺差1995.4亿美元。

海关统计显示,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391.3亿美元,增长1.5%。其中,出口1793.8亿美元,增长2.9%;进口1597.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贸易顺差196.3亿美元。

1-11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8227亿美元,增长4.3%。其中出口8922.3亿美元,增长7.2%;进口9304.7亿美元,增长1.7%。一般贸易项下逆差382.4亿美元,收窄53.7%。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2210.5亿美元,增长2.6%。其中出口7832.7亿美元,增长2.9%;进口4377.8亿美元,增长2%。加工贸易项下顺差3454.9亿美元,扩大4.1%。此外,我国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3651.7亿美元,增长27.5%,高出我外贸总体增速2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193.2亿美元,增长44.1%;进口2458.5亿美元,增长20.7%。特殊监管区域项下逆差1265.3亿美元,扩大4.7%。

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1~11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4957.5亿美元,下降4.1%。1-11月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4386.2亿美元,增长8.2%。同期,我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3599.6亿美元,增长9.3%。1~11月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3028.5亿美元,下降2.9%。同期,我国与俄罗斯和巴西双边贸易总值分别为806.2亿和783.8亿美元,分别增长11.9%和1.3%。

1~11月,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8834.3亿美元,增长6.4%。同期,江苏、上海和北京进出口总值分别为4963.1亿、3997.5亿和3712.7亿美元,分别增长1.2%、0.2%和5.1%。此外,浙江、山东和福建进出口总值分别为2849.7亿、2214.7亿和1410.9亿美元,分别增长1.3%、3.3%和8.5%。上述7省市进出口值合计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79.9%。从出口方面来看,1-11月,广东出口5139.1亿美元,增长6.6%。江苏和浙江分别出口2966.8亿和2047.4亿美元,分别增长4.2%和3.9%;上海出口1895.6亿美元,下降0.9%。同期,山东、福建和北京分别出口1169.2亿、881.1亿和541.4亿美元,分别增长2.2%、4.6%和1.4%。此外,中西部地区出口则保持快速增长,重庆、安徽、河南、四川和江西等中西部省市的出口增速分别为1.1倍、62.3%、58.3%、34.8%和15.6%。

1~11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7243亿美元,增长1.9%。同期,民营企业进出口10900.8亿美元,增长18.1%,高出我国外贸总体增速12.3个百分点,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1.1%。其中,出口6873.3亿美元,增长19.4%,占我国外贸出口总值的37.2%;进口4027.5亿美元,增长15.9%,占我国外贸进口总值的24.4%。此外,国有企业进出口6859亿美元,下降1.1%。

在出口商品中,1~11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0645.4亿美元,增长8.2%,高出同期我外贸出口总体增速0.9个百分点。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4367.8亿美元,增长8.2%;机械设备3405亿美元,增长6%。同期,服装出口1436.2亿美元,增长2.8%;纺织品872.1亿美元,增长1%;鞋类415.2亿美元,增长10%;家具431.6亿美元,增长27.5%;塑料制品283.9亿美元,增长34.7%;箱包222.2亿美元,增长1.4%;玩具105.5亿美元,增长5.2%;上述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3766.8亿美元,增长7.4%。

在进口商品中,1~11月,我国进口铁矿石6.7亿吨,增加8.2%,进口均价为每吨130.2美元,下跌21.7%;大豆5249万吨,增加11.4%,进口均价为每吨593.8美元,上涨3.9%。此外,机电产品进口7099亿美元,增长3.4%;其中汽车105.2万辆,增加13.2%

(来源:海关总署)


2015年美国尖端陶瓷需求将达到140亿美元

美国对尖端陶瓷的需求,预测今后以年率6.0%成长,2015年之前将达到140亿美元。2010年以后,尤其是在汽车和电力机器作为OEM的需求会扩大。依据新的法规,今后使用先进陶瓷过滤器和膜之防止污染系统的需求将剧烈扩大,预料在环境市场会成长。

陶瓷膜因性能和耐久性均佳,取代其他过滤媒体,销售额将更加扩大。对陶瓷轴承的需求,基于相同理由,预测在涡轮市场将会成长。

由于导入高性能、寿命长的新素材,医疗、航空宇宙及能源市场预计亦会扩大。陶瓷及最近获得承认的陶瓷金属人工股关节置换手术,随著美国高龄化情形,预测需求会扩大。Freedonia Group的报告书,除了这些外,还介绍有关美国尖端陶瓷市场的各种动向。

预估运输机器市场到2015年为止将继续2位数成长。尤其是中型、大型车的汽车生产提高,预测商业用柴油引擎及汽油发动机使用的陶瓷零件需求会增加。而且因与柴油引擎颗粒状物质和其他污染物的排出有关之新法规(现在阶段性引进),在过滤和触媒领域的需求剧增。预测2020年之前随著美国排出气体法规使支出增加,环境市场将大幅度扩大。(《中国陶瓷信息》)


宜兴青瓷的古风遗韵

------丁蜀镇“小窑墩”探访

瞿根年

周家小窑墩位于丁蜀镇西3公里、沿南山向北不远的周家村,现公路两侧原各有古青瓷窑址,村民旧称路北小窑墩,路西南大窑墩,现在所定受保护小窑墩实际是大窑墩,小窑墩遗址不知在什么年代已废弃不复存在。 多年前,青瓷研究所同事蒋继农说,原家居(周家村)附近的老窑墩是古代青瓷窑址。半信不信,即与同事王品荣等并蒋继农激兴择日同去,探其是非。蒋继农父蒋牛生,时任生产队长,年老厚实,茶后即去老窑墩,拨开杂草、还真不敢相信,残制品碎片,略粘泥土,处处皆是,情急之中双手向下扒,愈来愈显大,看得出是碗、是壶、是洗……用水洗净细看,釉色呈土黄偏青绿、制品下部无釉、胎坯旋痕清晰,显然是拉坯成型。在不短时间的挖掘观摩中,引来当地农民围观的不少,他们甚感稀奇,就这个老窑墩,以前不仅多次有人来挖,听口气是浙江人开车子来看、来挖,而且还有外国人来。其中一个白白胖胖的专程来拾片、照相(后知为新西兰人路易·艾黎,著名研究中国历史和古陶瓷专家。在上世纪3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先后三次至宜兴考察,1985年著《瓷国游历记》,用较大篇幅记叙了现在所称“小窑墩”概貌),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事。

以后我们又相继到窑址去过多次,其中一次有位老伯说,家有一件好的,用作喂鸭食,向其要自然不肯,当时我们厂生产日用普瓷碗,提了 40件送去,老伯高兴的就交换了。此物为一件具两晋特征的“洗”,完好无损,一直陈列在厂里陈列室。又一次去,听说窑址东面要办石英砂厂,范围含窑址在内,而且已经动工掘运。古窑址存留危在旦夕,不敢怠慢,回厂立即汇报领导,其认为是上头所为,企业难以干预,笔者只能自己电告宜兴县有关文化部门,几次无以答复,即寻差直奔南京朝天宫博物馆,找朋友吕武进(时任干部),请其穿针引线,以求保护,然而南京市博物馆和江苏省博物院意思是宜兴所属镇江地区,此事必须先经地区,如不妥再由省处理。刻不容缓,专程赶到镇江,按吩咐找到博物馆馆长陆久皋,经告详由,总算得到满意答复,有他们与宜兴县主管部门联系,此事一定会办好。真放心不下,不日后再去古窑址看其究竟,庆幸已经停挖,尚留四分之三得到保存,1983年5月,古窑墩被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水泥制碑,碑文上书“距今一千七百年(晋)”中书“青瓷古窑址”,下书“宜兴县人民政府”和公布年号。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宜兴西晋窑址。

其实小窑墩遗址很早已经挖掘发现,只是未引起重视给予措施保护。中国陶瓷史引自《文物》1959年、1960年和1964年分别称,最早于1959年前国家考古工作者已经发现,称“均山窑在江苏省宜兴县丁蜀镇汤渡附近,因为离均山村不远,故定名为均山窑,又因窑址在南山,所以又称南山窑。”同时指出:“均山窑瓷业是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烧造出具一定质量的青瓷器。”这里所指均山窑或南山窑实际就是现在定名的小窑墩遗址。不过地名错误,文中“故定名为均山”,其均山本名军山。“又因窑址在南山”,实际窑址是在军山,所谓在南山可以理解为军山距东南方向的南山不远,南山是窑场的中心,那里窑址已经不复存在,但遗址范围甚广,发现汉代釉陶,几何印纹硬陶堆积,以及青瓷残片和窑具甚多,考古学家曾把这一区域一并称作“南山窑”。

周家小窑墩,大窑墩所在周家村故名,周家村以周姓居多,他姓较少。笔者在发现小窑墩晋窑青瓷后,曾多次前往,其中也曾有兴趣了解之历史或传说,在窑墩前桥边小店问及,5~6人聚一起,一概不知,店主是位女的,她曾听老人说,这一带过去窑火很兴旺,这条窑与塍里姐墩窑是姊妹窑,据说窑主也姓周。(小窑墩向东2公里塍里村)说也奇怪,这边窑点火,那边窑冒烟,从不差错。(指同天同时烧窑)据说要是不同天总是烧不好,到底为什么,要到村上去问问大年纪佬。好奇心驱使,经蒋队长引见一位周姓老者,他说这是龙窑规律,几天一窑,所以大致是相同天,甚至相同时点火烧窑,不同天窑就烧不好,这是传说。老者说得在理。在涉及周姓家族和小窑墩窑业历史时,其很坦然。先说我家也是世代姓周的,但祖辈一直是靠做坯兼种租田为生。过去这一带窑户较多。我们这里过去称周家坛,往东北不远叫孟家坛。窑户姓孟,是周、孟子女联姻从陶发家的,从业陶瓷周家是大姓,据其称,由军山向西,近临湖?山脚都曾是窑场,军山东南是南山陶瓷窑场集聚区,窑场由西向南延伸直达与浙江交界洑东的前龙,其中包括白泥、周墓和涧潨,沿山陶业总长数十公里,业主基本上姓周,有的地方仍有遗址和残留物存在。至于何时、何原因迁址或停烧,就不晓得了。

2012年笔者工作需要,因涉及青瓷历史,再去小窑墩,欣慰的是政府重视已经拨款四周砌墙围护,而且明确领导分管和责任部门,保障措施,遗址成为了景点。遗憾的是,要找的周姓老伯,他永远的走了,村上人说他叫周浩元,是当地的老教师。有人推举村上周文达老人,数他年纪大,晓得过去的事也只有他了。其子周泽荣热心接待并送我们去见到了老人,真难以相信,八九十岁了还能下地农作。关于老窑墩(小窑墩)他说:“窑是我家祖上的,这句话代代讲,也不知传了多少代,至今村上相传晓得的人也不少。一直荒废着,长着竹子和杂树,坡边只唯我家墓葬祖坟,就是杂草丛生,解放后土改时,划归我家称自留地。”此时其子讲起儿时经常聚众上窑墩玩耍,常挖掘到碗和罐。老人接着说:“挖到碗、盆是经常的事,当时都不懂,它们太粗太笨,家里喂鸭食还嫌小,现在很难寻到了,不过如果还可以挖的话,我可以指点位置,向下深处,肯定挖到,像是有一窑货不知当时为什么未开,里面至少还有半窑。80年代初要挖平办石英砂厂,不知为什么停挖,后来县里立了块碑,保存下来。当时我就认为重要,但还是不敢说,怕会有人偷挖。今天和你们说,是因为窑墩已经砌了围墙,如是有家了,安全了。再则你们是公家人,我不存在顾虑,另外我的这把年纪应该找机会说出来了。”老人这番话,让我深深体会到,当政府重视保存窑墩起他就认识到其重要,一直默默关注、守护着,直到窑墩有家安全无忧,自认年高责任必须时,方说出来。然感坦荡。多好的老人,他并不知道守护埋藏的是青瓷文化遗产,并不知道遗存的将对以后陶瓷考古研究的重大作用。老人无私的作为,我深感不如,因此激发我写此文,记述“小窑墩”所见所闻,记忆小窑墩曾经的过去和小窑墩今天的存在。

                                                            (作者:为原宜兴青瓷研究所所长)


尹瘦石为“精陶”题词

翻读沈重光先生编著的《一百个宜兴人》一书,其中有《挥笔洒墨铭伟人——记著名书画家尹瘦石》一文。开头云:“据说,在中国,能让毛主席当‘模特儿’并为他画像的只有两位画家。一位叫沈逸千,地点是在延安;另一位就是我们宜兴人,作画于重庆,他就是曾担任全国文联执行副主席的著名书画家尹瘦石先生。”

远的不说,改革开放以来,尹瘦石先生曾多次到故乡宜兴探访重游,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概万千。90年代,他欣然为“宜兴美术馆”题写馆名,制成蓝均釉陶字,至今风采依旧,并为宜兴一些有识之士出版个人专著题写书名,尹老深爱故乡之情可见一斑。

尹老为“精陶”题词,是距今24年前的旧事。1988年5月7日上午,首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在宜兴陶瓷陈列馆(后更名为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举行开幕式。尹老为应邀嘉宾,开幕式后,大约10时许,陪同他的工作人员为其安排参观宜兴精陶厂,当时我在办公室接到电话后,随即与副厂长周耀祥一起负责接待。未几,尹老的专车驰抵厂陈列室门前,尹老下车后,与我们一一挥手,他满头华发,精神矍铄,步履甚健,这是尹老第一次来厂参观。在展品柜前,他见到各式各样的精陶餐、茶具和徐安碧刻绘的挂盘,不住啧啧称好。在接待室,周副厂长与我简要介绍了宜兴精陶的发展历史和目前形成的生产品种和内外销规模。尹老感慨地说,“小时候我在家乡周铁,挨家挨户使用的陶器多为缸、坛、盆、罐类,还有老人们喝茶用的紫砂壶,想不到现在宜兴有了精陶,这是精致的陶器啊,真不错。”尹老的赞赏,对宜兴精陶是一种赞美和鼓励。那时,厂里正酝酿要编写反映“五朵金花”宜兴精陶的书,恰逢时令,我斗胆向尹老提个要求,请为“精陶”提个词,以作日后书名用。想不到,尹老欣然应允,当时由于未备笔墨,又因时间仓促,他高兴地说,等回北京写好后一定寄来。

果然,到了5月下旬,尹老题词的挂号信寄到我们手中,展开一看,宣纸上题写了“陶之精英·宜兴精陶”8个字,尺幅不大,为40×28cm,字体遒秀,足见尹老对陶都的发展寄托的深情和对宜兴精陶的良好祝愿。

最近,宜兴市文联出版的“周铁卷Ⅱ”,其中有些篇幅是在回忆、纪念尹瘦石先生,如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的“承优秀传统,开一代先河”,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的“巍巍长者,风范长存”,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兼民族文化处处长、散文家、书法家、尹瘦石之子尹汉胤的“竺山听雨”等,怀念前辈的声音情深意切,跃然纸上。该卷还刊登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伟人和文学界书画界名人对尹瘦石先生的赞颂以及尹老个人的书法名篇拓印件,如毛泽东题“柳诗尹画”展览标题,沈钧儒题“瘦石画作屈原诗词”,黄炎培题“江城怒沸”,谢无量题“和湛翁人籁一首”,柳亚子书“尹郎年少”、“阳羡溪山”,叶绍钧题“千载”,茅盾书“柳诗尹画读后献词”,丰子恺书“看了尹瘦石的画”,徐悲鸿书“尹瘦石之画”,郭沫若题“荀子仲尼”,廖沫沙书“始安图百寿”,翦伯赞书“看了尹瘦石的画之后”,刘开渠书“宜兴山有铜官”,对尹瘦石先生书画造诣推崇备至。同时,该书还影印了尹瘦石所书“神龙垂云”、“楚颂帖”、“米颠拜石”、“东坡·菩萨蛮”、“合抱之木”、“长吉马诗”、“柳诗尹画并谈”等代表性叙事碑拓,其中尤以1964年元旦所作“亚子先生行吟图”为后人所传颂。

尹瘦石先生于1918年1月12日出生在宜兴周铁镇,1998年4月14日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0岁。他的艺术成就和大家风范,将永远彪炳于中华文化史册。(崔听槐)

 

我心中的宜兴陶瓷博物馆

史俊棠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同志题写馆名)于30年前由陶瓷产品陈列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中联部部长李一氓题写书名)逐步扩建、发展而来。作为世界闻名的陶都、中国重点陶瓷产区之一的宜兴,我们一直觉得有这么一个陶瓷博物馆而感到自豪,作为一幢建筑物,它坐落在陶业重镇的丁蜀镇西边,新老104国道的中间,它依坡而建,拾级而上,主副对称,绿瓦封顶,巍峨挺拔,已成为陶都宜兴的标志性建筑。周围林木扶疏,翠竹摇影,小桥流水,长廊迂回,一派江南山水园林美景。而它的馆藏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门类、品种、水平,均列国内各大陶瓷产区陶瓷博物馆之前,按照宜兴陶瓷品种的问世先后,古代、近代、现代,彩陶、青瓷、均陶、紫砂、美陶、精陶,分馆布局,陈列有序。它藏的是陶瓷,展示的却是宜兴陶瓷的数千年历史;它展示的陶瓷器物,弘扬的却是灿烂的陶瓷文化。也许在宜兴人眼中不以为然的一件件历代陶瓷器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却彰显着宜兴文脉的最大亮点。在近万件的陶瓷藏品中,不仅门类齐全,品种繁多,且件件份量厚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就有41件,三级文物57件,这在县一级博物馆已是十分了得,着实不可小看。

每当我陪着国内外客人踏进宜兴陶瓷博物馆,看着那一件历朝历代留下来的陶瓷藏品,脑海里仿佛呈现着一幅幅宜兴先民陶工们,在土与火的交织里,忙忙碌碌挥汗如雨且面色凝重,当看到从熊熊窑火中蜕变而成的缸、瓮、坛、罐、壶、盆、瓶、鼎时,会流露出灿烂的笑容和丰收的喜悦。当我向客人们一一介绍历史上紫砂名人的作品时,我仿佛看到了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顾景舟、蒋蓉等一张张慈祥的面孔,正是他们那一双双灵巧的双手,不仅为我们留下精美绝伦,隽味永久的一件件艺术瑰宝,更有一大批芬芳的桃李徐汉棠、徐秀棠、吕尧臣、汪寅仙、顾绍培、周桂珍、何道洪、曹婉芬……,这不由使我又看到了当今一大批陶瓷艺术家李守才、邱玉林、徐安碧、毛国强、徐达明、季益顺、吴鸣、曹亚麟、陈建平、张振中、范建军、华健、范伟群、史小明……,他们在传承,更在创新,一批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色的陶艺作品,见证着宜兴陶瓷近年来的发展与提升。活跃当今的一大批青年陶艺家,接过传承宜兴陶瓷的接力捧,担当着延续陶都辉煌的重大责任,他们是宜兴陶瓷的薪火传人。总之,不管是宜兴陶瓷的先人、前辈还是新人,在我的眼中,他们都是宜兴陶瓷的骄子,我要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如今的陶博馆,除了宜兴陶瓷的展出,还另辟展馆,陈列了国内其它产区、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陶艺作品。这是开放交流的成果,在与国内各大陶瓷产区的互动中,景德镇的艺术瓷、醴陵的釉下彩、德化的白瓷、龙泉的青瓷、禹州的钧瓷,汝州的汝瓷、大专院校的现代陶艺……,在与国际陶艺家学会的几次研讨活动时,欧美陶艺家带来了他们的作品,留在了宜兴,陈列在陶博馆。特别是近十年来,与韩国陶瓷文化协会,交流频繁,先后数十位韩国陶艺家把他们最自己满意的作品捐给了宜兴,陈放在陶博馆。这些风格各异,充满着友谊的陶艺作品,与我们宜兴的陶艺作品,陈于一馆,交相辉映,更丰富了陶博馆的收藏,也向宜兴的陶艺工作者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样本。

宜兴陶博馆三十而正当时,作为陶都宜兴最亮名片的对外窗口,它的作用无可替代,陶博馆常年开放,面对纷至沓来的一批批参观者,欣喜之余,不无忧虑,日益增多的藏品,扩容扩库急在眉捷;繁重的接待任务,人才培养尤为迫切,这些,政府及主管部门应该重视,而博物馆自身更应时不我待,实干才能兴馆。我们期望着宜兴陶博馆在50年庆典时,会有更大的进步,我们遥想着,宜兴陶博馆在100年庆典时,将会和美丽富饶、现代发达的陶都宜兴共同展现在世人面前。

                                                                          201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