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国·宜兴紫砂展”在京举办
金秋的北京,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正值中秋、国庆“双节”的喜庆大日子里,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宜兴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的“印象中国·宜兴紫砂展”于9月29日上午10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隆重开幕。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玉亭,原文化部副部长常克仁,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汤恒,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边伟,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李节等,国家级大师汪寅仙、周桂珍、顾绍培、鲍志强、毛国强、徐达明,省大师华健、范建军、史小明、江建祥、张振中、范伟群等紫砂技艺人员和北京的紫砂爱好者共300余人到场祝贺并观看展览。
开幕式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海霞主持。
今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百岁华诞,又适逢宜兴、荆溪合并为宜兴县一百周年,由此,宜兴市陶协与北京紫砂艺术馆承办了“印象中国·宜兴紫砂展”,让多姿多彩的最具代表性的紫砂文化艺术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个神圣的文化艺术殿堂。
1100平方米的南(4)展厅分为“荆溪古器”、“大师风采”、“名人名作”、“丹青妙手”和“紫泥春华”5个单元,每个单元遴选100件佳作,共500件展品凸显宜兴紫砂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如“荆溪古器”反映了明清时期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邵大亨等直至‘紫砂七老’的紫砂艺术先贤的巨作,逐本溯源地呈现紫砂文化走向繁荣鼎盛的脉络。而“大师风采”、“名人名作”都形象地一一展示古老的紫砂赋予宜兴强大的文化基因,由此摧生紫砂名人荟萃的独特文化风景。“丹青妙手”、“紫泥春华”说明宜兴紫砂艺术在承前启后的薪火相传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名家。在文人墨客的参与下,作品既保持了浓厚的传统功底,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显现紫砂文化欣逢盛世的辉煌一页。“印象中国·宜兴紫砂展”是一次规格高、规模大、品种多、品位优的紫砂文化艺术的精彩亮相。对于弘扬紫砂文化,传播陶都美名,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宜兴市陶协史俊棠会长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所言:“在国博百年华诞之际,宜兴紫砂展在此举办,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我们真诚希望通过本次大展,为大家开启一扇展示宜兴风采的窗口,让更多的人喜欢宜兴紫砂。”
本次展览为期16天,至10月14日闭幕。(蒋尧基)
近200件世界壶艺力作聚首陶都
《宜兴·国际现代壶艺馆》开馆
10月15日,宜兴·国际现代壶艺馆在中国陶都陶瓷城撩开神秘的
面纱,近200件世界壶艺力作聚首陶都.宜兴市副市长尹志华、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丁蜀镇委副书记周泉荣,宜兴陶艺界人士以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陶艺家出席,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主持了开馆仪式。
国际现代壶艺馆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陶艺大师葛军创办,展馆面积4000平方米,引入“国际现代壶艺”概念,入选作者以“海纳五洲”为宗旨,入选作品以“现代壶艺”为旨归,关注五大洲的各项陶瓷品类,联络艺术界、收藏界的各种资源优势,为优秀艺术家和作品搭建交流学习平台。首期入馆展示有10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陶艺家近200件壶艺作品,如澳大利亚珍妮特·德博的代表作“金泽茶壶之后”、南非汉尼·麦尔的“茶壶”、意大利安东尼拉·西玛蒂的“茶之光”、印度索尼亚英吉位的“铜壶”、德国马丁·乔治的“蒂克”、墨西哥大卫的“蓝色芝士”等,造型千奇万状,风格千变万化,诠释着世界各地不同的壶艺语言。既有大师前辈的传世之器,又有中生代的实力之作,也有新秀们的成名之壶,让人们领略来自不同国度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感受不同文化传承对壶艺的不同解读,发现并感悟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陶艺家的情感、思想和创意。
尹志华指出,国际现代壶艺馆落户陶都宜兴,为广大陶艺家搭建了一个东西方壶艺、壶文化交流学习的平台。他希望宜兴陶艺家们以此次壶艺馆开馆为契机,感受和学习国外壶艺家的创新理念和别具风格的制壶技艺,有利于推动宜兴传统紫砂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崔听槐)
江苏宜兴工业陶瓷科技产业园成为省级园区
近日,江苏省科技厅正式发文确认第三批江苏省省级科技产业园,宜兴工业陶瓷科技产业园名列其中,成为继宜兴高塍环保科技产业园、宜兴电光源科技产业园、宜兴卓易创业软件园之后的第四家省级科技产业园。
近年来,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宜兴市的特色产业园区加速集约化、特色化发展,逐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宜兴工业陶瓷科技产业园以宜兴陶瓷产业园为载体,以工业陶瓷为主导产业,重点培育陶瓷耐火产业,尤其是特种结构功能陶瓷业。目前,宜兴工业陶瓷科技产业园共有工业陶瓷企业600余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拥有各类陶瓷、耐火研发中心300多家,并与全国2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去年,陶瓷耐火产业完成销售80多亿元,占丁蜀镇工业经济总量的45%。
据了解,省级科技产业园是指在高新园区建设、地方特色产业培育和科技企业孵化等工作基础上,形成骨干企业集群和创新机构集聚,具有明确园区形态,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专业载体。2009年底,省科技厅启动了“江苏省科技产业园”建设工作。目前,宜兴市四个省级科技产业园区主要承接上级立项的环保、新型电光源、软件研发、陶瓷新材料重大科技项目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
中国宜兴陶瓷产业论坛举行
8月18日,在宜兴市举行的中国宜兴陶瓷产业论坛暨投资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10只合作项目正式签约。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立军和来自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活动。
丁蜀镇是国家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内重要的陶瓷产区。近年来,该镇始终把陶瓷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谋划,推进陶瓷与科技、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型、科技型、创新型发展之路。同时,通过“结盟”科研院所、举办产学研合作交流会等,鼓励和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目前,该镇已形成了结构陶瓷、功能陶瓷和先进建筑陶瓷三大产业集群。据了解,此次中国宜兴陶瓷产业论坛是秋洽会历史上首次以“陶瓷产业”为主题的专项性活动,活动现场,武汉科技大学与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共建工程硕士研究生培育基地、南京工业大学与市摩根热陶瓷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轻质耐火材料等10只合作项目正式签约。
活动中,张立军希望,参加论坛的各位专家畅所欲言、不吝赐教,助力丁蜀镇陶瓷产业更好地探究发展路径、更快地实现做大做强。广大企业家要以论坛为桥梁和纽带,与专家加强交流沟通,与高校院所深化对接合作,将更多优质资源引入宜兴。丁蜀镇要以论坛举行为契机,通过借脑生智、借力发展,着力打造全国陶瓷产业的核心高地,谱写经济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新篇章。 (宜报)
“台宜奖”首届国际陶瓷产业设计大赛在宜举行
为进一步弘扬陶瓷文化,繁荣陶瓷艺术传承创新,实现陶瓷企业“制造到创造的进取、创意到产品的转变”,促进院校设计专业与陶瓷产业紧密结合,发现和推出陶瓷设计新人,由台宜陶瓷(宜兴)有限公司和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举办的“台宜奖”首届国际陶瓷产业设计大赛暨现代原创陶瓷艺术邀请展于9月28日在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开幕。宜兴市副市长尹志华、省工业设计学会理事长张福昌等200余位嘉宾及院校师生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活动参与的高等院校有台湾艺术学院、明尼苏达大学、清华大学美院、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等30余所。参展作品数量近300件,经过专家评审有30多件作品获奖,其作品体现了设计和生产的无缝对接,体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原创性和时代性的完美融合。另有64件由名家创作的陶瓷作品一并展出,展览于10月8日落幕。(彭梦霞)
丁蜀镇5个重点项目集中开竣工
8月18日上午,丁蜀镇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及竣工仪式在宜兴陶瓷产业园区举行。
近年来,丁蜀镇以打造“全国知名的陶瓷产业和非金属材料基地”为目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搭建发展平台,全力推动产业升级,逐步构建起以陶瓷和非金属材料制造产业为主、耐火节能环保等产业为辅、多种产业配套协作的现代产业格局。此次集中开竣工的5个重点项目,竣工项目包括宜兴一方科技有限公司二期扩能新建年产15万平方米的轻质发泡陶瓷保温板项目、江苏瑞尔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800架定减径机架项目、宜兴彩陶工艺厂新建年产2000万件高档酒瓶项目、宜兴旭硝子工业陶瓷有限公司新建年产3.4万吨高档耐火产品项目,新开工项目为江苏宜兴新材料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楼。(宜报)
展示科研成果 给力紫砂文化
《紫砂结构及性能研究》发布
日前,由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公司主办的《江苏陶瓷》以增刊专论形式刊出《紫砂的显微结构及其相关性能的研究》。其内容主要是2010年7月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受宜兴市政府委托实施的关于”紫砂材质”方面科学研究项目的成果展示。内容主要有三个子课题构成:紫砂的显微结构和材料特性、黄龙山及其它产地原料的性能、化工原料与金属离子溶出,分别对应紫砂的三个热点问题——紫砂的特殊性能、紫砂的真伪和化工原料添加。力图通过对紫砂材料学方面的研究和分析,科学的认识紫砂,正确的宣传紫砂,更好的保护紫砂,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同时,通过本项研究成果的推出展示,为紫砂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性的支持,为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提供相关科学依据。(苏陶研)
域外壶艺的灵韵之光
——“宜兴·国际现代壶艺馆”及作品赏析
崔听槐
金秋是丰收的季节。10月15日,在中国陶都陶瓷城,“宜兴国际现代壶艺馆”迎来了开馆盛典。轩敞的展厅内,世界上100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艺术家的200件壶艺佳作,亮相展台,每位壶艺作者都有中英文介绍,其中30多位有作品入选的外国艺术家专程来宜出席了开馆仪式,与宜兴壶艺界人士交流互动。虽然地域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但追求壶艺、展示现代时尚的精神都是相通的。据悉,这批外国艺术家的作品,是首期落户陶都,成为永久性“居民”,今后还将有一些作品充实到该馆中。
国际现代壶艺馆从创意、策划、落成到展示,倾注了陶艺家葛军的大量心血,使之在几年时间内如此完美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可谓功不可没。早在2008年秋天,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博士、研究员级高工葛军在沪首开一个影响深远的品牌展览《世界壶艺双年展》,来自全球五大洲几十个国家的艺术家们相聚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这座法国文艺复兴后期风格的经典建筑,不顾语言的障碍,交流创意,切磋技艺,增进友谊。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是年的《双年展》为第二届,在创意产业活动周期间的主展厅和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同时展出。今年,第三届《双年展》挥师宜兴,引入“国际现代壶艺”概念,以国际新风影响国内艺术,将华夏经典传播异域市场,以此回报社会。
其实,对于葛军而言,他的思维、创意、眼光是深邃而具远见的,他负笈求学于瓷都景德镇陶瓷学院,艺事耕耘于宜兴,在紫砂圣地构筑艺术空间,长年奔忙在现代壶艺领域,探求跋涉,创新不断,成就斐然,又与海内外艺术界人士交往颇多,并收藏他们的经典之作。这次个人投巨资创办了4000平方米的“国际现代壶艺馆”选址宜兴丁蜀,也在情理之中。
现代壶艺,是世界陶瓷文明发展的历史浓缩和艺术精华。徜徉于四千平方米的展厅,让人们领略不同国度的材料和制作工艺,艺术家们的情感、创意和文化传承。意大利艺术家安东尼亚·西玛蒂从艺已40年,先后在美国、中国、西班牙、斯洛文尼亚、法国等世界各地举办过集体和个人展,曾多次在国际展览中摘得奖项。这次她入馆的两件作品为“壶之光”和“茶之空气”,这些壶是由一些难以想象的纤细的织物塑造的,并最终构成他们的支撑物,看上去就像用精致的陶瓷制成的高脚杯,一种有交织重叠的花边陶瓷。它们是光亮而脆弱的物体,如同生长在光与影中,浑身洁白无瑕,带着温润的感触和细微的颤动,带有感情的呈现。这次她再次来到宜兴,对宜兴的紫砂艺术赞美有加,在现场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我想在宜兴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汉尼·麦尔是南非著名的陶艺家,入馆展品“茶壶”,像一对节奏感强烈的舞者,富有动感特色的造型外面,有着非常细致的表面装饰。“峡谷”是荷兰女艺术家乔兰达·维尔德格尔的代表作,有一种类似于风化的表面,感触就像被腐蚀的岩石。卡琳·祖是以色列一家顶级服装公司的设计师,后热衷陶艺并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擅长用原创的纯手工的上色装饰和对金银类的粉釉技巧,这次入馆的2件作品为“新娘”、“茶花女”,壶由粗陶土做成,上有明亮的釉色、珍珠般光泽及银色光泽,代表了女人对时尚的欲望。比利时艺术家安妮·洛雷的“梦想……动物精神”、乌克兰伊奥·科瓦拉维奇的“冬天”、澳大利亚珍妮特·德博的“金泽茶壶之后”、阿根廷马丽萨的“美洲驼”、印度索尼亚·英吉拉的“铜壶”等等作品,从造型、装饰、材质、烧制工艺方面赏析,可谓风格迥异,壶艺语言丰富,现代时尚昭然,让人感受到世界壶艺发展的流变与璀璨,域外壶艺带来的灵韵之光。现代壶艺,已发展成为了一个融合了艺术创造力,工艺表现力和投资收藏潜力的重要艺术领域。
林花谢了春红,创意浓浓;陶艺与人类一同诞生,不论何时何地,陶艺作为人类精神、情感的体现,一直都在记录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成果。
“我想在宜兴拥有自己的工作室”
——访意大利陶艺家安东尼亚·西玛蒂
“宜兴陶艺作品精美细致,更注重作品的实用性,艺术表现方式内敛、含蓄,这符合中国人朴素、低调的处事风格。”昨天,在宜兴·国际现代壶艺馆开馆期间,意大利著名女陶艺家安东尼亚·西玛蒂(如图)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安东尼亚·西玛蒂说,2010年她就慕名来宜参观学习过,她觉得陶都宜兴的空气里飘散着无数的艺术分子,她很想在宜兴拥有自己的个人工作室。
安东尼亚·西玛蒂出生于意大利,先后在美国、中国、西班牙、法国等地举办过集体和个人展览,并多次在国际展览中摘得奖项。两次来宜,最令安东尼亚·西玛蒂惊叹的是宜兴有如此多的人在做陶。她说,宜兴的陶瓷作品与西方的相比有两个显著的区别,第一是注重材质自身的特性,基本都是使用单一的宜兴陶土,很少施加其他的装饰材料;第二是艺术创作含蓄、内敛,注重作品的实用性和工艺的精美性。而西方陶艺家在从事艺术创作过程中更注重个性的展示,多运用夸张的手法和各种色调来彰显作品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可正因为此,宜兴紫砂拥有着较为广阔的市场认可度,而他们的陶艺作品仅限于艺术家间的交流和学习,陶艺创作也没有宜兴这么好的广泛性。
安东尼亚·西玛蒂说,宜兴能产生“紫砂艺术”绝非偶然,陶都宜兴的空气里飘散着无数的艺术分子。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前人智慧,使宜兴紫砂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目前仍有很多土生土长的陶艺家在从事陶艺创作。但是作为一名艺术家,她觉得宜兴陶艺家们还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重新构思以后的创作,通过与西方陶瓷文化的碰撞交融,相互促进升华。为此,她很想在宜兴拥有一间自己的工作室,定期来宜兴,和宜兴本土陶艺家学习交流,共高提高。
(赵辉/文 听槐/摄)
富华先生紫砂情
史俊棠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当厂长,为了提高乡镇企业紫砂厂的知名度,我们抓住紫砂文化做文章,不仅邀请了全国一批知名作家来宜兴举办紫砂散文节,还发起成立上海紫砂协会,聘请了沪上一批知名书画家当紫砂协会的名誉会长、副会长、理事、顾问。几年中,我先后登门拜访了唐云、朱屺瞻、王蘧常、应野平、谢稚柳、陈佩秋、程十发、胡文遂、高式熊、郭若愚、黄若舟、沈智毅、沈觉初、任政、施南池、曹简楼、钱行健、富华、刘旦宅、韩天衡、周慧珺等书画艺术家,以求得他们对宜兴紫砂文化的支持。之后,不管是上海紫砂协会,还是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不论在上海,还是宜兴的各种紫砂文化活动,他们都会热情参与,并在紫砂壶上留下许多艺术创作。现在回想起来,或偶尔翻开有些年头的相册,和这批具有大家风范的艺术家的交往历历在目,他们个个和蔼可亲,温文尔雅,让人难以忘怀。
时隔二十多年,他们中的许多老先生相继驾鹤西去,尚有健在的几位,也都已耄耋之年,富华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初次拜访富华先生,那是在1985年,我和徐秀棠老师一同登门,当时他也就花甲之年,个子不高,一身中式打扮,十分精神,热情好客,风趣健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不久,他就去国外定居,长达19年之多,凭着“一支秃笔闯天下”,他“毫挥墨彩,扬民族国粹”,他讲学授艺,举办画展,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都留下他令人惊羡的墨踪。直到2004年春,才载誉回国,这段时间虽无联系,但始终惦记着这位老先生。曾经在艺术上与他有血肉相连的上海中国画院为他隆重地举办了汇报画展,观者云集,画坛震动。近年来,他不顾如此高龄,仍然倾心于书画创作,一刻也不停地延续着他的艺术生命。
去年冬天,挚友效朴兄来到宜兴叙旧,居然还从包中拿出两块由富华先生作画的紫砂砚屏,说是一块赠于秀棠大师,一块相赠于我,这对我来说,既有点喜出望外,又感到受宠若惊。这么多年来,富华先生还记得我们,不仅记得,竟然还在紫砂砚屏上作画相赠,我和秀棠大师都被老先生的真诚感动了。效朴兄说:“新四军小鬼的富华如今已是87岁高龄老人,老一辈海派画家大都故去,只是他和陈佩秋先生健在,他是上海中国画院创建时期的筹组人,是江寒汀的学生。今年下半年,上海油画雕塑院和画院将为他举办个展,除绘画外,他还将在宜兴的紫砂壶上一显身手,届时,将一并展出。”之后,效朴兄几次往返于上海宜兴之间,物色了实力派紫砂艺人樊建平,按照富华先生的要求,赶制了七个款式,20多把传统的经典造型紫砂壶,如石瓢、井栏、掇只、汉韵、扁钟等壶坯,做好后运往上海,交富华先生一一作画,并由篆刻家吴荣开先生全部刻好,然后再从上海运回宜兴,进窑烧成。6月28日,建平让我先睹为快,姑且不论全部使用原矿优质紫泥,并且造型端庄,做工精良,气韵十足,而跃然壶身的是富华先生绘画艺术,梅、兰、竹、菊、瓜果、鱼、虫,构思精到,布局合理,笔力刚健,欣赏着这20多把极具文人气息的紫砂壶,更让人对富华老人油然而生敬意。追溯紫砂史,历代文人的参与,使虽非官窑的宜兴紫砂戴上了“文人壶”的桂冠,自明、清以来,不乏书画大家施艺砂壶,到陈曼生已是一座不可攀登的丰碑。海派画家是与紫砂结缘较早、最多的一个群体,吴昌硕、吴湖帆、江寒汀、王个簃、朱屺瞻、谢稚柳、程十发、刘旦宅、韩天衡等前面提到的那些艺术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在紫砂壶上有过书法绘画。当今屡屡推出的紫砂拍卖专场,书画大家和紫砂艺人合作的紫砂器,尤为藏家青睐,文人、艺术家的参与,不能不说是宜兴紫砂的幸运,只不过,像这样一些酷爱紫砂,却又淡迫名利,信手拈来即能切壶切景的书画家,是不多见了。富华先生书画伴人生,艺术成就辉煌,如此高龄还能与年轻紫砂艺人合作,没有半点架子,不掺半点功利,实在让人敬佩有加。这既是紫砂艺人樊建平的幸运,也是宜兴紫砂之幸运,这20多把倾注富华先生一片真情的紫砂壶,可以说是壶中瑰宝,不仅可以传为美谈,也一定会流芳百世。
2012、6、30
黄龙山传奇
尧基
陶乡丁蜀镇有一座极为普通的小山,由于满坡都裸露着黄石,当地人将它冠以相当吉祥而又神秘的名字:黄龙山。黄龙山没有高耸入云的壮观,也没有山谷旷远的回声,但是,它有着生命的底蕴,以及山腹中深藏的紫砂泥,于是就有了不朽的传说。
我家已经好几代居住在黄龙山北麓的蠡墅,离得太近了,反而缺少了一种观赏仁山智水的心境。孩提时,与小伙伴一起登山弄草,或在小溪沟里捉鱼。天暖的时候到宕口处纳凉,甲泥堆上玩耍,也常常去宕口看原料总厂的工人采黄石,挖紫砂泥。只知道山里有挖不完的陶土,以致于当陶工做紫砂之类的选择,并没有定格在自己幼时的志向里,绵延在壮年的走向中。到后来,还是结缘陶土,与陶为伴,走过春夏秋冬。这时才明白,黄龙山对陶工来说生存之源,财富之本;也深深感觉到山的高度永远是一个变度,而富藏与收获才是附属于跋涉过程的函数。黄龙山在平凡中炫示了昂扬的生命,由于紫砂,它的高度在人们心目中不断地提升。
让思维跨进历史的长廊,思索陶都传奇的岁月。明代崇祯年间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和清乾隆吴骞的《阳羡名陶录》中都记录一个神话的故事:“相传壶土所出,有异僧经行邨落,日呼曰:‘卖富贵土’!土人群嗤之。僧曰:‘贵不欲买,买富何如?’因引邨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及去,发之果备五色,烂若披锦。”书中还写到,嫩黄泥,出赵庄山,以和一切色土乃粘埴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能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色。天青泥出蠡墅,陶之变黯肝色,又其夹支有梨皮泥,陶现冻梨色;澹红泥,陶现松花色;浅黄泥,陶现豆碧色;密口泥,陶现轻赭色;梨皮和白砂,陶现澹墨色,山灵腠络,陶冶变化,尚露种种光怪云……
清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也有“信异僧而琢出,阻白宕凿黄龙,掘井兮千寻,功岩有骨,若入渊兮百仞,凿山得五色土,因以为壶”的记述。这些资料说明黄龙山及其周边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陶土资源,为宜兴的日用陶瓷生产和紫砂陶制作提供了原料保证。一个神化的传说,历经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没有湮灭,没有淡忘,依旧传递着古老或是新鲜的话语,在宜兴紫砂这个聚香含淑的世界里,填充新奇而又华美的答题。
黄龙山旁的紫砂路一侧,镇政府辟有彩色的宣传栏,内容非常丰富,其中的《黄龙山陶瓷矿区》专栏里这样写道:“黄龙山矿区位于丁蜀镇区西北带,矿区母岩为陆相沉积砂岩,形成于3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属于“五洞组”的甲泥,储量2700万吨,是紫泥,底槽青和乌泥等紫砂泥的主要矿区,也是宜兴陶瓷原料最原始的采矿区。经勘查,黄龙山矿区的紫砂泥储量最大,品质最优。黄龙山矿区有15个宕口,5个井口,过去的宕口矿井经露天开采现成为一个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的大水潭。”这个大水潭以及其余的井口都保存在黄龙山矿山遗址,现今正在规划和管理,加以整修。黄龙山矿山遗址上有一块硕大广告牌,写着非常贴切又有气派的广告词:“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作为紫砂之源的黄龙山为此而名声大振,在壶迷、壶友、制壶人的目光里是圣洁的、高大的。所以说,黄龙山是陶都宜兴的一笔财富,也是陶瓷文化的符号,拥有了紫砂土,就拥有了“上帝的眷顾。”一柄提梁似一道彩虹把古今沟通,一壶清香留舌余甘,一杯苦涩品味人间。黄龙山传奇的故事,经过了风霜的洗礼和岁月的际遇,在盛世紫砂的光环下也一定会历久弥新。
IMF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
2012年10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该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仍在继续,但势头有所减弱,不确定因素给经济前景带来了沉重压力。IMF预测,全球增长率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3.3%和3.6%,低于今年7月期该组织的预测。
IMF表示,世界经济面临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要先进经济体的政策未能恢复市场对中期前景的信心。《世界经济展望》指出,欧元区危机仍是全球经济前景面临的最显著威胁。美国的立法者应尽快消除“财政悬崖”威胁,并提高债务上限。否则,美国经济可能会再次衰退,并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破坏性的溢出影响。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元区和美国能否采取关键的政策行动,解决经济中面临的问题。
IMF指出,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基本面依然保持强健。不过,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表示,发达经济体的低速增长和不确定因素正在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造成负面影响。
该组织预测,2012年中国经济将增长大约7.75%,而在2013年,随着内需的增长,特别是投资的增长以及刺激政策发挥作用,中国经济增长增速将回升至8.25%。此前在7月份时,IMF曾预计中国2012、2013年的经济增速会分别达到8%和8.5%。同时,IMF预计,印度的经济2012年料成长4.9%,相比7月时的预估的增长6.1%大幅下调,2013年印度经济料成长6%,之前的预估为增长6.5%。而对中国和印度经济成长双双放缓的预期,也使得IMF将2012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下调,从7月时的7.1%调降至了6.7%,同时也将2013年的增长率预其从7.5%下调至7.2%。
IMF称,鉴于美国仍面临“财政悬崖”的困境,同时欧债危机距离最终的化解遥遥无期,亚洲各国所面临的经济阻力可能继续会加剧,要想恢复此前的迅猛增长势头已不容易。
此外,IMF还敦促亚洲国家谨防国内出现经济失衡状况,因为这将使内需消费受到严重遏制,并且也会阻碍全球经济实现再平衡。
(信息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暮进恭王府
尧文
这又是紫砂的原因,暮色中我走进了恭王府,参加晚上六点半钟在花园大戏楼举办的“第三届北京紫砂艺术节”开幕式活动。
由于和珅的缘故,恭王府的名声很响,令我神往已久。夜幕里的恭王府有些寂寞和静谧,只有高挂着的大红灯笼,照亮庭院、房舍和楼宇,使我领略到了皇家建筑与园林的风采。
人们都知道这座王府最初是清乾隆朝的权臣和珅之豪宅,后来成为嘉庆朝庆亲王永璘的华邸,由于咸丰皇帝六弟恭亲王奕的入住,开始称为“恭王府”。据说,恭王府曾经伴随着主人走过清朝乾隆至宣统共七个皇帝的兴盛与败落,见证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灭亡。同时,它又承载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跨越历史的沧桑,融汇了皇室的堂皇富贵和民间的清静素雅,成为旅游胜地。到此一游,果然名不虚传。
恭王府很大,又是在黄昏时分,只能沿着花园的石径和雕花长廊,看看水池,假山、月台、亭榭、大戏楼的富丽堂皇和优美景致。这一处秀丽风光,一处处皇家建筑,真可谓“静含太古”、“秀挹恒春。”大戏楼是恭王府的一绝,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大戏楼,内挂康熙御笔所题的“怡神所”匾额。有戏台、化妆室、池座、包厢,墙体四周至屋顶、梁柱都彩绘藤萝紫花,连绵缠绕,富丽华美。紫砂艺术节开幕式就在那里举行。
我们民间流传着“有眼不识金香玉”和“有钱难买金香玉”的俗语。这次去恭王府总算长了见识,在“趣园”相遇了“金香玉”。用享有“东方神木”之誉的乌木(又名阴沉木)树杈支架着一块约60厘米见方,厚20 厘米左右的一块石头,初看极为普通,经文字说明才知道它是“金香玉”。这种会散发迷人香味的美玉是一种只见史料记载,难以一睹芳容的珍奇玉石。它的外表朴实无华,貌不惊人,极少有人见过的原因,是因为它被皇宫贵族们珍藏了起来。
“金香玉”出于自然,得于岁月。据说是亿万年之前,火山爆发出炙热的岩浆融会吸收邻近芳香植物,冷却沉淀下的产物,因此,具有万物的灵气和大自然的精华。我用手触摸之后也会粘有一些淡淡的香味,确实奇妙无比。
恭王府还有一件墨宝,那就是康熙帝手书的“福”字,称之为“天下第一福”。这尊“福”字碑位于花园滴翠岩下的秘云洞正中,是恭王府的镇府之宝。这“福”字由清圣祖康熙御笔书写,刻有“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章,字体苍劲有力,颇具气势,而且内涵丰富,构思巧妙。现在这“福”字制成了许多旅游工艺品,广为传播,例如“手拓福字碑轴”,为黄底红字,非常吉祥。恭王府管理中心边伟副主任解释这个“福”字集聚了多寿、多田、多才、多子的含义,所以深受人们喜爱。“福”字能衍生出多种文化产品,也许是康熙帝未曾想到的收获。
景德镇艺术陶瓷拍卖遇冷
10月20日下午,2012中国, 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参加拍卖的198件拍品中共有125件拍品流拍,部分拍品起拍价仅为100元。拍卖师称,此次拍卖遇冷,是当前经济低迷时期收藏界的正常反应。
当天下午3时,拍卖会正式开始。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多拍品都是以起拍价成交,激烈竞价的场面很少见到。标的为数千元至10万元内的拍品成交率较高,10万元以上的拍品较多流拍。一件最被看好的起拍价为128万元的拍品,由陶瓷名家、傅抱石弟子熊晓峰创作的瓷板画《醉翁亭》也遗憾遭遇流拍。
拍卖过程中,有两件陶瓷作品仅以100元起拍,其中一件瓷板画仅以1500元的价格成交。
在拍卖会进行到一小时后,部分参拍者和观众陆续离开现场,更有甚者在座位上熟睡,拍卖师不得不暂停拍卖,调节现场气氛。拍卖会举行到最后阶段,一直无人举牌,连续十余件拍品流拍,拍卖师也流露出失望的表情。拍卖会落幕时,在座的参拍者不足50人。
拍卖师蒙辉斌表示,当天拍卖遇冷,可能是潜在的真正买家没有出现,让主办方有点预想不到。因为受经济低迷的影响,竞买人出手相对会有一些保守。
参拍者方女士在现场以1.9万元拍得一件瓷板画,她告诉记者,在拍卖会预展时她就看中了这件艺术品,价格也不算贵,参拍的过程中无人与她竞价,她最终以底价如愿将这件艺术品收入囊中。
拍卖会主办方景德镇瓷城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光告诉记者,拍卖会结束后统计,此次共有198件艺术品参拍,其中73件成交,总价约2000万元,其中成交价格最高的是一件大师创作的瓷板画,成交价为60万元。
“今年的拍卖会比往年会冷一点,这很正常。”拍卖师蒙辉斌表示,艺术品拍卖会在一定程度上受经济影响,整个艺术品的拍卖市场和经济密切相关,虽然今年全国艺术品的拍卖市场遇到了一些微调,但从长远来看,未来艺术陶瓷的收藏趋势还是值得看好。
景德镇陶瓷市场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的风向标之一,2009年10月20日,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陶瓷美术家王锡良的新作——粉彩瓷《黄山四千仞》曾拍出782万人民币的天价,创造了中国当代陶瓷拍卖的新纪录。(华山)